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賦能沿黃鄉村聚落景觀空間構建策略

2024-04-12 13:34劉娜鄭凱升
新西部 2024年3期
關鍵詞:村落黃河美學

劉娜 鄭凱升

在“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鄉村聚落景觀已成為多領域的研究對象。藝術對沿黃一帶鄉村景觀的賦能,從聚落的分布、形態、空間等美學構成要素的研究出發,通過分析沿黃鄉村聚落自然與人文景觀構成要素的美學藝術特征,挖掘藝術、空間、創意三者的相互關系,提出沿黃村落與黃河文化景觀帶共榮發展的景觀建構策略,為鄉村聚落景觀的保護與發展、強化沿黃聚落景觀文化價值、提升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藝術介入鄉村建設即“藝術鄉建”,是指“藝術家運用相關藝術手段在鄉村地區進行的各類建設實踐,有目標地激活與恢復村落的文化生態”,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在尋找自身發展路徑時的研究轉變。以“藝術賦能”“藝術介入鄉村建設”“藝術鄉建”為關鍵詞搜索2020年以來CNKI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共43篇,其中博士論文2篇、碩士論文10篇、期刊論文31篇。南京藝術學院陶蓉蓉的博士論文《鄉村旅游業升級中的藝術介入研究》從鄉村旅游業的升級錨定的多元價值,以藝術介入的方式打造新的范式;中央美院趙陽的博士論文《共生觀念下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更新策略研究》總結了藝術鄉建的實踐模式;學者張犇的《論藝術鄉建的本質與要義》從學理上分析闡釋了“藝術鄉建”的本質和要義。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政策的引導下,藝術賦能鄉村建設的成功案例包括山西晉中許村的藝術改造、北戴河藝術村的規劃研究、安徽黟縣的璧山計劃、四川宣漢白馬花田營造計劃等,成功開啟了藝術鄉建的實踐模式。在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戰略背景下,該研究聚焦黃河“幾”字灣地區,通過對藝術賦能鄉村聚落的建設研究,從聚落分布、聚落形態、景觀空間構成與演變、地域文化等鄉村景觀美學要素的分析,挖掘黃河“幾”字灣鄉村聚落景觀的藝術潛質;在此基礎上,提出藝術賦能沿黃村落景觀空間構建的策略。

沿黃鄉村聚落景觀要素的美學構成及藝術特征

(一)沿黃鄉村聚落景觀要素的美學構成

通過對沿黃121個中國傳統村落的調研,對村落的自然景觀要素和人文景觀要素的劃分來解析要素的美學構成。

其一,村落自然景觀要素是指由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村落周邊的景觀元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等。地形地貌是承載沿黃聚落的重要基底,它決定了沿黃各區域鄉村景觀的差異性,具有骨架作用,是村落特色景觀營造的基礎。黃河中上游區域呈現出粗獷與蒼涼的美學特征,僅黃河中游一帶就有著梁、峁、塬等錯雜的地貌。沿黃鄉村景觀中擁有得天獨厚的水景,以水環境的治理與改造來改善鄉村局部氣候,特別是將東方園林思想中的“山水藝術”融入其中,來更好展現水與景、鄉與愁、境與象的美學意境。此外,黃河流域的土壤分布亦有高山寒漠土、栗鈣土等,生長在土壤之上的植物通過農田、草原、森林、荒漠等地表特征來展現地域特色和大地美學。

其二,村落的人文景觀要素指的是由人類活動和文化傳承所形成的村落景觀元素,主要包括建筑、街巷道路、民俗文化等。黃河流域是中國建筑最早的發源地,是華夏營造學的核心區域。沿黃鄉村建筑分布廣、數量多、風格各異,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泥土與木構建的院落式布局已成為這一帶穩定的居住格局。如山西的李家山村,其建筑群主次分明、布局整齊,有著儒家《周禮》的秩序美感;配以細部精美的磚雕、木雕、石刻,有著師法造化、因借自然之美。鄉村的街巷道路不僅是關聯鄉村聚落空間的重要流線,也帶有民間煙火場景,是體現人群趕集、廟會、交往活動的主要場所,像磧口的五里長街。黃河流域是多元文化交匯的區域,有著全國近三分之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及豐富的民間藝術底蘊,如圍繞廟宇形成的祭拜空間、民俗活動空間,不僅代表了人們祈求六畜興旺、一切平安、風調雨順等美好愿望,也是各類民俗節慶、民間技藝、美食表演的空間載體。

(二)沿黃鄉村聚落景觀要素的藝術特征

首先,自然景觀的獨特性是鄉村形態構成的重要基底。大面積黃河沖積平原為地理特征的平原鄉村多為集聚型,基本呈正方形院落;依據自然地貌建成的村落還有沿山型、沿河型、平原型、道路型及草原型村落,特別是晉陜一帶,在黃土高原溝峁縱橫之地,村落延溝谷縱深向上而建,如山西的師家溝村。

其次,人口遷徙與多元文化融合是鄉村形態的形成機制。鄉村聚落是人-地關系的載體,如黃河“幾”字灣晉陜寧蒙一帶的聚落景觀與人口遷移有著很大的關聯,這種遷移不僅引發各類文化要素的空間轉移,也必然導致在特定區域內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其結果便是新的文化內涵與區域的出現。正如《綏遠通志稿》記載,“凡經屬近諸旗地,已蔚為農牧并管、蒙漢共居之鄉”??梢娧攸S一帶有著多元文化共存的的美學特征,在聚落規劃設計之初就具有一定的地域美學傾向性。

最后,鄉村文化遺產是鄉村地域文化景觀藝術價值的核心表達。據統計,黃河流域一帶傳統技藝中飲食制作與保存技藝占比最大,為40.87%,但由于工業時代、信息時代的沖擊,生產力大大提高,傳統手工藝正在向著瀕危方向發展,伴隨著工具制作技藝,如冶煅燒造技藝、刺繡編結技藝、紡織印染技藝、出行與交通技藝等都在發生著變革。

藝術賦能沿黃鄉村聚落景觀空間構建策略

(一)承續“天人合一”的傳統美學理念,守護鄉村自然生態本底

結合現代鄉村治理理念,統籌鄉村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經濟資源,激發鄉村內生潛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人文環境等因素,對鄉村自然景觀和文化遺存等特色資源進行整合,包括植被、農田、水系、民居、街巷等景觀要素,在美學規范上加以指導,將審美要素融入到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發展中,推動沿黃鄉村美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與周邊地區的合作,實現“美美與共”、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黃河沿岸村落的美學價值、共同打造美麗鄉村景觀帶。

(二)踐行黃河與村落的文化空間互應,藝術設計助力人文與自然的無限耦合

在強調“多元共生”發展的基礎上,更要重視物質景觀空間與文化特色的傳承,打造農耕、游牧、果蔬、山林相互交織種植空間形態美;尊重自然山水,打造農田邊緣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鄉愁美。將沿黃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納入黃河文化整體的保護發展中形成文化體系,打造黃河沿岸不同類型村落由點串線、連線成片、由片成帶的特色黃河聚落風情景觀帶,凸顯各類型村落的地緣風情,使沿黃鄉村景觀與黃河文化在空間上相互疊合,推動黃河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三)捕捉鄉村景觀元素的美學特征,延續鄉村歷史風貌,融合構建沿黃藝術鄉村品牌

藝術鄉村品牌建設需要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運用藝術手段整合地域文化符號,改造空間、活化空間、展示空間,激發人們對鄉村文化與藝術的溯源聯想,提升人們的視覺文化體驗;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與沿黃鄉村獨特的人文風貌、地理文脈和民俗風情等特色,結合市場發展需求以及黃河景觀廊道建設趨勢,不斷拓展黃河文化精神譜系,強化復合沿黃旅游開發,建構沿黃聚落復合型旅游系統,建設多元化文化景觀,打造黃河靚麗文旅路線,進一步擦亮黃河文化旅游品牌。

(四)加強鄉村文化遺產數字藝術傳媒建設,提升藝術鄉建品質

黃河流域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很多資源鮮為人知、瀕臨失傳。藝術鄉建就要著眼于文化挖掘的細微處,挖掘、保護鄉村非遺,并結合歷史遺跡、傳統建筑和民俗文化等,通過設置文化展示區和主題公園等方式,以互聯網推送,線上線下互動方式傳播非遺文化。打造非遺數字博物館、非遺傳承基地、非遺研習所等鄉村非遺保護組織,通過提供就業機會、開展技能培訓等方式,提高當地居民的非遺保護傳承的積極性、參與度,使其成為沿黃地區和美鄉村建設的受益者和參與人。

(五)藝術統籌沿黃鄉村聚落整體規劃,塑造鄉愁場景空間

將鄉村美學理念融入規劃理念,在田園空間序列、空間形態建構、村莊季相色彩構成、觀景構景手法上與村落的整體規劃達成共識,在場所空間營造中串聯民俗活動、展現非物質文化、體驗鄉村生活常態,以村民的集體意愿為參考,將其納入區域系統規劃范疇,推進藝術鄉建的頂層設計。構建水繞村莊、農牧相間、渾厚古樸的沿黃村落景觀畫卷。傳遞給人們“天人合一”“兼容并蓄”“記憶鄉愁”的黃河村落文化質感。

總 結

藝術鄉建是以鄉村美學為基礎,以人對鄉村的審美創造為視域的全新研究領域。以“美”為介,優化鄉村人居環境,助力鄉村振興建設,是一種尊重自然、尊重鄉村主體人群的可持續發展舉措,尤其適用于黃河流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村落保護建設中。沿黃鄉村聚落景觀建設涉及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等諸多方面。在應用美學原則分析聚落形態、景觀空間構成與演變、地域文化等內容的基礎上,提出沿黃村落景觀藝術構建的具體策略;進一步強化沿黃鄉村文化品牌塑造,傳承地方文脈,在村容村貌及景觀改造上注入黃河文化內涵,打造融景于村、山水相見、農旅相容的沿黃村落亮麗風景線。

參考文獻

[1]《以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新論)》,人民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0141035294352087&wfr=spider&for=pc。

[2]渠巖著、渠巖、方海主編:《藝術鄉建 許村重塑啟示錄》,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07):145-148頁。

[3]陶蓉蓉:《鄉村旅游業升級中的藝術介入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位論文,2023。

[4]趙陽:《共生觀念下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更新策略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學位論文,2021。

[5]張犇:《論藝術鄉建的本質與要義》,載《民族藝術研究》,2022,35(06):118-123頁。

[6]秦柯、孟祥彬、劉黎明等:《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審美視角的鄉村景觀意象營造研究》,載《中國園林》,2022,38(06):18-22頁。

[7]《河曲文史資料》(第一輯),1991:90頁。

[8]李相合、曹霞本卷著,伏來旺總主編:《敕勒川區域經濟》,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11):137-139頁。

[9]張海明編撰:《土默特右旗志(1991-2008)》,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8:770頁。

[10]黃河頌調研團:《黃河頌·黃河沿岸非物質文化遺產》,https://mp.weixin.qq.com/s/_OR_0Rzr7DmPqnVT5rp0YQ。

作者簡介

劉 娜 內蒙古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景觀研究

鄭凱升 內蒙古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設計藝術學

猜你喜歡
村落黃河美學
林中村落
靜謐村落
仝仺美學館
盤中的意式美學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黃河』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純白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