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語言國情知識體系建設的進展與前瞻*

2024-04-15 18:55騎,
關鍵詞:國情師范大學社會科學

沈 騎, 孫 雨

(同濟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092)

引 言

語言國情是國情的一部分,是一個國家的語言生活狀況,主要包括:語言使用情況,語言功能定位,語言本體特征,語言關系狀況,語言功能的演變趨勢等。(1)戴慶廈.論新時期我國少數民族的語言國情調查[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戴慶廈,袁夢.新時代語言國情研究的四大熱點[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語言是信息傳遞的重要工具,又是各族人民交流思想與聯絡感情的重要媒介,同時國家的建設與發展也離不開語言的助力。202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語言文字事業事關國民素質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事關歷史文化傳承和經濟社會發展,事關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支撐,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闭Z言國情是國家語言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基礎與依據。目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針對中國的語言狀況深入開展語言國情研究既是我國當前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務,又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要建設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指示,這為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指明了新方向。(2)李寶貴,劉家寧,李慧.“三大體系”研究的論域、進路和展望[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23,(3).中國語言國情知識體系的形成是通過對大量語言學研究、社會學調查、語言政策以及語言規劃實踐的綜合分析和整理得出的。這個知識體系包括了語言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方法,以系統地研究和探索中國語言的特點、規律和應用。中國語言國情研究具有自身的特點,它將語言國情作為主體和客體進行研究,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強調中國特色和中國立場,并注重實踐應用。這些特點驅動著中國語言國情自主知識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近16年來,語言國情研究作為新興領域逐漸吸引了國內學者的注意,并取得了一些豐碩的成果,展現了良好的發展潛力。國內語言國情研究路徑可分為以下3個方面。第一,基于我國語言國情的語言國情概念建構,例如,戴慶廈(3)戴慶廈,李春風.再論語言國情調查的理論與方法——以綠春哈尼族語言生活個案為例[J].中國社會語言學,2012,(2);戴慶廈.中國的語言國情及語言政策[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2);戴慶廈.語言國情調查的再認識[J].語言文字應用,2020,(2).從語言國情調查的概念、價值及歷史發展等幾方面論述了我國新時期少數民族語言國情調查的重要性,分析了新時期民族語言國情的新特點,歸納了新時期民族語言國情調查的主要內容,還為新時期如何做好民族語言國情調查指明了方向。李宇明(4)李宇明.語言生活與語言生活研究[J].語言戰略研究,2016,(3);李宇明.語言生活研究與中國語言學的歷史使命[J].昆明學院學報,2023,(1).認為中國正在形成“語言生活派”,且語言國情對于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語言使用現狀、語言需求和語言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能夠為制定相關語言政策提供有力支持。岳朋雪、趙小兵(5)岳朋雪,趙小兵.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國情地圖數據庫構建及國情分析(1949~2017)[J].語言文字應用,2020,(2).梳理了1949~2017年我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國情調查文獻和數據,從宏觀方面指出我國語言國情研究現狀。第二,語言國情與政策規劃互動研究。例如,陳兵(6)陳兵.影響柬埔寨語言國情的外來語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1).通過對不同時期柬埔寨語言國情的梳理,并基于個案研究,調查了3種外語對不同時期柬埔寨語言政策的影響。尹枝萍(7)尹枝萍.西南民族地區復雜語言國情與外語教育問題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1).立足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國情,在分析語言教育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或沖突后,探討了外語教育規劃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姚志華(8)姚志華.關于當前我國語言國情與語言規劃的思考[J].語文建設,2018,(12).梳理了我國語言國情發展,并為我國新時期語言規劃現狀提出建設性意見。余光武等(9)余光武,張森,宋思琪.“一帶一路”沿線阿拉伯國家語言國情及相關建議[J].語言戰略研究,2021,(1).分析了“一帶一路”沿線13個阿拉伯國家的標準阿拉伯語、阿拉伯語方言及外語的使用情況,以及阿拉伯國家語言教育情況和漢語教育概況,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面向這些國家的語言對策與提升語言服務能力的建議。第三,語言國情研究的國際比較。王革和張平(10)王革,張平.語言國情視域下中英與多語教育政策研究[J].英語研究,2018,(2).比較中英兩國不同歷史文化傳統、移民模式和人口構成形成了不同的人口特征、社會形態和治理模式等語言國情,并對我國語言國情研究提出建設性思考??傮w而言,現有研究缺乏整體和系統把握語言國情的概念內涵,對于我國多民族語言使用狀況關注不足,缺乏微觀實際調查研究,對于語言國情研究學科建構關注不足,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語言國情研究框架,融合多學科知識推進語言國情研究發展,從而構建科學合理的語言國情研究學科體系。

中國語言國情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既需要認真思考中國語言的本體特征、歷史淵源和社會文化背景,也需要審視研究者的認識觀念和方法論,思考如何在中國語言國情研究中運用適合的認識方法,同時還需要思考如何制定符合學術規范的研究方法,并結合中國語言國情的特點進行創新。對此,學術界的探討還不夠充分、展開還不夠深入。鑒于此,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CNKI)2008~2023年語言國情研究文獻進行系統梳理分析(《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于2008年率先創設“語言國情研究”專欄,因此本文將文獻檢索時間限定為2008~2023年)。數據檢索時,以“語言國情研究”專欄創欄介紹中“語言國情”“語言政策”“語言規劃”“語言安全”“語言資源”“少數民族語言”等作為關鍵詞,檢索到2494篇相關文獻,著重探討國內語言國情研究的前沿動態并挖掘其未來發展趨勢,為未來中國語言國情知識體系建構提供有益借鑒。

一、中國語言國情研究的進展與趨勢

(一)中國語言國情的學術組織

中國語言國情研究的發展需要學術力量的組織引領,這里的學術組織不僅包括學術平臺的支持,也包括國家政策導向和科研項目的支持。欄目設置凸顯學術期刊的頂層設計和有組織科研的特征。通過研究語言國情研究欄目中發文期刊的分布情況,我們發現自《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設“語言國情研究”欄目以來,共辦98期,發表文章284篇,《語言戰略研究》《中國語言戰略研究》等期刊發表與語言國情研究相關的研究文章也緊隨其后,且《語言戰略研究》關注的一些主題與《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語言國情研究”專欄形成良好的互動。這些研究主題廣泛,既包括語言文字本體研究,如:古文字研究、語言結構特點等;也包括語言在國家建設發展中的應用,如:語言與經濟建設的關系,語言與國家安全的關系,語言保護和語言服務,語言交叉學科的形成及發展,中文的地位及傳播,瀕危語言的現狀及保護,等等。這些內容涉及我國語言研究微觀方面的分析、描寫,又包括宏觀語言規劃以及語言演變趨勢的估量和展望,系統地展示了我國語言國情研究的發展全貌,是深入了解我國語言國情研究現狀的重要渠道。

此外,科研項目基金資助文獻反映了研究人員在特定研究領域中的資金來源和支持情況。(11)朱尖,苗威.中國邊疆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通過對基金資助文獻研究,可以發現政府、企業和學術機構對某些領域的研究關注度和資助方向;可以了解到當前研究的熱點和趨勢,幫助研究者了解研究前沿,指導科研人員選定研究方向。語言國情研究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比例為65.56%,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這一研究符合國家意志和政策引導方向,也說明國家對中國特色的語言國情研究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加,這對于推動構建中國語言國情研究的自主知識體系和傳播語言國情學術話語有積極意義。

(二)語言國情研究的基本內容

2008~2014年是語言國情研究萌芽階段,發文量穩步增長;2015~2018年發文量略有下降,2019~2020年發文量達到頂峰145篇;2021~2023年發文量雖有所下降但呈現平穩趨勢。

首先,2014年之前可稱為語言國情研究的萌芽階段,2008年處于語言國情研究新創階段,發文相對較少。戴慶廈(12)戴慶廈.論新時期我國少數民族的語言國情調查[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梳理了語言國情研究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脈絡,探討了語言國情研究的起源、演變過程以及不同階段的重要成果和學術爭議,并展望了語言國情研究未來的發展前景,探討了可能面臨的挑戰和需要克服的問題。這些可能涉及技術進步對研究方法的影響、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研究的應用價值等方面的思考,為語言國情的發展和未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陳章太(13)陳章太.語言資源與語言問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開創性地提出了語言研究的資源范式,并對“語言問題”與“語言安全”相關問題作出界定。李宇明(14)李宇明.當今人類三大語言話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論述了人類發展過程的三大語言問題,并提出了進行21世紀語言普查、語言功能規劃以及當今國家語委的職責等問題,對語言國情研究的理論框架和核心概念進行了深入剖析。戴慶廈(15)戴慶廈.“瀕危語言熱”二十年[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回顧了近20年瀕危語言研究,為瀕危語言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提供了指導??傮w而言,這一時期國內學者對語言國情研究的關注程度較低。

發表有關語言國情的論文最多的是2014年。此階段發文主題較為分散,主要關注少數民族語言以及語言文字標準的相關問題,同時結合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研究奧運中的語言問題。雖然未形成穩定的研究熱點,但是國內學者對語言國情研究的關注度明顯提升。論文數量大幅增加,反映出語言國情領域的研究和探索持續深化。蔡基剛、魯子問(16)蔡基剛,廖雷朝.國家外語能力需求與大學外語教育規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魯子問.我國當前外語教育改革要議[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等學者探討了國家外語能力與外語規劃的前沿問題,刁晏斌(17)刁晏斌,鄒貞.基于計算的海峽兩岸女性譯名性別義溢出情況對比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李行健,仇志群.一語兩話:現代漢語通用語的共時狀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蘇金智.兩岸四地詞匯相互吸收趨勢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等學者對海峽兩岸的共同語進行了研究,文秋芳、馬曉雷等(18)文秋芳.美國語言研究的基本特征:服務于國家安全戰略——以馬里蘭大學高級語言研究中心為中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馬曉雷,周廣藝,張宗波,等.五十年來美國軍事語言研究的發展與啟示——基于美國國防部國防科技情報中心數據庫[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學者通過對美國語言國情的研究,對我國國防語言能力提供了建設性建議。黃行等(19)黃行.漢藏語系語言區域性特點形成機制初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戴慶廈.漢語的特點究竟是什么[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學者對漢藏語系的特點與形成機制進行深層研究,王寧等(20)王寧.再論《通用規范漢字表》發布的背景和制定的意義——兼論漢字規范保持穩定的重要性[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卜師霞.《通用規范漢字表》關于異體字的整理[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張蒙蒙.從《通用規范漢字表》和《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看兩岸字用字形差異[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學者通過對《通用語規范漢字表》研究,談論了漢字規范保持穩定的重要性。徐大明等(21)徐大明.母語平等政策的政治經濟效益[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李海英,方小兵,葛燕紅.論母語與母語規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學者介紹了母語政策規劃的政治經濟效益,并從考察國內外語情入手,提出母語視角語言規劃的條件和背景,進一步通過觀照現有語言規劃體系,論證母語規劃的理論價值,并結合國家語言文字發展目標,以“中學語文教育調查”實例嘗試說明母語規劃的實踐意義。劉國輝、張衛國等(22)劉國輝,張衛國.從“產業倡議”到“語言紅利”:加拿大的語言產業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李艷,陸潔.產品供給視角下的美國語言教育培訓行業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結合我國語言產業發展現狀,提出為促進我國語言產業加速發展應確定產業基本規模,合理進行語言產品的供給,制定語言產品質量評價等相應規定,并建立語言產品的對外輸出通道。趙世舉等(23)趙世舉.從語言的功能看公民個人語言能力的地位和作用[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學者研究了語言能力與國家發展的互動關系。周慶生(24)周慶生.少數民族語言在社會轉型中的挑戰與機遇[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探討了制約少數民族語言發展的社會經濟因素,展望少數民族語言的發展趨勢,并為民族語言能力評價及其標準化提出可操作性標準。

自2015年以來,語言國情研究開始關注國家重要戰略,例如:趙世舉、魏暉、張日培和沈騎等(25)趙世舉.“一帶一路”建設的語言需求及服務對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魏暉.“一帶一路”與語言互通[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張日培.服務于“一帶一路”的語言規劃構想[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沈騎.“一帶一路”倡議下國家外語能力建設的戰略轉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學者開展面向“一帶一路”倡議的語言需求、語言服務、語言規劃和語言能力研究。刁晏斌等學者通過對兩岸四地的語言使用情況對比,揭示了民族共同語地位變化的特點、規律及其成因。2016年,陸儉明、吳應輝(26)陸儉明.漢語國際傳播中一些導向性的問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吳應輝.漢語國際教育面臨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則注意到了國際中文傳播存在的問題,并對國際中文教育、傳播提出建設性意見。文秋芳(27)文秋芳.國家語言能力的內涵及其評價指標[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開始關注國家語言能力的發展與建構問題。2017年,語言國情研究開始關注人文社科領域內學術語言使用問題,揭示了學術語言選擇背后的深層語言地位問題,同時也關注少數民族語言以及方言中的語言使用問題。2018年,相關研究開始關注語言服務、語言安全、語言經濟以及家庭社區語言規劃等與社會現實需求緊密結合的語言問題,如面向老年人的語言規劃(28)沈騎,顧均儀.信息無障礙社會建設中的老年友好語言規劃研究[J].外語研究,2023,(6).。2019年,新出現的熱點“語言扶貧”與國家脫貧的現實需求緊密結合,語言國情研究開始呈現個人關懷,高一虹等(29)徐繼菊,高一虹.死亡態度主題敘事的話語特征——基于西南地區15位老人的訪談[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李芳.醫患交流壞消息告知研究:回顧與展望[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孟玲.壞消息告知的交際策略及其有效性個案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學者通過對死亡話語的研究體現了語言研究的人文關懷。2020年,語言治理與生態語言學等熱點致力于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語言問題。2021年,國家話語能力建設專題呼應了中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升國際話語權的現實需求。2022年的語言國際傳播以及語言與共同富裕等專題的設立,彰顯了國際傳播時代,講好中國故事,樹立好中國國際形象的必要性。2023年的國際中文研究專題反映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以及全球范圍內對中國文化和語言的濃厚興趣。

總體而言,自2014年以來,語言國情研究的內容涉及領域廣泛,其主題包括語言安全、生態語言學、國際組織語言政策、家庭語言規劃等熱點話題,語言國情研究在理論與方法兩方面都有較大突破。

(三)中國語言國情的學科范疇

中國語言國情研究的學科范疇可以通過該學科的高被引文獻體現。這些高被引文獻可能包括對特定國家或地區語言使用、文化、社會和歷史背景的深入分析,涉及語言的演變、變體、社會地位、教育以及文化影響等方面。這些文獻為該領域提供了重要且有影響力的見解,有助于推動語言國情研究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學術界對這些研究成果的認可和重視。其中,趙世舉和沈騎2015年的兩篇文獻引用頻次最高,分別為246和222次,(30)趙世舉.“一帶一路”建設的語言需求及服務對策[J/OL].http://ynsf.chinajournal.net.cn.查詢時間:2023-12-31;沈騎.“一帶一路”倡議下國家外語能力建設的戰略轉型[J/OL].http://ynsf.chinajournal.net.cn.查詢時間:2023-12-31.凸顯出面向“一帶一路”建設語言規劃研究的重要意義,也為中國語言國情研究指明新的研究方向。

對于特定語言的歷史演變,我們可聚焦于特定語言的歷史演變,深入研究其變遷過程和在不同地域或社會群體中的變體呈現。通過歷史文獻、語料庫和口頭傳承的綜合分析,著重揭示該語言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變化進程。同時,重點考察特定語言在社會層面的地位和影響力,包括其在政府、教育、媒體、商業等領域中的應用情況,以及與其他語言的關系。這一系列研究涵蓋官方語言政策、語言多樣性以及使用者社會地位等方面的深入探討。

對于語言教育體系的分析,焦點將集中在教學方法、教材以及語言政策對教育的影響。同時,致力于探究語言對文化認同、價值觀念、文學藝術及傳統習俗的塑造與傳承作用。研究將深入剖析語言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涉及語言反映的社會結構、身份認同、社會互動以及權力關系等角度。重點也會放在特定社會群體中方言、俚語或非正式語言使用背后的社會意義。

此外,通過對中國語言國情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比較分析,以探究語言使用、社會地位及文化影響等方面的差異與共通之處,以期從中獲取新的啟示和深入理解。這些研究方向可以通過調查研究、語料庫分析、田野調查、社會學調查以及跨學科研究等方法展開,以豐富中國語言國情研究的學科廣度和深度。

(四)中國語言國情研究發展趨勢

在現有語言國情研究中,高頻關鍵詞的出現頻率通常反映了研究者們關注的重點領域及其發展趨勢。通過對語言國情研究關鍵詞的研究,我們發現中國語言國情研究呈現以下趨勢:

首先是語言多樣性與地區差異的研究,包括中國境內不同地區、民族之間語言使用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這種研究涵蓋了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地方特色語言等方面。隨著社會發展,這些語言的使用和傳承面臨許多挑戰,研究者關注如何保護、傳承這些語言文化。

其次是語言與中國社會變遷的關系研究,研究關注語言如何反映社會變遷,包括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教育制度變革等對語言使用和傳承的影響。這種研究通常包括語言政策、教育改革、媒體傳播等方面,探討社會變革對語言演變和語言生態的影響。

再次是語言技術與應用的發展研究,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語言技術在翻譯、語音識別、智能客服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中國語言國情研究也在探索如何利用這些技術更好地理解和傳承語言文化,同時也面臨著技術與人文的結合,以及技術發展對語言本身影響的挑戰。

語言國情研究是一個動態的領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不斷演變??萍嫉牟粩喟l展也在改變語言的使用和傳播方式。社交媒體、通信應用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對語言的影響是研究的重要方向,這些新技術如何塑造語言交流模式和傳播方式值得深入探討。同時,全球化趨勢下的文化融合和跨國交流也在影響語言國情。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導致語言的借鑒和融合,這種跨文化交流對語言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語言國情研究的熱點發生變化,需要持續關注和不斷調整研究方向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語言環境。

二、中國語言國情知識體系的發展特征

中國語言國情知識體系強調語言國情研究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注重從實踐出發,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同時,研究方法多樣,涵蓋了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多個學科的方法和理論。通過對語言國情文獻的計量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國語言國情知識體系發展呈現以下趨勢:

第一,國內語言國情研究呈現階段性。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民族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涉及各個領域的巨大變化。民族語言反映社會的變化最敏感、最迅速,必然也會跟隨社會的巨大變化,發生前所未有的新變化。這種變化包括語言功能和語言結構兩個領域,涉及語言地位、語言功能、語言使用等幾個方面。在2008~2010年間,語言國情研究開始形成初步的理論框架。學者們開始關注語言政策與規劃同語言使用情況間的聯系,并嘗試建立相關理論模型和研究方法。2014年之后,語言國情研究者開始更多關注語言國情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從語言結構、語言演變、語言地位、語言政策等多個角度進行深入研究,構建了更為全面的研究視角,語言國情研究進入相對成熟階段的標志。

第二,國內語言國情研究呈現跨學科特點。相關研究與社會學、符號學、心理學、民族學、經濟學等學科交融發展。進入新時期,由于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的大發展,社會對語言統一性的要求提高了,因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功能也隨之提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需要結合不同學科對我國多民族語言使用狀況進行研究,多學科的融合發展給語言國情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從而開辟我國語言國情研究的新路徑。

第三,國內語言國情知識體系學理外延不足。這體現在高度引用的文獻相對較少,而具有影響力的論文數量有限。文獻間的引用率較為稀疏,其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達到246次,主要集中在探討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語言政策研究。這表明國內學者在對語言使用狀況的關注和討論相對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不利于中國語言國情知識體系在理論視野和學術理論延展方面的發展。

第四,國內語言國情研究的主題不夠聚焦。除了某些綜述性研究外,研究焦點主要圍繞在語言規劃、語言服務、語言政策以及語言資源等方面。然而,通過聯系強度的分析可觀察到學者對語言國情的關注度仍顯不足,這導致研究主題的較大分散性。在新時期,民族語言國情快速變化的特點決定了語言國情調查必須集中關注我國實際語言使用狀況。通過聚焦研究的焦點,國家各級政府如果可以及時掌握現時民族語言的國情,就對我國民族語言的現狀有系統全面的認識,進而對民族語言的使用和發展提出正確的、科學的對策。

構建中國語言國情自主知識體系需要有清晰的學術定位以及充分的學理支撐。這意味著研究者應該遵循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進行理論建構、實證研究和理論驗證。通過科學文獻計量法對中國語言國情知識體系發展總體特征進行把握,我們可以更加準確、科學地描述和解釋中國語言國情的特點、演變和影響,為中國的語言規劃與教育等領域提供科學的指導和支持,推動中國語言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地位。

三、中國語言國情知識體系建構前瞻

中國語言國情知識體系是中國學者在對中國語言國情進行全面、科學認知基礎上構建的一種獨特知識框架。這種知識體系反映了中國學者學術研究的個體能動性以及創新性表達。它通過對中國語言國情的研究和總結,旨在形成一種學理化、系統化的一般性知識體系。通過對國內語言國情研究的文獻分析,我們發現國內語言國情知識體系建構需在以下3個方面提升。

一是豐富理論體系。目前語言國情的研究涉及多種理論視角,如語言政策、語言規劃、語言治理、社會學構建原則、語言經濟與語言產業的相關語言理論,但目前國內語言國情的實證研究不足,缺少理論對實證研究的支撐,尚未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國情理論體系,因此需要國內語言國情研究者根據中國實際情況,構建中國自主語言國情理論體系,指導語言國情研究進一步發展。

二是拓展研究廣度和深度。中國有著多種方言和地方語言,這些方言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使用和影響。研究這些方言的演變、使用情況以及它們對當地文化、社會和人際交流的影響,可以為語言國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隨著科技的發展,語言的使用和演變也在不斷變化。數智時代對語言使用的影響,以及新技術對語言傳播和溝通方式的改變,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語言國情的發展趨勢。這要求收集豐富的語言數據進行系統論證,以揭示語言變化的特點、規律以及其成因。此外,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語言使用變化的差異,區分出不同的層次,尋找造成這些層次差異的原因,從而深入了解國家語言使用的政策機制以及國家戰略的影響。

三是優化研究方法。以數據驅動的方式進行語言國情研究,不僅提供了語言數據的支持,還為研究者提供了技術支持,使其能夠對相關數據進行深度加工,更有效地揭示語言規律并解決語言問題。數字化時代為語言國情研究提供了廣泛的發展可能性。研究者不僅可以根據其研究目的,從宏觀、中觀、微觀的研究視角入手,探討不同民族的語言使用狀況、語言的接觸與融合,以及我國少數民族在使用國家通用語方面的語言政策、民族意識、社會身份和權利等社會文化價值。同時,也需要加強對特定用途或特定時期的語言資源研究,以擴展并豐富我國語言國情的深度研究。這有助于建構中國語言國情的知識體系,從而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牢固性。

建構中國語言國情自主知識體系需要兼顧吸收借鑒其他國家語言國情研究成果和堅守中國立場的原則,這意味著我們要保持獨立思考,不盲目照搬西方理論,在批判地吸收借鑒基礎上進行創新。同時,要堅持問題導向和實踐導向。我們應該關注實際問題,解決現實中的語言難題,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中,為中國語言發展和語言政策提供有益建議。同時,我們也要密切關注語言變化和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研究方向和方法,以適應社會發展和語言變革的需求,加快形成重點明確、層次清晰、結構協調、互為支撐的體系。(31)崔希亮,丁安琪,馮麗萍,等.“國際中文教育三大體系建設”多人談[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23,(3).

結 語

建構中國語言國情知識體系旨在系統地理解和闡釋中國語言生活的特征和規律,體現中國學者的主體性和創新性,以推動中國語言學學科的發展,并為中國語言生活和語言治理研究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框架和方法論。本研究聚焦語言國情,旨在探索中國語言國情研究的演進歷程、學術組織、研究內容與學科范疇,系統地呈現語言國情研究的最新進展。此外,研究還探索語言國情知識體系構建的特征與發展規律,借助過去16年研究的熱點,試圖揭示未來值得深入挖掘的研究課題和發展方向。

數智時代的來臨為研究者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語言數據資源,同時也對語言國情研究的發展和創新提出了重大挑戰。探索數智時代語言國情研究的范式轉變與方法創新,有助于拓展我國語言國情研究的多維度,推動語言國情研究范式的創新,對于促進中國語言國情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此外,語言國情研究具有鮮明的跨學科和跨領域特征,研究者可以根據其研究目標,從多個維度探討不同民族的語言使用情況、語言接觸與融合等情況,從而推進構建中國語言國情知識體系,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猜你喜歡
國情師范大學社會科學
《云南社會科學》征稿征訂啟事
《河北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喜報
家國情 詩詞魂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推廣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國情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數學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
地理國情監測知識支持庫初步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