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理念與初中語文教材的融合

2024-04-22 17:21李樹紅
三角洲 2024年9期
關鍵詞:語文課程課程思政育人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課程思政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也為育人目標的達成提供了實施路徑。從“課程思政”理念入手,探尋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并提出教學策略,有利于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課程思政的相關闡述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下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新理念,它不同于傳統的思政課堂,也不是把日常教學思政化,而是擴大了思政課程的外延,用隱形融合的教育方式,實現各種課程的協同育人和三全育人。就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思想意識不夠成熟、個人意志不夠堅定、理想信念不夠明確,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襲,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理念,貫徹立德樹人,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課程思政”相關概念界定

課程思政的探索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2004年,上海首先開啟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道路,2014年,上海市教委率先提出了“課程思政”的理念,實現了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所謂“課程思政”就是以各類課程為載體,充分挖掘其中隱含的思政元素,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完成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還要充分利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心靈的凈化、人格的熏陶,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養成積極向上的價值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理念的落實不能僅僅依靠某一門課程,各門課程都要包含思政元素,且該理念應該以合理、恰當的方式融入各類學科的課程教學中,以此來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語文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

第一,語文課程與思政課程有共通之義?;谡Z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基本性質,語文教材中的選文也展現出了人文關懷的一面,其中包含著愛國、敬業、平等、公正等方方面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取向高度一致。思政課程是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對學生進行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語文課程和思政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內容上雖有不同,但是兩門課程最終的價值導向都是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價值觀念的,從課程內容和價值取向方面都可以看出語文課程與思政課程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二者的育人方向是一致的,這就為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語文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先決條件。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育人的獨特優勢,實現文本與思政元素的交融,比如在教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時,教師應該充分講解革命戰士們身上展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由文本拓展到學生自身進行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形成語文學習和思政熏陶的教育合力。

第二,語文教材與思政理念有包含之義。溫儒敏教授提及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編寫特色時說道:“教材編寫是整個教育的一環,我們的教育終究要立德樹人。這個‘德,包括了政治,但遠不止政治,還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諸多方面的‘德?!币越y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現當代散文舉例,選文大多具備文質兼美的特點,其中包含著“人生之舟”“家國情懷”“浩然正氣”“修身正己”“砥礪思想”等多種思政教育的單元主題,也選入了很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篇目、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篇目等,這些主題和選文對學生人格的培養、道德的熏陶、志趣的養成、品性的磨礪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處處凸顯出了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鮮明的語文教學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也有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的發展,使學生形成現代社會所需的必備能力和關鍵品格。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與思政理念融合的體現

溫儒敏老師說有什么樣的教材就有什么樣的國民,在“雙新”背景下,語文教學要想取得新的成效就必須與新的理念交融。就現階段的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而言,是沿著“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開展教學的,不同體裁的選文都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了“整體規劃,有機滲透”。

一、現當代散文中的思政元素

散文是兼備時代性和經典性鮮明特點的題材,在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涉及較多的思政主題主要有家國情懷、重視親情、感受自然、主張仁愛、培養人格等。以家國情懷為例,愛國應當是中華兒女秉持的長久之義,也是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現當代散文選文的重要主題。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就是以家國情懷為主體的單元,陸定一的《老山界》描寫了紅軍在長征途中艱難翻越老山界的故事,作者詳細地描寫了紅軍的善良,他們自己糧食短缺、饑寒交迫,依舊把唯一一袋大米留給瑤民母女,他們又是堅挺的、頂著天的,在懸崖峭壁上睡覺,咬著牙走過了接近垂直的陡峭的山坡。作者用平淡的口吻敘說著紅軍艱難的前行,是紅軍用自己堅定的腳印翻越了祖國山河,用挺拔的身軀撐起了人間天地,紅色的血液也慢慢流淌在學生心中。

二、古詩文選文中的思政元素

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入選了很多優秀的古詩文篇目,成為語文課堂教學講解的重中之重,也為初中古詩文融合“課程思政”實踐提供重要范本,在初中古詩文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也是展開語文學科教學的必由之路。

在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古詩文選文中有為人處世篇,如統編本七年級上冊的《陳太丘與友期行》中所記載的七歲孩童陳元方身上所展現的處事方法以及對長輩的禮儀,對今天的初中生仍有言傳身教的作用,樹立起了待人處世的優良典范;有人生哲理篇,比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可以看出蘇軾雖然被貶謫,仕途不順,但仍不乏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有歌頌人類智慧的篇目,如七年級上冊的《狼》生動地展現了屠夫與狼斗爭的過程,狼雖狡黠但是沒有人類聰慧。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古人豐富的智慧,既有文人志士在黑暗逆境中展現出的英勇豪邁,又有愛國人士在生死存亡面前凸顯的民族大義,這都是顯性的思政育人資源,也是初中古詩文“課程思政”教學必須傳遞給青少年的思想內涵。傳統古詩文所蘊含的故事是教師進行語文學科“課程思政”的豐富資源寶庫,更是當代青少年感受千百年來中國文人風骨的絕佳途徑。

語文教學與“課程思政”理念融合? ? ? ? ? ? 教學應用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語文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依托,探討語文教材與課程思政理念的交融策略是實現德育的重要舉措。

一、增強育人意識,強化思政教育效果

教師是落實學生育人工作的重要主體,作為中學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立德樹人的重要性。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隱含的思政元素,用隱性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比如在教學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的時候,通過分析小桃樹的成長經歷延伸到作者自身成長過程中的坎坷,教育學生要學習作者即使身處逆境但仍頑強不屈的精神品格。教師在教學中要有主觀的育人意識,每時每刻把育人目標放在首位,要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無形中感染、熏陶中學生。

除了利用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外,教師個人的品性也會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有正確的三觀品格,要有嚴謹的教學態度,要有條理清晰的邏輯,要能夠理解課程思政的出發點,明確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育人使命。教師的言傳身教并不僅僅是口頭上作為,更重要的是要切實提高自己的素質,虛心涵養自己,多閱讀多思考,拓寬自己的文學視野和知識面,努力滿足新形勢下“課程思政”的需求和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發揮語文課堂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二、開展議題教學,充分利用學習任務群

自課程標準修訂后,學習任務群進入教學視野中,語文教學逐漸向多元、綜合、靈活的方向發展。學習任務群的中心在“任務”二字,主要是針對以往語文學習中抽象的知識、片面的文本解讀和僵化的語文課堂提出,以此明晰語文課堂的主線,讓課堂回歸學生。語文教材中囊括眾多思政主題的文本,以議題為主線,創設感知情境,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語文課程的育人目標。

教師要想把學習任務群和議題教學有機結合,就需要抓住兩者的共同點,也就是要從傳統的線性知識傳授到板塊式的綜合素質培養,由點到面、由窄到寬,實現依托學習任務群的點線面綜合學習。比如在學習《老山界》這篇紅色文章的時候,學生應該先明確學習任務——文章是如何體現紅軍戰士們不畏艱難險阻的長征精神的,以此核心任務為依托深入群文加深學生對長征精神的理解,比如對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陸定一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開展群文閱讀,之后再設定“我心中的長征精神”議題展開討論,組織開展紅色課堂活動,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價值觀形成聚合,達到育人目標。

三、重視思政導向,建立思政評價制度

教學評價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是對教育工作者教學工作質量的檢測和評析。一堂優秀的語文課不僅要能達成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目的,還要能夠啟迪智慧、拓展思維,不僅能夠教書,還要能夠育人,凸顯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在語文課程中開展思政性評價,主要就是圍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學??梢远嗑S度評價教師的“教”是否落實思政理念,定期開展思政教學培訓,觀摩名師課堂,在教學之前備課組要多磨課、多探討,隨時向教師發放調查問卷,定期回收教師意見,在教的環節上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在學生的學習上,最主要的評價方式就是測驗、考試,中考也是評價學生初中階段學習情況最重要的一步。但就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而言,首先要“立德”才能“樹人”,因此,教學中不能僅僅盯著學生的分數,更重要的是學生有沒有在潤物無聲中“化德”于心中。在學習《論語十二章》《孟子二章》這些國學經典時,學生不僅要學習基本的文言知識,評價學生的文言基礎更要從學生是否通過學習了解了儒家文化、是否深刻認識了中華傳統文化、有沒有在心中樹立起文化自信的標桿這幾個方面進行思政性質的評價,助推語文課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育人。

“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為語文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新思路,教材是教學最重要也是首要工具,在新教材、新課程標準背景之下,充分挖掘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將不同體裁的選文歸類總結主題內涵,實現“思政理念”與語文課堂、語文教材的雙向聯結、同向育人是新時代教師長久探索的偉大使命。

作者簡介:

李樹紅,女,山東省濰坊市人,碩士,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猜你喜歡
語文課程課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大學語文課程的“思化”品質認識
項目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應用
語文課程改革深化中的學校擔當
高中語文課程應該更加貼近生活
“珠”育人
他們用“五招”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