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電視文藝晚會節目創作路徑探索

2024-04-20 09:25張平孫娟妮王雪然
教育傳媒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春晚

張平 孫娟妮 王雪然

【內容摘要】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是新質生產力三個重要特征,而創新則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同樣也是傳統電視節目形式樣態在今天走出融合創新之路的核心要點,是當下電視文藝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議題。本文從新質生產力視域下,以中國電視文藝節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春晚”為切入點,通過對2024年總臺及各地春節聯歡晚會的現狀分析,探討傳統媒體的電視文藝晚會節目如何在新質生產力理念引領下突破界限,實現跨圈傳播。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數智時代;電視文藝晚會;“春晚”

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首次提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①;2024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列為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之首。新質生產力是經濟新常態下出現的生產力新質態。所謂“新”,指新質生產力區別于傳統生產力,擺脫了傳統依靠資金投入、高耗能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的生產力,具有新科技革命的主導性、新產業賦能的前瞻性以及高質量發展的目的性三個顯著特質。②因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對傳媒生態發生重大變化的媒體行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電視文藝與中國電視相伴而生,從誕生至今一直是電視藝術的中堅力量。電視文藝,是指運用文藝的藝術思維,按照一定的理念,創作出來的具有審美意味的節目形態。③電視文藝節目類型豐富、格局龐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電視文藝晚會類節目,而“春晚”無疑是電視文藝的集大成者。時至今日,“春晚”仍然具有極高的話題討論度。其作為全球華人除夕夜炙手可熱的規定動作,近些年卻頻遭“滑鐵盧”,一度淪為年輕人過年玩手機的背景音。但在剛剛過去的甲辰龍年春節,央視總臺與各地的“春晚”口碑卻迎來“回春”??偱_2024年“春晚”全媒體累計觸達142億人次,較去年增長29%,15—44歲年輕用戶規模占比高達51.59%。各地“春晚”也頗有亮點頻出、百花齊放之勢。因此,電視文藝晚會如何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成功破圈,走出一條傳統電視文藝晚會節目的新破局之路,成為業界廣泛關注與熱議的焦點。

一、數智時代晚會節目面對的“時”與“勢”

數智時代,以 ChatGPT 為代表的 AI 大模型的升級迭代和加速落地,正在掀起“知識版的生產率革命”,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④如果說新質生產力的“新”,關鍵在于科技的先進性、創新性、引領性,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那么OpenAl推出的Sora視頻生成大模型,可以說是新科技對各行各業的“顛覆”與裹挾,也必將催生新的產業模式。傳統媒體也因此又迎來“賦新”與“煥生”的難題,尤其是對傳統的電視文藝節目樣態來說,緊抓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特點與“質優”關鍵是華麗轉身的核心要點。

縱觀2024年的“春晚”,總臺與各地衛視充分發揮優勢,在內容選擇、節目呈現、科技賦能與傳播方式上各顯神通,以創新為核心,為“晚會”的續存帶來新的生機??萍紕撔伦鳛樾沦|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今年的各大晚會上也通過AI、XR(擴展現實)+VP等技術得以充分展現,讓科技賦能傳統晚會在新媒體時代煥發了新的光彩。

(一)總臺“春晚”以破圈求融,呈現異彩

近年來,總臺“春晚”在守正創新中嘗試突破傳統媒體的界限,跨圈傳播。2024年的“春晚”也從“高高在上的云端”走到了尋常百姓身邊。晚會以科技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為基點,避開被網民們“聲討”的小鮮肉、網絡爛梗,避開觀眾不喜的大道理與說教,在秉持民族自豪與文化自信的同時,奉獻了一場“新質”視覺盛宴。網絡傳播方面,則更多利用了互聯網特性與網民興趣點,在新媒體端獲得更多關注。一是以“獵奇心理”引發前期網絡傳播,做好預熱工作。2023年12月2日,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主題的發布引發了網民對“龘”字讀音的濃厚興趣,“龍行龘龘”在網絡的助力下讓生僻字重獲大量關注。二是將“失誤”變為傳播熱點,打造接地氣的節目形象?!按和怼敝心岣褓I提“穿幫”沖上熱搜,晚會巧妙地利用傳播規律將直播中出現的小bug變為親民的熱點,其“出圈”程度更甚于該節目本身。三是策略轉型升級,呈現網絡趣點?!按和怼蹦缓蠡ㄐ鹾汀俺怨稀币曨l更是頻上熱搜??偱_聯手小紅書等聚集大量年輕人的平臺,直播“春晚”后臺,官方帶頭“曝光”明星幕后花絮與趣事,最大程度吸引了網民關注,也造就了本屆“春晚”合作項目互動總人次達553.21億次的成績。

(二)各地衛視及行業“春晚”以垂類出圈,另辟蹊徑

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中的《唐宮夜宴》在AR和5G的技術加持下,以技術革命為突破,創新配置生產要素對傳統晚會產業轉型升級,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盛唐文化,也為傳統媒體與傳統節目帶來了新思路——凡專精于一項者,必有其過人之處。

2024年,河南衛視的“春晚”依舊緊抓傳統文化的核心,將各地絢爛的傳統文化極致地展現出來,將文化打造成了“頂流”;東方衛視“春晚”緊抓電視劇《繁花》的龐大粉絲群與認知度,通過利用電視劇與演員的出圈做到流量口碑兼收;與東方衛視有異曲同工之效的還有中國文聯的電視劇年度盛典,通過以劇帶晚會吸引無數“劇粉”;天津衛視“春晚”以德云社班底為主,通過德云社的影響力與粉絲群,打造了一場以相聲為主力的歡樂盛宴;遼寧衛視“春晚”全力開發語言類節目,通過人們耳熟能詳的小品明星,讓全國人民再度回想起小品曾經帶來的歡樂;中國教育電視臺《2024詩意中國春節詩歌晚會》在春節的喧鬧中好似一股清流,以詩心敬歲月。

各地衛視與行業在保持春節晚會傳統特點的基礎上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一是將媒體融合作為創新的動力源泉。各地衛視及行業春節晚會在節目選題、編排、呈現形式上都更加注重話語融通,年輕化、現代化,合理借助年輕人喜歡的形式來呈現傳統電視文藝節目。二是在垂直領域發力,在細分受眾人群的基礎上深耕晚會主題。⑤晚會充分利用主題自帶的觀眾與社交屬性,為某一領域的受眾打造臨時性的社交平臺,引發受眾群體的“共振”,進而打破垂直領域圈層屏障,實現破圈效果。三是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電視文藝節目轉型升級。本次的各類晚會都充分運用了新興技術的加持,讓舞臺突破傳統空間的視覺感受,在視覺呈現上有了新的突破。

(三)移動平臺端二次創作,“新質”傳播打破傳統傳播模式

整體來看,2024年總臺與各地春晚在移動平臺端都有所突破。一是傳統文化仍然是電視文藝節目的根和魂。傳統文化的文藝節目以共通的感情鏈接了不同年齡圈層,中國傳統藝術之美成為本屆春晚中的“公約數”。二是網絡二次創作是傳統電視文藝節目的“新質”傳播渠道。搬運、解讀、圍觀的二創表情包、文章、視頻在平臺上廣闊傳播。尼格買提汗流浹背的表情包刷屏了人們的假期,劉謙“耍大牌”、相聲七彩“MBTI”小隊……無數節目內容之外的關注點在“90后”與“00后”等網絡活躍群體的“推波助瀾”下讓“造?!钡臒岫瘸蕩缀瘟炎兪絺鞑?。三是明星效應給傳統電視文藝節目帶來更多熱度。近年來,明星與其粉絲群體在網絡上的影響力也再次展現在人們眼前?!帮埲Α弊鳛榻┠昱d起的群體,依托于共同的愛好與價值認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與活躍度。⑥本次春晚因衣著走位等問題演變的“春山學”熱議也展現了這一點,從側面證實了明星效應在網絡上的影響力。

2024年的“春晚”展現了傳統電視文藝節目在當代社會的生存狀況,即在傳統與出新中尋找平衡,需要大量借助科技與新媒體平臺的力量。對傳媒行業而言,新質生產力正是鼓勵各方需求突破,在融合發展的路徑上開辟新的藍海。

二、新質生產力引領下晚會節目的“存”與“變”

晚會節目是典型的精神文化產品,而作為這一產品制造者的傳媒叢業人員所具備的“硬功夫”和“軟實力”,無疑應該成為新質生產力呈現文化新質態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傳媒行業蘊含著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潛能和可能。

(一)細分受眾,緩解眾口難調的“側供給”難題

在以往的觀念中,晚會是全中國人的盛典,有著固定的節目類型,需要迎合各年齡段觀眾的喜好。從今年“春晚”來看,電視節目有打著“懷舊牌”試圖勾起人們回憶的,有用遍網絡熱梗試圖迎合年輕人的,但是呈現的效果與得到的反饋卻不盡如人意。如精心編排的“南方小土豆”熱梗被南方網友批判是加深刻板印象、往年大量應用的網絡熱詞被吐槽是生硬的“爛?!薄煌挲g層、不同地域的感受差異懸殊,無法做到包羅萬象、得到所有人喜愛。在幾十年前娛樂項目匱乏的年代,晚會的新奇掩蓋了這一問題,但在數智時代的今天,娛樂生活豐富的人們面對傳統的晚會自然會更加“苛刻”。面對無法規避的矛盾點,需要在確定主要受眾人群的基礎上,根據人群特點確定主題與藝術呈現,同時注意在地域差異、認知差異等處尋找平衡,“抓住能抓住的人,側重該側重的點”。

(二)準確識變,直面技術革新的“新算法”挑戰

新質生產力,根本上取決于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突破能力。如果說ChatGPT的出現讓人們認識了人工智能,那么Sora以其神奇的視頻創作能力則給內容創作領域又一次帶來了突破與變革。Sora的出現波及到了攝影、特效、美術等環節⑦,將大幅降低短視頻等內容創作門檻,這為本就在媒體融合“深水區”的傳統媒體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場全新的生產力變革正在醞釀,一場媒體革新正在進行。新媒體時代,拍視頻、做節目已不再是傳統媒體專屬的“權利”,隨著科技的發展,全民皆制作的現象已初具雛形,傳統媒體如何生存,傳統電視節目如何生存,如何在新質生產力強勢發展的未來脫穎而出是每個媒體人都應思考的問題。但無論如何,藝術是被人類賦予的情感和文化共鳴,作品的內核永遠是人類的審美與情感,AI的底層邏輯尚不能夠理解人類復雜的情感,也無法與人類情感產生共鳴,許多超脫于理論之外的情感是只有人類才能觸動的,也是一個節目最核心的精神內涵。時代的腳步不會停歇,面對AI的浪潮,只有放下抵觸、走出“舒適圈”,準確識變,放大自身節目創作的優勢,用科技補足短板,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

(三)邏輯解構,迎合新興媒體的“碎片化”傳播

“劉耕宏女孩”“王心凌男孩”“孤勇者小孩”,近些年這些火“出圈”的詞條都越過了完整的節目或者作品本身成為了網絡熱點,這無疑得益于網絡的碎片化傳播。

當代社會,觀眾不再是單純的受眾,每一個觀眾既是欣賞者,又是參與者,更是創作者。出于愛好、出于渴望關注、得到收益的人們自發地對完整的節目或是作品進行二次創作,這些被根據算法計算、愛好精選、改編出來的短視頻更滿足于現代人的觀看習慣,而得到了認可與關注的視頻創作者也會再次“樂此不?!钡赝渡淼蕉桃曨l的創作中,從而形成了一個創作“閉環”,作品的版權方與二創短視頻也達到了互利共贏的模式。但對于傳統媒體從業者而言,完整的節目逐漸“無人問津”,直接拆條的短視頻不符合網民的愛好,傳統節目的傳統架構受到新媒體沖擊。

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媒體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心理,從制作節目的邏輯架構上充分考慮新媒體傳播特點,走出傳統制作怪圈,秉持“創新者進、創新者強”的精神本質,點燃傳統媒體創新的關鍵變量,創造自己的“功能”,再次成為受眾的“精神剛需”,推動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過渡轉化,蓄積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三、教育傳媒晚會節目的“破”與“立”

新質生產力具有原創性、顛覆性,具備引領未來的功能,教育恰恰是一項面向未來的事業,這也正是說明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征途中,教育所具有的基礎性作用。中國教育電視臺作為國家級教育專業媒體,具有“教育+媒體”的雙重屬性,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更應聚焦垂直領域,將主受眾定位為學生群體,以主流媒體輿論引領的專業價值服務時代。

面對“00后”甚至“10后”這些在新媒體時代成長的群體,傳統的電視文藝節目要緊抓創新這一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主題、嘉賓邀請、環節設置、宣推方式等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優化受眾體驗,構建傳媒新質生產聚集平臺。深入了解目標受眾,面對新時代青少年,傳統文藝類節目最應避免的首先是傳統的“說教”功能,在將自己放到與學生同一視野后找到學生的興趣點,逐漸形成青少年聚集地。二是踐行科技賦能,打造傳媒新質生產內在驅動。以技術賦能激活文藝節目,借助新興科技的力量在節目形式、呈現效果上加以創新,提升晚會的在場感、反差感、社交感,打造沉浸式體驗。同時,借助算法的幫助,精準推送,實現節目內容傳播效益最大化。三是模式轉換,探索傳媒新質生產發展路徑。在保障傳統媒體節目“質優”前提下,通過引導、“造?!钡确绞綆忧嗄陮W生自發在社交平臺分享以及二次創作,發掘學生群體的圈層共振功能,進而引發破圈可能。

(一)借鑒“繁花”熱播效應,將社交化傳播作為中國大學生電視節的“新亮點”

中國大學生電視節是電視盛典,更是大學生的電視盛典,在確保正確價值引領的前提下,選擇大學生關注的電視劇、大學生喜愛的明星,讓傳統晚會形式兼顧專業性與娛樂性,就是吸引大學生,增強受眾粘性的最佳選擇。

正如東方衛視春節晚會的“繁花”效應,中國大學生電視節應充分利用熱門電視劇與參演明星的流量,作為中國大學生電視節的“新動能”,吸引更多大學生關注中國大學生電視節,進而增強其社交化傳播。內容設置上,增加更多易于網絡傳播、線上參與便捷的活動與環節,增加如“二創征集賽”“轉發抽獎”等活動,有意識地“造?!?,制造與大學生群體的“共同愛好”,從而帶動大學生群體的參與熱情,讓大學生用戶被激活,成為二次傳播渠道。

(二)依托創作機制與造星系統,將“傳幫帶”與短視頻平臺作為“放飛夢想”青春歌會的“新路徑”

音樂作為一種娛樂載體,在當下已經越來越難成為經典。一首《精衛填?!坊鹆巳蜝GM,去年風靡全網的《科目三》被記住的只有副歌的一段音樂。短視頻配樂、抖音舞蹈配樂、加速DJ版變奏,歌曲片段與短視頻的適配程度,逐漸成為走紅的“必經之路”。

歌會作為一種常見的傳統電視文藝節目面臨著三個“困境”。一是節目形式缺乏競爭力。面對各大衛視、平臺甚至自媒體的音樂類節目,“放飛夢想”青春歌會的創作者都是 “素人”學生,沒有知名度,憑借傳統的歌會與作品很難吸引人的關注。二是音樂創作存在門檻,難以長期發力。能夠創作出符合大眾偏好的音樂人本就鳳毛麟角,“放飛夢想”青春歌會難以長期尋找到優秀的學生音樂創作人。三是難以兼顧專業性和娛樂性?!胺棚w夢想”青春歌會以弘揚主旋律為己責,難免會忽略掉歌會帶給大眾娛樂性。要加強“放飛夢想”青春歌會的影響力,可效仿各娛樂公司“老帶新”的做法,探索“老牌歌會”的“新時代路徑”,用領唱、幫唱、特約嘉賓等形式邀請音樂屆甚至網絡上知名的音樂博主參與到歌會中,以有“流量”的人來帶動素人的關注度,從而彌補歌會的“娛樂性”,并完成新的“造星”工作。歌曲選擇上著重注意音樂片段的旋律,有意識地截取適合作為背景音樂或是舞蹈改編的“碎片”,增強網絡傳播。

(三)緊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年輕化、時尚化、現代化的表達方式作為《詩意中國》的“新驅動”

在傳統媒體極力擁抱新媒體的時代,一場《唐宮夜宴》以高水平表演的表演、深厚的感情文化交融,借助新時代的技術,用現代形式展現了傳統文化極致的美,向全國人民展現了傳統媒體的專業精神與高水平,也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而關鍵依然在質優。

近年來,傳統文化的“復興熱”告訴我們,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容核心的電視文藝節目有著廣闊的受眾人群與光明的發展前景。詩詞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瑰寶,是每個中國人文化記憶里極目不見的故土,大有可以挖掘之處。正如《2024詩意中國春節詩歌晚會》的情景朗誦劇《問天》,航天員劉洋與屈原跨時空的對話為傳統的詩歌朗誦融入了現代人的審美與情感,讓人眼前一亮。以現代審美、年輕化、時尚化的方式展現優秀傳統文化,依托高質量內容,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創新,將科技力量與現代審美注入傳統文藝類節目,制作出老少咸宜的新作品,展現出強大的文化自信與東方美學。

四、結語

回望過去的四十多年,晚會承載了一代代人的記憶,記錄了幾十年來的審美變遷。各傳統媒體爭相在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科技賦能與網絡傳播上探索著傳統電視文藝節目在當代的華麗變身之路。在傳統文化煥發新光彩、新技術快速迭代升級、媒體融合邁入“深水區”今天,為傳統文藝類節目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歸根結底,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是新質生產力生成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時代發展大課題,是強國建設的戰略機遇。我們是見證者,亦是答卷人。一切都有待媒體工作者在節目創作中繼續探索,在新時代交出答卷。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 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 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人民日報》2023年9月10日。

②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

③歐陽宏生、晏青、李城:《論中國電視文藝的學理重構》,《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④黃再勝:《AI大模型賦能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內在機理、現實障礙與實踐進路》,《改革與戰略》2024年第2期。

⑤李冰、高靜雅、黃詩鰻:《從小眾文化到價值引領:聚焦“垂類綜藝”的發展之路》,《中國電視》2021年第9期。

⑥郭子涵、李培鋒:《“飯圈文化”對新時代青年價值觀的侵蝕及其消解之道》,《新西部》 2023年第11期。

⑦阮潤生、王小偉、吳志、韓忠楠:《Sora沖擊波引領文生視頻新浪潮 多模態人工智能加速行業賦能步伐》,證券時報網,http://www.stcn.com/article/detail/1128017.html,2024年2月24日。

(作者張平系中國教育電視臺黨政辦公室主任;孫娟妮系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室副主任〔正處級〕;王雪然系中國教育電視臺黨政辦公室文秘)

【責任編輯:謝敏】

猜你喜歡
春晚
周刊“春晚”的后臺故事
多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在家庭中的位置
從春晚《天地人和》節目談武術表演作品的內容與形式
阿里2016年雙11“春晚”項目啟動
使用與滿足理論下2016春晚解讀
春晚:向上是方針,向下是情感
從符號學視角分析2015年央視春晚
從春晚的“槽點”看當代受眾的娛樂需求
央視“春晚”對新年俗文化的呈現
央視春晚主持人的審美流變及其文化隱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