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園城市視角下基于行為仿真的社區公園適老化研究
——以成都市和美社區公園為例

2024-04-15 12:56徐瑞良
關鍵詞:公園社交群體

徐瑞良, 甘 娜

(四川師范大學 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60歲以上人口為26 402萬人、占18.70%,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 064萬人、占13.50%[1];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相比分別上升了5.44%、4.63%,說明我國開始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成都市常住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占17.98%、65歲及以上人口占13.62%,撫養比達到19.81%,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了6.21%[2],老齡化趨勢較全國而言更為嚴峻.

針對日趨嚴峻的老齡化問題,國務院于2021年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要求“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3].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積極老齡化的國家戰略”[4].國外關于戶外公共空間的適老化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文獻[5]首次探討了老年人戶外空間設計,將關注老年群體需求從社會學領域擴展到規劃設計領域;學者們通過主體建筑、社區廣場等城市社區戶外公共空間[6-8],關注老年群體、殘障人士的無障礙使用設施[9-10],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氛圍.國內相關研究集中于適老性法規[11]、老年群體身心健康與社區公園使用行為特征[12-15]、療愈景觀適老化設計營造[16]等方面.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老年友好的人機交互的數字化與智慧化技術成為新興熱點[17-18].因此,現有相關研究成果多從環境設計角度出發,以空間設計學視角研究戶外空間適老化問題,相對忽視老年群體行為及其價值需求,缺乏基于老年群體時空行為特征的戶外公共空間適老化研究.

1 社區公園-老年群體行為耦合系統

環境行為學理論是研究人與人的行為、人所處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與傳統的環境單極決定論和環境行為相互作用二元論不同,文獻[19-20]歸納了環境-行為相互滲透理論,其理論核心為人及其所在環境是一個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體,規避了把空間環境與人的行為進行孤立研究的局限.學術界常運用相關分析[21-22]、耦合分析[23]、線性回歸[24]等方法研究戶外公共空間與人群行為的關系.隨著積極老齡化的推進,行為仿真對人群行為的模擬研究成為熱點[25],而空間句法是解構空間的智能化方法,能有效地將人群行為特征與空間結構有機結合,實現環境-行為相互滲透的微觀分析.

在社區環境系統內,戶外公共空間是承載社區居民活動的空間基礎,環境與行為的相互關系直接表現為戶外公共空間的人類活動以及戶外公共空間對人群行為的影響.基于環境-行為相互滲透理論,引入行為仿真概念,將老年群體與社區公園置于同一耦合系統進行實證研究(圖1).系統性深描老年群體的行為特征,分析時間粒度分異、時間活動分段、時間矛盾分層規律,歸納其空間活動多樣性、需求多元性、使用多制約性的空間行為特征.同時,對社區公園進行空間解構,分析老年群體對社區公園的自然環境、交通通達、景觀生態、設施配套和開敞空間滿意度,結合空間句法對社區公園空間進行智能解析,將老年群體行為特征與社區公園空間結構進行時空擬合,實現老年群體需求的空間可視化表達,使空間環境對老年群體產生積極滲透效應.

圖 1 社區公園-老年群體行為耦合系統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區概況城市社區公園是老年群體日常行為活動的高頻發生地,位于成華區東三環路附近的和美社區公園(見圖2),占地23 856 m2,其15 min生活圈內有常住居民19 841戶,80 000余人,住區環繞分布.和美社區作為成都市首個公園城市示范社區,在兒童友好、社區服務、鄰里交往方面是成都市的典范,且公園老年群體規模大,園內老年群體活動頻次高,能提供充足的樣本數量,因此本研究選取和美社區公園作為案例地.

圖 2 和美社區公園區位示意圖與景點示意圖

2.2 研究方法

2.2.1實證研究法 通過行為注記法與PSPL調研法獲取老年群體行為活動時空數據,同時進行老年群體基礎信息調查、身心健康狀況調查、公園使用滿意度調查、相關建議訪談等[26].PSPL調研法是由丹麥城市規劃學家揚·蓋爾提出的對于城市公共空間質量與公共生活狀況的評估方法,其中PS調研通過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現狀的評估來討論人們在此區域具體的需求,PL調研通過對于場地使用者的行為活動規律的記錄來分析公共空間如何被高效利用[27].

2.2.2空間句法 空間句法將大尺度空間分割為若干小尺度的可感知的基本單元,把空間的關聯關系抽象為連接圖,建立數學模型進行研究;常用的分割方法主要包括視域法、軸線法、凸多邊形法和線段法[28].本研究擬采用軸線法、視域法進行老年群體行為特征分析,利用智能體人流集聚模擬法實現行為仿真.軸線法與視域法分析指標主要包括整合度、連接度等[29],如表1和表2所示.

表 1 軸線分析指標

表2 視域分析指標

整合度計算公式[30]為

(1)

選擇度計算公式[30]為

其中,Bt為選擇度,N為系統內所有節點的集合,Ry為y點所在的道路(線段),x為節點位置,y、z為端點,W為權重,OD為x、y、z間的最短距離.

可理解度計算公式[30]為

(3)

其中,R2為可理解度,C為連通值,I為整合度.

視域整合度計算公式[30]為

(4)

其中,K為在i點處所及視域面內所有可見事物數量之和(除去已經計算在k中的事物數量),k為在i點處所有可見事物數量之和.

2.3 數據來源2022年國慶節進行預調研,觀測老年群體活動時間集中在7:00—21:00.在預發放問卷后進行問卷調整,檢驗信效度合格后,確定正式調研時間為2023年3月5日—3月8日,其中3月5日為周末,3月6、7日為工作日,3月8日為節假日,調研時間全覆蓋工作日與節假日.選擇覆蓋整個公園的觀測點,單日內觀測時段為7:00—21:00,每半小時采集一次數據.觀測到老年群體男性2 231人次,女性3 203人次.在觀測過程中隨機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1 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 150份,有效回收率97.5%.

3 老年人社區公園活動時空行為特征分析

3.1 老年人社區公園活動行為總體特征

3.1.1受訪老年群體描述性統計 觀測結果中,節假日觀測頻次數量較工作日更高,其中女性老年群體活動頻次是男性的約1.47倍.觀測結果包括10種老年群體活動行為,其中老年群體最頻繁的活動行為類型是散步,占總數的30.55%,其次是休憩(23.28%)、親子活動(19.82%)等.將該10種行為歸納為運動類、休憩類、觀賞類、社交類四大類型,其中運動類與休憩類是社區公園老年群體最常見的兩大活動類型,發生頻率總計達到93.56%.不同行為類型及其數量占比見表3.

表 3 不同行為類型數量占比情況

樣本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女性老年群體是男性老年群體的1.13倍,這可能是因為女性老年群體退休年齡較男性早所致.受訪老年群體年齡集中分布在71~75歲,大部分為初中學歷(49.10%);月收入來源主要為養老金,且在4 001元及以上的占41.70%;老年群體子女數量較均衡,有2個及以上的孫子(女)的占比68.2%.

3.1.2個體差異下行為總體特征 如圖3(a)所示,在活動類型上,跑步、打籃球等劇烈運動在男性老年群體中更加頻繁,而跳舞等柔性活動在女性老年群體中頻次更高,散步、休憩等親子活動在兩性老年群體中均比較頻繁.這是因為老年男性體力水平高于女性,活動強度更大;具有社交性質的活動,老年群體都有較大需求.

表 4 樣本描述性統計情況

如圖3(b)所示,在空間分布上,男性老年群體在運動空間的活動水平高于女性,而女性老年群體在社交空間的活動水平高于男性;同時,兩性老年群體在觀賞空間、社交空間的活動水平都較低.這是由于女性老年群體有固定的社交組團,而男性以孤立運動行為為主,且和美社區公園開花植物少,種類較單一,老年群體的觀賞、社交總體水平較其他活動更低.

圖 3 個體差異下行為總體特征分析圖

如表5所示,老年群體身心健康各維度均與社區公園自然條件、交通通達、景觀生態、設施配套和開敞空間的滿意度呈正向相關關系,其中由景觀生態因子所反映的觀賞空間滿意度對老年群體心理健康程度有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但和美社區公園觀賞空間面積較小,觀賞性植物、園林小品不足,與老年群體需求錯位.

表 5 和美社區公園因子相關分析

3.2 老年人社區公園活動行為時間特征

3.2.1性別差異下行為時間特征 兩性老年群體的社區公園活動行為頻次呈現出“三峰兩谷”的變化特征,但女性老年群體活動頻次總體比男性更高,且在高峰時段存在部分差異,女性老年群體活動早高峰、午高峰發生時間比男性更早,男性老年群體則存在2個早高峰,如圖4所示.由于女性老年群體戶外活動意愿較男性更大,但家務、接送孩子等活動占用其較多的社區公園活動時間,因此其活動高峰更早,波動變化較大;而男性老年群體相對可用自由時間較多,在社區公園逗留時間長,高峰更晚,一日內頻次變化較穩定.

圖 4 兩性老年群體活動行為時間特征分析

3.2.2活動類型差異下行為時間特征 不同活動類型之間存在時間分異規律.運動類活動主要集中在清晨涼爽時段(7:00—10:00)、下午陽光減弱時段(15:00—17:00)、夜晚涼爽時段(19:00—21:00),休憩類活動主要集中在午間氣溫升高光照強烈時段(11:00—15:00)、傍晚餐后時段(17:00—19:00),觀賞類活動主要集中在白天光線較好時段(8:00—11:00、14:00—15:00),社交類活動主要集中在早上天氣較好時段(7:00—12:00)與午后活動時段(14:00—18:00),見表6.動態類活動主要集中在早上、傍晚和夜晚,靜態類活動主要集中在午間和傍晚,兩者呈互補趨勢,如圖5所示.由于不同活動類型有不同的氣溫、光照需求,因此活動類型時間差異由氣溫高低、光照強弱決定.

圖 5 老年群體不同活動類型的各時段占比情況

3.3 老年人社區公園活動行為空間特征

3.3.1性別差異下行為空間特征 基于行為注記法調研結果進行核密度分析,結果表明兩性老年群體在社區公園的活動特征存在明顯空間差異.女性老年群體活動總體靠近小游園、入口回廊處等隱私性較高的區域,如圖6(a)所示;而男性老年群體活動總體分布在兒童游樂廣場、籃球場附近等比較開闊的運動區域,如圖6(b)所示.由于聊天社交是女性老年群體主要活動類型,跑步、散步、使用器材健身是男性老年群體的主要活動類型,因此,女性老年群體傾向于私密空間,男性老年群體傾向于開敞空間.

圖 6 兩性老年群體的行為空間密度特征

3.3.2一日時間粒度下行為空間特征 一日內老年群體的社區公園活動行為頻次呈現出“三峰兩谷”的變化特征,因此從3個高峰期探究老年群體一日活動的空間分布特征.在早高峰時,老年群體傾向于在小游園、籃球場、兒童游樂園等運動空間活動(圖7(a));在午高峰時,老年群體更傾向于在道路、回廊等休憩空間活動(圖7(b));在晚高峰時,由于氣溫回落,老年群體則再次傾向集中在兒童游樂場、籃球場等場地,同時道路的人流密度也有所增加(圖7(c)).由于早高峰時氣溫涼爽適宜,以健身、散步、慢跑等活動為主,運動空間滿足老年群體晨練需求;午高峰時由于氣溫高、光照強烈,老年群體以靜坐、聊天等活動為主,既滿足遮陰需求,又能休憩恢復體力;晚高峰時老年群體以餐后休閑、親子互動等活動為主,因此運動空間人流密度再次升高.

圖 7 一日時間粒度下的行為空間密度特征

3.3.3活動類型差異下行為空間分布特征 1) 運動類行為分布特征.運動類活動主要分布于道路、兒童活動場、開闊的游園廣場等具有運動設施、運動空間、運動氛圍的場地,運動類活動集聚空間總體表現出開闊性、延展性、曲折性的特征,如圖8(a)所示.老年群體對于運動空間的使用表現為兩大類型:一類是以跑步、散步為主的線性運動,另一類是圍繞健身器材與舞蹈展開的點狀運動.

2) 休憩類行為分布特征.休憩類活動行為呈散點狀分布在道路座椅、回廊、兒童游樂廣場等具有休憩設施、安靜空間、植被茂密的場地,休憩類活動集聚空間總體表現出隱私性、舒適性的特征,如圖8(b)所示.老年群體在休憩空間以靜坐、電子閱讀、親子互動等活動為主.

3) 觀賞類行為分布特征.觀賞類活動具有明顯集中的趨勢,主要分布于花卉豐富、樹林游園的場地,如圖8(c)所示.老年群體在該類場地賞花、拍照,成組成團集中于有花壇、開花植物的場地,而普通綠色植物場地吸引力不足,老年群體集聚趨勢不明顯.觀賞類行為在地形高處的密度也較高,是因為該類空間視域開闊、景觀豐富.

4) 社交類行為分布特征.社交類活動與休憩類活動空間分布類似,主要集中于回廊、兒童游樂廣場等公共空間,如圖8(d)所示.社交空間依據使用需求不同明顯分化為2類:一類為隱私性較強的私密社交空間,主要為小規模的老年人私密交流;另一類為開闊的聚眾性社交空間,主要為聚眾聊天、唱歌等社交活動.

圖 8 各活動類型差異下的行為空間分布特征

4 基于空間句法模擬的老年人社區公園活動行為分析

4.1 軸線法分析

4.1.1整合度分析 如圖9(a)所示,基于DepthmapX軟件分析,和美社區公園內老年群體可進入空間的全局整合度區間為[0.226,0.567],其中,中部游園路及兒童樂園游園路為全局整合度最高值集中區域,該區域屬于觀賞空間、休憩空間、運動空間與社交空間的交匯處,可達性最高.全局整合度最低值處于籃球場環路、西部園路,該空間屬于運動空間,且主要發生劇烈運動,不符合大眾老年群體活動特征.

如圖9(b)所示,當拓撲半徑R=3時,局部整合度高值分布主要集中在觀賞空間,反映了行走半徑較短、身體機能較差的老年群體的活動適宜區;如圖9(c)所示,當拓撲半徑R=5時,局部整合度高值分布在觀賞空間、社交空間,反映了行走半徑一般和身體存在一定機體疾病的老年群體的活動適宜區;如圖9(d)所示,當拓撲半徑R=7時,局部整合度高值分布在觀賞空間、社交空間與休憩空間,反映了行走半徑較高和身體健康的老年群體的活動適宜區.身心疾病較嚴重的老年人主要在觀賞空間內靜坐觀花.隨著老年群體健康程度的改善,游憩距離增加,老年群體可達空間依次為觀賞空間、社交空間和休憩空間.因此,不同老年群體的健康程度影響其游憩需求,進而影響其活動空間分布.

圖 9 全局整合度與局部整合度分析

4.1.2選擇度分析 選擇度高值集中在兒童游樂園道路、中心游園路和入口回廊等運動空間、觀賞空間和社交空間主要道路,如圖10所示.該類區域空間開闊、路網密集,老年人穿行度高、通達性好.因此,模擬老年人選擇度高,易發生社交、運動、休憩和觀賞等多種活動.

圖 10 選擇度分析

4.1.3可理解度分析 如圖11(a)所示,將全局整合度作x軸,拓撲半徑R=3時的局部整合度作y軸進行回歸分析,計算得R2可理解度為0.199,表明身體機能較差的老年群體在公園局部活動過程中由于可達距離較短,難以理解整體空間,對整個公園的體驗度不高,易缺失環境空間整體感知,造成迷路等問題,影響身心體驗滿意度.

如圖11(b)和(c)所示,分別使用拓撲半徑R=5、R=7時的局部整合度作y軸進行回歸分析,計算得R2可理解度分別為0.279 1、0.371 4,表明身體存在一定疾病的老年群體可達空間有限,也難以理解整體空間.

如圖11(d)所示,使用拓撲半徑R=9時的局部整合度作y軸進行回歸分析,計算得R2可理解度為0.445 4,此時表明身體健康的老年群體能較廣泛地在公園空間內穿行,可達空間數量多,對公園整體感知度相對身體不健康的老年群體而言更高,但總體感知度較低,表明公園整體存在空間復雜問題.

圖 11 可理解度分析

4.2 視域法分析視域整合度區間為[1.553,3.524],其中,視域整合度最高值分布在兒童游樂場、籃球場等區域,如圖12(a)所示,該模擬結果與調研所得結果一致.兒童活動場與籃球場等空間較開闊,視線開闊度高,且被識別程度高,因此適宜布置老年活動停留場地.但年輕群體需求與老年群體需求存在矛盾,需要協調.

視域連接度區間為[24,2 195],其中,視域連接度最高值同樣分布在兒童游樂場、籃球場等區域,如圖12(b)所示.該區域空間開闊,被識別頻率高,宜布置社交空間、觀賞空間.

圖 12 視域整合度與視域連接度分析

4.3 社區公園人流聚散模擬通過Depthmap軟件的Agent算法模擬老年群體活動聚散特征.根據老年群體一般行為特征,設定Agent智能體碰撞網格為1.5 m,每個Agent智能體所能看到視角為150°,時間步長1 500,運動長度400 m,在公園2個入口分別投放10個智能體,在公園內部隨機均勻投放50個智能體,人流模擬結果如圖13所示.

人流集聚Agent模擬結果的顏色越暖表明人流越集中,因此,人流最密集區域處于兒童游樂場、籃球場、入口游園回廊、東北部次入口路等代表的運動空間、社交空間和休憩空間.同時,根據人流模擬結果,北部游園代表的觀賞空間聚集度也較高,但實際調研人流密度不高,這是由于和美社區公園該區域觀花植物缺乏,對老年群體吸引力較低.而中部游園路人流模擬集聚度較實地調研人流密度更低,是因為實際和美社區公園中部游園路產生擁堵、景觀不適、空間使用矛盾問題.

5 和美社區公園適老性評價

5.1 安靜空間環境良好,運動空間配置不足和美社區公園受試老年人對自然條件、交通通達、景觀生態、設施配套等方面滿意度較高,均達到4分(滿意)以上,但對開敞空間滿意度為3.64分(一般).和美社區公園遠離主干道,噪聲污染低,自然條件優越;周邊公交便利,人行步道平坦開闊,且內部道路體系完備,人行交通安全,可達性較高;林冠線變化豐富,植物層次體系化,但觀花植物分布較零散;照明、休憩和衛生設施完備,但遮陰避雨設施與急救設施缺乏.其中老年群體普遍認為廣場舞空間面積不足,導致廣場舞活動場地遷移至附近商業廣場;廣場的社交空間缺乏,不能滿足老年群體聚眾聊天和活動需求.

5.2 內部路網通達度高,健康梯度供求失衡通過空間句法整合度分析、可理解度分析和人流聚散模擬,明顯發現健康程度較差的老年群體步行僅為入口處幾條園路,可達距離短,公園局部景觀識別度較差,缺乏標志性小品,視覺體驗度較低,且植被遮擋關系明顯,健康程度較低的老年群體總體使用難度較大.隨著老年群體健康程度的改善,游憩距離也增加,老年群體可達空間依次從觀賞空間到社交空間,再到休憩空間與運動空間,視域內容豐富度提高,設施使用難度降低.因此,和美社區公園的空間設施供給與不同健康程度老年群體需求錯位失衡.

5.3 環境行為滲透度高,代際時空矛盾突出老年群體在社區公園環境內運動、觀賞、社交和休憩,促進了身心健康改善,同時也影響了社區公園內設施的分布、功能的完整性,因此社區公園環境與老年群體行為間相互滲透度高.老年群體與其他年齡群體間代際矛盾突出,其中,與兒童活動時空矛盾較小,與年輕群體活動時空矛盾突出.老年群體主要在兒童游樂場進行親子活動,與兒童活動融入較好.老年群體占用籃球場作為廣場舞場地現象頻發,易產生空間使用矛盾;且老年群體在早高峰及晚高峰步行時易與跑步年輕人產生碰撞,導致道路安全性降低,易產生時間使用矛盾.

圖 13 人流集聚模擬圖

6 社區公園適老性優化策略

6.1 環境-行為總體模式導向

6.1.1運動類活動總體模式與優化策略 運動類活動頻次隨時間變化明顯,其模式圖如圖14(a)所示.早間時段主要以線性運動為主,包括跑步、散步等活動;午間時段以集中型運動為主,包括跳舞等活動;晚間則再次以線性運動為主,夜跑、夜間散步活動頻次高.

根據該模式,社區公園經營部門應加強對早晚的道路安全巡邏,規避道路濕滑、摔跤碰撞等問題;同時社區公園管理者應合理規劃開闊空間使用時間,在實現開闊空間本身功能同時滿足集中性運動需求.增加遮陰避雨設施,減少天氣不利因素影響老年群體身心健康.選擇防滑鋪裝,區別跑道與人行道鋪裝.改善照明系統,保障清晨、夜晚老年群體活動安全.

6.1.2休憩類活動總體模式與優化策略 休憩類活動隨時間變化不明顯,其模式圖如圖14(b)所示.該模式結構主要與游線空間相關,由運動線路上的休憩區組成,呈串珠狀.休憩類空間規模較小,基本與運動、觀賞和社交空間共同存在,相互交融.

休憩空間應盡可能降低噪聲,遮陰避雨設施完善,植被茂密,與運動空間相間布置.設置密度合理的座椅、觀賞席和照看位,便于老年人在親子活動過程中照看兒童.

6.1.3觀賞類活動總體模式與優化策略 觀賞類活動呈現出較固定的空間分布,其模式圖如圖14(c)所示.該類活動流動性不強,空間結構呈主次節點狀,與景觀節點的空間分布相吻合.

社區公園應根據主-次景觀結構,將主要景觀節點布置在人流密集、活動空間交匯處,次要節點均勻布置在主園路沿線,以提高老年群體的景觀體驗度.根據老年群體視覺審美,應布置花-草-灌-喬的植物立體結構,且鮮艷花卉占比應較大.植物配置應做到季季有景、月月有花,提高季相變化豐富度.增加體現社區特色的景觀小品,提升老年群體理解度.

6.1.4社交類活動總體模式與優化策略 社交類活動流動性強,其模式圖如圖14(d)所示.該模式總體分為三大圈層,核心圈層是家庭成員間的游玩、嬉戲和陪伴,第二圈層主要為朋友親戚間親密話題、涉及隱私的話題,第三圈層為陌生人之間交流天氣、問候和唱歌等社交活動.

核心社交類、親密社交類活動空間可小規模地與休憩空間并列布置,適宜布置在圍合空間內,保證隱私性;普通社交空間可簡單布置在道路兩側、開闊空間,便于老年群體聚集聊天、唱歌等.

圖 14 各類行為總體模式示意圖

6.2 時間-行為特征導向

6.2.1活動沖突疏解,時間科學分配 老年群體一日活動表現出“3個高峰、2個低谷”的時間行為特征,不同峰谷中的高頻活動類型不同,不同強度的活動易產生沖突,應在高峰期疏減部分高強度活動至低谷期,使峰谷活動有序展開.其中,早、午、晚3個高峰時段應以運動、休憩為主,社交、觀賞相應布置在2個低水平活動時間段前后,既可避免天氣條件不適,又可解決活動高峰期的時間沖突.

因此,在社區公園規劃中,應充分調研社區老年群體行為特征,分析其活動日變化特征,以滿足不同活動不同時段的多樣需求.具體思路如圖15所示:首先,應充分掌握老年群體時空活動特征;然后,通過相關技術手段模擬規劃平面老年群體活動,得出模擬結果;最后,將模擬結果與老年群體時空行為特征進行對比,得到最優規劃方案.

圖 15 適老化社區公園時間行為導向規劃思路圖

6.2.2設施資源共用,時間資源共享 社區公園服務的對象不僅包括老年群體,還包括兒童與青年群體.在設施資源有限、活動時間有限的前提下,實現資源共享是社區公園適老化、全齡友好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從一周時間粒度來看,老年群體在工作日與非工作日的活動頻次差異相對青年群體與兒童群體更小,青年群體與兒童群體由于上班、上學等原因在工作日活動較少,由此產生時間活動差異.一日時間粒度下,老年群體起始活動時間較早,在7:00—9:00早晨時段已有較高的活動頻次,但青年、兒童普遍在9:00—11:00這一階段開始進行活動,兩者再次出現時間活動差異.由此,可以通過時間互補,實現錯峰活動.

老年群體較多使用公共健身器材、公園座椅等設施,而青年群體自帶設施較多,如帳篷、折疊椅等,兒童群體也有專屬的兒童游樂設施.因此,在有限的設施條件下,充分利用時間差,將工作日白天的籃球場用作舞蹈場地,節假日則禁止跳舞,使各群體在設施使用上也能實現時間資源互補共享.

6.3 空間-行為特征導向

6.3.1環境需求互嵌化,空間分區合理化 老年群體活動頻次最高的類型包括輕度運動與休憩活動,該類活動所處空間為主要空間,其他活動包括社交、觀賞等所處空間則為次要空間,次要空間輔助主要空間.在社區公園規劃中通常沒有專門的老年游憩區,在社區公園適老化發展方面應關注老年游憩區規劃.

主要空間的分區布局形式如圖16所示,包括以下3種:嚴格分區分割式、均等環繞式和空間共享式.其中,嚴格分區分割式適用于規模較大的空間,嚴格分區有利于空間分類使用,避免空間浪費,保障各群體使用需求基本滿足;均等環繞式適用于規模較適中的空間,能夠均勻分布各年齡層、各行為類型的活動空間,均等地服務各群體;空間共享式適用于規模較小的空間,通過時間差將部分青年活動區域與兒童活動區域有序地分配給老年群體使用,不再單獨設置老年活動區,將有限的資源高效利用.

圖 16 核心空間分區示意圖

6.3.2行為類型多樣化,空間功能多元化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老年群體生活需求層次提升,其活動行為類型逐漸豐富.社區公園主要承擔老年群體散步、跑步、舞蹈社交、親子游園和觀花賞景等活動,單一功能的空間場景不能有效滿足老年群體多樣化的活動需求.空間復合、功能多元能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合理分配、科學使用,承載老年群體多種活動類型,增進老年群體的空間使用融入度.

將社區公園運動、休憩、觀賞和社交四大類空間功能相互結合,使之成為適老的復合空間.豐富空間活動形式,增加組織社區老年集體活動頻率,包括集體跑步、觀花和交流會,關注老年群體參與,提升老年群體在空間使用上的生理與心理融入度.

6.3.3促進老年友好化,空間設施智能化 身體殘疾、基礎疾病較重和自理能力較差等低能老人受制于其可行距離較短,不能有效體驗整個公園環境,其空間設施使用難度大.對此應當加強節點打造,既要在社區公園主次入口、核心游覽區布置景觀,也要在道路景觀、次要節點適當增加環境趣味性,如增加社區文化景墻、智慧播報與報警系統、生活宣傳展板和道路低維護花境,豐富社區公園局部環境的可感知度與可參與性.

致謝四川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一般項目(202210636030)對本文給予了資助,謹致謝意.

猜你喜歡
公園社交群體
社交之城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在公園里玩
社交距離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一見如故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