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三維透視

2024-04-13 23:15鄒曉宇
理論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馬克思生活

高 奇,鄒曉宇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是對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集中彰顯,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對于新時代新征程建設美好生活的高度重視,而且高度概括了實現美好生活的途徑和方式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美好生活”這一主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并進行了不懈的實踐探索,從而形成了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習近平美好生活觀是指引人們實現美好生活的實踐藍圖。深入研究習近平美好生活觀,領悟其思想精髓和本真要義,對于團結帶領億萬人民群眾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進,進而實現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出場語境

習近平美好生活觀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生成以馬克思美好生活觀為理論根基,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好生活思想,在承繼中國共產黨美好生活觀的基礎之上創造性地闡發出了與時代發展相匹配的全新意蘊和內容。

(一)源于馬克思的美好生活思想

馬克思畢生都在為實現人類的美好生活而著書立說、奔走呼號,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美好生活”這一概念,但其思想理論中滲透著美好生活的價值要義。他用終身奮斗詮釋了何為美好生活、如何實現美好生活,寫就了其美好生活觀從萌芽走向成熟的過程。

馬克思美好生活觀的萌芽可以追溯至其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他在文中立志要選擇“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為實現全人類的美好生活終生奮斗,初步表達了他對于美好生活的看法和追求。之后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通過對伊壁鳩魯“自我意識”的闡發間接地表達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觀,即人具有主宰自身命運的主觀能動性這一重要思想觀點?!丁春诟駹柗ㄕ軐W批判〉導言》《神圣家族》《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著作則是馬克思美好生活觀從“應然”狀態轉變到“實然”狀態、從逐步形成到走向成熟的重要載體和思想依托。在這些著作當中,馬克思通過闡述他的“異化勞動”理論,揭示了資本邏輯下的諸多“不美好現象”,批判和解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生活”,并以美好生活觀為理論指引建構了美好生活的理想圖景。概而言之,馬克思美好生活觀的核心內容可以歸納為三個部分,即美好生活的實現場域、美好生活的價值旨歸、美好生活的實現路徑。馬克思所構想的美好生活的實現場域是“自由人聯合體”即共產主義社會,他認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美好生活才有實現的可能,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的美好生活無從談起。馬克思認為美好生活的實現意味著“每個人的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07、165頁。,即人們可以依照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07、165頁。。關于美好生活的實現路徑,他認為勞動是人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將勞動視為人的生命本質的展開和生活的體現,認為人們可以在勞動中獲得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個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并在此基礎上論述了無產階級及其代表共產黨在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中的重要領導作用。馬克思的美好生活思想豐富深邃,并非局限于上述內容,其他相關思想或內蘊于上述觀點之中、或由上述觀點引申而成,在此不一一贅述??傊?馬克思已經在理論上建構了美好生活的維度及其實現路徑,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追求和實現美好生活的理論指導,這是習近平美好生活觀形成的理論源泉。

(二)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好生活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綿延發展五千年而從未間斷,蘊含著無數仁人志士、各種思想流派對于美好生活的思索與探尋。其中,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儒家學派就闡發過十分豐富的美好生活思想。

儒家學派的美好生活思想是多層次、全方位的,既有高屋建瓴的關于美好生活的宏大“理論設想”,也有對于個體生活的強調與關照;既強調物質生活是基礎,也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此外,還從多角度闡釋了實現“美好生活”的路徑。大同世界是儒家對于美好生活的“理論設想”和最高價值追求?!按笸边@一概念出自于儒家經典《禮記》中的《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侵^大同”。大同世界描繪了封建社會人們心中的美好生活圖景,并指引人們為了實現這一“美好生活”而接續奮斗。當然,儒家思想不僅有高屋建瓴的生活理論,同時也關注個體的生活和生命成長,高揚人的主體性,注重修身養性,認為只有修己才能夠真正實現內在超越性,才能達成個人的生活理想。儒家學派認為物質生活的富足是達成仁政、實現美好生活的基礎,提出“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4)《孟子·滕文公上》。的重要觀點;同時也關注和強調人的精神生活的富足,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設,“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5)《論語·雍也》。,稱贊和頌揚精神的富足感和心靈的充實感。儒家學派還從多個角度論述了美好生活的實現路徑,例如孔子嘗言:“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6)《論語·季氏》。,認為在財富平均分配的前提下能夠實現社會的安定,進而能夠在此基礎上實現和諧美好的生活。儒家還認為美好生活的實現源于對現實的把握,強調“敬鬼神而遠之”,肯定個人努力的積極意義,主張通過辛勤勞作創造美好生活;認為美好生活首先源于社會中個體道德品德的提升,重視個體道德建設,倡導人們通過加強自我道德約束、不斷提升道德品德修養實現美好生活??偠灾?儒家思想中所蘊含的美好生活理念、生活理想以及對于美好生活實現方式的思考等都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是習近平美好生活觀形成發展的堅實根脈。

(三)承繼了中國共產黨的美好生活觀

習近平美好生活觀是對中國共產黨美好生活觀的繼承和發展,并成為中國共產黨美好生活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黨自成立起,就將改善人民生活條件、實現共同富裕作為重要執政目標,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都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共產黨美好生活觀最鮮明的特征是人民性,這體現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黨的重要理念的提出等都是以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為導向的。

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與此相對應,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集中體現為渴望擺脫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翻身做主人。為此,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奮斗目標確立為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并帶領勞苦大眾建立統一戰線,積極同國內外各種反動勢力作斗爭,通過開展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等運動以及實行減租減息、耕者有其田等政策,打敗了反動軍閥、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從而實現了人民對于“獨立生活”的渴望和期待。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在建國初期完成了“一化三改”,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黨的八大宣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從要求政治解放進一步發展為要求物質資料和文化生活的滿足。為此,黨將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工業化作為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對內深化改革和對外擴大開放,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發展,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持續推進改革開放,切實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帶領人民實現了從溫飽到達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在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經濟發展不應以犧牲人的健康、社會和諧、生態環境等為代價,體現了對于人民生活全方位的關注??傊?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黨始終將讓人民擁有美好生活作為奮斗目標,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中國共產黨美好生活觀鮮明的人民性,這成為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價值旨歸和形成基礎,體現了與中國共產黨美好生活觀的一脈相承。

二、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時間進路

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據實踐發展、時代變化以及人民需求,經歷了一個從最初的萌芽到形成發展再到趨于成熟、基于現實同時又超越現實的動態發展過程。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演進以其對于“何為美好生活”“如何實現美好生活”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為依據,以其對于美好生活的理論闡釋及實踐探索為依托,形成了一條從萌芽醞釀到正式確立再到發展成熟的清晰可辨的時間進路。

(一)萌芽醞釀期:美好生活觀鮮明實踐底色的奠定

在地方工作時期是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萌芽醞釀期。此時雖然還未明確提出美好生活的概念,但習近平在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的過程中深刻地認識到老百姓需要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并為讓老百姓過上這種生活作了不懈的努力,從而為其美好生活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使其美好生活觀呈現出鮮明的實踐性。

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在最基層躬身實踐。他與老百姓同吃同住,為解決村民的生活問題想辦法辦實事,贏得了群眾的交口稱贊,成為村民都擁護的村支書。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推動了正定全縣經濟的發展,解決了老百姓的許多生活難題。習近平非常關心正定百姓的生活,例如,在發現糧食征購額存在過高的情況時立即向上級反映并最終得以解決,緩解了當地百姓糧食征購額過高的壓力;在發現人居環境落后時著手推動改造連茅圈,使百姓的生活環境煥然一新;在發現校舍破舊、存在安全隱患時第一時間組織人員翻新校舍,為農村孩子提供了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等等。習近平心系民生不僅體現在從小事著手,關注百姓日常生活,同時也體現在從大處著眼,為正定的經濟發展尋找出路,為農民找到致富的辦法。習近平派農民代表到安徽鳳陽學習小崗村的經驗,并在試點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在正定全縣開展大包干,從而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他帶領人民走“半城郊型”經濟新路,實現了經濟發展的“九翻”與“十超”,使農民的人均收入在1984年比1980年翻了一番。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引領和見證了福建農村脫貧致富、基本實現小康的過程。習近平在到任之初就用孫中山先生“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的名言勉勵自己為民執政、執政為民。在擔任廈門市副市長期間,他主動選擇分管農業工作,將最為落后的同安縣作為下鄉調研幫扶的陣地,并在帶隊下鄉調研的幾年間走遍了同安縣的每個村落,幫助“靠山”的軍營村通過種茶樹、造林綠化脫貧致富;幫助“靠?!钡暮呜却逋ㄟ^出口石斑魚增加收入。在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習近平跑遍了寧德下轄的9個縣,其中還包括壽寧縣最為偏僻邊遠的下黨鄉。他“三進下黨村”,籌措資金解決了全鄉的交通問題;推動了畬鄉“茅草房改造”和“連家船民上岸定居”項目,從而解決了百姓的居住難題。在浙江任職期間,習近平依舊牽掛百姓,將基層老百姓的事放在心頭。作為沿海開放地區,浙江的人員流動大,農民工群體數量龐大,習近平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城市之友”,不僅親自到工地進行慰問,而且推動了有關農民工的管理及相關政策的改進。例如,推動浙江省設立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專項基金,幫助外來務工人員解決了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在上海工作的七個多月,習近平經常到農村進行調研,將“三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關心農民收入、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敬老院和為老年人服務場所是習近平最常去的地方。他要求黨政干部要特別關注經濟還不富裕、生活還有困難的群眾。綜上所述,習近平在地方任職期間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7)《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21頁。。

(二)正式確立期:“美好生活”的話語出場及其邏輯建構

黨的十八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肩負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在全新的時空背景下和在地方執政實踐的基礎上,習近平對于“何為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實現美好生活”的認識逐漸清晰立體,最終使其美好生活觀得以確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主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形成了主題鮮明、邏輯嚴密、內涵豐富、體系完備的人民美好生活觀(8)鄭金鵬:《習近平“人民美好生活觀”的邏輯闡釋與現實啟迪》,《山東社會科學》2020年第4期。??梢哉f,以黨的十八大為邏輯起點,習近平美好生活觀逐漸形成。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9)《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新華出版社,2022年版,第689頁。。這是他在公開場合首次提出“美好生活”的概念,標志著美好生活這一話語和命題的正式出場。習近平將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概括為“七個更”(10)“七個更”即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頁。,通過對人民所期待的生活樣態的描述,展現了其對“何為美好生活”的初步認識。在2017年7月26日舉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將“七個更”擴充為“八個更”,增加了“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一內容表述,體現出其對于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為了回應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加強對于美好生活的實踐引領,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新發展理念”,論證了發展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系,為美好生活的實現提供了行動指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美好生活創造的盲目性和低效性。除此之外,習近平還從其他維度闡釋了美好生活的實現路徑,例如,提出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措施和手段(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69頁。;強調“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1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頁。;等等。在這一時期,美好生活這一話語正式出場,標志著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正式確立。

(三)發展成熟期:美好生活觀進一步豐富發展和呈現出全新樣態

黨的十九大以來,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使習近平美好生活觀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呈現出許多新特點,因此也更加飽滿、更趨成熟。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于“美好生活”一詞,習近平共提及12次,其中強調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13)《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8頁。在這里,“美好生活”被賦予獨立、全新的時代意涵,即美好生活不再以生存性需要為主導,而是以發展性需要為統領,涵蓋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充滿正義的政治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優美環保的生態環境等各領域各方面(14)楊金華、耿文秀:《論從“小康生活”到“美好生活”的邏輯演進》,《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年第2期。。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版,第120—121頁。。由此可見,習近平從關注人民美好生活的“量”的問題轉變為關注人民美好生活的“質”的問題,反映了其對于美好生活的認識更加立體和全面。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了“十四條方略”,為實現美好生活提供了實踐路徑,這標志著習近平美好生活觀在這一時期不斷發展、逐漸成熟。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再次強調指出:“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16)《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9頁。,這一重要論述充分彰顯了習近平對于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的洞察,是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進一步豐富發展??梢灶A見,隨著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將呈現出更多的新變化和新特點,習近平美好生活觀也必然隨之增加更多新內容,從而更加成熟豐滿。

三、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內容理路

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產生和發展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和歷史際遇,具有獨特內涵,形成了由以高質量物質生活為基礎的美好生活發展觀、以多樣化精神生活為支撐的美好生活富有觀、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條件的美好生活生態觀、以人民至上為內核的美好生活價值觀、以勞動創造為路徑的美好生活實現觀、以黨的建設為引領的美好生活保障觀等所構成的內容豐富的理論體系。

(一)以高質量物質生活為基礎的美好生活發展觀

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美好生活觀內容體系的基石?!案哔|量發展”的正式提出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力地回應了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變化。一方面,高質量發展仍然強調“發展”。馬克思所設想的美好生活得以實現的社會形態即共產主義社會是在物質資料極大豐富的基礎上建成的,即是說,物質資料極大豐富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是衡量人民生活是否美好的首要參考。而我國當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仍需努力為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度躍升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更加側重經濟發展的質量,要求在質的提升過程中推動量的增長。之所以強調經濟質量的提升,是為了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大幅躍升,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三萬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萬一千元?!擎偦侍岣呤稽c六個百分點”(1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縮小了地區、城鄉之間的差異,化解了不少收入分配公平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關切。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及“高質量發展”共13次,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8)《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3、24頁。,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19)《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3、24頁。,再次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的關注和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關心,也凸顯出高質量發展在習近平美好生活觀內容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

(二)以多樣化精神生活為支撐的美好生活富有觀

倡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有是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鮮明特色。馬克思強調生活的整體性,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7頁。,即人們不僅有物質生活,同時還存在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多樣化生活空間的存在意味著人們有多種生活需要,而為了實現美好生活,就應滿足這些需要。一方面,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是基礎,“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2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頁。。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在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同時,也肯定了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及其對經濟基礎和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即是說,作為人們精神生活食糧的政治、法律、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科學等思想觀念和理論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習近平曾強調:“物質需求是第一位的,……但是,這并不是說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無的,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2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8頁。??梢?精神生活在人們的生活空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對于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而在滿足人民物質生活需求的基礎上應更加關注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滿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實事求是地講,一個時期以來社會上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物化生活傾向”以及“精神生活碎片化”(23)顧燕峰:《馬克思生活觀及其當代價值》,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143—154頁。,在精神生活領域出現了諸多不良現象,與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相符,甚至對人民美好生活整體質量的提升形成了阻礙。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既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建設來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營造良好的主流意識形態場域,同時也在文化建設領域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措施來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明確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边@一新論斷,有力地回應了一些人精神生活領域相對匱乏、與物質生活發展不平衡不匹配的問題。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又明確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2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這一重要論述為在新征程繼續推進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三)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條件的美好生活生態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至臻追求。馬克思恩格斯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強調:“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頁。。這一重要論述充分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恩格斯對歷史上由于人的盲目活動而造成的生態破壞進行了批判,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2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69頁。。習近平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理論并加以創新發展,形成了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最終目標的美好生活生態觀。習近平認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就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27)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87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習近平不僅從理論高度論證了生態環境對于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提出了諸多具體可行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具體來說,習近平美好生活生態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其一,要尊重自然,這是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所應秉持的基本態度。習近平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2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94頁。,要在思想認識上明晰人與自然之間并非是一種從屬關系,而是共生共榮的命運共同體。其二,要順應自然,這是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所應堅持的基本原則。習近平論證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社會民生、黨的建設等社會發展的諸多重要領域之間存在的緊密聯系和辯證關系,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2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09頁。,“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3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59頁。。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順應自然的重要性,從而促使人們形成順應自然的自覺意識。其三,要保護自然,這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關鍵所在。習近平不僅就我國生態環境發展全局提出了綱領性的指導意見,而且針對生態環境領域出現的具體問題提出了具體治理措施。例如,不僅在宏觀層面要求形成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以及深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制度改革,而且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諸如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碳排放總量超標等突出的環境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治理措施。

(四)以人民至上為內核的美好生活價值觀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論歷史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3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頁。。作為一種真正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人類前途和命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以人民為主體的理論,其思想體系的基石就是以人民為中心(32)歐陽康、趙琦:《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江蘇社會科學》2020年第1期。。習近平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形成了人民至上的治國理念并將其作為美好生活觀的最高價值引領。無論是美好生活概念的首次提出,還是之后習近平在多個場合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美好生活的話語出場總是與人民二字緊密聯系在一起,時刻彰顯著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具體來說,在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的內容體系中,人民至上表現為人民群眾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享有者、評判者。其一,人民群眾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習近平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和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地方工作期間他就扎根于人民,并真正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到中央任職后,習近平反復強調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要求黨員干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善于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強調:“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3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再次彰顯了人民群眾作為美好生活創造者的主體地位。其二,人民群眾是美好生活的享有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一再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34)《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新華出版社,2022年版,第690頁。,從而確立了人民群眾是美好生活享有者的主體地位。他多次提出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明確經濟社會發展的立足點是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必須重視保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他強調指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3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3頁。。不僅如此,他還強調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36)《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86頁。。這一重要論述對享有美好生活的人民群眾的整體性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三,人民群眾是美好生活的評判者。習近平強調指出:“好的方針政策和發展規劃都應該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們所思所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37)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311頁。毋庸置疑,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提出、“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的制定以及脫貧攻堅戰的打響,還是在抗擊新冠疫情面前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都生動詮釋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保護、對于人民美好生活的期待和需要的真切回應。

(五)以勞動創造為路徑的美好生活實現觀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本性,人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夠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富足,因而勞動是人通向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徑。習近平繼承了馬克思關于勞動是人的本質的思想,并對其加以豐富和創新,從而形成了習近平關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實現觀。習近平關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實現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強調勞動本身的重要性。習近平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強調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賦予勞動本身以崇高而重要的地位。其二,闡釋勞動與創造美好生活之間的辯證關系。習近平在2013年就對“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這一觀點進行了系統闡發,指出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力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38)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會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4月29日。。在同北京大學師生交流座談時,他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39)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12頁。。其三,通過提出有關激勵勞動和創造的相關政策,促使人們將勞動的積極性創造性轉化為實際行動。例如,提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40)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4頁。的“四個尊重”,并將其作為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加以貫徹落實;等等??偠灾?習近平關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實現觀激勵著全社會崇尚勞動,推動著人們將勞動的積極性創造性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行動,在全社會形成了熱愛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濃厚氛圍,為不斷創造社會主義物質財富貢獻力量,最終通過億萬人民群眾的勞動創造實現美好生活。

(六)以黨的建設為引領的美好生活保障觀

馬克思認為,自從社會化大生產之后,人類的生產活動就需要更高的組織與協調、更有利的指揮與權威,換言之,需要堅強有力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執政的唯一選擇就是為人民群眾做好事,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拼搏、奉獻、服務”(4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67頁。。中國共產黨既是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引領者,也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堅強保障者,只有將黨建設成為更加強大的領導核心力量,才能為實現美好生活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習近平非常重視黨的建設,強調要通過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來增強對于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引領作用。一方面,提出“全面從嚴治黨”這一創新概念和重大戰略部署,并將其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黨要在自我革命中提升執政能力和水平,進而使黨保持先進性,始終成為帶領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堅強領導核心。另一方面,注重通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來增強黨中央權威,從而凝聚起人民群眾建設美好生活的強大力量。習近平強調指出:“實踐證明,只要全黨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就能夠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形成萬眾一心、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戰勝一切強大敵人、一切艱難險阻”(42)《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25頁。。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確立了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4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6頁。,這對于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好地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助推人民群眾實現美好生活具有重大意義。

綜上所述,習近平美好生活觀是馬克思主義美好生活觀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美好生活觀的最新發展。習近平美好生活觀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國理政的豐富實踐,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既體現出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指向,又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既是當前實現美好生活的行動指南,又賦予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前進動力,全面詮釋了美好生活的中國樣態。

猜你喜歡
馬克思生活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無厘頭生活
水煮生活樂趣十足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