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主義視野下徐志摩非抒情散文的現代國家意識

2024-04-13 02:45黃紅春
關鍵詞:人文主義徐志摩

收稿日期:2023-11-12

基金項目:2016年度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人文主義視域下新月派散文研究”(16WX09)成果。

作者簡介:黃紅春(1970— ),女,江西石城人,博士,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

韓石山:《寫在前面的話》,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第1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R-S頁。

摘 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徐志摩的文學成就得到重新評價,但主要在詩歌和抒情散文方面,其雜感、游記等非抒情散文并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更缺乏對這些散文所隱含的現代國家意識的深入分析。在人文主義視野下重讀徐志摩這些散文,可以窺見其現代國家意識的演變軌跡和基本內涵。從中學投稿??_始,徐志摩就表現出憂患國運、希望提高國民素質的思想。出國留學后,他受英倫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向往和提倡民主制度。歐游歸來,他論辯蘇俄問題,反對暴力革命。他對現實失望又不甘于失望,大膽批評時政,追求自由和理想。他的現代國家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對現代中國的憂患和愿景,與此同時也存在理想主義的局限。

關鍵詞:人文主義;徐志摩;非抒情散文;現代國家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7.65?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4-3210(2024)01-0028-07

引 言

徐志摩(1897—1931)以詩歌著稱,但在散文方面也很有成就。韓石山在編輯徐志摩文集時,甚至將散文卷排在詩卷之前,理由是“這不完全是數量上的考慮,也是考慮到他的散文在他的全部著作中的分量”。這顯示了他對徐志摩散文的看重。徐志摩散文結集出版的有《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文集》《秋》《愛眉小札》《志摩日記》等。目前,學界對徐志摩散文的研究總體不足,且已有的研究多關注其抒情散文,重視其藝術審美和情感表達,而對其政論文、雜感和游記等非抒情散文的研究相對薄弱。然而,恰恰是那些被忽視的政論文、雜感、游記、日記等非抒情散文,顯示了徐志摩在藝術追求之外的政治傾向和國家意識。

在西方列強入侵、社會積弊凸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嚴復、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精英知識分子努力尋求國家出路,想象如何建構現代民族國家。其中,孫中山主張族群民族主義,梁啟超主張國民民族主義。梁啟超的國民民族主義又內分并發展為共和愛國主義、國家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三種,其中的文化民族主義以張君勱為代表。徐志摩是梁啟超的入室弟子,又是張君勱的好友,其現代國家意識深受他們的影響,又有自身的變化發展軌跡?,F代國家意識在梁啟超等人身上更多指國家觀念、主權觀念等,與分裂、分散、群氓等狀態相對。徐志摩的國家意識則側重國家建構的方向、參考樣板和社會治理等,其變化發展軌跡在他的非抒情散文中明顯可見。本文試對徐志摩的國家意識演變軌跡和基本內涵加以梳理與分析,以期揭示現代知識分子在特定歷史語境下的政治理念和家國情懷,并為今天的知識分子樹立牢固的家國情懷、自覺踐行愛國奮斗精神提供鏡鑒。

一、憂患國運,重視提高國民素質

徐志摩在剛步入青年時期就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審時度勢,敢于臧否,16歲(1913年)時就在杭州一中??队崖暋返?期上發表議論散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順應歷史潮流,提倡新小說。但他對新小說又不是一概叫好,而是以是否有益于社會為標準進行逐一辨正,提倡有利于社會進步的科學、社會、航海等題材的新小說。他說:“其裨益社會殊非淺鮮。有志改良社會者,宜竭力提倡之,勿使誨淫誨盜之小說,占優勝之位置,以為吾中國社會前途禍也?!痹撐娘@然受到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的影響,在語言和立意上皆有相似之處。1918年6月,經張君勱介紹,徐志摩拜梁啟超為師。同年8月,徐志摩赴美國留學,梁啟超寫信給他,并贈《飲冰室讀書記》以壯其行。在太平洋航船上,徐志摩寫下致親友文,痛陳自己所見所聞的凄慘現實。面對內憂外患、國運維艱,他立志要學有所成,歸來報效祖國。同時,他呼吁同輩青年千萬不要狂妄自大,要擔責救國,善用所學利導國家:“國運以茍延也今日,作波韓之續也今日,而今日之事,吾屬青年,實負其責,勿以地大物博,妄自夸誕,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諫?!?/p>

在20世紀初中國留美學生中,國家主義思想流行。如,清華學校1921級至1924級的留美學生,以羅隆基、聞一多為代表,組織了大江會,提倡國家主義,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謀求中華民族之自由獨立與統一。徐志摩留學美國時,雖然尚未有大江會,他也沒有明確主張過國家主義,但他同樣憂患中國現實,看重國家利益。他的碩士畢業論文題目即為《論中國婦女的地位》,文中多處暗示作此文目的之一是為了糾正西方人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歐洲人和美國人經常敘述和描繪中國婦女的不幸生活和處境。對沒有閑暇來了解事情真相的西方旅游者和隨時準備著為‘受壓迫者打抱不平的傳教士來說,中國婦女的悲慘生活成了他們描述中國的黑暗最合適的永恒主題?!痹撐膶χ袊鴭D女地位的具體分析有過于樂觀之處,但不影響彰顯他積極維護國家名譽的強烈愛國意識和對西方并不盲從的態度。

《論中國婦女的地位》一文還體現出徐志摩重視婦女解放問題,關心國民素質。他認為,婦女問題關乎社會的各個層面,包括思想、文化、經濟和道德等。審視中國文化的長處和弱點,尋求對它的改革方法,需要公平而仔細地考慮不同階段的婦女地位問題,“因為家庭制度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基礎,而且包含了中國的道德準則和政治原則”。這一觀點既和五四時期的新文化思潮相呼應,也和他身處美國接受了外國先進文化思想有關。除此畢業論文,他還在一場題為“關于女子”的演講中進一步討論了婦女解放問題?;仡欀型獍倌隁v史,他認為女性自強不息的努力已經證明:如果能獲得同等的機會,女性并不比男性差。他還表示,中國相對于西方,女子在學問事業方面的發展還較落后,存在較大阻力,但中國婦女要獲得解放,不是從思想開始,而是需要先從身體開始,比如,不裹足、不束胸等。一方面,他強調男女在生理上存在差別,天生不一樣,因此男女發展機會不可能平等;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女性在人格和個性的實現上應與男性平等,新、舊女性的差別在于程度,不在于種類,所以,“要做一個新女子,做一個藝術家或事業家,要充分發展你的天賦,實現你的個性,你并沒有必要不做你父母的好女兒,你丈夫的好妻子,或是你兒女的好母親”。女性解放關乎國家文明程度,他對新女性的呼喚,也是對社會進步和國民素質提高的熱望。

當然,徐志摩關心國民素質不限于呼喚新女性,他還重視直接關乎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問題。在《吸煙與文化》一文中,他談到英國傳統的貴族教育和中國傳統的書院制度,明確表示反對那種機械性、買賣性的教育制度,主張有利于學生心智自由發展的純粹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他一方面贊揚英國康橋的人文主義教育,另一方面又提倡發揚中國古代的書院精神,視禪林講學中師生相互質疑問難的傳統為一種自由平等的精神。

二、傾向改良主義,提倡民主政治

徐志摩對現代國家的構想起初停留在情勝于理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意識上,留學英國以后,才有了更明晰的政治理念,這從他評介羅素和英國人的政治生活等散文中可見一斑。

1920年徐志摩轉赴英國留學,其初衷是師從羅素。羅素是和平主義者,敢于與鼓動戰爭的輿論作斗爭,著有《戰爭時期的正義》《政治的理想》《自由之路》等。徐志摩不僅佩服羅素的淵博學識,也欣賞其自由個性和政治立場。然而,其時羅素已經被梁啟超邀請來中國講學。等羅素于1921年10月返回歐洲,徐志摩才與之交往。1922年回國后,徐志摩專門推介羅素,撰寫了論文《羅素與中國——讀羅素著〈中國問題〉》,并翻譯了羅素的著作《教育里的自由——反抗機械主義》。羅素思想中有兩點直接影響了徐志摩對現代中國的構想,一是對中國文化的肯定,二是對西方物質主義的否定。羅素的《中國問題》對中國人清爽自然、平安有趣的生活倍加贊賞,認為中國的文化還沒有受到現代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侵蝕,所以,世界各國應該保全中國文化的好處,不要讓中國變成物質文明的私生子,或者變成守舊的武力國。徐志摩還寫了雜文《羅素又來說話了》,文中贊同羅素的看法,表示理想的現代社會不應該唯技術至上,人不應該被物化,人性不應該被過于強大的競爭損壞,而應該保有中國人既有的閑適性。當然,羅素的思想有理想主義成分,單單其和平主義就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需要附加何時何地等條件。徐志摩還看到了羅素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他十分熱愛中國,卻更愿意做一個歐洲人;他強烈抗議西方文明,但并不像印度的甘地那樣大張旗鼓地、徹頭徹尾地反對,“他只反對部分,不反對全體”。所以,徐志摩并不盲從羅素。他宣揚羅素的目的之一是提倡現代中國人要正確認識科學和工業文明的關系,認識自己傳統文化的優勢,追求生命的樂趣與合理的人生。

在否定資本主義負面性的同時,徐志摩對社會主義產生了興趣。早在留學美國時,他便閱讀了相關理論書籍,了解了空想社會主義,并從人道主義出發同情社會主義。正如他在《南行雜記》中所說:“我最初看到的社會主義是馬克斯(思)前期的,勞勃脫歐文一派,人道主義,慈善主義,以及烏托邦主義混成一起的,正合我的脾胃?!鞭D到英國后,他跟中國憲政派領袖人物之一林長民一見如故,還跟隨哈羅德·拉斯基學習政治,受到拉斯基費邊社會主義影響。費邊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思潮的一種,主張采取漸進措施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通過立憲的辦法進入社會主義,在經濟上組織合作社,在政治上實行普選制和議會制。

徐志摩對英倫政治和文化的態度在其散文《政治生活與王家三阿嫂》和《這回連面子都不顧了!》中可見一斑。前一篇文章介紹英國民主政治,寫于1923年,1925年元月連載在《京報副刊》上。他拿英美政治進行比較,認為二者有天壤之別,即英國雖則有一個冊名國王,但他們實現民主政治的條件卻遠在大叫大擂的美國人之上。而且,英國的民主政治已經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連王家三阿太李家四大媽都關心政治、議論政治。他希望中國人也能像英國人一樣,有參與政治的熱情、條件和能力。他說:“如果政治的中國能夠進化到量米燒飯的平民都有一天感覺到政治與自身的關系,也會得仰起頭來,像四大媽一樣,問一問究竟統一黨聯合會是什么意思,——我想那時我們的政治家與教育家(果真要是他們的功勞)就不妨著實挺一挺眉毛了?!憋@然,徐志摩將參政、議政作為衡量國民素質、國家教育水平和政治生態的標準。他還認為,與民主政治相統一的是自由的文化生活。他認為英國文化保守而自由,但保守不是頑固,自由不是激烈,自由和保守不相沖突,反而共同作用于政治生活,使之形成兩個原則?!拔ㄆ涫亲杂啥皇羌ち?,所以歷史上并沒有大流血的痕跡(如大陸諸國),而卻有革命的實在;唯其是保守而不是頑固,所以雖則‘不為天下先,而卻沒有化石性的僵?!焙笠黄⑽摹哆@回連面子都不顧了!》于1924年12月發表在《現代評論》上。徐志摩認同英國工黨,反對保守黨。當時保守黨取代英國工黨上臺執政,換掉了兩個對中國友好的英國庚款退回委員會委員,一個是羅素,一個是狄更生。徐志摩作此文,一為批評英國保守黨,二是呼吁中國政府對此事要表態。當然,在整體上,他對英國政治頗感興趣。

此外,《吸煙與文化》一文也反映了徐志摩對英倫文化的態度。留英兩年,除了羅素、拉斯基,他還與曼斯菲爾德、哈代、威爾斯、狄更生、傅來義等其他眾多名士交往,廣泛獵取英國文學、哲學、政治學、心理學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識,欣賞自然美,迷上“吸煙文化”,滋生“康橋情結”。 所謂“吸煙文化”,并不是考究吸煙的歷史以及誘人吸煙,而是看重因為吸煙而交往而閑聊所形成的一種文化氛圍,一種隱含在其中的平等自由的人文精神?!翱禈颉笔撬麑虼髮W滿含祝福與贊美之情的獨特譯法。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彼默F代國家理想就是通過改良的辦法建立民主政治,讓國民恢復率真天性,摒棄功利主義,過和平幸福的生活。

三、否定暴力革命,討論蘇俄仇友問題

蘇俄對現代中國影響很大。中共二大《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是列寧領導創建的第三國際的一個支部。國民黨一大所確立的“新三民主義”第一條就是“聯俄”。徐志摩通過《歐游漫錄》《關于蘇俄仇友問題討論的前言》等作來表達他個人的態度,思想漸趨保守和偏狹。

《歐游漫錄》是徐志摩于1925年3月赴歐洲途中游歷蘇俄三日后寫下的游記散文。在訪游莫斯科以前,他受拉斯基費邊主義影響,傾向英國工黨的社會主義,因此同情蘇俄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并撰文批評過羅素由親俄到反俄的思想逆轉。列寧逝世時他作詩悼念,又在散文《落葉》中贊美俄國國旗:“那紅色是一個偉大的象征,代表人類史里最偉大的一個時期;不僅標示俄國民族流血的成績,也為人類立下了一個勇敢嘗試的榜樣?!钡螝v莫斯科后,其思想態度發生了反轉。因為他看到的是蘇俄民眾的窮困、對個人私有財產的不尊重、對書籍的查禁等等。他在游記里寫到,蘇俄傳統文化遭到摧殘,新的蘇維埃文化并沒有帶來生機。社會景象一派凋敝:工人的衣服一點也不整潔,列車服務員的臉冷若冰霜,教授形象邋遢、住房逼仄,托爾斯泰的作品被禁,等等。整個莫斯科就像他在那里觀看的一部戲,懸掛著一只“可怖的大手”,或者說“莫斯科本身就是一個怖夢制造廠”。

訪歐歸來,徐志摩接管《晨報副刊》,不到一個星期,就編發了“赤白仇友”討論。為此,他撰寫了《又從蘇俄回講到副刊——勉己先生來稿的書后》《關于蘇俄仇友問題討論的前言》《記者的聲明——“仇友赤白的仇友赤白”討論的前言》等文章,希望將蘇俄是敵還是友的問題剖析清楚,引起思想界關注。后來,《晨報》報館被燒毀,根源是親俄一方不允許反對者的聲音存在。徐志摩堅持己見,說火燒得了木頭蓋的屋子,燒不了他心頭無形的信仰,“本副刊以后選稿的標準還是原先的標準:思想的獨立與忠實”。

因為蘇俄問題,徐志摩還和胡適發生了爭議。胡適于1926年7月取道西伯利亞鐵路,赴英國出席中英庚款委員會全體會議,途中在莫斯科停留三日。和徐志摩相反,胡適感覺蘇俄呈現一派新氣象:“此間的人正是我前日信中所說有理想與理想主義的政治家”,“他們在此做一個空前的偉大政治新試驗”。他不僅為俄國的革命事跡和政治理想所感動,而且對蘇俄新教育饒有興趣。徐志摩于1926年9月11日編發胡適旅俄書簡摘錄,并附長篇按語與之商榷。他不否認俄國革命所表現的偉大精神與理想主義,也不否認蘇俄有做政治試驗的權利,但他質疑胡適所認可的蘇俄“烏托邦理想”在學理上有充分的根據、在事實上有實現的可能。胡適寫信回應徐志摩的質疑,認為他有成見、孩子氣,還反問他世界上有幾個制度有充分的學理根據,資本主義、國家主義和政黨政治有什么學理上的根據?

胡適和徐志摩的分歧代表了當時知識界對現代中國走向的不同意見。胡適意圖建設強有力的“好政府”,同時作為一個實驗主義者,欣賞蘇俄進行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烏托邦政治試驗,還在那時與左翼知識分子走得很近,如在莫斯科與蔡和森等共產黨員會晤。徐志摩則是一個有詩人氣質的保守的自由主義者,在關心政治、憂患現實的同時,不無偏激地一味地反對暴力革命,顯示了政治思想上的局限性。徐志摩在游記《歐游漫錄——西伯利亞游記》中批判蘇俄革命領袖的鐵面無私和暴力革命造成血流成河的慘境,在散文《列寧忌日——談革命》中表示,雖然我們需要能催醒生命和滋養生命的風、雨、雪,“但我們不要狂風,要和風,不要暴雨,要緩雨”。他還反對走階級斗爭的道路,認為中國國情與蘇俄不同,在中國只有職業的分別,沒有純粹經濟性的階級分野,中國社會不要去照搬蘇俄階級斗爭的方法??傊?,徐志摩雖然贊揚革命,贊揚為信仰、為革命而奮斗的精神,但他不希望那革命成為暴力的革命、流血的革命。

四、大膽批評時政,追求自由和理想

徐志摩一方面希望中國能仿效英國走民主政治道路,和平穩定地發展,另一方面對現實很不滿,對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都進行了批判,希望一切重來,建設一個理想的中國。在現實不如其意的情況下,秉承理想主義的他既感失落但又不甘失落。

對北洋政府,徐志摩持堅決反對的態度,認為它主政下的社會、體制和文化都出了問題,是非顛倒,人性墮落。在《落葉》中,他用“破產”一詞來給當時社會的一切定性。在《自剖》中,他指出自從內戰以來,在遭受戰禍的區域內,每一處村落都有遭奸污的女性、被屠殘的骨肉和受損的生命財產。因此,在《青年運動》中,他呼吁破舊立新,“要一切重新來過”。

對國民黨政府,徐志摩先是寄予期望,后又表示失望。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建立一黨專政的新政權時,徐志摩對它是抱有希望的。但很快他就看到了新政權的無能與腐敗,比如1928年5月3日的濟南慘案發生后,國民黨軍隊對外不敢抵抗,對內卻殘酷剝削百姓。徐志摩非常同情默然受害與受苦的民眾,擔心黑暗的社會環境對人的精神產生不可抵制的影響,因此他忍不住在日記中一方面痛陳日本人可惡,另一方面罵上面的政府真是糟糕。當蔣介石政府在中原大戰中打敗馮玉祥、閻錫山等各路軍閥時,徐志摩并不為之興奮,反而在給劉海粟的信中感嘆“我儕異端,茫茫何往”。

而對于當時中國革命應走的道路,徐志摩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反對學習蘇俄,反對武裝起義和“暴力革命”。之前,在游記中他就說:“我不是主張國家主義的人,但講到革命,便不得不講國家主義。為什么自己革命自己作不了軍師,還得運外國主意來籌畫流血?”

徐志摩對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和當時正在進行的中國革命均持否定態度,折射了他思想上的自由主義。而對當時中國革命應走道路的看法則反映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曾為《新月》撰寫發刊詞《〈新月〉的態度》,標舉新月派不偏激、不功利,不要標語和主義,在服從“不妨害健康”“不折辱尊嚴”這兩個原則的前提下,思想上言論上應該有充分的自由。早在辦《晨報副刊》時,他也聲明該刊絕不是任何黨派的宣傳機關,撰稿選稿是他個人完全除外的特權與責任。在對待是否要聯俄這樣的政治大問題上,他以為:“只有忠實的思想才可以給我們機會到我們自己的心底里去發現單純的理想與信心;就只單純的理想與信心可以靈感我們到救度我們自身偉大的事業?!彼€寫作《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一文呼吁理想主義,認為無理想的民族必亡。然而,動蕩的時局與落后的現實不能給他的理想提供生長土壤,他終究不是敢于實踐的革命家,而只是一個多情的藝術家,一個思想矛盾的文人。當理想與現實反差太大時,他也會陷入消極,說:“中國本來是無可戀,近來更不是世界,我又是絕對無意于名利的,所要的只是‘草青人遠,一流冷澗?!钡植桓视谙麡O,不斷自剖、反省,在《秋》中呼吁做“思想和生命的主人”,莫做“時代和時光的奴隸”。

結 語

徐志摩的非抒情散文雖然藝術性不一定能與其抒情散文相媲美,但在思想上更直接地展示了他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在社會動蕩國家危難的時候,他沒有躲藏在書齋里安保自身,而是積極構想國家方向和治理方法。他對中國社會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其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現代知識分子對未來中國的一種建構理想。盡管他沒有直接描繪現代中國的理想圖景,但從文章里的臧否態度可以窺見其愿景。他理想的中國沒有戰爭,沒有階級對立,普通國民有獨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素質,精英知識分子則如他敬佩的導師梁啟超,能將中國歷史帶進一個新時代,能“以個人的力量掀起一個政治徹底的思想革命,而就是因著這項偉績,以后接著來的革命才能馬到成功”。

當然,徐志摩的非抒情散文不乏因情緒而生者,因而缺乏自成體系的理論主張。他對中國社會的構想也有書生意氣和貴族視角的局限,其愛、美和自由三位一體的人生觀與和平民主的國家理想還缺乏落地生根的現實條件。所以,他在理想和現實、藝術審美和政治功利之間的矛盾值得警醒。

Moder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Xu Zhimos

Non-Lyrical Pro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HUANG Hong-chun

(School of Humanities,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Xu Zhimos literar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re-evaluated, but the study mainly lies in poetry and lyric proses. His non-lyric proses such as miscellaneous thoughts and travel notes have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Whats more, there is a lack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oder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mplied in these proses. Rereading Xu Zhimos ess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we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evolution and basic connotation of his moder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From his early contribution to the school magazine, Xu Zhimo showed his concern for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and his hop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nation.? After studying abroad, he was influenced by British politics and culture, and aspired to and advocated democracy. When he returned from Europe, he argued about the Soviet Russias issues and opposed to the violent revolution. Disappointed with the reality but not willing to be disappointed, he boldly criticized current politics and pursued freedom and ideals. Xu Zhimos moder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reflects the worries and visions for modern China of intellectuals in his era, but it also had the limitations of idealism.

Key words: humanism;XU Zhimo; non-lyric proses; moder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猜你喜歡
人文主義徐志摩
中國旅游發展筆談
偶然
民間資源、自然神性與人文主義立場——阿來小說論
寧夏人文主義戲曲現代化探索之路
花牛歌
基于可視化技術的歷史概念教學探究*——以《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為例
偏 見
如何重構人文主義
最后的那一天
小評《徐志摩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