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層四化”復習備考模式的應用探究
——以“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為例

2024-04-19 07:30段妮娜
教學考試(高考歷史) 2024年1期
關鍵詞:春秋戰國巨變核心

段妮娜

(陜西師范大學教師發展學院;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高級中學)

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歷史復習為一線教師提出新的挑戰,歷史學科的課程模式、教學內容、考試要求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復習?如何跳出題海戰術?如何做到精準高效?以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劉建榮老師為核心的教研團隊,在一輪復習備考的過程中研發出“四層四化”的創新備考模式,對接高考評價體系,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八膶印奔锤呖荚u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三個組成部分中的“四層”,包括“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主要是回答“高考考什么”的問題;“四化”即核心價值引領化、必備知識結構化、學科素養情境化和關鍵能力測評化,主要是提供落實“四層”的優化方案。以“四化”對接“四層”,將課程內容和必備知識結構化、問題化,培養、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創新思維和關鍵能力,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本文以部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 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為例,通過“四層四化”備考模式,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核心價值引領化

高考評價體系是以價值為引領的評價體系,在“四層”考查內容中,以核心價值為先。核心價值是學生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思想方法的綜合體現,是學生面對現實問題情境時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將核心價值放在第一要位,能夠把握高考的正確方向和正確價值觀。具體而言做好兩個層面的把握,一是以學科核心大概念點明教材內容主旨,明確主流價值導向,二是將黨的二十大報告內容、主題學習精神、新課標要求、高考評價體系、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等體現出的國家意志、時代精神等,作為價值引領的載體,培根鑄魂,立德樹人。本課的核心價值可以結合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征進行提煉概括,春秋戰國是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時期,在這一變革過程中貴族統治的禮制遭到破壞,開始了走向秦漢以后“大一統”的歷史進程,社會呈現出大發展、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特點,據此明確本課的核心價值——“巨變與過渡”。

二、必備知識結構化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得內容情境化,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庇纱丝梢?,課程內容結構化是落實核心素養導向的重要方式和具體措施。課程內容的核心即必備知識,必備知識在高考評價體系的“四層”中處于基礎的地位。必備知識結構化就是將重要的知識點和核心概念等置于宏觀知識結構中去重新定位其意義與價值,從而更加清晰、直觀地展現不同知識之間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的結構脈絡,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加強知識的關聯性、整體性和系統性。本課可以通過問題鏈的方式來實現必備知識的結構化。

問題鏈:

1.春秋戰國巨變發生的原因及表現有哪些?

2.春秋戰國巨變對早期國家向大一統國家轉變有何影響?

3.華夏文化認同的條件有哪些?

通過步步推進、逐層深化、相互關聯的問題連接起來的問題鏈,引導學生對“巨變與過渡”的春秋戰國進行主動探究、積極思考,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為全過程,讓學生從碎片化、離散型的單一知識點中走出來,形成更加統整性、聚合性的知識觀。

(一)春秋戰國巨變發生的原因及表現有哪些?

具體思路可以按照經濟巨變、政治巨變、思想巨變三方面進行梳理復習:

1.經濟巨變:①小農經濟產生與確立:隨著鐵器的出現,牛耕逐漸在各諸侯國推廣,井田制逐步瓦解,以家庭為單位的自耕農土地所有制開始出現。②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出現大規模的冶鐵業,還出現了一些往來經營于各國之間的大商人。商業的發展要求穩定的交換媒介,因此鑄幣和貴金屬順時而生。列國間經濟往來頻繁,各地的物產互相補充,大一統的因素便蘊含其中。③城市的發展:大規模筑城運動的展開和城郭布局的形成,表現在營建新城和擴大城邑規模,對既有的城邑結構布局進行變革,沖擊和破壞舊的等級城制,適應新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

2.政治巨變:①權力更迭:平王弒父東遷,天子帶頭破壞宗法制,諸侯開始挑戰天子權威,自西周以來的權力結構開始發生變化。春秋以來,天子不能制諸侯,諸侯不能制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家臣,而戰國時期,大臣專權并威脅君位的少之又少。②行政區劃變革:隨著郡縣制的確立,基層行政組織逐步取代了宗族組織,形成郡縣、鄉、里的行政區劃制度,西周春秋時期的世族世官制被戰國時期的官僚制所取代。③人才流動:隨著“士”的活躍和學術下移,春秋戰國人才涌動,給當時社會造成巨大影響:首先,人才流動加速各國成就霸業;其次,人才流動直接推動了社會變革;再次,人才流動直接影響了各國的興衰。④變法運動:戰國后期,變法運動成為時代主流,變法的基本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富國、強兵、君主集權。

3.思想巨變:①“百家爭鳴”的原因:經濟上井田制崩潰;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活躍;思想文化上私學的興起。②諸子主張:

③百家發難:

儒墨之爭——孟子主張“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墨子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結論:儒家的愛以血緣為核心向外輻射,而墨家則是無差別的眾生相愛。

儒道之爭——儒家主張“行仁政而王”,道家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認識:這一爭論的本質是對長期動蕩下的時代作出的思考?!叭收迸c“無為”都歸于安定天下。

儒法之爭——孟子認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韓非子認為“治強生于法,弱亂生于阿”。認識:儒法之爭的本質,源于人性的善與惡。儒家認為人是有善端的,可以通過施政者的道德教化去其劣端,喚醒人們的羞惡之心從而自我約束,法家認為人性是惡的,需要用嚴刑峻法來嚴格規范人們的行為。

④百家爭鳴的影響: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形成了中國傳統思想體系,奠定了中國后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基礎。百家爭鳴時期的思想為后續中國提供了政治、經濟、權謀、軍事、技藝思想范式、制度模式,對后世中國人的心理、觀念、習慣、行為方式產生巨大影響,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品質。百家爭鳴所激辯出來的文化,使中國人基本擺脫了自商周以來的鬼神觀,各家都以理性的視角思考、回應現實問題,這一影響是中華文明獨領風騷的重要原因。

(二)春秋戰國巨變對早期國家向大一統國家轉變有何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既是社會巨變的時期,也是早期國家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轉型時期。早期國家屬于不成熟的國家形態,主要特點是以氏族部落為統治基礎,集權程度低,管理松散。成熟的國家以地域劃分國民,有完善的公共權力,集權程度高,管理嚴密。從中華文明發展演進的角度看,春秋戰國恰好承擔了轉型的使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大一統經濟基礎的鋪墊:鐵器牛耕催生了小農經濟的產生,經濟基礎的轉變必然要求上層建筑的變革,小農經濟具有脆弱性和分散性的特點,這就必然要求改變原有的集權程度低、管理松散的政治治理模式,因此春秋戰國逐漸產生了“編戶齊民”。

2.大一統政治制度的鋪墊:①由分權政治向集權政治制度轉變:兼并戰爭不僅擴大了各諸侯國的統治范圍,但也產生了防御與再次擴張的矛盾?!凹辛α哭k大事”的現實需要必然要求提高“中央”政府在資源調配上的能力。因此,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員,垂直管理的治理模式更能適應現實統治的需要,“行縣制”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②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戰國時期,統治者逐漸認識到傳統的分封制會再一次造成地方割據,于是打擊舊貴族在各國變法中均有涉及,取而代之的是官僚政治的產生,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就是官僚政治確立的體現。③由家國一體到新型政府轉變:“相”本為天子“家臣”,戰國時期隨著國家規模的擴大,統治者所要處理的事物繁多,且隨著官僚政治的發展,“相”不僅成為百官之首,還成為獨立的政府總理,新型政府機構逐漸定型。

3.大一統文化心理的鋪墊:西周至春秋是邦國時代,戰國是半邦國時代,即“帝國的前夜”。帝國與邦國的區別在于:國家體制上邦國是封建制度,帝國是郡縣制度;統治階級上邦國是領主階級,帝國是地主階級;政治形態上邦國是貴族政治,帝國是官僚政治。春秋戰國時期,“士”朝秦暮楚,正是邦國觀向帝國觀轉型的典型證明。

(三)華夏文化認同的條件有哪些?

1.概念解讀:華夏認同最重要的是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包括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歸屬感,對歷史、地理、血緣、傳統習俗、制度律法等方面的認同。

2.春秋戰國華夏文化認同的原因:①戰爭是促成華夏認同的直接因素。在長期的戰爭中,華夏族與周邊民族的戰爭交往使雙方的接觸、認識不斷深入,特別是原本被視為夷狄的秦、楚在擴張中不斷突破華夏族的核心防線,使華夏認同進一步擴大。②春秋時期夷狄有機會參與到華夏事物中,參與甚至主持華夏諸侯國的會盟,進一步促成華夏文化認同。③夏夷通婚是促成華夏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周王室、華夏諸侯國都曾與夷狄通婚。④華夏文化表現出的強大吸引力,促使夷狄貴族不斷學習華夏文化,進一步推動了夷狄向華夏的融合。

3.春秋戰國華夏認同的條件:①華夷以戰爭、經濟交往、通婚為紐帶的頻繁接觸;②華夏族文化的包容、開發;③以政治、文化認同的華夏文化;④華夏諸國綜合國力的強大;⑤華夏族統治區域的廣闊;⑥華夷長期以來的雜居。

三、學科素養情境化

歷史情境是學生學習、感知歷史知識的重要媒介,也是新課標體系下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黃牧航教授認為:“在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中,情境是連接各命題要素的關鍵點,既與考查內容相關,也與考查要求相關?!瓘亩鴮崿F從二維命題向三維命題的過渡?!泵恳欢问妨隙际且粋€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史料創設更為具體的情境,并引導學生分析,才能將核心素養具象化、可視化,從而實現深度學習,發展思想品質。

結合教材中的“史料閱讀”,根據西漢劉向在《戰國策》中對戰國的描述,結合戰國時代特征以及劉向生活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進行科學解釋,從而落實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

史料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是以傳相放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效,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貪饕無恥,競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

——《〈戰國策〉書錄》

問題:根據西漢劉向在《戰國策》對戰國的描述,進行評價。

分析思路:①劉向生活在西漢末年,本人是皇室宗親,經歷了宣帝、元帝、成帝三位皇帝,是著名的經學家、儒學家。②材料描述了戰國初期、中期、末期三個階段,著重描述禮崩樂壞、上下失序、兼并四起的場景。

素養點撥:評價是歷史學習成果的重要檢測,在“課程標準”中,往往要求學生“認識”歷史。評價歷史是對核心素養的綜合體現,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角度進行評價:①從作者、材料等所處的時代入手,解釋作者、材料為什么會有此認識。劉向生活在西漢末期,必然受到時代意識形態的影響,對歷史的評價帶有時代的痕跡。因此劉向是站在儒家所構建起來的意識形態角度來看待戰國這一歷史的。②立足唯物史觀作科學解釋,唯物史觀是解釋歷史的重要依托,依此分析其積極性和局限性。材料中,劉向未能從戰國“巨變”的角度看出戰國對整個中華文明歷史進程所帶來的影響。

四、關鍵能力測評化

關鍵能力是培育核心價值、發展學科素養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基礎,是學生在經過學習后,應對現實問題情境時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必須具備的能力。教育部考試中心助理研究員徐奉先老師將歷史學科的關鍵能力概括為三大能力群,即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探究能力,并主張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增加試題開放度”“凸顯對思維過程的評價”“改進評分方法”等四大路徑進行考查。因此,在復習備考中,關鍵能力的養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測量化、試題化,讓學生在實戰中形成具有可遷移性的關鍵能力。在備考過程中要重視高考真題的整理和研究,以下是2023 年關于涉及本課內容的各地部分高考真題匯總表:

通過研究真題發現,試題既有選擇題,又有主觀題,孔子思想與儒家學派、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經濟成為高考考查的重點內容。文化是時代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綜合影射,春秋戰國的變革,首先源于生產力的變革,以此為基礎,推動了社會的總體變革。因此,我們要多花時間和精力講深講透,通過訓練高考真題,注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

總之,歷史學科復習,要以課程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為依據,明晰備考方向,把握核心價值;要通過問題鏈、任務群等方式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要通過學科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通過有針對性的試題訓練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幫助學生跳出題海戰術,發展思想品質,提高學習效率,提升歷史成績。

猜你喜歡
春秋戰國巨變核心
侗鄉巨變呀啰耶
我是如何拍攝天和核心艙的
近觀天和核心艙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艙
2022 在巨變的時代中
春秋戰國時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萌芽期|春秋戰國
歷史喵第二部
馬鞍山村巨變
星光村巨變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