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斐伏爾:一個文本線索與思想轉折

2024-04-14 09:50張一兵
理論探討 2024年1期
關鍵詞:伏爾馬克思馬克思主義

◎張一兵

南京大學 a.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b.哲學系,江蘇 南京210023

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901—1991):法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思想家。1919年在索邦大學學習,獲哲學學士學位。1928年加入法國共產黨(1958年被開除出黨)。1948年加入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從事研究工作。1954年獲博士學位。先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學(1961—1965,1962年成為斯特拉斯堡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巴黎大學楠特爾分校(1965—1971)、巴黎高等研究??茖W校(1971—1973)等校任教。代表作有《辯證唯物主義》(matérialisme dialectique,1939)、《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導論》(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1947)、《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問題》(Problèmes actuels du marxisme,1958)、《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日常性的社會學基礎》(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II:Fondements d'une sociologie de la quotidienneté,1962)、《元哲學》(Métaphilosophie,1965)、《現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1968)、《都市革命》(La révolution urbaine,1970)、《空間與政治(城市權利第二卷)》(Le droit à la ville,vol. 2: Espaceet politique,1973)、《資本主義的幸存:生產關系的再生產》(La survie du capitalisme: La reproduction des rapports de production,1973)、《空間的生產》(La production de l'espace,1974)、《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從現代性到現代主義(走向日常的元哲學)》[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III:De la modernité au modernisme (Pour une métaphilosophie du quotidien),1981]等。一生寫下了近70部論著、300余篇學術論文(2)佩里·安德森說:“亨利·列斐伏爾是我曾經探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傳統最老的至今尚在人世的幸存者。整整80年以來,他不屈不撓矢志不渝地發表一般被許多左派人士所漠視的那些文章,這些文章沉著冷靜,富有原創性??墒沁@種堅定不移的精神的代價,就是相對的孤立無伴?!?Perry Anderson.In the Track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London: Verso,1983.p.20.。他早期原創性地提出的“日常生活批判”,實現了異化理論從宏觀政治經濟關系向微觀社會生活的轉換,并且在他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道路上,實現了觀察歷史的時間邏輯向空間生產邏輯的轉換。本文著重梳理列斐伏爾思想發展的一個文本線索并以此展現其重要的思想轉變。

愛德華·索亞(Edward Soja)(3)愛德華·索亞(Edward Soja,1940—2015):美國當代著名地理學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都市規劃系教授。代表作有《后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1989)、《第三空間》(1996)、《后大都市——城市和區域的批判性研究》(2000)等。在評論列斐伏爾的哲學時,說過這樣一段話:“從早期的傾心于超現實主義和工人階級意識的各種神秘化現象,到他對日常生活和同樣被神秘化的‘都市狀況’的空間性和社會學所作的馬克思主義式闡述,再到其晚期著作中對空間的社會生產的研究和他稱之為‘節奏分析’的研究。他平生一直是一個不知疲倦的知識分子流浪漢,一個來自邊緣卻能在中心存活并且興旺發達的人,一個來自比利牛斯山邊遠地帶的高雅的野蠻人,一個巴黎的鄉巴佬?!盵1]這個評論是精準到位的,基本上全景式地概括了列斐伏爾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線索以及這一進程的復雜矛盾關系。在此篇關于列斐伏爾哲學思想歷史邏輯轉換的文章中,不可能概述他全部文本的全部發展線索,而只是在社會批判理論這一特定的構序邏輯之中,將筆者所理解的列斐伏爾主要文本中被多重誤讀的思考側重面,以歷史發生學的復構樣式呈現給讀者,以備進入更深的構境層。

其一,關于列斐伏爾的哲學研究,通常會有兩個被聚焦的光亮面:一是日常生活批判,二是空間理論。人們容易忽略的是:這二者之間的歷史過渡關系以及列斐伏爾思想邏輯中在方法論上潛在發生的無意識異質性轉換,特別是列斐伏爾思想中原有的人本主義話語與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方法論在這種轉換中的相互消長和強弱博弈。其二,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同樣忽略了列斐伏爾思想與馬克思思想的復雜關系演變,這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誤認到不斷深刻理解的逐步轉換過程。其三,列斐伏爾自己原創性的“應該-現有悖反”的邏輯批判構序的內在線索:總體人(homme total)的人本主義一般價值懸設中的張力原則與異化-經濟拜物教批判理論;作為人的本真性需要-欲望(besoin-désire)的存在論與消費異化批判理論;人對自然關系上的非征服的取用觀(appropriation)與支配自然的生產異化邏輯;詩性創制(Poièsis)的總體實踐觀(praxis)與停留于生產制作中的占有性實踐(pratique);人的詩性(節日)生活活動瞬間(moments)與實體性物像和凝固化結構;關系生成場境存在意義的空間使用與變賣性交換和抽象性空間理論;基于生命本有時間節奏(rythmes)與勞作和金錢時間的節奏觀,等等。上述三點是本文理論邏輯構境中的構序入口。很自然,這種有選擇的邏輯聚焦也會排除一些與此線索無關的內容。在這里,我們可先依列斐伏爾文本的歷史線索提出一些進入本文討論的關鍵性的理論質點。

列斐伏爾出生于比利牛斯(Pyrénées)山區納瓦朗城(Navarreaux)的阿熱特莫(Hegetmau)小鎮。20世紀20年代,他在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大學(Aix-en-Provence)師從莫里斯·布隆德(Maurice Blondel)學習哲學(特別是奧古斯丁與帕斯卡哲學),后來轉入巴黎索邦大學繼續學習深造,并獲得哲學學士學位。在那里,列斐伏爾研讀謝林、普魯斯特、帕斯卡爾、尼采和他的兩位主要的大學老師(莫里斯·布隆德、里昂·布倫士韋格)的著作。在反叛的先鋒派、達達主義(特里斯坦·查拉)和超現實主義(安德烈·布列東)的影響下,列斐伏爾在思想上開始活躍起來。1925年,由于抗議法國軍隊對摩洛哥里夫的戰役,他面臨軍事監禁。二戰期間,列斐伏爾在馬賽、比利牛斯山區和岡龐等地參與反抗德國納粹的抵抗運動。1945年,他曾經在一所軍事學校(Ecole de guerre)任教,后來在圖盧茲電臺工作,甚至一度失業。在此期間,他打過短工,甚至做過兩年的出租車司機。列斐伏爾這段作為走街串巷的出租車司機經歷,對于他后來城市空間研究中對街道場境關系的理解是大有幫助的。關于這一點,哈維也說:“出租車司機的經歷極大影響了他對空間和都市生活的本質的思考?!盵2]后來,列斐伏爾在1947年10月被重新任命為圖盧茲的教師,然后在1948年被借調到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成為“社會學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員,1954年10月被授予終身研究員(maitre de recherche)。1956年,列斐伏爾進入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的社會學系,1961年任教授,1962年創建都市社會學研究所(Institut de Sociologie urbaine)。1965年,他任巴黎第十大學即楠泰爾大學(Université de Nanterre)社會學教授。1967年3月至1968年5月,列斐伏爾在楠泰爾大學深度介入“紅色五月風暴”。1971年,他在巴黎高等研究??茖W校任教,1973年退休。1991年6月,列斐伏爾在家鄉去世。

1924—1933年,列斐伏爾與皮埃爾·莫漢格(Pierre Morhange)、諾伯特·古特曼(Norbert Guterman)和喬治·波利澤(Georges Polizer)組建了“青年哲學家”(jeune philosophies)研究小組,共同研究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并創辦《哲學家》和《精神》等刊物。我推測,柏格森那種將外部時間持續性轉化為主體內在生命綿延的思想構境,對后來列斐伏爾將空間內化為人的關系場境的思想構序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列斐伏爾在自己的思想起步中從一開始就交織著文學藝術與哲學,詩性的浪漫主義與形而上學成為他一生精神軌跡中邏輯賦型的“有力雙翼”。開始進入哲學問題時,他已經受到胡塞爾現象學和海德格爾存在論的影響,但他是以意識哲學中的新神秘主義為思考點,這種具有批判精神的形而上學之思,顯然經過達達主義(查拉)和超現實主義等先鋒藝術中激進話語的激活。列斐伏爾最早發表的論文《哲學意識的碎片》,是他的一部早期手稿《道德的哲學》中的片段(4)Henri Lefebvre,Fragments d’une philosophic de la conscience. Philosophies 4(November),1925,p.241;Critique de la qualité et de l’ětre: Fragment d’une philosophic de la conscience. Philosophies 4 (November),1925,p.414-421.。列斐伏爾和青年哲學家小組的幾位成員于1928年加入法國共產黨,并與古特曼于1929年創辦《馬克思評論》(LarevueMarx)。這當然是一種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上的重要轉折。依他自己的回憶,“當1917年十月革命這具有重要的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發生時,我還是個小孩。但是由于受到一種比我生活環境周圍的階級成見更為深刻的刺激,我從最初的日子起,便站在十月革命這一邊。從那以來,我從未改變過立場”(5)列斐伏爾:《論“現代性”的一封信》,柳鳴九譯,載《列斐伏爾文藝論文選》,作家出版社1966年版,第247頁。,然而在1958年,列斐伏爾卻被法共無情地清除出黨。

根據阿爾弗雷德·施米特(Alfred Schmidt)(6)阿爾弗雷德·施米特(Alfred Schmidt,1931—2012):德國當代哲學家,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的左派代表人物。1931年出生于柏林,早年在法蘭克福大學攻讀哲學、社會學和歷史,1960年以本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后執教于法蘭克福大學和法蘭克福勞動學院。1972年任法蘭克福學派社會研究所所長。主要代表性論著有《馬克思學說中的自然概念》(1960年)、《尼采認識論中的辯證法問題》(1963年)、《康德與黑格爾》(1964年)、《列斐伏爾和現代對馬克思的解釋》(1966年)、《工業社會的意識形態》(1967年)、《經濟學批判的認識論概念》(1968年)、《論批判理論的思想》(1974年)、《什么是唯物主義?》(1975年)、《作為歷史哲學的批判理論》(1976年)、《觀念與世界意志》(1988年)等。的說法,“1930年,列斐伏爾就閱讀了黑格爾,還有馬克思的《資本論》”[3]。列斐伏爾最早對馬克思主義的討論,出現在1932年他寫下的《從崇拜精神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手記》(7)此文是列斐伏爾1932年12月對丹尼斯·德魯格蒙特(Denis de Rougemont)在《新弗朗西斯年鑒》(Nouvelle Revue Fran?aise)中對青年知識分子調查時的答復。Henri Lefebvre,Cahier de Revendications ‘Du Culte’ L’Esprit au matérialisme dialectique,Nouvelle Revue Franchise,231 (December),1932,p.803-805.中,這時也是青年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1844年手稿》)問世并在歐洲思想界引起巨大轟動和吸引力的時候。有可能,那種神秘主義物神論與青年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勞動異化理論構式發生共鳴。1933年有兩件值得標識的事情:一是列斐伏爾第一次涉足城市問題(8)Henri Lefebvre,V.Serge: Ville conquise,Avant Poste 1 (June),1933.;二是他與古特曼(9)諾伯特·古特曼(Norbert Guterman,1900—1984):法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和翻譯家。出生于華沙,20世紀20年代在巴黎學習,與列斐伏爾等人一起加入了“青年哲學家研究小組”。該集團曾一度與超現實主義者聯系在一起。1930年代之后,古特曼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并與列斐伏爾合作出版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經典法譯論著和學術著作。二戰前夕,因猶太人身份,古特曼被迫移居美國,但與列斐伏爾仍然保持長期通信。古特曼曾經在居美的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研究所工作,與利奧·羅文塔爾共同寫作《先知的欺騙》,在學術界以哲學和文學作品的翻譯家而聞名。合作創辦了《前哨》(Avant-Poste)雜志,并完成了《個人與階級》和非常重要的《神秘化的意識:日常生活批判筆記》(10)Henri Lefebvre,Norbert Guterman,Individu et classe. Avant Poste 1 (June),1933,p.1.La mystification.Notes pour une 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Avant Poste 2 (August),1933,p.91.等文。在后文中,雖然列斐伏爾已經提出了日常生活的概念,但并沒有仔細展開討論,文章焦點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神秘性??墒?他們透視日常生活神秘現象的方法卻是青年馬克思的“哲學”(異化)加“經濟學”(拜物教)。我推測,在列斐伏爾與古特曼的合作中,前者是靈魂人物,因為在后面這篇提綱式的“筆記”中,顯然是列斐伏爾早期意識哲學中的“新神秘主義”與青年馬克思人本主義異化勞動和后來的經濟拜物教批判問題的最早結合。也是在這一年,他評論了德國社會活動家奧托·魯勒(Otto Ruhler)的馬克思觀(11)Henri Lefebvre,Le Karl Marx de M.Otto Rülhle,Avant Poste 3 (October/November),1933,p.199.??梢愿兄氖?列斐伏爾的思想正在急驟轉向馬克思主義。

列斐伏爾對馬克思思想的急切了解,使他開始投入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的法譯工作中去。1934年,列斐伏爾與古特曼共同編譯了法文版的《馬克思著作導讀》(12)Henri Lefebvre,en collaboration avec Norbert Guterman,Introduction aux Morceaux choisis de Karl Marx,Paris:NRF,1934.,這為法國學界提供了第一手的馬克思的文本。這本書由哲學和經濟學兩部分文獻組成,從此書的導言來看,在哲學文本中,他們關注了異化概念,在經濟學文本中,則聚焦經濟拜物教,這種選文預設正好與他們在《神秘化的意識:日常生活批判筆記》一文中的邏輯構序相一致。后來,這一文本在1963—1964年以兩卷本《卡爾·馬克思著作選集》(13)Henri Lefebvre,en collaboration avec Norbert Guterman,Karl Marx,uvres Choises,tome I,en collaboration avec Nobert Gutterman,Gallimard,1963.Karl Marx,uvres Choises,tome II,en collaboration avec Nobert Gutterman,Collection Idées,Gallimard,1964.形式重版。由此,列斐伏爾也開始啟動了經典文獻的編譯工程,陸續與古特曼合作編譯了《列寧論黑格爾辯證法的筆記》(14)Henri Lefebvre,en collaboration avec Norbert Guterman,Cahiers de Lénine sur la dailectique de Hegel,Paris:Gallimard,1938.和《黑格爾選集》(15)Henri Lefebvre,en collaboration avec Norbert Guterman,Morceaux choisis de G.W.F.Hegel,Paris:Gallimard,1938.。不久,列斐伏爾開始解釋馬克思的辯證法,寫下了《什么是辯證法》(16)Henri Lefebvre,Qu’est-ce que la Dialectique? Part 1,Nouvelle Revue Fran?aise 45:264 (September),1935,p.351-364.Qu’est-ce que la Dialectique? Part 2.Nouvelle Revue Fran?aise 45:265 (October),1935,p.527-539.一文,并且與古特曼依照前述的《神秘化的意識:日常生活批判筆記》的思考大綱,于1936年完成了《神秘化的意識》(17)Henri Lefebvre,En collaboration avec Norbert Guterman,La Conscience mystifiée,Paris:Gallimard,1936.一書。在此書一開始,他就提出了一個學術系列共計五冊的出版計劃,即《神秘化的意識》《私人的意識》《日常生活批判》《意識形態的科學》《唯物主義與文化》,這也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列斐伏爾后來的《日常生活批判》的預設。這一計劃顯然沒有完全實現。1939年,列斐伏爾出版了自己第一本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專著《辯證唯物主義》(18)Henri Lefebvre,Le matérialisme dialectique,Paris: Alcan,1939.。

在這本書中,列斐伏爾第一次完整解釋了他自己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是反對斯大林式的教條主義;二是突出強調了馬克思《1844年手稿》中的勞動異化理論,重要的是,他將這種批判話語與經濟拜物教關聯起來,并以總體人的觀念生成一個新的解放口號。在列斐伏爾《辯證唯物主義》文本中開始出現兩種異質性的理論邏輯:一是他明確主張的青年馬克思《1844年手稿》中基于價值懸設的人本主義話語;二是在此,列斐伏爾進入馬克思經濟學研究中的從現實出發的客觀邏輯。并且,他并沒有意識到二者的異質性錯位關系。次年,列斐伏爾完成《辯證唯物主義II:科學方法論》,此書由于未通過法共的審查,直到2002年才得以問世(19)Henri Lefebvre,Méthodologie des Sciences,Paris:Anthropos,2002.。

1947年,列斐伏爾出版了《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20)Henri 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vol.1,Introduction,Paris:Grasset,1947.,這是上述《神秘化的意識》中那個學術系列五冊計劃中的第三本??梢园l現,在此之前,列斐伏爾并沒有發表關于日常生活批判方面的專門研究論文。在這個標注為“導論”的論著中,一是列斐伏爾再次系統復構馬克思《1844年手稿》中的勞動異化理論;二是第一次系統闡明了馬克思中晚期經濟學研究中的經濟拜物教批判理論;三是明確提出了自己原創性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從而實現了從社會經濟政治關系異化的宏觀批判視角向日常生活小事情異化的微觀批判視角的轉向。這一轉向直接影響到整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理論。在這一文本中,列斐伏爾提出要重建“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但在具體討論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時候,他又無意識地跟隨一種從客觀現實出發的邏輯,這使得列斐伏爾思想中的雙重邏輯沖突達到了極點。

在此之后,列斐伏爾有過兩次比較集中研究馬克思的努力:一是1947—1949年,列斐伏爾出版和發表了《馬克思與自由》(21)Henri Lefebvre,Marx et liberté,Geneva:Edation des Trois Collines,1947.、《馬克思主義》(22)Henri Lefebvre,Le Marxisme,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48.和《理解卡爾·馬克思的思想》(23)Henri Lefebvre,Pour connatre la pensée de Karl Marx,Paris:Bordas,1948.等作品。后兩本書都是列斐伏爾以比較通俗的語言,向公眾介紹和解釋馬克思思想的大眾讀物,影響巨大。1947年,列斐伏爾在索邦大學開設關于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系列講座,主題是“資本主義的未來”(3月)和“馬克思主義對哲學教學的貢獻”(11月)。二是1958—1961年,列斐伏爾比較集中地發表和出版了一批關于馬克思思想研究的論著,其中包括《回到馬克思》(24)Henri Lefebvre,Retour Marx,Cah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Nouvelle Série,25 (Juillet-Décembre),1958,p.20-37.、《馬克思主義的當前問題》(25)Henri Lefebvre,Problèmes actuels du marxisme,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58.、《馬克思早期作品中的哲學與政治關系》(26)Henri Lefebvre,Rapports de la philosophie et de la politique dans les premières ?uvres de K. Marx. Revue de métaphysique et de morale 2-3 (April/September),1958,p.299-324.、《馬克思主義與信息理論I、II》(27)Henri Lefebvre,Marxisme et théorie de l’information,Part 1,Votes nouvelles 1,1958,p.15.Marxisme et théorie de l’information,Part 2,Votes nouvelles 2,1958,p.17.、《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社會框架》(28)Henri Lefebvre,Les cadres sociaux de la sociologie marxiste. Cab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 XXVI (January-June),1959,p.81-102.、《馬克思主義是二十世紀的精神事件》(29)Henri Lefebvre,Le marxisme est l’événement spirituel du XXe siècle,Arts,817,1961.和《馬克思主義與政治》(30)Henri Lefebvre,Marxisme et politique. Revue fran?aise de science politique XI: 2 (June),1961,p.338-363.等。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回到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當前問題》,列斐伏爾在這兩本著作中重點思考了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立場以及以辯證法為核心的異化與拜物教批判話語,這可以視作列斐伏爾的一種關于馬克思方法論的思考。還應該提及的是列斐伏爾對列寧的關注,在這一段時間內,他先后寫下了多篇介紹和研究列寧思想的文章和論著(31)Henri Lefebvre,Lénine philosophe,Colloque de Lénine philosophe et savant,La Pensée,57 (September/October),1954,p.18-36.De Lénine philosophe. Deutsche Zeltung Philos.1955,111:6.Pour connatre la pensée de Lénine,Paris:Bordas,1957.。

1960年,列斐伏爾在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成立了“日常生活研究小組”。列斐伏爾于1961年出版了《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32)Henri 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vol.2: Fondements d’une sociologie de la quotidienneté Paris:L’Arche,1961.。在此之前,他分別發表了《休閑革命中的商業和非商業部門》(33)Henri Lefebvre,Secteur commercial et secteur non commercial dans revolution du loisir. In Journées d’études de Marly-Roi,Paris: Centre national d’éducation populaire,1955.、《日常生活與社會》(34)Henri Lefebvre,Vie quotidienne et sociologie. Recherches sociologiques,22,1955.和《日常生活精神分析導論》(35)Henri Lefebvre,Introduction a la psycho-sociologie de la vie quotidienne.In D.Huisman (ed.) Encyclopedic de la psychosociologie.Paris: publisher not available,1961,p.102.等相關文章。將日常生活批判的觸角伸向了休閑時間和心理支配機制的精神分析等方面,這可以看作第二卷寫作前的理論預熱。在新的一卷中,他回答了學界對“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各種質疑,在方法論上形成了一些新的觀點,在異化邏輯上奠定了走向日常生活批判的新的需要存在論基礎,并且將批判延伸到全新的現實生活改變中去。由此,列斐伏爾提出了消費異化批判的新思考,其邏輯前提是他對需要-欲望理論的全新預設?;蛘哒f,列斐伏爾努力建構出一種新人本主義的異化史觀。這也可以被視作列斐伏爾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自己的生活“小事情”異化批判確立的重要理論基礎。其中,列斐伏爾已經指認出資本主義社會中出現的現代性都市空間打包和裝配日常生活問題,并確認了社會空間的新概念。應該說,這是列斐伏爾之后都市研究和空間生產問題的前導性思考。

此后,我們可以看到列斐伏爾并沒有放松對馬克思思想的研究。他陸續創作和發表了一批研究性成果,比如《馬克思主義與技術》(36)Henri Lefebvre,Marxisme et technique. ESPrit New Séries,307,1962,p.1023-1028.、《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學》(37)Henri Lefebvre,Marx et la sociologie. Actes du 51e Centres mondial de sociologie.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Washington,1962,p.2-8.、《馬克思的結構概念》(38)Henri Lefebvre,Le concept de structure chez Marx.In Roger Bastide ed.Sens et usage du terme de structure,The Hague: Mouton,1962,p.100-106.、《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嗎?》(39)Henri Lefebvre,Le marxisme est-il dépassé? un entretien avec A.Parinaud. Arts,903 (13 February),1963.、《馬克思:其書其人》(40)Henri Lefebvre,Marx: sa vie,son oeuvre,Paris:Pres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64.和《馬克思的社會學》(41)Henri Lefebvre,Sociologie de Marx,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66.。在這些文章和書中,列斐伏爾除對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思想的一般介紹以外,還關注了一些學科中出現的新概念及其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并且探討了馬克思主義與他所專注的社會學的關系。

1962年,列斐伏爾出版了《現代性導論:序曲》(42)Henri Lefebvre,Introduction à la modernité : Préludes,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62.。在此書中,他探討了馬克思眼中的現代世界和資產階級現代性的本質,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指認馬克思以取用自然的詩性創制和總體性實踐證偽了資產階級現代性核心的征服自然觀。并且,他從先鋒藝術的反叛開始,深入思考了資本主義現代世界中以科學技術發展為中軸的深刻變革。1965年,列斐伏爾在《元哲學》(43)Henri Lefebvre,Métaphilosophie,Paris: éditions de Minuit,1965.一書中強化了自己原創性哲學的同向努力。在那里,他通過反省哲學的危機和蛻變,以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性創制(Poièsis)奠定自己“元哲學”的基礎。1967年,也就是“紅色五月風暴”爆發的前夕,列斐伏爾完成了作為《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的思考大綱——《當代世界的日常生活》(44)Henri Lefebvre,La viequotidienne dans le monde modern,Paris: Gallimard,1968.。在這一時期,可以看到,列斐伏爾關于日常生活的論文明顯減少,只發表了一篇《日常生活的神話》(45)Henri Lefebvre,Les mythes de la vie quotidienne,Cah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 XXXIII (July-December),1962,p.67-74.。在這本大綱式的書中,可以看到,列斐伏爾在理論邏輯構序上從社會學轉向“元哲學”。列斐伏爾在《現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第一次區分了日常生活與日常性的關系,指認出現代日常生活中日常性的本質是資產階級的現代性。并且,他開始強調日常生活并不是一些可見物構成的實體存在,而是一種不可見的社會場存在。此書比較重要的理論進展是列斐伏爾將當代資本主義的最新形式指認為消費被控制的官僚社會,在這種社會中已經生成了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即消費意識形態。

1968年,在馬克思誕辰150周年紀念活動中,列斐伏爾發表了一篇十分重要的學術論文《馬克思〈資本論〉中的形式、功能與結構》(46)Henri Lefebvre,Forme,fonction,structure dans le capital,L’Homme et la société 7,1968 (January-March),p.69-81.。這是列斐伏爾第一次按照馬克思經濟學研究中的狹義歷史唯物主義邏輯,體驗真正“從現實出發”的客觀邏輯視角,這為列斐伏爾之后進入的都市問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依據。列斐伏爾這一次對《資本論》的研究的確有新的重要發現,這就是深入理解了作為歷史唯物主義一般原則中最關鍵的生產方式。從物質生產方式出發歷史性地分析社會歷史發展,特別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發生、發展和消亡,這正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堅持的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方法。也是在這里,列斐伏爾第一次遭遇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式”的歷史分期理論,從而樹立起歷史認識論的邏輯構式。我認為,正因為找到了這一重要的方法論線索,才促使列斐伏爾自己在方法論上產生轉變。無論他是否自覺意識到這一點,從歷史性發生的生產方式去觀察一個社會斷面,思考一種不合理的社會歷史現象的方法論轉變,都會使他逐漸擺脫抽象的人本主義話語統攝。

1970年,列斐伏爾寫下《都市革命》一書(47)Henri Lefebvre,La révolution urbaine,Paris: Gallimard,1970.,他明確提出西方世界正在遭遇一個“完全都市化的社會”的觀點。從文獻線索可以看到,他的都市化研究經歷了一個從鄉村社會學到城市社會學研究的發展過程。應該指出,列斐伏爾的社會學研究是始終與他的日常生活批判思考并行的獨立學術發展線索。城市研究一開始并不是日常生活批判邏輯的自身轉向,而是社會學研究中的學術轉向。之后,雖然列斐伏爾也試圖將二者縫合起來,但裂痕始終存在著。1950年,列斐伏爾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創建了一個農村社會學小組。早在1949年,也是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出版不久,他就發表了《鄉村社會學》(48)Henri Lefebvre,Problèmes de sociologie rurale,la Communauté paysanne et ses problems historico-sociologiques,Cah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VI,1949,p.78-100.一文。之后,他又陸續發表《鄉村社會階級:托斯卡納的分成制》(49)Henri Lefebvre,Les Classes sociales dans la campagne,La Toscane et la Mezzadria classica,Cah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 X,1951,p.70-93.、《鄉村社會學展望》(50)Henri Lefebvre,Perspectives de sociologie rurale,Cah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 XIV,1953,p.122-140.、《地租理論與農村社會學》(51)Henri Lefebvre,Théorie de la rente foncière et sociologie rurale,In Actes au IIIe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e sociologie,two volumes,Amsterdam.和《鄉村共同體》(52)Henri Lefebvre,La Communauté villageoise,La Pensée,66 (March/April),1956,p.29-36 (interventions in round table discussion: p.28,37-38).等專題論文。1961年,列斐伏爾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創立了“應用社會學系”,這為后來他在楠泰爾大學創立社會學研究所奠定了基礎。1963年,列斐伏爾出版了自己的博士論文《康龐谷——鄉村社會學研究》(53)Henri Lefebvre,Lavallée de Campan: étude de sociologier urale,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63.。列斐伏爾的博士學位答辯完成于1954年,這項關于康龐谷和鄉村共同體的研究開始于二戰期間。列斐伏爾在比利牛斯山區,花費大量時間翻看查閱廢舊的市政檔案,奠定了研究的田野基礎。至此,列斐伏爾已經是當之無愧的鄉村社會學專家。

1958—1963年,以列斐伏爾與居伊·德波(Guy Debord)(54)居伊·德波(Guy Debord,1931—1994):當代法國著名思想家、實驗主義電影藝術大師、當代西方激進文化思潮和組織——情境主義國際的創始人。主要代表作有:電影《贊成薩德的嚎叫》(1952),著作《城市地理學批判導言》(1954)、《異軌使用手冊》(與烏爾曼合作1956年)、《漂移的理論》(1956)、《關于情境建構和國際情境主義趨勢的組織及活動的條件》(1957)、《文化革命提綱》(1958)、《定義一種整體革命計劃的預備措施》(與康澤斯合作1960)、《日常生活意識變更的一種視角》(1961)、《關于藝術的革命判斷》(1961)、《關于巴黎公社的論綱》(與瓦內格姆合作1962)、《對阿爾及利亞及所有國家革命的演講》(1965)、《景觀商品經濟的衰落——針對沃茨的種族暴亂》(1965)、《景觀社會》(1967)、《關于景觀社會的評論》(1988)等。為首的情境主義國際運動的先鋒藝術家群體有著密切的學術和政治活動關聯,在后者的“城市心理學”和“整體都市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列斐伏爾開始關注當代資產階級的城市與都市化問題。這種所謂的整體都市主義,實際上是對象化在資產階級城市中的革命藝術實驗,它的目的是祛序資產階級用商業結構和勞動時間建立起來的城市日常生活場境,所以它著眼于一種人與人、人與物的關系場境的重新筑模。在他們看來,資產階級世界的日常生活場境中的特定建筑、街道、廣場中實現出來的人的活動軌跡,已經是由商品-市場的中介關系構序起來的功利性的“世俗世界”(巴塔耶語)。在黑格爾看到宏觀“市民社會”的地方,情境主義者看到了原子化個人活動被入序于金錢化都市關系中的微觀生活細節,這種細節化的城市心理“氛圍”(ambiances)不同于由人主動構序和塑形的存在,而是由景觀操控的偽場境存在。建構革命的情境,就是要破境景觀氛圍,建立起新的中斷景觀氛圍的革命化情境,即逃出商業時間-節奏的游戲化瞬間——革命性的日常生活場境“微-氛圍”。在這一點上,應該說情境主義的觀點很深地啟發了列斐伏爾。我注意到,哈維指認了這一重要關聯[4]。從鄉村到城市問題的轉換,標志著列斐伏爾社會學實證研究中的重要轉向。1960年,列斐伏爾發表了自己第一篇有關城市研究的論文《新城市集群》(55)Henri Lefebvre,Les nouveaux ensembles urbains,Revue Fran?aise de sociologie 2 (April-June),1960,p.186-201.。這是他對比利牛斯大西洋省的新城拉克-穆朗(Lacq-Mourenx in the Pyrénées Atlantiques)的實證研究,這是一個基于1959年采訪新城居民的田野調查,對新型資產階級城市空間現象的思考,其中,列斐伏爾已經指認出這里存在“一個日常生活社會學的進化的關鍵點”。這個日常生活批判與城市社會學的結合關鍵點,當然來自情境主義。這樣,從鄉村社會學向城市社會學的轉向,就既是他在社會學語境中研究城市空間中都市化實踐的起點,也是他開始將日常生活批判與社會學研究在對城市問題的關注中結合起來的嘗試。

1965年,列斐伏爾開始成為楠泰爾大學城市社會學研究所的所長,他非常關心都市化問題的教學課程,以便將其變為一門跨學科的學問。讓·鮑德里亞(Jean Bauchillard)此時是楠泰爾大學的講師,受到列斐伏爾的指導。也是在這一年,列斐伏爾發表了《公社宣言》(56)Henri Lefebvre,La Proclamation de la Commune,Paris: Gallimard,Collection Trente Journées qui ont fait la France,1965.,其中,他贊揚了作為城市革命運動主體的無產階級。這一點,深刻地關聯后來遍及法國街道的“紅色五月風暴”的革命“巷戰”。之后,列斐伏爾不斷推進向城市社會學的拓展,并為關于城市居民對獨棟住宅的態度的研究報告文集《獨棟住宅》撰寫了“序言”(57)Henri Lefebvre,Preface,In L’Habitat pavillionnaire.Paris: Centre de recherche d’urbanisme,1966.p.3-24.。在1967年一年中,列斐伏爾連續發表了多篇有關城市問題的專題論文(58)Henri Lefebvre,Le droit a la ville,L’Homme et la société,6 (October-December),1967,p.29-35.L’urbanisme aujourd’hui,mythes et réalités. Les Cahiers du Centre d’études de socialistes 72-73,1967,p.5 (debate between H.Lefebvre,J.Balladur and M.Ecochard).Propositions pour un nouvel urbanisme,Architecture d’aujourd’hui,132 (June/July),1967,p.14-16 (English summary,see p.C11).Besoins profonds,besoins nouveaux de la civilisation urbaine,Revue,2000,1967.Quartier et ville de quartier,Cahiers de l’Institut d’Aménagement et d’Urbanisme de la Région Parisienne 7,1967.,并于1968年合集成《走向城市的權利》一書出版(59)Henri Lefebvre,Le Droit à la ville,Paris: Anthropos,1968.。1968—1969年,列斐伏爾又接連發表《人文主義與城市規劃:若干建議》(60)Henri Lefebvre,Humanisme et urbanisme,quelques propositions,Architecture,Formes,Fonctions 14,1968.、《城市,都市規劃與都市化》(61)Henri Lefebvre,Monique Coornaert,Ville,urbanisme et urbanisation,In Perspectives de la sociologie contemporaine,Hommage à Georges Gurvitch,Paris: Presses,1968.和《從科學到都市戰略》(62)Henri Lefebvre,De la science à la stratégic urbaine. Utopie 2-3,1969,p.57.等論文。由此,他還結集出版了《從鄉村到都市》(63)Henri Lefebvre,Du rural à l’urbain,Paris: Anthropos,1970.一書。1970年,列斐伏爾與阿納托爾·科普(Anatole Kopp)一起創辦了《空間與社會》雜志。這些學術上的進展都為《都市革命》中的重大理論飛躍提供了直接的學術支撐。

在我看來,列斐伏爾在《都市革命》一書中的研究和思考,已經遠遠超出了城市社會學實證科學的范圍,進入一種全新的社會批判理論的視域中。其中,深刻的都市-生產關系-社會空間的主題,特別是列斐伏爾對城市發生、發展歷史過程的描述,實現了他對歷史認識論的全面接受,這將凸顯為列斐伏爾思想中的重大斷裂,人本主義話語的抽象邏輯第一次被徹底邊緣化,一種日常生活批判-社會空間關系場境(瞬間)的新的關聯性正在被建立起來。雖然資產階級的都市化實踐并沒有根本改變資本主義制度,但它的確使社會生產關系發生了變化,并且日益在資本主義發展中占據支配性地位。我認為,在這本書中出現了列斐伏爾思想發展中在方法論上的一個重要的非連續性環節:這種從現實都市社會出發的總體性邏輯,已經在逐步異質于從理想化的抽象人本主義出發的邏輯。也正是在這一年,列斐伏爾出版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與城市》(64)Henri Lefebvre,La pensée marxiste et la ville,Tournai,Paris: Casterman,1972.一書,這是他的著作中少有的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獻的細讀。依我的判斷,這本書是列斐伏爾思想發展史中并不多見的全面接受歷史唯物主義的體現,只是這種扎實的文獻細讀,集中于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中的城市問題。更重要的是,列斐伏爾在這里對馬克思恩格斯進行了有選擇的文本細讀,并沒有再依從自30年代《辯證唯物主義》開始一直到《當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所主張的新人本主義的異化史觀,即以《1844年手稿》中的勞動異化來圖解馬克思主義,而是走向一種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照著說”。這是自前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形式、功能與結構》一文之后,列斐伏爾第一次踐行了從客觀實際出發去打開(ouvre)現實和概念。我認為,這是長期以來人們所忽略的列斐伏爾思想中一次方法論上的重大轉折。雖然他還仍然保留著人本主義話語的外飾,但那種從價值懸設出發的人學批判話語已經徹底失去了“主人話語”的地位,這在列斐伏爾之后的文本和思想構境中,呈現為一幅奇特的邏輯無意識樣態圖景。

1973年,列斐伏爾出版了《空間與政治》(《城市的權利》第二卷)(65)Henri Lefebvre,Le droit à la ville,vol.2: Espace et politique,Paris: Anthropos,1973.一書。在這里,他通過對建筑和規劃設計的編碼、解碼與重新編碼中的意識形態隱性支配問題的思考,開始明確說明自己原創性的“元哲學”——“空間的生產”的理論,并直接視之為將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批判的科學方法,運用到今天對空間政治本質問題的認識中來的結果。這也是我指認列斐伏爾創立晚期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基礎的緣由。從列斐伏爾的空間政治的討論來看,他所指認的政治當然是指社會空間生產中存在的廣義的支配性和奴役性關系,所以明確空間的政治性,也就是確認他的“元哲學”的空間政治經濟學是一種社會批判理論。這樣,列斐伏爾就在馬克思并沒有過多關注的社會空間領域,同樣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在傳統空間問題研究中看到物理空間的持續性存在特性,在放置對象的空洞場所的地方,透視出復雜的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構序起來的生命空間綿延為商品交換的原則所浸染,空間的使用為變賣所替換的真相。列斐伏爾在馬克思高度關注的物質生活領域之外,在日常生活層面重新捕捉到資本化身為“毛細血管”的微觀權力運行機制,在城市與鄉村、都市化構成性中心與邊緣生存的關系場境中,發現了階級沖突的空間矛盾。這樣,列斐伏爾就實現了一個重要的空間理論中的“認識論革命”。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將列斐伏爾稱為空間理論中的路德。

同樣是在1973年,列斐伏爾出版了《資本主義的幸存——社會關系的再生產》(66)Henri Lefebvre,La survie du capitalisme: La reproduction des rapports de production,Paris: Anthropos,1973.一書。之前,列斐伏爾已經發表了兩篇關于生產關系再生產研究方面的專題論文《生產關系的再生產I-II》(67)Henri Lefebvre,La reproduction des rapports de production,Part 1.L’Homme et la société 22 (October-December),1971,p.3-23.La reproduction des rapports de production,Part 2.L’Homme et la société 23 (January-March),1972,p.3-22.??梢钥吹?列斐伏爾將馬克思正常表述的社會關系再生產的觀點引向其哲學構境中那個具有邏輯張力的總體性,在列斐伏爾眼里,它標志著當代資本主義通過空間(生產關系)的生產正在不斷實現自身可能的發展。馬克思和列寧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觀點,不是錯了,而恰恰是資產階級意識到了自身的內在矛盾,他們用以緩解這些矛盾的重要措施不僅只是通過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而且還通過占有空間,通過國家干預和直接生產空間的方式(這個空間不是自然的物理的空間,而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建構起來的全新社會場境存在)。其實,這已經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斷言:當代資本主義不僅沒有滅亡,反倒通過自我變革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由此,都市革命將轉換為空間生產的革命。

1974年,列斐伏爾出版了著名的《空間的生產》(68)Henri Lefebvre,La production de l'espace,Anthropos,Paris:Anthropos,1974.關于這一重要文本,筆者將在已經完成的《回到列斐伏爾——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的構境論解讀》一書中進行專題研究。此書將由商務印書館于近期出版。一書。此書深刻反映了列斐伏爾在1968年“紅色五月風暴”后發生的斷裂式思想轉換,即從人本主義異化論構架轉向歷史唯物主義境域關系存在論,進而生成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生產與再生產的社會空間圖式。這也是其晚期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發生時刻,正是這一轉變導引了整個西方左翼知識界的一場新的觀念和方法論革命。在這一重要文本中,列斐伏爾實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場境關系存在論的真正確立,以物性實在論視域中不在場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的空間實踐為基礎,一個現代資產階級讓資本邏輯得以幸存的空間布展結構得以揭示。

在《空間的生產》一書出版后,時隔兩年,列斐伏爾寫下了接近1,600頁的四卷本的《論國家》(1976—1978)(69)Henri Lefebvre,De l’E′tat,L’E′tat dans le Monde Moderne.Paris: Union Générale d’ éditions,1976;De l’E′tat,II,Théorie marxiste de l'état de Hegel à Mao,Paris : Union Générale d’ éditions,1976;De l’E′tat,III,Le Mode de Production Etatique,Paris: Union Générale d’ éditions,1977;De l’E′tat,IV,les contradictions de l'etat moderne,la dialectique de l'état,Paris : Union Générale d’ éditions,1978.。列斐伏爾關于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問題的思考,最早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的兩條線索之中:一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新變化,這主要是關于戰后資本主義的國家干預問題;二是關于國家理論的反思。在第一條線索中,列斐伏爾發表了《法國資本主義危機》(70)Henri Lefebvre,La crise du capitalisme fran?ais,La Pensée 17 (March/April),1948,p.39-50.、《積累與進步》(71)Henri Lefebvre,Accumulation et progrès,Cahiers de l’institut de science économique appliquée,1: 10,1961,p.39.、《世界兩大工業公司結構的變化》(72)Henri Lefebvre,Les mutations intervenues dans les structures des deux grandes sociétés industrielles du monde,Le Monde diplomatique,129 (January),1965,p.10.和《國家資本主義或公共部門民主化》(73)Henri Lefebvre,Capitalisme d’état ou secteur public démocratisé,Le Monde,(5 February),1966,p.8.等;在第二條線索中,列斐伏爾發表了《斯大林與國家I-II》(74)Henri Lefebvre,Staline et la nation,Part 1,La Nouvelle Critique,11 (December),1949,p.18-32.HenriStaline et la nationHenri,Part 2.La Nouvelle Critique,14 (March),1950,p.44-56.和《國家與社會》(75)Henri Lefebvre,L’état et la societe. Les cahiers du centre d’études socialistes,42-43,1964,p.17.等。在四卷本的《論國家》一書中,列斐伏爾進一步指認了資本主義國家歷史發展的當下形態,即以國家生產方式的樣態,全面控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空間中的再生產。這是一個全新的觀點,在一定的意義上也是列斐伏爾自己對歷史唯物主義中生產方式問題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新變化的全新判斷。同時,我認為這也是列斐伏爾自《空間的生產》發表以來,在空間問題上的新論斷。如果說從《都市革命》到《空間的生產》,列斐伏爾實現了一種生產關系再生產中的“空間轉向”,那么這就是以統治階級整體——國家的方式,自覺地、主體性地支配空間生產的新進展。在他看來,正是這種全新的生產方式模式使資本主義得以幸存。

1980年,列斐伏爾完成了《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76)Henri Lefebvre,Critiquede la vie quotidienne,vol. 3: Delamodernité au modernisme: Pourunemétaphilosophie du quotidien,Paris:l’Arche,1981.的寫作與出版。在這個作為長達三十多年的系列思想實驗的結尾處,列斐伏爾從空間生產、國家生產方式等宏大社會敘事再一次回到微觀層面的日常生活批判。這一次,列斐伏爾不僅回顧自己社會批判理論的思想發展進程,還特別突出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新出現的信息意識形態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這一問題。如果過去馬克思看到了交換征服世界,那么今天在當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則出現了信息征服世界。在一定的意義上,信息在交換中的中介作用已經在部分篡奪貨幣的霸主地位。信息就是財富已經成為現實。重要的是,列斐伏爾認為,原來體現在商品交換中的等價邏輯,今天由信息交換替代了,這會生成一種全新的身份認同和同一性的信息拜物教。同時,列斐伏爾將葛蘭西提出的文化霸權問題中的認同機制引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中來。其中,身份同一性和日常話語就是統治階級意識形態對日常生活的“春風化雨般”的滲透,它通過每天隨口言說的話語巧妙地掩蓋起真實存在的壓迫性奴役關系和不平等權力。當然,這種同一性隱性支配的現實基礎,是資產階級日常生活本身的同質性機制。

其實,在列斐伏爾生命中的最后一個思想發展階段中,他仍然關心著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命運。他先后出版《黑格爾、馬克思與尼采,或陰影的王國》(77)Henri Lefebvre,Hegel,Marx,Nietzsche,ou le royaume des ombres,Paris: Tournai,Casterman,1975.、《一種生成世界的思想:我們必須放棄馬克思嗎?》(78)Henri Lefebvre,Une Pensée Devenue Monde: Faut-il abandonner Marx? Paris :Fayard,1980.等論著,發表《馬克思主義爆發》(79)Henri Lefebvre,Le marxisme éclaté,L’Homme et la société,41-42 (July-September),1976,p.3-12.、《馬克思或其他》(80)Henri Lefebvre,with Fran?ois Chatelet,Jean-Marie Vincent,Fran?oise Bellue et al.Marx ou pas? Reflexions sur un centenaire,Paris: études et documentation internationales,1986,p.21-25.和《走向左翼文化政治學:馬克思去世百年紀念》(81)Henri Lefebvre,Toward a Leftist cultural politics: remarks occasioned by the centenary of Marx’s death,D.Reifman (trans.),C.Grossberg and L.Nelson (eds)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New York: Macmillan,1988,p.75-88.等文。值得注意的是:在《走向左翼文化政治學:馬克思去世百年紀念》一文中,列斐伏爾重申自己一生對馬克思主義旗幟的堅守,也是對作為一種革命的政治規劃提出了自己最后的觀點。在此文的提要中,列斐伏爾明確指出,他的研究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生產方式分析”,這是重要的方法論自覺。在列斐伏爾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資本主義成功地滲透進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對馬克思主義來說,我們需要一些新的概念去保持其潛能,以幫助我們理解并徹底改變這個日常生活被資本完全殖民化的現代資本主義世界。針對當下資本主義社會的新問題,即資產階級對日常生活的入侵和奴役,列斐伏爾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有用新的概念才能透視這些新的問題。這正是我所說的晚期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征。

1985年,列斐伏爾與自己的最后一任夫人凱瑟琳·雷居利耶(Catherine Régulier)合作發表了《節奏分析計劃》(82)Henri Lefebvre,Catherine Régulier-Lefebvre,Le projet rythmanalytique,Communications,41,1985,p.191-199.一文,據說,這也是列斐伏爾準備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第四卷的大綱。1991年列斐伏爾去世后,其遺稿《節奏分析的要素:節奏知識導論》(83)Henri Lefebvre,Catherine Régulier-Lefebvre,éléments de rythmanalyse: Introduction à la connaissance des rythmes,Paris: Ed.Syllepse,1992.于次年出版。在這一遺稿中,列斐伏爾試圖說明日常生活和節奏的關系,也就是在社會空間之外闡明一種新的社會時間的具體形態。更辯證地說,所有節奏都包含時間對于空間的關系,一種局域化的時間,也可以稱為時間化的空間。在他看來,人的生命存在,除了自然時間的持續性以外,柏格森指認的生命綿延時間具體實現為一種特有的重復性的時間節奏,這也會是一種“重復和生成、同一和他者的關系”。歷史地看,農耕時代自然經濟中土地物理空間之上周而復始的四季節奏成為生命的綿延,而工業時代的線性簡單重復則將自然節奏打碎為工業工序的鐘表時間節奏。當代資產階級世界中則出現了商業交換中的金錢和政治法律空間中壓迫人的他者節奏。這是列斐伏爾留給思想史的最后財富。

沒有了列斐伏爾的世界,失去了一種總能令人深思的聲音。1994年6月,法國學術界在巴黎召開以“列斐伏爾,未來之路”為題的會議。同時,《空間與社會》雜志在1994年第76期還??懻摿怂P于現代性、都市與城市、建筑與經濟思想相關的問題、后現代主義的先驅等問題。列斐伏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理論大他者”。首先,列斐伏爾所實現的日常生活批判和空間生產的雙重轉向都在學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相比之下,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原創性的后繼思考是不足的,除了阿格妮絲·赫勒(Agnes Heller)(84)阿格妮絲·赫勒(Agnes Heller,1929—2019):匈牙利哲學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布達佩斯學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作有:《日常生活》(1968)、《馬克思的需要理論》(1974)、《激進哲學》(1978)等。的《日常生活》對一般日常生活理論的研究以及卡萊爾·科西克(Karel Kosik)(85)卡萊爾·科西克(Karel Kosik,1926—2003):捷克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作家。1926年出生于布拉格。二戰以后,先后在列寧格勒大學和布拉格查爾斯大學學習哲學。1963年以前,在捷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1963年起,任查爾斯大學文學系教授。1968年在捷共第十四次特別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委員,不久被開除黨籍,免去一切職務。主要論著有:《激進的捷克民主主義》(1958)、《具體的辯證法》(1963)、《我們的政治危機》(1968)、《新馬克思主義:現代激進民主主義》(1982)等。在《具體的辯證法》中基于海德格爾“平日”存在論與馬克思批判話語的嫁接以外,值得提及的還有列斐伏爾自己的法國同胞拉烏爾·瓦內格姆(Raoul Vaneigem)(86)拉烏爾·瓦內格姆(Raoul Vaneigem,1934—):法國作家,情境主義國際成員。1934年生于比利時的萊辛納斯(Lessines)。1952—1956年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修習羅曼語語文學,學士論文的研究對象為法國詩人洛特雷阿蒙(原名伊齊多爾·迪卡斯),隨后在比利時尼偉勒當地學校教書至1964年。當他讀了列斐伏爾的《總和與剩余》和《日常生活批判》等書之后,深受震動,于是他寫信給列斐伏爾,附上了自己關于詩意的零碎思考,由此結識列斐伏爾。1961年,經列斐伏爾介紹,與德波相識并參與了國際情境主義的活動,于1970年11月14日退出。主要代表作有:《日常生活的革命》(Traité de savoir-vivre à l'usage des jeunes générations,1967)、《快樂之書》(1979)、《關于死者統治生者及擺脫這種束縛給生者的致詞》(1990)等。的《日常生活的革命》和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87)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1925—1986):法國牧師和學者。代表作有:《歷史的書寫》(1975)、《日常生活的實踐》(1-2卷,1980)等。的《日常生活的實踐》;而在第二種轉向方面,在曼紐爾·卡斯特(Mannel Castells)(88)曼紐爾·卡斯特(Mannel Castells,1942—):美國當代著名學者。1942年出生于西班牙,在巴塞羅那和巴黎的大學學習法學和經濟學,并在巴黎索邦大學獲得了社會學和人類學兩個博士學位。在1967年至1979年期間,他是巴黎大學社會學先進研究學院的助理教授。1979年,他被聘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城市和區域規劃教授及社會學教授?,F任洛杉磯南加州大學傳播學院教授。代表作有《信息時代:經濟、社會和文化》(1996—1998)等。的《城市問題:馬克思主義的視角》(89)Mannel Castells.The Urban Questions: A Marxist Approach,A.Scheridane Trans,Cambridge,Mass:MIT Press,1977.、大衛·哈維(David Harvey)(90)大衛·哈維(David Harvey,1935—):當代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思想家。1935年出生于英國肯特郡(Kent),1957年獲劍橋大學地理系文學學士,1961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任布里斯托爾大學地理系講師。1969年后移居美國,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地理學與環境工程系教授,自2001年起,任教于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和倫敦經濟學院。曾獲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杰出貢獻獎、瑞典人類學與地理學會金質勛章、倫敦皇家地理學會勛章、地理學國際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丹麥羅斯基勒(Roskilde)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紐約城市大學人類學系“杰出教授”榮譽等。哈維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提出地理-歷史唯物主義,是空間理論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有《地理學的解釋》(1969)、《資本的界限》(1982)、《后現代性的條件》(1989)、《正義、自然與地理學差異》(1996)、《希望的空間》(2000)、《新自由主義史》(2005)、《跟著大衛·哈維讀〈資本論〉》(第一卷2010,第二卷2013)、《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2014)、《世界之道》(2016)等。的《社會正義與城市》(91)David Harvey,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Oxford UK: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s,1973.和愛德華·索亞(Edward Soja)的《第三種空間》(92)E.Soja,Third Space,Oxford:Basil Blackwell,1996.之后,空間理論研究展現出一種朝氣蓬勃的景象,一個空間理論的“新大陸”正在徐徐展現。其次,在列斐伏爾所走上的以歷史唯物主義生產方式的原則透視當代資本主義的理論道路上,則有了晚期馬克思主義的眾多跟隨者。

中國學術界,人們開始關注列斐伏爾。希望,這種關注不再是“廣為人知,鮮為人解”。

猜你喜歡
伏爾馬克思馬克思主義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審美化路徑研究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策略演變研究
——解讀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開關電壓二次構造的永磁同步電機無速度傳感器控制方法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