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遇見美好

2024-04-22 12:28夏野萍
三角洲 2024年7期
關鍵詞:讀書

書籍有香

接手《鳳凰讀書》訪談節目。

接手一檔老節目和改版一檔新節目完全不同,前者有接力、接續的意思,后者必定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謀劃和思考,有了相對成熟的方案才會付諸實施。好在我被賦予“可以適當調整和改變”的“權利”,像領回來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用我的審美給他重新梳妝打扮一番,從此變成我自己的孩子。

聽收音機本是我的日常,時政、經濟、文藝、音樂等類別節目,每天在不同的時點輪著換臺,但這段時間,著重搜尋各地電臺的讀書節目,既是學習、借鑒、拓寬思路,更是想把自己放到一種情境之中,換句話說,就是找感覺。畢竟離開廣播6年,之前也沒做過讀書類節目。

坐到話筒前,本以為會一見如故,但機器生疏了,嘴巴也不利索了。不過,好像還是有一種久別重逢的欣喜,如果話筒會說話,如果調音臺有生命,它們一定會與我促膝長談,會聽見我心底里的聲音。

做讀書節目,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當然是自己要讀書。好在每天讀幾頁書是多年來的習慣,但這遠遠不夠。平常閱讀可以帶有個人烙印的偏好,但是做節目要顧及大多數聽眾的取向和要求。于是,除了每天增加一點閱讀量、關注各地電臺的讀書節目外,還添加了很多讀書類的公眾號,我要給自己本來就不多的知識儲存不斷地進行補給。

前幾天,朋友圈里很多人轉發了海安日報社原副總編于學基的散文《來,來聽我給你讀書》,標題很生動,內容很有畫面感,人生長河里,積淀下來的記憶一定都是閃光的。三十多年前,每天堅持給高三學生親自讀書,那場景、那氛圍、那情感,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溫馨和質樸似乎可以觸摸到。這里面一定有故事!

于是,做好被拒絕的心理準備征求意見,得到答復:很高興,但擔心說不好。

嗨,我只擔心他不說。

提綱發過去,于總作了精心準備,對每條提綱如何作答,他都整理、提煉、歸納了關鍵詞,雖然沒有成篇,卻很豐富、周全,這正是我所希望的“案頭準備工作”。照本宣科是訪談節目的大忌。

“我多準備些,到時候你根據情況剪輯?!鄙平馊艘?,講你所需,能遇上這樣的嘉賓是一件幸事。

“我的身份是……節目中你就稱我于老師?!边€沒問,答案就先到了。曾經的媒體人,也許下意識地會站在記者的角度,職業素養一如當年。我立馬改口“于老師”。

溝通的過程也是我學習的過程。暢聊彼此熟悉和喜歡的話題,真的不是一檔節目所能容納下的。于老師說,汪曾祺是他崇拜和仰望的作家,所以打算在節目中和聽眾分享汪老的作品。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很癡迷汪曾祺的作品,買他的書,搜集他的軼事,但很多內容已經淡忘了,為了交流起來跟得上節奏,不至于太磕碰,于是趕緊腦補,翻出幾本汪老的書。再次捧讀,真有不一樣的收獲,這是經得起歲月打磨和過濾的作品。

錄制的過程很順暢,短暫的緊張之后,于老師已完全沉浸在他心目中書籍的世界?!拔业暮芏嗖貢粚W生借走了回不來了,但我不以為憾?!薄伴_卷有益,但青少年要多讀經典?!薄澳茏x紙質書盡量讀紙質書,那種心靈的靜謐、安寧以及儀式感是電子書不能替代的?!薄斑@些年一直在追隨汪老的作品和人品,到了我這個年齡還能有偶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p>

這是一次訪談,也是一次心靈接受書籍的洗禮。所幸的是,以后這樣的機會還有很多。

記得有句話說,讀書,會活出你喜歡的樣子;對于《鳳凰讀書》節目,我會盡力勾勒出聽眾喜歡的也是我喜歡的樣子。

行走在文字間的精神力量

因為“五一”假期前后調休,對于時間的概念有些恍惚,竟一時想不起來星期幾,編單時看日歷,噢,5月快過去三分之一了。

關上話筒,總想再坐會兒,靜一靜,緩一緩,狀態似乎不能在節目內外自由切換,腦子里有時塞滿了東西,有時又好像什么也沒有,那種感覺很奇妙,而且會延續很久。

世界讀書日那天,朋友微信我:今天朋友圈和各種公眾號可以多關注一下,沒準會成為你今后節目的資料。是的,那天,滿眼滿屏都是關于讀書的話題,顯得有些鬧騰。所有的節日,一年只有一天,或慶祝、或紀念,唯獨讀書日不是,全民讀書節真的不能當作節日來嗨。有一個相處多年的朋友,買書、讀書是他的日常,每次見到他,我都會問,最近在看一本什么書外,這樣的見面語一直未曾改變。因為疫情,他從事的行業受到重創,日子清靜卻不寡淡,心情低落卻不沉悶,很欣賞他把讀書當作尋常。好久不見,希望再見到他時,除了問問他近來讀什么書,更希望他從事的行業重回生機。

說真的,對于愛書的人,我總是懷有特別的好感,但是有些類型除外,一些人因為讀過一點書,言談舉止里就流露出清高、迂腐甚至偏激??墒怯行┤?,因為讀書而優雅、有趣、可愛,正所謂“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同樣因為讀書為什么成就了不同的秉性,這或許是一個深奧的命題。

同事阿嬌是個八零后,工作之余會掏出一本書,我也沒在意,看書和刷手機對于年輕人來說不用那么上綱上線。就在今天下班前,她又在埋頭看書,我好奇地瞥了一眼書名——《千年一嘆》,心里頓時微微動了一下,原以為余秋雨的大散文僅僅是我們這個年齡人的菜,我不由得朝她的工位多看了幾眼:白襯衫、背心裙,低頭翻書的阿嬌真好看;天色逐漸暗淡,同事陸續下班了,周圍一片寂靜,那一刻真的叫作歲月靜好!

生活中,動與靜相得益彰,忙與閑互為補充,很多美好在不經意間被忽略了。

海安市作協副主席吳曉明的節目還沒有剪好,工期有些長,但也很享受這個過程,假期間,把提綱發給他,微信我:比寫一篇文章都難。說真的,看到這樣的話,我暗自高興,因為認真所以難呀。對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了多部散文集的他來說,這個難,肯定不是文字的表達,也不是思維的提煉,而是針對節目和聽眾準確而到位的交流。整個假期,我和他在微信里來來往往好幾個回合。錄制的前一天,因為我要起早去做核酸檢測志愿者,當晚把整合好的稿子發給了他;他也因為那天要外出,把稿子再次修改后又發給了我,手機上顯示的時間23:50,那晚,我久久失眠了,不知道是因為擔心遲到,還是因為他的認真感動了我。也許節目最終的呈現不一定盡如人意,但是,整個過程已經讓我收獲了很多,正如這期訪談的標題:行走在文字間的精神力量,對于我,又何嘗沒有感受到一種力量呢。

“曼妙書香,美好生活,記得每天留點時間給閱讀?!边@是節目的結束語,既是說給聽眾聽的,也是說給自己聽的。

每個房間放本書

初夏,樹葉的顏色往深里走,滿眼蔥蘢,到處都有一種生長的力量。這個季節,即將有一個屬于孩子們的節日。

“六一”系列訪談——《讓書香浸潤每個孩子的心靈》完成了第一期。

約請城南實驗小學副校長許習白費了點小心思,一開始,他怎么也不同意?!拔铱磿恢{,全憑性子興趣來?!薄白x書這件事,我做得不好?!比缓?,給我推薦了好幾位他認為的最佳人選,誰誰誰非常熱愛讀書,每天早起做讀書筆記;誰誰誰的閱讀有寬度也有深度;誰誰誰20年前家里藏書就有一面墻。說真的,許校長推薦的幾位我都很敬佩,也很期待有一天能邀請到他們走進節目,但是針對這次的系列訪談主題,我認定許校長。也許是因為拗不過我的真誠,還有那么一點點死磨硬纏,他的婉拒松動了,“我的普通話早還給老師了?!薄叭绻胀ㄔ捥珮藴?,被我們領導邀請來播報新聞咋辦?”一句玩笑,或許打消了他的顧慮。不一會兒,他回復一個表情算是應答?!拔遗??!薄拔乙才??!边@樣的對話,讓我的眼前浮現出運動場上開賽前運動員互相擊掌鼓勵的畫面。

系列訪談的嘉賓由誰來打頭陣,其實腦子里盤了好久。之所以請許校長走進節目,說來是因為心里一直有個念想。一年前和他一起參加市政協舉辦的讀書分享會,那天,他在我前面發言,結合自身體會,闡述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親子閱讀氛圍的重要性,而作為語文老師,引導學生養成自覺的課外閱讀習慣更是職責所在。全程脫稿,語言精練,卻意味深長。我沉浸其中,還沒回過神來,他因為有事匆匆離開了會場。生活有時真的像一個圓,一年后,當我為節目物色嘉賓時豈能放過他?

記得有句話說,提問題比回答問題更啟發人的智慧。訪談節目好聽不好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持人怎么問,也因此,每次列提綱都是一件很燒腦的事。所提的問題正好是嘉賓掏心窩想說的,以此喚起他表達的欲望,給我想要的內容,如果能碰出火花挖掘到閃亮的東西,那是最好不過了。兩天后,許校長回復我:“認真思考了你的11個問題,作個書面回答發給你?!蔽也恢浪麨槭裁匆獜娬{11,也許是逐條、一個不落下的意思。每每遇到如此認真配合的嘉賓,心里總會生起一種感動,繼而會加倍用心,努力讓節目有更好的呈現。

前期準備工作做得再充分,正式訪談過程中還有很多不確定的東西。比如,談親子共讀,許校長說,首先家庭中要有書可讀,不僅書房里有書,每個房間里都應該有書,要讓孩子覺得,書是家庭里重要的“成員”。他還說,兒子認識拼音之前,每晚最期待的一件事就是聽爸爸媽媽讀書,直到現在,平時聊天的內容也常常和書有關系。對于一些家長抽不出時間陪孩子閱讀,他說,親子共讀不等于在同一時空捧讀同一本書,經常有意設立關于書的聊天話題,詢問、探討,甚至辯論,都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時間是擠出來的,機會是創造出來的,關鍵是家長用不用心。談讀書感悟,他說,讀書就好比吃飯,雜一點好。談讀書經歷,他說,《兒童文學》《少年文藝》不僅是他最早萌發當老師的理想種子,也給物質生活匱乏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許多奇妙的色彩……這些都是“書面回答”里所沒有的,卻熨帖人心,讓人不得不為之觸動,與之共情。

結尾處,安排一首歌曲,思來想去,選了《童年》,羅大佑的版本顯滄桑,用了張艾嘉的,純真、干凈,與節目搭。童年有聲聲叫著的知了,有老師的粉筆,有才做了一點點的功課,有水彩蠟筆和萬花筒,但,童年更應該有書籍,有書香陪伴和滋養的童年會鋪展出不一樣的人生。

慢慢陪你走過童年

幾陣西南風刮過,麥子成熟的速度就像百米沖刺,仔細聽,會聽見鼓脹裂開的聲音。

每到麥收季節,總會想起小時候放“忙假”,和寒暑假比起來,這個假期很短,只有一周左右,但在我的記憶里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有一個場景至今定格在心底:傍晚,坐在麥秸垛上,看蜻蜓飛舞,看男孩子們嬉戲追逐,直到晚霞染紅半邊天,暮色籠罩,炊煙升起……

每個人都有一個回不去的童年,斑駁的記憶是那樣至純、至美。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讓童年延續、童心不泯?

做“六一”系列訪談——《讓書香浸潤孩子們的心靈》第二期找到了答案。

早在5月上旬就聯系了秦愛梅老師,之所以動手這么早,是因為兒童文學對我來說完全是個盲區,秦老師的作品我也了解得很少,必須提前花些時間補一補。再有,萬一秦老師婉拒,我好另找“出路”。其實,約每一位嘉賓時我心里都會有一些不安,怕被拒絕、怕選題對方沒興趣、怕思路得不到認可……但是,我想,只要足夠誠懇、足夠認真,也足夠用心,這些“怕”就算不了什么。

秦老師回復一句“我需要準備些什么”,我忐忑的心落了地。隨后,捎帶來幾本她這幾年出的書。雖然天氣有一些燥熱,但是讀著秦老師的文字,心里像有微風拂過,清泉流過?!懊看喂方兴穆暫?,花兒跑出去,準能看到爸爸媽媽手挽著手有說有笑的樣子,宛如一幅雋秀的畫卷如詩如歌,這個時候花兒覺得心里有顆種子已悄然生根發芽,很快長成了一株叫幸福的樹,在心頭晃呀晃?!弊x著,讀著,心頭不由得柔軟起來,沉睡在記憶深處的東西一下子被喚醒。

秦老師的兒童小說,給讀者展示的是以孩子為主角的熱氣騰騰的生活場景,但其中也有成年人的歡樂和憂愁,這有別于以往我對兒童文學作品的印象和認知。秦老師說,希望通過文字讓讀者體會和感知換位思考的重要性,成人站在孩子的角度領略到一個五彩斑斕的童真世界;而孩子則要學會理解成人的不易,在幼小的心靈里撒下感恩的種子。也因此,她筆下一個個看似非?,嵥?、日常的小故事總是折射出生活的詩意與哲理?!叭松?,有很多不易,我們要不斷地告誡自己,用溫情善待自己,用陽光溫暖別人,這個世界的安穩,就是每個人心里最大的歡喜?!倍颊f文如其人,而作為兒童文學作家,秦老師的內心深處更是散發著與眾不同的馨香與光亮。文字之外,我同樣感受到秦老師的暖心和善解人意。錄制的前一天,我問她幾點到臺里,她沒直接回答我,問我,你們幾點上班,中午休息嗎?我知道,她每天和40多個熊孩子可以說是寸步不離,出來一趟不容易,既要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又要考慮不影響我的節奏。

做完節目,再捧讀秦老師的書,我的注意力常常游走于書頁之外,我仿佛看到一個愛看書的小姑娘因為家里買不起課外書,如饑似渴地看從鄰居大哥哥大姐姐那兒借來的語文課本;中午,同學們趴在課桌上休息,還是這個小姑娘,沒有一點睡意,悄悄寫下早已構思好的故事;多少年后,小姑娘已經長大,成為一名幼兒老師,每晚伏案創作,將白天的見聞寫進她的小說里,常常到天明……

從2004年開始創作,至今已出版20多本書。每天和天真爛漫的孩子打交道給了秦老師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也讓她始終保持生機勃勃的創作熱情。她的作品深深烙上了兩個身份,作為幼兒老師的她,溫暖、率真;作為兒童文學作家的她,敏感、優雅。其實,老師也好,作家也罷,一屆又一屆的孩子是她全部的世界,“上班給孩子講故事,下班給孩子寫故事?!痹跁r光流轉中,她慢慢地陪孩子們走過童年,看著他們一個個長大,每年出1~3本書,是她見證孩子們成長的最好印記,也是她給自己永葆童心的一份饋贈。

讀書,培植向上的力量

時間來到了小暑,第十一個節氣。日子在不經意間悄悄流過,如果沒有太多室外工作和活動,對季節的變化特征就不會有明顯察覺。今年的梅雨季似乎有些倉促,來無影去無蹤,連綿不斷的細雨、一夜之間長出的青苔,還有濕熱的風、曬不干的陽光、沒有來由的多愁善感和詩情畫意,這些本屬于梅雨季的標簽都沒有出現,我知道,有些是被我疏忽了,有些是回不來了。

小暑大暑,連蒸帶煮。身處一年中最酷熱的季節,總會想起那句有點超然物外意味的心理暗示:心靜自然涼。但,最近做的訪談選題真的讓我有一種清澈之感和清新之氣,盛夏的燥熱仿佛少了許多。

早在去年農民豐收節,我和同事到濱海新區采訪,在和周樹群書記的攀談中,他說了這樣一件事,在新進機關的年輕人中組織建立了“天天向上”學習小組,倡導多讀書,每天堅持寫不少于1000字的工作日記。好題材!當時就有一種興奮和激動的感覺。但因為惰性和反正沒什么時效性等理由的指使,一直沒有下手。前不久,一個朋友無意中說起“讀書聯盟”,源頭就是來自濱海新區的“天天向上”學習小組。也許是因為現在做讀書節目,凡是和“書”有關的話題便多了幾分敏感,聽到“書”,耳朵就會豎起來;看到“書”,眼睛就要停留片刻?!疤焯煜蛏稀痹诔砷L,在進步,而且亮點頻現,這么好的題材再拖延磨蹭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征求意見的過程非常順利。

從電視到廣播,從新聞編輯到讀書節目主持人,我自己也沒想到,這個“養”在心里大半年的題材會以嘉賓訪談的形式呈現。

提供給我的文字資料并不多,“天天向上”所做的事大致可以概括為:新進機關的年輕干部自愿加入小組,每1到2個月讀一本書,撰寫讀書筆記;每天寫不少于1000字的工作、學習日記,書記每天點評打“星”,每個季度進行評比表彰。仔細揣摩小組活動的內容,說真的,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自律意識、沒有克服困難挑戰自我的毅力,很難持續做下去,但是,兩年多的時間,從一開始的十幾個人已經增加到現在的四十幾個人,“天天向上”一定有著特別的魔力。

這樣的題材做訪談節目,一不小心就會打上政論色彩的印記。我在心里一遍遍對自己說,一定要堅守文化類節目的定位。于是,策劃中盡可能小切口,多挖掘細節,讓嘉賓掏心窩說心里話。提綱發過去,書記說,我捋一捋,不用寫稿子。這當然是我一貫希望的。文然和海波兩位同學都作了認真的準備,我在群里叨叨,稿子裝在腦子里,盡量不要讀,李委員一旁幫腔:“不要有念稿子的感覺?!焙Φ梦娜煌瑢W私信我:好緊張。

錄制開始,周書記一開聲,那渾厚磁性的嗓音、標準流暢的普通話自帶光芒,更重要的是,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平和、真誠,根本不見我所擔心的說教和大道理?!爱敵踅⑦@個小組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我自己喜歡讀書和寫作,希望影響到更多的年輕人?!?“作為學習小組的班主任,我必須帶好頭,和他們一樣完成讀后感和工作日記?!薄肮ぷ髟矫?,生活越瑣碎,越要抽時間靜下心來讀書、寫作和思考?!鄙钋橛仲|樸,書記、班主任,同時又帶點偶像色彩的大哥,這樣的角色讓“天天向上”學習小組朝氣蓬勃、生機盎然。文然似乎沒有想象中的緊張,她說,自己做財會工作,每天和數字打交道,除學習小組推薦的書目外,還會讀一些詩歌,枯燥的數字便有了音符般的美妙。海波同學沉穩、踏實,他說,常常忙完工作回到家就想葛優躺,但“小黑板”App里那么多優秀的人是他的原動力,現在每天晚上7點半到9點半是看書學習的時間。聽著他們的講述,真是感動又敬佩。

目前,“天天向上”學習小組已吸納全市多個單位和部門組建了“讀書聯盟”,小組也好,聯盟也罷,她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哪兒?書籍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無限寬廣且精彩的世界,不斷地思考和寫作激發出了更多的潛能,“逼”著自己做到了難以做到的事情。也許,終有一天會不由自主感慨:其實每個人都會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常常想,讀書節目,“書”自然應該是主角,而書里書外的生活和感悟可以使節目更有張力。

每檔訪談節目最后的歌曲選擇都讓我一籌莫展,這次海波同學推薦了陳奕迅的《孤勇者》,找來試聽,整體風格和節目還算搭,再了解,歌曲背后竟然有一個勵志的故事,借用一下人民日報公眾號介紹這首歌曲詞作者推文下方的網友留言:向下扎根,向上生長。但愿“天天向上”學習小組在書籍的陶冶和滋養中,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不斷培植向上的力量。

閱讀,做一個發光的人

經歷了1961年以來最熱的酷暑,我們迫不及待地和初秋撞了個滿懷。朋友圈里各種各樣關于季節的感嘆,有人曬出一張照片:落葉與蝸牛。初秋的意象是那樣安靜,纖塵不染。

都說身體到達不了的地方,書籍卻可以。我想說,網絡讓耳朵沖破地域的局限,可以聽到全國各地的廣播。最近迷上青島新聞臺的一檔老年節目,讓我佩服的有兩點,一是把這檔廣告吸附力不太強的節目安排在黃金時間;二是老年節目也可以做得輕松、活潑、時尚。就在昨天,節目中一個細節觸動了我,臺風“梅花”過境山東,風大雨急,一位大爺打進熱線,詢問哪里可修雨傘。聽到這兒,我想,如果我面對這個問題,肯定立馬給不了幫助,只得記下來,下了節目去打聽再給老人答復,因為“修雨傘”在現在看來算是小眾行當,會成為案頭準備工作的“盲點”??蛇@時,主持人很快報出了修雨傘的地址和電話號碼,并有些小得意地自我表揚,說自己有先見之明:早晨出門,那么大的雨,心想,說不定有老人傘壞了需要修呢,于是,提前作了準備,查找到修雨傘的師傅和地址。我怔住了,在心里給這位主持人一個大大的贊。

記得,剛剛入行廣播的時候,上節目時總是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坐在話筒前要有對象感,你面對的不是孤零零的話筒,而是聽眾?,F在想來,這樣的認識還是太淺薄了,只有“面對”遠遠不夠,要把聽眾放在心里,將心比心,知道他們的所需、所愿、所求,這恐怕才是真正的“對象感”。

我比不上青島新聞臺那位主持人的細膩、用心,但是每天腦子里都會琢磨著節目的那些事,就好比做飯,買什么菜、食材怎么搭配、什么季節該吃什么,這是家庭主婦每天的必修課,主持人何嘗不是一檔節目的“主婦”呢。

把自己這樣定位,自然會有責任心甚至產生緊迫感。開學了,路上遇到上下學的孩子,我會盯著他們的書包出神,里面裝了些什么書呢,除了課本還有別的什么。新學期,是不是應該給孩子們推薦一些課外書,于是,就有了“書香做伴新學期”這個選題。

和城南實驗小學顧榮老師商量、溝通的過程順暢而愉快,對于節目內容的流程和構架他比我考慮得還周到,所推薦的書目既有品位又不深奧,既能怡情也能明理,顧及大多數人的閱讀層次和需求。他說,閱讀是一件很個人化的事情,薦書是個難題。同事焦小編編輯完節目預告后跟我說,這幾本書有想買的欲望,她的感受某種程度上是不是可以證明,“薦書”這道題沒有難住顧老師。

每次請嘉賓聊的都是關于“書”的話題,書里是情結,書外有情懷,顧老師亦是如此。每年看書100本左右,做讀書筆記5萬字以上。每天早晚一個小時閱讀,周末四個小時泡圖書館,常常以面包充饑。他是一個老教師,也是曾經的教育教學管理者,但他很看重自己的另一個身份:閱讀推廣人。他身體力行,用行動踐行閱讀公益活動?!伴_卷有益”“讀書無禁區”,節目中,顧老師用這兩句話倡導大家博覽群書,而他自己就是這么做的。作為數學老師,他癡迷和專注于文史哲社科類書籍,他說,這些年他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學的方法讀書,認認真真地手抄筆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薄白x過的那些書,一定會讓我們閃閃發光、熠熠生輝?!?/p>

直播室里,聽著坐在我對面的顧老師分享閱讀方法和心得,沒有絲毫說教,每句話都是那么質樸而誠懇,那一頭還說不上銀色的白發竟一時讓我有些動容。

末了,顧老師提醒,除了讀書,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鍛煉身體”。短短幾個字瞬間濃縮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深情表達!我忽然想起一句話“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節目主題在悄然中得到了升華,我似乎聽到花開的聲音……

書香做伴新學期,書香做伴每學期!

校注《永憶錄》,聆聽韓紫老內心的聲音

在做這檔節目之前,“古籍校注”對我來說完全是個陌生的詞匯,訪談海安宣傳部原副部長、海安日報社原總編吉光后,眼前不時出現這樣的場景:查閱堆積如山的典籍,輾轉各地方志館、檔案館,向專家一遍遍求證、請教,書店、圖書館的書架前大海撈針獲取資料……這樣的場景每出現一次,我對校注工作者的敬意便更進一層。

記得幾年前在時政部做編輯時,記者報道了《永憶錄》校注工作啟動的新聞,當時我就暗想,這是何等大的工作量,需要校注者花費多少時間,付出多少的心血。五年過去了,真是機緣巧合,有幸和這本書的校注者之一吉光面對面,聽他講述校注過程中的柳暗花明、歡愉欣慰……五年磨一劍,所有序章皆成過往,所有甘苦化作文字,“研究韓紫老,這僅僅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后面的路還長?!奔獾恼Z氣雖然平靜、舒緩,我卻感到千鈞之力。

和以往訪談節目不一樣的是,這次準備的時間跨度很長,因為《永憶錄校注》不是一本普通的書,我需要仔細閱讀、理解,自己不通讀又怎能向聽眾推介呢,又怎能和校注者去交流呢。為了能更多地挖掘校注過程中的細節、更通俗地向聽眾展示這本書,我給吉光的提綱是以往嘉賓的一倍,吉光也表示“要好好準備一下”。那天,我說,把您準備的內容發我?!鞍l你?”吉光一臉茫然,然后抖了抖手中的筆記本,“都在這?!蔽医舆^一看,嗬,密密麻麻寫了好幾頁,我雖然沒索要到所謂的“電子檔”,但在那一瞬間,我心里一下子很踏實了。

訪談過程中,吉光用平實、通俗的語言講解書中校注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沒有絲毫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本來我還期待著出現“動情點”,希望吉光透露一些感人的幕后故事,但他對校注過程中遇到的周折和經歷的艱辛僅僅是一帶而過,語調始終平和而從容,就像他一貫的為人,低調、溫和、踏實、讓人信賴,我想,這就是古籍校注工作者所具備的個人素質和職業修養吧。

由此,我在思考一個問題,讀書節目嘉賓訪談的落腳點是什么,毫無疑問,應該是“書”!無論是讀書人還是寫書人,訪談的核心要義都是書,從書里透視理念、情懷、秉性。就比如在我問及“古籍校注工作最需要什么”時,吉光僅以幾個字作答: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五年如一日,任聽眾去想象其中的酸甜苦辣,還需要主持人去煽情、去渲染嗎?

基于讀書節目以“書”為本這一想法,節目連線采訪了給予《永憶錄校注》編撰工作指導的南通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周遠富教授,請周教授對這本書點評和導讀,事先我沒有把采訪內容告訴吉光,節目進行到這一環節時,我分明感覺到他有一絲忐忑?!罢?、校注《永憶錄》是研究韓國鈞的一個基礎工程,讓人們看到了歷史的原貌,從而推動后面的研究工作?!薄拔液芨袆拥氖?,他們在校注過程中始終尊重底本,始終裝著讀者,是硬碰硬的功夫……”周教授的評價質樸、溫暖,沒有華麗的溢美之詞。等放完采訪錄音,我看到了吉光臉上流露出了欣慰的笑意,那是得到專家肯定和認可之后的一種釋然。

節目播出很多天了,我依然沒有走出古籍校注作品博大、厚重的意蘊,沒有走出古籍校注工作所獨有的神圣和偉大,更沒有走出古籍校注工作者挑戰自我、盡最大努力不留遺憾的執著和堅韌。這是一個孤獨寂寞的領域,但同時也是一片風光旖旎的天地,正如吉光所說,“一遍遍反復閱讀《永憶錄》,好像聽到了韓紫老的呼吸……”這是潛心鉆研才能到達的忘我境界。

都說閱讀有主動式閱讀和被動式閱讀,為了做節目,《永憶錄校注》我慢慢“啃”了好長時間,這算是被動式閱讀。這個國慶假期,我把它作為枕邊書,每晚翻上幾頁,和歷史對話,和歷史人物對話,穿越的感覺別有一番精彩和神秘。

完成了《永憶錄校注》后,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會海安分會又開始了新的旅程,其中,吉光編撰的《韓國鈞年譜長編》計劃用四年的時間完成?!斑@是一件細致活,急不來的?!币廊皇堑恼Z氣、淡淡的笑容,蘊含的則是對韓國鈞研究工作的篤定和堅守。

記得那天錄制之前,我問吉光一個有些幼稚的問題:韓國鈞和韓紫石,節目中用哪個說法。吉光莞爾,沒有直接回答我,他說,我們習慣稱呼“韓紫老”。噢,我知道,這是先賢韓國鈞先生專屬于吉光他們的昵稱,也難怪,只有他們才能聽到韓紫老的呼吸,觸摸到韓紫老的脈動。

網文大神? 立體老卓

在認識老卓(卓牧閑)之前我對網絡文學是懷有偏見的,我一直認為,文學是神圣的殿堂,是純潔的伊甸園,在網絡那個大染缸里能有什么好作品。后來,陸陸續續讀了一些他的小說,《洋港社區》是在手機上讀的,我對網絡閱讀向來有些抵觸,但這部小說有生活的質感,不知不覺就被情節帶到了故事的深處?!冻柧隆纷x的是紙質書,同樣是熱氣騰騰的生活,人物形象可親、可愛,每次總是因為字太小眼睛費勁、書太厚胳膊發酸而放下。再后來,想把他早一點的作品也扒出來看看,也許這樣對他六年的創作歷程才會有一個相對明晰的了解,于是,他的第一部以警察為題材的小說《韓警官》到了手頭上,一大摞,共九本,很壯觀。偶爾,我會把閱讀感受反饋給他,他常常以“齜牙”或“捂臉”的表情回復我。不過有一次,我看到了一行字,大意是說,現在有很多體制內的人也喜歡他的小說。這句話值得玩味,體制內的人有著怎樣的閱讀取向?他們的閱讀層次更高?他們的閱讀需求更挑剔?還是他們更多地堅守在傳統小說的陣地?我不得而知。不過老卓小說的讀者群在擴大范圍是個事實,1000多萬人次付費閱讀,我知道,老卓關注的不僅是數字的多少,數字里人群的構成也是他在意的,越來越多體制內讀者的出現,是對他小說品位和質量的認可。老卓在那句話后面還帶了個調皮的表情,我看到了他的小嘚瑟和小自豪。

老卓其實不老,70后,讀者和他互動時,都稱他“老卓”,他很喜歡這個帶有哥們意味和江湖氣息的稱呼。這可難煞我了,我一傳統媒體的且職業生涯快靠岸的主持人,如果在節目里也這樣稱呼他,怎么著都覺得別扭、不自在。而此刻,在鍵盤上敲下“老卓”卻特別順溜,說話要有語境,寫文章要有情境,區別就在于此。

訪談老卓前,我心里犯嘀咕很久。他是中國網絡小說創作大神級人物,這可不是吹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家主流媒體都采訪報道過他,新華社專門給他拍過短視頻,至于文學期刊、報紙的新媒體,他簡直就是???,成就性、總結性報道只要涉及網絡小說,必定有他。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人民日報微博發表圖文《文藝作品里的那些追夢人》,其中就提到了他和他的《朝陽警事》,并引用他的話“不是我寫得多么好,而是這些基層民警干得好”。我向他祝賀,他說,已經習慣被“點名”。被“點名”,尤其是被國家級媒體點名意味著在圈內的分量和知曉度,意味著地位和美譽度。這也是他與之前我邀請的嘉賓最大的不同,采訪這樣一位大神,我能挖出與眾不同的新意嗎?我能問出《鳳凰讀書》想要的嗎?很長一段時間,我一有空就翻他的朋友圈,搜索關于他的資料。再次想起一位前輩記者說過的一句話,拿到一個選題后,必須把自己“泡”在與這個選題有關的事物中。所謂泡,就是沉浸,就是思考,就是尋找同理心。

老卓沒有我想象中的傲慢和不羈,絲毫沒有。他說,面對家鄉媒體,少了謹慎和戒備。這正是我預設的也是我期待的采訪基調:不卑不亢,友好溫暖。

如果把小說也當作產品,那么老卓的產量是驚人的,《韓警官》花了不到一年時間,寫了200多萬字,最多的時候每天超過1萬字,現在正常每天寫6000多字,他用“瘋狂”來形容自己的寫作量。我擔心如此大的輸出總有彈盡糧絕的時候,老卓道出了天機,他說,沒有輸入哪有輸出,輸入就是看書學習,就是體驗生活。之前,他寫了一部歷史小說《韓四當官》,為了查證史實,他跑圖書館,買古籍書;寫《韓警官》《老兵新警》和《朝陽警事》,他關注了100多個公安領域的微信公眾號;眼下正在創作《濱江警事》,因為水警是冷門警種,他在知乎上把1989年以后關于水警這個職業的論文全部看了一遍……試想一下,單這些,他每天的閱讀量該是多少。體驗生活則是另一種“輸入”,他是公安局的“編外警察”,他熟悉公安很多的業務,以至于常常覺得自己就是一名警察。他家附近的社區把他當作自己人,每當社區工作人員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就搭把手、頂一陣。他的活絡贏得了好人緣,在和每個人交往中,他的陽光和熱情始終在線,這為他體驗生活開了方便之門。就這樣,不斷地補給,不斷地產出,循環往復中,成就了一位大神級的網絡作家。

老卓是個簡單、通透的人,這和我概念中作家的含蓄、內斂有些不同。和他交談,很舒服,他把創作中的趣事、糟心事甚至囧事都掏出來,如果感到難為情,就自嘲哈哈大笑一下。對成績也不過分謙虛掩飾內心的喜悅,他說,剛入行的時候僅僅是個網絡寫手,現在獲得了那么多榮譽,讀者喜歡,業界認可,成為作家了,得有社會責任感。他說,每一本書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聽老卓聊,我很少插話,他的思路始終是連貫的,這也許是一名高產作家所應該具備的基本功力。我“挖”到了一個立體的老卓,一個光環下淳樸敦厚的老卓,一個為了生存實力打造精神內核的老卓。

家鄉媒體有家鄉媒體的視角、態度和作為。老卓對我說。

閱讀:最好的風景在遠方

第一次見到子畦,我盯著他看了好久,我想好好看看讀了那么多書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子畦沖著我笑,有些靦腆,嘴角露出的孩子氣,稚嫩又可愛,從外表上看,和同齡孩子真沒什么兩樣。

進入錄制狀態,子畦的表現簡直令我驚嘆,我再也不用盯著他看就能感受到他的與眾不同,思維敏捷,語言從容、練達,富有感染力,邏輯性、條理性超出同齡人甚至超出成年人,他似乎忘記了面前放著的事先準備好的稿子,脫稿進入書籍的世界。也許,一個在書海里暢游的孩子,聊關于書的話題,如魚得水也在情理之中。

之前在和子畦媽媽溝通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我對一個初中生閱讀水準和閱讀能力的認知。子畦小學一、二年級就開始讀長篇小說;三四年級讀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希臘神話、北歐神話以及中國歷史小說;五、六年級通讀《世說新語》,這個階段,全英文小說基本做到無障礙閱讀;初中以后系統閱讀中外文史哲類書籍。什么樣的家庭、什么樣的父母培養出如此酷愛閱讀的孩子,這可能是所有聽眾的追問,理應是這檔節目所要呈現的內容之一,因此,“片花”里我特地用了這句有揭開謎底意味的話:他的閱讀啟蒙和同齡人一樣來自父母的親子閱讀。

子畦媽媽快人快語,和她第一次電話交流,我們竟然沒有絲毫生疏感地聊了67分鐘。因為她自己喜歡讀書,所以在孩子還不到一歲的時候,就嘗試親子閱讀,每天晚上睡覺前坐在床上給孩子讀童話。我相信,這樣的溫馨場景出現在無數家庭里,但很多家庭缺少堅持,缺少規劃,缺少把閱讀真正當作一件事情的用心。子畦媽媽說,她給孩子買書從來都不是“平行”的,不是孩子喜歡童話故事就總是買童話類的書,喜歡科幻故事就總是買科幻類的書,必須不斷讓孩子走出閱讀的“舒適區”,才能提升閱讀的寬度和高度。

那么問題來了,大人“別有用心”制定的讀書規劃孩子能接受嗎?子畦說了這么一件事,六年級寒假,媽媽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固執,要求他讀《世說新語》,但他很不情愿。好在子畦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讀就讀唄,就這樣,一個假期積累了200多篇。問起子畦媽媽為什么“前所未有的固執”,她說,那個時候,孩子已經讀了不少各種類別的書,而古文是個欠缺。像這樣反抗與妥協的故事在他們家經常發生,書籍是個神奇的黏合劑,無論哪一方反抗或者是妥協,最終總是以閱讀的方式接納。

縱觀子畦的閱讀領域,文學、哲學、歷史、科幻無所不包;他有著一定深度的閱讀層次,典籍專著、名家名著、原版英文;他有著格調精致的閱讀取向,中外經典、古今名篇、傳世佳作。一個初二的學生,閱讀視野之寬闊,閱讀思想之深邃,靠家長引導嗎?靠熱愛嗎?靠天賦嗎?靠勤奮嗎?好像都不是,或者不全是。從錄制到剪輯,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也許,長期大量且廣泛的閱讀讓子畦在書里領略到了異彩紛呈的世界,而他始終相信,最美的風景不是這一本,而是下一本。五年級的時候,面對全英文版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他望而生畏,滿篇的生詞,閱讀起來寸步難行,但最終他啃下來了,英文小說閱讀取得了質的飛躍,用他自己的話說,從那以后,幾乎可以俯視所有的英文小說。初中以后,他意識到自己的英語詞匯量積累到一定的水準,經過專業測試,果然,達到一萬二三,我特地請教了一位初中英語老師,同年級的孩子英語詞匯量一般在兩千左右。不管對于子畦的同齡人還是我們成年人來說,也許,他的閱讀歷程無法復制,閱讀成果也無法企及,但是,勇于走出舒適區的挑戰和攀登精神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這樣的精神不只適用于閱讀,而事實上,子畦在鋼琴和游泳上取得的成績也同樣滲透了這樣的精神。

我時常想,讀書的終極意義是什么,所謂的氣自華、黃金屋、顏如玉等等對于現代人來說都不重要。子畦說,閱讀最好不帶功利心,短期甚至長期是看不到什么成效的,如果追求功利,作為一個學生,閱讀上花的時間還不如用來刷題。富有見地的觀點出自一個初二孩子之口,這就是讀書賦予的涵養和氣質。節目過程中,這樣的涵養和氣質無處不在,比如,他能迅速進入節目狀態,心領神會訪談主題的要義,他落落大方和主持人交流,他不失時機接住媽媽的話茬,他恰到好處地將每一個話題收放自如……

子畦媽媽說,他們家從不吝嗇花錢買書,書架永遠都是滿的;她也從來不吝嗇花時間陪伴孩子,“陪伴”不單純是時空上的相守,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覺你一直都在,思想合拍,情感相依。節目中,子畦媽媽推薦了一首歌《我想更懂你》,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首情歌,其實表現的是兩代人之間的磨合與相融。她說,當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當和孩子有不同觀點無法調和的時候,就會單曲循環這首歌,“其實我想更懂你,不是為了抓緊你,我只是怕你會忘記,有人永遠愛著你……”子畦媽媽說,子畦的成長貫穿著他們的“無痛”教育,那就是不斷地對抗與妥協,最終彼此接納。這樣的“無痛”教育用在閱讀上,讓子畦始終以探究的姿態眺望遠方!

留住青春 留住愛

對南通金石置業有限公司老總周杰祥的認識,幾乎來自微信朋友圈,朋友圈之外沒有交往,至于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加的微信已經不記得了。在微信朋友圈里,周總是個特殊的存在,他將自己寫的散文、詩歌配上音樂,做成“美篇”,看得出來,他寫得很勤奮,常常一大早就能刷到他更新的內容。作為企業家,業余時間樂此不疲碼字、讀書,任由情感和思緒在字里行間飛舞,我的直覺判斷,他是一個簡單、安靜的人?,F實生活中,周總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并不知道,但這不影響我邀請他走進節目聊聊閱讀和寫作的故事,因為《鳳凰讀書》也是個簡單、安靜的節目,只關注文字以及與文字有關的人和話題。

剛開始品讀周總朋友圈里的散文和詩歌時,我總是不由自主將他的身份在“老文青”和企業家之間切換,令我好奇和不解的是,一個在商海中摸爬滾打的人何來文思泉涌、妙筆生花,后來,我發現自己狹隘了,對于喜歡文字的人是不可以貼標簽的,跨界、跨行寫作的人多了去了。而當周總從朋友圈“走”出來和我面對面,無論訪談之前的溝通還是正式錄制的交流,著實讓我覺得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讀書節目的訪談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人物訪談,所有的話題全部圍繞“書”,我以周總的詩《我在春天里讀書》打開了這檔節目的話匣子。用詩歌的方式來表達對書籍的敬重和對閱讀的喜愛,本身就具有特別的韻味。我一直相信,一個人的愛好都是有根源或者說有緣由的,讀書也一樣。周總說,四十年前,他離開家鄉到貴州打工,行囊里裝著幾本書和一只口琴,這是他的詩和遠方,更是支撐他前行的精神力量。時光流轉,歲月更迭,書,一直伴隨他左右。四十年后,他的企業成為納稅大戶,書,依然是他不離不棄的伙伴,“我從不吝嗇花錢買書,我也從不吝嗇花時間讀書?!弊谖覍γ?,周總的語速平緩,音量不高,但有一種鏗鏘的意味,這是我聽到的最凡爾賽的一句話。因此,后期制作時,片花里我用了這樣一句話:“讀書,對他來說不是調味品,而是必需品?!?/p>

我無意因為推崇一個人而去打擊一大片。在企業界,把讀書作為消遣或者充實業余生活的人恐怕不多,把讀書作為精神需求的人就更少了,但周總說,他一天不看看書,不寫點東西就不自在,就好像少了點什么。有一個問題盤旋在我心里很久,因為覺得有些“尖銳”想避開,但最終還是問了:有沒有人認為你附庸風雅,是在用文化包裝自己。周總淡然一笑:剛開始確實有人以為文章不是我寫的,后來寫多了,大家就信了,甚至得到了較高的評價。他說,都這個年齡了,無需包裝,包裝給誰看呢。這段話讓我想起他筆下所鐘愛的紫色植物,低調、雅致。其實,即便有人認為讀書寫作是一種“包裝”,我寧愿社會上這樣的包裝越來越多。

周總的閱讀是帶著思考的,他崇拜莫言的深邃;欣賞余秋雨的睿智;他從王小波的文字里看到別樣的人生;余華的小說讓他感念周圍的人和事;他癡迷顧城和海子的詩,并補充說,只喜歡他們的詩,和他們的人生觀無關;陳忠實、賈平凹的簽名贈書是他最珍貴的收藏……原以為周總不是一個特別健談的人,但說起讀書這件事,他從容而自如,我根本不用擔心話題拋不下去,他話茬接不上來。訪談節目,要的就是找對的人、聊對的內容。

如果說,朋友圈里周總給我的印象是簡單、安靜,那么節目中除了這些,還有純粹和明亮。商海搏擊幾十年,年歲也已過花甲,但從他身上,我看不到世俗和暮氣,反倒是有一種書卷氣和孩童般的純真,這讓我有些恍惚,我面對的不是企業家,而是一個文化人,是一個執著追夢的新生代。他說,在書籍中感知大千世界的同時,也希望自己用文字記錄世事變遷,感念斑斕生活。祖輩、家人、朋友、老家的鄰居等都成了他寫作的對象。夜深人靜,寫著寫著,情到深處,常常淚流滿面。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如果有個柔軟的地方,那他骨子里必定藏著一個叫作“善良”的東西。周總筆下的人物或者因為血濃于水的親情關系,或者因為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的情感寄托,或者因為與生俱來的悲憫和仁愛之心,他總是傾注了滿腔的情愫,細膩又質樸,干凈又坦誠,讀來不禁心頭一熱,原來,凡俗的生活也有溫潤、可愛的一面。是什么力量讓周總能將這一切訴諸筆端?其中一定與成長環境、人生歷練等因素構建起的精神譜系有關;另一方面,也因為長期的閱讀滋養了他敏思、博愛的人文情懷。

我一向對喜愛并專注讀書的人懷著欣賞和敬佩之情,周總講述的一件事,讓我覺得,我的這一執念和認知并不是我獨有。有一次,他出國在機場,行李中有一只大箱子特別沉,工作人員要求開箱查驗,打開后,滿滿一箱書讓在場的人感到很驚訝,紛紛豎起大拇指,連聲說:“good, very good!”這個極具有畫面感的場景瞬間感動了我,對書籍的敬重、對讀書人的尊崇是沒有國界的。

本來這是2022年最后一檔嘉賓訪談節目,卻因為種種原因成了2023年的開篇。再過幾天就是大寒了,節氣的一個輪回到了尾聲,這一年,許多人都走得磕磕絆絆,深一腳淺一腳的,有些艱難。好在,立春就在不遠處,我們不需要踮起腳尖就可以看見春天了。

一本書的永恒

如果真有“感應”一說,那么季節和植物的感應最靈敏,也最默契,春風吹過,各種花次第開放,開得無拘無束,開得燦爛嫵媚。四月,芳菲將盡,但季節會給花兒許下一個承諾:下一個春天不見不散。歲月就是在這樣的輪回更迭中形成一種永恒。

因為這種永恒,讓每個人心存美好的念想和期待。

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成為永恒,但,書可以。

《脊梁:海安工業奮斗的足跡》(以下簡稱《脊梁》)就是一本讓海安工業的歷史永恒,讓海安優秀企業家不畏艱難、勇毅前行的精神永恒的書。

書中31位企業家,即便有我熟悉的名字,但如果沒有這本書,我不會詳細知道他們可敬可嘆的創業故事,也不會知道海安工業獲得那么多國家級獎項的赫赫戰績,更不會知道1949年至2021年海安工業從步履蹣跚到足音鏗鏘的輝煌歷程。40多萬字,473頁,一篇篇看過來,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讀書節目的功能或者說價值是什么?就是幫聽眾找好書,給好書找讀者。對,把這本由海安本土作家和資深記者撰寫的書推薦給更多的海安人,節目責無旁貸!

以往訪談節目,一般先尋找主題,確定嘉賓,然后我再補讀相關的書,這次,我先通讀完全書,再去選定主題,物色嘉賓。這個小小的不同讓準備工作做起來更從容,也更有針對性。我聯系上了執行主編、海安市政協副主席陳楷,他是海安開發區建設過程中元老級人物,對工業經濟熟稔有加,而現在作為海安工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應該說,他對全市工業經濟有見地、有感情。曾經多次采訪過陳副主席,他是讓記者很省心的采訪對象,只需說明采訪意圖,他不但告訴你想要了解的東西,還會拓寬你的思路,讓你深挖到意想不到的素材,每次采訪都有如獲至寶的感覺。多年以后再次采訪他,依然延續“省心”的印象,聊編撰過程、聊幕后故事、聊成書意義……無需我引導和插話。我想說,任何事情帶著感情去做,就有了格局和靈魂。

仔細品讀《脊梁》,每個企業家的故事都耐人尋味,他們個人的創業史串聯起來,就是海安工業的發展史,滲透了幾輩人的共同記憶,正是這些故事和記憶,展現出一批又一批企業家為海安發展做出的貢獻,繪就出后來者踔厲奮發的精神底色。

一本書無論具有多么大的價值,“可讀性”是個繞不開的話題?!都沽骸分杏写罅績热菖c生產相關,技術性、行業性較強,何以吸引普通讀者興味盎然地讀下去,訪談中,副主編、海安宣傳部原副部長吉光用“浩浩蕩蕩”這個詞來形容每位作者所獲取的素材,所以他感嘆:把最有意思、最值得寫的東西挑選出來,這個過程需要寫作者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而把細節挖掘出來,故事就好看了。

吉光對史學頗有研究,他從存史價值這個角度評價這本書,以《史記》為例,130卷中有112卷是人物傳記,眾多傳奇故事構成了從漢武帝元狩元年往前到黃帝近三千年生龍活虎、波瀾壯闊的歷史?!都沽骸返闹黧w由企業家傳記構成,與“國家獎光榮榜”“工業大事要覽”結合起來,使得這本書堪稱海安工業的發展史。而說到《脊梁》的現實意義,他的語氣和神態變得意味深長:全社會都要尊重企業家、尊重創業者,這本書會起到標桿作用,讓更多的人見賢思齊成就一番事業。

吉光的解讀大大超出了我對《脊梁》的認知,訪談主題得到了充分的延展,這樣的嘉賓走進節目,全神傾聽,暢快交流,我何其幸運,聽眾何其幸運。

俗語說“誰家的孩子誰疼”,三位嘉賓參與了《脊梁》的組織和編撰,個中酸甜苦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因此,他們對《脊梁》充滿了感情。后期剪輯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在一遍遍聽原始錄音,聽他們談采訪感受、素材取舍、打磨稿件,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也許才能如此這般深情且投入。海安日報社原副總編盧鋒承擔的寫作任務最重,有的企業去了七八次,他說,只有細致深入地采訪,才能挖到含金量高的素材。雙弘紡織的楊總是他的“老采訪戶”,他在采訪一線時,不僅寫過多篇報道,就連各種申報材料也是他操刀的,“熟悉的地方無風景”,面對熟悉的采訪對象,怎樣才能寫出超越過去的作品?唯有采訪深入再深入!那是個大夏天,每天跑企業,到底跑了多少趟,已記不清了,用盧鋒的話說,連周邊的蚊子都認識他了。他感慨,采訪寫作的過程,是回望歷史、凈化自我和重新認識企業家的過程。我想,作為讀者,閱讀的過程是參照榜樣、審視自我和感念未來的過程。

最近在節目中和聽眾一起品讀了幾本帶有傳記性質的書,其中《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的作者余斌表示,對歷史的記錄和對人物的敬重,最好的表達就是寫一本書。從這個意義上說,《脊梁》的出版發行是對海安工業和優秀企業家最深沉的致敬!

和你靜度時光

2023一切都“動”起來的這個春天似乎過得有些快,在捉摸不定的氣溫中,在冬裝、夏裝不斷地切換中,就來到了初夏。立夏那天,朋友給我發來一個鏈接,說是特意送給名字中有“夏”的我,圖文并茂,中國風,很文藝,“春去花謝,林深木密;草木清然,薔薇香染”……是的,我很喜歡這個季節,但并不僅僅是因為我名字里有個“夏”。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在四個紅綠燈的區間里來回,騎著車,風,不冷不燥,開過花的綠化帶沒有了喧鬧,沒有了驚艷,空氣溫和而舒爽,一切都是那么的剛剛好。

這個初夏于我還有一層意義,接手《鳳凰讀書》正好一個四季的輪回,或許對于一個職場老人來說,對一檔節目不必如此上心,可因為對廣播的那份感情,在FM88.8的電波里挖呀挖呀挖,和聽眾一起讀書,品文壇佳作,讓精神通透、思想開花。蹭個當下網絡熱點,不過,倒也確實是這一年的工作狀態。

這期訪談播出半個月了,似乎還沒有走出節目的情境,海安市政協在《鳳凰讀書》節目中開設“書香政協·委員悅讀”系列訪談,對于我來說是莫大的榮幸,而對于節目來說則是一個里程碑。首期節目安排在世界讀書日播出,那天早上打開手機,無論是公眾號還是朋友圈,鋪天蓋地都是關于讀書的話題,“讀書日”生生過成了節日,在一片“喧鬧”中,我把心里的一點小感慨發了個圈:芬芳四月有書香。接手《鳳凰讀書》13個月少2天?!鞍盾啤阏f”品牌看得上這個小小陣地,是認可,更是鞭策。那天,拍攝現場,當市政協李春旺主席問候《鳳凰讀書》聽眾的時候,我的心情不只是激動。政協人才濟濟,與書籍的滋養密不可分,三位嘉賓的讀書分享值得傾聽。

“書香政協·委員悅讀”嘉賓訪談和以往的節目有些不同,話題要與履職結合起來,所以,對能不能把節目做得好聽我有些顧慮,三位嘉賓都是單位或者部門的負責人,我擔心他們不經意間會官話、空話、客套話,因此,我在準備提綱時使用了一些小“伎倆”:記憶中的讀書故事、親子閱讀時光、履職中的閱讀體驗等等,我用這些小切口的問題去激發他們也許已經久違的溫情,正如作家麥家所說,“最美好的愛,能喚醒我們的靈魂?!庇谑?,景愛喜無限深情地回憶起小時候受爺爺的影響愛上了讀書,她說,如今最大的幸福就是陪伴女兒安靜地成長。原來,我眼前這位形象有些高冷、做事雷厲風行的基層女干部也有知性、優雅的一面。市實小副校長張小寧讓我在節目中稱她張老師,她說很享受每天在校園里被孩子們一聲聲“張老師”叫著。人美聲音也甜,說起小時候發現“天機”打開了爸爸藏著書的柜子,激動和喜悅依然溢于言表,可以想象,當年文靜柔弱的小姑娘為了看書成了斗智斗勇的假小子。而當張老師分享她閱讀的體會時,那份溫婉和恬淡讓世界頓時安靜下來:“蓄著故事的篝火,寫滿月亮的詩歌,女孩兒臉頰的緋紅,少年嘴角的梨渦……這一切的一切都會讓我覺得這世間有太多太多的美好?!焙蛢晌慌约钨e比起來,市政協辦公室王忠華則顯得更加理性和睿智,從經濟學到軍事學,從本科到博士在讀,妥妥的讀書達人,就連概括讀書方法都是引用的古詩詞。之前和三位嘉賓都不熟悉,而當聊起書的話題,彼此的陌生感一掃而光。

三位嘉賓一起上節目,節奏的掌控和話題的轉換相對來說難度會大一些,但是,當全身心沉浸其中的時候,所有的技巧和法則都不重要,任時光慢慢流淌,盡情享受每一分每一秒。節目快要結束的時候,忽然想起大張偉的一首歌《只想和你靜度時光》,于是,緩緩推上調音臺上的兩路鍵:“我只想和你靜度時光,不再迷戀遠方,不再預支惆悵……”歌聲純粹、干凈、溫暖,很契合當時的心情和氛圍。

好長一段時間回不過神來,“只想和你靜度時光”,多么溫馨的圖景,多么美好的意象,可是,訪談也是一場不得不散的宴席,節目也總歸有結束的時候,那就每天捧起一本書,讓這樣的圖景和意象永遠停留、駐扎在心里。

如果沒有文學,生活會暗淡很多

一直有個念想:一定要專門做一檔節目,聊聊《平凡的世界》,一定要請陳小敏來分享他心中的這部經典作品。前者可以理解,《平凡的世界》堪稱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任何讀書節目都不可以讓這部小說缺席;至于后者,外人不一定知道其中的緣由,陳小敏不是權威、不是名人、不是大咖,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導游,請他談《平凡的世界》意義何在?而當節目播出后,有朋友說,這一期的嘉賓選得真好。

認識陳小敏還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雖然他年長我幾歲,但我一直以“小敏”稱他,也許是因為談得來,沒有客套,省去姓,圖的是順口。海安調頻廣播剛開通的時候,他的稿件經常出現在FM94.1兆赫的電波里,消息、通訊、散文他都能拿捏,后來有段時間我做文藝節目,其中有個欄目“音樂留言簿”,詮釋音樂與人生的況味,沒想到,這種類型化的欄目要求,他也能駕馭自如,音樂和文字交融,表情達意灑脫干練,直抵人心。后來工作上的聯系少了,有一次在新華書店遇到他,見他認真挑書的樣子,我愣了好久,我想,那一刻,他的世界安靜又富足。從那以后,每次見面的招呼都是“最近看的什么書”。再后來,連偶遇都很少了,有了微信后,從他的朋友圈里看他的日常,看他的感悟,他很少發旅游線路廣告,這和一般導游不同,我很奇怪,他為什么不借朋友圈萬能的功能,為自己攬攬生意?

早在我剛接手《鳳凰讀書》的時候,就在心里搗鼓怎么做一檔節目,主題圍繞路遙和《平凡的世界》,而當時腦子里的嘉賓人選想都沒想,就鎖定小敏,算起來有21個月了。很多想法在心里憋久了,有的會發霉、枯萎;有的會出芽,生機萌動。當我把這個已長出嫩芽的想法和小敏說了后,他很久才回復:“怕說不好”,我理解他的遲疑,《平凡的世界》這部煌煌巨著,路遙這位被讀者稱作精神導師的作家,在讀者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怕說不好”很自然,但我相信小敏能說好,這份把握來自對他的了解。

這么多年在我和小敏的交往中,聊著聊著,話題總是又回到路遙,他對路遙作品的熟稔程度、獨到見解,以及近乎狂熱的喜愛令我敬佩。他購買了路遙的全套作品集,搜集了歷年來報刊上有關路遙作品的報道和評論。有一年他帶團去陜北,途經延安大學,趁游客自由活動的短暫空隙,去拜謁了路遙的墓地。近處,草木凋零,寂靜肅穆;遠處,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遼闊而蒼涼,他當時心里一定在默念著什么,不管路遙有沒有聽到,這是一個讀者對作家最崇高的敬意,匯入延河水,流向雙水村。節目中,當他再次說起這些的時候,我依然被他的虔誠所感動,而他也再次沉浸于彼時彼景。作家的個人魅力和作品的永恒魔力無法撼動,且日久彌堅。

這些年,小敏的工作輾轉幾個單位,人生境遇有許多不盡如人意,與導游把“每天都過成風景”的狀態距離甚遠。而支撐他的力量就是書籍和文學。特別是疫情三年,旅游行業遭受重創,小敏和同行們一樣每天待在家里等曙光重現,有的撐不住了索性改行,他有些特別,反正有大把的時間,把過去沒看完的書看了個遍,把過去想寫的文章在鍵盤上一一敲下,其中,包括8000多字的長篇散文《春到飛躍河》。但是,讀書和碼字不能當飯吃,沒有了收入來源,時間一長,難免焦慮甚至恐慌,那段時間,翻看他的朋友圈,依然是清新、不落俗套的文學范兒,偶爾也調侃、吐槽,看得出他的無奈和無助、窘困和惆悵,但他的表達方式幽默,不失智慧。也許,書籍和文學滋養過的性情就是不一般。

節目里,我問小敏,最喜歡《平凡的世界》里哪個人物?他回答我:都喜歡,因為每個人物都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典范之作,《平凡的世界》堪稱讀者的精神燈塔,而對于小敏這樣的所謂體制外的普通勞動者,小說傳遞的精神力量幫助他們跨過了生命中一道又一道坎。值得稱道的是,小敏對于文學愛得純粹又理性,他不偏執、不迂腐、不清高,他和聽眾這樣分享讀書體會:既要讀有字的書,更要讀無字的書,所謂無字的書,就是要向生活學習。前者讓靈魂高貴,后者讓腳步踏實。

“這一生只想好好做個平凡的人,有個家,有個夢,陪我迎接每一個早晨。這一生只想好好做個平凡的人,何必爭,何必問,只有快樂才是真……”搜腸刮肚選了這首《平凡》作為節目結尾的壓混歌曲,旋律明快、溫暖,童安格的演唱優雅奔放、灑脫不羈,這些正契合這檔節目想要表達的東西。

這個春天有些特別,先是春雷陣陣,沒幾天,又雪花飛舞,就好比我們平凡的一生,有太多的不期而遇,也有太多的事與愿違,但無論怎樣,都要學會接納自己、接納世界。正如路遙所說: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竭止的奮斗,只有創造新的成果,才能補償人生的無數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謝也是壯麗的凋謝。

作者簡介:

夏野萍,女,海安人民廣播電臺《鳳凰讀書》節目主持人。

猜你喜歡
讀書
郭初陽:讀書真的太有意思了
春日讀書正當時
讀書使人進步
少年讀書正當時
我愛讀書
正是讀書好時節
讀書
讀書的好處
讀書
我們一起讀書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