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彰顯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價值引領*

2024-04-15 18:55曹高丁
關鍵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體話語

青 覺, 曹高丁,2

(1. 中央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081; 2.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1331)

話語是思想意識的載體,思想意識是話語的源頭。人們的思想意識以話語為介質表達出來,話語也反過來影響和塑造人們的思想意識?!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是近代中國走向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話語之一,也是最具有凝聚力的話語之一,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與發展。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王朝國家形態遭遇了空前的國家存亡危機,強烈的民族危亡意識深深地刺激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中華民族先進知識分子在“沖擊-反應”的巨激下左沖右突,尋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求變之路。從孫中山的“振興中華”到梁啟超的“少年中國”再到李大釗的“民族復活”,從梁啟超引入“中華民族”到孫中山宣布“五族共和”,再到李大釗提出“新中華民族”(1)參見曹高丁,青覺.概念溯源與流變:從構建中華民族到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學術探索,2023,(6).,各方政治勢力、各界知識分子不約而同地接受和使用“中華民族”和“民族復興”話語,自覺踐行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凝聚共同體意識、激起集體行動的實踐之路?!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展現了中華民族百年來的屈辱歷史記憶和輝煌奮斗歷程,其內蘊的歷史性、場域性、文化性和人民性意涵,刻寫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覺醒、凝聚、重塑和鑄牢過程。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01).,以話語的視角研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有助于推動“復興話語”“鑄牢意識”和“偉大夢想”的實踐進路,不斷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中國力量。

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敘寫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

1840年鴉片戰爭中斷了中華民族千年來的“盛世輝煌”,中國人民從此開始了漫長的百年屈辱史,國家也被迫納入世界民族國家敘事體系。面臨頻頻而至的“亡國滅種”危機,中國無數仁人志士不斷反思和探索御辱求存和國家崛起之路,逐漸形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和覺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歷史演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發”生成交織互動,以話語敘事體系刻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覺醒過程,強化集體記憶,進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

(一)時間向度刻寫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敘事

民族興衰、王朝更替是不變的歷史規律,貫穿于中國歷史敘事始終。歷時性向度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形成演進的歷史主線,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覺醒、凝聚與鑄牢的敘事邏輯。在中華民族共御外辱的奮斗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益覺醒,并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交互形塑。1984年,孫中山在《興中會章程》中提出“振興中華”(3)孫中山.興中會章程(1984年11月24日)[A].孫中山選集(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以凝聚反清力量。雖然具有濃厚的大漢族主義復興色彩,但也浸潤了近代資產階級民族革命觀念,為建構民族國家聚合了革命力量?!拔逅摹边\動后,“滿、蒙、回、藏”“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中華民族之新主義”(4)孫中山.三民主義(1919年)[A].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4.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新內涵,中華民族整體觀念為社會各界所認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覺醒?!熬乓话恕笔伦兒?空前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刺激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團結抗日的時代強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統合下達到前所未有的一體化高度,“一體之下多元平等”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最終確立。(5)青覺,趙超.一體之下的多元平等: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話語構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政權的鞏固、物質經濟基礎的牢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向縱深推進掀開了嶄新篇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被動轉為主動,在互構共生與補益共進中實現創新性發展(6)張神根,王臨霞.從歷史生成到時代價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重蘊涵[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2,(3).。進入新時代,在“兩個大局”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歷經“樹立”“培養”“培育”和“鑄牢”(7)于春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政策話語的發展脈絡與構建邏輯[J].探索,2022,(1).,成為當前民族工作的“主責”“主線”“主綱”,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演進相生相映。

共時性向度呈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精神積淀和命運走向,直接定位于中華民族“四個共同”歷史根基,并不斷形塑中華民族共同體身份認同。重大事件的深度還原、集體記憶的復制再現、偉大精神的有效提煉、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不斷喚起各族人民相濡以沫的共同經歷和共同記憶,形塑由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中華民族,合成中華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8)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001).的共同體?!八膫€共同”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基本元素,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理據,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堅實基礎。各族先民共同開拓的96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美麗家園,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疆土內你來我往、頻繁互動,交融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匯聚成“多元一體”格局。各民族共同鑄就的“大一統”歷史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主旋律,無論是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為最高政治目標,推動著中華民族融合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實體。各民族創造的兼收并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是維系多民族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情感紐帶,從先秦的“內諸夏而外狄夷”到清代“天下一家”,“久已合作于一家”始終是民族發展的總趨勢,(9)張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與培育機制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1,(1).內在支撐著中華民族共同體“俱榮俱損”共同體意識。各民族共有共育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已深深融進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靈魂,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精神滋養和心理認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歷時性演進脈絡展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覺醒和鑄牢過程,共時性歷史基礎則反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利益和理想追求,兩者共同在時間維度書寫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覺凝聚歷史,表現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性存在、同手足共復興的責任使命意愿。(10)青覺.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思路[N].中國民族報,2020-08-25(005).由此,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在時間維度上就要進一步挖掘、提煉、闡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對于刻寫共同體歷史脈絡,鑄牢共同體意識的功能,完善話語敘事體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歷史脈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實體化提供強大凝聚力。

(二)記憶向度喚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共識

歷史記憶是個體“經驗事物的識記和再現”(11)楊治良.漫談人類記憶的研究[J].心理科學,2011,(1).,也是集體“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12)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對于追溯民族歷史起源,塑造共同體體認具有重要作用,成為連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歷史根據和情感紐帶。曾經的輝煌歷史和苦難屈辱記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關鍵要素,不斷重塑著共同體成員難以割舍的歷史共識,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歷史根源。輝煌歷史記憶往往成為共同體成員價值認同形成的內在要素,奠定民族自信心的心理基礎;而苦難屈辱記憶更能喚起共同體成員情感認同,激活民族共同體意識?!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并不僅僅是對歷史記憶的簡單還原,還內蘊著強烈的歷史認知和情感歸屬,既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對建構“全民一體”的想象共同體歷史記憶,也喚起中華民族根基性的集體情感和身份意識。

一方面,科學的歷史認知重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的古老民族,在民族交融互動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歷史記憶,既有山河破碎、戰亂不止的“亂世”,也有安定繁榮、美美與共的“盛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卻連綿不斷?!胺至⑷缒媳背?都自詡中華正統;對峙如宋遼夏金,都被稱為‘桃花石’;統一如秦漢、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風,九州共貫’”。(13)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多元融為一體的中華民族始終是歷史大趨勢,也是各族人民的基礎歷史認知。也正是基于歷史記憶的正確認知,我們才知道“我是誰”“我族是哪族”,才能建構出“我者”與“他者”的民族邊界意識?!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喚醒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在選擇與提取記憶內容中重塑歷史認知,旗幟鮮明地建構出哪些人屬于“我族”,哪些人屬于“他族”,讓“我族”成員切身感受到共同體的共同屬性,也體認到與“他族”的巨大差異。如費孝通所言,“民族必須和‘非我族類’的外人接觸才發生民族的認同,也就是所謂民族意識?!?14)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具體而言就是與“他族”的對抗壓力會激發“我族”的團結凝聚,基于“他族”的壓迫記憶能夠鑄牢“我族”的共同體意識。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面對外來侵略壓力時,共同體意識得到空前的刺激?!懊褡鍙团d”“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體系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各民族成員向中華民族共同體靠攏,也不斷消弭成員之間的異質性,凸顯一體性,進而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性自覺。概而言之,抵御“他族”侵略的同仇敵愾經歷催生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又是連接歷史記憶與未來前景的橋梁,是對共同體實體的直接體認和共同體意識的內化認同。(15)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6).

另一方面,特定的歷史情景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歸屬?!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建構與民族情感歸屬的培育總是同向同行,既有主觀維度的情感認同,也包含客觀維度的價值判斷,同時關涉“集體意識”的“鑄牢”。復興話語的建構不僅是未來前景的導向,也是對過去歷史情景的感知,滲透著共同體成員生生不息的“情感能量”。而民族情感則是個體走向共同體的心理基礎,也是共同體成員穩定交往、共生繁榮的基本信念,生成與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性因子。歷史情景是影響共同體成員情感體驗、認同歸屬的重要媒介,民族情感的積聚與轉化需要歷史情景的持續感染和刺激,使民族情感轉化為情感認同,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歸屬?!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形成于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通過有形與無形的情景感知,將民族情感置身于可再現、可感知、可觸及的歷史情景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交融史、發展史、復興史等在“視覺想象”與“圖景聯想”中被憶起、被激活,無疑能夠觸及共同體成員的民族情感,催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民族認同。因此,有必要借助歷史情境持續生發民族情感,引起共同體成員對歷史滄桑、苦難輝煌的“共情”,凝聚與鞏固對共同體的情感認同,不斷喚醒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展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發場域

話語時常被看作是一個“斗爭的場所”,涵蓋多元主體的場域,各個主體在話語場域中陳述自己的歷史、帶入自己的意圖、聯合相同處境的成員,在多元話語表達與博弈互動中凝聚中堅力量、鑄牢內部集體精神,以此反抗外部壓迫或維護自身利益?!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以各種形態呈現在現實生活場域當中,動態建構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歷史遺跡”為代表的紀念館、博物館等空間場域,記錄著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共同體意識生成的發祥地。以“復興號”為代表的名字、地域、節日等符號場域,承載和傳承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記憶和想象,通過話語符號塑造再現敘事價值,“喚醒某些觀念和情感,把個體歸為群體”(16)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東,汲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521.。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代表的口號、橫幅、輿論等傳播場域,用共同的思維與理解結構將人們統一在同一面旗幟下,深刻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

(一)空間場域下的共同體意識再生產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是由語言和言語結合而成的、豐富的和復雜的社會概念,需要在特定的場域中展現出來,使民眾能夠依靠聽覺、視覺等感官系統直觀地感知話語賦予的價值立場。紀念碑、博物館、公園、雕塑等空間場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具象化載體,內含指向性意圖,具有詮釋、凝聚和再生產共同體意識的功能。一方面,空間場域記錄著特定的歷史事件,真實、準確地反映了歷史原貌??臻g場域的具象物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情景再現,或隱喻或明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價值植入,“會不經意地讓聽眾移情式地融入,并間接地重新體驗所發生的事件”(17)Erving Goffman, Frame analysis: An Eass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4:504.,誘發觀者不斷情景代入、情感共融,喚起在場者共享的身份意識和共同的歷史記憶??臻g場域的歷史遺跡、史料記載等文物也傳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原生性解釋,凸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代際傳遞的歷史源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合法性來源。比如,《復興之路》陳列通過1280多件(套)珍貴文物和870多張歷史照片,真實再現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所走過的曲折歷程以及復興中華的奮斗歷史,清晰呈現各民族相濡以沫、團結奮斗的共同記憶,喚起各族人民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空間場域重塑了價值目標,建構催生了共同體意識?!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在空間場域內重構具象物,豐富原有象征體系或賦予新的共識性表征,利用特定的時空場景將公眾帶入設定的歷史場景,在具象物信息的反復輸入與輸出過程中,向公眾傳遞“我們是誰?我們在哪?我們的民族歸屬如何?我們的倫理立場是什么?我們忠誠于誰?”(18)圖恩·梵·迪克.話語研究:多學科導論[M].周翔,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235.。社會公眾在接受和內化“我們”的集體意識和“他們”的邊界意識過程中生成相應的共同體意識,并通過關鍵歷史事件的記憶刻寫,將共同體意識嵌入空間場域,循環往復催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就是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在反復刻寫和操演過程中產生意識生成功能,確認共同體意識內容,并引導成員將自我意識走向共同體意識。

(二)符號場域下的共同體意識再塑造

“話語在符號空間內相互作用才能實現其功能”(19)Juri Lotman.On the Semiosphere[J].Sign Systems Studies, 2005,(1).,話語符號具有記憶功能,在歷史縱向上相互影響,實現著信息的傳遞、保存、加工和創新,不斷進行著“意義”的生產和繁殖?!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符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系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實現“連續體”的自我形塑機制。各族人民在抗擊外來侵略與重振民族雄風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眾多歷史符號資源,諸如“復興號”“復興中學”“復興論壇”“復興傳媒”等以“復興”命名的地方或機構組織等符號或象征,重新確證和持續更新符號背后的共同體記憶,不斷召喚和形塑中華兒女的共同體意識,使得“符號的意義和效力從心靈轉移到心靈”(20)皮爾斯.皮爾斯:論符號[M].趙星植,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51.,引導共同體成員將個體指向群體,最終指向中華民族共同體。符號成為連接個體和共同體的紐帶,“通過符號的形式,一個共同體的所有成員都加入了整個共同體的生命、情感和美德之中”(21)安東尼·D·史密斯.民族認同[M].王娟,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97.。

符號場域常常被賦予鮮明的政治屬性,內蘊著豐富的“想象空間”和“意義世界”,既包含著歷史、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激發著人們的情感、理想和愿景?!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暗含“興”的歷史輝煌,也包含“衰”的歷史苦難??嚯y歷史的符號象征浸潤著曾經的屈辱記憶,催生共同體成員的民族情感和認同;輝煌歷史的符號象征承載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刺激共同體成員的想象和憧憬?!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通過符號場域對內刻寫“歷史記憶”,將特定歷史事件“嵌入”當下,通過直觀、形象的視覺沖擊和模擬、互動性沉浸體驗,向共同體成員傳達其所蘊含的“意義”,以實現身份認同的心理建構和共同體意識的再塑造。對外賦予符號特定的政治意涵,在意義交流與再生產中潛移默化地形塑觀者的思維結構和意識形成,傳遞著“我們是誰”“我們走向何方”的價值“想象”,凸顯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動力,激活共同體成員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無限期許。

(三)傳播場域下的共同體意識再凝聚

話語的力量在于其傳播,只有通過傳播才能發揮其影響力和價值。不同的傳播場域對話語的意義和功能有著不同的闡釋和表達,產生不同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谷諔馉幤陂g,《復興月刊》《評論周報》《再生》等刊物大量刊發“民族復興”文章,推動了“民族復興”話語席卷全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空前凝聚和提升?!缎氯A日報》《復興國語教科書》《義勇軍進行曲》等媒介“通過傳播中華民族概念、記錄民族苦難、重拾民族歷史記憶等方式,建構中華民族認知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實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體系建構”(22)于運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國際傳播新進路[J].民族研究,2022,(3).。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再度成為中國社會廣泛傳播的一個概念,它強調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和追求偉大復興的精神,是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目標。圖文、符號、VR等新媒體話語顯性傳播模式,讓各族人民直觀地體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與輝煌。2022年10月,新華社發布《VR全景看新時代之美》,使公眾感悟10年的非凡成就,喚起了公眾對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對國家的強大自信,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民族興衰的話語傳播中再度凝聚,中華民族整體性被進一步強化。而具有引導功能的儀式、紀念等隱蔽式話語傳播媒介,為各族人民提供了意解空間,通過想象的方式加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凝聚出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和行動力。例如,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抗日戰爭的紀念、重大慶典儀式等沉浸式話語傳播方式能夠形成強烈的情感共振效果和強大的情緒感染力。每當民族屈辱歷史再現熒屏、網絡、報紙等媒介,人們的創傷記憶就會再度喚醒;每當中華兒女站上世界舞臺、國旗飄揚、國歌起奏,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就會油然而生。

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心理認同

話語具有獨特的功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看,主導性話語是統治階級傳播其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理念的載體,也是國家或社會平穩發展的基礎?!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功能邏輯不僅僅局限于歷史敘事的刻寫和符號信息的輸出,而是能夠跨越文本和內容完成意義增值和屬性建構。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進行意義繁衍和心理再造,可以建構人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認識、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形塑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心理上和思維上的同一性,在“真實再現”與“話語賦義”的雙向耦合中豐富話語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價值目標立場。

(一)意識形態: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要求

話語是意識形態的表征,很大程度上以意識形態為本質屬性。將意識形態納入話語建構之中,通過話語進行潛移默化地意識形態教育,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在要求。費爾克拉夫認為話語隱含的意識形態決定著受眾的社會認知,為受眾提供了社會態度和精神信仰等心理結構。對于個體而言,意識形態往往被視為一種由內而外的秩序規范力量,以國家核心價值聯結原子化的社會個體,在微觀化、個體化的話語傳播中聚集同一意志,建構個體由情感認知走向自覺認同的價值導向?!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內蘊的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等政治話語衍生出“大一統”的政治意識和“夏夷一體”的民族意識,在歷史與現實的交互中不斷影響個體的思維方式、規約個體的行為規范,使個體在思維和行為上形成同一性的判斷認知,進而形塑中華民族整體的意識傾向和心理定勢。而中國國家“完整統一”、中華民族“同屬一體”宏大話語敘事,進一步強化了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百年復興夢想的情緒體驗和情感指向,建構了共同體成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體心理認知,從觀念意識維度形塑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生成的“理”和“據”。

從“振興中華”到“民族復活”,從“民族解放”再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經歷了一個話語演變過程,反映的是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求索之路,也是中華民族“衰落-自救-崛起”的歷史抉擇之路?!霸捳Z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要把‘道’貫通于故事之中,啟人入‘道’,讓人悟‘道’?!?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13.“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背后是“主義”邏輯,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生成的歷史必然性。中華民族歷經“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的農民運動、“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變法圖強”的戊戌變法、“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而不得擺脫民族危亡。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出場承延了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歷史任務,開啟了中華民族走上偉大復興的“新征程”?!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作為意識形態的“政治話語”不斷顯現出黨的政治使命和治理目標,以“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為核心的政治話語“再現”式反映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在“話語-理論-價值”的邏輯進路中不斷賦義話語內涵,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史邏輯和價值立場,在實踐維度不斷兌現“為人民謀幸?!薄盀槊褡逯\復興”的目標任務,指引共同體整體凝聚的理性抉擇?!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不僅是一個政治口號,更是一種道德追求和歷史責任,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時代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價值目標和行為準則,可以引導全體成員理性認知和自覺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心理認同。

(二)核心價值觀: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關鍵要素

話語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其核心是表達一種價值共識。涂爾干認為一個社會必須有一套共同價值和信仰,只有當社會中大多數成員享有同一套核心價值時,才能實現道義統一。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秩序信念、社會規則意識、價值實踐思維和價值本位觀念的統合體,本質上是反映一個社會基本的、穩定的社會關系及價值追求的本質理念,對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強大的力量。從建構主義角度來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敘事通過文本中蘊含的核心價值觀來影響和改變受眾的知覺理解,凝聚社會共識,整合共同價值目標,“濡化”受眾對國家的政治忠誠。鴉片戰爭后,西方堅船利炮一次次沖擊儒家傳統價值體系,中國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面臨危機和轉機,被迫向現代社會轉型。在這一歷史轉折關頭,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迅速與中國傳統價值體系結合,生成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等核心價值觀,創造性地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的民族復興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與西方文明的對話中不斷超越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民更清醒地認識到自身文化價值體系的內在價值和現實功效,更加準確地校正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方位,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構之路,成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根本指南。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是一個涵蓋國家、社會和個人的整體性價值系統,表達了各族人民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價值訴求,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治意涵。話語的傳播也是對價值觀的呈現和塑造過程,受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傳播中傳承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體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真正意義和價值?!皩σ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2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89.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共同體成員在共同價值認同和信仰基礎上形成的價值共同體,(25)李秋梅,龍柏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儀式維度[J].新疆社會科學,2021,(4).形成的關鍵在于核心價值觀的塑造?!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強調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目標,傳遞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核心價值理念,為共同體意識培育提供價值導引。由此,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持續推動“信仰在場”的潛移默化功能,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又不斷以“價值呈現”方式凝結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立場,促成中華民族價值共同體的建構。

(三)文化認同:滋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要義

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核心價值觀,都離不開文化的滋養?!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產物,承載著民族精神和共同體價值觀念,不僅能映刻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畫像”,還能產生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指引共同體成員的共同行動。文化是催生共同體意識的“催化劑”,能夠將“人們以團體或共同體的形式聚集在一起”(26)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丁未,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8.,具有建構情感認同和身份意識的功能?!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在中華文化熏陶下不斷形塑人們思維方式,培育文化認同,使得各族人民的思維和行動趨向于一致性。文化認同是指在差異性社會關系中,個體與同一文化群體中的“他者”,在體驗與判斷層面上的“同一性”歸屬感。(27)高金萍.“明鏡”與“明燈”——中國主流媒體話語與社會變遷研究(2003~2012)[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53.有了文化歸屬的共同性,個體或群體才能相互認同,從而使個體或群體與國家形式的共同體相嵌合,個體也就確認了自己在民族和國家中的定位和身份?!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根基于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底蘊,以話語形式將個體與群體連接起來,在文化“同一性”框架下建構各族人民內心深處的普遍性精神共識,形成一種高度的文化認同與情感凝聚,促進中華各民族朝著共同性和一體性的方向發展。

文化認同的建構離不開民族精神的凝聚,文化認同與民族精神共同構成了個體對于自我身份認同的界定?!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百年奮斗精神譜系,諸如“救亡圖存”“抗日救國”“紅船精神”“改革開放”等話語凝聚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砥礪百年的精神理路,“激發、維持和重塑群體中的某些心理狀態”(28)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從心靈深處觸及共同體成員的集體認同和集體歸屬。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基于民族復興之路而形成的“建黨精神”“革命精神”“建設精神”深度耦合歷史實踐與民族夙愿,揭示了中華民族由自在共同體向自覺共同體、自為共同體演進的認知圖景,凝聚了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同一性價值的認知和認同,凸顯精神引領共同體意識凝聚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面,中國無數仁人志士在救國救民、民族復興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凝聚的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改革開放、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主動精神,展現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多元價值共融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價值旨歸,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豐厚精神底蘊和文化滋養。

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無疑,“人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核心意涵,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堅實根基??梢哉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革命、改革和建設的話語建構史,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征程中,人民至上的根本價值立場始終貫穿于其中,回答了“為了誰”“依靠誰”的價值本源問題。以人民的視域來考察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也契合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追求。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重構中華民族共同體身份屬性

“人民”一詞在漢語早已有之,主要意指百姓、平民。在中國王朝政治中,“人民”常常分開使用,重“民”而輕“人”,原因在于儒家倫理是“一種‘開明政治’的理想,只承認人民是民,不承認人民是人”(30)陶履恭.我們政治的生命[J].新青年,1918,(5).。鴉片戰爭后,中國王朝國家在與西方民族國家的對抗中走向衰落,被迫開啟民族國家的建構之路,借由日本引入“民族”“國民”概念,提出了“創立民國”主張,凸顯國民主權身份。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正式有了“國民”身份。然后,由于資產階級的局限性和封建勢力的頑固性,“臣民”身份與“國民”身份在解構與重構中拉鋸,出現“國民”國家與“臣民”社會的二元對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因身份認同的差異而形同散沙,始終無法凝聚出共同體意識。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承擔起“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3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歷史任務,以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改造“人民”意涵,以“人民”身份重構中華民族共同體,喚醒各族人民“民族平等”“民族解放”意識,進而催化生成具有集體屬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922年,《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提出“軍閥政治是人民受痛苦的源泉”(3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1922年6月15日)[A].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89~90.,不久后的中共二大再次提出“加給中國人民最大的痛苦是資本帝國主義和軍閥官僚的封建勢力”(3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2年7月)[A].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32.,顯示出人民的階級性和革命性?!叭嗣瘛背蔀槟鄹锩α康暮诵恼卧捳Z,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獲取了民族和民主雙重價值意涵,既有反對帝國主義以獲得民族獨立的民族革命需求,又有推翻封建主義以獲得人民民主的民主革命愿望??谷諔馉幈l后,基于中華民族整體利益需要,中國共產黨突破階級革命局限性,將人民的范疇擴大到“愿意參加民族革命的分子”(3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A].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564.,實現民族性與階級性的統一,并堅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場,代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利益。解放戰爭時期,人民獲得了明確的范疇和地位,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國家,選舉政府”“向著帝國主義的走狗實行專政、獨裁”“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制度”(35)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A].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強調人民是一個具有政治性、整體性和階級性的共同體。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話語是中國共產黨的核心政治概念,蘊含著民族和民主兩重屬性。中國共產黨“用人民的政治身份兼容、規范和引領民族身份”(36)蘇澤宇.認同視閾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J].學術研究,2020,(9).,通過各民族成員人民化過程融合政治屬性和民族屬性,形成政治認同與民族認同的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意味著各民族成員有了共同的人民主權身份,社會主義改造更是塑造了人民一體化的同質性基礎,各民族成員逐漸向“中國人民”過渡,從自然的“聚集”變成一種政治的“聯合”(37)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7.。人民的政治身份通過制度規定有效聯結了個體與社會、民族與國家,鞏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基礎,實現中國人民政治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循著“人民身份引領民族身份”的邏輯,中國人民進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新時代新場域,人民的意義和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在“兩個大局”的時代大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把人民貫穿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全過程、全領域,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3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9.,將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命運統一為一個整體,不斷鑄牢人民內心深處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以人民為中心開展的,必須基于人民當家作主主權,才能持續激起各族人民的主體性和責任感,才能在政治意涵上維護“多元之和與一體之合”,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民族關系基礎。換言之,以人民為中心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強調的是人民主權的整體統一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完整統一,“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39)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這種整體性、統一性以人民性、主權性政治身份為紐帶,通過共同的利益、地位和情感強化共同體身份認同的政治基礎,形成了以“人民”身份為核心的團結平等的民族關系,從而形塑了共同體成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政治共同體。

(二)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追求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基礎

為人民謀幸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根本價值立場,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本體屬性。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與生俱來的初心和使命,“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4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20:35.,堅定地踐行“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價值取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整體復興,凝聚了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各族人民自由全面發展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雙重需要。

就人民而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反映到個體上就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旨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4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15日)[A].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9.。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預設在人民性維度上的展開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與共享幸福,這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價值體認。馬克思認為理想社會是一個“共同體”“在共同體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4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人是共同體存在的前提條件,共同體是個人利益的“最大保護”。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奮斗目標,并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發展的理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結合后成功運用于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實踐,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體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遵循為人民求得自由和解放的價值出發點,將“為了人民”貫穿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體系,旗幟鮮明地提出“每一天都是為了保護人民的利益,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43)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936年12月)[A].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4.,帶領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把“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44)鄧小平.各項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3年1月12日)[A].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作為衡量工作的價值標準,先后提出“興邊富民”“西部大開發”“對口支援”等促進人民共同富裕的方針政策,打牢人民共同體的經濟基礎。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加明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和中國共產黨的價值目標。這種期待和目標不只是物質上的共同富裕,而且是精神上的公平正義,是回歸“物”與“心”統一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只有共享公正和幸福,才能維護各族人民的凝聚與團結,實現共同富裕與普遍發展這一根本性的人民訴求,彰顯“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這一人民性政治底色。

就民族而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反映到族體上就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價值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前,受歷史、地理等主客觀因素影響,民族間還存在壓迫和剝削等不平等事實,民族間關系并不十分“和諧”,中華民族共同體也不可能“牢不可破”。中國共產黨自承擔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責任后,自覺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作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推動各民族共同發展,共享發展成果。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各族人民真正翻身做主人。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廢除民族剝削、民族壓迫,各族人民實現政治上的平等。通過民族識別和民族區域自治給予各民族身份差異化民族政策,各族人民實現事實上的平等。中華各民族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圖景。(45)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09-30(001).進入新時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成為制約各民族共同繁榮的主要矛盾,也是滋生民族問題、動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原因。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打造各族人民利益共同體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根本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一系列為人民謀幸福的政策舉措從根本上推動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高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從而強化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度。由此可見,為人民謀幸福是全局全員的行動,需要以人民為中心,準確把握人民的主體性、務實性和進步性,把人民的共同價值落腳到實踐行動上來,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愿景的向往,切實增強復興夢想的信心和決心,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根基。

五、結 語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是對中華民族自身歷史記憶的肯定和重申,也是對歷史曲折的現代化進程與前人獻身付出的崇高精神的緬懷和傳承。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承受了無數的苦難和挫折,但始終保持著強大的文化自信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這個過程中,中華各民族相互扶持、團結一心,共克艱難,形成了獨特的共同體意識。這種意識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精神,被刻畫在民族記憶之中。無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產生、塑造還是凝聚,反映的是共同體認同的動態發展過程?!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將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聯結,在時空秩序上確證中華民族共同體“自在”歷史,并以新的目標指向重新建構共同體記憶的敘事,不斷形塑共同體的意義基礎,持續生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文化意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的自我描述機制對“我者”有意識地審視和存留,對“他者”有選擇地接受和互動,創造出連續性的共同體話語文本,在共同體成員之間傳播和傳承,使得話語增生出標識性、導向性的意義,在意義增值和話語賦義的雙向耦合中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意識的自我繁殖和向前發展。作為一種政治概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本質屬性,也呈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自由、接受現代文明的自我發展的進程,表達了恢復國家尊嚴和民族自信、振興中華民族、實現共同富裕的強烈愿望和決心。這種堅定的愿望和決心同時也是對共同體意識的凝聚和實踐,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史責任和道義履行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體話語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論文藝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
生態文明建設三題
論鄧小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話語新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