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的鄉村振興特征、關鍵議題與路徑安排

2024-04-14 09:50李慧敏
理論探討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城鄉現代化

◎李慧敏

1.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210023;2.周口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周口466001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規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作出了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050年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安排,為近6億中國農村人口描繪了宏偉藍圖和美好畫卷。2020年,我國完成了史無前例的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不僅為實現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根基,也標志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了關鍵一步。在此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21的戰略布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擘畫了光明前景。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30以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1]31的戰略要求,為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國式現代化與鄉村振興是緊密相連的。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賦予鄉村振興獨特的思想內涵和意義空間。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從國際比較看,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中國鄉村社會的現代化道路也必然迥異于西方的鄉村消亡之路。換言之,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鄉村現代化既不完全是現代取代傳統,也不是邊緣依附于中心,而是具有自身的獨特內涵和重大意義。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堅實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最具挑戰的領域,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2]。從世界范圍看,如何推進人口規模巨大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沒有先例可循??梢?中國的鄉村振興道路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并影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色和質量。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框架下,鄉村振興具有哪些新的思想內涵和重要表征?當前制約鄉村振興的主要因素和問題癥結何在?如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徑?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也將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產生深遠影響。

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特性決定了中國鄉村振興的獨特性與開創性

在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賦予鄉村振興更深刻的內涵空間,為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以共同富裕為價值取向,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盵1]22這句話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價值旨歸。目前,制約我國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主要難題和障礙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中,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農村發展的不充分是我國發展最突出的不充分。因此,以共同富裕為價值目標,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有力舉措,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實現什么樣的振興問題。

以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表征,體現了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從歷史邏輯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從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到先富帶動后富、逐步解決“三農”問題,再到邁向共同富裕的遞進式發展階段,既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又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彰顯了我國漸進式改革和“并聯式”發展的顯著優勢與偉大成就。從理論邏輯看,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F代化是少數人富有還是人民群眾共同富裕,是西方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差異。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業的振興發展、農村的和諧穩定、農民的安居樂業關系到億萬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國家安寧和富強的根基。因此,補齊農村發展短板,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農民,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立場和人民情懷。從實踐邏輯看,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穩步提升,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政策調整效果顯著,特別是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的完成,意味著著力推進共同富裕的條件和時機已經成熟。因此,抓住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轉變的契機,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不僅可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還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物質條件和動力支撐。

從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歷程來看,鄉村衰落是一個世界性難題[3]。中國要突破西方國家城市“涓滴效應”帶來的發展困境,就要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鄉發展道路?;厮莞母镩_放4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鮮明特色是城市和鄉村呈現互融共存的復雜關系,農民工大潮催生了城鎮和工業的繁榮,城市和工業又反過來反哺農村與農業。因此,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現代化進程中城鄉之間的對立與差別,也不允許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兩極分化局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4]44。由此可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既是鄉村振興的目標所在,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旨歸。

(二)以全面振興為目標導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盵1]31這句話揭示了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義,表明鄉村振興不是某一方面的振興,而是全領域、全方位的振興,凸顯了習近平總書記用大歷史觀研判鄉村振興問題的宏闊視野和寬廣視角,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什么問題,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內在邏輯看,鄉村全面振興五個方面各有側重又彼此支撐,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其一,產業振興是關鍵。鄉村振興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的依托是產業興旺。只有切實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才能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其二,人才振興是基礎。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5],擁有一支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人才隊伍對于鄉村振興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涉農職業教育的人才供給遠遠不能滿足鄉村振興在規模、結構和質量上對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加大涉農職業教育,有針對性地培養符合本地產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促進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同時,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讓更多的“莊稼人”“土秀才”轉變為“新型職業農民”,充分發揮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其三,文化振興是動力?!爸袊浆F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1]22。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支撐,體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精神內核。振興鄉村文化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農業生產本領,也有利于傳承文明鄉風和優良傳統,培育崇德向善的鄉村文明風尚,有效推進鄉村治理。其四,生態振興是支撐。農業生態文明既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以生態振興引領鄉村發展,就是走綠色發展道路,統籌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充分發揮良好生態對鄉村振興的支撐作用。其五,組織振興是保障。在人口規模如此之大的鄉村推進振興戰略,難度之大、問題之復雜,世界罕見,正因為如此,才要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鶎狱h組織是黨執政的根基,鄉村振興的各項工作最終要通過基層黨組織來落實,所以組織振興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也是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

綜上,五個方面統籌推進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全面性的特征,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目標定位,指明了奮斗方向。

(三)以高質量發展為具體路向,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高質量發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的變革和成就,但農業基礎薄弱、農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農民收入仍待提高等問題依然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1]14。當前,“三農”問題依然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弱項和短板。因此,推進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著力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如何振興問題,為開展“三農”工作提供了致思路徑和具體方案。

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紐帶。目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如何讓脫貧摘帽的農民不返貧?如何提升相對貧困群體的生存發展能力?如何更好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些都是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完成后亟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要求,既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又為進階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理路和方法,是從實現脫貧攻堅向鄉村全面振興轉變的必然要求。如果說脫貧攻堅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可以通過資金政策的扶持、城市對鄉村的支援和外部力量的介入完成,那么鄉村振興則更需要增強農業農村農民的內生動力,在發展觀念轉變、工作體系轉型和發展動能轉換的背景下才能實現。

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有助于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參考借鑒國際社會的成熟經驗,積極吸收國外的有益成果,又根據自己的國情,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振興道路。從共性特征看,我國農業發展要遵循農業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在供給保障、科技裝備、經營體系、產業韌性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從中國特色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立足我國的資源稟賦、農業文明的深厚底蘊、城鎮化的規模和趨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現實條件,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點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尤其是當前,中國制造和中國產品遭遇西方國家貿易壁壘的風險加劇,農業產品也成為其瞄準的對象,加上農業科技短板與弱項依然突出,這些都使得糧食安全、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等問題面臨嚴峻挑戰,因此以高質量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對于我國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走出一條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在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國情下……城鄉將長期共生并存,這也是客觀規律?!盵4]44一些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由于未能妥善處理城市化與農業農村發展的關系,導致大量失業農民涌向城市貧民窟,出現了“中等收入陷阱”,造成嚴重的貧富分化和社會撕裂。中國探求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符合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有利于規避兩極分化的風險[6],能為世界范圍內鄉村發展提供重要參考和借鑒。

三、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鄉村振興面臨的關鍵議題

只有精準把握我國“三農”面臨的關鍵議題,找出制約鄉村振興的問題與癥結,才能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當前,我國在城鄉融合發展、鄉村社會治理和民生供給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與實施。

(一)城鄉二元結構未破除,導致農村生產要素活力不夠

中國城鄉二元結構是指以戶籍制度為基礎,在城鄉要素市場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差異化和區別化的體制機制。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歷史根源。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為了在較短時間內建立相對完備的工業體系,通過“以農補工”的政策傾斜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農村發展受到抑制。改革開放后,我國繼續沿用城鄉二元結構,農村為城鎮化和工業化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土地和勞動力支持,同時也導致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日趨嚴重。近年來,黨和國家為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改革以戶籍制度為重點的二元結構,推動城鄉發展聯動,城鄉融合發展取得成效,但目前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要素流動壁壘依然存在,成為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挑戰。

首先,農村土地要素資源未能充分利用。傳統二元體制使我國城鄉土地資源的配置方式和產出效益存在巨大差別,這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重要緣由。因此,推動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改革創新,探索符合實際的土地流轉方式,提高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我國已開始實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有效探索,但未能建立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調節機制,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滯后。其次,城市資本要素下鄉遭遇瓶頸。資本下鄉可以發揮農村資源和城市資本優勢互補的作用,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但由于政策導向不明確、資本急功近利、人才短缺等問題,導致城市資本與農業需求不對接,給資本增值和農民增收帶來不利影響。最后,勞動力流動的隱性壁壘依然存在。雖然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在2022年已提高到65.2%,但仍有大量的農民工未能在其務工的城市落戶,無法享有相應的社會公共服務,其子女要么在打工子弟學校就讀,要么成為留守兒童。戶籍制度的限制無疑放緩了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的速度。按照發達國家80%的城鎮化水平,我國要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還要從農村土地上轉移出2億多人口,否則,如果這部分勞動力仍然在農村從事小農經營,則農業邊際產出和收益難以提高,鄉村振興效果也將大打折扣。

城鎮與鄉村彼此依存、互促共進?!澳芊裉幚砗贸青l關系,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4]39。只有大刀闊斧改革城鄉二元結構,暢通城鄉要素市場流通渠道,推進農村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城鄉要素平等交換機制,構建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格局,才能有效利用鄉村要素資源,釋放農村生產要素活力,最終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二)鄉村治理滯后于鄉村發展,致使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不足

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一些農村地區面臨社會階層分化、村民利益沖突加劇、傳統文化式微等問題。面對新問題新挑戰,如果鄉村治理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就會導致農村發展后勁不足,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從治理主體看,鄉村振興需要基層政府、村民自治組織、市場主體、村民等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協調配合,但目前存在的基層黨組織功能弱化、鄉村公共力量日趨消解、村民參與意識不強等問題,導致治理主體力量薄弱且呈離散化傾向,影響鄉村社會治理成效。從治理機制看,鄉村振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部門、多地區,需要總體性協調、高質量推進。近年來,隨著國家權力下沉村莊內部和資源大量輸入鄉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成為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力和持久力的重要途徑,但目前一些地區的鄉村治理依然存在體制機制不健全、方法陳舊、手段單一等問題,無法適應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現實需要。從治理規范看,鄉村振興只有充分發揮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協同作用,才能有效調適秩序,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制度規范支撐。我國一些農村依然存在村民自我管理意識不強、政治參與熱情不高、法治宣傳不到位、村規民約缺失、鄉村傳統文化流失、社會道德觀念淡化等問題,導致鄉村治理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約束機制。從治理技術看,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社會治理方式,如何提高鄉村治理的精細化、專業化和智能化水平,成為提升鄉村社會治理能力需要思考的問題。目前,鄉村治理中還存在信息分割嚴重、訴求表達渠道不暢、網絡資源缺乏有效整合等問題,給鄉村治理現代化帶來嚴峻挑戰,并影響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的生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種自上而下外生發展模式和自下而上內生發展模式相互結合的策略安排,國家政策引導、政府資金投入和社會力量幫扶雖然不可或缺,但關鍵是要增強鄉村自身發展的動力和能力,探索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坝绕涫墙ǔ尚】瞪鐣哪繕送瓿珊?城市與農村的‘勢差’縮小,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只能依靠自身的‘蓄能’”[7]。由于各個地區資源稟賦不同,產業基礎、人文環境迥異,因此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存在整齊劃一的標準和模式,在此情況下,挖掘內在潛能、增強內生動力、探索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尤為重要。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指出:“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現代化過程結束后的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與經濟賴以長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盵8]換言之,農民的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力量源泉。激發農民內在的主體性,增強其敢為善為精神,是其從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轉變的動力之源。只有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激發基層干部、村民的創造性,鼓勵農民大膽嘗試和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農業發展新道路,使農民切實感受到自己是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增強其在鄉村建設和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形成鄉村振興的持久活力和動力。

(三)項目供給與民生需求存在錯位,造成農民增收乏力、農業發展潛力不足

依照“木桶效應”理論,木桶的盛水量取決于最短的木板。對于鄉村振興來講,如果不能補齊鄉村發展的短板,不能破解制約鄉村振興的主要難題,那么鄉村振興的實施就會困難重重。當前,影響鄉村振興的突出問題是項目供給與民生訴求存在不匹配、不適應情況,農民獲取收入的渠道單一,農業發展潛力不足。因此,只有補齊民生短板,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才能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鄉村民生事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只有優先發展和改善民生,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才能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有效改善了民生訴求,極大地提升了農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村民生改善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一些地方在鄉村振興工程中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興建了貌似“高大上”的特色項目,但最終效果卻未能落實到改善民生、造福農民上來,造成了見物不見人的后果。究其原因,一些地方的鄉村建設出現“跑偏”現象,表面上搞得轟轟烈烈,實際上未能有效對接民生需求,反而加大了民生問題的難度。比如,一些鄉村照抄照搬城市治理模式,盲目開發新產業,破壞了鄉村有機體,使鄉村人口結構和空間結構失衡。一些地方政府成為鄉村改造升級的主角,村民被排斥在外,甚至被“趕出”村莊,處于務農無田地、進城無保障的尷尬境地。一些村莊開發的旅游、度假和民俗項目大同小異,在經歷短暫的興盛后隨即走向衰落,可持續發展難以為繼。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盵9]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目前,我國農村普遍存在農業生產成本上漲、新業態新產業培育不足、企業和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農業關鍵核心技術落后等問題,制約著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的深入發展和國際形勢的日趨復雜,我國農業資源環境和市場約束趨緊,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農產品貿易競爭更加激烈,農業收入邊際效益遞減,疊加一些深度貧困地區雖然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但面臨脫貧基礎脆弱、脫貧戶收入水平不高、脫貧產業基礎薄弱等諸多問題,如何增加農村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30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四、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的鄉村振興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盵4]23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僅為詮釋鄉村振興提供了全新視野,也為探索鄉村振興的路徑提供了依據。

(一)重塑城鄉關系,釋放農村生產要素活力

城鄉關系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必然產物。恩格斯指出:“大工業在全國盡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滅城市和鄉村分離的條件?!盵10]要把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為釋放農村生產要素活力打通堵點。

第一,進一步改革城鄉二元結構,暢通城鄉要素流通渠道。如何適應未來人口結構、產業結構、空間結構等重大趨勢性變化,進一步改革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使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均等化,成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需要考量的核心議題。首先,在政策設計上強化集成效應和協同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布了一系列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改革舉措,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應該看到,一些制度設計單兵突進、條塊分割現象嚴重,導致政策之間因缺乏協同性、配套性而實效不強。堅持城鄉融合發展,要凸顯各項改革措施的耦合性、關聯性,加強政策之間的協調性和互補性,使各項舉措在實施過程中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其次,在要素配置上實現城鄉雙向流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要破除城鄉要素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打破農村要素單向流出的局面,實現城鄉土地、人才、資本等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要進一步適應農業人口城鎮化的趨勢,完善農民變市民的配套政策體系。同時,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增加農民的財產收益,保障在城市落戶農民的合法土地權益。再次,在產業布局上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要因地制宜調整產業政策,利用土地、勞動力的比較優勢,鼓勵社會資本下鄉,推動城市產業鏈向鄉村拓展,統籌發展城郊旅游業[11]、休閑農業等特色產業,實現城鄉產業互補融合。最后,在公共服務上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完善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機制,加大對鄉村的公共服務供給,統籌城鄉的服務體系和就業政策,推動城市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拓展到農村,優化縣域內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的配置,提高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第二,依托縣域經濟,打造城鄉發展共同體??h城具備獨特的空間優勢,既是城市和鄉村的聯結樞紐,也是承接大城市產業轉移的載體和聚集農村生產要素的平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推進城鎮化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縣域經濟成為城鄉之間資源要素流動的“緩沖帶”,為一系列重大決策的落實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也存在縣城與鄉村產業缺乏銜接和互補,縣城吸納就業能力有限,對鄉村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等問題,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究其原因,在于縣域內城鄉之間尚未形成資源、產業、人才等方面的互通有無和循環利用機制。因此,要統籌設計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規劃,打造城鄉發展共同體,在要素配置、產業發展、資源利用等方面整體謀劃,下放縣級更多要素整合利用的權力,實現城鄉之間要素資源的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要探索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聯結、以鄉村為腹地的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體系,建立特色小鎮、農業產業園、旅游休閑生態園等融合發展的平臺,實現多業態、多產業的協同發展[12]。依托現代信息技術,一體化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化鄉村建設,實現城鄉信息設施的互聯互通、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和產業生態的共同開發使用。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合理規劃建設縣城、鄉鎮和村莊,既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繁榮鄉村經濟,又要保護傳統村落舊址和鄉村風貌[13],為村民留住鄉情鄉愁。

(二)加強協同共治,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黨的領導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政治保障,新時代鄉村振興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同時,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人,要調動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性,營造全體農民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第一,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把組織優勢轉換為發展優勢。只有始終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才能更好地團結帶領農民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宏偉事業中。首先,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要堅持德才兼備原則,選舉政治素質高、作風正、能力強的人擔任基層黨組織負責人[14],加強支部標準化建設,改變農村黨支部軟弱渙散的局面,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其次,在黨員隊伍培養方面,要在新鄉賢、返鄉創業能手、大學生村官及勞動致富能手中培養入黨積極分子,發展新黨員,并加大對農村黨員的教育培訓力度,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最后,在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方面,要積極探索“黨建+產業”的新模式新路徑,不斷完善黨建促進產業發展的新機制,有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鄉村項目,推動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同向發力。同時,鼓勵黨員干部因地制宜找準產業發展定位,創建新項目,為農民創業就業提供示范,帶領村民實現共同富裕,切實把黨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第二,以“三治融合”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打造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自治、法治和德治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目標取向,彼此之間既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又相互銜接、互為補充。自治彰顯活力,要完善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機制,暢通村民訴求表達渠道,激發村民自覺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熱情。同時,加大對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的扶持力度,加大公共服務供給。法治保障秩序,鄉村社會的治理既依賴相關法律制度,也需要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等自治規則,相對來講,后者更具有通俗性、針對性、接地氣的特點,能夠激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引起村民的思想認同和自覺遵從,提升社會治理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德治彰顯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盵15]相對于法治來講,德治屬于柔性治理,主要通過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浸染和榜樣力量的引領示范來達到教化的目的,具有濃厚的地方特征和傳統色彩,因此,要積極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新時代公民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涵育文明鄉風、提升村民道德修養的作用??傊?充分發揮“三治融合”的協同治理效能,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引進和培養優質人才,以人才振興賦能鄉村振興。人才是引領鄉村發展的不竭動力。首先,要做好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管理工作,打造一批具有奉獻精神、愿意在農村廣闊田地有所作為的農業人才隊伍,廣泛招攬各類人才投身鄉村發展。其次,要通過鄉情鄉愁來吸引本鄉本村農業院校大學生、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16]和社會精英關注家鄉發展,利用其學識專長、創業經驗和社會影響力反哺桑梓,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再次,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著力培養一批愛農業、懂科學、善經營的新型農民,把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轉變為新時代的職業農民[17]。最后,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尊重農民的意愿,優化創業就業環境,開發適合本地域的產業模式,如合作社、農家樂、鄉村民宿、特色旅游小鎮等項目,激發農民干事創業、造福鄉里的動力和熱情,匯聚建設家鄉、振興鄉村的強大力量。

(三)精準謀劃鄉村振興項目,挖掘農業農村發展潛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國廣大農村地域差異顯著,各地要因地制宜,立足自身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條件,充分發掘和利用當地發展的潛力和優勢,精心設計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撐、特色道路和具體方法,否則,不考慮本地的實際情況,盲目照搬別的地方發展模式,勢必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第一,立足全員參與,彰顯農民的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斗?!盵18]農民既是鄉村的守護者,也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鄉村振興如何設計和施行,農民最有發言權。因此,要增強農民的自主意識、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認真傾聽農民的心聲和愿望,加強對農民的思想動員、宣傳教育、情感溝通和困難幫扶,充分調動農民參與鄉村發展的積極性。在鄉村振興項目的選擇、論證、實施和監督過程中,要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切實維護農民利益,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提升創新意識,拓寬發展思路。通過開發新平臺、開拓新渠道、采用新技術,盤活鄉村各類資產資源,激活鄉村創新創業活力,發掘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振興項目,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實現農業與休閑、旅游、養殖等深度融合。尤其要利用數字技術,探索“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發展農村電商和農產品加工產業,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從低端、單一、零散供給向中高端、多樣化、規?;┙o的轉型,不斷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產業根基。

第三,對接鄉村實際,打造特色品牌。特色品牌不僅是對外宣傳的名片,也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19]。要選擇符合本鄉本村實際的產業模式,凸顯比較優勢和地域特色,著力在“優、特、綠、強”農產品上下功夫,建設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作好各環節各鏈條的質量管控。此外,要深化綠色農產品品牌宣傳和認同,找準市場定位,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消費者的認同感和對品牌的忠誠度,確保產品拿得出、叫得響、買得起、立得住。

第四,增強造血功能,形成可持續發展道路。鄉村振興沒有可以復制的模板,各地要因地制宜,依據固有的資源稟賦,找準產業定位,破解制約因素,合理設計鄉村振興項目,增強鄉村發展的造血功能。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小農戶是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單元,要通過引入現代化管理制度,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項目,確立綠色種植、養殖和產品加工一體化的產業模式,推動種養業朝著標準化、規?;?、綠色化方向發展,以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

Characteristics,Key Issues and Path Arrange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LI Huimin1,2

(1.School of Marxism,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23,China; 2.School of Marxism,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Henan,466001,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xplained the era proposi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omprehensively and profoundly,and then gave the uniqu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space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That is to take common prosperity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guided by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and to tak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the specific direction.At present,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still exists,rural governance faces new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and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supply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demand of villagers is obvious,and so on,which have become the crux and limit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it is necessary to deal with three key issues and make path arrangements: reshaping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to release the vitality of rural production factors,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o stimulate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rural development,and accurately plann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s to excavate the potentia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猜你喜歡
中國式城鄉現代化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城鄉涌動創業潮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中國式失敗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城鄉一體化走出的新路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