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埃德加?德加作品《劇院樂隊》的藝術特點與時代含義

2024-04-17 07:14劉晶
文學藝術周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德加埃德加芭蕾舞

在19世紀杰出畫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的繪畫作品中,描繪芭蕾舞女的作品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不僅鮮明地體現著畫家的藝術特色與美學思想,更反映與折射了19世紀法國社會對芭蕾舞者的群體看法。本文旨在通過圖像學的角度對作品《劇院樂隊》進行解讀,去索隱和探析這幅作品的藝術特色與時代含義。

1834年7月19 日,埃德加·德加出生于 巴黎一個富裕且具有濃厚藝術修養的家庭。埃德加·德加的父親鐘情于音樂和繪畫,所以埃 德加·德加后來走向藝術之路得到了父親的鼓勵與支持。1845—1853年間,埃德加·德加在路易大帝高中就讀,畢業后為了家族企業進入法學院攻讀法律,他卻陶醉于藝術且于1855年考入巴黎美術學院。然而,他從未被學院的條 條框框所限制。1856—1859年間,他赴意大利訪學,臨摹了 18世紀前歐洲大師的幾百幅繪畫作品,從他們的畫中收獲了靈感,并逐漸形成 了自己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19世紀70年代初,埃德加·德加繪畫技藝日臻完善,他開始嘗試轉向描繪當時的現代生活,其中最吸引他的題材就是芭蕾舞。1869年,他在當時還位于珀勒蒂埃街(rullePeletier)的舊歌劇院就開始介入表演藝術,畫了一些以歌劇院演出為主題的畫作,其中大約畫于1869年的《劇院樂隊》(見圖 1),是他觸碰表演藝術、涉足歌劇院的早期作品之一。這幅作品是他為朋友德吉勒·狄奧(DesireDihau)及其同事創作的肖像畫,緊湊在一起的演奏者被安排在舞臺上翩翩起舞的舞女的前面。這是埃德加·德加畫中首次出現芭蕾舞女。這幅獨具創意的肖像畫為埃德加·德加帶來了關注,芭蕾舞女的形象也漸漸地走進了他的創作。

一、《劇院樂隊》的藝術特點

(一)新穎的畫面構圖

從畫面的視角來看,埃德加·德加把透視拉得很近。臺前樂師的頭部和上半身占去了畫面的四分之三,最前端有吹巴松管的,有拉低音大提琴的,再遠一點兒幾乎可以看到整個樂團大部分編制的樂師;在畫面最上端,遠遠地可以看到舞臺上身著粉紅色和綠色芭蕾舞衣的舞者,舞者被恣意地勾勒出來,并且被切去邊緣,只看得到身體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被切割在了畫面之外。埃德加·德加在構圖中所安排的斜線與長方形,樂團的黑色衣服作為畫面前景,正好對比未被切去的亮色舞臺,臺上演員的遠景把樂隊推向前景,造成一個特殊的角度,給人以不完整的局部印象,他沒有把畫面中的主要人物放在中心位置,這種獨特的構圖方式使得畫面更具有戲劇性且耐人尋味。樂隊成員個個表情生動,似乎能夠聽到他們演奏的旋律,他們和舞臺上舞女的比例頗為懸殊,芭蕾舞演員放松、優美的姿態相襯出樂團工作認真、專業的動作與堅實的身體, 顯然埃德加·德加這幅作品的主題并不是芭蕾而是樂團,芭蕾舞者只是充當其背景。

(二)獨特的觀察視角

樂隊本不是得到畫家或觀眾關注最多的,埃德加·德加本可以把他們安排在芭蕾舞演員的背景或者更舒適的環境里,但他想要一種不同尋常的觀察視角,當所有人都在關注臺上的芭蕾舞演出的時候,他則不加掩飾地看向管弦樂隊,他強調這種有別于普通觀眾岔開視角的方式。在他的大多數作品中,埃德加·德加都顯現出與眾不同的觀看視角,他采用了特殊的角度,帶有一種任意取景式的偶然性,造成一種不完整的藝術效果,使人看了既感到新鮮,又覺得怪異的畫面。這是視角產生了一些戲劇性的效果——裁剪,透視縮影和光與影的強烈反差,因此極具創新性。

(三)傳統的精確素描

精確的描繪給人一種照片的錯覺,人們傾向于相信這幅畫是真實場景的描繪,但事實情況也許并不是,因為一位藝術家嫻熟的技巧與其真實想法可能存在著很大差別。在這里,埃德加·德加完全打亂了管弦樂隊的正常結構,管樂器錯誤地排在了弦樂器之前,而巴松管演 奏者德吉勒·迪奧被推到了第一排,他本該坐在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者的身后。埃德加·德加的好幾個朋友也出現其中,但他們根本不是樂器表演者。比如,向左可以看到洛倫佐·帕岡(LorenzoPagans) 的白頭發, 他本是男高音……如果從個體考慮,這幅畫中的元素好像都與現實相符,但從整體上看,這就是一場純粹的狂歡。對樂團表演者的堅實身體,各類樂器的結構、燈光的表現,埃德加·德加均未掉以輕心,鮮活地表現出驚心動魄的一刻,埃德加·德加的人物仿佛被突然定格,畫面上所呈現的是動作與下一動作間的過渡,但這種定格并不給人以僵滯感,而是為觀者預示了下一個動作。被埃德加·德加視作“觀形之法”的素描,因其最能表現畫家的構思能力和知識廣度,自文藝復興起,在繪畫脫離匠氣、變身智力勞動,堪與文學、哲學比肩的過程中產生了重要作用。埃德加·德加生活在現代,對繪畫的創新一直持開放的學習態度,他堅持對完美的人物線條的孜孜追求和對古典的永恒美觀念的堅守。對于埃德加·德加而言,素描不僅能夠表達嚴肅的藝術內涵,也承載了他勇于創新的抱負。

(四)印象派的光色理論

畫家以寫實風格描繪了正在為芭蕾舞伴奏的樂手們,諸多人物的頭像都處在一種自然狀態中,黑色的服裝襯托出他們演奏時的神情,舞臺上的腳燈把舞女的腿部照耀得發白。埃德加·德加把線條同燈光效果結合起來的階段,即從古典主義趨近印象主義的階段。埃德加·德加赴意大利研習了大量古希臘羅馬、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期的杰作,豐富了油畫尤其是素描知識和技巧,這些實踐也令他更加篤信安格爾1855年對他的教誨: “多畫線條,一定不要寫生?!?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藝術從傳統向現代轉型,身處于這個時期的埃德加·德加既接受過傳統的滋養,又從傳統的形式中抽離而出,不但用分析線條和重組光與色的方式描繪現實生活,又從中獲得了堅實的基礎,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二、時代背景對《劇院樂隊》藝術特色形成的影響

(一)攝影技術對其構圖的影響

埃德加·德加往往借助特殊構圖等手段來強化瞬間感,這幅作品運用了一種新的構圖方法:故意模仿照片效果。當時正是攝影術盛行的年代,攝影術一方面向繪畫提出了挑戰,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以往難以捕捉的瞬間的動態。攝影術發明之前,繪畫藝術為一些實用的目的服務,它被用來記錄下名人的真容或者鄉間宅第的景色。機械能干得更出色、更便宜,毫無必要再讓畫家去做,于是藝術家就不得不去探索攝影技術無法效仿的領域。攝影術的發展必然要把藝術家沿著他們探索和實驗的道路推向前方,照相機幫助藝術家發現了偶然的景象和 意外的角度極其富有魅力,埃德加·德加身為新潮藝術家當然也會緊跟時代潮流,在構圖上,他不再認為必須精心去設計繪畫姿勢,反而更愿意使用照相機捕捉瞬間性的動作,所以這樣的構圖方式其實是在故意模仿照片效果。

(二)日本藝術對西方藝術的影響

文化的融合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大趨勢,同時也是發展的動力,東方藝術從19世紀50年代起影響了西方的藝術發展與創新,日本浮世繪版畫幫助畫家擺脫古典傳統和權威,尋找新的藝術觀念和新的觀看世界的方式。浮世繪版

畫的構圖方式是非常規的,時常要把主體物偏離畫面中心,繪畫方式是使用堅實的輪廓線加以確定繪畫對象,顏色是清新燦爛的。例如日本藝術家葛飾北齋會把富士山畫成從架子后面看見的景象;喜多川歌麿會毫不遲疑地把一些人物畫成被畫幅邊緣截斷或被畫中的簾幕邊緣切斷,這種大膽蔑視歐洲繪畫基本規則的做法 給予印象派藝術家深刻印象,幫助他們發現知識支配視覺的古老勢力還有最后的殘余隱藏在他們的藝術之中:為什么一幅畫非要把場面中的整體和相關部分都表現出來呢?對這些潛在 能力感受最深的畫家是埃德加·德加。他學會了如何突然地在畫面上裁剪掉人物、表現不對稱的效果、制造特寫鏡頭以及裁取不平常的視覺角度,就像他作品中常常出現的傾斜前景,他想畫出從意外的角度去看立體形狀的印象。因此,他喜歡取材芭蕾舞劇院,著意于精準捕捉人物在兩個動作過渡的一剎那的形態。

三、《劇院樂隊》的時代含義

(一)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19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推動了科學技術 的進步,城市面貌及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均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學院派仍固守以題材劃分繪畫等級的觀念,且每類題材均有嚴格而具體的原 則和規定:居于首位的是人物眾多的古代歷史或宗教場景,肖像次之,風景再次,靜物則名列最后。從繪畫主題上講,學院派醉心于展現仙女、象征意義的女神、英雄人物、古希臘或宗教神話及戰爭等,偶爾也摹寫現實生活,但在他們的畫筆下,現實生活主題不是作為古典畫中歷史人物的陪襯被置于次要位置,就是只出現在小幅作品里。

年輕畫家熱衷描繪現實社會生活,象征派詩人波德萊爾最先將這些畫家定義為“現代生活畫家”,他認為“現代生活畫家”應當是投身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轉瞬即逝中發掘永恒美的探尋者。他還說: “研習古典大家的作品對繪畫初學者固然好,但如果你是為了理解當下的美,那便多余了?!碑斢∠笈僧嫾姨岢綉敉馊ゲ蹲饺f物隨光線的變化而瞬息萬變的狀態時,埃德加·德加則堅持在畫室作畫,他對風景畫缺乏興趣,在他留世的約 1600件作品中,為數不多的風景畫也并非野外寫生,而是在畫室憑記憶完成的,他始終無法擺脫學院派的影響,在他看來風景畫不屬于重要題材,而賽馬和舞蹈則因為是上流社會的生活內容,與人物肖像一樣可以被視為“崇高”題材。埃德加·德加雖也創作了大批浴女、洗衣女工等表現普通女性的畫作,其描寫妓女的作品十分大膽,與學院派呈現優雅裸體女性的傳統背道而馳,但這些女性題材畢竟與學院派所熱衷的“人物”題材有所瓜葛。

(二)反映現實的底層社會

歐洲工業革命后,巴黎聚集起新興的中產階級,新形態的城市很快出現了提供市民休憩的咖啡館、啤酒屋,夜晚娛樂的歌劇院、歌舞廳等表演場所。對于上流社會的巴黎人而言,觀賞芭蕾舞表演是一種簡單流行的消遣娛樂方式,芭蕾現在已經變成了高雅藝術。然而在埃德加·德加的時代,巴黎公眾在觀看芭蕾舞演出時比起今天的觀眾來說要更漫不經心,它原本是將近代色情藝術化的產物。

舞蹈題材被視為是表現上流社會的生活內容,埃德加·德加如果只畫出了芭蕾舞蹈的美,那倒是沒有太多值得回味的,但是美中暗藏的殘忍才是埃德加·德加的主題。畫面最左側后景舞臺側面的旁觀者,有一位穿晚禮服的男士,暗示舞臺上只不過是奢侈、高貴、迷人的虛幻片刻。其實在18—19世紀的法國社會,

這些在劇院跳芭蕾舞的女孩子來自社會的底層,要經過長時間的嚴格訓練,才能勉勉強強當個 配角,在劇院領著微薄的工資, 在人們的眼中,她們都是為了攀附金主才學跳舞的,是供人觀 賞的對象。埃德加·德加跟寫實主義的庫爾貝 前輩一樣,如實地反映了收入微薄的芭蕾舞女 不依靠金主就無法生存的剝削社會的現實,這 就是藏在埃德加·德加作品中美麗背后的殘忍 事實。

四、結語

埃德加·德加最早與芭蕾舞有關的肖像作 品形式相當自然主義,畫中沒有古典主義的美麗或華麗修飾,只是自然地描繪出強勁而充滿活力的人物?!秳≡簶逢牎敷w現出埃德加·德加的心中存在著兩個最基本的矛盾:對傳統古典藝術的喜愛以及他對現代生活的強烈感覺。因為他既不能完全忘記文藝復興的大師們,也不能完全忘記自己生活在19世紀的巴黎。他漸漸地開始在后臺和包廂里觀察、描繪芭蕾舞瞬間的動態,這種虛無縹緲的幻境般的舞臺場景不再只是充當背景,而開始成為埃德加·德加畫面中的主角。他觀看芭蕾舞女,似乎已經 剝離掉一種理想化的女人形象,不僅說明埃德 加·德加善于捕捉生活中美的能力,同時展現出19世紀末期以芭蕾舞女為代表的女性日常生活里真實的苦澀與社會漠然的態度。他的繪畫風格形成固然離不開時代背景,但更得益于他曠達的眼界心胸、獨立精神和內在的真誠。

[作者簡介]劉晶,女,漢族,甘肅平涼人,西北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圖像與造型語言。

猜你喜歡
德加埃德加芭蕾舞
芭蕾舞女孩
It Couldn’t Be Done/by Edgar Albert Guest這是不可能的
埃德加·德加 作品7
埃德加·德加 作品3
埃德加·德加 作品4
埃德加·德加 作品5
芭蕾舞女
跳芭蕾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