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少數民族電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

2024-04-23 12:10劉文博
齊魯藝苑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

摘 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民族問題認知的重大原創論斷,對新時代中國民族工作及文化建設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少數民族電影作為一種極具民族文化屬性的藝術形式,是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增強中華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新時代少數民族電影的發展,促進了電影藝術實踐新形式的探索與開拓,同時亦在探討其在弘揚時代主題思想、呈現文化“多元一體”、展示民族團結融合等方面的作用,它有利于深入挖掘各族人民共有的文化資源,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力量。

關鍵詞: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少數民族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236(2024)01-0100-06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民族問題的重大原創論斷,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性指南。[1]習總書記2022年7月在新疆考察時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要端正歷史文化認知,突出中華文化特征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薄霸鲞M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保?]民族電影作為一種具有強烈民族文化屬性或民族地域屬性的藝術形式及文化產品,其傳播效應明顯,對影響受眾的文化價值觀認同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探索新時代背景下民族電影在文化認同方面所體現的作用,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和推動有著相當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一、少數民族電影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與關系

一般普通商品的特質是物質屬性,而電影是一種文化產品,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及傳達文化價值觀的能力。其中,文化屬性是電影的內涵,而傳達文化價值觀是電影的能動性體現。少數民族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表達形式和塑造文化認同的媒介,不僅反映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文化特點、社會變遷等,同時也承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意涵,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的文化傳播工具。

(一)少數民族電影的文化屬性與價值

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電影主要是以表現意義和傳遞情感作為體現其價值的載體,其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內容,都是與特定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密切相關。關于電影的文化屬性內涵及如何傳遞文化價值觀,體現在三個層次。首先是傳遞文化信息。電影作為一種視聽媒介,通過視覺影像和聲音的結合,能夠有效地將文化信息傳遞給受眾,電影中的符號、元素和敘事結構,能夠傳達或隱喻某種特定文化內涵,少數民族電影中呈現的民俗儀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對于傳播民族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此外,電影中的情感表達也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使文化信息更加深入人心。其次是反映社會文化。電影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產品或者社會文化的鏡像,往往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思潮和文化氛圍以及社會文化的變遷和發展。再次是增強塑造文化認同。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娛樂形式,以形象的人物塑造、豐富的故事內容和多樣的敘事結構,使得受眾在情感、價值觀和行為上與之產生共鳴;并以其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最終形成一種文化認同的媒介和重要載體。而中國少數民族電影作為反映少數民族自身及民族地區的歷史、文化及以實物、實景、實事為主要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文化產品,其文化屬性概言之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傳遞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之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傳承及社會進步與變遷,以及促進基于中華民族這一共同體概念下,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以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構成

中華民族是有56個不同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個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相對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發展背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整個中華民族在歷史、文化、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包括歷史傳承、多元一體和文化認同等幾個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屬性之一是歷史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多樣,中華文化是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產物和珍貴遺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這種歷史傳承基礎上形成的。弘揚各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是少數民族電影的責任與擔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屬性之二是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擁有眾多民族和地區,不同民族和地區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和多樣性,中華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長期互融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多元文化體系,中華文化的形成是各民族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多樣性的文化并未背離中華民族作為統一主體的整體認同和歸屬感,而是各個民族共同努力、相互理解和認同后最終形成的共同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豐富的多元性表現。共同體意識的屬性之三是文化認同。無論是基于共同的歷史傳承,還是一體多元的文化表現形式,各族人民都有著幾近相同的核心價值觀和對中華文化一體的統一認識和認同。

(三)少數民族電影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優秀的少數民族電影能夠促進中國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立與鞏固。首先,少數民族電影通過它所呈現的故事情節、場景描繪、人物塑造等方面,展示了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所經歷的社會變遷。少數民族電影中所蘊含的豐富民族文化意識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已成為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窗口。電影視聽語言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有助于展示和加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其次,優秀的少數民族電影可以通過弘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優秀文化傳統,使各民族文化元素在少數民族電影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和呈現。因此,少數民族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價值和輸出媒介,對于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形成以及宣傳、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冰山上的來客》(1963)、《農奴》(1963)為典型的少數民族電影對于新興國家政權的穩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最后,少數民族電影可以通過反映和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關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中華民族整體價值觀,助力人民樹立對民族共同體的認同與歸屬。

二、少數民族電影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作用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文化多樣豐富,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互動的過程中,最終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體系。少數民族電影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弘揚時代主題、凝聚文化多元一體的共識,以及展現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與融合之上。

(一)通過弘揚時代主題傳達國家意識

時代主題是中華民族在源遠流長的歷史背景下,基于不同時期而關乎全局的核心問題,是各民族的共同目標。新時代最重要的時代主題和思想之一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這是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完成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是新時代偉大祖國和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偉大成就,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極大增強了各族人民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極大增強了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而這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體現和力量源泉。[3]文藝的時代性是文藝理論中的重要命題,文藝作品需要反映和展示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象和上層建筑。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4](P121),其強調了文藝作品的最高審美價值標準,即時代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這是判斷包括少數民族電影在內的各種社會主義文藝形式的恒量。

民族地區往往因為交通不便、資源匱乏成為脫貧攻堅的重點地區,這期間涌現出大量時代楷模和動人的真情實事。少數民族電影在新時代的一個重要題材是以反映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為主題。其審美價值的來源之一,在于以核心價值觀為創作導向,通過對真實故事的刻畫和宣揚,對人物形象、真實情感以及情節敘事的藝術化加工,體現脫貧攻堅全國各族人民一個都不能少的時代思想。通過視聽語言對題旨的刻畫,少數民族電影在體現思想性的同時,一方面以大眾娛樂產品的文藝形式和電影的媒介作用,建構了各民族共同參與這一時代主題的集體記憶,另一方面通過移情和共情機制,從大眾傳播的角度,加深了觀眾對脫貧攻堅時代主題的認知,強化了大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

電影《十八洞村》(2017)以國家“精準扶貧”的時代主題為核心創作導向,其實證性和形象性兼具。影片以湖南十八洞村的故事為原創背景,以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精準扶貧首倡之地為具體實例,是國家精準扶貧五年來偉大成功的形象性濃縮。電影講述了少數民族退伍老兵通過扶貧工作隊的幫助,最終取得脫貧攻堅勝利的故事。電影的思想性緊扣新時代的主旋律,但在藝術性上卻打破了“十七年”時期少數民族電影慣常采用的邊疆故事和階級敘事的傳統結構。盡管《十八洞村》的視聽語言充分體現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特征,從而呈現出當地文化傳統和辨識度,如斷交酒民俗、苗歌苗鼓、苗寨風景等,但其敘事體系的核心著力點卻是當代農民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對現實利益的追求。電影并沒有著意于凸顯民族關系或民族團結的書寫,而是在新時代大背景下對接富強、和諧等核心價值觀,建立時代主題的民族共同體敘事。影片“立志、立身、立行”的精神內核,反映了主人公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的雙重蛻變。對改變命運和美好生活的期待,并不僅僅是某一民族的個別訴求,而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追求和共同愿景。電影中主人公楊英俊的人物形象設計也別具匠心,具有農村居民和退伍軍人的雙重身份賦予。一方面楊英俊身上具有普遍意義上中國農民的氣質,體現在對傳統生活狀態的安逸追求和保守態度,以及其對真善美的認同和堅韌的內在品格,另一方面復員軍人的身份,卻又帶來了基于國家主體的烙印,體現在對扶貧戰役這一國家戰略的高度認同和行動支持。電影中對愛國主義傳統和中華文化立場的傳承,并不在于是否因為少數民族身份而有所差異,而是顯現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共享精神確認。以《十八洞村》為代表的弘揚時代主題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重要作用和意義在于秉持國家立場,亦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文化方面的踐行和呈現。

(二)強調中華文化一體的共同性基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在強調中華文化一體的共同性基礎上,認識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充分尊重多元一體的核心理念是各個民族文化的最大“公約數”,是從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的角度出發,理解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既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又是不同層次的關系。就電影這種藝術形式而言,其作為強大的意識形態傳播載體,已經被理論界廣泛認可。傳達正確的價值觀是電影在意識形態理論體系中最基本的要求和審美體現之一。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天然的民族性,使得電影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對少數民族文化歷史和民族地區現實問題的觀照必不可少,但是如何強調中華民族的一體性,如何避免過分強調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亦是民族電影創作面對的重要問題。新時代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從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歷史以來形成的共有倫理觀、社會觀和情感觀的角度出發,踐行了文化多元一體的內涵,在尊重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同時,強調中華文化的一體性,從而形成了互洽的敘事風格。中國文化注重倫理觀念,其內涵隨著時代變遷也在發生變化,傳統倫理文化亦對中國式情感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式情感具有內斂、含蓄、克制等特點,它反映了中國文化對情感的獨特理解和表達方式,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這種文化特點歸屬于中華民族全體成員,是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通過交流融合形成的文化認同和共同情感認知。

電影《紅花綠葉》(2019)講述了青年阿西燕和古柏之間的情感故事。故事發生在寧夏西海固的一個村落,雙方通過相親而結婚,但是各自都有著不同的秘密和隱瞞,全片以一種平靜的方式把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圖景在大熒幕上徐徐展開。盡管影片是以少數民族青年的婚姻為切入點,但是敘事結構上卻沒有格外凸顯民族性,電影中的人物偶爾會提到相關民族生活的獨特內容,但其作用更多地在于推動劇情的發展,塑造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等功能性體現。影片的著力點在于一對中國普通年輕夫婦面對婚姻和情感波折最終選擇共同生活,一起擔當的態度,在于打動人心的人性表達。男主人公古柏生活在癲癇病陰影之下,女主人公阿西燕因為未婚夫的意外去世而備受打擊。在傳統的倫理世俗觀念中都有著不堪的過去,二人雖然走到了一起,但是卻都彼此多慮,同睡一張床卻冷靜克制,映襯出中國式情感的隱忍和內斂。老實忠厚的古柏自小生活在西海固這片相對封閉的黃土地上,傳統的倫理觀念根深蒂固,在知道了阿西燕之前訂過婚后內心的沖突和煎熬無時不刻不在折磨著他,最終導致癲癇發作,而阿西燕發覺這一切后跑回來了娘家。盡管古柏內心充滿了對阿西燕喜愛和思念,但是舊有倫理觀念的禁錮,依然是他心中最大的障礙。隨著劇情的推進,古柏最終沖破了舊倫理觀對自己的束縛,完成了對愛情這一美好普遍情感的追求。影片大量使用了素人演員,完美地呈現出電影原生態的語境和美學特點,一方面潤物細無聲般地塑造了當地民眾群像,增強了民族身份認同和審美認同;另一方面,盡管敘事結構中描繪了人物關系以及主人公內心難以調和的矛盾沖突,但是情節卻并沒有通過爆發和激烈的橋段呈現。故事發展一如劇中人物中國式情感和倫理觀的刻畫,克制而含蓄。影片的作用還在于通過對中國傳統的鄉村價值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精神世界的觀照,顯露出當代中國鄉村在歷史影響以及現代沖擊下的文化自覺和精神提升。倫理觀念變化和情感觀照,經由少數民族文化和生活的路徑通達,最終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文化上,尤其是情感上的共同歸屬。文化多元一體的概念,不僅含括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的情感呈現,而且是一個更為廣泛的范疇,其核心為中華民族的整體觀和各民族文化的公約數。各種表達整體觀和文化公約數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都可以成為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媒介,并起到構筑與鞏固文化認同的作用。

(三)構建民族團結與融合的思想紐帶

民族團結是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前提。構建起維護民族團結融合和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長城,是保持社會穩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長期以來,民族團結是內化于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共同體敘事的核心主題。如何講好民族團結故事,也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使命擔當與內在追求。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者則以文化自覺與民族自信進行了積極探索。通過視聽語言描繪的中華民族共同文化元素和符號,突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從而起到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和歸屬感的作用。建國以來,少數民族電影中展示民族團結的電影題材眾多。如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額吉》(2010)與《海的盡頭是草原》(2022);根據“玉麥鄉姐妹戍邊”改編的電影《我的喜馬拉雅》(2019)。但是新時代國際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于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如何展示講好中國故事,如何呈現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巨大變化,如何展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引領下各民族的融合和團結,以及如何發揮跨文化和語境的媒介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電影《平凡英雄》(2022)是根據救治救助新疆和田地區斷臂男孩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影片講述了6歲小男孩因為斷臂,為了在黃金8小時內得到緊急救治,各民族群眾團結協力,不分彼此,跨越1400公里,與時間賽跑,最終創造了生命奇跡的故事?!镀椒灿⑿邸芬詣尤诵钠堑臄⑹鹿澴?、類型化的敘事形態,既內化了各民族群眾團結融合、手足相親的電影主題,又體現了生命至上和人民至上的中華民族共同價值觀,同時影片也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的的領導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新疆的和平富裕與現代化的嶄新形象。影片通過倒計時、制造緊張感等商業化的敘事邏輯,通過視聽語言的運用,極大程度上給觀眾營造了情緒空間,從而實現了電影藝術本體審美價值與敘事主題思想價值的內在統一。同時電影中對文化符號的運用,又賡續了新疆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和歷史再現,如毛主席與庫爾班大叔握手雕像的鏡頭語言隱喻,以及飛機上各族群眾共同演唱《娃哈哈》這一經典兒歌的情景呈現,其符號象征無不體現了自建國以來新疆各族人民堅如磐石的民族團結形象。此外,影片中還特別展示了不常見的“棉花敘事”,電影的開頭通過俯拍鏡頭,描繪了一望無際、豐收在即的棉田,隱喻了新疆欣欣向榮的發展前景,臨近結尾小男孩斷臂再植手術成功,他的哥哥又回想起自己與弟弟在棉花地嬉戲游玩的美好生活圖景,首尾呼應,在當下具有意指豐富的文化內涵。

三、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少數民族電影創作路徑

習近平同志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論述,是新時代民族問題和文化問題的思想引領。少數民族電影同時具有文化屬性和民族屬性,因此它對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考在這一面向下,如何進行新時代少數民族電影的創作,如何書寫和呈現共同體意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以確立思想信仰為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信念和信仰的引領,核心是“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5]。少數民族電影的創作必須首先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五大認同”是創作工作的“綱”,無論電影以何種表現形式或敘事結構來完成,都必須為其服務。

第二,堅持“兩結合”藝術實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相對比較抽象的概念,如何通過電影這種特殊的文化形式,用更加具象的符號、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塑造、視覺場景等表達共同體意識,體現文化認同對于創作者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展開論述了“兩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6],為新時代民族電影的創作提供了指針。創作者應該在視聽語言上有所追求,以豐富多樣的形式,探索共同體意識表達的路徑,轉化創新,創作上突出“中華民族共同性”這個關鍵環節,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各民族共通的部分與新時代中國社會相適應,致力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發展的現代文明相協同。在現實題材中開拓新的電影形式與風格,批判借鑒現代電影創作的敘事手段和視聽創造方法與技巧,充分運用中華美學的經驗和實踐總結經驗,最終踐行文化認同,達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的。

第三,平衡傳播內容和語境。少數民族電影在首先創作內容上應該避免過于注重民族文化個別性體現,從而忽視中華民族共有文化共同性的不足之處。其次要充分了解媒體融合時代媒介“互動性”的特點,在電影的宣傳和發行過程中,注意把握“去中心化”的語境,防止在互動的過程中,個別傳播主體在輿論場中發出誤解或者故意摻雜不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聲音,從而制造誤會,有礙形成認同和共識。

結語

從歷史發展的進程看,自建國以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涌現出很多優秀作品,這些電影極具藝術價值,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對于民族團結、民族融合和文化認同發揮了巨大作用。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中國社會主義理論豐富了新的時代內涵。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創作和研究,也應緊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理論體系和框架,進行新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建構,即在傳承其弘揚時代主旋律的優秀傳統基礎上,圍繞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從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特征出發,以中華民族文化和情感認同的文化自覺,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心聚力。

參考文獻:

[1]胡敏. 從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N]. 學習時報,2022-03-07(A1).

[2]黨建網. 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EB/OL].(2022-07-16)[2023-12-2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488809233245106&wfr=spider&for=pc.

[3]李志偉,李寅,安寧寧.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偉大實踐——寫在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之際[N].中國民族報,2021-02-26(05).

[4]習近平.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G]//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16.

[5]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李克強主持 栗戰書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 汪洋講話[N]. 人民日報,2021-08-29(01).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2022-10-25)[2023-12-20].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責任編輯:葉 凱)

收稿日期:2024-02-16

作者簡介:劉文博,男,音樂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師資博士后,副教授,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視聽節目傳播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戲劇影視與音樂傳播。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4.01.015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
正確認識“多元一體”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
1912至1949年期間中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
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塑與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
建構與解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中的民族主義因素
擱淺的“新時代”,“樸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體時代下的編輯工作研究
團結穩疆視閾下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考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