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構建:邏輯、挑戰和路徑

2024-04-22 18:23曹軍任惠蘭
關鍵詞: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共同體

曹軍 任惠蘭

摘要:構建新時代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是新形勢下高校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三個組織之間尋求育人功能優化和思政價值整合“最大公約數”的必由之路。構建此組織育人共同體具有顯然的制度、目標和價值認可邏輯,但也面臨著政治和社會角色切換、管理運行與內容需求融合、資源配置轉變、發展模式演進等諸多挑戰。因此,要在此三個組織自身內部梳理整合的基礎上,更多側重組織間縱向層面的建設理念創新、制度銜接通暢、資源平臺整合、隊伍優化等方面的有效探索,才能充分發揮出新時代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在思想引領、制度推進、資源整合和人才培養上的優勢和合力。

關鍵詞: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D 2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95X(2024)01-0071-06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10920319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高校各級組織的育人作用發揮。2016年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和2017年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都明確將組織育人納入“三全育人”一體化格局,成為“十大育人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組織建設和教育引領相結合,深化高校各類組織的育人功能。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發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進一步明確高校黨組織要“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開展高校黨的建設的重要抓手”。隨后,全國和上海市高校黨建工作會議又進一步強化要“下更大力氣把黨組織政治功能強起來”。因此,探索高校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三個組織的育人共同體建設(以下簡稱為“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不僅在激發班團組織活力、加強高?;鶎咏M織育人成效、提升高校黨建工作質量上具有重要的實踐研究價值,更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深入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新人培養體系改革的應有之義。

一、構建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的邏輯基礎

構建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一個基本前提是要在感性判斷、理性認知和目標追求等方面獲得一種“共識”,即在制度、目標和價值上具有認可的共識,這是構建組織育人共同體的邏輯基礎。

(一)黨建統領:共同體建設的制度認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蔽覈叩冉逃缲撝囵B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

作為高校黨組織的“神經末梢”和黨建工作的前沿陣地,學生黨支部不僅是落實高校黨的建設各項既定方針、政策等落地生根的實施者和執行者,還是廣大青年認識黨、了解黨的一個形象窗口,是黨聯系青年學生的橋梁和紐帶,其組織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的群團組織建設在高校黨委的領導之下,由高校黨委統籌安排,而高校各級黨組織建設本身又是高校黨建題中之義。因此,黨支部建設位序處于團支部建設和班級建設之前,這既是由黨組織自身的先進性決定,也是黨建統領的制度性安排。

(二)立德樹人:共同體建設的目標認可

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德,既是個人的私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我國高等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培養私德、大德兼備的社會主義新人。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的高校,要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梢?,高校黨建是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落實立德樹人的工作成效也是檢驗高校黨建工作的根本標準。

作為黨組織領導下的共青團組織,各級團組織也要從加強組織建設入手,著重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立行”開展思想引領工作。作為學校黨建、團建和學風建設工作的基層執行單元,班級在學生個體的科學定位、自我提升、德行養成和學生群體的集體理念、文化傳承、價值彰顯等方面都具有內在積極的教育活力和張力??梢?,立德樹人在班級和黨團組織的實際工作中已由外化的目標任務轉變為內化的行動自覺,共同體構建具有高度一致的目標認可。

(三)人的全面發展:共同體建設的價值認可

馬克思主義認為,個人是社會塑造的,是社會關系的體現者和承擔者,個人的發展又是社會的最終目的。因此,是否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衡量社會變革效果的價值標準。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作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教育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和難題,包括班級和黨團建設工作在內的各項工作改革創新勢在必行。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高校事業改革和發展也必然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尺度。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要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角度出發,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引導學生將個人私德與社會公德、國家大德統一起來,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最基本的組織形態,在引導、教育青年學生全面發展上具有獨特的組織優勢。因此,在工作中要緊緊圍繞學生、關心學生、服務學生;緊扣學生多元化成長需求,在工作內容、形式、途徑上深挖細鑿,積極引導青年學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培養他們成長為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造才能和包容胸襟的優秀人才,最終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構建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

共同體面臨的挑戰

構建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需要正面高校深化改革帶來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模式等轉變帶來的深層次時代難題,更需要以非凡的定力和智慧重點破解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三個組織在共同體內的角色定位、管理模式、資源配置和發展模式等方面掣肘。這是克服上述協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的求解之道,也是新時代提升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成效的必然選擇。

(一)政治角色從屬性和社會角色獨立性的切換困境

社會心理學中的角色理論最初用來分析個體的社會行為,但組織作為人們為實現特定目標而建立的有機體,也像社會中的個體一樣,具備扮演角色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強調:群團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始終是群團工作的價值所在??梢?,政治性和社會性是群團組織的雙重角色特征。

高校團支部和班級自覺依附于上級黨組織和行政主體,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大的“收益”[1]。因此,相對于上級黨團組織而言,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在其政治角色中呈現出的從屬化特征,是源于我國歷史淵源和現實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黨委發揮政治主導作用、二級學院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具體體現。與此同時,雖然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在其自身工作中各具特色且相對獨立,但在從屬于上級黨團組織的同時,其社會角色所賦予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獨立性特征卻彰顯不足,主要表現為建設內容和方式對上級黨組織或老師的依賴性過強,相對缺乏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的能力。獨立性特征的彰顯不足受諸多因素影響,其中學生主體性角色認知不到位和賦能不足是一個重要原因。這種政治角色的從屬性、社會角色的獨立性和角色認知主體性缺位之間的矛盾,客觀上制約了三個組織的協調發展,影響了三者組織育人效能的充分發揮。

(二)管理模式同一性和內容需求多元性的融合困境

起源于1998年的高?!叭バ姓惫ぷ麟m然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中央出臺眾多的改革方案和指導意見,總體來看依然存在著黨委與行政權責交叉重疊、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失衡、院校權力不匹配、師生權益邊緣化的困境,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道路依然曲折。在此體制現狀下,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作為高校黨委和行政管理的最基層組織,行政化的運行方式依然是三者組織運行的主要特征,追求同一性的行政運行成為三者管理模式的共性呈現。

與此同時,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作為高校最基層的學生活動組織,還承擔著教育、引導、團結聯系青年,發揮政治引領和思想引領的重要價值功能,其價值定位內在地要求其運行方式需要吻合青年學生的個體特點和成長需求。事實上,青年學生的特點也會直接影響三者建設的內容、方式和原則。網絡“原住民”的時代境遇,多為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和快速現代化的社會環境,使青年大學生開始按照興趣、需求進行聯系重組,也讓他們表現出更加獨立的“原子化存在”和個性為紐帶的“俱樂部形式”[2]。這對青年大學生學習成長組織的管理和內容方式在獨立性、針對性、多元性和創新性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就產生了管理模式上的行政同一性現實和內容方式上的自主多元性需求之間的博弈。如何在管理方式上突破同一性困境滿足內容方式的多元性需求,促進二者“揚長避短”、互融互通,是構建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必須要面對的一個現實難題。

(三)資源配置依賴化向自主化的轉變困境

由于長期以來班團和黨支部的行政化運行慣性,在其資源供給渠道和資源獲得方面對上級黨組織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青年學生的活動空間和生活狀態都發生了深刻的轉型,基層黨團組織呈現出工作資源和工作力量上的應對不足,如基層黨團組織干部隊伍配備不足、身兼數職,整合社會資源能力有欠缺,獲取黨政資源缺少制度性安排等[3],這些不足在客觀上又進一步拉開了基層黨團組織和班級的資源配置能力與青年學生群體多元需求結構之間的差距,弱化了基層組織的育人效能。

要打破資源配置依賴化的藩籬,高校黨團組織和班級必須要充分發揮聯系青年學生的優勢,加強自主性探索,要在深度挖掘校內資源、爭取增量增質的基礎上,擴大對校際和校外資源的積極拓展和有效整合。在“三全”育人框架下,整合校內校外資源,探索構建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要素的專業類別資源配置體系,努力構建穩定的自主化體系化資源為主、傳統性資源有效互補的資源配置新格局。這一轉變需要高校多個部門的齊抓共管,但由于受到部門職責協同模糊和人員素質、精力不足等因素影響,資源配置自主化、體系化構建工作客觀上出現了協作性不充分、不自覺、“不合拍”等現象[4],影響了資源系統利用成效。

(四)發展模式保障型向創新型的演進困境

“黨建帶團建、團建指導班級建設”是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之后,黨團、團班關系建構在高?;鶎庸ぷ鲗用娴囊粋€制度性安排。這種“線性幫帶式”發展模式更多強調“線”的單向性和“幫帶”的主導性,對三者之間的互動和融合機制重視不夠,客觀造成了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三者之間形成一種被動的保守關系,缺乏主動積極的動力和活力。

隨著社會快速變化和高校內部改革的深入,學生群體生存形態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原有團支部和班級的組織形態愈發不能適應新的形勢發展要求。根據黨中央要求,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改進提高,不能停滯不前。這就意味著支持和推動班團組織形態創新成為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也預示著高?!包h建帶團建、團建指導班級建設”的工作重點將由以保證班團組織正常工作落實為內容的保障型階段,向以支持和推動班團組織形態創新為內容的創新型階段發展[5]。而要實現這一階段演進,不僅需要高校從宏觀的角度進行頂層設計,發揮高校各個組織在組織育人功能上的整合效應;也更需要高校各級組織以全新視角加強理論學習,形成思想共識,才能在思想認識和實踐層面知行合一,才能切實推動高校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三個基層組織間相互協調、功能互補與彼此優化。當前,各高校高度重視組織育人方面的實踐探索和頂層設計創新,也形成了一批好經驗、好做法,但由于缺乏更深層面的思想共識和更高層面的實踐定位,依然存在育人成效逐級弱化、育人合力參差不齊、缺乏促進青年發展的長效機制等問題[6],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黨組織統領下的班團組織建設內容從保障型向創新型的演進轉變。

三、新時代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構建的實踐路徑

在組織育人共同體的構建實踐中,不僅要充分尊重各個組織自身特點并發揮各方優勢,更對組織間縱向層面的融創和聯動互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分類模型式培養,賦能共同體主體性活力

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包括高校在內的各類人才評價體制機制建設做出了頂層安排。在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構建中,人才隊伍的一體化建設也要在遵循《意見》的基礎上,用分類模型式培養思路界定和劃分隊伍成員,構建不同類別的人才勝任素質模型[7],才能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促進其主體性認知和獨立性實踐相統一并不斷賦能提效,這是化解共同體構建中隊伍主體性不足困境的有益嘗試。在隊伍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克服以下三個危機,才能提升人才隊伍培育和賦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做好隊伍分類,克服隊伍建設的身份認同危機。要打破傳統隊伍分類按照組織層級劃分的固化思維,而將隊伍放在共同體這個平等的大組織體系中思考。如根據承載職能不同分為核心隊伍和一般隊伍,根據角色不同分為領導隊伍和執行隊伍,根據任務分工分為固定隊伍和流動隊伍,根據時空視域分為現實隊伍和網絡隊伍等。根據大組織體系運行機能進行隊伍分類的方法,可避免原有分類角色固化帶來的培養目標“一體化”和實際操作“單一化”而形成“兩張皮”的弊端,賦予每個成員多維度、差異性和公平化的身份標識,使得共同體中的每個成員更易于接受與不同身份標識相統一的能力素質要求,從而克服隊伍一體化建設的身份認同危機問題。

二是要加強工作分析,克服隊伍建設的需求性危機。工作分析的思想由來已久,它在承認個體具有工作才能差異和不同工作有特殊要求的前提下,堅持認為做到讓個體能力與崗位需求相匹配才能獲取最高的工作效率和個體滿意度。共同體建設本身的不同工作也是具有特定的工作要求的,一個成員配置到一項工作中,需要考慮這兩方面的需求是否匹配。只有明確崗位職能的類別性和明確性,才能有效解決人才隊伍建設良性互動交流的需求性危機。

三是構建勝任素質模型,克服隊伍建設的發展性危機。要在對隊伍進行分類的基礎上,以強化共同體隊伍建設為宗旨,全面分析共同體隊伍中不同人才梯隊的結構現狀,通過工作分析進一步提煉出不同崗位類別的勝任素質模型,最后通過院校專家小組討論的形式檢驗素質指標是否體現了不同崗位的核心素質。一旦確定后,對勝任素質指標再進行細分,分為不同的能力維度,評估能力差距,為每個學生個體的發展建構能力提升的對照圖譜,并逐步建立共同體內不同崗位人才勝任素質模型信息庫,從而形成共同體人才隊伍科學化、專業化培養的微觀標準體系。

(二)制度關聯式構建,推進共同體運行融合

組織行為學認為,當一個人或群體有目的的行為阻擋了另一個人或群體的有目的的行為時,就會產生組織沖突[8]。引起組織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分工,因為分工會帶來功能導向性差異及地位不一致的外觀差異。于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而言,由于黨支部在共同體中具有統領性地位,因此在外顯地位上相較團支部和班級就處于相對優勢。如果放任這種差異性在共同體建設中放大擴散,那么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在構建過程中必然會遭遇沖突甚至危機,因此必須要對這種功能差異進行有效調解。在這復雜的調解過程中,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制度設置創新和運行機制暢通則是核心內容,這也是破解共同體在管理方式上同一性和內容方式上多元性需求融合困境的重要舉措。

在明確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在共同體內角色定位的基礎上,對三者不同功能的關聯銜接程度進行梳理,從共同體內組織優化角度對三者組織功能進行關聯式整合,這既是組織整合過程,也是制度探索和重塑的過程,是共同體構建的關鍵環節。因此,要重點構建保障共同體有效開展的運行制度、責任制度和考評制度。如,探索共同體內成員教育、管理、服務一體化的銜接制度,保障共同體運行“有料”;推進院校層面對共同體推進的領導責任制,強調共同體內核心成員的主導責任制,健全共同體內普通成員的參與積分制,推進共同體各方“守責”;設置共同體內黨員、團員評優評先標準分級化指標體系,探索引入第三方評價組織機構,建立健全督導巡查、評估糾誤等制度,確保共同體機制運行“有效”。

(三)資源共享式整合,暢通共同體資源配置網絡

資源不僅包括廣義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狹義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這里分析的資源是狹義的理解,主要包含信息、平臺、陣地等推動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建設不可或缺的能量和信息的總稱。當前,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三者在資源使用中雖然各具特色且相對獨立,但資源整合利用的片區化也容易導致工作成效的碎片化弊端,影響了整體的育人成效。因此,優化整合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三者資源,推進陣地平臺共建共享,是暢通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資源配置網絡的必由之路。

一是資源“共享式”開放,推進平臺使用一體化。在校內,學生黨支部向團支部和班級開放所有黨員教育活動場所,拓寬黨員教育培訓活動的參與范圍,充分發揮黨組織教育培訓資源的配置優勢;在學校和社區聯建的資源使用上,充分發揮團支部的聯系青年優勢和黨支部配置優勢,實行區校資源優勢互補;在社會資源的運用上,充分發揮班級個性化和多元優勢,廣泛涉入并借助黨支部和團支部力量“借梯登高”,不斷擴大、充實黨團組織資源庫。

二是資源“菜單式”優化,推進平臺需求一體化。在遵循共同體發展目標的基礎上,根據成員發展性需要,按照“理論+實踐”組合的設置模式,對已有資源進行類目整合和優化,開列出適合共同體成員開展工作和有利其全面發展的專項資源菜單,如黨性認知資源菜單、學業發展助力資源菜單、認識思維優化資源菜單、特定主題教育類資源菜單、創新創業實踐鍛煉資源菜單等。共同體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階段需求和任務需求,進行資源菜單選擇并在不同任務團隊成員之間實現資源菜單的交互式利用。

(四)全視角學習理念,凝聚共同體創新型發展新思路

丹麥學者克努茲·伊列雷斯認為,學習包含內容、動機和互動這三個維度,前二者與個體的獲得過程相關,第三維度則與個體和環境間的互動過程有關。這表示學習總是發生在一個外部的社會性情景之中,這個情景在一般情況下,對于學習可能是有決定性意義的[9]26-27。

要創新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的發展模式,實現黨建引領由保障型向持續推動班團組織形態創新的創新型階段轉變,凝聚共同體內外成員形成“共建共享共發展”的思想共識,激發主體能動性,克服各類主體的主體性認知缺位是重中之重。而凝聚思想共識的關鍵則是創造全新的互動學習情境,以全視角學習理論而言,就要注意堅持從頂層設計上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動機維度)、糾正主體理念偏差(內容維度)和重塑價值認知模型(互動維度)這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就共同體內部成員的學習實踐而言,有三點需要注意:一是“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學習的動機維度,要緊扣青年大學生的成長動機需求,充分重視大學生個性特點和情感接受方式,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理想信念教育化于無形、潤物無聲;二是“糾正主體理念偏差”作為學習的內容維度,要把握好教育內容和大學生興趣資質的平衡關系,既不能太小,以至于不能對學習產生任何重要意義,也不能太大,以至于它們被人感到是不可忍受的并因此而導向逃避[7];三是“重塑價值認知模型”作為學習的互動維度,它強調學習的情境性、社會嵌入和社會責任對學習成效的重要影響。

由此可見,要凝聚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創新型發展新思路的思想共識,就要在明晰三個組織不同定位的基礎上,打破原有學習教育分組織分層的常規,而將不同組織的成員融合并視為統一的、開放性的學習主體,在社會化的情景學習中加強互動和參與,提升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獲得感和社會責任感,激發出他們的主體能動性,才能引導青年大學生真正認識到“共建是基礎、共享是動力、共發展是目標”這三者的邏輯關系,真正凝聚起共同體創新型發展的強大思想動力。

四、結語

高校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聚焦立德樹人,朝著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使命方向,在各個環節上努力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育人共同體。高校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作為高校學生參與教學管理和自我教育成長的最普遍、最廣泛的組織形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運行載體和成效的“晴雨表”。構建此三個組織為一體的新時代高校黨團和班級組織育人共同體,必將推動高校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自身建設的自我檢視和重新梳理,也將有力提升高校組織育人成效,從而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康曉強.國家治理視野下群團組織轉型的困境與出路——以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國共青團為例J].中共 中央黨校學報,2018,22(3):48-57.

[2] 鄭浩.共青團組織力的變遷趨勢與現實困境——基于社會現代化理論的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1(4):52-57;43.

[3] 張廷.困境與出路:共青團改革的基本邏輯和發展趨勢——基于社會轉型視角的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8(8):45-50.

[4]陳榮武.高校組織育人協同體系建構及其功能實現[J]. 思想理論教育,2018(3):95-99.

[5] 鄭長忠.建構共青團組織創新的體制內政治支持——新時期高校黨建帶團建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3,11(3):76-80.

[6] 盛春,汪力.提升新時代高?;鶎狱h組織組織育人質量的路徑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9(12):74-79.

[7] 李宜馨.新時代人才分類與人才發展領導力方略探要[J].領導科學,2021(1):5-14.

[8]珍妮弗·M·喬治,加雷思·R·瓊斯.組織行為學[M]. 于欣,章文光,譯.5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9]克努茲·伊列雷斯.我們如何學習:全視角學習理論[M].孫玫璐,譯.2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團總支)”名單(共四百三十一個)
高職院校學生黨支部黨組織生活研究
基于校園文化建設,發揮高校學生黨支部作用的途徑
簡析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的“嚴”與“實”
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引領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的若干思考
創建“雷鋒團支部”立足崗位學雷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