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實境課堂,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增添活力

2024-04-18 04:47羅玥
基礎教育論壇·上旬 2024年2期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羅玥

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大部分教師會采取打造實境課堂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與思考知識、應用與實踐。一方面,實境課堂可以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識;另一方面,實境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為此,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實境課堂對教學和學生的重要意義。文章從生活實境、虛擬實境、時事實境、活動實境、表演實境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如何借助實境課堂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增添活力。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實境課堂;教學活力

實境課堂是指在真實的教學場所中,通過模擬實景的方式而開展教學的一種方法,具有豐富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等特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課程內容本身相對枯燥,使得教師需要調整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高效地理解與掌握知識。采用實境課堂教學的方式,既符合當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需求,又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為此,教師可以深入探索打造實境課堂的方式,切實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一、創設生活實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生活實境,既符合教學需求,又做到了將學生生活與課堂教學的緊密聯系。對于學生而言,其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學習經歷、生活經歷會不斷增加,而這更有利于學生對教師講授的知識內容的理解。另外,創設生活實境可以更好地營造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學會聯系生活深入思考道德與法治知識,從而建立從書本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意識,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以下統稱“教材”)七年級下冊“青春的情緒”這節課時,教師舉例學生在面對考試時的心路歷程:在公布考試成績前,學生的內心是緊張、忐忑的情緒狀態,希望自己可以獲得一個理想的成績;在公布考試成績后,學生的內心就變成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情緒狀態。這一生活中的常見場景,學生的情緒經歷是“擔憂、緊張—滿意、興奮(或憂傷、難過)”,充分體現出人的情緒是復雜多樣的,由此引發學生對情緒特點與類型的認知。接著,教師繼續為學生展示生活中遇到的情況,學生需要回答可能產生的情緒。某名學生在早上起床時,發現自己的臉上長了一個青春痘,可能會產生焦慮、苦惱等情緒;因為睡懶覺上學差點遲到,可能會產生焦急、緊張、慶幸等情緒;在班級中,大家都在稱贊“我”作文寫得好,“我”可能會產生高興、歡喜、驕傲等情緒。根據上面的舉例,學生會發現:在不同的場景下,人們給出的情緒反應是不同的。這說明人的情緒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如生理周期、對事件的預期、周圍輿論氛圍等,而且隨著周圍情況的變化,人們的情緒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根據上述所講知識,教師為學生設置了以生活實際為主的思考題:默默和小沖面對考試的情緒有什么不同?會產生怎樣的結果?默默是強項學科考砸→冷靜→(? ? )→舒坦→(? ? );小沖則是考試緊張→(? ? ?)→發怒→(? ? )→精神恍惚。

在教學“青春的情緒”這部分知識時,教師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經歷為主創設了生活實境。學生在生活實境中不僅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產生了深入了解的興趣,還通過對生活內容的分析,理解了關于情緒的復雜多樣性、影響情緒的因素等知識點,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二、創設虛擬實境,提高學習效率

作為輔助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工具,多媒體技術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直觀、清晰地呈現教學內容,還可以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故而,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虛擬實境,幫助學生扎實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這節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虛擬畫面內容,主要講述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孫陽依據老鼠屎辨識誣陷者,第二個故事是阿諾探長依據右兜火柴盒確定案件性質。設置三個故事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思考意識,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考分析自己獲得的答案,以此引出本次課程需要學習的內容——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根據上面的舉例,教師可以設置思考問題:為什么要學會獨立思考?如果沒有獨立思考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在第一個故事中,如果孫陽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可能冤枉好人;在第二個故事中,如果阿諾探長沒有獨立思考,人們可能不會知曉受害者是被謀殺。這些思考結果告訴我們:獨立思考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思維更加敏捷,還能夠讓他人安心,降低弱者受到傷害的概率。接著,教師為學生展示下一個虛擬實境——教材第10頁的“探究與分享”內容。在實境中,小剛與媽媽之間發生針對“另類的穿著”產生的認知分歧,學生需要思考小剛認為的“酷”到底是什么,自己是否同意小剛的說法,小剛的說法是否體現了獨立思考。在給定的虛擬實境中,小剛的行為是標新立異的,并不是獨立思考的體現。根據獨立思考的相關知識可知,其對待事情應該有自己的看法、見解,同時可以接納他人合理、正確的意見。

由此可見,在引導學生認知“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這部分知識時,教師以虛擬實境的方式讓學生思考實境中的問題,以此促進學生對獨立思考內容的認知,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創設時事實境,強化思維能力

從道德與法治課程角度來看,其中的知識點不僅與生活息息相關,還與生活中的時事有著緊密的聯系。時事是生活中發生的具有即時性、真實性特征的事件,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可以更好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課程知識的認知,這對學生深層次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具有重要作用。對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引入時事事件,創設時事實境,讓學生在以時事為主的課堂中實現道德與法治思維能力的進步。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生活需要法律”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法律形成清晰的認知,教師可以創設時事實境,讓學生從實際事件的角度思考法律知識。在實境中,學生會看到抵賴的借款人、受到電信詐騙的事、攔路搶劫的人、車輛發生剮蹭互不相讓等生活中常見的真實事件,學生需要思考在面對這些矛盾與糾紛時,應該采取哪種解決方法較好。根據上述事件的性質,學生認為應該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這樣既可以保證受害者的權益,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彰顯法律的光輝。接著,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最近的見聞推薦一部法律,并闡述自己推薦的理由。有的學生推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其認為在經濟不是很發達的地方,家長的認知薄弱,讓孩子早早進入社會,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也是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行為。有的學生推薦《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其給出的推薦理由是:根據自己點外賣的經歷,發現許多商家無法保證食品的質量,且長期食用不干凈的食品或添加劑過量的食品會嚴重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在學生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為學生拓展知識內容,如網絡上盜取原創內容的行為、盜取原創畫作進行比賽或商業使用、小區中樓梯過道被大量占用等,都是我們生活中存在的真實事件。

通過創設時事實境,教師讓學生思考與法律相關的知識,這不僅是在鍛煉學生的思維,還是在培養學生聯系時事思考知識的意識,對學生思維的進步、思考能力的強化都有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使用時事實境輔助教學,讓學生的思維水平獲得持續提高。

四、創設活動實境,增強學習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構成內容之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認知和思維水平。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活動實境,如游戲活動、搶答活動、辯論活動等,都可以在促進學生成長與進步的過程發揮積極作用。為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與學情綜合思考,創設適合學生的活動實境,助力學生進步。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我們與法律同行”這節課時,學生應該完成三個學習目標:第一,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構建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意識,強化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第三,學會依法辦事,自覺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在開展實際教學時,教師以搶答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法律知識。題目是簡易的材料分析題:多地立法處罰“過馬路時玩手機”現象,最高罰款……;惡意詆毀人民警察,一女子被行政拘留;以公正司法守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某地公安開展國家安全日主題宣傳活動。依據上述材料,學生思考后搶答:上述做法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在形成對法律的初步認知后,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法治中國,你我共建”。在思考這一知識點時,教師讓學生以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在以合作討論為主的活動實境中,學生需要思考:建設法治中國僅靠領導人和國家工作人員就可以了嗎?通過這一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建設法治中國不僅需要領導人和國家工作人員,還需要人民的共同參與。人民既是法治的踐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應為建設法治中國這一人民的共同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接著,教師讓學生繼續討論這樣兩句話:第一句是“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第二句是“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借此深化學生對法律的認知。

通過創設游戲實境、合作實境等活動實境,學生可以真實地參與課堂教學,做到對所學知識的深層次思考,使學生在增加學習體驗的同時,將法律知識印刻心中。

五、創設表演實境,提高學生認知

對初中生而言,其內心充滿表現自我的思想意識,這是青春期學生的成長特征。對于教師而言,應該抓住學生喜歡自我表現的特征,并與課堂教學進行結合,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創設表演實境,讓學生選擇合適的表演角色,以此引導學生在演中學,在學中演,進而實現對知識的有效理解。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集體生活邀請我”這節課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認知集體的含義、個體與集體的關系等基礎知識內容。集體,是指以聯合起來的人們為主的有組織的整體,其具有明確的共同目標、合理分工等特征。對于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從安全感與歸屬感、傳遞關愛與溫暖、集體榮譽感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學習。在細致講解上述基礎知識后,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境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深入認知個人與集體,如組織學生進行小品表演、朗誦表演、音樂合奏表演等。在小品表演中,學生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并根據人物特點調整自己的狀態,同時需要與共同表演的其他學生進行提前演練,讓作品保持流暢、完整。選擇朗誦表演的學生應該根據朗誦內容合理安排,并通過調整朗誦的節奏、氣口、輕重音、語言是否連貫等方面的內容,共同呈現精彩的朗誦表演。上面提出的兩種表演,都體現著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只有集體中的每個人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按照集體的規則完成表演任務,才能夠展現出精彩且完整的表演。在集體中,學生個體也會受到鼓勵,如日常練習跟不上進度時,會得到集體的幫助。

創設合理的表演實境,組織學生深入理解關于個體、集體的知識內容,并讓學生在表演中深入認知兩者的關系。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的扎實掌握,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適應自己所在的班集體,積極為班集體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讓自己在班集體中實現更好的成長與進步。

綜上所述,在當下社會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中,教師需要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觀念,積極使用新方法、新手段,讓課堂教學產生新變化,以此來促進學生取得更大的成長與進步。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教師應該創設不同的課堂實境,如生活實境、虛擬實境、時事實境、活動實境、表演實境,讓學生在不同的實境中認知、思考、掌握豐富的知識內容,在鍛煉自身能力的同時,做到扎實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切實發展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崔紅. 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21):45-46.

[2]顏云. 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情境教學[J].讀寫算,2021(31):84-86.

[3]彭芳. 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 試題與研究,2021(33):61-62.

[4]蔡學之. 實境課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的浸潤范式[J]. 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20(12):53-56.

猜你喜歡
初中道德與法治
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時政引入策略分析
創新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優化
用PPT及微視頻搞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
簡述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探討
師生參與,構建高效課堂
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體驗式教學的實施
基于課程標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藝術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