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智移云物”下應用型本科審計人才培養探析

2024-04-22 09:53劉斯博
關鍵詞:新文科應用型本科

劉斯博

摘? 要:目前,“大智移云物”等數智化技術已綜合運用在社會各行業,促使行業領域發生了全新的發展與變革,為高校審計人才培養提供了機遇的同時也發起了挑戰。文章以“大智移云物”為視角,通過明確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加深產教融合、加強師資建設等路徑,積極探索應用型本科院校審計人才培養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大智移云物;審計人才培養;應用型本科;新文科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4-0005-04

隨著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以下簡稱 “大智移云物”)等高新技術手段競相發展并與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我國社會經濟進入了以“人工智能、量子技術、萬物互聯”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按笾且圃莆铩钡陌l展為審計方法、內容和模式改革與創新提供了契機,政府審計已率先進入了審計智能化、平臺化、數字化、全樣本和全過程的“智慧”審計階段,為整個審計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傳統的審計人才培養存在培養目標不夠明確、課程體系不完善、產教融合度不高、師資能力不足、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1],因而難以培養出符合新時代新行業需求的兼具專業知識和新技術應用的復合型應用型審計人才。本文基于“大智移云物”視角,并以“新文科”建設提出的文理交叉、跨學科重組的培養人才新思路為思想指導[2],圍繞本科院校培養審計專業人才時面臨的困境進行探析,提出“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重塑課程體系”“加深產教融合”等有效措施,以期為高校探尋審計人才培養改革之路提供啟發與指導。

一、“大智移云物”視角下審計人才培養改革的現實意義

(一)“大智移云物”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國家審計、民間審計和內部審計中的廣泛應用,行業越來越需要“數智+審計”的復合型人才。復合型審計人才不僅是提升各大會計師事務所競爭力的關鍵,更是推進“科技強審”建設的強大助力?!按笾且圃莆铩睂θ瞬殴┙o要素產生了深刻影響,全行業的產業變革直接造成了審計人才需求與供給失衡的狀態。以Python為例,Python最初僅作為一門編程語言,但由于其可擴展性強、簡潔等特性,現Python已被廣泛應用在財會審計行業進行數據分析、文本處理[3]。Python在審計中的廣泛應用加快了審計行業從部分審計向全面審計轉變的步伐,傳統審計正在被顛覆,審計行業對兼具Python和審計的復合型人才的渴求日益加劇,社會逐漸出現了新型復合型審計人才難求和傳統審計人才求職無門的極端現象。應用型本科院校能否積極響應“數智化”時代的變革[4],及時適時地對審計人才培養進行改革,培養出能熟練運用新型技術的復合型應用型審計專業人才,是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能否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二)建設高質量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

應用型本科院校,即以培養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院校。推動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是黨和國家又一重大戰略部署,是高等教育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的重要一環。在“大智移云物”視角下,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時代發展后的行業需求嚴重不符,如何及時調整現有審計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是每個處在轉型期高校都要面對的難題與挑戰。

(三)解決學生就業難的有效路徑

2021年全國累計注銷的各類市場主體較上年增加29.7%,達到1 323.8萬戶[5],2022年4月全國失業率創歷史新高升至6.1%,5月到8月失業率雖有所好轉,但仍處在5%到6%之間[6],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共約為874 萬人,2021年約909萬人,2022年約1 076萬人[7]。一邊是就業崗位銳減,一邊是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遞增,人才供需失衡致使一系列就業問題出現,例如專業崗位要求升高、應聘競爭壓力增大、應屆生就業難度陡增等,人才供需不平衡、崗位與人才不適配、應屆生就業難等社會矛盾已凸顯。新時代向應用型本科審計人才培養發起了新的挑戰,高校要對審計人才的培養模式及時創新和改革,提高學生對R語言、Power BI、Python等新技術新方法的學習與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潛能,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綜合競爭力,使其成為企業渴求的應用型復合型審計專業人才,從根本上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二、“大智移云物”視角下應用型本科審計人才培養的發展困境

(一)目標不明確

“新文科”建設提倡的跨學科融合、“大智移云物”等帶來的全新產業變革,都為處在轉型迷茫期的高校帶來無限的挑戰與可能。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雖已發現審計人才培養目標應由培養傳統單一型審計人才向新型復合型審計人才轉變,但行動嚴重滯后,在“思想巨人”階段原地踏步。部分高校雖以培養復合型審計人才為目標,但仍以應試教育為主,以“考證”為培養方向,并未從根本上調整課程設置、考核方式、授課模式等,難以尋求到實現既定目標的有效途徑,這類制定目標的方式被稱為“口號式”;部分應用型高校雖效仿南京審計大學等標桿院校開設了“數智+審計”“Python+審計”“大數據+審計”等融合型課程,但更多的僅是

“大智移云物”和“審計”的名稱上的耦合,理論基礎與專業技能技術在授課安排上難以尋求到平衡點,“大智移云物”與審計無法做到真正的融會貫通,仍是“兩張皮”,這類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被稱為“照搬式”。這些應用型本科院校僅是在“追潮”而非“造浪”,通過“口號式”或者“照搬式”制定的審計人才培養目標,不論是否提及向復合型審計人才轉變,都無法被真正認定為明確可行的培養目標。審計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已成為應用型高校在審計人才培養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課程體系不完善

“大智移云物”背景下,傳統審計思維已經無法滿足新經濟模式的發展與需求,行業對審計人才的智能思維能力和信息化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現行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審計課程體系顯然難以滿足行業需求。第一,由于審計屬于財會類專業的必修課程,是財會類人才不可或缺的基礎技能,故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設置課程時,審計專業的課程體系更多地偏向理論,仍以傳統審計為主,未能引入Python財務數據分析+審計、大數據審計等符合新時代發展與需求的有關課程。第二,雖有“新文科”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思想指引,但仍難以打破“審計是文科”的固有思維。盡快打破文理界限,真正實現文理交融,合理設置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具備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經濟、計算機的跨專業復合型人才,已成為應用型高校必須解決的難題[8]。第三,課程安排與銜接不合理。審計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學生在學習審計前,需要具備“會計學”“財務管理”“稅法”“計算機”等專業基礎,合理安排授課先后順序,把控好深度與廣度,才能實現審計知識的內化和應用。但部分高校課程安排混亂,忽略先后深淺等邏輯順序,甚至存在給沒有會計基礎的學生先開設審計課程的現象,實操課程方面仍以“陳年舊事”為審計案例,脫離行業現狀,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知識點晦澀難懂、脫離實際,嚴重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三)產教融合不深入

審計是對實踐性有較高要求的學科,“職業判斷”“職業懷疑”等高素質審計人員必備的專業素養絕非單純來源于感性判定或卓越天賦,而更多是來自于歲月和實踐的積累,這就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與模式時,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還要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審視現行審計人才培養模式,有的院校受 “考證熱”等現象的影響,認為考取注冊會計師證書是教學的重點,知識點更偏重于注冊會計師考試中所涉及的重點難點,脫離了產業實際需求,忽略了學生步入行業時所需的審計技能的培養,極少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產教融合薄弱。有的院校雖然已意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將學生送到企業實習或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平臺,但在實際執行時往往會出現學生只關注能否獲得實習學分順利拿到學位證書而忽略在實習過程中對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部分企業則因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免費勞動力而配合學生“舞弊”,諸如此類現實問題直接導致校企“貌合神離”“漸行漸遠”,合作無法深入,實習流于形式,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無法培養出與“大智移云物”新時代相適配的應用型復合型審計人才。

(四)師資能力不適配

教師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教師隊伍水平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有直接的關系。審計學科對理論與實踐的要求都較高,如今各大高校審計專業的教師,碩士或博士畢業即就業的不占少數,這類教師雖有深厚的學術理論基礎,但大多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和技能,難以將實踐知識傳授給學生。部分高校雖開始借鑒高職類院校走“雙師型”道路,大力招聘兼具學術與實踐能力的教師,但由于“年齡限制”“學歷門檻”等原因,導致學術能力與實務技能難以完美平衡?!靶挛目啤倍鄬W科融合和“大智移云物”不斷更迭,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堅實的學術背景、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更要具備數字智能技術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按笾且圃莆铩钡陌l展對教師的教學手段也提出了挑戰,雖然教師在日常授課中,不乏運用自媒體、實訓平臺甚至在課堂中引入了“慕課”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教學手段授課,但大多數仍是“填鴨式”教學。以審計實訓課為例,現行教學手段仍是以“審計案例+教師講授+學生線上模擬”的形式進行,學生只要把握教師講授的規律和計算機系統的邏輯,即可順利完成審計實訓,加之教材時效滯后等原因導致引入的審計案例與時代發展不符,同時教師仍處于絕對主導地位,所以難以培養出理實融合的應用型復合型審計人才。

三、“大智移云物”視角下應用型本科審計人才培養的優化對策

(一)堅守審計根本,明確培養目標

不同類型高校對數字智能化審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同,財經類學校(如南京審計大學)注重培養會審決策型人才,理工類學校(如重慶理工大學)注重培養財務開發型人才,而綜合性大學(如中國人民大學等)則注重培養運營規劃型人才[8]。區別“學術型”和“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在于人才培養目標不同,應用型高校以培養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應用型高校應根據新時代對審計人才的要求及未來就業的需求對審計人才培養進行改革。要求應用型高校將“大智移云物”、數智經濟作為前提,將審計相關專業理論作為基礎,將審計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作為底線,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下將“大智移云物”技術應用于審計的實際工作中,使理論在實踐中得到升華,引導學生認識到新技術對審計效率與效果的提升,培養學生新型復合型審計思維[9],徹底摒棄教學僅困于教室的滯后思想。雖然,在應用型高校將

“大智移云物”等新技術與審計教學交叉融合時,培訓和學習數智新技術是重中之重,但仍需堅守審計的根本,強調審計的經濟監督、經濟鑒證和經濟評價的基本職能不變,變的是技術的“形”,不變的是審計的“魂”,注重把控“大智移云物”等新技術新方法與審計的平衡,不可過度強調技術方法而忽略審計根本。實現“大智移云物”與“審計”的完美契合,培養出兼具審計理論、專業實踐、團隊協作和職業素養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二)創新教學思維,完善課程體系

應用型高校應圍繞審計人才培養目標,對課程體系順勢進行及時調整。合理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將審計與大數據(Python、R語言和PowerPoint等)、財務數據分析、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等專業深度融合,整合為特色拓展課程,打破文理界限,實現“新文科”下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經相關專家研討和評定后,分析出所有相關課程的內在邏輯、重要和相關程度,結合學校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將相關課程按邏輯順序及重要相關程度分布到各學期,實現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輔助學生拓展到更深的層次。通過引入OBE、PDSIPE等教學理念和方法,借助新技術實踐平臺,創新教師的教學思維,培養學生課堂主人翁的意識,注重授課內容安排,自淺入深地引導和啟發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自然銜接,正視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的畏難情緒,鼓勵和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成就感。以大數據審計課程為例,審計學原理是專業理論基礎,數據分析與處理是基礎技術支撐,需要通過Python、R語言和Power BI等計算機專業知識對多源大規模的數據進行分類、抓取、比對和可視化分析。在大數據審計課程體系構建時,需要注意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持相結合,課堂內對相關基礎理論進行講授,通過結合審計行業實務案例進行課內實踐;課堂外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進入企業進行課程實踐,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多學科交叉的全新知識領域,迎接“大智移云物”新時代發起的挑戰[8]。

(三)深化校企合作,加深產教融合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致力于搭建專業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按笾且圃莆铩毕滦聲r代新行業的需求,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設計和構建審計專業實踐平臺時可參考以下五個不同版塊,分別為“基礎理論”版塊——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夯實學生基礎;“思政教育”版塊——思想政治教育、審計職業道德和行業法律責任,教育學生守好底線;“技能培訓”版塊——必備審計、財務、智數等專業技能培訓,幫助學生成長成為擁有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課程實踐”版塊——帶領學生深入企業進行實戰演練,積累行業經驗;“審計實訓”版塊——建立審計實務資源庫,提升學生理實結合能力?!按笾且圃莆铩毕聦徲嬋瞬排囵B應轉變過去僅與單一企業開展教育教學合作的傳統思維,通過在校外與多企業達成戰略一致實現實踐多元化,聘請行業專家做學生的企業導師,帶領學生深入企業,邀請企業共建“課程實踐”版塊和“審計實訓”版塊,加深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線上平臺線下企業一站式立體教學體系的搭建。在校內通過構建審計實務資源庫作為“審計實訓”版塊的落腳點,跨學院建立學校共享大數據中心,引進例如福斯特、用友等行業認知度較高的專業軟件,為學生提供跨專業跨行業的仿真實訓平臺,實現審計數智化和平臺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全國大學生三創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互聯網+創業創新大賽”“福斯特杯審計大賽”等高質量高層次的專業賽事,積累比賽和實踐經驗,提升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奮發圖強和團隊協作的能力。通過加深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校內校外共同搭建專業實踐平臺,實現應用型本科審計人才培養的創新與改革,培育出適應“大智移云物”發展的復合型應用型審計人才。

(四)提高教學手段,加強師資建設

“大智移云物”視角下新型審計需要審計方法與數智技術的深度融合,但目前具有行業實踐經驗或跨學科背景的教師人數還無法滿足應用型本科團隊的現實需求。因此,一方面,在積極引進富有行業實踐經驗“雙師”的同時,現有教師要加強跨學科的學習,努力提升自己在法學、社會學、經濟學、金融學、大數據分析技術等方向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與企業深度合作,鼓勵教師帶隊,將教師和學生一同送入企業,積累行業實踐經驗。院校應為校內教師實踐能力培養與提升提供條件,授課不再拘泥于課堂和校內,例如通過深入企業實踐的校內教師可以兌換相應的課時量,有帶隊企業實踐經歷的教師才具有評優資格等方式將校內教師培養成“雙師型”教師。另一方面,建設由校內教師與行業教師組成的“雙教師”隊伍,完善相關的選聘、培訓、晉升和激勵等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選聘行業教師時,應從“職業道德”“專業水平”和“執業經驗”三個維度進行考量。鑒于行業教師一般都具有豐富的管理和行業實踐經驗,其對審計案例、專業知識運用等方面的講解往往比校內教師更有針對性,更加深入,因而行業教師可主要負責對學生實習活動的指導、實訓課程的講解和校內教師實踐能力的培訓。此外,不論校內教師還是行業教師,在課堂上都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將實訓項目改成設計型、研討型、開放型綜合實訓,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或小組的形式結合行業最新案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項目任務,并引導學生做好項目后期的反饋與總結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主動思考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隨著“大智移云物”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各行業中被廣泛應用,審計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審計從業要求被重塑,行業對復合型審計人才的渴求日益增強。本文以“大智移云物”發展為切入點,通過打破傳統審計人才培養的固有思維,實現文理跨學科融合,將數智化新技術與審計學深度結合,改革審計人才培養目標,重塑審計學課程體系等措施,幫助應用型本科院校突破在“大智移云物”時代審計人才培養的困境,以期培養出大批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高素質審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J].中國大學教

學,2019(6).

[2]? 吳其陽,陳駿.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審計專業人才培養新

探索[J].財會月刊,2022(2).

[3]? 林鵬,孟硯怡.Python數據分析技術在審計實踐中的應

用[J].審計月刊,2021(11).

[4]? 唐大鵬,王伯倫,劉翌晨.“數智”時代會計教育重構:供需

矛盾與要素創新[J].會計研究,2020(12).

[5]?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突破1.5億戶!市場主體穩定

發展 夯實經濟行穩致遠的基石——從市場主體變化看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之二[EB/OL].(2022-01-30)[2023-

02-01].https://www.samr.gov.cn/xw/mtjj/art/2023/art_

4cbb3923ed02476ab01ba792ecc8ba7b.html.

[6]? 國家統計局.王萍萍:三季度就業形勢總體穩定[EB/OL].

(2022-10-24)[2023-02-01].http://www.stats.gov.cn/

xxgk/jd/sjjd2020/202210/t20221024_1889601.html.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屆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

1076萬人[EB/OL].(2021-12-29)[2023-02-01].http://

www.moe.gov.cn/fbh/live/2021/53931/mtbd/202112/

t20211229_591244.html.

[8]? 彭沖,沈凡凡.“新文科”下大數據審計課程教學體系建

設的思考[J].商業會計,2022(5).

[9]? 楊道廣,陳波,陳漢文.智慧審計研究:理論前沿、實務進

展與基本結論[J].財會月刊,2022(11).

猜你喜歡
新文科應用型本科
“新文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路徑探析
“新文科”內涵探析及建設思考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
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形勢與新進路
崗位、證書、課程“三位一體”教學方案設計改革研究
應用型本科大學英語模塊化教學改革探究
應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數學課程建設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