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跨學科作業設計的實踐與反思

2024-04-22 16:47吳團團
家長·下 2024年3期
關鍵詞:跨學科學科作業

吳團團

學科整合、學習整合是培養跨學科思維和能力的重要路徑,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是教學改革的要求。數學跨學科作業是跨學科學習的重要環節,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本文從四個方面論述數學跨學科作業設計的實踐與反思。

一、跨學科作業的價值

新課標指出進一步加強綜合與實踐教學活動,以解決實踐問題為重點,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載體,經歷綜合運用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鐚W科作業綜合性高、開放性強,情境真實,能夠從多學科的融合中找到學科間的關聯,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溝通協作能力,發展運用多元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二、跨學科作業的現狀

(一)作業機械雜糅

跨學科作業有很多優勢,很多學校非常重視,要求各學科教師設計有特色的作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跨學科作業無章可循,在融合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了將不同學科的內容東拼西湊、強行疊加、無效聯動的現象。這樣的作業只是多學科的作業,而非跨學科作業,不但沒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數學??迫趸?/p>

小學數學作業以跨學科的形式呈現,能夠增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現在的作業中存在這樣的現象:追求學科的多、弱化數學的專,知識寬泛卻缺乏思維的深度,相關學科的能力要求遠遠超過本學科的課程標準要求。例如,有的作業要求學生畫、說、唱、演、設計……這些要求在數學學科課程標準中沒有涉及。如何基于數學學科角度,將不同學科的學科主題、學科觀念和學科思維有效聯系起來促進深度學習真正發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三)作業隨意評估

傳統作業的評價往往只有對錯之分,缺乏個性化,刻板而缺乏感染力,現在教師的意識已經大有轉變,運用一些新、奇、特的評價方式,如等級化評語,形象化卡通印戳,累積量化的積分評價等。但是,行之有效的評價不僅要關注評價形式的改變,更要關注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關注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F在的作業評價主體以教師為主,單一而缺乏多樣性,生生互評、家庭評價和社會評價較少。真正有效的評價還要注重評價維度的多元,不僅關注知識技能層面的評價,更要全面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四)教師素養不足

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師的課堂教學面臨巨大的沖擊,如何設計出優秀的跨學科作業對數學老師而言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鐚W科作業具有廣泛性和多科性,需要教師具備數學專業知識,還要兼備其他學科的素養。以往的教研聚焦于課堂教學重難點,基于本學科展開,集體備課、課堂觀摩、交流研討等校本教研也通常局限于數學組內舉行。如何打破學科壁壘,加強數學與其他學科聯動、多維教研,幫助教師提升跨學科作業設計水平值得每位教師研究探討。

三、跨學科作業設計的實踐案例

案例一:

基于觀察蹺蹺板平衡現象,融合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正比例和反比例》中的《反比例》和部編版科學中的《不簡單的杠桿》設計作業。

第一,在杠桿左邊刻度4的地方掛150克的鉤碼,右邊應怎樣掛才能使杠桿平衡?畫一畫,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第二,《資治通鑒》是我國史學上的一顆明珠。其中的名句“秤砣雖小,能壓千斤!”蘊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請你用數學知識來解釋其中的道理。你能再找出或創編類似的名言警句嗎?

第三,利用反比例知識和杠桿原理制作一把桿秤。

本作業融合科學、語文、勞動等學科,從蹺蹺板游戲中激發好奇心、發現問題;在直觀的杠桿實驗中找出成反比例的量;通過查閱書籍,運用數學知識解析名言中的哲理;創編警句、制作桿秤,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細心、不怕困難的品質,增強其民族自豪感。

案例二:

設計靈感來源于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測量》中的單元練習題,拓展為跨學科作業——《尺與寸的故事》,將學習“米”的方法類推到學習“尺”“寸”這兩個單位,實現知識、方法的貫通。

第一,讀一讀:《你知道嗎?》

米和厘米是國際上通用的長度單位,我們國家也有自己的長度單位?!稘h書·律歷志》談到長度時說“度者,分、寸、尺、丈、引……”這里提到的分、寸、尺、丈、引就是我國的長度單位,常見的有尺、寸。米、尺、寸之間的關系:1米=3尺,1尺=10寸。

第二,下面這條線段的長度為1米。請你畫一畫,表示出1米、1尺和1寸之間的關系。

第三,估一估:1尺相當于幾支鉛筆長?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尺、1寸。

做一做:準備一把含國際及中國傳統長度單位的尺子,并用它來測量生活中物體的長度。

第四,親子作業:“得寸進尺”意思是得到一寸,還想進一尺,比喻貪得無厭。結合1尺=10寸和這個成語的釋義,編一個相關的數學故事??梢哉埌职謰寢寔韼兔ε?。

本作業融合數學、語文、勞動、美術,亮點是將數學文化巧妙地融合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將作業主題置放在數學史的背景之下。通過閱讀,了解我國傳統長度單位,多元表征米、尺、寸的關系,數形結合,豐富并發展量感;創編故事,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表達能力,拉近親子關系,增進父母對孩子的了解,激發其探究未知領域的動力;通過小制作,培養創新能力,讓學生具有國際意識,感受古文化源遠流長??傊?,數學史有利于實現學科間的融合,有助于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抽象能力,發展學生的量感、幾何直觀、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跨學科作業設計的策略與評價

(一)設計策略

跨學科主題學習倡導理解取向的綜合性深度學習。在設計跨學科作業時,教師應該發揮出跨學科作業的獨特優勢,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提升學生素養,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1.從單向走向多維,促進學科融合。

新課標指出應鼓勵學生應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跨學科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鐚W科作業必須用整體化的思維推進學科課程的綜合化、整體化,力求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打破單一壁壘,以數學學科為載體,將語文、科學、美術、綜合實踐等學科整合起來,聚集同一主題協調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獲得多學科交叉學習的經驗,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更為深入的理解,使其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2.從學科走向生活,選擇探究素材。

新課標提出學生要會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思維、數學的表達來解決實際問題。教育的生活價值特別重要,如果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不能運用到生活中,無法嵌入現實世界中,那么這種教育就是低質的、無效的。作業設計中,教師需要將解決的問題嵌入真實情境中,選取兒童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使學生形成勇于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應對現實生活的挑戰。

例如,基于觀察蹺蹺板平衡現象,聯系數學《反比例》和科學中的《不簡單的杠桿》設計作業;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單元拓展作業《方與圓的神韻》,捕捉社會熱點,整編古代玉琮和現代杭州亞運會獎牌相關資料,聚焦設計元素,融合數學、美術、語文等學科進行創編,深受學生的喜愛。源于學生日常生活的各種學習素材真實可信,這些豐富多樣的探究素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

3.從知識走向能力,培養核心素養。

作業設計既要重視讓學生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既要落實三會四能,又關注學生個性,培養其創新意識??鐚W科作業設計必須統整大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注重讓學生用學科中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知識內部的結構深度要縱向拓寬,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錯綜聯系要橫向融通。這種以學習為中心、探究為基礎、跨學科為途徑的學習過程,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具有遷移價值,能夠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4.從單一走向多樣,發展學生個性。

受學生認知水平、思維水平、個性特點、家庭背景、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教師要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事物的獨特見解,允許學生用個性化的方式完成作業。在跨學科作業中,學生整合學科經驗、生活經驗、社會經驗,親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采取靈活多樣的作業形式參與學習。其中,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記錄操作的程序,制作成數學小說明文;收集資料,制作數學手抄報;用數對的方式介紹自己熟悉的景點、家鄉的風景名勝,標志性建筑。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給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更豐富的呈現形式,促進知識的內化和重構,真正達到“提質增效”。

5.從教師走向學生,實現教學相長。

為建立跨學科意識,有機結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首先,教師需要主動學習,廣泛閱讀不同學科的文獻資料,了解不同學科的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了解學術前沿和熱點,不斷反思、總結;要提升自身的作業設計能力,接受相關的專業培訓。學校應該為教師創設學習機會,拓寬學術視野,鼓勵教師參加研討會、講座、各種線上線下的學術交流活動;組織學科的骨干組成團隊,精確地標定數學學科關鍵能力的要求、作業屬性,提供作業選擇和應用的指導性意見、提供明確的作業設計流程,幫助教師把握作業設計中每個環節需要思考的問題,為提升作業設計水平提供更高的起點,奠定更好的基礎。

其次,促進學科間的教研融合。學校要打破傳統的以學科為單位的教研形式,每周定時舉行同年級之間的科際教研,分析學科間的共同點和相互依賴的知識點,探討如何做到知識整合,結合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創造性、靈活性、跳躍性確定作業的關聯性。

綜上,為提高教師的跨學科作業設計能力,學校既要促進教師進行思維革新,還需要為教師設計專業能力的提升搭建學習交流的有效平臺,激發教師的熱情、能力,設計出豐富多彩的跨學科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完成作業方式的需要,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作業評價

跨學科作業設計要思考作業的設計、實施和評價,讓作業與教學、評價協同一致,教師應當注重作業評價反饋,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1.評價主體的多樣性。

教師要充分發揮評價主體的作用,使評價結果更客觀、更全面。針對《不簡單的杠桿》作業中完成“用數學知識解釋名句‘秤砣雖小,能壓千斤!蘊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你能找出或創編類似的名言警句嗎?”教師可以結合作業開展評比活動,請語文老師當評委,評選最佳創編;在班級的學習園地進行展示交流,同學之間互相解讀、點評、學習;制作一把桿秤,讓爸爸媽媽對桿秤的材料、做工、實用性、美觀性進行評價,對學生在制作桿秤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品質給予評價,幫助學生進行小結和反思。這樣,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方位結合,實現了評價的全面性。

2.評價維度的多元性。

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三會四能,還要關注核心素養的表現,讓每一個學生在跨學科作業中得到發展,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通過多維度的評價提高學生的素養。

例如,《尺與寸的故事》作業中對小故事的評價要點:圍繞主題,體現1尺=10寸;故事有趣,含有釋義;文字通俗易懂,能引發數學想象;繪本畫面美觀,線條流暢,色彩搭配合理。評價學生運用文字,描述對尺與寸兩個單位的進率的理解程度,運用圖畫表述故事,培養量感的同時展開想象,引導學生經歷創編的過程,培養敢于嘗試、勇于表達的品質,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將學習米、厘米的經驗推廣到尺、寸的學習上,不但關注單位之間的進率,又關注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積累;制作尺子的任務中,檢測學生對米、尺、寸的認識,材料的選擇,制作時培養的細心、耐心、恒心等品質,發展學生綜合運用數學和勞動等學科知識、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評價結果的多樣性。

跨學科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決定了作業的結果必然是多樣性的。我們必須放下傳統作業的評價眼光,建立全新的評價觀念,適時、適地、適度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例如,案例中的小制作桿秤、尺子的說明文、小展覽,講故事大會、別具一格的繪本、濃濃科學味的數學小實驗等呈現結果的創新性、多樣性,能夠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在相互學習、互相啟發中得以拓展、素養得以提升。

五、結語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跨學科作業,應從課程目標出發,以學生發展為本、核心素養為導向,結合跨學科理念,以積極探索實施跨學科作業為切入口,通過多學科思維下思想和方法的整合,不斷嘗試設計適合學生的跨學科作業,讓更多探究性的作業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

注: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設計實踐研究”(課題編號:QJYKT2022一7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跨學科學科作業
【學科新書導覽】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快來寫作業
“超學科”來啦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作業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