?

農業農村現代化背景下萍鄉特色產業培育路徑研究

2024-04-12 08:16劉晶夏光榮
新西部 2024年3期
關鍵詞:萍鄉特色產業紅色

劉晶 夏光榮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萍鄉農業資源豐富多樣,農村發展潛力巨大,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通過深挖紅色文化、完善基礎設施、重視人才培養、建設數字鄉村和打造知名品牌等方式不斷發揮特色產業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任務繁重,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抓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萍鄉農業資源豐富多樣,農村發展潛力巨大,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產業帶動作用,重點培育特色產業,提升產品供應水平,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培育特色產業對于推進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一)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農村特色產業是各地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等區位優勢,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發展起來的產業,具有消費者認可度高、市場競爭大、地域差異大和產品特異性強的特點。我國農村特色產業種類繁多,涉及種植業、畜牧業、旅游業、餐飲業和手工業等多領域,發展特色產業可以充分發揮當地資源比較優勢,形成產業集群,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擴大市場影響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二)激發農村創新活力,助推生產結構優化

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提升農業質量效益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做大做強農村特色產業就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不斷發掘特色亮點,推動品種培優,提升產品品質,樹立品牌形象。發展特色產業對于激發農村創新活力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培育特色產業需要引進產品研發、市場調研、市場營銷、企業管理、質量監督等各方面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發展特色產業不僅能提高農民收入,還能激發農民內生動力,主動開展創新生產經營,提升生產技能,延伸拓展產業鏈條,解決產業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新問題,提升農村創新活力,助推生產結構優化。

(三)加快數字鄉村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環境

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可以從多環節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如在農產品生產階段,可能會產生對氣象監控、智能養殖、機械播種、遠程灌溉、病蟲監測、環境質量監測、精深加工等現代農事數字管理需求。在農產品流通階段需要高效集約,對包裝、運輸、倉儲和搬運智能化信息化需求也會相應增加。在農產品銷售階段需要拓寬市場,線上銷售和網絡宣傳正成為產品營銷重要方式,會產生對寬帶網絡、信息服務基礎設施、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大數據平臺和網絡銷售平臺的需求。農村特色產業,如生態旅游、紅色旅游和休閑旅游對環境要求較高。在發展旅游業過程中,通過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觀光通道修建和生態修復保護等工作,對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和美鄉村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萍鄉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萍鄉位于江西西部,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水充沛,生態資源保存較好。萍鄉地形為丘陵山區,地質結構復雜,工業產值占比較高,農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相對較弱,以水稻種植為主,農業規?;a水平較低。2022年,萍鄉第一產業增加值80.93億元,增長4.1%,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7%。2022年,萍鄉市常住人口為180.88萬人,其中鄉村常住人口55.4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30.6%。萍鄉農業產業種類多樣,有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和鄉村旅游業等,其中優質稻米種植、蔬菜產業、畜牧業、特色經濟作物種植、種業和鄉村旅游業是主導產業,硒鋅產業、農產品加工業、漁業、油茶產業、冷鏈物流業是重點提升產業。近年來,萍鄉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硒鋅產業、鄉村旅游和紅色培訓等特色產業,不斷提升經濟效益,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傳統農業提質增效,從業人員素質提升

萍鄉種植業的重點是水稻種植,特色是雜交水稻制種、紫紅米生產和特色經濟作物種植。畜牧業有萍鄉兩頭烏豬、杜仲生豬、黑山羊、肉牛、兔子等特色品種。萍鄉在傳統種植養殖發展上,一是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全市統籌規劃,各縣區有發展重點,安源區有蛋雞生產、蔬菜種植;湘東區有雜交水稻繁育中心、國家級現代種業產業園和生豬養殖龍頭企業;蘆溪縣有紫紅米種植、生豬養殖、白鵝種源生產和石斑魚養殖;上栗縣有兔子養殖、山羊生產、萍鄉紅鯽培育;蓮花縣有肉牛生產、麻鴨養殖、雜交水稻種子生產。二是發揮龍頭企業帶動。萍鄉有一批經營規模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農業生產龍頭企業,形成了甘源食品、杜仲生豬、勝龍牛肉、武功綠英茶葉、吉內得大米、武功紫紅米、土麻哩鹽果子、大富乳業、寶貝蛋、花蝴蝶等農產品特色品牌。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萍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通過“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把分散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農民生產經營的帶動幫扶作用。三是強化專業人才培養。積極引進雜交水稻選育、種子生產、蔬菜種植、畜禽良種選育的專業生產技術人才,培養當地相關生產、經營和管理人員,提升產品創新能力,提高生產標準化水平。

(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產業融合加速推進

旅游業正成為萍鄉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柱產業,2022年,萍鄉共接待游客431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65億元,萍鄉優質旅游資源大多都分布在農村地區,鄉村“紅、綠、古”旅游資源交相輝映,鄉村旅游也日益成長為地方特色產業,并且不斷推陳出新,彰顯強大生機活力。綠色旅游方面,影響力較大的是武功山和孽龍洞。武功山依托高山草甸,以帳篷文化為核心,開發露營、漂流、穿越、溯溪等戶外項目,打造“云中草原 戶外天堂”的旅游品牌,通過改造升級硬件設施,提升服務質量和對接戶外協會、驢友協會等措施,不斷提升景區影響力。2022年,武功山共接待游客259.76萬人,較上年同比增長93.38%。紅色旅游方面,萍鄉是工人運動的搖籃和秋收起義的策源地,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涌現了大量英雄模范人物,流傳了許多先進事跡。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目前正以“紅色資源為血脈、工業遺存為骨架、安源精神為靈魂”大力推進景區建設。同時,萍鄉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打造了安源區源頭村、湘東區三角池村、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蓮花縣琴亭鎮花塘村、蓮花縣升坊鎮浯二村等16個省級紅色名村,各紅色名村通過深挖紅色歷史、修繕革命舊址、修建陳列展館和開發現場教學等方式,為鄉村旅游提供豐富的紅色資源。古色旅游方面,上栗楊岐山是佛教五家七宗之一的楊岐宗的發祥地,萍鄉還有歷史悠久的儺文化,已成為全域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旅游方面,蓮花縣荷花博覽園、仙鳳三寶農業休閑觀光園、和平農場艾瑪樂園和麻山幸福村景區等各具特色,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三)紅色培訓動能顯著,發展模式推陳出新

位于蓮花縣沿背村的甘祖昌干部學院,創新開展了“吃住在農家、課堂在田野、人人當教員、百姓齊參與”的紅色培訓模式。甘祖昌干部學院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大力發展紅色培訓,創新發展鄉村產業發展模式。一是深挖資源,提升培訓水平。研發了《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的基因密碼——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古樹里的秘密》《小村莊創辦大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初心如炬——將軍故里紅色印記》等專題課,編撰了《蓮花一支槍》《將軍當農民》《井岡英杰劉仁堪》《浴血湘贛邊》“革命傳統教育”系列連環畫。二是加強對接,提升培訓影響。甘祖昌干部學院以湘贛邊區域合作為契機,與南昌、井岡山、新余、株洲、醴陵等市縣深化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大井岡”紅色培訓圈。三是創新模式,提升農民收入。沿背村以甘祖昌干部學院紅色培訓為依托,構建涵蓋“吃、住、行、游、購、娛”的全方位紅色培訓產業鏈條,拓寬了村級集體經濟增收路徑;成立了“紅沿”農業專業合作社,組織村民開辦民宿52家,實施標準流程管理,每年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50余萬元;組建成立了客運車隊,每年助推村集體經濟增收60余萬元。

萍鄉培育農村特色產業對策建議

(一)深挖紅色文化,發展紅色產業

更好發揮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中的推動作用,推動鄉村紅色文化產業提質增效。一是加強紅色文化宣傳。將紅色文化故事集結成冊,拍攝成專題片,將“無形”的紅色文化轉化為“有形”的受群眾喜愛、具有本地特色的紅色文化教材。在鄉村黨員活動中心、信息宣傳欄、綠色步道、健身廣場、學校等地設立紅色文化長廊、廉潔警示欄、廉政漫畫墻,營造宣傳紅色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發揮數字技術強大宣傳功能,制作紅色文化宣傳片,增強群眾在紅色文化傳播中的參與度,提升群眾主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對紅色文化認同感。二是加強課程研發。圍繞紅色家風、先進事跡、重大歷史事件研發貼近學員、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專題黨課、微黨課、現場教學、情景黨課等,不斷創新黨課形式,豐富黨課內容,凸顯黨課特色,提升黨課效果。三是規范管理服務。管理服務水平可以體現地區紅色產業發展的軟實力。建立紅色培訓管理評價體系,規范民宿和培訓機構,提升村民參與熱情,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

(二)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紅綠聯動

依托萍鄉豐富旅游資源,推動安源紅色旅游和武功山綠色旅游聯動發展,提升萍鄉旅游市場影響力和經濟效益。一是要完善優化配套設施。方便快捷的旅游專線可以提升游客體驗感。目前,萍鄉高鐵站和火車站分別開設了通往安源景區和武功山景區的公交專線,但安源和武功山之間聯動的公交線路缺乏,應增設聯動安源景區和武功山景區的公交線路,增進兩點間游客流動。二是提升旅游業智能化水平。完善萍鄉全域旅游網絡平臺,開設酒店預訂、餐飲推薦、出行參考、天氣預報、門票預約、景區介紹、線路導航和智能講解等模塊,讓游客體驗便捷高效的旅游服務。三是創新宣傳方式。充分發揮武功山“云中草原 戶外天堂”的龍頭帶動作用,搭建紅綠融合的萍鄉特色全域旅游品牌,在政府官網、文旅局官網、相關部門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網絡平臺宣傳推廣萍鄉豐富旅游資源,擴大市場影響力。

(三)建設數字鄉村,打造知名品牌

一是提升基礎設施智能水平。住宿、餐飲、交通、通訊、購物環境的條件直接影響游客體驗感,鄉村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要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提升智能化集約化水平。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以及大數據等技術對生產經營進行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提升生產效率和消費者滿意度。二是發展電商平臺。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了促進消費、保障民生的重要方式,短視頻銷售、直播帶貨、社區團購和產品定制等新銷售方式不斷涌現。2022年,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8.45億,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43.83萬億元。萍鄉要抓住電子商務發展大勢,向農產品生產者、鄉村旅游經營者宣傳電子商務知識,提升數字化經營素質,培養農村電商專業人才。開通萍鄉電子商務發展平臺,在微信、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宣傳介紹萍鄉農產品和鄉村旅游資源。三是打造知名品牌。萍鄉土特產眾多,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有臘味、雜交水稻、中藥材、油茶、花卉、武功紫紅米、茶葉、山羊、白鵝等,要不斷加強生產過程監管,提升產品品質,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推動萍鄉知名土特產向優質、綠色、特色方向發展。應用好湘贛合作打造的湘贛紅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讓更多的萍鄉特產加入湘贛紅品牌,提升萍鄉農產品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魏后凱:《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目標和驅動機制》,載《新型城鎮化》,2023(03):25頁。

[2]李延:《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價值意蘊》,載《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23(01):24-31。

[3]楊聰:《現代農業數字化建設的實踐困境與政策建議》,載《智慧農業導刊》,2023(11):13-16頁。

[4]高原:《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意涵》,載《農業經濟問題》,2023(04):28-40頁。

[5]楊香軍:《鄉村振興背景下特色產業發展路徑探索》,載《當代農村財經》,2023(04):42-45頁。

[6]單一峰:《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思考》,載《合作經濟與科技》,2022(10):20-21頁。

[7]戴子涵:《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研究》,載《山西農經》,2023(08):123-125頁。

作者簡介

劉 晶 中共萍鄉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教師,研究方向為經濟學

夏光榮 中共萍鄉市委黨校法學教研室教師,研究方向為法學

猜你喜歡
萍鄉特色產業紅色
黨建引領謀發展,特色產業促振興
我在萍鄉過春節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鄉過春節 Fawn Li
紅色是什么
用音樂唱響萍鄉故事——《萍鄉百年原創歌曲精選》新書首發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產業“化蛹成蝶”
萍鄉春鑼的起源和流變
紅色在哪里?
西海岸:特色產業振興鄉村
多個特色產業在全國領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