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群體綁架式”內卷的入局與破解

2024-04-13 11:00劉露丹陳華棟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內卷被動群體

劉露丹,陳華棟

(上海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0)

近年來,“內卷”一詞憑借其生動形象的話語描述與真實深刻的現實寫照席卷網絡各大媒體平臺,逐漸形成一場“內卷式狂歡”。在當下群體狂歡、競相內卷的時代,從主體維度出發、運用主動視角審視內卷現象已然成為探討該問題的首選方式,而在主體性掩蓋下的被動動因卻并未完全彰顯。事實上,這一被動動因發揮機制的過程可以稱之為“群體綁架”,即在社會群體環境中因群體壓力、媒介說服、群體認同等被迫選擇與群體趨同的內卷行為。那么“群體綁架”的解釋框架和內涵特征具體指的是什么?這種“綁架式”的內卷機制何以形成?面對被動內卷,青年如何破“卷”突圍?這都是當下突破內卷桎梏的關鍵話語變量和創新性拷問。

一、“群體綁架式”內卷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群體綁架式”內卷

將“群體綁架式”內卷這一概念進行拆解,可以洞見其話語內涵。首先來看內卷。內卷作為一個學術概念在經歷了由文化領域到農業領域的演變后,因名校學霸的幾張學習照在網絡中意外走紅而一舉成為社會領域的現象級熱詞。結合內卷最初的學術概念,可以總結出界定內卷概念的三大關鍵要素:外部環境收縮、內部低質進化、效果上的邊際效用遞減,這三大關鍵要素對于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某些現象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和解釋力,使得內卷概念順利“出圈”,被大規模泛化使用,成為惡性競爭、功利性自我消耗的代名詞,甚至正常的“努力”也被口頭化戲稱為“卷”。本文正是在此類較為寬泛的概念維度上來探討內卷。

“群體綁架”是在社會群體情境下的復合語匯,由“群體”和“綁架”兩部分組成。所謂“群體”是指與個體概念相對立的、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因社會身份、思想認知、行為傾向、共同利益等某種特定且穩定的結構相聯系而形成的人群;“綁架”原本是法學視角下的詞匯,意指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采取違反他人意志的具有強制性措施的不正當行為。在青年被動內卷的話語情境下,“群體”并不單純指由個體組成的人群,而在更大程度上包含了個體所處的外部社會環境。而就“群體”與“綁架”的邏輯關聯而言,“群體”作為超越個體更高維度的存在,在一定情形下具有強迫個體作出趨同行為的強制性力量,即“權力規訓”。這一強制性含義使得“綁架”具備了法學意義上的部分要件,二者蘊含詞語邏輯上的一致性關聯。鑒于此,將“群體綁架”簡要概括為:個體在社會群體環境中因隱形的社會權力規訓或群體壓力而做出的違背個體意志的被動行為。

綜合以上針對兩個概念的闡釋來看,“群體綁架式”內卷主要針對的是內卷現象中的被動維度,也即“被動內卷”。從主體視角看個體內卷的原因,既有客觀外部環境的制約,又有個體理性選擇的考量,但更多的是外部宏觀環境與個體選擇之間的互動。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也不是在自我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669頁。換言之,個體對于內卷的選擇雖然不排除其主動、自發的強烈意愿,但在更多情況下則是無可奈何的被動選擇,無論在其情境基礎、力量運作方式還是主體地位上都呈現出與“群體綁架”的邏輯耦合。因此,該類型的內卷實質上以“群體綁架”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就構成了內卷概念中的被動維度。

(二)“群體綁架式”內卷的特征

1.話語情境的群體性

群體環境是“群體綁架”的語境基礎,只有在群體當中其實施“綁架”的強制力才得以保證和體現。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同上書,第501頁?,F實中的人由于不同的社會實踐進而建立了不同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的存在締結了不同的社會身份,從而構成了群體。在群體中,個體基于共同的社會身份表現出更易于接受暗示的心理傾向,加之社會機制運作下的競爭趨同和渴望群體認同的內在心理需求,往往會做出違背自身意愿、服從社會群體的行為,構成“群體綁架”?!叭后w綁架”話語下的內卷行為對應不同類型的群體內涵,既包括正式群體,即根據成員所屬機構、單位或其他官方正式文件建立的群體,如某校學生、某企業員工等;又包含自發形成、無正式規定的非正式群體,如網友、父母等角色。

2.脅迫力量的“軟”性

外在的“軟”力量脅迫是“群體綁架”的突出表征,它藏匿于實施“綁架”的各種手段當中。一方面,基于對“群體綁架”的概念界定,社會群體作為“綁架”的抽象實施主體,以群體心理壓力和潛在的被淘汰風險為代價使個體被迫屈服于群體,進而完全浸入到群體狂歡中。在此過程中,被動“內卷者”的自主意志雖然沒有受到外在力量的直接暴力“脅迫”,卻遭到了群體環境的“軟”壓制,是體現在行為過程上的“軟”性。另一方面,“群體綁架”所借助的“綁架”工具是無形的群體壓力和焦慮氛圍,個體和群體環境雙方不存在赤裸裸的暴力沖突,卻又具有強大的脅迫性,是體現在手段工具上的“軟”性。

3.個體地位的被動性

被動性是“群體綁架式”內卷作用于個體的主要表現樣態。原本具有主動意識的個體被迫改變原有的價值選擇和行為傾向,成為被動意義上的客體,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個體意志的異化。從個體意志上來看,被動“內卷者”在作出內卷行為決策前需要充分考慮外在于自身的群體環境,當群體意志或環境要求與個人意志不符時,個體不得不改變原本拒絕內卷的意志,被動接受外在力量攜帶的內卷意志。這樣原本具有主動性的個人意志被異化為群體意志下的附屬品,正如社會心理學的奠基人勒龐(Gustave Le Bon)所說,“群體的無意識行為代替了個人的有意識行為,是目前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征?!?3)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馮克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第201頁。從行為結果上來看,被動“內卷者”在服從于群體或社會環境后,不僅感受到異己力量的精神摧殘,難以得到把握自身奮斗意志的幸福感,而且愈發受到群體環境的制約和“綁架”,徹底喪失主體自主決策地位,淪為被動的“客體”。

二、青年“群體綁架式”內卷產生的邏輯分析

青年“群體綁架式”內卷現象的出現,有其復雜的社會背景和心理因素影響。結構性矛盾凸顯的社會現實條件、青年群體迫切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驅力、資本邏輯掌控的信息社會所引發的“內卷”符號幻覺,促成了“群體綁架式”內卷現象的生成邏輯。

(一)現實根源:青年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和評價體系的單一化

內卷現象是較為脆弱的社會利益環境和評價體系在社會層面的映射。其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深水區,經濟轉型壓力帶來的結構性失衡狀態日益凸顯,社會資源“僧多粥少”的數量供需矛盾和勞動市場中的高質量供給結構性矛盾導致社會競爭愈發激烈。在這種社會經濟形勢下,作為勞動力市場主力軍的青年群體,面臨著愈來愈多的不確定因素與愈發有限的社會資源和渠道條件,從而不得不瘋狂內卷。其二,評價體系過度單一化的導向偏差是促成“群體綁架式”內卷的直接現實原因,這表現在“目標上的高度單一,價值評價體系的高度單一和競爭方式的高度單一”(4)澎湃新聞:《人類學家項飆談內卷——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https: //culture.ifeng.com /c/80luDDyAMm5,訪問日期:2023年9月7日。。如“非升即走”“末位淘汰”等職場考核制度的大規模應用,又如高校中以迎合獲取保研資格、獎學金榮譽等評價指標為宗旨的群體功利性行為管理,都是過度注重量化指標和短期獎勵效應的評價機制,對“群體綁架式”內卷現象的生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內在誘因:青年自我實現需求難以滿足

從“群體綁架式”內卷生成的內在誘因來看,較高的自我意識水平和較強的自我實現需求內嵌于當代青年的群像特征之中,成為促進“綁架式”內卷的重要心理推手。一方面,相比于父輩,當代青年成長于物質環境富足、階層流動加快、上升空間拓寬的紅利時期,在其價值觀塑造時期就見證到父輩在經濟社會發展紅利期所取得的成就。加之大多數青年處于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中,其整體的自我意識水平較上一代更高,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滿足,渴望獲得他人認同并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當代青年普遍生活在具有均等教育機會的時代,相對于父輩來說更為充實的教育經歷和更高層次的學歷水平在賦予青年高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其自我實現的高自尊心理。正如2023年初在網絡上爆火的“孔乙己文學”所描述的,不愿脫下的“孔乙己長衫”恰恰在側面映射出青年強烈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幼年時期就被灌輸的“讀書改變命運”的教育理念,進一步在理想層面強化了他們“出人頭地”“收獲成功人生”的自我實現需求??偠灾?在個人訴求的多元化增長與社會資源的欠平衡分配構成的矛盾下,青年愈發渴望尋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徑,這也就成為他們被迫加入內卷的最大內在誘因。

(三)認知困境:網絡媒介和資本裹挾導致符號幻覺

來自社會環境的信息是群體壓力形成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構成內卷“群體綁架”的“隱形”推手。事實上,青年在社會環境中的行為選擇主要通過感知整體環境從而評估自身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來決定,這就凸顯出個體獲取環境信息的具體內容和來源渠道的重要性。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受資本價值邏輯影響的部分媒體平臺在青年的競爭意識方面大做文章,不斷兜售“成功學”以渲染社會焦慮,營造出的“內卷狂歡”“內卷正義”等符號幻覺“綁架”著一個又一個青年深陷在惡性競爭的泥潭中。

從信息的來源渠道上看,青年群體的“媒介依賴”已經演化到了極致,網絡媒介成為其獲取信息的主渠道?!懊浇橐蕾嚒?Media Dependency Theory)這一概念,早在1976年就被美國學者梅爾文· 德弗勒(Melven L. Defleur)和鮑爾·基洛奇(Ball-Rokeach)提出,指的是“受眾依賴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并實現他們的目標”(5)段亞?。骸冬F代人媒介依存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文學院,2013,第2-5頁。,受眾的價值理念和行為選擇都必須從媒介中尋找依據。網絡媒介為博取關注度往往對社會競爭現象采取夸張報道的方式,甚至頻繁泛化使用內卷文化符號,而在“媒介依賴”下的個體將網絡中對于內卷現象的描述信以為真,從而受到“內卷狂歡”假象的暗示,為自身制造本領恐慌。從社會信息的內容上看,資本邏輯裹挾下的社會信息為個體制造內卷幻覺。以教育領域為例,商業資本掌控的教育機構在利益的驅動下不斷炒作內卷口號,宣揚“不內卷你就輸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大肆鼓吹競爭的緊迫性和資源的稀缺性,導致青年為了爭奪在“虛假”激烈競爭中的資源和機會而不得不瘋狂內卷。

(四)心理推手:群體共振和情緒感染加劇內卷群體狂歡

群體心理的驅動力是促成“群體綁架式”內卷的關鍵心理因素,正是由于個體處于群體環境之中,并通過群體認同強化、群體情緒感染和群體行為共振三個環節的相互作用,“群體綁架式”內卷才在不知不覺中扮演著個體主動內卷的假象。

其一,來自群體內部的強化認同推動個體對內卷形成與群體一致的價值理念。對于個體來說,“個體力量的有限性需要借助群體來彌補,使得個體產生一種‘道義感’”(6)劉博、董倩倩:《情境結構與動力機制——青年群體社會心態的網絡表達》,《中國青年研究》2021年第10期。,這種“道義感”為個體認同內卷文化提供不斷的心理支持,從而促成有關內卷的特定文化圈層,進一步推動個體認同內卷的心態和意見表達。其二,群體壓力之下的情緒傳染加速形成群體對內卷的認同態度。群體的特點之一就是極容易受到傳染和暗示,作為在群體中的青年個體,在受到外界環境和競爭壓力的刺激之下會處于一種急于內卷的應激狀態,這種敏感焦慮的強烈情緒容易被迅速傳染至群體中,從而促成其支持內卷、依賴內卷的情感態度,成為被動內卷現象發生的結構性基礎。其三,認同“內卷”標簽后的群體行為共振。在得到“內卷”“卷王”類似的標簽后,個體愈發傾向于群體情境下的去個性化,并與群體行為保持協同。例如,青年所在圈層獲得“卷王”標簽的基本認同后,青年會在日常行為當中進一步踐行“卷生卷死”的價值理念,從而形成被動群體共振。習慣于“面具表演”的他們“在整個被動的共振過程中,不自覺地傾向滿足共振。這種群體共振之下的個體同步化產生的振蕩,會使個體產生群體快感?!?7)仇家寶、朱志勇:《淺析移動互聯時代虛擬社群的群聚心理及群體效應》,《新聞愛好者》2020年第4期。

(五)行為趨同:競爭資源的特殊方式引發“劇場效應”

所謂“劇場效應”,可以直觀敘述為以下情景:原本在劇場中大家共同坐著觀看戲劇,前排觀眾出于某種原因或某種意圖站了起來,后排觀眾為了避免視線范圍被前排觀眾所遮擋因而也站起來看戲,最終劇場內所有人不得不紛紛起身,在更加辛苦的同時每個人并沒有得到額外的收獲,反而過多消耗了自己的精力??梢钥吹?這一效應生動形象地刻畫了當下內卷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而其中“后排的觀眾”大概可以等同于被“群體綁架”而被迫參與內卷的青年。

基于外在量化的評價體系設定和機械式的評判方式,群體中的某個人出于貪欲求全心理可能會率先打破競爭規則,通過單純增加指標的方式獲取自身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在這一情況下,為了使自己不必在群體競爭中落后,個體被迫模仿率先“內卷者”的行為,最終又進一步提升了整體內卷水平,形成一場“不允許退出和失敗的競爭”。以教育領域為例,在高校中,假定教師布置的課程論文要求字數為3000字,當有學生發現寫更多字數的論文可以獲得更高分數時,其他為獲取更高績點的學生也會紛紛模仿,最終被迫卷入一場層層加碼的無意義投入。再比如當下的“加班文化”,當職場中有人選擇了通過單純延長工作時間來獲取領導好感度和升職加薪機會的時候,被“卷”入其中的青年也不得不共同加班以使自己不至于在群體競爭中處于落后地位。

三、青年“群體綁架式”內卷的危害隱憂

“群體綁架式”內卷是違背青年個人自由意志的社會現象,長此以往,青年個人意志的忽視和壓制必定引發其自我認同感的缺失和焦慮恐懼心理。在內卷的群體裹挾下,青年因高度惡性競爭所引發的亞健康危機和異化的人際關系也逐步凸現出來。

(一)對評價指標的過度敏感誘發青年自我認同感的缺失

隨著青年個體被高速運轉的內卷裹挾前進,其行為驅動力由原本的外界規則驅動轉為績效指標的自我強迫。正如當代哲學家韓炳哲所說:“自我剝削比他者剝削更有效率?!?8)韓炳哲:《倦怠社會》,王一力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第82頁。在這種“自我剝削”下,處于人生上升期的青年對績效指標的完成情況尤為敏感,因為這決定了其能否在內卷模式中獲勝。如若未能較好達到自我對于完成績效指標程度的期待,則意味著青年很可能在競爭中面臨被迫淘汰的風險,這種未能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的挫敗感大大降低了青年對自我的認同程度,使其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而如若獲取短期內功利化的內卷收益,青年也會在更多時候倍感認真工作學習的初心本質與功利化的外在手段之間的割裂,懷疑被迫加入內卷的選擇是否正確,從而陷入困頓、迷茫而又矛盾的自我割裂式的內心狀態。

(二)對落后于人的極度恐懼加劇青年的生活焦慮與本領惶恐

觸發個體加入被動式內卷的關鍵是群體內其他個體的行為,這意味著青年一旦發覺自己在群體中落后于他人,就會因對內卷結果的過分看重而變得恐懼和焦慮。一方面,在參與內卷的過程中,處于競爭關系的個體之間難以實現信息的充分交換,“當一方無法充分了解對方量化數據的情況下,出于自身競爭力的因素,會不斷投入時間精力以爭取更多籌碼?!?9)林揚千:《精疲力竭的突圍——大學生內卷化現象的表現、危害及應對》,《當代青年研究》2021年第3期。在此類信息差存在的情況下,盲目增加成本投入的青年看似在競爭中具備更多的優勢和自信,實則其瘋狂內卷的行為也在潛移默化中日益加劇自身的本領恐慌。另一方面,在內卷的過程中極易出現破壞競爭規則的行為,被動參與內卷的青年生怕其他個體“鋌而走險”“另辟蹊徑”,通過指標造假、信息壟斷、結交私人關系等方式獲取利益,每天都活在“擔驚受怕”的焦慮氛圍中。

(三)被迫加入不良競爭導致青年人際關系變質

青年階段本該是人生中呼朋引類、廣結善緣的黃金時期,而內卷浪潮的席卷而來讓青年被迫加入“卷”局,“卷”式的惡性競爭正逐漸破壞青年同伴之間的美好友誼,引發變質的人際關系。一方面,在內卷化的惡性競爭下,青年將同伴視為利益爭奪上的敵人,產生“一種孤獨的疲憊,造成彼此的孤立和疏離”(10)韓炳哲:《倦怠社會》,第82頁。,更失去了結交朋友、獲得美好情誼的寶貴機會,呈現出“泛交往”和“弱連接”的人際交往趨勢。另一方面,對于能夠幫助青年在內卷中獲勝的“隱形”權力者來說,青年則出于有利可圖的心理,努力營造與其的良好人際關系。以高校為例,部分學生為了獲取更高的績點分數或資源機會,而與掌握權力的對應教師有目的性地交好,助長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功利性。

(四)對內卷的超額投入誘發青年亞健康危機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內卷是一條不歸路”(11)苑津山、幸泰杞:《“入局與破局”——高校學生內卷參與者的行為邏輯與身心自救》,《高教探索》2021年第10期。,是一場只能進入而不能退出的戰爭。青年對內卷的投入只增不減必定引發青年個體在心理和身體上的亞健康危機。其一,內卷化環境下的青年將眼前的暫時利益視為學習或工作的重要目的,忽視了作為青年應當承擔的長遠社會責任,甚至在相似的社會評價環境中成長為品質趨同、觀點相仿的“同質化”青年,喪失了作為“人”的精神和獨立鮮明的人格。其二,在參與內卷程度和現實壓力提升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青年處于精神上的亞健康狀態,加劇了患上抑郁癥、狂躁癥等心理疾病的風險。其三,功績社會下的競速狀態不斷引發青年身體亞健康危機。在教育內卷和職場內卷中的過分投入使得“加班加點”地工作學習成為常態,“禿頭”似乎早已成為年青人經常討論的話題,而近些年高校和職場中頻發的猝死事件也在為青年的身體狀況敲響警鐘。

四、青年“群體綁架式”內卷的破解之路

青年被動內卷是在經濟發展趨緩的大背景下,被資本裹挾的網絡媒介利用青年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和群體心理效應而創造出的特定時代下的社會現象。如何破解“群體綁架式”的內卷局面,實現自我突圍,成為新時代青年在實際生活中必須回答的現實之問。需要在青年認知需求端和社會供給端雙方發力,扭轉因群體模仿效應、網絡媒介幻象和資源供給不足等導致的“群體綁架式”內卷局面。

(一)完善資源供給和社會利益分配方式

青年被迫參與內卷的現實根源在于有限的社會資源供給和不合理的利益分配環境所導致的激烈競爭,因而要想從根本上破除青年被內卷“綁架”的異化樣態,就需要從現實入手,有針對性地向青年群體傾斜社會資源并凈化社會競爭環境,幫助青年順利“破局”。

一是為青年的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遇,為青年群體破除惡性競爭、實現美好生活提供資源保障。以青年群體較為關心的就業領域為例,面對當前就業機會緊張、編制縮編等結構性矛盾問題,可以依托國家和社會政策對青年需求較高的就業領域進行內部調整,加大對企事業單位在招聘青年就業人員方面的支持;同時完善青年創業服務體系,實現高校-社會-創業企業的一體式孵化幫扶,從根本上減輕青年群體的焦慮感。二是完善與青年相關的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凈化青年發展的現實環境??梢跃颓嗄觋P切的職業安全、勞動權利、升學公正、網絡信息隱私等領域進行重點改革,以設計試點方案和健全要素支撐為著力點全力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制定政策,合理調控升學升職加薪等機會在不同領域群體中的分配,從而有序引導社會競爭秩序,為青年創造更多機遇,增強青年群體的安全感和公平感。

(二)引導青年合理設定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標準

青年群體自我實現的內在需求是合理的、應當理解的,而過高標準、導向偏差的自我實現需求則是需要矯正的。只有在理解青年需求的基礎上,引導青年群體合理定位其自我價值,支持青年脫下“孔乙己”的長衫,才能從需求端破“卷”。

首先,關注并理解青年群體的需求。青年群體的需求復雜多元,且隨著外部現實世界的變化而調整。青年是否真的愿意內卷?他們對自我價值的期待究竟有多高?又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偏向于哪些方面?只有辯證把握青年內生動力的實際需求,才能在需求導向層面化解內卷難題。其次,引導青年正確認知自身價值和能力,合理設定價值實現標準。不可否認的是,當下青年群體對自身的期待與社會現實的實際需要確實存在脫節現象。本以為學歷光環下起碼能“月入過萬”,結果畢業“月薪三千五”的現象比比皆是。也有青年對自己的前途過于擔心焦慮,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結合職業生涯教育,在充分掌握社會需求和青年需求的基礎上引導青年做一個合理看待現實、勇于突破自我、敢于追求理想的“普通人”。最后,幫助青年矯正自我實現的異化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健康多元的自我需求。糾正青年將物質財富追求和職位晉升等短期功利性目標作為最高價值追求的錯誤觀念,加強學校、社區和家庭三方的宣傳教育,引導青年多元發展,從而避免其被內卷文化下的功利性評價指標所裹挾。

(三)提高青年信息鑒別能力和網絡信息素養水平

要破解“群體綁架式”內卷,更需要青年從內部打破網絡媒介和資本邏輯為自己打造的內卷“幻覺”,從認知層面降低內卷焦慮,實現自我與現實的真正協調。

一方面,提高青年對網絡媒介虛幻性的認識,摒除“媒介依賴”。如前文所述,自帶資本邏輯和流量需求的網絡媒介的興盛使得“媒介依賴”程度大幅提高,打破這種自帶虛幻性的“媒介依賴”成為眼下的當務之急。其一,提高青年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加強信息素養教育??梢酝ㄟ^開設系統性的信息素養培訓課程引導青年在網絡上對社會競爭和內卷程度的夸張報道進行有效甄別,借助生動鮮活的現實案例使其全面認識到網絡媒介在報道方式、信息渲染程度、背后價值目標等方面的虛假性。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廣泛搜集社會數據的基礎上再造媒介圈層,搶奪熱衷于制造社會焦慮的網絡媒體話語權,為青年群體提供真實的社會現實參考。其三,借助各種豐富多彩的現實活動引導青年減少非正規媒體的使用時間,鼓勵其多加關注官方數據及信息,糾正其以往對內卷的虛幻認知。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或調研項目讓青年群體親自感受社會競爭現實和社會現象,將對內卷的“虛幻性”想象所產生的焦慮感轉化為看在實處、做在實處的踏實感,從而使青年認清自身在社會群體中的位置和作用,避免“群體綁架式”內卷的發生。

(四)提升青年自我認知和獨立思考能力

人生來就是社會性動物,不可避免地生活在群體之中,而要擺脫群體對青年個體的“綁架式”內卷,需要培養青年在群體情境下進行獨立思考和清醒自我認知的能力,在跳出“內卷”圈層的基礎上權衡利弊、以退為進,從而扭轉自身在內卷化時代中的被動地位。

從認知的微觀層面來說,對被動內卷機制的形成規律有較為清晰的認知是化被動為主動的關鍵前提?!爱斁终呙?旁觀者清”,困在“綁架式”內卷中的青年亟需轉換思維視角,跳出內卷“怪圈”,以外部視角觀察社會群體在推動被動內卷形成中的群體效用,并“理解內卷競爭對個體意義帶來的消解危害,從而下定決心在適當的時機退出內卷”(12)苑津山、幸泰杞:《“入局與破局”——高校學生內卷參與者的行為邏輯與身心自救》,《高教探索》2021年第10期。。一是以向青年普及社會心理學相關知識的形式詳細闡明被動內卷現象的形成機制,使青年清楚意識到在群體環境中的行為邊界,拒絕盲目跟風內卷潮流。二是以個體談話、團體輔導、知識講座等形式鼓勵青年在成長的探索過程中與自己對話,嘗試明確自己當下的選擇是否是真正需要的,并獨立作出行為選擇。從認知的宏觀層面來說,青年要以辯證和歷史的眼光看待內卷現象,既不盲目跟風,又不悲觀抱怨。事實上,青年內卷現象雖然在當下大肆流行,但也要意識到這是“一種邊緣性、小眾化、短暫性的亞文化形態”(13)盧曉雯:《壁壘與破壁——當代青年“內卷”現象的現實表征與規避之道》,《理論導刊》2022年第4期。,需要鼓勵青年以理性平和、積極健康的心態辯證看待內卷現象。

(五)創新社會評價體系和傳統增量方式

在“劇場效應”中,前排最先站起來的觀眾和后排被迫站起來的“被動內卷者”都不是導致“劇場效應”的關鍵。試想如果這時有劇場管理員來維持會場秩序或調整這種具有優先級屬性的座位設計,那么類似“劇場效應”的群體內耗即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實現從內部低質競爭到外部賽道拓展優化的轉變。

對于青年個體來說,要破除“劇場效應”首先需要跳出通過“站起來”來獲得優勢的思維,創新增量方式,進行破“局”自救。一方面,青年可以嘗試尋求自身的增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創新方法論講座、創新實踐項目等方式培養青年的創新思維,鼓勵青年努力嘗試不同的知識體驗和實踐經歷,尋找現有出路以外的方式發展自己的潛力,跳出傳統擁擠賽道,實現多維度精進成長。例如,對于當下的“考編熱”來說,可以選擇自主創業作為增量。對于保研來說,考研也是一種自我挑戰的增量。對于埋頭內卷來說,通過培養興趣愛好拓展副業也是一種增量。另一方面,青年也可以發揮群體的正向作用,在激發個體增量的同時帶動群體增量,以形成社群效應的良性循環。例如,青年可以以職業崗位類型、專業特長等為特征進行群體劃分或自主組建小組,互相督促彼此的目標達成,實現群體內資源共享、力量互補,最終實現整個群體的進步。與此同時,在“劇場”內也需要管理員來維護秩序,即完善社會評價體系,改變過度量化、單一、指標易操作的評價導向,以穩定“劇場”內“觀眾”急于“站起來”的急迫心情。

猜你喜歡
內卷被動群體
莫陷內卷空焦慮,有益努力最可取
擺脫內卷焦慮,你只需要做這一件事
擺脫內卷焦慮,你只需要做這一件事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遙遠的未來要以現在為代價,究竟值得嗎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主動句都能轉換成被動句嗎
第五課 拒絕被動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