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的價值研究

2024-04-14 21:47趙桂英鄭錦陽
關鍵詞:建黨主體思政

趙桂英 鄭錦陽

(1.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2.川北醫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價值從本質上說顯然是一個關系范疇,它是在客體同主體的需要發生關系時才產生的?!?1)羅國杰:《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題之一。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守人民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結合時代發展要求來喚醒主體的合理需要從而增強其內在驅動力,用初心使命強化主體擔當責任意識,同時明確指出依靠革命、改革等斗爭形式來提升客體的內在屬性功能,二者統一于實踐活動中而實現價值最大化。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揭示了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的價值來源,豐富了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價值體系,促進了高校思政課程價值實現的最大化,引領大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一、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揭示其價值的來源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主張采用新指導思想、依靠新斗爭力量、走新革命道路等來完成偉大的奮斗目標,在偉大斗爭實踐活動中形成建黨精神。建黨精神與時俱進、歷久彌新、充滿活力,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等時期形成的各種具體精神的本源?!皥猿终胬?、堅守理想”居于建黨精神內容之首位。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科學地揭示了思政課程教育價值的根本思想來源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價值學說,重要思想來源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論,直接來源是實踐活動??茖W地揭示價值源頭,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信念。

(一)建黨精神明確指出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價值的思想來源

1.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價值論是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價值的根本思想來源

馬克思主義是建黨精神的思想靈魂。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更加明確地指出其最根本思想之源?!叭嗽诎殉蔀闈M足他的需要的資料的外界物,作為這種滿足需要的資料,而從其他的外界物中區別出來并加以標明時,對這些物進行估價,賦予它們以價值或使它們具有‘價值’屬性?!?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9頁。價值主體“需要分為生存需要、享樂需要、發展需要”對應價值客體“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資料”(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2頁。。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主體的需要和客體具有滿足這種需要的內在屬性統一于對象性活動中,給價值下了科學的定義,揭開了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的思想來源。其一,他們從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出發,指出人有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但是自然界不可能直接滿足這種需要,人為了滿足需要就必須認識和改造客體,需要就成了主體參與實踐活動的動力,也是價值生成的動因。其二,他們認為自然界的客觀事物只有被主體所認識,存在才有意義??陀^事物的內在本質屬性被認識和被改造,這是價值生成的基礎。其三,他們提出價值在主客體雙向運動中得以實現?!叭艘云湫枰臒o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1頁。,需要無限性,參與實踐活動的動力也永無止境。也正是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價值論的長期指導,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價值理論主要集中在主體無限需要和客體內在屬性統一于實踐活動中得以實現價值的大致框架中形成、發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2.中國共產黨價值論是思政課程教育價值的重要思想來源

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提出了價值論,但是只是初步提出了一個大致的框架。這是由于他們所處時代的限制和社會主義革命尚未在一個國家范圍之內成功,他們不可能提出一些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價值理論。中國共產黨沿著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論軌跡,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進一步發展了價值論,這成為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價值的重要思想來源。其一,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提出需要意識可以調節,用先進的思想文化開展宣傳教育可以喚醒人民群眾的需要意識,改善人民群眾的整體精神面貌,進而提高人民群眾參與革命、建設、改革等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其二,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明確指出了解與實現人民根本需要必須堅持在黨的全面領導下走群眾路線。黨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一致,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真正地走群眾路線。黨只有深入到人民群眾之中才能了解他們的真正根本需要,進而制定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科學政策,政策只有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從而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其三,黨進一步強調實現人民群眾從物質需要擴大到“五位一體”的需要必須依靠完善的制度體系作為保障,同時將其轉化為治理效能而實現人民群眾需要。其四,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水平,根據國內外發展形勢來調整經濟內外循環的地位,既利用國內統一超級大市場,又利用國際市場。這樣增加進出口貿易總量,促進人員的交往和流動,將更多客觀事物納入認識、改造的新對象,依靠先進的理論和工具深化對原有對象內部屬性的認識,總體上增加滿足人民群眾根本需要的客體。

中國共產黨價值論是思政課程教育價值的重要思想來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高校思政課程通過教育喚醒大學生的需要意識,以提升合理需要來刺激其內在發展的驅動力,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和技能,樹立正確“三觀”,力爭做一個優秀的新時代青年。其二,高校經常開展師生座談會、師生共同集體備課、問卷調查等形式來了解大學生的需要,再依據收集與分析的需要信息,進行教學方法、教學載體、教學形式等改革創新,就是為了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要。其三,大學生的需要多樣化、個性化、層次化、復雜化,實現思政課程教育價值難度較大,需要建立按師生配備比例制、課程課時標準制、教師教育培訓制、責任制、專項津貼制等,以制度化的形式來強有力推進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提升育人效果,實現其教育價值。其四,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始終是以開放的姿態來吸收借鑒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不斷豐富其內容,優化其知識結構,協同育人,發揮其育人功能。

(二)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強調其價值的實踐來源

1.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價值在實踐活動中生成

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對象主要是大學生,是一項將大學生培育成優秀的時代新人的目的性實踐活動,其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鑄魂育人,其價值在實踐活動中生成。其一,目的是實踐活動的前提,關系到生成價值的大小。高校思政課程育時代新人目的是以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大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為基礎而制定,對教育主體、教育工具、教育環境、教育方案等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主體的需要必須考慮到世界發展潮流與趨勢、國家發展的階段任務、個體的能力等,全面考慮需要才能制定合理的目的。目的科學合理,實踐活動的效果就好,其所生成的價值就大。其二,確立的目的是一種觀念上的形態,惟有借助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獨特的直接現實性特征,才能將主體觀念上的目的作用于對象性事物從而創造出新的物化結果,而從客觀事物可能的屬性創造性地轉化為現實才能滿足主體的需要,其價值最終得以生成。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為了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必須事先制定包含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載體等方案,此時的教育目的僅僅停留于方案之中,是屬于觀念形態,仍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要。思政課程教育方案必須付諸教學、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內化到大學生大腦之中,并通過外在的言行表現出來,滿足大學生的需要。

2.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價值在實踐活動中持續上升

價值在實踐活動中生成,但是價值生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這是由于主體需要的無限性、廣泛性和將其他客觀事物納入新對象或者對原有對象的內在屬性的認識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共同決定的。價值隨著主體需要越來越高和客觀事物納入新對象的數量越來越多或對原有對象的內在屬性的了解越來越深入而在實踐活動中螺旋式上升。建黨精神的價值不僅僅是局限于建黨時期的價值,而且是在貫穿于黨治國理政的整個過程之中,其價值不斷上升。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指出了思政課程教育價值隨著實踐活動不斷發展而提升。從整體上講,隨著大學生的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逐漸走向高層次,同時思政課程教育內在功能屬性提升,其價值在實踐活動中持續上升。

其一,從主體上看,原有的需要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滿足,但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視野更開闊,需要越來越多,舊的需要得到滿足后產生新的需要,需要無窮無盡,產生實踐活動驅動力也源源不斷。大學生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所表現出來的需要有很大差異,但是總體上來說需要都是從單一到全面、簡單到復雜、低級到高級的動態上升過程,因此,開展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實踐活動內在動力也越來越強勁。

其二,從客體上看,主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自身認識水平、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條件等制約,不可能一次性將所有客觀事物納入主體的認識范圍,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充分認識原有對象的內在屬性。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主體認識到越來越多的客觀事物或者原有客觀事物的潛在屬性能夠被開發利用而滿足其需要,這也是實踐活動不會停止的重要原因。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活動中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介體等不斷創新發展,可供選擇的教育方案越來越多,教育效果越來越好。

其三,主體需要走向高級,其內在驅動力越來越強,納入對象性事物數量不斷增加和對原有對象性事物的內在屬性的認識增多而對象性事物所能提供的內在屬性總和上升,主客體在無數次雙向運動中價值越來越高。大學生的需要越來越高,其接受思政課程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越來越強烈。同時思政課程教育除了通過增強師資力量、教學改革創新、學科建設等提高其教育效果以外,還提出其他各門課程也要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特別是“三全育人”的提出,更多主體和課程共同參加鑄魂育人實踐活動。主體需要不斷提升和客體的內在屬性的認識深度、認識廣度不斷增加,其雙向實踐活動而產生的價值也逐漸上升。

二、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豐富了其價值理論體系

一方面,“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建黨精神的重要內容,其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凸顯堅持正確價值取向的重要意義,指出了堅持正確價值取向的基本要求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和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才能守住政治底色和把握住政治大方向。另一方面,“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三大優良作風”(5)《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7日,第1版。。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評價基本方法從一般到個別,堅持自我評價和群眾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收集、整理、總結評價信息后,發現問題,尋找差距,糾正偏差,調整行為,在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中成長。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點明了價值評價的重要作用,指出價值評價必須標準科學化、指標專業化、方法綜合化,評價結果才能精確化。

(一)凸顯堅守價值取向的重要作用和基本要求

1.凸顯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價值取向的重要作用

課程價值取向受到主體對課程屬性、自身需要、時代條件等認識的影響,關系到課程活動的方向正確性、進程調控有效性、方式多樣性、評價科學性等,在整個課程活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建黨精神是黨的性質、宗旨的綜合反映,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特征,其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更彰顯課程政治屬性和“鑄魂育人”的本質,更容易被主體所認識。主體據此科學選擇課程內容、優化課程結構、制定活動方案等,進而保障在整個課程教學活動過程中堅持正確的政治大方向。另一方面,建黨精神是中國精神譜系之母,貫穿于不同時期圍繞發展階段任務的實踐活動而形成一系列新的具體精神品格,因具有鮮明時代性特征而顯得更有生機活力,能夠滿足主體廣泛的精神需要。這些會影響主體制定合理的課程目標、課程大綱、課程評價等,關系到主體進行課程教學活動方式的多樣性,最終關系到能否滿足大學生多層次、個性化的需要。

2.明確高校思政課程教育中保障其正確價值取向的基本要求

“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6)《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7日,第1版。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之中,指明了保障正確價值取向的基本要求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思想和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其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思想,守住思政課程教育最鮮亮的底色?!八枷胝卫碚撜n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課程?!?7)《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性質、地位、任務等要求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思想,守住其最鮮亮的底色。

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雙重屬性。意識形態性是建立在科學性的基礎之上,同時引領科學性發展方向,二者緊密聯系是堅守思政課程教育的正確價值取向的最大保障。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賦予思政課程教育豐富的學理性和強大的知識性。這既讓大學生感受到其邏輯嚴謹性、知識科學性、理論辯證性等,更容易被真理所蘊含強大的學理性力量所震撼和認同,又能夠給大學生傳授新知識、新思維、新方法、新觀念等,實現立德與樹人相統一,有利于用理論的全面性和徹底性征服大學生,讓他們感受到理論的強大力量,產生理論自信。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性給予其明顯的政治性和價值性。這既能夠真正地回應學生困惑,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發展方向,又能滿足大學生求知欲,形成一定認同感、歸屬感,樹立堅定信仰,滿足精神需要,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此外,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批判武器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堅決斗爭,才能揭開其虛偽面目和重大危害性。同時通過自我批判和反思來獲得思政課程發展內生動力而促進其內涵式發展,更加彰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科學性,提高其強悍的時代感召力。

其二,堅持黨對思政課程教育的全面領導,把握育人“四個服務”大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居于百年奮斗歷史經驗第一位,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8)《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一方面,堅持黨對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的領導,有利于加強思政課程內容建設;有利于將思政課程建設放到“兩個大局”的新高度,置于優先發展的地位;有利于遵循“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9)《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4/c_1124876294.htm.基本原則,推動“在教材中及時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經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最新研究進展”(10)《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不斷完善與豐富其教材體系。另一方面,堅持黨對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的領導,統一制定教學大綱、課時量、師資配備比例等制度,明確主體分工與責任,壯大師資力量,保障專項發展資金投入,統籌各種資源,協調各個機構,各個專業教師協同,創建大思政格局,實行課程思政,保證思政教材內容得到貫徹落實,并及時轉化到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之中,內化為自身的理論體系。此外,黨和政府制定創業、就業的優惠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完善勞動保障機制等有利于其將內在知識價值體系外化于實踐活動之中,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因此,堅持黨對思政課程教育的全面領導,才能確?!皥猿纸逃秊槿嗣穹?、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1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

(二)推動價值評價改革全面系統化,提高評價結果精準度

1.點明了思政課程教育價值評價的重要性

思政課程教育價值評價是主體依據一定的標準對教育實踐活動的結果有沒有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大學生需要進行主觀上的認識、判斷、評估,在整個教育實踐活動中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對于提高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其一,通過全面評估,將思政課程教育潛在的價值以直觀具體的形式反映出來,彰顯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其二,通過科學評價,發現了思政課程教育價值的大小,認識到與預定目標的差距,診斷出薄弱環節,探尋出問題的關鍵原因,為下一步有針對性地提升教育效果,更好地滿足大學生需要指明了方向。其三,在價值評價的過程,能夠重新認識或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的各種需要,為完善和修改評價標準奠定基礎。其四,通過全面合理的評價,得出科學評價結果,便于以獎勵的方式來強化某些正確行為或者以處罰的方式來糾正某些錯誤行為。

2.促進價值評價標準科學化、方法綜合化,評價結果精確化

其一,價值評價標準科學化、可操作化。一方面,從教育評價總體方案到高校思政課程建設標準,評價標準從一般走向個別,評價指標精細化,評價標準明確,評價方案可操作性強。新時代教育評價總體方案中,納入教育評價改革的主體齊全,制定各個評價指標,確立兩個階段評價目標,落實改革責任,營造評價改革氛圍,能夠科學地指導各個課程進行評價改革(1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13/c_1126601551.htm.?;诖朔桨?制定出新時代思政課程建設標準,分為三個層級指標,三大指標類型,明確各類權重配備,并指明歸屬負責部門。同時將高校分為本科和??苾纱箢?設置了有差異的合格標準,規定了不合格的整改與處罰方案(13)《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12/t20211214_587183.html.。另一方面,先后提出了“四好”教師標準(14)《習近平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全文)》,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4/09-10/6575002_3.shtml.、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15)《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811/t20181115_354921.html.、高校思政教師“六要”標準(16)《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2019年本)等,對主體的評價從一般到個別,不斷細化對高校思政課程教育主體的評價標準,凸顯思政教師的特殊性,價值評價專業性提升。

其二,價值評價主體多元化和方法綜合化。一方面,吸引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等主體參與思政課程教育價值評價,多元主體利用不同的評價工具,從不同的視角參與評價,評價結果比較全面客觀。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價值評價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但影響評價結果的因素較多,每一種評價方法都有優劣勢和適用條件、范圍,必須在堅持黨性、全面、客觀等原則下綜合運用定性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系統分析法、縱橫比較法等,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價值評價主體多元化和方法綜合化,逐漸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評價制度,評價結果精準化,再依據評價結果進行物質與精神獎勵,促進其創造出更高價值,滿足大學生的需要。

三、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促進實現價值最大化

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既有利于激發與提升大學生的需要,又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的實效性,主客體統一于實踐活動之中而實現其價值最大化。

一方面,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喚醒大學生的需要意識,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增強其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驅動力?!佰`行初心、擔當使命”是建黨精神的重要內容,其動力來源于與時代發展水平相一致的需要。黨及時用真理喚醒人民的國家和民族意識,提升個人需要意識和社會需要意識,增強其為黨、為國、為個人而參與革命斗爭的驅動力,匯聚斗爭力量,贏得革命勝利。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就必然發揚喚醒主體需要意識,增強其內在驅動力的優良傳統。這有利于大學生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相統一,獲得勇立潮頭、攻堅克難、敢于擔當的持久深層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有利于思政課程教育改革創新體系化,實現內涵式發展,教育方法科學化,增強實效性。 “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建黨精神的重要內容,指出實現價值的基本路徑。黨進行的偉大斗爭不是局限于階級斗爭或者為個人利益而斗爭,而是從哲學的高度,指出斗爭存在于所有領域和各個時期,強調斗爭需要科學指導思想、組織機構、奮斗目標等,才能在斗爭中實現價值。改革也是斗爭的一種形式,斗爭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品質,也是建黨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要求從內容體系、主體體系、方法體系等方面全面改革創新,盡可能發揮高校思政課程育人功能屬性,為實現其價值奠定基礎。大學生需要廣度持續增加和高度不斷上升,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實效性快速提升,二者統一于實踐活動中實現其價值最大化。

(一)合理地激發與提升大學生的需要,增強其驅動力

1.合理地激發與提升大學生需要的意義和基本要求

“人只有從外部世界中獲得意識,只有意識到自我的價值需要和外部世界的價值存在……使人的這種意識覺醒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將會有效地促進人的價值實現?!?17)唐志龍、羅劍明:《思想政治工作價值論》,藍天出版社2003年版,第291頁。合理地激發與提升大學生需要具有重要意義,主體的需要與欲望、行為動機緊密相關,從而影響到其內在驅動力和行為習慣。主體需要太大則欲望和動機過于強烈,短期的驅動力強,但是所取得的成果與預期結果相差大,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將會產生挫折感,最后會消沉頹廢。主體需要太小則欲望和動機弱化,內在驅動力不足,得過且過,毫無奮斗拼搏的生機活力。中國共產黨都是激發和提升人民合理需要,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等時期才能堅定地擁護黨的領導并積極主動地奮斗拼搏,創造兩大奇跡,取得四個偉大成就。這給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借鑒意義,要求其合理地激發與提升大學生的需要,增強其內在動力,強化其行為動機,避免出現“佛系”“躺平”等思想觀念,形成良好習慣。合理地激發與提升大學生需要,大學生有理想有動力,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來尋找與改造對象,依靠創造滿足自身需要。這個實踐過程中大學生既提升了自身的本領能力,又產生了更多樣更高質量的需要,產生新的實踐活動。大學生在“需要——創造——新需要——新創造”的無限循環之中,逐漸提升其對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的求知欲,這為提高其實效性奠定基礎。

大學生需要受到其生理、社會發展水平、對象性事物等客觀條件的制約及其心理、文化等主觀條件的影響,表現出社會歷史性和可變性特征。這既表明合理地激發與提升大學生需要從主觀方面下手具有一定可行性,又指出其應做到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正是由于其受主觀條件影響而具有變化的可能性,可以通過科學的社會文化來有效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改變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心理狀態,這就能夠合理地激發其潛在需要和提高其需要的層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影響,要做到合理地激發與提升大學生需要必須做到合規律性和目的性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大學生的需要受到客觀條件制約,滿足其需要有限制性,這決定著其需要的滿足必須遵循客觀規律性,但是大學生需要也受到主觀條件影響,這決定著其需要可以結合人的各種利益要求進行適當調整,顯示出其目的性。這也成為判斷大學生需要是否合理的一個重要標準。

2.合理地激發與提升大學生需要的廣度和高度,增強價值生成動因

按照不同的標準大學生有不同的需要。就橫向而言,大學生有包含生理和心理的個人需要,同時大學生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也有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社會需要,體現出其需要的廣泛性。從縱向看,大學生有包含生存、享受、發展等層層上升的需要,體現出其需要的無限性。

一方面,要合理地激發大學生潛在的需要,增大其需要的廣度。大學生社會經歷少且“三觀”尚未定型,其個人需要容易局限于處于顯性地位的生理需要,忽視處于隱性位置的心理需要,而其社會需要容易局限于短時間能夠直接滿足的經濟需要,忽略政治、文化、生態等需要。合理地激發大學生的需要既要幫助大學生認識到個人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同等重要,又要幫助大學生意識到其政治需要、經濟需要、文化需要、生態需要等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大學生需要的全面性、豐富性、廣泛性,為促進其自由全面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另一方面,要合理地提升大學生需要的層次,提升其需要的高度。當代大學生物質生活相對富裕,拼搏奮斗的動機和抗挫折能力都較低,經常停留于生存性需要和享受性需要的較低層次。合理地提升大學生從生存性需要、享受性需要上升到發展性需要,提高其需要的高度,增強其向上奮斗的內在驅動力。從橫向提升需要全面性,從縱向提高需要層次性,共同構筑大學生立體性需要,大學生才能從思想上和心理上形成強烈接受思政課程教育的欲望,這是提高思政課程教育接受程度的重要前提條件。

(二)改革創新系統化、科學化,促進內涵式發展,增強實效性

1.深化內容體系創新:學科建設與課程設置雙向良性互動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為思政課程設置提供思想理論根基和人才隊伍支撐,同時思政課程設置和教學既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所培育的人才提供崗位,又為進一步開展學科建設提供大量的一線教學實踐活動的感性材料。二者在雙向良性互動的過程之中,相互影響,共同進步。

一方面,高校思政課程設置為了順應其內容綜合化趨勢,強化以學理性、科學性來提高說服力、影響力,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來提供系統化科研成果支撐和人才隊伍力量,才能用學科的新高度、新觀點、新結論、新材料等來進一步推動思政課程的全面改革創新。通過設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博士點、納入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總體建設規劃、增加學科建設經費、加大科研扶持力度等措施,提升學科建設意識、質量,完善學科建設方案,鞏固學科建設基礎,優化學科結構,凸出學科帶頭人作用,強化學科的學術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增強該學科的服務功能,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這有利于整體規劃思政課課程目標,調整創新思政課課程體系,統籌推進思政課程內容建設,加強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18)《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

另一方面,加強思政課程教學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提供了科研所需要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和為學科建設所培育的人才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刺激其培養人才的動力,同時思政課程教學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學科的功能發揮,也是衡量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思政課程教學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成果,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方法、總結新資料、使用新載體等反饋到學科建設的科學研究之中,為學科建設提供了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這是學科建設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的基礎。同時思政課教學需要大量的高水平師資力量,這也激發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動力。

2.強調主體體系改革:縱向主體完整,橫向主體協同

一方面,從縱向上看,從中央到基層,從機構到個人,都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主體系統,有力地推動思政課程教育全面改革。教育部、中宣部牽頭抓思政課建設,嚴格落實地方黨委思政課建設主體責任,推動建立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帶頭抓思政課機制,全面提升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水平,規范建設教研室(19)《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規定思政教師的職責要求、配備選聘、培養培訓、考核評價(20)《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等。其一,關于高校思政課程建設方面,明確具體三級指標和責任主體,內容包含組織管理、教學管理、隊伍管理等,責任明晰,內容豐富,可操作性強。其二,關于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方面,明確二級指標,內容包含組織領導與管理、課程教學、學科建設等,要求詳細、具體、科學,容易參照執行。其三,關于高校思政教師要求方面,明確崗位職責和崗位要求,按照比例配足師資力量,定期組織培訓,支持科學研究,完善考核評價等,打造一支“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21)《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103/07/WS60441ca6a3101e7ce9742a00.html.的高質量思政教師隊伍。另一方面,從橫向看,高校的教務處、人事處、團委、學生處、科研處、宣傳部等,在其所處的崗位上,積極主動配合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活動。同時其他各類課程教師挖掘其課程內的思政元素,與思政課程教育同心同向同行,產生良好的協同育人效應。因此,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的主體越來越多,實現全主體育人,帶動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其育人效果越來越明顯。

3.推動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理念更新、工具方法多樣、組織形式靈活

教學方法是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圍繞著教學內容的中介橋梁,服務于教學目標,其是否科學合理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思政課程教學方法是主體根據教學內容、大學生認知能力水平、現有的教學工具和教學環境等作出的選擇,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特征。為了增強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至少要做到教師的教學理念更新,教學工具方法多樣,教學組織形式靈活等。

其一,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科學運用教學方法。思政課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樹立團隊合作、研究性、學科性等教學理念,真正地從傳統單一灌輸到現代雙向交往互動轉化。

其二,高校思政課程內容整體性、大學生需要多樣性、教學工具廣泛性、教學環境復雜性等客觀上要求必須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教育科學技術工具,靈活、綜合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使得教學方法運用體系化,實現教學有“魂”引導人、有“理”說服人、有“情”打動人、有“趣”吸引人等高度統一,真正提高教育實效性。目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通常的方法主要是講授法、混合式教學法、專題教學法等,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優勢和局限性,在實際復雜的教學活動中依靠某一種教學方法難以取得很好的成效,必須根據教學的需要不斷調整教學方法,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方法的優勢,盡可能在每個教學環節都充分發揮育人功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實現教育價值的最大化。

其三,教學組織形式靈活多樣,優化教學人員組合、教學程序步驟、教學時空組合等,促進教學方法科學化。學生分組開展活動,教師分段上課,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合理組合等是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是處于教學過程各個要素組合而成的結構之中,結構是否合理影響到運用教學方法所取得效果大小。教學組織形式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根據教學實際情況而靈活調整,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實現思政課程教育的價值。

建黨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這決定其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隨著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加,其越來越清晰地揭示出其價值的根本來源、重要來源、直接來源,不斷豐富和發展包含價值取向的意義、基本要求和價值評價的作用、方法等價值體系,更是明確地指出要從主體需要全面合理提升和客體體系化改革創新來提升實效性而實現其價值最大化。

猜你喜歡
建黨主體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建黨百年頌
建黨百年
慶祝建黨百年(五闕)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