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蹲下身子看兒童

2024-04-18 10:09曲敏
東方娃娃·保育與教育 2024年2期
關鍵詞:日志繪本兒童

曲敏

兒童日志是以兒童生活為藍本的原創故事匯編集,形式上看似與自制繪本相差無幾,但從自制繪本走向原創匯編故事的創意實踐,兒童日志真實地反映了兒童的生活,結合多元表征折射出兒童真實的內心世界。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兒童日志的表現形式各有千秋;蹲下身子看兒童,讓教師在觀察兒童、傾聽兒童中理解和認識兒童的真實感受,也看見了日志背后兒童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凸顯出兒童日志創作過程獨有的價值內涵。

一、什么是兒童日志

(一)對兒童日志的理解

日志,是日記的一種,是一種記錄生活和情感的寫作模式,是詳細介紹一個過程和經歷的記錄。兒童日志,顧名思義,是兒童借助獨有的多元表征形式,介紹自己生活的一種記錄與表達。在兒童日志里,每一個兒童都是富有個性的獨立個體,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表征、抒發情感。

(二)兒童日志的價值

翻開一本本兒童日志,在成人看來,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卻成了兒童日志的主人翁——散步時發現的小蝸牛、花壇里的麥冬果、協作運糧的螞蟻群、游戲時的“不高興”……這些都是兒童日志里一幕幕生動有趣的原創故事場景?!队變簣@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提出要“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講述等方式對自己經歷過的游戲、閱讀圖畫書、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1]兒童日志正是基于兒童生活的,借助多元表征以體現兒童文化的原創故事匯編集。通過兒童日志,我們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兒童的興趣和喜好,走進兒童、理解兒童。

二、怎樣做兒童日志

兒童日志反映了兒童文化。有專家學者認為兒童文化是指兒童表現其天性的興趣、需要、話語、活動、價值觀念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總和。[2]因此,兒童日志透射出的是兒童真實的精神內涵。

(一)對兒童日志認識的誤區

兒童日志的主體是兒童,而做日志又是一件貴在堅持的事情。很多班級在做兒童日志時由于認識上的偏頗,或一味追求完成的數量,從而出現了一些理解上的誤區。

誤區一:每日一畫

有的教師會將每天下午的固定時間作為兒童日志的繪畫時間,造成兒童對日志的理解產生了偏差,變成了“每日一畫”的美術活動,使兒童日志內容單一,且流于形式。

誤區二:限定主題

有的教師會以統一的主題進行內容設定,以便于進行兒童間的橫向比較。有時,教師還會借助范畫限定內容的細節,這樣標準化、統一化的兒童日志無法彰顯兒童的個體感受和思想表達。

誤區三:表征窄化

兒童表征的形式僅僅是繪畫嗎?教師對于表征形式上的窄化理解,使得兒童日志的形式過于單一,不能充分體現兒童創作時的思想和意愿,更不能彰顯兒童發展的完整性。

(二)兒童日志的表現形式

兒童日志是兒童對于他們自己感興趣的事件或情節的主動性表達,因此表現形式是多樣且彈性的,可以根據兒童不同的喜好、特長等靈活且綜合地表現。

1.圖文并茂的兒童日志

繪畫加文字記錄是最傳統又最普遍的兒童日志記錄方式。兒童用繪畫的形式將想要表達的內容畫在日志本中,有時還可貼上與繪畫內容相匹配的兒童活動場景照片。借助圖像表征,教師可通過聊天獲取兒童對日志內容的解讀,并以輔助文字的方式記錄。兒童的口述和聊天話語能真實地反映他們的內心需求和感受,便于我們通過兒童日志發現兒童的“真世界”。

2.可視可聽的兒童日志

在數字化時代中,可視化的記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兒童真實又獨特的一面。教師可嘗試用視頻記錄兒童活動的場景,關注其中兒童的動作表征和情感表征,視頻記錄可以幫助教師在眾多的圖像表征中找到關鍵性畫面,不遺漏任何一個轉瞬即逝的活動細節。除此之外,我還嘗試將兒童對日志內容的解讀過程拍攝下來,轉換為二維碼張貼在兒童繪制的日志頁面中,閱讀者可以更為準確地了解兒童所處的背景、狀態,傾聽他們的語言,觀察他們的微表情,從而獲取比圖像和文字更多的信息,讓兒童日志不僅是一本匯編故事集,更是一本可視化的電子書。

(三)兒童日志的表現內容

兒童日志反映了兒童的生活,每個兒童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便他們生活在同一個班級,參加了同樣的活動,但因為興趣不同、計劃不同、參與度不同等,觀察和體驗也必定有所差異。因此,即便是同樣內容的表達,也必然和而不同。

1.小班:記錄最有趣的活動

小班兒童年齡較小,表征能力有限,依據皮亞杰的思維發展理論,該年齡段的兒童以短時記憶、碎片式記憶為主。陳鶴琴也提出過“兒童圖畫反映了對他印象最深的客觀現實”。[3]因此,小班的兒童日志不應限于固定的時間周期,而應主張體驗式、參與式地表達。比如在一些特別的活動后及時記錄,春秋游、運動會、游園會等,都是小班兒童創作表達的最佳素材。對于小班兒童來說,及時記錄非常重要,上文中提到的可視、可聽的記錄方式也更貼合。

2.中班:生活中的點滴體驗

到了中班,兒童日志的記錄可變得更有規律、更有目的。兒童日常生活和游戲中的點點滴滴都可為日志取材。陳鶴琴說:“玩,是小孩子的整個生活?!盵4]玩什么、怎么玩、和誰玩、有什么趣事、遇到什么問題、是否解決、有什么計劃……教師可有目的地引導兒童關注自己的一日生活,以回顧的方式記錄生活。當然,兒童日志也不等同于游戲計劃,同伴之間的有趣對話、某個事件的突發奇想都可成為日志中的閃光點。與此同時,教師也可借助日志看見兒童,了解兒童的興趣,理解他們的所做所想,讓兒童日志不僅是一本匯編故事,也是兒童成長軌跡的呈現。

3.大班:課程故事匯編集

大班兒童的日志內容應更具完整性。我嘗試結合班本課程的開展,引導兒童及時記錄自己的觀察、實踐、操作、體驗和過程中的情感表達等,當課程完成時,兒童日志便成了每個兒童獨創的課程故事匯編集。比如:在臨近畢業的兩個月中,我們在了解班級兒童畢業愿望的基礎上展開了以“咔嚓一下,畢業啦”為主題的班本課程。有人提出要將畢業季每天的生活記錄下來,因此《畢業日記》誕生了。在這本獨特的兒童日志里,孩子們每天堅持用多樣的方式記錄畢業季生活,從畢業倒計時50天開始,不間斷(除去周末)記錄,直至倒計時顯示為“0”。有的孩子用家中淘汰的數碼相機、拍立得相機等記錄幼兒園里的角角落落、老師同學;有的用樂高玩具拼搭倒計時牌,并拍照留念;有的將拍攝畢業照、裝飾畢業照場景的過程繪畫記錄在《畢業日記》里;還有的記錄下畢業季中最有趣的“清涼畢業趴”“小兵丁奇妙夜”活動中的點點滴滴……這是屬于每個孩子畢業季里最好的禮物,不僅僅是活動本身,還有當時歡樂的、激動的、憂傷的、惆悵的心情……在圍繞班本課程匯編的兒童日志中,故事的主題更加鮮明,也更易引發兒童的情感共鳴。

三、對兒童日志的實踐反思

(一)以班本課程為依托,推進兒童日志的深入研究

兒童日志不是簡單的內容疊加,更不是單純的兒童作品堆砌,而是或以兒童生活為主線、或以事件發展為線索形成的較為完整的匯編集。班本課程可作為兒童日志內容的依托,開展富有童趣的班本活動,以兒童的興趣為支撐,日志中的情節發展便會更有關聯。

在我們的實踐探究中,以班本課程為主線的兒童日志備受青睞。如《我的蝸牛旅行記》《小兔開開的成長日記》《我的植物日記》《運動日志》等,這些主題鮮明的日志題材,讓孩子有事做、有話說,自然也有源源不斷的表征素材供他們記錄與表達。

兒童日志以“日志”為經,以“課程”為緯,將記錄、體驗滲透到班本課程的各領域,集生活化、游戲化、綜合化于一體。教師在精密觀察、支持探究等過程中持續深入探索,追隨每個兒童的發現與創造、記錄與表達,并將其用于兒童新的學習活動中,幫他們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二)深化日常繪本教研,拓展兒童日志的縱深發展

兒童日志既反映了兒童的生活,又是他們原創的故事匯編集。正如每一本繪本故事都有其獨特的內涵價值一樣——有的關注兒童的情緒管理、有的關注事件的科學意義、有的關注家庭的親子關系等,如果把日志的題材和內容看作其橫向延伸的軌跡,那么,形式與媒材等都可以看作其縱向升華的拓展。借助日常繪本教研的力量,吸納繪本中的多樣構成,可以很好地對主題進行烘托和潤色。

例如,大班兒童在創作《造紙日記》時,不僅呈現了幼兒園里游戲時小組造紙活動的場景,還將親子活動中和爸爸媽媽們共玩共創的場景收納其中。有的孩子借鑒了一些精裝繪本中編制環襯的媒材方式,將自制的花草紙、果汁紙、留白紙的碎片用貼片的形式穿插其中,使用得恰如其分,既直觀明了,又讓日志的藝術感染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增加了閱讀的感官體驗。

兒童周圍的繪本種類繁多,多樣的繪本資源在形式和表現方式上各有不同。如環襯、扉頁、封面、封底的設計等??梢哉f,繪本不僅僅是紙張上的圖文,更是多領域、全方位發展完整兒童的重要媒介。借助日常繪本研究中的積累,遷移其中美學、哲學的價值,讓兒童日志向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縱深發展,同時也讓每一本兒童日志更具內涵、更有品質。

(三)做“活”教師促專業發展,開拓兒童評價的新路徑

借助兒童日志,我們不僅能夠看到鮮活的兒童,更能看到專業的“活”教師。通過兒童日志,教師能理解兒童真實的興趣和情感需要,看見他們的成長軌跡,客觀地了解兒童的發展水平,為規劃后續目標與策略提供可能。

1.精密觀察,支持兒童的主動性學習

在兒童的一日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各類表征素材,當兒童有意愿將其轉化為兒童日志中的符號畫面時,會極大地促進其腦部畫面的轉換,再加上語言、動作等多重表征的循環,有助于兒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多角度地理解世界,從而促其個體發展。然而這一過程,更加需要兒童的主動性學習與表達,而非被動地完成。

2.理解兒童,尊重他們的“一百種語言”

瑞吉歐教育認為,兒童有一百種語言,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觀察世界的角度,也都意味著獨特的智能。[5]兒童日志則是他們的另一種語言,每一個原創故事的背后,都蘊藏著他們獨屬的故事和秘密。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讓每個兒童的聲音被聽見、想法被尊重,支持他們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記錄身邊的美好。教師應用平等的態度尊重兒童的思想,既讓兒童看見了自己的真世界,也讓教師看見每一個獨特的、發展的兒童。

3.蹲下身子看兒童,傾聽相伴共成長

“蹲下身子看兒童”是做好兒童日志的首要前提。陳鶴琴在《兒童心理之研究》中提出“我們應研究兒童的心理,施行教育當根據他的心理才好”,[6]而孕育兒童日志的過程需要一個被理解、被回應、被支持的心理環境。在和兒童一起做日志的過程中,我們也深深地感受到,比日志更加珍貴的是創作的過程——蹲下身子、傾聽兒童,是賦予每個“活”教師與兒童相伴成長的幸福意義;理解兒童、支持表達,更是啟迪教師智慧、引領專業成長的心靈旅程!

四、結語

當我們手握“傾聽”這把富有教育智慧的金鑰匙走進兒童的世界,一定會看見更加鮮活的兒童,也成為更加鮮活的教師!傾聽兒童,相伴成長。兒童日志,讓我們從“心”出發,收獲同理與共鳴!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網站: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15/content_5673585.htm

[2]劉曉東.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34.

[3] [6]陳秀云,陳一飛.陳鶴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8:598,7.

[4]陳秀云,陳一飛.陳鶴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8:409.

[5] 黃進.理解“表征”,尊重兒童身心成長需要[J].北京:《教育家》2023(06):29.

猜你喜歡
日志繪本兒童
一名老黨員的工作日志
繪本
繪本
繪本
扶貧日志
游學日志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一種基于粗集和SVM的Web日志挖掘模型
繪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