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文明建設的時代語境、重要特征和實現路徑

2024-04-14 06:54燕道成陳海明
新聞與傳播評論(輯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網絡空間文明建設

燕道成 陳海明

網絡文明是以互聯網發展為基礎的文明[1],是“信息網絡社會條件下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新形態和新領域”[2],它是現實社會文明在網絡空間的延伸,也是網絡時代中國社會文明的具體體現。作為伴隨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而產生的新型文明形態,網絡文明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網絡文明建設進程,多次就網絡文明建設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這一指示充分體現出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21年9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為新時代網絡文明建設指明了一條科學、務實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也為扎實推進網絡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與根本遵循。

一、網絡文明建設的時代語境

(一)信息技術賦能人類交往方式的演進

信息技術驅動著人類文明發展所依附的物質載體日漸虛擬化和數字化,也推動了人類交往的場域由現實空間向網絡虛擬空間延伸,并與人類的社會交往行為緊密聯結,賦予其更多的便捷性和可塑性。早期的人類交往多是以“身體在場”的形式進行,如通過肢體、表情、口語等顯性行為進行信息傳播。隨著紙質印刷品、廣播、電視等獨立物質媒介的發明與發展,身體在傳播過程中逐漸退場,人類進入到“去身體化”的符號交往時代。如今,依托互聯網,人類的社會交往形成了以網絡為基礎、以終端為中介的新模式,通過數字和符號的文本編碼實現交往信息的傳遞。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且徹底地顛覆了傳統單一的“點對點”交往邏輯,人們開始了以“數字身體”為賽博主體的虛擬交往,并步入對網絡媒介高度依賴的“數字化交往”時代。由此來看,網絡時代的人類交往早已突破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中“物的依賴”的桎梏,已不再局限于同一時空下的身體“面對面”:視頻彈幕、評論跟帖等網絡互動促成了相異于傳統熟人社交的“弱關系”交往方式;網絡購物、移動支付等新工具豐富了物質交往的形式;社交媒體、網絡教育等虛擬空間也為人們的精神交往開辟新的通道。由信息技術觸發的社會數字化轉型早已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實踐,這極大地豐富了人類交往的互動性與層次性,并深刻重塑人類的交往行為方式。

(二)網絡意識形態博弈激化國際話語權爭奪態勢

互聯網整合并承載了最豐富的傳播資源,同時也賦予了用戶最大限度的時空自由權,人們時時刻刻都處于“互聯互通”的在線狀態。然而,伴隨著世界政治力量格局的“東升西降”,國際輿論場中暗潮洶涌的話語權博弈從未休止,這種“隨時在線”的特性使輿論話語的傳播時空得以持續延展,在打破舊有傳播秩序的同時加速重構了全球輿論格局。

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經濟的長期向好發展加速了互聯網在中國社會的全面滲透。與此同時,諸如華為、騰訊等科技企業以世界領先技術獲得行業標準制定權和國際話語權,不僅讓世界將更多目光投向中國、擴大了全球輿論中的中國聲量,更促使中國成為全球網絡輿論博弈中的重要力量。加之我國網絡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網民規模呈持續增長態勢,我國輿情事件往往易發酵成國際輿論焦點事件,在全球輿論格局中實現了國家地位與身份的轉變。

網絡在承接全球輿論空間轉向的同時,也在促成輿論話語權的擴張和再分配。從本質上看,輿論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因此,國際輿論場中的話語權的爭奪實質上是意識形態主導權的爭奪。中國經濟的崛起帶來相應的話語平權,促進我國參與互聯網全球治理行動。這在無形中觸碰并撼動了西方傳統的“媒介霸權”,而意識形態的差異與對立更加劇涉華輿論中西方國家與我國的敵對和碰撞。這種敵對不僅是網絡上的輿論博弈,也是大國間綜合國力的較量,更是國際話語權的交鋒和爭奪。

(三)國內網絡空間安全面臨多重風險

智媒時代,媒介技術的快速下沉推動網絡話語權向普通網民傾斜,網民數量的劇增帶來網絡輿論聲量的壯大,多元思潮和社會主流價值的碰撞對抗致使網民的價值認同面臨進一步消解的風險。尼葛洛龐帝曾在《數字化生存》中告誡世人:“每一種技術或科學的饋贈都有其黑暗面”[3],網絡發展也如此。因此,技術在為人們帶來便捷與高效的同時,其反噬效應也使網絡空間安全面臨失控的風險。一方面,智能化媒體利用大數據算法依據用戶偏好和習慣勾勒出精準的畫像,一味迎合受眾淺層心理需求的滿足,使其深陷“信息繭房”而難以脫身,這在遮蔽主流話語和權威信息的同時,也造成網絡主流話語權式微的局面;另一方面,網絡傳播去中心化的趨勢也愈發明顯,技術賦權模糊了傳播主體與客體的身份界限,網絡輿論引導與思想整合的難度進一步提高,網絡動員的風險也隨之增大。除此之外,媒介技術的迅速下沉帶來的“異化”風險也值得人們警惕。例如社交媒體便利了人們交往的同時也成為詐騙和賭博等犯罪的新平臺,人們的媒介使用活動生產了數據但又被數據隱含的算法“黑箱”所束縛,AI技術在提高傳播效率的同時也使人們身陷“主體性危機”等。

需要更加清醒地看到,話語權的下放也催生了網絡輿論場中思想良莠不齊的現象。網絡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犬儒主義等多元思潮在網絡空間針鋒相對;情緒化、極端化的非理性話語乘勢而上,誘導著網絡極化情緒。隨著西方普世價值觀及其意識形態在我國的傳播與擴散,網絡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主戰場,導致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頻遭威脅。同時,互聯網也逐漸成為許多突發性公共事件愈演愈烈的重要推力,網絡輿情時刻存在演進為大規模群體事件的風險。這些風險致使我國社會主流話語的凝聚力遭到稀釋和侵蝕,網絡空間面臨共識難成、認同分化等困境,加劇了我國網絡空間安全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

(四)網絡強國戰略與文化強國戰略的雙重召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要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盵4]加強網絡文明建設作為新時代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網絡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統籌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和網絡強國戰略的應有之義?;谏鐣髁x文化強國建設現狀和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的階段性進程,新時期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首先,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是對黨中央網絡強國戰略部署的積極踐行。隨著社會朝數字化轉型發展,信息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對信息的掌控能力逐漸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國內輿論引導難度陡增、西方國家持續污名化帶來的國際話語博弈以及網絡基礎設施面臨巨大安全威脅等多重挑戰之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時度勢將網絡強國戰略寫入“十三五”規劃,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2018年4月,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闡述了網絡強國的戰略思想,強調要“不斷提高對互聯網規律的把握能力、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對信息化發展的駕馭,堅定不移實施網絡強國戰略”[5]。建設網絡強國不僅有助于塑造健康網絡生態,加強黨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全面領導,同時也有助于增強抵御他國網絡威脅與風險挑戰的能力,從而維護國家網絡主權與政權安全。網絡文明作為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是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的必然要求,自然也是推動網絡強國戰略邁向新發展階段的關鍵之舉。

其次,加強網絡文明建設也是對黨中央提出的“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充分響應。網絡空間并非獨立于現實世界,它已成為宏觀社會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互聯網成為傳播和弘揚主流文化主陣地的時代背景下,由網絡空間所孕育的網絡文化,成為社會主義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5]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盵6]但需要認清的是,當前網絡中謠言肆起、詐騙頻發、網絡暴力等不文明現象已嚴重污染網絡文化生態,主流文化面臨被邊緣化以及被低俗文化、網絡亞文化侵蝕的風險,這些隱憂給網絡文明建設帶來避之不及的困擾。加強網絡文明建設,一方面有助于充分發揮網絡的正效應,加快網上網下的互聯互通,以清朗的網絡空間正向影響現實社會;另一方面,從長遠來看,網絡文明建設有助于提高網民綜合素養、增強主流文化的傳播效能和輻射力,繼而助力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長久繁榮。

因此,在國家戰略雙引擎的宏觀指引下加強網絡文明建設,不僅是網絡時代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應然之舉,同時也是以凝聚共識和引領網絡空間思想為目標,順勢而為統籌建設現代化網絡強國的應有之義。

二、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特征

(一)價值特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7]。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始終將“人民性”貫穿黨內各項決策、工作全過程,始終將維護人民利益作為網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人民至上”是我們黨百年奮斗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寶貴經驗。

黨的十九大首次明確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方略。[8]新時代網絡文明建設既要體現和反映黨的意志和主張,又要做到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呼聲與訴求,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有機統一從而構建網絡空間新載體,繪就網上網下同心圓。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作出了“黨性與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9]論斷。在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進程中,黨性集中體現為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堅定維護黨的權威、執行黨的路線與決策?!兑庖姟分忻鞔_要求,“要深入開展網上黨史學習教育,傳播黨各個歷史時期取得的偉大成就”“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10]。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堅定不移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實現網絡強國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因此,黨的意志和主張要貫徹到網絡文明建設的最前沿和全過程,成為筑牢網絡文明建設和繁榮的“壓艙石”。

網絡是人民的網絡,人民是網絡社會的主體。[11]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歸根到底是為億萬人民營造安全健康、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滿足互聯網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要求,最終惠及并服務于人民群眾的自由全面發展。在網絡文明建設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是網絡內容建設和網絡文化建設,抑或是網絡道德建設與法治建設,均需要充分依靠并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及其首創精神,廣泛動員人民群眾積極投身網絡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持續賦予網絡文明建設長效內驅力和源動力,并最終實現人民共享網絡文明建設成果??梢哉f,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是網絡文明建設最根本的價值旨歸,也是最突出的價值特征。

(二)發展特征:技術驅動性與建設融合性的統一

人類的活動場域因技術革新而不斷變遷,人類文明形態的更迭也因技術發展迎來了契機。在人類邁向數字社會的轉型過程中,技術引領信息時代的社會變革,并塑造交互開放、平等共享的網絡虛擬空間,互聯網“社會基礎設施”角色的重要性在日益顯現。作為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孕育而成的文明形態,網絡文明建設深受信息技術發展進程的影響,網絡文明既有其他形態文明的共性,又擁有其獨特和鮮明的網絡特性,即技術驅動性。因此網絡文明建設的取勝關鍵在于用好技術、推動技術向善。

近年來,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不斷涌現,這些高度依賴互聯網的技術讓網絡文明有了脫離物理邊界的數字性和虛擬性,并賦予了網絡文明建設歷久彌堅的源動力。具體到網絡文明建設的實踐場景:主流媒體以5G+4/8K+VR等多種技術組合形式踐行“內容為王”方針,通過創新傳播機制、構建全媒體宣傳矩陣等方式營造天朗氣清的輿論環境;職能部門以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為抓手,賦能“清朗”“凈網”等網絡空間生態治理專項行動;以智能算法技術為核心深化電商“刷單”、網絡水軍、低俗內容等亂象的綜合整治,并通過強化議題設置和網絡內容審核的方式進一步規范傳播秩序。毋庸置疑的是,技術一旦缺位,網絡文明建設則將面臨寸步難行的境地。

從我國的實踐歷程來看,網絡文明建設包含網絡空間治理、思想引領、道德建設、文化培育和行為規范等諸多領域。然而不論是文明風尚的孕育、法治體系的完善抑或是前沿技術的推廣應用,都是一個循序漸進、融合積累的過程,這與互聯網長期性和周期性的發展特征相耦合,這種融合性發展的特征決定了網絡文明建設必定是一項涉及面廣、協同性強的長期性系統工程。具體體現在:首先是我國政府職能部門立足現實、著眼長遠,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探索創新,都應以融合發展的視角精準聚焦各行政部門的統籌和配合,重在以文明風尚潛移默化地感化網民,倡導網絡文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網絡文明建設不刻意追求各方面整齊劃一、齊頭并進,需要的是堅持網上和網下、建設與治理的多向融合,以蓄積水滴石穿的韌勁來平衡網絡文明與政治、經濟、科技的關系,并根據社會進步的狀態不斷調整網絡文明建設重心,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穩步推進。

(三)實踐特征:共建性與共享性的統一

網絡文明建設作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舉措,在落實推進的過程中需要凝聚社會共識、群策群力,以“共建”之方式、達“共享”之目標?!肮步ㄐ浴斌w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網絡文明的建設并非單一、線性的過程,這需要從經濟、法律、道德等多方面共同發力相互促進;其二,網絡文明建設也需要多方各司其職、通力協作,在統籌各方利益中促成“共建”發展格局。

一方面,網絡文明作為思想上層建筑,其發展成效取決于經濟基礎的狀況。良好的經濟基礎意味著能以更大規模的資金、更先進的信息技術來達到網絡文明建設的預期目標。同時,法律和道德的雙重約束促使各主體以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的方式相互監督,推動網絡文明建設在陽光下高效進行。另一方面,各級行政部門、互聯網平臺以及用戶應明確劃分主體責任,各司其職、主動作為。行政部門作為網絡監管者需深入開展網絡文明引導工作,依法合規進行網絡治理;平臺作為信息服務提供者應加強平臺規則和用戶協議建設;網民作為網絡使用者應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投身于網絡文明建設實踐,文明互動、理性表達。因此,網絡文明建設需全社會協同參與,凝聚“握指成拳”的合力,積極探索出一條順應時代潮流的網絡文明建設路徑。

共享性是“共享發展”理念在現實層面的體現?!肮蚕戆l展”作為我國新時代五大新發展理念之一,是我國網絡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和重要實踐特征。主要體現在:第一,各主體既是網絡文明建設的參與者,也是建設成果的受益者。通過網絡文明建設,有利于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技術應用成本,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網絡公共服務的能力。第二,通過網絡空間環境系統化治理,網民在天朗氣清的網絡氛圍中能夠更便捷地獲取高質量的文化信息,從而使其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要得到更高層次滿足;第三,互聯網企業充分履行社會責任,以優化內容審核機制和完善平臺社區規則為切口積極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并以此促進企業向上向好繁榮發展。因此,推動網絡文明建設成果由全體人民和各互聯網企業共享,要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以共享促共建”[12],實現共建與共享的統一。

(四)戰略特征:系統性與前瞻性的統一

如今我國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現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篇章。面對風譎云詭的全球網絡空間和紛繁復雜的國際網絡輿論,亟須富有系統性、前瞻性的行動指南來引領我國網絡空間建設。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正是黨中央站在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的時代高度而做出的整體戰略部署。

網絡文明建設的系統性體現在:其一,網絡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網絡強國建設、網絡空間生態治理等國家既有戰略目標緊密相關。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設網絡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兑庖姟芬矎娜殖霭l,宏觀構筑了由總體目標、組織方針、具體措施、主體責任等戰略安排組成的行動體系。其二,正如上文提到,網絡文明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意義重大的系統性工程,這種系統性不僅表現為建設內容的多樣,還表現各建設內容之間的相互依存和互相促進的關系,并均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統籌規劃、科學實施。

網絡文明建設的前瞻性則體現在它揭示了網絡時代的發展趨勢,在撲朔迷離的賽博空間里,以突破未知的預見力和洞察力精準把握我國互聯網發展的脈搏,在實踐中積極探尋網絡文明的演進規律。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6.4%[13]。從數據來看,如今我國已經形成了全球規模最龐大的數字社會,但在人口老齡化和發展不平衡性等因素影響下,我國仍有數億規模的“數字難民”群體。對此,近年來我國加快進行網絡基礎設施適老化、無障礙化改造,以數字新基建的方式提前鋪設老齡社會的數字化轉型之路,著力打造全齡包容的網絡空間?!耙园l展的眼光看問題”也是前瞻性的重要體現。網絡文明建設著眼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良好的網絡文化條件,黨中央堅持以高站位謀篇布局,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保守,把網絡文明建設與國家安全、民族命運緊密聯系起來,以跨越時空的超前思維構筑網絡文明新版圖。

三、網絡文明建設的實現路徑

“十四五”是全面推進網絡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網絡文明建設成果“最大增量”的時期。圍繞高質量建設網絡文明,既要從理論上厘清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和時代語境、重要特征等,更要在實踐過程中夯實網絡文明建設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就現階段而言,應當從頂層設計優化、內容生態建設、網絡道德建設、網絡法治建設和聚力科技賦能五個維度予以動態把握,凝聚推進網絡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一)加強頂層設計:堅持制度引領,建立長效制度保障機制

網絡文明建設是新形勢下我國探索網絡空間治理的新領域,其建設進程與我國網絡空間的發展與治理程度息息相關。為保證網絡文明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國家應堅持制度引領,從高處著眼、系統謀劃,優化網絡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方案,確保網絡文明建設在制度化和規范化的軌道上發展。具體可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加快制度建設步伐,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完整高效的運行體系和方法體系。制度建設是網絡文明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我國已有的網絡治理及發展經驗,一是需要切實將網絡文明建設的具體內容、主要任務、發展目標、行動原則納入制度中進行系統推進,充分發揮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的宏觀指引作用;二是要不斷完善和優化網絡文明建設的領導組織架構,即要充分調動各級黨委、行政部門的引領作用,形成分工合理、權責協同的組織架構,在網絡文明建設全過程中持續釋放各級組織的優勢與活力;三是要堅持目標牽引和問題導向,緊扣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和發展任務,積極銜接并融入國家戰略,推進網絡文明建設與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同頻共振、同軸共轉,以網絡文明建設助力網絡強國和文化強國等強國戰略的落地生根。

另一方面,積極構建高效、穩定的制度供給體系,為落實網絡文明建設予以政策保障。近年來,我國網絡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建立和完善,先后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等管理法規,“中國網絡文明大會”“中國網絡誠信大會”“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等網絡文明創建活動相繼落實。這些法規和活動的落地有益于為在制度層面探索建立更安全、高效、公平的網絡文明建設成果共享機制提供實踐遵循,有益于及時將成熟的經驗和做法上升指導網絡文明發展的制度或法規,善于經驗總結,用于機制創新,從而形成行之有效、行之長效、運行高效的制度供給體系。

(二)內容生態建設:堅持政治導向,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

“講導向”是我們黨新聞輿論工作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也是我國各級媒體必須堅守的工作原則?!拜浾搶蛘_,就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事業發展?!盵14]只有將“政治導向”原則融入網絡文明建設的全過程,才能正確引導網絡價值觀、構筑良好網絡生態,才能進一步提高網絡文明建設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盵15]在互聯網時代,面對傳播主體多元化帶來話語權日漸消解的局面,主流媒體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排頭兵,更需要堅定“內容為王”的原則來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引領社會多元話語,“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16]。為實現這一目標,須從內容生產、平臺建設和思想引領三方面同時發力。

在內容生產方面,主流媒體應秉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堅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推進黨史、國史文化傳播,弘揚紅色文化?!兑庖姟芬裁鞔_要求“將把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和黨史文化作為網絡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把培育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作為網絡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8]。應在嚴格落實全鏈條信息內容審核機制的同時創新內容表達方式,依托VR、AR等技術打造融媒體產品,進一步提高媒介內容的傳播力與引導力,以此助力內容生態的繁榮。在平臺建設方面,主流媒體應著力打造全媒體現代化傳播矩陣,借力新媒介技術并發揮全媒體的屬性優勢,打造精準傳播端口,在增強正能量信息傳播聲量的同時實現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傳播。在思想引領上,主流媒體須恪守黨性原則,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融入日常的宣傳工作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教化受眾;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速匯聚民眾力量、凝聚社會共識,在多元復雜的社會思潮中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為網絡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堅實的輿論支撐。

(三)網絡道德建設:堅持以德促管,廣泛匯聚向上向善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民道德建設,提倡要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17]的濃厚氛圍。網絡文明建設的核心在于培養網絡文化,而網絡文化培養的關鍵在于思想道德建設。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18]。網絡道德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它內化于廣大網民的網絡文明素養中,外現于網絡實踐行為上,是規范和約束網民行為的重要保障。然而,網絡的開放和虛擬使傳統道德的制約力日益呈消解之勢,因道德失范而引發的網絡丑劇屢現,甚至有演變成全民狂歡的態勢,例如“馬保國”鬧劇、“祖安”文化肆虐等不文明現象仍在不斷侵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同時,我國經濟正處在由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攻關過渡期,內外部環境變化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由此引發的輿論場動蕩也易觸發各類社會風險。為此,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已迫在眉睫。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11月19日舉辦的首屆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的賀信中強調:“要堅持發展和治理相統一、網上和網下相融合,廣泛匯聚向上向善力量?!盵19]新時代網絡空間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首先應強化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主流媒體要充分發揮自身影響力和資源優勢,主動進行議程設置,宣傳如朱光亞、吳孟超等先進人物與時代楷模,發揮模范的榜樣示范與道德感染作用,營造崇德向善的網絡氛圍,打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為網絡文明建設匯聚起強大的網絡道德力量。此外,對于部分道德失范的行為,主流媒體應給予正面批評和指正,在全面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引領正確的價值導向與道德規范,從而強化道德在網絡文明建設中的制約和管理作用。最后,要積極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向網絡延伸,聚焦補齊道德建設短板,引導網民加強自律,堅決抵制不良傾向和錯誤行徑。

(四)網絡法治建設:堅持依法治網,筑牢網絡空間安全屏障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0]。盡管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化建設已經取得卓越成效,但必須承認的是,一些違反社會公德、違抗公序良俗的違法行為仍舊存在。因此,網絡文明建設過程中,法律的威嚴和震懾作用不能缺席。

網絡空間的匿名化和去中心化的特點賦予了網民“暢所欲言”的權利,但這種自由的背后也隱含著一些野蠻生長的亂象:侵犯公民隱私、侮辱英雄烈士名譽、電商主播偷稅漏稅等網絡違法現象屢禁不止;信息技術也為詐騙犯罪向互聯網陣地轉移提供了技術溫床;某些西方媒體甚至是國內社交媒體意見領袖罔顧歷史事實,發布“精日”“精美”言論、大肆渲染反華情緒、放大社會矛盾、煽動地域歧視與性別對立,嚴重危害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面對當前復雜而嚴峻的網絡治理形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要“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21]。實現對網絡違法行為的有效制止和依法懲治,是建設網絡文明社會、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關鍵所在。因而,建設網絡文明,亟須將依法治國方略貫徹其中,切實完善網絡法律治理體系,使網絡文明建設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推動形成“依法治網”的法制化新格局。與此同時,法治建設需要有問題導向意識,即以各類網絡亂象為指引及時出臺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靠法治筑牢網絡文明建設的安全屏障。

(五)聚力科技賦能:強化智治支撐,拓展網絡文明建設廣度和深度

信息時代,網絡文明建設的順利推進有賴于現代科技。堅持科技賦能,是加快網絡文明建設、夯實網絡文明建設成果的關鍵之舉。從本質上說,只有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力,推動網絡傳播手段和內容的創新,豐富網絡文化內涵,才能真正為網絡文明建設提質增效。

然而技術是把雙刃劍,它在給人類帶來高效和便利的同時,也讓人們不得不正視其隱憂。例如,網絡的開放和共享雖然讓人們的日常生活數字化,但卻無法規避隱存在網絡底層的技術與硬件風險;網絡直播雖然實現了主播與觀眾跨時空共情陪伴、開拓了電子商務發展的新渠道,但是低俗、暴力、賣丑等直播內容卻頻頻挑戰道德和法律底線;智能算法雖然實現了信息精準推送、提高了傳播效率,但是大數據“殺熟”、隱私泄露等更深層隱蔽的技術風險也讓人們感到危機重重。

總之,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在網絡文明建設的建設性作用。首先,要主動向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靠攏,并將技術應用至網絡信息溯源、謠言治理、智能內容審核等精細領域,積極引導科技向善和算法自律;其次,要堅持科技的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相結合,將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全力突破核心技術“命門”;再次,要強化網絡核心技術在網絡文明建設的支撐作用,將科技與文明深度交融,實現網絡文明建設方法手段的創新,從而不斷夯實網絡文明建設成果;又次,要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網絡扶貧工程與數字鄉村戰略實施,加快彌合區域間和代際間的數字鴻溝,以適老化改造推動全齡段群眾更加主動、理智地參與網絡文明建設實踐;最后,要將網絡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以“數字引擎”破解鄉村振興痛點,實現網絡文明建設廣度和深度的持續拓展。

猜你喜歡
網絡空間文明建設
請文明演繹
漫說文明
共建誠實守信網絡空間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網絡空間并非“烏托邦”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對不文明說“不”
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