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國際話語需求與知識供給

2024-04-15 03:12何志鵬
開放時代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話語學術

■何志鵬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①、中國式現代化②、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強國③,是現階段中國社會建設與發展愿景的描述。上述愿景既基于堅實的實踐經驗,也有著相當豐富的思想理念。它對知識界認知、總結、歸納、分析中國的實踐經驗和道路選擇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命題,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形成與表達,尤其是對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提供了諸多思考空間。這幾個體系之間是什么關系?④進而,更深度的問題是:為什么要提這些體系?為什么要在中國走向現代化,彰顯自身風格、自主版本的現代化的時空條件下提出前述數個體系要求?⑤當中國日益發展為一個世界級的重要大國,官方和學界在國際社會發出聲音、表達話語、進行敘事的機會日益增多。此種顯著需求與應然供給之間的對應關系值得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

二、話語表達困境的需求側闡釋

自主知識體系是一個問題導向的理念,主要來自需求側的話語表達困境。具體體現在無論是官方話語還是學術話語,在進行學術交流、國際對話的時候,存在一些短板。盡管在很多時候中國的立場表達或者理念陳述,以及關于中國或世界曾有、現有、應有狀況的敘事⑥獲得了其他國家政府和民眾的認可,但并不是說所有的話語表達和觀點陳述都達到了良好的溝通效果。不得不承認,有一些話語的接受度遠遠達不到要求。在國際場合或者是雙邊交流的場合,來自中國的話語表達在接受端經常遇到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情況是“沒聽說”,主要體現在對于中國的一些提法、主張、概念,接受者非常陌生,而且也得不到必要的解釋。尤其是在直接語境中,接受者無法了解話語表達者、故事敘述者所采用的一些特別概念、特別提法的含義。國際社會是這樣,在國內也經常碰到一些極其陌生的詞,政府官員習以為常,聽者卻很可能不知道說的是什么。

第二種情況是“聽不懂”。具體表現在中國所做出的一些論斷、主張沒有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而僅僅是將主張擺在那里,仿佛這些主張能自證一樣,這就導致接受者無法真正理解表達者的意思。

第三種情況是接受者不同意、不接受、不認可,這更多體現為一種對立的情緒,也就是對中國話語表達者、故事敘述者所陳述的觀點持完全相反的立場,對于中國的主張不接受、不同意、不認可。這種情況極有可能來自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對立,也很可能來自文化上的差異和理論立場上的不同。比如,中國在國際社會善意地提出一種主張的時候,很多西方國家都認為中國的意圖并不是表面的目的。中國在國際事務方面很努力,一些西方人就認為中國是要追求霸權,試圖通過一系列的主張和行動稱霸世界。

這三種不同的態度表明,我們想要說的,聽者沒有聽進去,我們的話語表達沒有真正達到目的。話語表達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聽者的問題,但我們的一些話語表達生硬,不通俗易懂,或者在一些場合存在著文過飾非的情況。這種表達方式導致很多論辯不能深入。

提升話語傳播的效果給我們提出了很多挑戰。其中,以何種手段更高質量地表達中國話語,是傳媒領域高度關注的問題。進而,需要研討的問題是,表達的內容是否有可改進之處?如果我們對中國在國際社會話語表達和敘事方式進行細致的梳理,就不難發現,很多問題明顯存在著話語表達的內容缺陷。從表達的角度講,很多時候我們對于不同的事務都采取同樣或非常類似的表達方式,而沒有細致地闡述和具體地分析,這就是話語表達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的政策話語、學術話語原來都是片段式的,提出的一些觀點沒有分析,沒有下一層的深度解讀,沒有一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體系化結構。學術、政策的核心在“體系”,不成體系的說法就是碎片化(fragmentation)。

三、學術理論積累的供給側分析

對話語的需求向供給側傳遞,就要求提供良好的話語內容與形式,也就是高質量的話語供給。為了解決話語表達的短板與問題,最重要的是在供給側進行學術理論的積累。形式上指向如何使傳播生動活潑,如何優化話語表達敘述策略,而實質上,也是最為關鍵和主要的問題,就是我國學術研究支撐不足,無法為話語需求準備充分的內容資源,由此導致話語結構不明晰,話語表達不透徹,無法給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實踐提供堅實而充分的支撐。而高質量的話語供給,需要一個系統才能完成。一是話語工作的承擔者,即話語的表達者和設計者、話語形式的確立者、話語渠道的提供者。二是話語工作的制度構造,即將上述行為體有機組合在一起的話語構建機制,具體體現為規劃設計話語、實施完成話語、表達話語的組織機構和工作程序。三是支撐話語的知識系統。在前述組織機構和工作程序背后,需要一套相對完善且不斷演進的信息和論斷,作為話語的基礎和底層邏輯。雖然我們反對那些只注重實質而不注重形式的工作思路,高度認可在話語的交流和傳播領域進行高水平形式、渠道建設的重要性,但是尤其值得關注的顯然還是實體問題,也就是表達的內容、表達的靈魂。沒有這些內容層次的提升,無論在形式領域做多少努力,都很難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學術論斷把相關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基于社會實踐的網狀體系。這種體系結構即知識體系,相關的論斷則屬于一系列的理論。

如果這些信息和論斷都來自外部,則此種體系所生產的話語就很難有自主性,也很難有說服力,更難在話語的競爭中獲得優勢。這就需要我們在更加獨立的基礎上去構建知識體系,既需要信息完整準確和不斷更新、不斷拓展,更需要相關的論斷具有清晰透徹的特征。這種清晰透徹的論斷只有在理論層面深入思考方能完成。

供給側的努力要能夠應對和滿足需求側所提出的目標。在當今諸多國際事務中,中國的話語表達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國內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理論專家和實務工作者提供良好的話語內容與話語形式,從而改善我國好的故事未能構建、未能表達出去的狀況。同樣,在學術研究層面,我國的理論判斷未能被國際學術界充分知曉、理解和認可,需要在學術構建層面積極推進相關研究,作出一系列咬得準、體系化的理論判斷,進而形成良好的學術格局,支撐中國學術界與國外同行的交流與對話,促進中國現代化的學術研究者與國外同行協同發展。

在研討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基本理論時,要在格局認知和思想理念層次上使基本概念和核心邏輯保持一致,包括對時代背景和未來方向形成基本共識。在對基本概念匡定通約性理解的基礎上,找到個性化的闡釋;在對事物基本性質厘清跨文明共識的底色上,確立個性化、專門化的分析和認知。例如,作為現代政治學和法學的核心范疇,尤其是國際法的起點范疇,主權應當向什么方向發展?帝國的概念可能有諸多理解,從政治學、法學、歷史學可能做出不同維度的解讀,但是最基本的認知需要存有共識。盡管不同學者、不同學科可以強調同一概念的不同側面的表現、不同方向的特點,但不宜呈現沖突。故而,我們的研討涉及一個前提性的問題:當我們講現代化的時候,我們在說什么?可以看到,無論是傳統的對現代化的理解,還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現代”這個詞都沒有具體化、細節化,也就是說直接把“現代”這個詞放到解說里。然而,我們不禁要追問:現代意味著什么?現代化不像工業化、農業化、科學化、老齡化。大工業生產、市場經濟化,這都有非常清楚的參照與衡量尺度;但是現代化中的“現代”,只是一個時間標度,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國家,很可能什么都不做,隨著時光的流逝慢慢老去,這個行為體是不是“現代化”了呢?如果說消極怠惰、無所作為不能算現代化,那么這個時間標度很可能就什么實踐意義都沒有。即使在現代,在我們所見、所歷、所感知的生活場景里,有的人的心境可能留存在唐代,有的人的衣著可能停留于漢代。同在一個時間斷面里,卻不意味著都一起現代化。由此,現代化就一定包含著一些超越時間維度自身的尺度,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前提性問題。就人們對于現代化的體會而言,它的備選尺度應該包括思想的開放性而非封閉性,生產的工業化而非農業化,科學技術的普及化而非遏制性收縮,市場的充分自由度而非排他性,教育更廣泛的可及性而非壟斷性。具備了這樣一些特征,就可以初步認定為趨向現代化,否則就可能背離現代化。在對何謂現代化的認識達成基本一致之后,分析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考慮將一些前現代的現象拉向現代;要從容面對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出現的問題、存在的危機、面臨的挑戰,以及反思現代化,超越現代化,如上林林總總,非理論無以達致。

綜上可知,供給側提供良好的話語表達,要以相關的人才、組織機構、工作程序和知識準備為前提,而組織機制和人才都應以知識的傳輸、培育為根基。這就意味著,知識體系是整個話語體系供給的基礎,而知識的核心又是理論,由此理論就成為整個知識體系構建和發展的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雹咦鳛閷嶓w領域研究的專家,首先,要進行理論生產,要拿出理論,尤其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次,對理論進行檢驗,進行邏輯整合、體系融合。以實踐為基礎生產理論,就是總結、歸納實踐,可能會產生一些初級理論;更多的理論生產,實際上是從理論生產理論,以及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些理論到底靠不靠得住,需要驗證。主要是用邏輯,包括形式邏輯自身,用理論的邏輯和實踐的邏輯來檢驗。由理論聯結信息而形成知識體系,由知識體系促進發展而提升知識水平,實現人的認知升級和能力強化,促進相關的組織機構按照良好的機制生產國際社會交流合作所需的話語,這就是知識生產引致話語完善的供給側運行邏輯。

四、達致供求平衡的契合點

需求側的話語困境給供給側帶來了壓力和挑戰,需要積極有效地予以應對,才能構建供求關系的平衡。就中國發展進程和世界文明格局而言,中國話語的關鍵需求在于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解讀。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體現形式是各方面、各領域、各部門、各層次的實踐。將這些鮮活的實踐總結、歸納、整理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判斷,是確立中國特色現代化話語、形成中國特色現代化敘事的基礎工作。只有做好這項基礎工作,才能更明確地認知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指向、基本內容、主要原則和價值導向。因此,我們要密切關注改革開放40 余年的現代化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70 余年的現代化建設經驗,并由此上溯到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為了救國圖強、富國強兵而進行的一系列現代化探索,這是塑造堅實而有力的現代化中國話語的基礎工程。在這一基礎工程的支持下,構建和完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法學等各個方面的現代化中國基本論斷,是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緊迫任務。將這些來自實踐、基于問題的論斷進行比較、整合,就能夠逐步提煉更高層級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并且使其不斷體系化,形成良好的結構和完善的推理邏輯。在探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過程中,必須認真思考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幾個核心問題,如中國共產黨的地位與意義,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引領,中國歷史傳統的影響和轉化,外國理論和實踐的引入及革新。上述思想理論學說經過國內同行探討,以及與國際同行溝通比較,就有可能完善或強化中國特色的學科建設,尤其是在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領域。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不僅有利于對學科的基本范式、層次結構形成共識,從而高效推進本學科的學術進化和學術交流,而且能夠更好地轉化到教學體系中,使得該領域的人才培養更為體系化、精細化、合理化。當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在話語體系的需求下逐漸成熟,也就會整體上形成一個更強的知識體系。這種知識體系既能夠完成學科內部論證的邏輯閉環,也能夠妥當地進行教學活動,推進人才培養,從而構建更高質量的話語規劃、話語設計、話語內容充實、話語完成和話語表達,有力推進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并為中國式現代化服務。國際政治事務、經濟事務、社會事務、法律事務等在變革發展,我們的話語體系、學術體系、學科體系也隨之不斷變革發展。⑧跨越既有學科的國家安全學、人權學,就體現了學科構建的發展。

以理論構建為基礎,發展學術體系、學科體系,推進人才培養。人才培養好了,畢業之后形成工作團隊,共同服務于話語體系,進而提升話語供給能力,以回應話語需求,形成一個良好的話語層次的中國形象中國表達。

五、結論

國家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對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了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命題,同樣對教育界提出了自主知識體系的命題。這是當代中國重要的政策命題、政治話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不僅蘊含著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學術化闡釋和學理化總結,本身也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部分,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智慧支持和理論保障。以體系化的理論構建形成自主知識體系,意味著自主知識體系一定是以理論為核心的。沒有理論,所謂的自主知識體系就是一個空殼。只有以自主知識體系推進體系化的話語構建,從話語角度切入知識構建的動因,以話語構建現代精神文明,才構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服務的中國話語。因而,不斷提升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自覺,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觀念,是中國知識界的光榮使命。

注釋:

①從黨的十六大至二十大,中國共產黨連續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的主題目中都有這個概念(此前使用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充分說明這個概念的核心地位。

②黨的二十大報告11次提及這一概念,并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界定。

③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報告數次提及這一目標。

④田心銘:《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載《政治學研究》2021 年第6期。

⑤莫斌:《新時代的學術創新與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載《哲學動態》2022年第4期。

⑥有一個前提問題需要厘清,即中國為什么要表達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立場,中國知識界為什么要提出與其他國家知識界不同的學說。不同國家基于不同地域文化、社會背景、歷史際遇等因素,有著不同的追求目標,因此會有不同的主張。而中國社會在發展進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獨特的,至少是具有差異性的問題,完全用其他國家的理論難以解釋清楚。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領域,都存在此種現象。因此,我們要從實踐出發,從現實出發,提煉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張,總結具有中國特色的闡釋模式。

⑦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⑧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三大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進程評價:理論與實踐探析》,載《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2年第1期。

猜你喜歡
中國式話語學術
中國式民主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中國式失敗
話語新聞
話語新聞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學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