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瀟賀古道沿線的瑤、壯、漢民族教育

2024-04-22 19:47閆福琴孫路靜
三角洲 2024年7期
關鍵詞:明王朝教化瑤族

閆福琴 孫路靜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教育的發展關系著整個社會的穩定。明朝的古代民族教育發展較好,這一時期,統治者更深刻地意識到了教育的教化作用,封建統治者舉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民眾能服從他們的管理,其出發點是為封建統治服務,但在客觀上發展壯大了瀟賀古道沿線區域的少數民族教育。

明代瀟賀古道沿線諸民族的分布

瀟賀古道是指由湖南瀟水連接廣西賀江的水、陸路通道的總稱,是古代中原溝通嶺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古道沿線有瑤、壯、漢、苗等二十多個文化族群聚居于此。瀟賀古道在溝通多元文化、協和不同族群、促進南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先進的中原文化教育,為沿線的人民帶來了受教育的機會。

一、壯族

壯族,源自古代百越。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里已有“越”字出現,但寫作“戊”,后來演變為越。周代青銅器銘文中已有“倉吾”一詞的記載。蒼梧為越人居住地,其地在今湘、桂、粵三省區交界一帶,同時也是瀟賀古道沿線地帶?!稘h書音義》載:“蒼梧越中王,自命為秦王?!北砻鞣植荚谏n梧的居民是越人。南越王趙佗說,在番禺(今廣州)西面是西甌人,而蒼梧位于廣州之西,蒼梧人當為西甌人。

壯族的先民,秦漢稱“西甌”“駱越”,唐代稱“西原蠻”和“峒僚”,宋明稱“撞”和“僮”。據上述史料記載,壯民自古便分布在粵、湘、桂三省交界一帶(瀟賀古道也位于粵、湘、桂三省交界)。壯族教育是伴隨著壯民族的產生而產生的,并隨著壯民族的發展而發展,壯族的傳統文化教育主要通過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這三種途徑來實現的。壯民族在其發展進程中,雖然受到各種文化的影響,但受漢文化的影響時間最長,占主導地位。

二、瑤族

除了壯族外,瑤族也是明代瀟賀古道沿線主體民族之一?,幾逯饕佑诨?、湘、桂等地區,廣西是明代瑤族最重要的居住地,因此史稱:“廣西瑤、僮居多,盤萬嶺之中,當三江之險,六十三山倚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慶遠、平樂諸郡縣者,所在蔓衍。而田州、泗城之屬,尤稱強悍。種類滋繁,莫可枚舉。蠻勢之眾,與滇為埒”。換而言之,明代廣西地區的居民多為瑤、僮,甚至有“瑤、僮多于漢人十倍”之說。其勢力之眾,和當時云南民族相等。

瑤族地區辦學始于宋代。到了明代,瑤族已經散居在廣東、廣西各地。明王朝繼續沿用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以夷制夷”的反動政策,激起了瑤族人民源源不斷的反抗斗爭。明朝統治者平抑了瑤民起義后,在瑤族聚居的地方添設州、縣,派兵駐守。同時,明王朝還采取了“興教化,立學?!钡纫幌盗写胧?,使瑤族地區的封建經濟有了發展,因而部分地方出現了瑤族子弟入學做官的現象。如萬歷年間,在瀟賀古道沿線的江華白芒營平地瑤中分化出了地主,他們送子弟入學,并有考上舉人的。

三、漢族

回顧歷史,瀟賀古道沿線的民族教育是隨著漢族人口的遷徙和封建中央王朝政治統治勢力在粵、湘、桂的不斷深入而逐漸傳播和建立起來的。明時期,統治集團重視從教育、政策等方面鼓勵和引導少數民族族群逐步接受以“天地君親師”等觀念,即以漢文化為主體的意識形態,明代漢文化傳播對少數民族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各地瑤民起義被明王朝鎮壓之后,明王朝在增設州縣統治機構的同時,也開始實行“興教化,立學?!钡拇胧?,以“開導”瑤民……有些地區則采用“立社學以教瑤童,廣廩額以資多土”的辦法,來達到統治階級領導少數民族群眾的思想的目的。除此之外,如果有歸降的瑤族首領子弟,則“乃貸其死,并與其子弟入學,以便籠絡”。由此可見,除瀟賀古道沿線原住漢民之外,漢人也會因軍事鎮戍、官員出仕、商貿往來等遷入此地。

明代瀟賀古道沿線民族教育政策

明朝時期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邊疆地區,明王朝在洪武、永樂年間統一邊疆的過程中,在政治上主要表現為“恩威兼施”和“因俗而治”,經濟上有互市和朝貢,然而政治和經濟上的民族政策為其在文化教育上推行少數民族的教化政策奠定了基礎。

一、“恩威兼施”的政策原則與移民雜居

“恩威兼施”是明代民族政策的重要內容。明太祖認為“治蠻夷之道,必威德兼施,使其威感,不如此不可也”,基于這種認識,明王朝的政治統治突出了軍事威懾的作用,堅持“講武以威天下”。因此明王朝自建立開始,就將唐代的府兵制和元代禁衛軍的衛所制度加以發展、完善,自京師達于郡縣,皆設衛所,尤其在邊疆民族地區,衛所更多。衛所駐扎在各級治所和軍事、交通要道。

瀟賀古道沿線有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它在明代是嶺南與內地的交往交流的通道,許多漢族移民漸漸定居在這個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的地帶。明朝實行衛所制度,給瀟賀古道沿線區域帶來了許多的軍事移民,也有不少內地人口通過其他方式進入少數民族地區,如商屯、做官定居等。朱元璋對移民的教化作用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溪峒蠻僚雜處,其人不知禮儀,順之則服,逆之則變,未可輕動。惟以兵分守要害以鎮服之,俾日漸教化,數年后,可為良民,何必遷也”。移民雜居是明王朝“推行王化、以變夷風”的重要舉措,即通過將大量內地人口移入邊疆民族地區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的風俗習慣,朱元璋也希望通過移民,形成民族雜居的狀態,使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教育方式影響當地,從而達到教化的目的。

二、“因俗而治”的民族統治政策與民族教育

“因俗而治”是指“在不改變少數民族原有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內部制度和宗教信仰的情況下,建立起統一王朝的政治隸屬關系。其傳統手段就是以夷治夷,即朝廷以‘授命方式承認少數民族首領原有的對屬民統治權及政治地位,同時要求承擔朝廷規定的義務”。明王朝根據不同地域與各民族社會制度發展特點,在瀟賀古道沿線等南方少數民族聚居區,也即難以用中原制度統一管理的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因其俗設土司以治之。

明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因俗而治”的政策對少數民族教育亦產生了重要影響?!耙蛩锥巍钡脑瓌t有兩點:一是不改變各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制度與等級結構。例如,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府、州、縣、衛所,其入學對象往往是當地少數民族上層子弟,他們享有選供與應試的特權;然而廣泛設立的帶有濃厚教化性質的社學,其教育的對象往往是少數民族下層子弟。二是對各民族原有的生產技能與生活習俗的教育沒有產生大的沖擊,對各民族原有的宗教信仰與民間文化也不做過多的改變,以一種平穩的方式將儒家教育與各民族傳統教育結合起來。

明代瀟賀古道沿線民族教育的方式與措施

明王朝民族教育政策的實質是對少數民族推行儒學教育,其主要措施包括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各種宣慰司儒學、長官司儒學、衛所學及府、州、縣學、社學、義學、私塾及書院等,其目的除了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統治人才外,主要是為了推行儒家的道德教化。

一、明代瀟賀古道沿線民族教育的方式

明代,中央王朝極為重視發展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儒學教育。據《明實錄》《禮部志稿》等記載,在云南、廣西、湖廣(其中包括瀟賀古道沿線)等少數民族地區,設立了相當數量的縣學。明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各種地方儒學,除了為了宣王化、變夷俗外,還為少數民族地區培育人才,為科舉制度的推行創造條件;以及培養土司制度的接班人,盡量消除土司因承襲問題帶來的爭斗,確保土司地區的社會秩序與對明王朝的向心力。

除了進行儒學教育外,瀟賀古道沿線地區的官學、書院、社學等設置均取得較大發展,科舉考試也取得一定成就。明太祖尤為重視基礎教育,建朝后便開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洪武八年,明太祖“命天下立社學”,“宜令有司更置社學,延師儒以教子弟,庶可導民善俗也”。瀟賀古道沿線壯族地區的社學最早建立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太平府(今崇左縣)知府陳維德興建社學。在正統初年,慶遠府也建立了社學,社學的發展對少數民族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嘉靖年間,黃佐奏稱:“立鄉社,擇士民及瑤壯之子弟教之,風化大行”。這從側面反映出,明政府依靠儒學、社學等文治與學校教育,以達到清新風氣和教化民眾的目的。

二、明代瀟賀古道沿線民族教育的措施

為促進民族教育的發展,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在民族地區設立府、州、縣、衛所學、宣慰司學等,激勵少數民族地區的子弟上學,在考核、選拔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同時,明朝統治者鼓勵在民族地區廣泛設立社學和書院,以推行教化;明朝統治者為了實現“陰助王化”的目標,利用少數民族地區原有的宗教信仰進行潛移默化的宣傳。此外,在廣西、廣東、貴州、云南、湖廣、四川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吸引少數民族學生參加科舉考試,并持續增添舉額;通過賜書和表彰在民族地區治理及少數民族教育方面作出杰出貢獻的官員、忠烈之士,以改善當地風氣。

明王朝推進的民族教育措施,為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科舉考試奠定了基礎。少數民族地區多數位于偏遠地帶,交通十分不便,且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具有特殊性,因而明代為了在這些區域實行科舉考試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例如,實行 “就近鄉試”政策,允許未設鄉試或路途遙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的考生前往附近漢族地區的省份參加鄉試;允許“附搭合并”,將未單獨舉行鄉試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應考生員附搭于另一個已開設鄉試的漢族或少數民族省份。

明代瀟賀古道沿線民族教育發展的特點及意義

明代瀟賀古道沿線民族教育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一是民族地區之間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各區域考上舉人、進士、狀元的情況不平衡。二是在不同族群中學校的普及程度與在科舉考試中考中數量的懸殊,如瀟賀古道區域內壯族居住的縣、鄉學校覆蓋率可達百分之七十以上,而瑤、苗等人數較少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極少設立學校。因此,在科舉考試中,壯族考中的人數也大于這些民族。

明代瀟賀古道沿線的民族教育與中原地區和周邊的漢族地區相比,還處于較落后的地位。雖在瑤、壯等民族地區設立各種儒學,但瑤族、壯族子弟大多都不懂漢語,漢文化教育在此區域普遍起步遲、基礎差,生源少。甚至一些府、州、縣出現廢學、合并或遷移的情況,這些情況主要是由于戰爭及教學質量等原因引起的,但也存在官員為了節省地方財政開支,將新設置的學校停辦等。

瀟賀古道沿線區域瑤、壯、漢民族教育的效果是明顯的,不僅有一些人考上舉人、進士、狀元,并且培養了一大批少數民族教師,提升了教師的教育素質。民族教育政策是明代民族政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是推行王化,以變夷風,目的在于通過儒學教育和移民雜居,穩固王朝的統治,其民族教育政策客觀上對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水平、推動少數民族地區和內地文化的交流、改變邊疆地區落后面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瀟賀古道沿線民族教育是瑤、壯等族人民圖存求強意識覺醒、文化自覺和國家政權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從中體現出瑤、壯、漢人民在堅守自有傳統文化基礎上對其他民族文化的接納,以及經由這一過程奠定的瑤、壯、漢等民族的國家觀念與認同意識。

作者簡介:

閆福琴,女,漢族,河南省周口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史;孫路靜,女,漢族,安徽省亳州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俗文化。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民族學院。

猜你喜歡
明王朝教化瑤族
瑤族織錦
東南亞瑤族研究回顧
瑤族舞曲
《孔雀東南飛》女德教化主題探析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明雜劇風格論
古希臘悲劇的教化旨歸探析
“給僧道度牒”與“命道篆司造周知冊”
讀瑤族經典 為盤護正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