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核心素養提升(三)
——人地協調觀綜合練

2024-04-17 09:03李興防
教學考試(高考地理) 2024年1期

李興防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一中學)

一、“人對地”

(一)典題示例

(2022年重慶市選考,18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南省北部某村地下水豐富且埋藏較淺,土壤中水分過多,影響農業生產。在古代,當地百姓獨創出“合瓦地”。人們在“合瓦地”上種植品質上乘的早熟特色產品——濟瀆紅蒜。

紅蒜一般在10月初播種,次年5月中下旬收獲。近幾十年來,由于“合瓦地”年久失修、暗渠逐漸干涸,紅蒜品質下降,部分蒜農拆除“合瓦地”改種糧食作物。圖1示意“合瓦地”建造過程與結構。

圖1

(1)“合瓦地”緩解了當地土壤水分過多和干旱對紅蒜生長產生的威脅。請說明其原因。

(2)指出紅蒜越冬時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并從“合瓦地”改善土壤溫度角度分析紅蒜早熟的原因。

(3)你是否贊同當地部分蒜農拆除“合瓦地”改種糧食作物的行為?請表明態度并說出兩點理由。

【思維流程】

【答案】(1)降低地下水水位,利于排水,避免紅蒜受澇爛根;干旱時積蓄于水渠中的地下水蒸發可增加土壤水分,滿足紅蒜生長對水分的需求。

(2)寒潮或凍害。

原因:天氣寒冷時段,水渠中匯集的地下水水溫高于土壤溫度;熱量向上傳遞,提高土壤溫度;為紅蒜生長提供熱量,促進紅蒜早熟。

(3)贊同:“合瓦地”年久失修,水渠逐漸干涸,“合瓦地”調節土壤溫度和水分的作用逐漸消失;修復成本高;紅蒜品質下降,經濟效益減少;可保障糧食安全。

或不贊同:紅蒜是特色農產品,經濟效益高;該地地下水埋藏淺,易漬澇;易導致鹽堿化,不利于種植糧食;“合瓦地”反映了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應加以保護;會使特色農產品紅蒜消失。

(二)技巧點撥

1.“人對地”內涵

人類能動地適應環境、改造自然、開發利用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規避自然災害,面對不合理利用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采取措施進行干預及對環境進行保護等一系列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2.人對地的影響分析方法

(1)人對地如何施加影響是合理的:一是人類活動已經改變了地球的原始面貌,影響方式是多樣的,如開墾農田、筑壩引水、修建聚落、鋪設道路等;二是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不能改變自然規律,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2)人對地干預的主要方式:一是人類通過對空間的占有對地理環境施加影響;二是人類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對地理環境施加影響。

(三)對點訓練

(2023·赤峰模擬)黃河中游和黃土高原的北部地區是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降水高度集中,生態環境脆弱,2/3鄉村人口外出打工。近年來,該地加強治溝造地工程建設,即通過工程機械措施,人工削斬山腳邊坡,取土填溝、溝口筑壩,輔以排洪渠和邊坡護理,將溝谷低產分散的耕地擴增為面積較大的良田。治溝造地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據此完成1~3題。

1.黃土丘陵溝壑區加大治溝造地工程建設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加地表徑流,提高地下水位

B.完善基礎設施,減少人口外流

C.改造水熱條件,實行高產穩產

D.解決耕地不足,增加農民收入

2.治溝造地后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積喪失,必須要注意的問題是

( )

A.合理設計排洪渠道,應對洪澇災害

B.加固邊坡護理工程,防范地質災害

C.溝口筑壩壩上造林,減少風力侵蝕

D.取土填溝修筑道路,改善生產條件

3.制約當前黃土丘陵溝壑區治溝造地工程建設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地承載力有限

B.鄉村空心化嚴重

C.植被覆蓋率較低

D.災害性天氣多發

【答案】1.D 2.A 3.B

【解析】第1題,由材料“將溝谷低產分散的耕地擴增為面積較大的良田。治溝造地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可知,黃土丘陵溝壑區加大治溝造地工程建設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耕地不足,增加農民收入,D項正確;該地區加大治溝造地工程不是為了提高地下水位,A項錯誤;加大治溝造地對于減少人口外流影響不大,B項錯誤;治溝造地對于水熱條件影響不大,C項錯誤。第2題,由材料“降水高度集中,生態環境脆弱”可知,治溝造地后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積喪失,必須要注意的問題是合理設計排洪渠道,應對洪澇災害;該地區地質災害較少;該地區主要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蝕為主;改善生產條件對于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積喪失作用較小。第3題,黃土丘陵溝壑區治溝造地工程建設雖有工程機械措施,但整治范圍廣也需要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由材料“2/3鄉村人口外出打工”可知,制約當前黃土丘陵溝壑區治溝造地工程建設的主要因素是鄉村空心化嚴重;土地承載力、植被覆蓋率、災害天氣不是制約當前治溝造地工程建設的主要因素。

二、“地對人”

(一)典題示例

(2022年福建省選考,17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國某區域(圖2),森林、村寨、魚塘和梯田等構成了動人的美景,其中魚塘兼具為梯田儲水的功能。該區域甲地的傳統村寨食物自給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魚的產量越低;魚可彌補糧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護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發生極端干旱事件時,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溫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圖3示意該極端干旱事件對地表環境要素的影響。

圖2

圖3

(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魚塘總面積最小,請合理解釋此現象。

(2)與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溫度上升幅度較小的原因。

(3)從甲地植被覆蓋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選擇圖3中任一與之關聯的要素,說明該措施對緩解旱情的作用。

【思維流程】

【答案】(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匯水面積最大,且可以從高處梯田、魚塘和森林獲得補給水源,無需更多魚塘為梯田儲水;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產量最高,糧食相對充足,無需更多的魚塘產魚。

(2)乙地地處背風坡谷地,盛行下沉氣流,高溫溫干燥(干熱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熱耐旱;極端干旱事件時降水減少,植被所受影響較小,植被覆蓋率下降較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增幅較小,地表吸收熱量增幅較小。

(3)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不亂砍濫伐)?!暗乇硭w面積”:植被覆蓋率提高,涵養水源能力增強,利于地表水下滲,地下水增加,補給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體面積增加。

“土壤水分”:植被覆蓋率提高,涵養水源能力增強,利于地表水下滲,土壤水分增加。

“地表溫度”:植被覆蓋率提高,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蒸騰作用增強),地表溫度下降,土壤蒸發減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發減弱,地表水體面積增加)。

(二)技巧點撥

1.“地對人”內涵

自然條件差異、自然資源及自然災害等限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制約,地對人的影響有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種方式。

2.地對人影響分析的三大角度

(1)整體(或一般場合)角度: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非決定性條件。例如,煤鐵資源豐富是發展鋼鐵工業的前提和重要外部條件,沒有煤鐵資源這個前提,不可能有相應的鋼鐵工業。但如日本福山、意大利塔蘭托和我國寶山等地雖缺乏煤鐵資源,但都發展了發達的鋼鐵工業,原因是大型船舶的出現,大幅度降低了運費,降低了煤鐵資源的地域限制,解決了發展鋼鐵工業所要求必備的原料與燃料條件,從而發展了發達的鋼鐵工業。這些素材生動地說明煤鐵資源的缺乏并未成為制約這些地方發展發達鋼鐵工業的“決定性”條件。

(2)局部(或特殊場合)角度:在特殊場合,地理環境會對人類活動起決定性作用。如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水源就會成為決定性的影響因素,建設水電站,水能的蘊藏量以及壩體選址條件就成了決定性因素。

(3)發展的角度: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自然環境對社會的直接影響減弱,間接影響加強,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趨向復雜化。

(三)對點訓練

(2023·遂寧模擬)每年5月份,昌邑北部渤海沿岸的70萬畝(1畝≈666.67 m2)鹽田便迎來春鹽收獲季,當地在鹽田布局風力發電設備,獲得了較好的效益。圖4為昌邑鹽場位置圖。完成1,2題。

圖4

1.昌邑市春鹽收獲時間集中在每年5月份的主要原因是該月

( )

A.氣溫最高

B.蒸發旺盛

C.光照最強

D.風力較強

2.在鹽田布局風力發電設備有利于

( )

A.提高鹽田晾曬效率

B.降低曬鹽的能源消耗

C.提供大量就業崗位

D.提高土地空間利用率

【答案】1.B 2.D

【解析】第1題,根據昌邑市的位置,結合所學知識可判斷出,5月份不是氣溫最高的月份;該地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每年春季該地降水較少,蒸發旺盛,春末尤為明顯,適合曬鹽,因此該地春鹽收獲時間集中在每年5月份;該地光照最強的季節是夏季;該地盛行冬季風和夏季風,5月不是風力強的季節。第2題,在鹽田布局風力發電設備并不能提高鹽田的晾曬效率;曬鹽活動主要靠自然蒸發,并不需要消耗電能;風電設備的布設與運營對勞動力的需求量較小,因此并不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昌邑位于沿海地區,地勢低平,受海風的影響較強,在鹽田布局風力發電設備有利于開發當地的風能資源,提高土地的空間利用率,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三、人地和諧

(一)典題示例

(2022年山東省等級考,17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來,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們通過沿江沿海筑堤、修壩、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動圍墾田地。堤圍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圍(環繞圍墾田地的外堤合攏)于明初,興盛于清中葉。圖5示意該地不同時期的圍墾景觀。國內河道縱橫交錯。

圖5

(1)宋元時期,當地鄉民沿水而居,居民點呈散點狀分布。分析居民點呈散點狀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2)明代中期,當地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水利系統,水稻產量顯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糧輸出。說明堤壩對提高水稻產量的作用。

(3)清代中期,人口規模擴大,當地農業生產方式由以水稻種植為主逐漸轉變為以?;~塘為主。這種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適應了當地環境,體現了人地和諧。對此作出合理解釋。

【思維流程】

【答案】(1)地勢低洼,河網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塊小而分散。

(2)通過堤壩圍墾,增加土地面積,擴大種植規模:沿江(河)堤壩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質量,改善種植條件;沿海堤壩防止海潮入侵,保護農田安全。

(3)順應當地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條件發展?;~塘,因地制宜;增強了農業生產對旱澇等災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物產的穩定性;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了當地資源環境承載力,滿足人口發展需求。

(二)技巧點撥

1.“人地和諧”內涵

人類運用工具和技術能動地改造、利用和保護自然環境,同時自覺地運用科學技術作為杠桿,將人口總量和消費總量控制在自然環境的承載力范圍內,形成和維持人地和諧的統一關系。

2.理解“人地和諧”的兩個維度

(1)技術在人地關系中的媒介作用:一是技術在人地關系中的正面與負面作用;二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階段性導致人地關系的階段性變化。

(2)“人地和諧”基本思想:一是體現人類的發展必須與自然環境的容量相適應的思想;二是體現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必須同自然環境與資源結構大體上相吻合的思想;三是體現利用地理環境既要遵循生態平衡規律,又要遵循社會經濟規律的思想。

3.四大人地協調觀

(1)科學的人口觀:能夠意識到人口劇增對環境產生的巨大壓力,理解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意義,具備人口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理念,知道并能承擔個人應擔負的責任。

(2)科學的資源觀:能夠理解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一定的地域和時間內,資源幾乎都是有限的,對非可再生資源能節約和綜合利用,對可再生資源具有保護意識,能夠承擔阻止亂采濫用自然資源的責任。

(3)科學的環境觀:能夠辯證地分析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認識到人類活動影響環境的方式、強度及后果,維護生態平衡,具備尊重自然規律、科學利用自然的意識。

(4)可持續發展觀:能夠理解并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措施,結合現實中的各種地理問題,分析人地關系協調與失調的內在原因,提出協調人地關系的對策與措施,實現人與自然的“雙贏”。

(三)對點訓練

(2023·珠海模擬)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在該模式中將水產養殖與蔬菜種植通過科學的方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養魚不換水而種菜不施肥的環保生產方式,圖6為魚菜共生系統的模式圖。讀圖回答1~3題。

圖6

1.圖中甲乙丙丁環節依次為

( )

①清潔的營養液

②吸收養分

③脫肥后的營養液

④養殖排放的廢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

2.該模式的生產過程中絕對不能使用抗生素,是因為

( )

A.會導致魚類死亡

B.會影響蔬菜生長

C.會破壞水體pH值

D.會影響硝化細菌的分解作用

3.由于該模式全程不使用農藥,蔬菜生產如遭受蚜蟲病害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

A.人工挑選抗病蟲害植株

B.引入人工培育的瓢蟲

C.與處方農業相結合

D.對水體進行消毒

【答案】1.B 2.D 3.B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