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還是隨遷?

2024-04-12 10:03應夢倩
新西部 2024年3期
關鍵詞:兒童心理陪伴子女

子女是否跟隨務工父母進城接受教育決定著子女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甚至影響子女身心健康發展。留守和跟隨父母進城各有優劣,厘清留守和隨遷的優劣有助于明晰問題。留守劣勢主要來自于不可抗因素,父母進城是既定事實,而隨遷劣勢主要來自于外部環境變化。因此,與留守相比,隨遷劣勢更易解決。通過政府建立專項資金,學校開設特色課程,教師協助引導學生和家長等方式緩解甚至破解當前面臨的難題,逐步形成社會合力,幫助每一位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隨著抑郁癥、自閉癥、狂躁癥等心理疾病被人們廣泛熟知,與心理問題相關的新聞、影視劇登上熒幕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子女的心理健康發展問題也開始逐漸被家長重視,成為家長關心的焦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由于缺乏陪伴或面臨教育困難,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發展問題領域需要重點關注人群。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令人普遍關注的特殊群體。2016年,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到,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者一方外出務工而另一方無監護能力、年齡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1]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這一概念,農村流動兒童的概念開始較為清晰地界定了農民進城務工后子女的流動狀態?!稗r民工隨遷子女”這一特殊群體的概念逐漸變得清晰和明確,表明國家對農民工隨遷子女持續不斷的關注和重視。據有關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人口14.13億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14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全國人戶分離人口5.04億人,其中流動人口3.85億人,比2020年又增長了900萬人。[2]

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比例逐年上升,隨之而來的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每一位考慮進城務工的父母都不得不面臨讓子女留守還是隨遷的兩難境地,無論哪種選擇都必然是父母慎重決定的結果,然而抉擇的背后也不得不考慮子女隨之而來的心理健康發展問題。若不妥善解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健康發展問題,父母也難以安心工作。因此,面對留守和隨遷的兩難選擇,關鍵是合理解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健康發展問題,這不僅是父母訴求,也是社會需求。本文通過比較分析留守與隨遷的優劣勢情況,得出比較有優勢的應對方案,進而提出解決措施。

兒童留守的優劣勢分析

民政部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有留守兒童697萬人。[3]一部分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持平,雖有微小差異,但這種差異不顯著。[4-6]但另一部分研究則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不健康,出現了各種各樣心理問題,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表現一般,甚至非常差。[7-10]由于留守兒童數量不少,分析研究留守優劣有利于“對癥下藥”,改善留守兒童生活狀況,提高兒童心理健康水平。

(一)留守的優勢

第一,鍛煉獨立生活能力。留守兒童不等于問題兒童,相比較于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留守兒童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早早肩負起諸如承擔家務、填補家用的重擔。除此之外,與隔代親人相守的留守兒童通常要負起照顧家中老人的責任;與小一輩相守的留守兒童還要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與家中親戚相守的留守兒童則更為早熟、獨立、自強。因此,留守兒童的獨立性與生活能力相對較強。

第二,對環境適應性強。留守兒童留在家鄉比隨父母流動更為熟悉環境,這種熟悉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方言、飲食、習俗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給兒童帶來安全感。除了日常生活,在教育上,留守兒童與當地兒童相處更親切,也更有共同話題。留守兒童雖然沒有父母的陪伴,但通過交友,同齡朋友的陪伴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心靈空缺。

(二)留守的劣勢

第一,兒童易產生被拋棄感。在兒童日常生活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席,使得這些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習慣性對外界保持警惕和疏離,過度的“內生長”也使其長期壓抑自己、隱藏自己、封鎖自己,這種“自我封閉”的成長環境很容易導致農村兒童對外界產生錯誤認知。[11]兒童以目前的年齡和經歷無法理解父母的苦衷,他們在最依賴父母的時候卻早早地承受與父母分離之痛,被迫接受成長,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成長使兒童在被迫成熟的同時也較易產生被拋棄感和無助感。

第二,家長和子女的感情交流需要更長適應期。父母角色的長期缺席,使兒童與父母之間產生疏離感,這種疏離感體現在長期分別后父母返鄉的前一段時間。子女適應了沒有父母的生活,難以在獨身一人和父母陪伴的情感狀態中進行轉化,在短時間內也難以進行子女角色的轉換。從兒童自身性格發展的角度講,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溝通能力不足,而且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群相對特殊的群體,“父母情感的缺失會造成他們的心理或精神上的情感危機?!盵12]此外,父母返鄉后,兒童反復經歷喜悅-陌生-依賴-離別的過程,這種大喜大悲的體驗加重了兒童與父母分別時的痛苦。

第三,缺乏溝通交往能力。與隔代親人相依為命的留守兒童每天接觸交流最多的除了同齡同伴就是隔代親人,而對于教師這一年齡階段的成年人,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缺少與該年齡段成年人的日常接觸,也就相應缺乏與其溝通交往的經驗。這種現象映射到教育上就會形成當兒童遇到學業困難時,往往羞于向老師開口,造成學業問題積壓,得不到解決,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學習。

第四,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叛逆心理。一般來說,青春期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2018年我國民政部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6-13周歲的留守兒童占到總數的67.4%,而14-16周歲占10.9%。他們的主觀認知正處在逐步發展完善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心理最脆弱、最易發生變化,心理健康發展較不穩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社會存在的不良風氣所影響。[13]一方面,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導致兒童從小缺少家庭教育,缺乏人生經驗的兒童難以辨別善惡,容易遭遇人生困境,誤入歧途;另一方面,農村小學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學校不曾開設心理健康課,也沒有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引導。對心智還沒有發育健全的農村留守兒童來說,缺少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就容易沾染不良風氣和習性,走上歪路。

兒童流動的優劣勢分析

留守兒童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而流動兒童則是相對新的問題。流動兒童隨父母進城上學,能夠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拓寬眼界,更能待在父母身邊享受完整的家庭狀態。但流動并非不存在問題,如在教育問題上,流動兒童由于社會大環境和日常學習環境也會面臨心理健康問題。

(一)流動的優勢

第一,擁有父母陪伴的家庭教育。兒童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童年也是最依賴父母陪伴的年紀。研究表明,父母陪伴使得子女擁有和諧健康的成長環境,對子女教育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父母陪伴帶來的在子女身上追加課外投資對其教育同樣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因而,在現實教育中,父母陪伴與課外投資是促進性而非替代性關系。父母陪伴對子女學習成績和認知能力的正效應大于課外投資的正效應,即家庭對于子女教育的時間投入比金錢投入更為有效。[14]由此,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兒童跟隨父母進城能夠獲得完整的家庭環境,不僅能夠感受來自父母的愛,還能接受父母參與的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是隔代教養無法替代的。

第二,獲得更優質的學校教育。兒童隨父母進城上學,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通常都會優于家鄉,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時,大城市的教育資源更為充沛,教育理念更為先進,教育體系更為完善。隨遷兒童在學校學習的內容不僅有課本知識,而且還能接受到類似生理、心理方面的課外知識補充,學校教學設備也更為完備。相較于留在老家接受教育,隨遷城市的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兒童身心全方面發展。

第三,激勵兒童聚焦向學。大城市基礎設施完備,醫療教育資源豐富,以其經濟繁華和就業機會吸引無數外來務工人員,也同樣吸引隨遷兒童。部分隨遷兒童在城市開闊了視野,與家鄉對比后產生了留在城市的想法,并以此為目標轉化為學習動力,將對外部條件的期望轉化為內在行為的動機,勤奮刻苦地學習,完成走出家鄉、奔向未來的跨越。通過進城的機遇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過上更好的生活。

(二)流動的劣勢

第一,兒童需要全新的適應能力。兒童跟隨父母進城接受教育,需要適應目標城市的氣候、飲食、社會環境等,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并適應融入是一種考驗。尤其對于父母工作不定、居所不定的情況來說,兒童需要不斷地更換學習環境、更換親密的伙伴,兒童就要隨之不斷適應漂泊不定的情形。這種居無定所的生活令兒童無法建立起對城市和學校的歸屬感,無法適應和融入城市生活,不穩定的生活條件也不利于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第二,兒童產生被歧視感。由于話語體系、生活習慣、經濟基礎等有差別,農村進城務工子女在學校接受教育時容易受到歧視、排斥,敏感的兒童也會隨之產生被歧視感。在這種城市偏見下,兒童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難以在學校結交好友,也羞于主動與他人結交。久而久之,心理問題愈發嚴重,兒童容易就此變得孤僻、不合群,不能與人保持正常的交往,人際關系緊張,以致于對自我評價偏低。

留守和隨遷的比較

對于許多農村進城務工家庭來說,如果帶著子女進城生活,并在他們居住的城市接受教育時將會面臨各種困難。如果他們的子女被留在家鄉,就會成為留守兒童,他們就無法撫養孩子,更不能教養和陪伴孩子。對于所有流動家庭來說,都必然面臨著“隨遷”和“留守”二者擇其一的兩難境地。通過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留守和隨遷對其心理健康發展影響的橫向比較發現,無論留守還是隨遷都各有優劣,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了影響。然而,選擇留守還是隨遷是父母身不由己的決定,父母進城務工給予子女物質保障,但卻難以提供精神保障,這種選擇是無奈的卻也是必需的。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在做出選擇時,父母盡可能地想讓子女獲得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條件,卻容易忽略子女的心理健康。雖然留守和隨遷各有優劣,但比較而言,兒童健康成長更離不開父母的養育和陪伴。兒童和父母在一起居住和生活,這是父母能夠親自養育和陪伴的基礎,這個年齡段的兒童也正是依賴和需要父母的最重要時期。兒童在新城市所面臨的適應挑戰、城市偏見、教育公平等問題是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并通過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來解決的,這種解決辦法能夠通過外力幫助兒童更快適應新的生活,而且兒童可塑性強,通過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善隨遷帶來的劣勢。兩相比較,留守兒童在家的劣勢,例如所產生的被拋棄感會成為兒童的情感經歷和內心感受,經久不散。父母離家是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他人無法感同身受,也難以通過改變外界的力量改變兒童與父母分離的痛苦。因此,兒童與父母隨遷相較于留守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子女是父母的牽掛,遷入地若想獲得更多穩定的人力資源支持和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妥善解決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讓父母能夠安心工作,無后顧之憂,讓孩子也能夠在遷入地獲得歸屬感,在父母的陪伴下擁有完整的童年。隨遷帶來的劣勢容易解決,而且這些劣勢都是外在的,通過從外在根源處改變現狀,幫助隨遷子女在新的城市獲得新的生活。對此,就需要據此制定相應的對策舉措,提出合理的方式改善隨遷子女面臨的處境,解決當前的社會難題。

對策措施

與留守在家相比,兒童跟隨父母進城能夠獲得更好的物質條件、教育資源和家庭環境。城市若想吸引更多人力資源,也需要妥善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日常生活問題,解決父母關心的孩子成長和教育問題。兒童隨遷的劣勢主要來自于政策的不完善和周圍環境等外部因素影響,這就需要依靠社會政策、學校和教師的支持,讓隨遷兒童能在新的城市獲得歸屬感。

“雙減”背景下開設學校特色課程。國家“雙減”政策出臺后,不少學校開設了課后服務課程,例如:地方特色課程、校本特色課程。對于外來人口占比多的學校,尤其是私立學校,可以針對學校特色開設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課程。學生可以介紹自己的家鄉,分享家鄉特色,促進彼此了解。在節假日,學??梢愿鶕煌瑓^域的節日特色舉辦活動,讓學生在異地也能感受家鄉的溫暖,同時,學??梢酝ㄟ^活動向不同區域的學生介紹本地特色,加強家鄉與異地的融合,讓學生適應異地生活。

政府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資金。政府加大對子弟學校的投資力度,放寬農民工子弟入學條件,為農民工子弟學校購置基本教學設備、改善食堂衛生條件、加強安全設施保障,為農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公共教育環境。做好學校教師的培訓工作,對心理知識進行相應補充;開設特色課程,根據隨遷子女的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教師引導宣傳促進班級團結。隨遷子女在新城市的教育和心理問題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兒童正處于認知發展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要發揮教育的力量,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梢酝ㄟ^開班會的形式,教育學生尊重他人、與同學團結友愛;通過組織活動的方式,加強班級凝聚力;通過開展健康教育專題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提高隨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舉行家長會,提高隨遷子女家長的重視程度,分享教育心得。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師如同藝術家,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因此,教師發揮教育的力量對隨遷子女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結 語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將兒童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目標。兒童心理發展健康關系著兒童能否健康發展、如何健康發展、發展成為什么樣的人。兒童受年齡的限制,身心發展不夠成熟,難以進行自我調節,容易走向歧途,這就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幫助兒童健康發展。兒童心理健康受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因此,改善兒童生活環境是幫助兒童健康發展的途徑。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是重點關注對象,他們或是缺少父母教養,或是缺少外界的正確認知和合理對待,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對比留守兒童,隨遷兒童在父母的陪伴下擁有更好的成長環境,但也面臨著來自周圍環境的心理壓力,如:缺乏適應能力和遭遇外界的歧視感。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提出應對措施,社會、學校、家庭應當各司其職,守護隨遷子女適應新的學習和生長環境。除了隨遷子女外,留守是父母的無奈決定,無論是留守兒童還是隨遷兒童,都需要依靠社會各界的力量幫助其快樂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解讀》,載《中國民政》,2016(6):41-42頁。

[2]魏佳羽:《中國流動人口子女發展報告 2022》,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8952986。

[3]民政部:《圖表:2018年農村留守兒童數據》,http:l/www.mca.gov.cnJarticlelgklitb/201809/20180900010882.shtml。

[4]岳慧蘭、傅小悌、張斌:《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載《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10(1):4-6頁。

[5]張建育、賀小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關系》,載《中國公共衛生》,2008,24(8):932-933頁。

[6]滿小歐、曹海軍:《農村社區10~15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保護性因素》,載《中國公共衛生》,2018,34(11):1537-1540頁。

[7]林細華、沈敏、王琳等:《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Meta分析》,載《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9(2):228-231頁。

[8]趙苗苗、李慧、李軍等:《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載《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1):60-63頁。

[9]HulH、Lu S:《Huang C.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of migrant and leftbehind chidren in Chinal》,載《Chi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4(46):1-10頁。

[10]Zhao F、Yu G:《Parental mioration and ruallf behind chidrei's mentalheathin China Ame a anl is asedon Meital He athTes》,載《Joumnal Chid and Famiy Stuies》,216,2512:3462-3472頁。

[11]蔣桂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為疏導》,載《中國果樹》,2022(09):126頁。

[12]鄒琳:《農村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創新模式探索》,載《核農學報》,2020,34(11):2643頁。

[13]何宏蓮、宋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面臨的問題及治理對策》,載《理論觀察》,2021(06):83-86頁。

[14]顧天竹、馬建富、孫柔:《子女教育投入:金錢和時間孰輕孰重》,載《教育報》,2021,17(04):148-165頁。

作者簡介

應夢倩 湖州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

猜你喜歡
兒童心理陪伴子女
愛與職責——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陪伴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疫”路陪伴 架起“僑”梁,心“聯”你我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陪伴
國內留守兒童心理彈性Meta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