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巴渝民間音樂的傳承與融合發展研究

2024-04-21 02:58杜小敏
中國民族博覽 2024年1期
關鍵詞:融合發展傳承

【摘 要】為了研究新時代川江號子的傳承與融合發展,從川江號子概述、形成及特征;新時代川江號子傳承與融合發展研究的意義及研究現狀;新時代川江號子的傳承與融合發展策略三個維度展開論述。其研究對創新高校教學方式、傳承以川江號子為代表的巴渝民間音樂、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有重要意義。同時發現結合時代背景的理論研究成果較少、應用范圍不夠廣泛,在民眾中的影響力不夠等問題。提出挖掘時代價值,豐富理論研究;注重學校教育,豐富課堂教學;注重旅游宣傳,豐富推廣途徑三方面的策略。

【關鍵詞】川江號子;傳承;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1—047—03

一、何為:川江號子概述、形成及特征

(一)川江號子概述

川江號子由川江和號子兩個概念組合而成。川江指長江流入四川,自四川宜賓至湖北宜昌1000多公里的江段,航道上險灘密布、水流湍急,陸路被大山阻隔,水路灘險江急,交通不便,無論選擇哪條路,都令人有“畏懼”感,如李白詩中描述“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就非常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險途。然而,川江江段江河較多,相比陸路,水路似乎更適宜,所以商賈便通過木船運送貨物和來往的人;號子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為了統一步伐、節奏,為單調而艱辛的勞動增添樂趣的歌謠,在北方稱“幺號子”,南方稱“喊號子”。川江號子是川江上船工們拉纖過程中所喊的口號,為了幫助大家統一步伐、緩解背部的重力、鼓舞士氣,由號子頭領唱,眾船工幫腔,一領眾和式的一種民間歌唱形式,是船工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做斗爭的生命之歌。

(二)川江號子的形成

川江號子的歷史由來已久,考古發現,沿江兩岸陸續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石錨”、東漢時期的“拉纖俑”等文物,佐證了產生川江號子的川江水路木船運輸行業的久遠歷史。[1]其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嘉陵江、涪江、沱江等長江干流和支流。川江號子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與巴渝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相關。川江江段,交通不便、險灘縱橫、水流湍急,特殊的地理環境下,船工們為了統一步伐、共同完成拉纖任務,在號子頭的帶領下,根據江河水勢的不同,即興編創一些鼓舞士氣的口號,長此以往,民間音樂川江號子便逐漸產生?!耙宦曁栕游乙簧砗?,一聲號子我一身膽”便描繪出拉纖的艱辛與川江地理環境的險惡。

二是與船工們的艱苦生活相關。船工的工作性質特殊,危險系數極高,船上討生活的船工都是十來歲上船,從最艱苦的纖夫做起。從危險系數和艱苦程度兩方面考量,但凡有其他謀生手段,人們都不愿意去拉纖,而一旦選擇接受這份地位低下的工作,就意味著時刻要與自然環境做斗爭,接受最繁重、最單調、最危險的工作。川江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巴渝人樂觀向上、吃苦耐勞的精神,號子頭也會帶領船工即興編創一些與生活緊密相關的號子,表達路途中的所見所聞、生活瑣事、對社會不平的憤懣與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川江船夫號子》“有錢人在家中坐喲,哪知道窮人的憂愁,推船人本是苦中苦,風里雨里走碼頭……”便是反映船工艱苦生活的唱詞。

三是與船工們永不服輸的精神相關,如《白龍灘不算灘》“白龍灘,不算灘,捏起橈子使勁扳。千萬不要打晃眼,努力闖過這一關……”[2]就反映船工們不畏困難,與自然做斗爭的精神;《上灘號子》《拼命號子》反映了船工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急流險灘,表現了船工永不服輸的精神。

(三)川江號子的特征

一是曲目內容豐富。川江號子內容大多反映川江沿岸城市風貌、船工生活、風土人情以及民間傳說、故事等,曲目內容豐富,多為號子頭根據行船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即興創作而成。

二是功能性與審美性并存。功能性主要是在行船中統一搖櫓的動作,完成拉纖任務;審美性主要是調節船工的情緒,緩解船工的背部壓力。號子頭在平水、見灘、上灘、下灘等每個重要節點,將自己了解和觀察到的情況,用號子的形式喊出來,指揮和帶領船工共同完成拉纖任務?!安缓疤栕影岵粍哟薄安缓疤栕訍瀽灢粯凡恍迈r”就體現了號子音樂的功能性與審美性。不僅要帶領大家唱出氣勢,還要保證整個航運的安全,尤其是闖灘的時候,號子唱的不對或者唱得不好,都會船毀人亡。

三是一領眾和的合唱形式。行船過程中,號子頭領唱與船工呼應,根據勞動強度的大小,形成領唱與合唱交替、襯托、模仿的一領眾和的形式,形成最早的多聲部合唱。領唱部分旋律性較強,多為實詞,合唱部分節奏較為固定,多用“嗨——嗨咗——嗨嗨——喲——嗬——喲”等語氣詞來呼應,以此保證拉纖過程的統一,提高勞動效率。整個行船過程號子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要具備較強的領導能力,還要具備嗓音條件好、熟悉航道、識水性、經驗豐富等條件,而船工更多的是聽從號子頭的指導,齊心協力到達目的地。

四是音調、節奏隨勞動強度的變化而變化。號子頭的領唱音調和節奏隨勞動強度的變化而變化,帶有一定的即興成分,故有十唱十不同的說法,但總體上既有雄壯激越、高亢的音調,又有悅耳抒情的旋律。[3]《平水號子》是船在風平浪靜的江面上航行時的號子,節奏寬長,唱腔也較自由,如“清風吹來涼悠悠,連手推船下涪州……”節奏寬長,以舒緩悠揚與朗誦性相結合的旋律敘述他們的生活,和唱者以平靜而緩和的節奏相應和。見灘時,船工們發現要起風暴,或者發現險灘,號子頭會提高嗓音,要換節奏稍緊一些的號子,準備沖灘,和唱者將以沉著而充滿力量的聲音相應和;上灘時,船進入險境,開始與水搏斗,節奏緊迫,旋律剛勁;《拼命號子》是沖灘最緊要關頭時唱的號子,這時候風更大、浪更急,節奏緊密,音調短促、剛健有力,所有人必須集中精力,在號子頭的帶領下投入緊張激烈的搏斗,高亢激昂的音調與節奏,讓船工的呼吸隨著節奏和音調的加快而加速,展現了拼死搏斗的場景。[4]下灘時,渡過險灘,一場激烈的斗爭暫時結束,船工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這時的號子又變得舒緩,節奏較為自由。

(四)川江號子的音樂文化價值

一是為早期多聲部音樂打下了基礎。中國民歌的織體形態多為單聲部,而川江號子作為合唱的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從即興創作開始便呈現接應式、襯托式、模仿式等形式,為早期多聲部音樂發展打下了基礎。

二是川江號子成為推廣巴渝民間音樂的一道門戶。1987年,非遺傳承人曹光裕參加過對川江號子的保護拍攝活動。71歲的老船工陳邦貴和蔡德元等在法國“世界大河歌會”上演唱川江號子大獲成功。[5]這些活動使川江號子走出國門,傳播了中國文化,讓更多人對巴渝民間音樂有了了解。

三是川江號子與巴渝其它民間音樂相互影響。川江號子在即興創作過程中吸收了巴渝其他民間音樂的元素,如川劇、四川揚琴、山歌、媷草歌等音樂的元素;而川劇、四川揚琴、山歌、媷草歌等民間音樂中也能找到川江號子的影子。如張永安《川江號子與巴渝地方戲曲音樂的發展》一文中就川劇高腔和川江號子的一般布局、演唱方法、調性、調式、曲調等方面做了詳細比較,發現其音樂情緒的布局原則都是以“散—慢—中—快—散”為基礎展開;在調性方面主音多環繞在G或A的調高位置之間,在12度左右的音區范圍內;在調式方面,以五聲音階為主,并多在宮、羽式的混合交替中表現出自身的特點。[6]

二、為何:新時代川江號子傳承與融合發展研究的意義及研究現狀

(一)新時代川江號子傳承與融合發展研究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創新高校教學方式。新時代賦予了川江號子新的使命,加入時代背景的研究,會使川江號子的研究成果更加具有時代性,將研究成果運用于高校音樂專業類課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高校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式。

第二,有利于傳承以川江號子為代表的巴渝民間音樂。民間音樂作為一種資源和文化,本身不會自發地發揮作用,必須由有關部門合理開發和對受教育者宣傳教育后,才能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傳承與融合發展以川江號子為例的巴渝民間音樂,能夠強化人們對巴渝民間音樂的保護意識,提升其對民族音樂的自豪感與自信心。

第三,有利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民間音樂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尤其類似于川江號子一類的民間音樂,是人們勞作時為統一動作和節奏所喊的口號,由號子頭領唱,其他船工幫腔,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藝術,是一項集體性的活動,參與人數可多可少,運用到群眾活動中,可有效提高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增強群眾活動的凝聚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二)研究現狀

一是結合時代背景的理論研究成果較少。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從勞動號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的價值各不相同。已有高質量研究成果較少,且最近5年,研究成果數量有限,參考價值不高。新時代,結合民眾、大中小學生等受眾群體的特點,各大高校音樂工作者、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需加大對川江號子的理論研究。

二是應用范圍不夠廣泛。目前川江號子主要運用于教學、表演。教學聚焦于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民族民間音樂》課的講授,其他專業課并未涉及;表演主要集中在民間團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曹光裕將熱愛川江號子的音樂愛好者組織起來的“老船工藝術團”的對外表演;川江號子原生態互動體驗劇《大江傳歌》的表演,極大促進了民眾對川江號子的了解,但是受眾群體的人數不夠多,影響力有限。

三、如何:新時代川江號子的傳承與融合發展策略

(一)挖掘時代價值,豐富理論研究

一是建立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民間音樂研究平臺,引導音樂工作者和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積極加入對川江號子的研究,除了現有的對川江號子藝術特色的研究,還可以加入時代背景與二十大精神。如新時代川江號子的傳承與保護;新時代川江號子在藝術、音樂等方面的拓展;黨的二十大視域下川江號子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二是拓寬研究思路,在高校音樂專業各類課程中融入川江號子,如聲樂、視唱練耳、合唱等課程中中融入川江號子。

三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挖掘川江號子對人全面發展的影響。如川江號子對新時代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的啟示;川江號子融入高校學生團隊精神的研究;川江號子對高校學生意志品質的影響等。

(二)注重學校教育,豐富課堂教學

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在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中增多對川江號子內容的學習。圍繞“講、聽、唱、賞、演、創”六方面展開教學?!爸v”即講理論知識、講老船工的故事;“聽”即聽川江號子代表性曲目;“唱”即學唱經典片段;“賞”即對川江號子劇目的欣賞,如大型山水實景歌舞表演《印象·武隆》,使學生對自然遺產的壯美和巴蜀大地獨特的風土人情有更加直觀的印象;“演”即讓學生參與川江號子舞臺表演藝術排練及演出活動;“創”即保留川江號子的旋律和特點,加入時代元素,對原有的號子進行整理、加工和改編。

(三)注重旅游宣傳,豐富推廣途徑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指出,依托文化資源培育旅游產品、提升旅游品味,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受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7]川江號子作為巴渝音樂文化的一部分,能夠推動川江號子與旅游在更廣的范圍融合發展。一方面,利用旅游平臺普及川江號子,借助各大旅游APP平臺,使游客了解當地美食與景點的同時對川江號子音樂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旅游景點開發川江號子系列演出,如實景歌舞表演《印象·武隆》便是典型案例,人們在欣賞實景劇的過程中加深對川江號子的印象,使川江號子成為當地旅游業的特色品牌,為巴渝旅游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四、結語

川江號子是船工們與險灘惡水搏斗形成的生命之歌,伴隨船工拉纖的唱段也許會過時,但川江號子蘊含的勞動精神、與險灘和命運做斗爭的精神、團結合作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

新時代要繼續挖掘川江號子的價值,創作出更多好作品,一方面對川江號子進行適當的包裝,讓它適應社會,延長生命力;另一方面拓寬受眾群體,在高校、中小學音樂課堂進行推廣,呼吁大中小學生和民眾傳承、保護以川江號子為代表的民間音樂,在各大學校、巴渝地區形成濃厚的民間音樂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伍明實.川江號子現狀調查報告[J].中華文化論壇,2011(3).

[2]鄧曉.川江航運文化初探[J].中華文化論壇,2002(2).

[3]李璐玲.試論川江號子的音樂特色[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4]肖常緯,劉小琴.中國民間音樂概述[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6]張永安.川江號子與巴渝地方戲曲音樂的發展[J].重慶社會科學,2008(7).

[7]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2020—08—16].http:// www.gov.cn/zhengce/2022—08/16/ content_5705612.htm.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巴渝民間藝術研究中心2022年度資助項目“新時代巴渝民間音樂的傳承與融合發展研究——以‘川江號子為例”(項目編號:BYMY22D20)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杜小敏(1993—),女,甘肅天水人,碩士研究生,樂山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

猜你喜歡
融合發展傳承
有線電視技術與寬帶技術融合發展途徑之研究
淺談以藝術類學生創業為導向的河北省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江西武寧打鼓歌保護和傳承的路徑探討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