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歌唱課程中的發聲訓練方法探究

2024-04-17 12:40姜佳琦
藝術科技 2024年7期
關鍵詞:練聲聲樂教學中學

摘要:目的: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聲樂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視。面對音樂教育發展的新機遇,教師不僅要了解中學生歌唱的特征,掌握發聲訓練方法,還要預先設想訓練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提前出具解決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實現聲樂教學育人的根本目的。方法: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并結合相關教學經驗,分析中學生歌唱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對聲樂演唱前的熱身和發聲環節進行研究并提出訓練方法。根據學生課堂內外的表現,羅列聲樂訓練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及時糾正。結果:為提高歌唱課程的教學效率和質量,除了系統分析課程教材中各單元內容以外,分析中學生的歌唱特征、了解學生在表達過程中的狀態也同等重要。通過教師的教學引導,帶領學生平穩度過變聲期,在確保用嗓安全的前提下開展聲樂課程。結論:綜合分析中學生在歌唱課程中的表現,能夠幫助中學生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養成自然、舒適的發聲習慣。聲樂課程前的熱身訓練及發聲訓練不僅能集中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還能幫助學生避免在歌唱中出現聲音的損傷,提高學生音樂綜合素養。

關鍵詞:中學;發聲訓練;聲樂教學;練聲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7-0-03

開展音樂課程教學,不僅需要學生自身對歌唱產生興趣,還需要教師運用科學、有效、系統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歌唱教學是音樂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新課程標準中對歌唱教學概念進行了界定,并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感受歌唱的趣味[1]。教師需要剖析中學生歌唱時的身心特征,不斷學習,找到靈活有效的熱身和發聲訓練方法,預先設想訓練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提前擬定解決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 中學生歌唱特征分析

童聲分為稚聲期(6歲前)、童聲期(6~12歲)、變聲期(13~16歲)三個階段,中學生在變聲前期仍屬于童聲的范疇。童聲期間,學生的身心都沒有發展完全,展現出此年齡段一些固有的特征。部分學生在變聲的初、中、后期表現出明顯的嗓音變化,教師應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目的性、科學地開展系統化訓練,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更自然、科學地開發學生的音樂演唱能力。

1.1 中學生生理特征

中學期間,學生聲帶還未發育成熟,在寬度和厚度上都不比成年人。這一時期雖然聲音尖銳,但不一定能演唱音域高的歌曲。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此時聲帶正稚嫩,可控制空間小,喉頭也處于發育狀態,歌唱狀態不夠穩定。到了青春期,喉頭才開始顯著發育。這期間孩子的聲帶一般在6~12毫米,口腔的腔體空間較窄,上顎和軟腭抬舉浮動能力差。因此,歌唱時間要控制在30分鐘以內,平均每15分鐘對身體進行放松調整,可以囑咐學生喝水或者談論一些有趣的話題[2]。此時學生的聲區較高,經過系統訓練后能夠擁有明亮、清脆的音色,隨著年齡增長和肺活量的增加,才逐步出現口腔、鼻腔、頭腔、胸腔的共鳴。

1.2 中學生心理特征

性格對孩子的學習態度具有很大的影響,無論何種性格,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來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大部分活潑的學生表達能力稍強,要更加注意維護課堂紀律,可以適度增加技術性的教學內容;對于性格沉穩的學生,教師要多加肯定和鼓勵,在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后加入趣味性的聲樂練習。因材施教應該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遵循的教學原則,學生的身體機能和心理狀態都是課堂上必須關注的因素。要全面分析學生的身心狀態,在保證學生科學用嗓的前提下充分開發其聲樂演唱的潛能。

2 訓練方法

尋找適合中學生的訓練方法,鍛煉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教師應重視練聲計劃的制訂,建立正確的發聲概念和掌握發聲技巧是這個環節的首要目標。因此筆者從課前熱身和發聲訓練兩部分進行分析,提供一些適合變聲期短時訓練的方法。

2.1 課前熱身

良好的開端是一節課成功的前提,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十分重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聲樂課前開展運動,調動身體機能,將注意力拉回課堂。經常運用課前熱身的訓練方法,可以使學生形成條件反射,即每次進行這個環節時,學生就能主動、有意識地將身心投入課堂之中,將心神聚于知識的海洋。聲樂課堂前期注重學生是否已經進入歌唱的狀態,尤其在冬季,學生往往身體不夠暖和導致唱歌聲音僵硬,這就要求教師帶動學生進行運動熱身。

傳統的熱身環節設計要求有針對性、趣味性、創新性,因此需要在多次實踐中總結出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熱身活動,快速調整學生心理,從課下的放松愜意轉換為課上的嚴謹認真??梢愿鶕W生的興趣點設計,活動要具有創意、多樣性[3]。筆者多以體轉運動、擴胸運動來開始課堂教學,再視年齡階段選擇有趣味性的運動方式,以便進行下一步的發聲練習。如“請你跟我這樣做”適用于剛入學的中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喜愛模仿和挑戰,往往對此類運動方式有著較大的興趣,通過小幅度的運動使學生動起來,達到微微發熱的狀態。

在發聲前需要保持正確的演唱姿勢,正確的姿勢不僅能協調人體的發聲和呼吸,還能美化演唱的形體表現。演唱者在相對靜止的情況下,會選擇坐姿或站姿,這要求學生身體自然放松,頭部保持端正、水平,目視正前方,避免出現仰頭、俯首或是往前伸的頸部動作。肩背放松,腰部自然挺直,雙手自然垂放于體側或身前。兩腳微微分開至與肩同寬,身體重心平均分配于雙腳之間[4]。要注意發聲時的身體姿勢不宜過于松弛,也不宜過于僵硬,教師需要運用正確的示范,提醒學生將頭頸、胸背、腰腿部位逐一放松,找到穩定的重心,建立起正確、自然、舒適、美觀的演唱姿勢的概念。

2.2 發聲訓練

熱身環節后,演唱者身體得到舒展,已經做好發聲的心理準備。正確的訓練方法在經過長時間的磨合之后,能逐漸收獲理想的聲音。面對身心不斷發展的學生,呼吸訓練和常用發聲訓練不能套用成人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觀察和總結出適合學生的一套獨立、系統、創新的發聲訓練方法。

呼吸訓練。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所在,是歌唱訓練中最基本的內容,適宜的呼吸方法為發出悅耳的聲音提供了重要保證。教師在向學生講授呼吸方法時要多用形象啟發性語言,使理論講授生動形象[5]。筆者在進行聲樂教學時會常用“我們來緩緩吸氣,感受一下梔子花清新淡雅的香味”這樣的語句進行情景描述,創設出一個可供學生重建的“聞花香”場景,引導學生感受腹式呼吸,將歌唱中的呼吸方式與跑步運動中的呼吸方式區別開,盡量做到氣息下沉,借助腰腹力量與氣息對抗。此前的擴胸運動和體轉運動正好放松了肩頸、胸背、腰腹,以溫柔對待聲帶的方式感知呼吸。

需要注意的是,處于變聲期的中學生歌唱的音區較之前可能會有變化,進行發聲練習時音域需要盡可能徘徊在中音區,此時練聲時長也必須短于正常狀態的時長。應培養學生自然、舒適的發聲習慣,實現科學練聲的目標。

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能帶來事半功倍的練習效果,教師應盡量用形象的聯想將元音融入發聲練習。中學生處于變聲期,宜使用長短結合的“u”和“i”等元音感受聲帶的閉合,同時以“m”“n”“l”作為輔助,少用爆破力較強的元音或音程過大的練聲曲,將高難度的練習曲調整為高位置的朗讀、輕松的發聲。

平時多采用哼鳴練習、元音練習、跳音練習等發聲方式演唱,這些練聲曲對于成人來說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但對于中學生來說,反復練習同樣的內容顯得略微枯燥無趣。因此巧用趣味性的練聲曲、創設場景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例如常用的吹唇練習,在放松舌、喉的狀態下呼氣,雙唇在微閉的狀態下撅起,感受氣息均勻地從齒間通過,使嘴唇進行勻稱、持續的顫動,加入五度下行的旋律,發出自然、放松的聲音。

此外,對于語言咬字等理論知識講授的環節要注意不能占用過多的時長,教師多引導、示范,使學生對如何咬字形成規范的認知,在此基礎上逐步訓練舌部發音的技巧,明確舌頭在口腔中的運動部位,耐心調整中學生常出現的平翹舌、方言、鼻音等問題。

3 聲樂訓練中存在問題及對策

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在音樂課堂內外的狀態,了解學生在聲樂訓練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把握課堂,激發學生唱歌的欲望,更好地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3.1 變聲期的嗓音問題

變聲期間,學生的聲音由清脆高昂轉為成熟低沉,無法避免出現嘶啞、延遲發聲、容易破音、無法控制音準等問題。男孩一般在12~15歲,女孩一般在11~13歲,變聲通常持續一年左右。變聲期童聲明亮的特征將逐漸消失,男生聲音逐漸渾厚低沉,女生聲音變得圓潤平和。作為由童聲轉變為成人聲音的一個必經階段,學生在校學習的這段時間是學生發聲器官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此時需要注重聲帶保護,這會極大地影響學生在變聲期后的歌唱和說話發音[6]。這一階段不僅是學生嗓音的變化期,還是學生身體的發育期,更是學生心理發展的時期。在進行短暫的聲音訓練之后,學生的聲帶可能會充血,喉部僵硬緊張。運用正確科學的發聲方法,避免學生聲帶受損,關注學生身心發展與課程知識的學習同樣重要。

由于生理變化,因此學生在變聲期并不適合進行高強度的聲樂演唱,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停止聲樂訓練,否則不僅影響聲樂演唱的質量,還會影響學生聲帶的發育。變聲期如果不重視呵護嗓子,會導致脆弱的聲帶水腫,聲帶無法正常閉合,甚至會引發聲帶疾病。因此在變聲期,學生盡量不要進行聲樂學習,以杜絕嗓音問題的發生,可以在變聲期以后再系統進行聲樂學習。

處于變聲期的學生身心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心理逐漸成熟,但此時往往還未形成靈活的思維模式,因此,對于聲樂學習仍處于被動吸收相關知識的狀態。在對學生開展聲樂教學的同時,要時刻關注其心理狀況,避免出現嘶啞、破音、跑調等情況,及時消除學生的恐懼感,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

3.2 喉頭不穩定問題

成年人在聲樂演唱時能夠較為輕松地找到胸腔共鳴,而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機會匱乏的情況下,難以理解聲音的共鳴。此時可以運用具體形象的描述方式讓學生感受低位的發聲,打哈欠就是打開喉嚨的最簡單的辦法[7]。在“哈欠”發聲狀態下,引導學生將喉頭放置在較低的位置,這個位置適中,既不會放任喉頭上下彈跳,又不影響自然的發音。學生能夠理解喉頭所在之處是一個相對的、舒適的區域,便能更好地發出靈活流動的樂音。相對于控制喉頭,筆者更重視“忽視”喉頭的教育方法,當喉頭不被強調的時候,就能“不被過多考慮和重視”,當聲音狀態正確時,喉頭自然能落到適當的地方。

4 結語

作為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中學生的聲樂訓練和兒童、成人的聲樂訓練有共通之處,也有一定的區別。共通之處是都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訓練,使之能勝任歌曲演唱任務,不同之處是身心的發展程度有異。同時,歌唱興趣是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之一,如何調動觀望狀態中的學生參與到歌唱中來,如何克服歌唱中的“羞于啟齒”等問題,需要教師持續思考。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小覷,只有時刻關注學生的身心狀態,才能謹防錯誤的訓練方式對學生的嗓子和心理產生不可逆的損傷,也能發掘出更多有助于中學生熱身及發聲的訓練,培養學生音樂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王思嘉.中學音樂課堂中歌唱教學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以安陽市六十四中學為例[D].南寧:南寧師范大學,2021.

[2] 姚雁林.兒童歌唱教學的實踐探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3] 原盼.兒童聲樂的教學實踐與探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0.

[4] 方婧.變聲期兒童的聲樂教學及嗓音保?。跠].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

[5] 張郁.兒童歌唱教學與訓練[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6] 王園園.兒童變聲期聲樂教學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7] 李莎.聲樂教學中喉頭問題淺論[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S1):177-178,184.

作者簡介:姜佳琦(1998—),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聲樂演唱。

猜你喜歡
練聲聲樂教學中學
在多解中學創新
淺析成人聲樂教學中發聲訓練的方法
淺談聲樂訓練中練聲的方法及作用
談聲樂教學中“練聲”的重要性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論流行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聲樂教學中的興趣教學
大學聲樂教學中存在的誤區及對策分析
試述傳統音樂元素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融入
寧波市四眼碶中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