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除“抽象統治”的雙重邏輯進路
——《資本論》的形而上學批判與政治經濟學批判

2024-04-14 09:50胡建東
理論探討 2024年1期
關鍵詞:唯物主義資本論政治經濟學

◎胡建東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

自笛卡爾以降,近代西方哲學在本質上都是受理性主義統攝的哲學。啟蒙運動雖然帶領人類擺脫了中世紀封建神學的束縛,但轉而又致使人類陷入理性牢籠之中。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理性抽象所伴生的權力形式由“彼岸天國”降至“此岸世界”,作為理性具象化的資本一躍成為現代社會最強大、最具權力的產品形式。作為主體的人的存在,不僅未能借助理性從“超感性世界神話學”的“抽象統治”中解放出來,反而陷入以資本主義經濟形式為主導的“感性世界神話學”的“抽象統治”之中。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盵1]24因而,通過形而上學批判的方式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破除“抽象對人的統治”成為新唯物主義的迫切理論任務。馬克思的形而上學批判并不是在哪一部著作中直接完成的,而是有著嚴密的邏輯發展脈絡。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形而上學批判獲得了具有歷史內容的全面展示。并且,這一過程是馬克思在哲學變革的基礎上,通過政治經濟學的話語方式實現的。其中,《資本論》通過對商品、貨幣、資本等一般社會存在的辯證考察,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最為狡黠的存在悖論——人是非人的存在,最終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類生存困境的深層根源,為現實的歷史變革和主體的全面解放指明了歷史方向。

一、“抽象統治”的雙重意蘊:形而上學和資本邏輯的“神圣同盟”

自古希臘伊始,哲學家就高度重視對外部世界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將理念世界能否揭示對象世界的“切中性問題”作為核心問題。進入中世紀后,哲學與神學“聯姻”主導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于是,哲學的關注點開始由塵世中的“人”轉向高高在上的“神”,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超現實且統治現實世界的“神圣形象”——上帝。為了破除上帝這一“神圣形象”對人的“抽象統治”,文藝復興運動試圖重新立起理性大旗,以消除“神圣形象”對主體價值造成的隱匿遮蔽。一部分哲學家開始了弘揚主體價值的理論嘗試。

笛卡爾作為近代哲學的開啟者,率先將身體與心靈、主體與客體等范疇進行了嚴格區分,主張從主體立場出發反思“內在意識與外部世界”“思維與存在”等一系列二元關系,使得恩格斯所言的近代知識論哲學的“哲學基本問題”首次凸顯出來。笛卡爾從主體心靈、思維、意識出發所構建的以二元論為基本特征的哲學體系雖然被現代哲學廣為詬病,但是在當時卻起到了弘揚主體理性、塑造科學精神、重新發現人的價值、將“神圣形象”拉下神壇的作用。按照笛卡爾的提示,近代哲學家紛紛從主體出發考察外部世界,將理性作為各自哲學體系的構建基點,并“致力于達到內在意識對外部事物的先驗本質性把握,因此,以追求思想的明證性、客觀性為目的的知識論問題成為傳統哲學最核心的問題”[2]。這一時期的哲學往往被稱為“主體性哲學”或者說“主體形而上學”。

客觀來看,以主體形而上學為表征的哲學形態滿足了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對哲學的一般要求。而到了19世紀中期,按照笛卡爾的提示所發展起來的近代哲學的內在矛盾開始逐漸凸顯,“這突出地表現在原來作為近代哲學兩大進步的對理性的倡導以及對主客心物的明確劃分因被絕對化而都走到了其反面”[3]6,其結果是“用理性建構的哲學體系變成了脫離人的現實生活和實踐的思辨形而上學體系”[3]6。因為哲學理論的構建及論證都是在思辨形而上學的封閉體系下所完成的,并且普遍忽視了現實的人的活動,所以其結果就完全背離近代哲學的價值初衷——近代哲學的本來意圖是為了“發現人”,到最后卻變成了“束縛人”,甚至是“遮蔽人”。海德格爾對此評價道:以往哲學,尤其是近代哲學對于“切中性問題”(內在意識何以切中外在世界)的追求是一種“哲學的恥辱”[4]。近代哲學對于主體與外部世界的理性主義方式探求已經使得主體自我意識能力絕對化了,這集中體現為康德哲學形態下的“先驗論證方式”和黑格爾哲學形態下的“超驗論證方式”??陀^來看,他們都從根本上忽視了人的生存發展的基底樣式和現實的人的真實生命體驗,呈現出一種高高在上的、具有絕對特征的、超越一切的“科學的科學”,因而根本無法構成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正是由于近代哲學的構建都是在思辨形而上學的封閉體系下完成的,導致其在致思方式和理論取向上普遍忽視了實際存在的人和現實的歷史,最終形成一種新的“抽象”,對人造成了更加深入的統治狀態。正如海德格爾指出那樣,真正值得關注的哲學問題應該是“實際的生命”——“哲學問題關涉那種在當下被稱呼存在和被解釋存在之方式中的實際生命的存在”[5]。也就是說,正是緣于傳統哲學,尤其是近代哲學普遍忽視了現實的人的歷史,忽視了實際存在的人的生命體驗,致使其最終發展為游離于現實世界之外的玄思遐想和純粹的思辨論證。由于近代形而上學既不能滿足科學地解釋世界的理論任務,也無法滿足革命地改變世界的實踐任務,因此,近代哲學最終走向了“終結”的命運。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中,主體性哲學所蘊藏的抽象權力開始以“資本”的形式具體顯現。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6]。生存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個體生命全面受“抽象”統治,而“抽象或觀念無非是那些統治個人的物質關系的理論表現”[7]。為了揭示“抽象”存在的秘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通過論證商品、貨幣、資本等一般經濟范疇,全面闡述了“抽象”如何從天國降入塵世、由“觀念”變為“帽子”的邏輯發展進路。在他看來,資本主義是由商品、貨幣、資本等存在要素構成的社會體系,上述存在要素表面上是主體所創造的一般社會實在之“物”,但本質上蘊含的是一種抽象的權力關系,并且這種以“物”為表現形式的權力關系反過來還統治人,并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最現實、最普遍的同一性邏輯。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具有統治權的是能夠體現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物質關系)的“一般的物”,而作為主體的人卻淪為“一般的物”的附庸。尤其是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社會最普遍的“神圣形象”,自其誕生起就通過一種以特殊物質關系為表征的抽象權力形式統治著現實社會,所以“抽象對人的統治”是資本主義社會最為深刻、最為現實的體制邏輯。

從政治經濟學層面來看,馬克思對“抽象”的揭示和對“現實的歷史”的追求,與哲學層面對形而上學的批判是高度一致的?!顿Y本論》所展現出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和價值目的完全不同。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為例,《國富論》從個體利益出發,通過對國民財富性質和原因的分析指出,個體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會帶來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實踐結果,這是由“經濟人”的動機所自發形成的。因為在這種價值預設下,斯密認為社會經濟活動完全能夠自我調節,而不需要政府干預,所以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家必然會忽視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過程中的階級關系問題。對于這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指出,“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屬于階級斗爭不發展的時期的”[8]16。雖然古典政治經濟學集大成者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階級利益、工資利潤等現實范疇之間的矛盾,但他卻是無視造成這種矛盾的現實根源,而將其看作一成不變的社會自然規律。因此,馬克思說,“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8]16。為了突破這一界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資本主義社會主體現實的生存境遇出發,立足資本主義社會最基礎的存在“細胞”,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物的關系主導下的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階級關系”。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明確指出:“如果說有一個英國人把人變成帽子,那么,有一個德國人就把帽子變成了觀念。這個英國人就是李嘉圖……這個德國人就是黑格爾?!盵1]597具體而言,李嘉圖在他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抽象成“物與物之間的關系”;黑格爾則在他的思辨哲學中將“物與物之間的關系”邏輯演繹為抽象的“觀念與觀念之間的關系”。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么是作為古典政治經濟學語境下“物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抽象存在,要么就是作為主體形而上學語境下“觀念與觀念之間的關系”而抽象存在。在本質上,二者分別以不同的抽象形式實現了對人的“抽象統治”的相同結果。根據上述論證,“抽象對人的統治”在哲學層面體現為以“抽象觀念”為理論表征的“主體形而上學”,在政治經濟學層面則體現為以“物的抽象化”為存在方式的“資本權力關系”。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抽象權力由理念世界落入現實世界,“資本與形而上學結成了‘神圣同盟’,二者相互拱衛,共同實現了‘抽象對人的統治’”[9]。質言之,此即為“抽象”在哲學層面和政治經濟學層面的雙重意蘊。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首先將矛頭指向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學,將“現實的人的歷史”從“抽象觀念”的思想統治中解放出來;而后又按照形而上學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相統一的邏輯進路,將“現實的人的歷史”從“抽象的物”的現實統治中解放出來,最終揭露了超感性世界與感性世界的“抽象統治”秘密。

二、“抽象統治”的雙重揭秘:形而上學批判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邏輯互構

馬克思對“抽象統治”的雙重揭秘,并非與生俱來或者說是在哪一部著作中直接完成的。就思想演進歷程而言,事實上其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過程。馬克思早期思想受黑格爾哲學光環的影響,具有一定程度的思辨傾向。對于這一點,馬克思自身也有所察覺。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通過考察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原子論的差異而在一定程度上轉向對唯物主義的考察,以此試圖擺脫黑格爾思辨哲學對當時德國社會精神領域的統治,并嘗試一并解決唯物主義和思辨哲學之間的矛盾對立。美國學者約翰·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曾對此評價道:“對馬克思來說,伊壁鳩魯象征著帶來了光明或啟示,這種啟示就是對自然宗教觀的拒斥,就是一種唯物主義,也是自然主義和人文主義的一種形式?!盵10]也就是說,雖然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一部不成熟著作,但是通向“新唯物主義”的重要環節。

隨著馬克思對社會經濟現實考察的深入,尤其是對以林木盜竊案為代表的經濟問題的關注,馬克思的哲學視野發生了根本性轉向?!丁春诟駹柗ㄕ軐W〉批判》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重要著作標志著馬克思的哲學視野開始轉向重點關注“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恩格斯語)[11]295。在這一時期,馬克思提出“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揭露非神圣形象自我異化”的理論任務。具體而言,揭穿“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的任務是由費爾巴哈所完成的。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曾深刻指出,人的絕對本質——上帝,其實就是他自己的本質,所以宗教、神學的本質是人類學,但是在得出這一結論后,費爾巴哈并沒有進一步向前推進。而在馬克思看來,宗教和傳統哲學所追求的意識世界的真理意在滿足理性對外在世界的本質把握,其實質上屬于“彼岸世界之真理”。當宗教異化的秘密被揭穿后,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確立“此岸世界之真理”就成為哲學的迫切任務。至于如何完成這一任務,馬克思作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努力,即“一方面,馬克思把批判的觸角伸向當時德國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黑格爾的法哲學;另一方面,也是更深入的方面是,他把批判的觸角伸向經濟領域”[12]。也就是說,立足現實的人的活動、回歸社會現實本身、確立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構成了“新唯物主義”的首要任務,所以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這兩部重要著作中克服了其哲學的思辨傾向,并確立了以現實的人的實踐為理論基點的“新唯物主義”。在馬克思看來,僅僅停留在觀念領域去終結彼岸世界的真理,無法滿足揭露人的異化的現實根源、實現人的自由解放的實踐任務要求,所以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從經濟領域深入考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揭露出人的異化的現實根源并對其進行徹底揚棄,這成為“新唯物主義”接下來的理論任務。這一理論任務集中完成于“工人階級的圣經”——《資本論》中。

在《資本論》中,破除“抽象”的“形而上學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雙重邏輯進路得到了徹底呈現。馬克思借助形而上學批判方法和政治經濟學話語方式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現象進行本質分析,將“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的根源歸結為以資本為表現形式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語境下,資本只是作為一般的“物”而存在,這種“物”與工人的勞動無關,僅僅作為具體的物質生產資料而出現。如此一來,就完全遮蔽了資本這一政治經濟學范疇的“物”的形而上學維度,所以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經濟學只看到資本的“物的屬性”,而忽視資本得以存在的“形式規定”,也就是資本的社會關系尤其是生產關系本質。古典政治經濟學普遍將產品的交換價值看作由產品的“物的屬性”所決定的,而非隱藏于其背后能夠體現特定經濟形式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僅僅表現為以商品、貨幣等為表征的實體性的“物”的相互關系。馬克思批判古典經濟學家僅僅“把人們的社會關系和受這些關系支配的物所獲得的規定性看作是物的自然屬性,這種粗俗的唯物主義,是一種同樣粗俗的唯心主義,甚至是一種拜物教,他把社會關系作為物的內在規定歸之于物,從而使物神秘化”[13]。

因此,正是在資本的本質被古典政治經濟學遮蔽之處,馬克思開始了對資本“形式規定”的揭露——資本作為一般的“物”,其背后匿藏著的是制約著全部現實的社會關系?!昂谌司褪呛谌?。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系,它也就不是資本了”[1]723。也就是說,勞動力、機器等生產資料,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才能成為資本;資本得以成為資本,從根本上依賴于一定的社會關系。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同樣批判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對資本“形式規定”的無視,并始終強調資本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權力關系,且直接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關系”[8]75??陀^來看,工人的勞動異化及其所處的悲慘境遇事實上就源自在這種社會關系主導下工人對自身勞動力的出賣;一旦勞動力轉化成商品而存在,那么貨幣形式就會轉化為資本形式。屆時,“死勞動”就會像惡狼一般地吸食“活勞動”,工人的勞動自然就淪為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的對象。馬克思深刻地指出,“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上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8]307;剩余價值的生產則主要采取隱秘性的“強制”方式,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之伴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依然存在,那么對工人剩余價值的榨取就一刻也不會停止。

馬克思不止一次地指出:“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中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資本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它是一種歷史的生產關系?!盵8]877-878工人受資本這種抽象權力關系的支配,在最本質的意義上是受這種屬于政治經濟學范疇的、具有形而上學意義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支配。由此,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傳統形而上學的“抽象”背后匿藏的存在本質就被馬克思徹底地揭露了?,F實世界的人的存在境遇在根本上是由資本得以成為資本的“形式規定”——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決定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物”的統治之所以抽象,是因為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物”,而是一種以“物”為現實載體對人進行統治的社會關系。因此,馬克思的哲學變革首先通過對黑格爾的哲學批判,將現實的歷史從抽象觀念的統治中剝離出來,由追求“彼岸世界之真理”轉向“此岸世界之真理”;隨后又深入資本主義社會的一般社會存在,由對“天國的批判”轉向對“塵世的批判”,最終將“現實的人”從“抽象的物”的統治中解放出來。

綜上,馬克思一方面立足“現實的人”和“現實的歷史”,以政治經濟學的話語方式,通過“批判的實證主義”實現了徹底的形而上學批判;另一方面,揚棄了“實證主義”語境和機械的“物的立場”,在本質層面揭示出“物”得以成為統治權力的“形式規定”,即通過深入生產關系的考察,實現了具有豐富歷史內容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正是通過形而上學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邏輯互構的方式,馬克思在哲學意識形態和現實歷史進程中完成了對“抽象統治”的形而上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雙重揭露,最終為現實歷史之徹底變革和人的全面解放指明了科學方向。

三、“抽象統治”的終結:《資本論》中“新唯物主義”的邏輯鋪展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既沒有在傳統哲學的話語體系下出現,也沒有在某一部純粹的哲學文本中出現,而是在以揭示資本主義運行規律為首要任務的《資本論》中集中出現?!顿Y本論》作為一部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主題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卻產生出了巨大的哲學效應,究其原因,不外乎《資本論》就是“新唯物主義”在現實歷史中的具體運用。路易·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甚至指出,“我們可以讀到馬克思真正哲學的地方是他的主要著作《資本論》”[14]。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資本論》致力于揭示的是一種具有存在特殊性的現實,這種“特殊性的現實”事實上就是資本主義的社會存在結構和生存于其中的人類主體的實際樣態。正是這一點決定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與古典政治經濟學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論目標,也決定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過程中對任何一個經濟范疇的分析都立足人的現實的生存境況。并且,《資本論》之所以能夠呈現出形而上學批判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雙重進路,也緣于馬克思對這門學科(政治經濟學)進行了新的術語革命和方法革命。對此,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某些術語的應用,不僅同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含義不同,而且和它們在普通政治經濟學中的含義也不同。但這是不可避免的。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盵8]32究其所指,即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過程中從沒有在國民經濟學的“實證主義”語境和機械的“物的立場”上來看待商品、貨幣、資本等范疇,而是立足現實的一般的社會存在,借助歷史的、革命的辯證法,從主體實踐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范疇進行從特殊到普遍、從具體到抽象的“批判的實證主義”考察。

在古典政治經濟學那里,商品只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用來等價交換的勞動產品,而在《資本論》的理論視野中,商品這個范疇卻充滿著“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8]88。在馬克思看來,商品的這種神秘性既不源自商品的使用價值,也不源自商品的價值規定,而是源自具有形而上學意義的商品價值關系。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指出:“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盵8]89馬克思的上述論述表明,商品之所以具有神秘性,實際上就在于它將勞動的社會屬性完全轉化為了物的屬性,將人們交往過程中原有的社會關系完全轉化為物與物的關系這種虛幻形式。

馬克思在談到商品的價值關系時曾指出:“商品具有同它們使用價值的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成鮮明對照的、共同的價值形式,即貨幣形式?!盵8]62而貨幣形式作為商品形式的終結,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為“物的形式”所匿藏的關鍵一環。馬克思在這里要做的正是要以政治經濟學的話語方式、以形而上學的批判進路揭示貨幣形式的起源,也就是商品價值如何“從最簡單的最不顯眼的樣子一直發展到炫目的貨幣形式”[8]62。如此一來,“貨幣之謎”就會消失,“資本之謎”就能被徹底揭示?!顿Y本論》之所以能夠實現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徹底批判和全面超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馬克思關注的不是商品、貨幣、資本等一般經濟范疇之“物”的屬性,而是在形而上學批判的高度致力于揭示上述范疇存在背后的“形式規定”,也就是決定資本主義主體生存發展樣態的社會關系。也正是基于此,馬克思指出:“一旦我們逃到其他的生產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籠罩著勞動產品的一切魔法妖術,就立刻消失了?!盵8]93可以說,主體間的關系為客體間的關系所統治,是資本主義生產形式下人的存在悖論最根本的確證。正是因為馬克思通過形而上學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邏輯互構的方式科學地揭示出了上述問題,才使得《資本論》完全區別于古典政治經濟學,也使得歷史唯物主義得到了最有力的存在論基礎支撐。這也表明,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所唯之“物”,并不只是片面的物質、自然等一般實體范疇。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新唯物主義”所關注的恰恰就是規約人的生存發展之根本的“社會之物”,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以物的具象形式表現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的《資本論》表明,如果單純地從主體自身出發來考察人的存在,本質上還是從抽象出發,且只能形成對人的抽象理解。只有從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存在方式進行規定的一系列基本范疇出發,進而揭示出這些范疇如何以普遍的方式實現對主體“抽象統治”的邏輯規定,才能對現實的人的本質形成科學理解,才能為人的自由解放開辟歷史道路。而能夠對人的存在方式形成規定意義的存在范疇,事實上就是商品、貨幣、資本等一系列以“交往中介”為表現形式的社會存在背后具有“本體”特質的社會關系。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選擇從商品、貨幣、資本等一般經濟范疇分析入手,力圖剝離出一般經濟范疇背后所匿藏的普遍性、同一性邏輯規定——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在此基礎上科學開顯了資本主義的“存在”秘密,揭示了“現實的人”的本真存在狀態,在人的自由解放問題上進一步明證了共產主義革命道路的科學性。從《資本論》所展現出的邏輯分析進路和理論批判結果來看,馬克思的形而上學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是高度統一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通過對現實歷史秘密的揭露,為哲學層面破解“存在”的秘密奠定了實證基礎,而哲學層面的形而上學批判則為后續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指明了方向。在形而上學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邏輯互構中,馬克思實現了對現實“抽象”的徹底破除,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方向。所以說,“《資本論》不僅是關于‘資本’的‘資本論’,而且是關于‘現實的歷史’的‘存在論’,即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存在論’”[15]??傮w來看,《資本論》所展現出的“新唯物主義”,不僅以政治經濟學的話語方式實現了徹底的形而上學批判,而且更是以“批判的實證主義”的理論態度明證了歷史唯物主義。

客觀而言,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雖然進行了以現實的、感性的人的實踐為理論表征的哲學變革,但是這種變革只是哲學層面的,它具備了哲學致思方式、理論取向變革的基礎意義。而要想實現對“抽象”之最為徹底的批判和破除,就必須立足資本主義社會的一般經濟現象,通過基于“具有歷史內容”的辯證法的形而上學批判,以解剖學的理論手法完成對資本主義一般社會實體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方可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存在秘密,這個工作是在《資本論》中完成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正是立足現實的生產活動,通過對商品、貨幣、資本等一般“社會存在”的分析和呈現,才得以科學把握一般“社會存在”在資本主義各種經濟現象中的存在本質,進而揭示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規律,實現對“抽象統治”秘密的徹底破除。

《資本論》的“新唯物主義”之所以“新”,不僅在于馬克思以新的理論術語和新的理論方法,達到了終結雙重“抽象統治”理論目標,還在于以新的運思路徑,采取形而上學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邏輯互構的方式,完成了為人的解放開辟現實道路的理論使命。傳統形而上學的特征是具有思想著的“歷史”而不具備“唯物”的性質——能看到觀念、概念的發展變化,但普遍忽視了實際存在的人和現實的歷史。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特征是具備“唯物”的性質但不具有思想著的“歷史”——只看到了“物”而未能洞見到“物”背后的“社會關系”,因而是一種“粗俗的唯物主義”。對此,馬克思則取長補短,實現了“歷史內容”與“唯物立場”的邏輯統一?!顿Y本論》對雙重“抽象統治”的終結進路,構成了“新唯物主義”的“形”;《資本論》中所展現出的新方法、新邏輯、新使命,構成了“新唯物主義”的“神”與“魂”。因此,不僅要研究形而上學批判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邏輯互構之“形”,還要研究貫穿于《資本論》乃至整個馬克思哲學的方法、邏輯、使命的“神”與“魂”即唯物辯證法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運用、政治經濟學批判所揭示的經濟邏輯和唯物史觀蘊含的人類解放使命所構成的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正因為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所具備的哲學特征是既“歷史”又“唯物”的,所以引發了列寧關于《資本論》的“三者一致”論斷:“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大寫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來解決這一問題。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東西]都應用于一門科學,這種唯物主義從黑格爾吸取了全部有價值的東西,并發展了這些有價值的東西?!盵16]正是“《資本論》的邏輯”在歷史領域的鋪展,使得思想抽象的辯證法發展為具有豐富歷史內容的辯證法理論形態,最終構成了馬克思哲學的社會歷史認識論。綜上,《資本論》所展現出的“新唯物主義”是建立在現實的人的生活的基礎之上的,是一種將形而上學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抽象的辯證法分析和批判的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新哲學”——歷史唯物主義。

四、結語

《資本論》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將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背后匿藏的看似合理的假象一步一步進行剝離,在此基礎上開辟人的“自主活動”和“徹底解放”的歷史道路。這就是恩格斯始終強調的“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11]295。資本邏輯在現代社會依然“大行其道”,并仍舊以一種強制性、同一性的邏輯方式統治著人的生存發展??陀^來看,《資本論》在19世紀所揭示的人的存在困境依然適用于當前人類生存發展現狀。同時也應該認識到,人的自由解放、勞動的自由實現過程,“也就是世界歷史進程中資本邏輯的自我擴張與自我毀滅的‘自反性雙向運動’過程”[17]。所以,在資本主義文明形態和人類文明新形態共在的空間場域中,我們強調從形而上學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雙重進路來理解《資本論》所展現的具有豐富歷史內容的“新唯物主義”,透視制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主體生存發展最廣泛而深刻的存在基礎——以資本為形式表現的社會生產關系,這對于我們科學領會《資本論》的理論意義、揚棄資本邏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即使在今天,《資本論》依然是這個“資本邏輯”大行其道的現代社會的“指明燈”。

猜你喜歡
唯物主義資本論政治經濟學
唯物主義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與“再生”
我與《資本論》的故事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實踐唯物主義的三重辯護
論政治經濟學方法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構
道德資本論的雙重誤讀
哲學唯物主義不必擁抱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
“新唯物主義”與馬克思哲學
構建更確當政治經濟學芻議
黑格爾、馬克思與古典政治經濟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