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1976年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及深遠影響

2024-04-14 21:47石武英張鑫田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石武英 張鑫田

(上海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100)

現代化是全社會范圍內一系列現代要素及其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的從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革過程(1)周文:《中國道路:現代化與世界意義》,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122頁。。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依據我國國情,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模式?!爸袊浆F代化”的研究已成為海內外學術界非常熱門的課題。從研究的時段來看,學者們主要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展開研究,而專門針對1949—1976年這一時段的研究成果卻不多(2)目前涉及到這個時段的研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將這一時段放在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化的探索歷程中來考察,如孫振威:《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決策與信息》2023年第3期),對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分四個階段來進行整體研究。劉景泉、楊麗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懈奮斗——從一大到二十大》(《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展示了從一大到二十大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而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另一類主要是總結研究改革開放前中國現代化曲折發展的歷史原因與歷史啟示,如閉偉寧:《論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曲折發展的歷史原因》(《甘肅社會科學》2013 年第 5 期)以中國改革開放前后現代化建設過程與結果的鮮明對比為切入點,著重探討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曲折發展的原因;楊巧蓉:《中國現代化進程中(1949—1978 年)的波折與發展及其啟示》(《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 年第 3 期)論述了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對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理解的偏誤導致了其艱難的過程,認為“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才是現代化的價值關懷和必由之路。。對于這一時期現代化的探索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也少有人去深入研究。

1949—1976年,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進行了艱難的探索和多方面的實踐,在27年的探索和實踐過程中,既有成功,也有挫折。一方面,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尤其是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另一方面,中國的現代化探索也遭受了挫折,黨提出的一些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良好論斷和設想也沒能付諸實施,但這些論斷為改革開放后的接續探索提供了正確的思路和理論基礎。本文通過大量查閱黨史國史文獻和報刊資料,以1949—1976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探索現代化的過程中對現代化的認知以及探索過程中的事件和數據為依據,客觀地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由開局良好到遭受挫折的過程,分析其深遠影響,為新時代的現代化進程提供啟示。

一、中國共產黨探索現代化的歷史背景

建立一個現代化的中國是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的目標,更是中國共產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1949年6月30日,沈鈞儒在新政協籌備會上指出:“歷史在中國人民前面所提出的任務,是非常偉大而且艱巨的。它要求我們把一個百余年來依附帝國主義而生存的半殖民地,轉變成為一個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經濟文化上徹底獨立的國家。它要求我們把封建半封建的支離破碎的落后國家,轉變成為一個民主統一的先進國家。它更要求我們把一個貧困衰弱的農業國家,轉變成為一個富裕強盛的現代化的工業國家。這些都是比推翻蔣介石統治更為艱巨的任務?!?3)《毛主席等七人在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的講詞》,《人民日報》1949年6月20日,第1版??梢?黨對建設一個“現代化的中國”的緊迫性和艱難性認識非常清醒。

“現代化的國家一定要是獨立而又統一的國家?!?4)胡繩:《胡繩全書》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頁。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國家實現了民族獨立。到1950年,“戰爭在大陸上基本結束,只有臺灣和西藏還待解放”(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頁。。國家基本實現了統一,這就為黨將工作重心由軍事領域轉向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了相對和平穩定的國內環境。周恩來在這一年全國各部委會議上提到,“現在,全國的工作已經開始從軍事方面轉向建設方面”(6)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頁。。

剛剛建立的新中國面臨著嚴峻而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從國內來看,由于近代中國屢遭列強侵略和戰火洗禮,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共產黨從國民黨手里接過來的是一個生產落后、經濟低迷、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案鶕摵蠂畞喼藜疤窖笊鐣瘑T會’統計,1949年同歷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中國)工業總產值減少一半,其中重工業產值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鋼產量僅15.8萬噸,減少80%,煤僅3 243萬噸,減少48%,糧食為11 318萬噸,減少約25%,棉花為44.4萬噸,減少約48%?!?7)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頁。如此落后的經濟狀況給剛剛執掌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帶來巨大挑戰,黨深刻認識到:要擺脫國家的貧窮落后,必須集中力量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必須集中力量進行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

從近代以來多次現代化浪潮的起起落落中,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刻認識到農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問題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嚴重障礙。1950年6月,在政協全國委員會二次會議上,國家副主席李濟深指出: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阻礙了人民的中國走上工業化現代化的前程,我們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每一參加單位,都以最大的決心,來完成土地改革這一歷史任務(8)新華社:《在政協全國委員會二次會議十七日大會上 民革主席李濟深的發言》,《人民日報》1950年6月20日,第1版。。于是,在黨的領導下,從1950到1952年底,廣大新解放區農村進行了翻天覆地的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掃清了障礙。與此同時,農村其他社會改革也相繼完成,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恢復并超過了戰前水平,這一切為黨和國家探索現代化道路準備了前提條件。

從國際上看,當時的國際形勢相當復雜,總體來說,和平與戰爭相互交織,援助與封鎖相互交織?!暗诙问澜绱髴鹨院蟮氖澜?前途是光明的。這是總的趨勢?!?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頁。在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下,新中國政府積極倡導與世界各國加強交流與合作,“與蘇聯等十七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并與蘇聯訂立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10)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卷,第31頁。。蘇聯對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進行支持和援助。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采取封鎖包圍政策,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1950年,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武裝干涉,并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擾中國人民的統一大業。新中國一面在國內進行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和轟轟烈烈的社會大變革,一面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期間,戰爭、停戰交替進行,國際環境瞬息萬變。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刻認識到建立起強大的國防力量的重要性。這一年的9月30日,在人民政協會議為新中國成立一周年舉行的慶祝大會上,周恩來強調:“中國一直是帝國主義侵略盜匪的重要目標,因此勝利了的中國人民不可能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來保護自己。我們必須及時地加強我們的國防建設,并且隨時警惕地注視著帝國主義敵人擴大戰爭的陰謀?!?11)《周恩來百周年紀念——全國周恩來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下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6-1057頁。在這里,周恩來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國防現代化的概念,但是,他所說的“加強我們的國防建設”實際上就是國防現代化建設??梢?國際形勢為新中國的現代化探索提出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總之,新的歷史方位、新的國內外形勢呼喚著中國共產黨和新生的人民政權開啟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歷程,從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提高國家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狀況,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1949—1976年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歷程

“搞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是擺在黨和新生的人民政權面前的重大選擇。從世界歷史看,現代化的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這是歐美各國和日本走過的,而且走通了,他們通過對外擴張、發動經?;氖澜缰趁駪馉幒蜖帄Z世界霸權的戰爭、惡化自然環境等途徑實現的;一條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這是蘇聯走過的,而且也走通了,蘇聯通過政權工農化、國家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經濟計劃化、分配按勞化等手段來實現現代化的。

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的現代化道路不同于以上兩條道路。一是我國的人口規模大, 1949年我國有5.4億多人口(12)陳樹生:《西部縣域經濟發展動力研究——農村職業教育的視角》,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頁。,約占當時全世界人口的1/4。在此情況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二是我國的工業基礎相當薄弱,1949年,“現代化的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僅占10%左右的比重”(13)《把消費城市變成生產城市》,《人民日報》1949年3月17日,第1版。。三是我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薄弱,不可能為中國工業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四是國際上有蘇聯幫助我們,我們也可以借鑒蘇聯的成功經驗。五是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因此,黨必須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

(一)開啟探索歷程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即“一化三改造”,一方面把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作為基本任務,另一方面又要求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以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動力、源泉、基礎和核心,工業現代化是其他領域實現現代化的先導,因此,新中國現代化的探索是從工業現代化開始的,并且工業現代化的探索是從“全盤學習蘇聯”開始的?!拔迥暧媱潯笔屈h對于工業現代化探索的主線,1949—1976年的27年間,我國共執行了4個“五年計劃”。

從1951年開始,黨著手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并在1953年1月1日的《人民日報》社論中宣告我國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耙晃逵媱潯碧岢鲆粭l區別于英美以輕工業為起點的工業現代化道路,主張以蘇聯為示范,優先發展重工業,迅速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1954年,中蘇雙方確定“一五”計劃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基本屬于填補空白的工業領域,如鋼鐵、有色金屬、煤礦、石油煉油、重型機械、汽車、拖拉機制造、化工、電力等(14)徐平:《偉大的事實——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現代化發展》,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41頁。?!耙晃逵媱潯蓖瑫r也主張主要依靠內部積累,走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道路,因此,在實施過程中較好地處理了重工業、農業、輕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的規模、速度與國力相適應的關系,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的發展布局關系,以及爭取外援和自力更生關系等?!耙晃逵媱潯笨傮w很成功,取得了巨大成就,如第一批解放牌汽車的成功制造、第一架仿制米格-17型殲擊機的殲-5型飛機成功試飛、國產B2-34中型坦克發動機的成功生產等等?!耙晃逵媱潯贝蠓岣吡斯I生產能力,改變了過去工業門類殘缺不全的舊貌,為新中國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經濟體系奠定了基礎,同時工農業有大幅增長,交通、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均進展迅速,百姓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推進政治現代化是黨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結合新中國具體實際,在國家法律、民族關系、政黨關系等重大方面進行探索,在充分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借鑒蘇聯政權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嘗試構建現代化的政治制度體系。面對多民族構成的新中國,合理解決民族問題是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面臨的歷史任務,經過探索,黨建立起現代化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處理與民主黨派的關系方面,由于過去各民主黨派有過不同程度地參加民族民主運動及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歷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后,它們都參加了民主聯合政府(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頁。。新中國成立后,黨面臨著如何處理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的關系,對如何處理好二者關系進而構建起現代化的制度進行積極探索,提出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關系的基本原則,表明熱情幫助他們的態度,逐步建立起現代化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好像一輛車子的兩個輪子,相輔而行?!?16)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周恩來教育文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頁。因此,文化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對文化、教育落后的新中國,黨積極興辦現代化學校,開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現代化文化教育,使文化教育的現代化服務于國家的經濟現代化建設。黨和政府注重中小學教育、高等普通教育、高等師范教育、軍事教育等多種類型現代化教育同時推進,對中小學教育的內容、方法進行了現代化的初步改革,“廣大的小學教師一般都參加過各種社會改革運動和政治學習,因而在政治覺悟上已提高了一步”,到1953年,“小學生人數已達5 500余萬,較之舊中國歷史上小學生數最高年份(1946年)增加了135%”(17)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周恩來教育文選》,第84頁。。與此同時,黨對高等師范教育予以高度重視,認為高等師范教育與發展中等教育、培養國家建設人才、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有密切關系,到1953年“有高等師范學校31所,在校學生超過舊中國歷史上最高一年(1946年)的數字一倍以上,4年來共畢業了學生兩萬人以上”(18)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周恩來教育文選》,第84頁。??梢?我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建設注重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同時,為突破尖端服務,還派遣大量學生出國留學。

國防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反復強調了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頁。的任務。他要求“必須以現代戰爭觀點教育部隊”(2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上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99頁。。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這次會議確定了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方針和任務。會議提出,要用五到十年左右的時間,逐步達到武器裝備現代化,編制體制合理化,軍事制度和軍事訓練正規化,為人民解放軍的正規化現代化奠定牢固基礎(21)龐松、鄭謙:《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56)》,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03頁。。1954年9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首次明確把建設現代化的國防列為“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為了適應建立鞏固的現代化國防的需要,盡快建設國防工業,在武器裝備方面提高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水平,是擺在新中國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早在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主管國防工業的第二機械工業部,對國防工業實行集中統一管理,開始具體組織國防工業的建設工作?!耙晃濉庇媱澠陂g,蘇聯援助我國新建、改建和擴建一批大型軍工企業,使我國常規武器的生產具備了一定規模,并且在全軍裝備了統一制式的武器。在此基礎上,1955年,中共中央、毛澤東不失時機地把發展國防尖端技術提上了國防現代化的議事日程。中國的國防尖端技術,從1955年開始起步,到50年代末,已有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正當新中國躊躇滿志探索現代化道路時,1956年2月召開的蘇共二十大暴露了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缺點與錯誤。從蘇聯模式來看,突出的特點就是絕對強調重工業的地位,以重工業為核心,而對于關系到人民生活的農業和輕工業發展,是重視不夠的,因而發生了一系列問題。出于警覺,2月14日至4月24日,毛澤東和政治局、國務院的同志一起聽取了34個部委的工作匯報,除此之外,還聽取了國家計委編制的關于產業結構、生產力布局、國防工業建設規模速度、經濟管理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匯報,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我國各方面發展情況。4月初,毛澤東明確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吃了大虧之后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F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2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二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557頁。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其主要目的在于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尋找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其主要內容表現在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兩大方面。在經濟建設方面,面對蘇聯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暴露出的缺點和錯誤,毛澤東一改過去遵照蘇聯模式的方針,直面中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失調等問題,提出以蘇為鑒,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其中的前三組關系,是對于開辟一條不同于蘇聯的中國工業化道路所展開的思考:在工農業關系方面,主張在保證重工業仍是投資重點不變的基礎上,適當調整農輕重三者的比例,強調工農業共同發展是保障人民生活、穩固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關系方面,主張改變歷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狀況,提出把新工業大部分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關系方面,主張要以蘇聯過度投入軍備競賽而導致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失調為鑒戒,提出適當減少軍政費用的比例,增加經濟建設費用。第四、五組關系,涉及經濟體制改革的問題:在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方面,主張改變過去存在的損害農民、工人等利益問題的現象,強調必須要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方面,反對實行蘇聯版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提倡同地方商量辦事,發揮地方積極性(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8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06-215頁。?!墩撌箨P系》的發表,表明黨開啟了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歷程。

另一方面,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發表秘密報告,對斯大林進行全盤否定,混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導致社會主義陣營出現思想混亂和社會波動,1956年6月和10月相繼發生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面臨極大挑戰。國內社會主義改造后期和經濟建設過程中存在要求過急等急躁冒進問題,加之領導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傾向和地方出現的農民退社、學生罷課等現象,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一系列新矛盾、新挑戰。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首創性地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兩種性質不同的矛盾,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并進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法。即敵我矛盾采取強制的、專政的方法;人民內部矛盾采取民主的、說服教育的、“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2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210頁。。毛澤東結合中國的少數民族問題、愛國力量的統一戰線問題等,主張統籌兼顧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重要方法,應該最大限度的照顧到各方面、最大多數的利益??梢?中央領導集體對政治現代化也在進一步探索。

綜上所述, 1949—1957年,黨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開局良好。特別是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把億萬中國人民帶入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偉大飛躍。毛澤東提出了“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的指導原則,為改革開放后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探索奠定了深刻的理論基礎。

(二)探索的挫折和停滯

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現代化的探索并非是一帆風順的,也遭遇了重大挫折,其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使原來的探索進程基本停滯。

1.經濟建設的挫折

1956年9月,中共八大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兩步走的構想,“第一步,用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初步實現工業化;第二步,再用幾十年的時間接近或趕上世界上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25)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冊,第397頁。。該構想反映了黨中央快速實現現代化的強烈愿望,是基本合理的。周恩來在八大上作《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提出了1958—1962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即第二個“五年計劃”?!岸逵媱潯币浴耙晃逵媱潯钡某删蜑槌霭l點,提出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加強科學研究工作等基本任務,并提出工業總產值增長1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5%左右等一些具體的指標(26)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24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90頁。。然而,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工農業生產、基本建設、運輸、商業、文化教育事業等多領域均制定出不符合實際的大躍進計劃,工業方面提出“以鋼為綱”的口號,提出“在十五年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英國”的口號(27)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2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2頁。。會后,“大躍進”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受“大躍進”運動的影響,原有的“二五計劃”建議被擱置,同年8月在北戴河會議上通過了在“多、快、好、省”總路線指導下的《關于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意見書》?!岸逵媱潯钡膶嵤┓譃閮蓚€階段,1958—1960年為第一階段,該階段主要圍繞“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展開;1961—1962年為第二階段,該階段是對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階段。由于“大躍進”中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衡,到1962年底,“二五”計劃實際執行結果與八大提出的建議相比,除原煤、原油、發電量達到規定指標外,鋼、水泥、糧食、棉花等都未達到,糧食、棉花的產量甚至低于1952年的水平。在工業產品中,與農業有關的輕工業產品尚未達到“二五”建議的1/2,其中食糖還不及15%。與“一五”計劃時期相比,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總額增加87.7%,而1962年與1957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僅增長19.9%;國民收入下降14.5%,投入大量資金,經濟建設的進展卻有限,效益很差(28)劉國光、張卓元,等:《中國十個五年計劃研究報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頁。。

1958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決議認為,要把規模較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合并和改變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農、商、學、兵五位一體,政社合一、集體化程度更高的人民公社(29)中共中央黨史研究:《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冊,第495-496頁。。從這年夏季開始,只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全國74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合并成為2.6萬多個人民公社(3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598頁。?!按筌S進”初期建立的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體制,其基本特點被概括為“一大二公”。所謂大,就是規模大。所謂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化運動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軍事共產主義色彩,對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事實上,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制度,需要與中國的具體實踐進一步結合。在當時中國的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并不是制度越大越好、越公越好、越純越好,它需要與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按筌S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結果造成了經濟建設的挫折,經濟建設的挫折又導致了政治意識形態領域內“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指導路線的出現。

經過1961—1965年的調整,國民經濟基本復蘇并有所發展,主要比例關系也實現了較為協調的發展,這就為“三五計劃”的制定創造了比較有利的經濟條件。但國內也面臨著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為薄弱環節、人民的吃穿仍無法保障、國防力量仍需進一步加強等問題。1964年5月,中共中央召開會議討論國家計委提出的《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的初步設想》?!叭逵媱潯睂I、交通和農業等進行長期規劃,對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等作出主要規劃,并提出加快三線建設,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等具體任務(3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0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頁。。由于20世紀60年代特殊的國內國際環境,戰爭、階級斗爭的陰影,毛澤東也提出“必須立足于戰爭,從準備打仗出發,把加強國防放在第一位”(32)[英]迪克·威爾遜:《周恩來傳(1898—1976)》下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627頁。?!叭逵媱潯憋@然又傾向于國防第一位,農業第二位。醞釀于特殊環境和現實矛盾中的第三個五年計劃,對于是以農業為中心,還是國防為中心存在爭論,計劃也沒有正式確定,執行效果也較差。

2.“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整頓與成績

“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家計委和其他部委的正常工作秩序還沒有恢復,同時國務院在經濟建設方面的領導權也由于國防科技企業劃歸中央軍委領導而遭到削弱;國際上,美蘇冷戰格局發生變化,美國處于守勢,而蘇聯處于攻勢,同時蘇軍自1969年挑起珍寶島武裝沖突后,一直在中國邊境屯兵百萬,威脅中國的安全。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1970年2月全國計劃會議召開,討論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并于同年8月召開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將經過修改的“四五”計劃綱要(草案)作為會議參考文件印發。綱要草案提出:“基本任務是:狠抓備戰,集中力量建設大三線戰略后方,建立具有不同水平、各有特點、各自為戰、大力協同的經濟協作區,初步建成中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系統和國民經濟體系”,并提出工業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2.5%,五年合計基建投資1 300億元等具體的經濟指標(33)《20世紀的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經濟卷1949—2000)》,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0頁。。

1971年,我國開始實施“四五”計劃。1972—1973年,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國務院采取必要措施對經濟領域的亂象進行整頓。1973年下半年形勢明顯好轉,主要經濟計劃指標都完成或超額完成。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和國務院的日常工作,經過他的全面整頓,形勢大有改觀。

“四五”期間施工的大中型項目共有2 579個,全部建成投產的有700多個。其中包括:全長902公里的湘黔鐵路,全長800公里的焦枝鐵路,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電氣化工程,大港油田,劉家峽水電站等。大大增強了生產能力,進一步改變了生產布局。確定從國外引進成套設備和單機的“四三”方案開始實施,金山石油化工總廠、武鋼一米七軋機等一批重點工程開始施工建設(34)程中原、夏杏珍:《鄧小平與1975年整頓》,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頁。。這一時期,為了貫徹“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戰略方針,各地積極發展以支援農業生產為主要任務的地方小型工業。地方中小工業有了蓬勃發展:小鋼鐵廠、小煤礦、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小機械廠等“五小”工業遍及全國各地(35)新華社:《在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方針指引下,湖南地方小型工業迅速發展》,《人民日報》1969年12月26日,第3版 。;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社隊企業在一些地區也開始興起?!八奈濉庇媱澋膱绦薪Y果,使中國的工業化程度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工業總產值提前5個月完成,年平均增長率達12.9%,增長最快的是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電力工業和建筑材料工業(36)劉祖熙:《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東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頁。。在當時的條件下,“四五”計劃能夠基本完成,經濟建設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很不容易的。雖然整個計劃存在著編制不合理、經濟效益低下、國民結構失調等問題,但是,一大批基礎設施、骨干企業等相繼建成,也沒有出現類似于1959—1961年的經濟困難局面?!八奈濉庇媱澥侵袊ⅹ毩⑼暾墓I體系的重要階段。

在國防現代化建設方面,面對帝國主義核威脅、核訛詐,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果斷決定研制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志著我國以“兩彈一星”為核心的國防尖端科學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

綜上所述,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雖然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總的來說,探索幾乎中斷了。

1949—1976年,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沒有完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接續前人的事業,對中國式現代化繼續探索。

三、1949—1976年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深遠影響

(一)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

新中國現代化的探索,是從提出工業化的目標開始的。在進行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的“一五計劃”過程中,黨和新生的人民政權深刻認識到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周恩來指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笨梢?在進行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現代化探索中,黨和政府開始認識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內容不僅僅是工業現代化,農業、交通、國防等方面的現代化也是很重要的。隨著國內外形勢不斷發生變化,“現代化”的任務和目標越來越明確,“現代化”的概念在表述上也逐漸完善。1964年12月,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正式和完整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概念和任務目標,“關于今后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總的說來,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3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483頁。。重提“國防現代化”,與國內、國際局勢密切相關。就國內而言,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經濟建設遇挫直接影響到國防現代化建設,使國防支出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份額走低。1958、1961兩年國防開支的絕對數額成為1951年以來新中國歷史上國防支出最少的年份(38)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頁。。這直接影響到國防建設的質量和速度,核潛艇計劃等被迫擱淺中斷,因此重視國防建設、重提國防現代化實為當務之急。從國際局勢來看,中國周邊環境惡化,中印邊境武裝沖突頻發;同時帝國主義國家依仗掌握的核技術,在世界各地推行核訛詐政策,動輒以原子彈作威脅,這一切給國家安全帶來巨大威脅。加之1960年中蘇關系惡化,新中國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黨深刻認識到,如果不建設起現代化的國防,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就會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因此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就日趨凸顯。

強調“科學技術現代化”也是國際國內環境使然。從國際環境來看,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單方面撕毀援助中國建設的合同,從中國撤走全部技術專家并停止技術設備援助,中國科學技術的建設面臨巨大壓力。就國內而言,隨著工業化的持續推進,對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當時國內現代化人才缺乏、現代科學技術落后的現實國情,就構成了這一時期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客觀形勢要求黨和政府要將“科學文化現代化”進一步聚焦于“科學技術現代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因此將“科學文化現代化”轉為“科學技術現代化”,推進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建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在四個現代化的內部關系方面,黨一直強調工業化的基礎地位。如,1958年,毛澤東在談到獨立自主搞建設時指出:沒有現代化工業,哪有現代化國防?(3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80頁。同時也強調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關鍵作用,強調四個現代化要齊頭并進。

總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也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式現代化接續探索和努力奮斗的方向。

(二)大大推進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新中國成立后,黨始終將工業現代化作為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在“怎樣實現工業化”這個問題上,黨和國家領導人普遍認識到:要實現工業現代化,必須充分發揮重工業的主導作用。周恩來在195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所以要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即治金工業、燃料工業、動力工業、機械制造工業和化學工業,這是因為只有依靠重工業,才能保證整個工業的發展,才能保證現代化農業和現代化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才能保證現代化國防力量的發展,并且歸根結底,也只有依靠重工業,才能保證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40)周恩來:《政府工作報告(之一)》,《人民日報》 1954年9月24日,第1版。。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特別強調重工業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他指出:如果沒有重工業的發展,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造我們的農業技術,就不可能達到農業現代化,就不可能大大提高農業的生產力,也就不可能使農民富裕起來,永遠擺脫貧困(41)鄧子恢:《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工農聯盟》,《人民日報》1956年9月23日,第4版。。1957年2月,毛澤東也著重強調了重工業對整個工業現代化的影響,指出:我們必須逐步地建設一批規模大的現代化的企業以為骨干,沒有這個骨干就不能使我國在幾十年內變為現代化的工業強國(4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40頁。??梢?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致強調重工業建設的骨干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先后制定和實施4個“五年計劃”,新中國初步構建起較為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建立起東北地區等現代化的重工業基地,工業現代化成就非凡。油礦、煤礦、電站等一批能源基地和工業化的原料基地的新建、擴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鋼產量、發電量、原煤、原油產量等增長迅速,從1949—1976年,鋼產量從16萬噸發展到2 046萬噸,發電量從43億度發展到2 031億度,原油從12萬噸發展到8 716萬噸,原煤從3 200萬噸發展到4.83億噸(43)國家統計局:《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 ,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2頁。。這一時期,新中國工業化進程迅速推進,一批標志性成果相繼產生,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第一輛汽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生產成功,第一臺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試制成功,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誕生等等。在4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的基本建設投資結構明顯向重工業傾斜,重工業投資占比平均達到47.42%,最高為54%(“二五”計劃期間)。這表明,借助計劃經濟管理模式,我國實現了重工業的優先發展(44)郝全紅:《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基于企業視角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頁。。

黨和政府在工業化方面選擇了大力發展重工業的發展道路,這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無疑是明智的,對推進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起了積極作用,也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突飛猛進的工業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探索和實踐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1949—1976年黨對中國現代化的探索給改革開放后的接續探索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一是在27年的探索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留下了慘痛的教訓。從這些經驗教訓中得出的啟示正是后人接續奮斗的寶貴遺產。二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過程中所形成的許多好的想法和思路,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法實現,或者想做而來不及做,鄧小平等領導人使之重新激活,接續完成。

1978年5月,鄧小平在深刻總結1949—1976年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歷程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支持全黨全社會開展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這正是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邏輯起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共黨人接續探索中國的現代化。1979年,他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是‘小康之家’?!?45)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7頁。他首次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表述,目標是“小康之家”。他所說的“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就是“適合中國情況的”的現代化道路。這正是毛澤東在1956年4月明確提出的第二次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第二次結合。

1949—1976年這27年的探索歷程中,許多良好的理論探索已經醞釀成熟,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沒能付諸實踐,后來成為改革開放的寶貴遺產。如,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認識是十分豐富的,他在深刻領悟馬克思關于商品生產、價值規律的歷史性質的論述的基礎上,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存在補充了“生產力條件”——社會產品的豐富;提出了區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新標準,即“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46)劉建武:《毛澤東研究報告·2017》,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7頁。。這些理論認識為改革開放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此外,對外開放是毛澤東想做而沒有條件去做,鄧小平接著去做的大事。也就是說,毛澤東關于“中外合作交流的思想”成為后來改革開放的重要遺產。

鄧子恢提出的很多建議和實踐也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思路。20世紀60年代,鄧子恢相繼提出“分工、包工”的生產責任制,“三包一獎”“四固定”的生產責任制,以及“包產到戶”的生產責任制等一系列農業生產責任制思想(47)張同樂:《當代中國發展道路論集》,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頁。。鄧子恢的農業生產責任制思想是在社會主義框架下,對農業現代化的積極探索。但由于生產責任制思想與當時大辦互助合作的主旋律相違背,故沒有引起黨中央的重視,也沒有得到推廣。但是,以“包產到戶”為代表的農業生產責任制思想對改革開放后的農村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理論價值,為農業現代化的探索積累了重要經驗。鄧子恢于1956年11月在福建省龍巖縣白土區進行了撤區并鄉的試驗,將3個鄉并為1個鄉,將調到縣里的原區主要干部調回去,并將原3個鄉的干部12人合并,名稱叫鄉,實際上是區,干部相當強,可以獨立工作。改編之后一般反映較好,有利于減少層次,發揮鄉的積極性,加強鄉的領導(4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270-271頁。。這個實踐為后來農村改革中的撤區并鄉工作提供了思路和示范。

四、結語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黨人基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條件,運用“實事求是”這一真理帶領各族人民開始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1956年,蘇聯模式出現問題后,他試圖探索一條既超越蘇聯高度中央集權模式的現代工業化發展道路,又超越西方以高資本、高投入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現代工業化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路。但是,這條新路的探索也是非常曲折的,要經歷幾代人的艱苦探索才會成功。

1987年6月,鄧小平在會見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中央主席團委員科羅舍茨時指出:目前我們國內正在進行改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舊的那一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中國社會從1958—1978年20年間,實際上處于停滯和徘徊的狀態,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和提高。這種情況不改革行嗎?(49)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7頁。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認為: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鄧小平所期盼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終于實現了。黨的十六大還提出:我國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

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共黨人的努力探索和實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在認識上不斷深入、戰略上不斷成熟、實踐上一直豐富。當下,中國正在續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歷史。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