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兩創”“兩個結合”到“貫通融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新境界論析

2024-04-13 11:22黃凱鋒
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兩創中華中華民族

黃凱鋒

(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上海 200020)

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期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新的文化使命。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賡續中華文脈、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新境界,是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的內在要求,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性,激發中華民族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適逢新時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文化根脈,是“四個自信”的思想源泉和基礎。如何認識傳統文化,如何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新境界是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的核心話題之一。他的這些論述深刻闡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當代價值、世界意義和發展方向,充分體現了基于實踐的客觀認識和主動自覺的思想建構相統一的內在邏輯。

(一)“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座談會等重要場合,對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進行了總體性闡釋,如“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①《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 年8 月19 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第150頁。;又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②《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 年10 月15 日)》,《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第114頁?!爸腥A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③《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 年5 月17 日)》,《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第228頁。。再如2021年12 月14 日在文聯十一大、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

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兩創”)。從總體性強調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以及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要求,到明確提出“兩創”,是一次思想認識上的躍遷,強調了傳統文化實現現代轉化的本質要求是創新創造,在禮敬傳統的同時有效避免復古主義。2013 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時提出,民族強盛要以文化興盛為支撐,要求對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2017 年1 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將“兩創”作為實施工程的基本原則。同年10 月,“兩創”正式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雹佟读暯街鬟x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第19頁。

(二)提煉“價值觀”與“精神標識”

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意提煉貫穿其中的“價值觀”和“精神標識”。2014 年2 月,在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議上的講話中,要求“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②同上,第35頁。。在2018 年8 月21 日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③《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第342頁。。在2021 年3 月福建考察時的講話中指出,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2022 年5 月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上,要求“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痹?022 年10 月16 日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概括提煉了中華文化蘊涵的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④《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15頁。,并在國際傳播中再次強調“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要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⑤同上,第37-38頁。2023 年6月2 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系統總結中華文化突出特性,對貫穿其中的價值觀和精神標識再次進行集中闡釋,“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 年第17 期。。

(三)“適應”“協調”和“涵養”

提煉貫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和精神標識當然不是為提煉而提煉,這些價值觀和精神標識實現現代轉化的方向和目標是什么,我們黨對此有旗幟鮮明的價值立場,就是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 年10 月15日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2016 年5 月17 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②《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480頁。。2021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講話強調,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22 年5 月27 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進一步明確“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適應”“協調”和“涵養”,歸結起來表明:無論是“兩創”還是提煉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觀”和“精神標識”,都應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雹哿暯剑骸对谖幕瘋鞒邪l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 年第17 期。任何時候不能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談論文化傳承與發展。中華文化主體性也一定體現“中”“西”“馬”匯通融合的總體態勢,集中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總體特征。

(四)“兩個結合”與“貫通融通”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相適應,需要采取什么方法和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走文化結合的鍛煉之路,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

比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④《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15頁?!霸谖迩Ф嗄曛腥A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 年第17 期。。習近平總書記尤其強調“第二個結合”的高遠立意,“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②同上。。2023 年6 月3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要求,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通過上述比較粗略的梳理可以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適逢新時代。從“兩創”、提煉“價值觀”和“精神標識”到朝向社會主義的“適應”“協調”和“涵養”,再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和“貫通”,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闡釋可謂系統完整、層層推進,既是基于實踐的系統總結,又是一系列原創性論斷的理論結晶。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由結合造就新形態

“第二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我們可以從馬克思主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激發和熔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回應和影響兩個方面認真領會“彼此契合”“相互成就”,深入理解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文化新形態。

(一)馬克思主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激發和熔鑄

2019 年10 月31 日在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雹哿暯剑骸秷猿趾屯晟浦袊厣鐣髁x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求是》2020 年第1 期。馬克思主義價值追求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賡續了中華民族之魂: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信念激發中華文化的家國情懷、天道觀念;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價值觀激發中華民族知行合一的實用理性;人民主體論、群眾史觀激發中華禮樂文明、人際倫理和人本思想;馬克思主義黨性原則激發傳統修身文化;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激發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結合,既出于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發展邏輯,也出于中國自身思想文化的發展邏輯。馬克思主義為中國文化注入現代性的同時,有效避免“西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條件。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百年歷程,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熔鑄和再造,具有革命性意義: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等價值立場和思想方法,熔鑄和提升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再造和提升中國古代“實事求是”的人品和史觀;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等理念,提升中國文化“致中和”、“道中庸”的境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熔鑄并提升中華文化天下一家的大同思想。

馬克思主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激發和熔鑄,進行科學鑒別和正確取舍,推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意味著一定要運用其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客觀、禮敬的態度,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更好地與當代中國實踐相結合、與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相契合,進而深化中華文明的內涵,把中華文明推向新高度。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回應和積極影響

近代以來,尤其在清末到民初的政教改革、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在內的本土思想資源的價值曾經受到質疑,一度還被視作保守、落后的象征。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后,中華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回應和影響始終是廣大知識分子深切關注的話題。1921 年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可以算是對包括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在內的西方文化的一種回應。他探討了中西文化的本質,對兩者融合的可能性進行反思,認為雖然當時該全盤承受西方文化,但儒家文化及價值代表人類當前和將來的需要??箲饡r期,熊十力的“新易學”、馬一浮的“新經學”、馮友蘭的“新理學”、賀麟的“新心學”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哲學的回應”①陳來:《儒家文化與民族復興》,中華書局,2020,第3-11頁。。

1938 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在《反對黨八股》中再次強調這個要求。1940 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還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一歷史課題,表明對中國革命和中國文化的自信,更是站在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及時澄清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理解。②《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708頁。

我們認為,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才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積極回應,也才能開啟民族文化自覺的新時代。用仁義理想助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建設、以經世致用的文化品格助力社會主義價值理念的具體落實、以中道的智慧和動態平衡的方式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積極回應后可能發揮的實際影響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沒有自發地引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但被馬克思主義激活后,煥發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助力中國走向“文化上平衡,結構上合理,倫理上適宜”的中國式現代化文明之路。③陳來:《儒家文化與民族復興》,第86頁。

(三)經由結合形成文化新形態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契合,相互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經由結合而形成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文化新形態?!皟蓚€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提出,開掘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縱深,也標志著我們黨對中華文明主體地位的確認?!皟蓚€結合”通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形態和理論形態,著力打通“古今關系”,重新定位“中西關系”,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為中國的理論、道路和制度夯實經由現代賡續的中國傳統文化之基。

經由“結合”,一方面我們進一步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性認識: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只有中國當下現實的來源,還應當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來源,應當是秉承中國的文化基因,通過中國的經驗、語言和思維予以表達的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我們也進一步深化了中華民族在文明交融、文化結合的鍛煉中自主生長、自我實現的認識。①黃凱鋒:《“兩個結合”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社會科學》,2022 年第4 期。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中華民族使馬克思主義從一種外來思想融入中國人的心靈,充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和創新性。

經由“結合”,我們闡明了中國為什么選擇、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而且解釋了中國為什么能夠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馬克思主義越來越成為中國的,使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越來越成為現代的。如果不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就無從談起,還可能導致文化復古主義;如果馬克思主義不能實現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有可能出現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傾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無法深入。

經由“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我們超越了近代以來西方中心主義和中國自身的舊觀念,更新了中國人對于本國的歷史意識,有效解釋今日中國的成功現實,使我們進一步掌握歷史主動和精神主動。因“結合”形成的新文化形態,既不是原封不動的馬克思主義,也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復歸,而是在新高度上真正實現自立自強。

經由“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我們增強了本土文化認同和社會共識,實際上也強化了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強化了以黨領政的文化自信,進一步增強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未來之中華,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實現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里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 年第17 期。。堅持中國特色,優化中國特色,深入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從新的高度和境界推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融入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傳世文獻、典章制度、倫理道德、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過去曾經存在今天依然活著的多元統一的豐富形態。貫穿其中的價值觀和精神標識在當下鮮活實踐中繼續發揮作用的方式之一,是融入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成功開辟的思想文化基礎。

2 單擊下方新建調整圖層按鈕選擇色相/飽和度調整圖層。在調整圖層與眩光素材圖層之間按住Alt鍵單擊鼠標左鍵,將其調整范圍限制在眩光圖層中。接著左右移動色相滑塊,將眩光的顏色調整到最適合畫面氛圍的效果。

“打拼”“實用”“樂觀”“中道”等等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而形成的共同價值觀?!按蚱础?,聽上去容易給人蠻干、傻干的印象,實際上卻意味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科學發展?!按蚱础北旧戆瑖L試中的勇敢、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具體而明確的目標引領。今天的中國人已經把通過正大光明的奮斗改變命運、通過拼搏創造幸福當成了自己的權利和責任,既營造自己的生活,又關注社會的發展。打拼文化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皩嵱谩?,即經世致用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總體上意味著:不能把生活、現實、人生、語言等等都歸結為超驗、先驗的概念范疇。一切既定的概念、秩序都是從活生生的經驗生活中涌現和產生出來的。理性、概念、大道理產生于歷史,其基礎在于合理性,其有效性要經得起生活的檢驗。其實我們不難發現身邊熟悉的中國人應對社會生活的實用理性態度,運用得當就能成為中國經濟社會進步實實在在的種子。

“樂觀”,展示中國老百姓一貫的豁達、慶生和樂生的日常智慧。這種樂觀不是因為盲目和無知,而是了然之后的坦蕩和練達。中華民族承受了多少苦難,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哪有一馬平川,即使如此,中國老百姓還是更加愿意把眼光放在人際世間,執著追求又隨順自然,立足現實向前看?!爸械馈?,即動態平衡、中庸之道,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思維方法,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老百姓日用而不覺的生存智慧。什么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關鍵在“度”的把握。不僅在不同時空條件和環境中大不相同,而且隨著文明進展、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大,這個“度”更具有難以預測的可能性和偶然性,它不完全是經驗的綜合,也不是邏輯的推理,而是一種創造。經濟上的效率和分配上的公平、倫理上的崇高追求和投資者的利益回報等等如何達到某個平衡點,這不僅僅是具體的法律法規可以回答清楚的,也需要個案積累基礎上的經驗總結。

這些融入中國老百姓鮮活實踐的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實現的群眾基礎,來自人民又回到人民的思想土壤。當然,理論形態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仍需要不斷引領和提升人民群眾的日常智慧,并推動實現理論創新與日常智慧的良性互動。比如,我們以往的“打拼”盡管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甚至還打拼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但是主要恐怕還是經濟層面的打拼,完善的市場體制和法治文化本身還有待建設,文明、規范的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走過摸索和試錯,走向規范有序,還需要我們繼續發揚打拼精神,同時保障人們健康、合理、文明地打拼。我們還需要為打拼營造一種正當的、干凈的社會環境。近代以來的歷史使我們在文化心態上總是容易在自大和自卑之間搖擺,通過“打拼”文化的積累和提升,相信全體中國人民能夠在精神上真正站起來,強化自我意識,向世界展現理性自信的整體形象①黃凱鋒:《變量共生、組合創新與意識形態(第一部分)》,學林出版社,2012。。

(二)適應并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適應并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華優秀傳統當代價值實現的又一方式。比如,仁義是儒學的價值基礎,幾乎每一代儒學復興都從重申仁義之道開始。仁義之道完全實現的社會就是理想之治,《禮運篇》還說明了這種最高理想,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個最高理想與現代化進程中始終伴隨的社會主義理想相契合,也對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出了倫理追求。

雖然市場的重復博弈可以降低撒謊和害人的行為,法律的嚴懲有利于交易行為的規范,但是在市場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與不完全的情況下,重復博弈和法律懲戒的運行成本很高。而孔子開創的儒學及其仁義理想,某種程度上可以為市場倫理的確立提供文化支持。馬克思當年沒有設想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是將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一個過渡階段。即使如此,在儒學的文化土壤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比資本主義更為公正的社會理想和制度安排得到理解、提倡和實行,對實踐中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和人民將具有長久意義和現實價值。這樣既有效保存社會主義的理想性質,又有利于在規范、指引市場經濟發展中尋找正確經驗,創造一條現實的具體的由成功經驗所不斷支撐的新路,從而區別和優越于資本主義②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試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部分內容,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

在中國式現代化事業推進過程中,現代化本身的一些弱點和弊病也暴露出來,面對這些問題,道德主義的譴責比較多,恢復淳樸生活方式的情感需要也比較迫切??鬃娱_創的儒學及其經世致用的一面提醒我們:倫理價值、心性修養確實具有獨立的價值,道德精神可以照亮世俗生活,對整個人類的發展也極有價值。但同時,這些價值不是用來否定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成績、所創造的重要物質條件,而是成功運用到政治哲學上,走出一條不是那么冷冰冰的只重視物質發展的中國道路。社會存在和日常生活的現代化已是中國的客觀事實,對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以人情、鄉情、報國之情為標準作武斷評價。相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有在契約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的基礎上講人情、講公平才行得通,所謂理無可恕,情有可原。①李澤厚:《倫理學綱要》,人民出版社,2010。這樣才能走出一條既不是過去的計劃經濟,也不同于資本主義,而是中國自己的道路,創造出比傳統中國和西方國家更加合情合理的社會。也正是在此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經世致用和人倫日常,重視具體實踐中的活法和做法,對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積極意義。

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之所以在中國具有如此強的生命力,離不開中庸的智慧和動態平衡的藝術。像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愈益多樣化的國家,和諧、中庸的理念尤其重要。當然,中庸之道、動態平衡,并不意味著采取實踐步驟時左顧右盼、舉棋不定,而是強調在發展結果的共享上,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注意統籌兼顧、勞資兩利、城鄉平衡、內外統一,從而走出一條內生性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以,我們一方面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是硬道理,盡一切可能克服困難、創造條件,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和水平的基礎上強調“中道”,重視多元之間通過共識和尊重達成的交叉面和共同點,避免物質主義的命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庸思想之現代轉化和實踐運用,對避免非此即彼的獨斷思維有重要意義。

(三)優化中國特色,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堅持和優化中國特色,為全人類共同價值貢獻中國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實現的又一方式。

中國特色,講究的是“中學”,是中國自己的學說,以“真”為體,以“實”為用。在倡導中國特色時,我們不能視之為權宜之計,更不能牽強附會,而要高舉“科學”的旗幟,以徹底的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來分析和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特色,面對百年歷史和現實,不斷提煉、豐富和深化對中國特色的認識和理解。作為一個學說系統,“中國特色”更多強調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不斷傳承的文化體系,強調在革命和建設時期逐步形成的新的文化特點,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傳統文化現代化交融統一所達到的新境界。要真正堅持和優化“中國特色”,客觀上也需要尊重和弘揚人類的科學精神,保持和發揚科學批判的精神和方法,力求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證明自己的優越性,增強“中國特色”的說服力。②黃凱鋒:《“兩個結合”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社會科學》2022 年第4 期。如果借口“中國特色”而把過去一些非科學、反科學、愚昧落后、不思進取的東西,重新當作了“國粹”和寶貝,那么就會與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背道而馳。①李德順:《國學熱向何處》,《江西社會科學》2007 年第7 期。

推進并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怎么強調其獨特意義都不過分,但探索中國特色,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邏輯,包括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具體做法和經驗,并不意味著否定“共識”,更非“共識”的例外,而是我們中國人對實踐中創立的文明新形態的精神標識。在多個國際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全可以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貢獻智慧。增加“合作式對話”意識,保持“和而不同”的立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充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實現的新境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五千年中華文化和不斷前進的人類文明為基礎和資源,以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為現實活力,既非邯鄲學步,更非刻舟求劍,而是在不斷變化的生動實踐和不斷發展的群眾智慧中告別“西化論”和“復古論”,警惕各種形式的虛無主義,堅持中、西、馬匯通融合,以我們當前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根據,立足現實,著眼發展,以我為主,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運用科學合理的價值目標凝聚、動員和激勵人民為民族振興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而奮斗,尋求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復興和繁榮的嶄新形態。

四、中華民族的精神自立和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數千年未中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柔相濟,和而不同,在歷史和實踐基礎上,匯合百家,包容創新,逐步形成復合的、相對的、流動的傳統。近代以來與西方文明沖突,逐步由被動走向主動,進入古今中西思潮交匯(固然還有未盡通達之處),逐步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統一。我們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政治秩序重構的過程中注重發揮中華民族的智慧,對內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完整統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共建全人類共同價值提供文化能量。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真總結和反思自身文化傳統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展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的要求相適應,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貫通之路。

(一)在新的高度堅持文化自信

所謂“文化自信”,就是指一個現實的個人(公民),或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及其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生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持有堅定信心。當前有一些傾向值得關注,例如:僅僅把中國近代以來落后挨打的遭遇歸咎于傳統文化,卻不曾發現一直尋求民族振興的力量來自何處,以為中國傳統文化將止步于現代化和全球化;又如:以現代性和全球化的困境為理由,力求反證中國傳統道德和人治主義的優越與完備,無視歷史挫折和教訓,一廂情愿地美化過去的東西;再如,以急功近利為理由,認為優秀的傳統文化終結于書本和理想,與現實并無關系,以為“遠水不解近渴”“成功不需要文化”,只求滿足一己一時之需,進而走向自我放逐,甘愿扮演人類文明寄生蟲的角色等等。

無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的不自信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不自信,實際上就是忽視或否定現在的自己,忽視現實的活著的中國人的權利和責任。而現在的中國和中國人,就是在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土壤上生長起來的,也是自1840 年以來,不斷地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而演變生成的。當下的中國文化實際上已經是一幅多元文化融合一體的畫面,每一代活著的、實踐著的中國人就是它的權利主體和責任主體。

對中華文化的不自信說到底是不承認中國近兩個世紀的歷史,是不了解、不尊重中國人自己。對于古人,他們不懂得繼承與照搬的區別; 對于洋人,他們不懂得借鑒與模仿的區別;以為繼承就是原封不動地照搬照做,以為借鑒就是簡單地追隨模仿。這是一種很嚴重的文化偏執心態,它所能造就的,只是精神侏儒和文化掮客。

而文化自信意味著中國人自己站立起來、獨立面對世界的大氣魄。文化主體性的覺醒,文化主體意識的強化,在整個大眾層面可能還有一個過程,還需要繼續磨煉,才能真正達成。文化自信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更加清醒地反省自己、定位自己、把握自己,并通過科學的發展來全面實現民族復興。最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去觀察、思考和檢驗我們的文化,同時保持對文化理想與目標的把握和執著。不泥古,不崇洋,不迷權,不媚俗,不畏強,不凌弱,不怕像誰,也不怕不像誰,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我們就能在新的高度上體現文化自信。①李德順:《什么是文化》,《光明日報》2012 年3 月26 日。

(二)以理性態度彰顯精神自立

所謂精神自立,首先意味著中國文化建設的主體要在精神上站起來,面對多元化,堅持主體性。也意味著對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有理性自覺,明確自己的權利和責任,敢于面對現實,實事求是說自己的話。

當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恢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實際上喚起并代表了當代中國人在精神上的崛起。它所告訴世界的是:經歷了曲折和磨難的中國人,重新成為自己事業的自覺的主體。中國人就是中國人,中國人的事情就要中國人自己來辦,辦好辦不好,不在別人,就在我們自己。我們有權選擇我們應該辦的任何事情,有權拒絕別人強加給我們、而我們不需要或無法采納的任何東西。我們中國人干自己的事業,該怎么干就怎么干,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按照“三個有利于”標準,怎么有利于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就怎么做;從實際出發做成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這是我們自己的權利,也是我們自己的責任。這就是一種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主體意識,是一種自主、自立、自強的當代中國人的主體意識。①李德順:《“通變”與中國獨特價值觀》,《人民日報》2015 年6 月18 日。

正是在這樣的主體性自覺意識的堅持中,我們在文化建設尤其是最核心的價值觀建設上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理論成果的產生和作用是我們精神自立的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百年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兩個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具體實際”并列,標志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體地位的確立。當然,中華文化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要真正發揮作用,也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引領。百年來,各種外來思想如潮水般來時洶涌,去時無痕。只有馬克思主義,從原本的一種外來思想,逐漸融合中國的人心,由外在轉內在,變為中國人立身處世的準則、判斷善惡的根本依據,收拾人心、應對現實和發展問題的大道理。只有明確馬克思主義激發、改造、熔鑄傳統文化的價值導向,才能避免“復古主義”“工具主義”“以儒化馬”,以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文化內在一致性為目標,理性把握源頭性、傳承性、開放性和包容性兼具的中華民族強大精神力量。②黃凱鋒:《“兩個結合”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社會科學》,2022 年第4 期。

在堅持文化自信和精神自立的問題上,不僅要反對文化虛無主義,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更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增強對近代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強調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滿自信,不是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采取“拼盤式”雜糅,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強調從歷史和文化的意義上整體把握中華文化和中國文明的時代精華。從整體意義上增強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自信,重要的是善于揭示和把握中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優秀文化所貫通的內在的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需要在“結合論”的意義上合理把握古今中西的關系,需要直面和解決今天的時代之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是在對近代以來170 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 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③《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2013 年3 月17 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2023?!?。堅持文化自信和精神自立,需要文化主體的自覺擔當,歸根到底是要從文化上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中華傳統文化發展新境界的認識,呈現為一個尊重歷史又避免復古主義、面向現實又堅持價值導向、注重文化結合的鍛煉,并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文化形態提出更高要求的深化過程,充分體現中國人的自立自信。中華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方面是自我發展和自主生長,另一方面始終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指導和引領,走“第二個結合”之路是今后不斷開辟中華傳統文化發展新境界的理性選擇。以五千年未曾中斷的傳統文化延續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每個中國人的權利和責任。

猜你喜歡
兩創中華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經典教育與傳統文化的“兩創”(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兩創”背景下推行中小企業社保差異化征繳方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