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法在地圖類歷史選擇題中的運用

2024-04-19 07:30黃文斌
教學考試(高考歷史) 2024年1期
關鍵詞:選擇題歷史

黃文斌

(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二中學)

毛贊猷等在《新編地圖學教程》中指出:“歷史地圖表示古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和歷史事件的專題地圖,內容有國家的疆域變遷,民族形成、分布,以及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進程等?!笨梢?,歷史地圖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近年來,歷史地圖類選擇題在全國各地的高考中頻頻出現。面對這一題型,很多學生頗感困惑。如何快速準確地解答這類選擇題,是擺在高三師生面前的重要課題。筆者通過對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試題中地圖類歷史選擇題的研究,發現分析法在這類選擇題的解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限于篇幅,筆者重點對六種分析法展開探究。

一、運用時空觀念進行分析

2017 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庇纱丝梢?,時空觀念在歷史學習中具有普遍意義。因此可以將時空觀念運用于解答高考中的歷史地圖類選擇題。

例1.(2022 年·天津卷·10)下圖中包含了近年打撈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

這些信息可以印證 ( )

A.世界市場已基本形成

B.海上絲綢之路開辟

C.印度洋貿易往來活躍

D.歐洲早期殖民擴張

根據地圖,我們可以得到的時空信息是:在印度尼西亞打撈出了十世紀中后期的中國沉船。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是在工業革命完成以后,即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與地圖中的時間不符,故排除A 項;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是在漢代,與地圖中的時間不符,故排除B 項;十世紀中后期正處于中國宋代,而宋代海外貿易發達,印度尼西亞恰是宋代海外貿易的必經之地。而且從打撈出的多個地區的不同貨物可知,當時印度洋貿易往來活躍,故選C 項;歐洲早期殖民擴張是在1500 年以后,與地圖中的時間不符,故排除D 項。

二、要素分析法

所謂要素分析,就是將單幅地圖上的信息分解成若干個單一要素和圖標,然后逐一分析。我們可以按地形(平原、高原、山脈、沙漠等)、水系(河流,含運河、湖泊、海洋等)、居民地(城市、國家等)、交通網(陸上交通線、海上交通線)和境界線等的順序進行分要素的分析。

例2.(2023 年·廣東卷·11)下圖所示歷史事件 ( )

A.傳播了阿拉伯數字

B.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

C.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D.加快了印刷術的西傳進程

根據地圖上的水系、居民地和交通網進行分析。先看水系和交通網(戰爭路線可視為交通網),戰爭從希臘出發經過兩河流域直到印度河流域,根據所學知識可初步判斷這是馬其頓王國的擴張路線;再看居民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占領埃及后建設的城市,由地圖上的“波斯”可知時間是在波斯帝國統治時期,而兩大戰役地點“伊蘇斯”和“高加米拉”是亞歷山大大帝與波斯帝國的主要交戰地點,戰后,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帝國建立。之后帝國分裂,進入希臘化時代,故選C 項;其他三個選項可根據時間排除,阿拉伯數字是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的,故排除A 項;此時羅馬帝國還沒有建立起來,故排除B 項;印刷術是在隋唐時期發明的,故排除D 項。

三、運用階段特征進行分析

黃牧航在《高中歷史科學業評價體系研究》一書中指出:“現在我們更強調教師把精力放在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時期的兩個歷史特征上……要求考生理解歷史的時代特征,并不要求學生背誦精確的歷史年代?!庇纱丝梢?,梳理總結并熟練掌握階段特征對搞好高中歷史教學顯得十分重要,并對復習備考中解答歷史地圖類選擇題大有裨益。

例3.(2023 年·山東卷·12)下圖為某一時期歐洲主要殖民國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圖。這一時期 ( )

A.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興起

B.大西洋三角貿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優勢逐漸被打破

D.傾銷工業品是主要掠奪手段

先利用要素分析法,看水系和居民地,觀察地圖中容易判斷時間的區域,靠近大西洋西岸有一片長條形區域,這是英國在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由美國宣布獨立在1776 年可知,該地圖描述的事件在1776 年以前。根據該地圖信息可知,英國、法國、荷蘭等多個歐洲國家都擁有殖民地,結合所學知識可推斷其階段特征是西方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最后利用時空觀念進行排除,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首先于1791 年在海地爆發,與1776 年以前不符,故排除A 項;大西洋三角貿易在工業革命后走向衰落,故排除B 項;由英國、法國、荷蘭都在美洲有殖民地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優勢逐漸被打破,故選C 項;傾銷工業品在工業革命后才成為主要掠奪手段,故排除D 項。

四、歷史比較研究方法

姜義華、瞿林東在《史學導論》一書中指出:“歷史比較研究,是現代史學分析與解釋歷史的又一重要途徑。它通過對不同時間、不同空間條件下復雜的歷史現象的對比,分析其異同,從而探尋歷史共同規律與特殊規律?!瘪R克思指出:“要了解一個限定的歷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較?!庇纱丝芍?,采用比較方法進行歷史研究,由來已久。

例4.(2021 年·湖南卷·10)圖1、圖2 是中國抗戰時期兩次戰役形勢圖。這兩幅圖反映( )

圖1

A.局部抗戰向全民族抗戰的轉變

B.抗戰的主戰場發生了明顯變化

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逐步建立

D.抗戰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反攻

可運用歷史比較研究方法和時空觀念觀察兩幅地圖,對比作戰區域,由圖1 中的“長江”可知,戰場在江南,而江南是國民黨統治中心區,因此作戰雙方主要是國民黨軍隊與日本軍隊,再由圖1 中的“滬寧鐵路”和“松江”可知,這是淞滬會戰的地圖;由圖2 中的“晉察冀軍區”“120 師”“129 師”可知,戰場在華北,根據作戰目標是交通線可知,這是百團大戰的地圖,作戰雙方主要是共產黨軍隊與日本軍隊;由此可見,抗戰的主戰場不同,故選B 項。確定圖1 是淞滬會戰、圖2 是百團大戰后,就可以確定時間,圖1 發生在1937 年8 月,圖2 發生在1940 年8 月。淞滬會戰爆發時,已經進入全面抗戰階段,故排除A 項;淞滬會戰期間,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正式建立起來,談不上由圖1 到圖2 的逐步建立,故排除C 項;淞滬會戰發生時抗戰處于戰略防御階段,而百團大戰發生時抗戰處于戰略相持階段,故排除D 項。

五、運用量化方法進行分析

英國計量史學家羅德里克·弗勞德在《獻給歷史學家的量化方法》一書中指出:“可以肯定的是,歷史學家所做的許多(盡管不是全部)陳述是定量的,許多歷史證據也是定量的,因此應該用量化的方法進行分析,使用量化方法的歷史學家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些方法?!?/p>

例5.(2023 年·全國甲卷·25)在中國古代,自然環境、社會生產狀況、國家政策、災害以及戰亂,都會對人口的區域布局產生影響。下圖顯示了兩漢間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人口增長的巨大差異,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地兼并程度

B.經濟發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長

D.移民流入數量

本題涉及人口遷移數量,可以采用量化方法進行分析。分地區進行計算,由于戶數難以反映實際人口數量,故以口數來計算。先看江浙一帶,計算后得出,人口增加了約26%;再看湘江流域,人口增加了約292%;可見,江浙一帶人口增長緩慢,而湘江流域人口飛速增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末年和東漢中后期,土地兼并都比較嚴重,對人口的自然增長影響不大,故排除A 項;兩個地區都處在南方,這兩個時期,經濟發展都落后于北方,且經濟發展水平相當,對人口自然增長影響不大,故排除B,C 項;由于兩個時期都在王朝中后期,北方長期戰亂,江浙靠近北方,受戰亂的影響較大,湘江流域遠離北方,受戰亂的影響較小,大批人口流入湘江流域,故選D 項。

六、系統分析法

姜義華、瞿林東在《史學導論》一書中指出:“系統分析是從客觀對象的整體觀念出發,研究整體與部分、整體與層次、整體與結構、整體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以揭示對象的整體特性的研究方法?!?/p>

例6.(2023 年·北京卷·4)下圖是明代經貿示意圖(局部)。對圖中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

①商幫都分布于南方稻作農業區

②長江中下游農業生產水平總體較高

③海禁阻斷了明代海外貿易路線

④主要外貿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幫

A.①③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可把明代經貿示意圖作為一個整體,不同農業區作為部分。從整體出發,我們觀察到,水稻種植最北線以南地區有商幫,水稻種植最北線以北地區也有商幫,故排除①;根據階段特征可知,明代實行海禁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而不是阻斷海外貿易,而且據地圖可知明代有海外貿易,故排除③;對比長江中下游、珠江流域、黃河流域等地農業生產力的有關數據,可發現長江中下游畝產總數最高,故②正確;觀察三個主要港口:廣州、泉州和寧波,它們所處省份分別為廣東、福建和浙江,這三個省份都有商幫,故④正確。由此可見,②④正確,故選B 項。

猜你喜歡
選擇題歷史
單項選擇題狂練
數列選擇題精選精練
新歷史
十種妙招握在手 破解選擇題無憂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三角函數部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