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的中國方略

2024-04-24 08:22方先明劉韞爾李舞巖
江蘇社會科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方先明 劉韞爾 李舞巖

內容提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深刻闡釋了金融強國的理論內涵,明確要堅定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釋放了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進金融強國建設的鮮明信號。立足新時代中國國情,有必要以唯物史觀理解金融強國的理論內涵,進而探討從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的現實路徑。從發展的視角來看,金融強國目標的提出是遵循現代金融發展客觀規律、循序漸進發展的歷史必然結果,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鑒于我國金融發展面臨著“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現實問題,在由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邁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積極培育關鍵核心金融要素,以服務好實體經濟為本源,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致力于金融工作的“穩”“活”“優”,通過金融高質量發展推進金融強國建設。

關鍵詞 金融大國 金融強國 高質量發展 提質之路

方先明,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劉韞爾、李舞巖,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錯配視角下江蘇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研究”(2020SJZDA049)的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在以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過程中,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影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和整體進程的關鍵要素,自然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并明確“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1]。2024年1月,黨中央又以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習近平總書記在開班式上深刻闡釋了金融強國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明確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釋放了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進金融強國建設的鮮明信號,為新時代新征程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2]。

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離不開對金融強國理念的正確認識。然而一些文獻在討論我國與金融強國的差距時,習慣性地將西方發達經濟體等同于金融強國,這無疑是一種粗糙的碰撞,還帶有一定的誤導性,仿佛西方金融的發展成果就是毋庸置疑的成功標準,西方金融發展模式就是金融發展的圭臬,這忽視了各國發展的特殊性和金融發展路徑選擇的多元性。我國在發展金融事業時,應當把金融發展的一般規律與中國國情和階段性特征結合起來,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據此,本文首先分析我國由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的現實基礎與時代呼喚,并試圖站在新時代中國國情的土壤上,以歷史和發展的眼光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強國的重要論述,力圖深入對金融強國理論內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當下我國與金融強國目標的潛在差距,明確“穩”“活”“優”三個提質方向,并探討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進金融強國建設的實踐路徑。文中所呈現的觀點或許不夠深邃,不能給讀者以撥云見日般的啟發,仍期冀有助于廓清對金融強國認識上的迷霧,為學術探討和實務決策貢獻綿薄之力。

二、金融大國的現實基礎與金融強國的時代呼喚

1.金融大國的現實基礎

從新中國成立初賡續紅色基因、創立嶄新的金融體系,到計劃經濟時期構筑高度集中的“大一統”金融體制,再到改革開放后逐步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代金融體系,我國金融事業在黨的領導下伴隨著建設與改革的進程,逐步建立、發展并壯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更加重視金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探索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本質的認識,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由此奠定了金融大國的現實基礎。

(1)中國特色金融機構體系

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為主體,新型金融機構為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整體體量與主要行業體量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我國金融總資產達452.82萬億元,其中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機構資產規模分別為409.77萬億元、29.59萬億元、13.46萬億元,總資產規模增速連續五年高于8%[3]。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第二大保險、股票和債券市場,銀行、保險、證券三大行業穩步擴容,組織結構基本保持穩定。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截至2023年6月,全國共有4561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其中銀行共3483家,以大銀行為主;全國共有保險機構法人237家。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披露,截至2023年,全國共有證券公司146家,期貨公司150家,公募基金管理機構158家,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1625家[1]。

(2)中國特色金融市場體系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依然以銀行信貸為主導,直接融資規模占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重雖然在不斷上升,但占比仍然較低。2023年末我國社會融資存量為378.09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35.48萬億元,占比62.3%;企業債券余額為31.11萬億元,占比8.2%;政府債券余額為69.79萬億元,占比18.5%;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為11.43萬億元,占比3%。在社會融資總規模存量中,間接融資占比居高不下,而直接融資比重僅占29.7%[2]。

(3)中國特色金融監管框架

歷史上,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經歷了數次變革,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金融業實行的是以中國人民銀行為單一主體的金融集中管理體制,中國人民銀行兼具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雙重職能。改革開放后,經濟建設的需要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推動了金融監管模式的演變。伴隨著專業銀行及存貸款等業務的剝離,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成為我國央行,專門行使制定貨幣政策、監管金融活動等職能,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初具雛形。20世紀90年代,我國金融業進入分業經營的新階段,證監會、保監會和銀監會相繼成立,逐步形成“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格局。此后,隨著2018年和2023年兩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銀監會和保監會合并、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組建成立,我國金融監管格局從“一行三會”經由“一行兩會”最終演變為“一行一局一會”。

(4)中國特色金融改革與開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逐漸摸索出適合國情的金融改革與金融開放之路。就金融改革而言,利率市場化方面,堅持有序推進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有效促進了利率形成過程的市場化、貸款實際利率的降低與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的暢通;資本市場領域,注冊制改革的全面落地有力提升了資本市場的包容性與市場化水平,科創板設立、創業板改革以及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等舉措切實提高了科技企業、創新創業企業以及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效率;養老保障領域,積極推進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改革試點,顯著強化了商業保險作為第三支柱的支撐作用。

此外,從金融業開放情況來看,一方面我國金融開放率先開始于銀行業和保險業,隨著對外開放持續深化,在華外資銀行保險機構數量和資產穩步增長。另一方面,2015年以來,證券、資管等領域開放加速推進,我國大幅放寬外資機構準入和展業限制,并在企業征信、評級、支付等領域給予外資國民待遇。同時,金融業的穩步開放提升了我國在金融領域的綜合實力和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我國吸引外資規模連續6年位居世界第二[3],外匯儲備規模連續18年穩居世界第一[4];人民幣的計價結算、交易和儲備功能明顯增強,在貿易結算、國際儲備和外匯交易等領域下的重要性不斷提升。2023年12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市場中占比4.14%,為全球第四大活躍貨幣[5]。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監管體系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金融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開創性、革命性的偉大成就。龐大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體系的形成使得中國成為金融大國,中國金融業也因此構筑了厚實的“底子”。

2.金融強國的時代呼喚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亦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構筑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至關重要。當下,金融大國的現實基礎賦予我們接續發展的信心與底氣,但仍應當清楚地認識到:金融大國注重規模而非質效,“量多質弱”“大而不強”的屬性從本質上決定了金融大國無法克服貧富差距擴大、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不協調、人與自然難以和諧共生等一系列困難與挑戰,故而也就無法為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因此,金融強國目標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一個遵循現代金融發展客觀規律、循序漸進的歷史必然結果,是國家金融意志集中優化的重大實踐進展,擔負著時代委以的重任。

(1)建設金融強國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必然選擇

軟實力是指一種通過吸引而非強制的方式達成目標的能力,是國家整合內部社會力量、尋求外部文化認同的重要工具,與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等傳統的物質硬實力互為對立概念。近年來,國際格局深刻演變,要在日趨劇烈的大國博弈中站穩腳跟、贏得先機,必須提升國家軟實力。從現實來看,我國經濟體量穩居世界第二,貨物貿易總額、外匯儲備、制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軍事實力、科技實力同樣在全球名列前茅,已然具備較強的硬實力,但在國家創造力、思想影響力、制度吸引力等軟實力方面仍有欠缺。金融強國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1]。因此,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也對應著金融軟實力與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過程。建設金融強國,一方面旨在提高金融發展的質量,實現金融發展由“量”到“質”的轉化升級;另一方面致力于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從理念、價值觀、道德準則等多個維度塑造中國金融之“靈魂”。具體來說,建設金融強國,能夠以金融事業實踐創新激發國家創造力,為一國實現更加全面、平衡、充分的發展注入金融“暖流”。因此,建設金融強國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必然選擇。

(2)建設金融強國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高質量發展不再簡單地以數量和增速作為發展目標,不再執著于“大不大”“快不快”,而是轉向尋求更高的發展質效,并緊緊錨定“好不好”“優不優”的發展主線。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2]。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轉化升級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金融高質量發展為基礎的金融強國建設正是解決問題的有效之策。一方面,建設金融強國有益于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通過更好地整合金融資源供給主體、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保障,充分運用數字金融、科技金融等手段,引領企業創新與產業升級,為經濟社會發展培育新動能。另一方面,金融循環作為國內國際兩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雙循環體系至關重要的基本機制,而建設金融強國就是要依托強大的金融體系擴大生產貿易競爭的優勢,提升國際貿易地位、拓寬跨國公司業務與資本布局,進而提高金融循環質效,暢通國民經濟高效循環。此外,建設金融強國能夠通過提升資金流向的合理性、政策傳導的順暢性、市場約束的有效性滿足基礎性金融需求;通過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滿足共同富裕、綠色發展、養老服務相關的特色化金融需求;通過完善跨境金融基礎設施、擴大金融業高質量對外開放匹配國際化金融需求,進而從整體上克服金融供給短板、提高供給體系完備度??偟膩碚f,建設金融強國有益于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暢通國民經濟高效循環并提高供給體系完備度,符合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3)建設金融強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5個特征。建設金融強國能夠讓金融嵌入并最大限度支持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各個維度,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推進提供強有力支撐。首先,建設金融強國有益于強化資源配置的高效性、金融市場的透明性、交易成本與信息成本的低廉性,這將大幅提高價值跨地區、跨時空的交換效率,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促進產業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構筑好物質技術基礎,進而有效應對巨大的人口規模所帶來的一系列難題與挑戰[1]。其次,建設金融強國對于構筑健全完善的金融體系大有裨益,有利于金融高質效地服務好實體經濟、極大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物質基礎,同時能夠更為充分地利用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來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進而彌合實現共同富裕的潛在缺口。再次,建設金融強國有益于培育獨具特色的金融文化,“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既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實踐要求,也是促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有機契合、互融共通的原則遵循,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鑄牢文化之基。此外,建設金融強國遵循“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主軸主線,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而綠色金融能夠通過支持可持續發展行業、協助企業防范化解環境風險、推動節能環保產業技術創新等途徑促進綠色發展,進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要求。最后,建設金融強國有益于提升國際金融話語權與影響力,促進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共建開放包容、公平正義、團結協作、多元互鑒、和諧共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金融強國的標準輪廓與基本原則

1.金融強國的標準輪廓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金融強國”概念,強調要“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2]。2024年1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擘畫出金融強國的標準輪廓,從經濟基礎、綜合國力與實力、關鍵核心金融要素三個方面回答了金融強國應“強”在何處,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金融維度的創新與發展,也是黨中央立足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作出的整體性戰略部署?!傲鶄€強大”為金融強國必需的關鍵核心要素,既構成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抓手,也是檢驗金融強國建設成效的關鍵指標。因此,要把握好金融強國的科學概念和豐富內涵,必須厘清關鍵核心金融要素的“六種秉性”。

(1)強大的貨幣

貨幣是金融之根基。參照張杰[3]對大國貨幣的定義,強大的貨幣理應具有統一且獨立的幣制、穩定的幣值以及廣泛的國際使用。統一的幣制體現了國家政治的統一性,此背景下一元貨幣制為產品和要素在境內的跨區域、跨市場流通提供了制度保障;獨立的幣制確保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這同時也是主權獨立的重要表象;穩定的幣值反映了市場對一國國家信譽與政府能力的高度信任,是保證其境內經濟金融市場正常運轉、境外作為國際貨幣被廣泛接受的關鍵前提;貨幣廣泛的國際使用有益于一國擺脫他國主權貨幣的利益掣肘,可以極大提升經濟金融資源跨國配置的便利性與綜合效率。誠然,產品要素流轉的通暢性、主權的獨立性、市場的平穩性、資源跨國配置的高效性為金融市場長期健康有序運轉提供了必要條件。此外,在國際政治與外交方面,強大的貨幣通常對應著強大的話語權,為一國在國際事務中承擔重要角色提供了有力支撐。故而,強大的主權貨幣是金融強國之基石。

(2)強大的中央銀行

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是一國金融治理的核心內容,是維護金融穩定的“定海神針”。構建完備合理的現代貨幣政策框架、金融基礎設施服務體系、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和國際金融協調合作治理機制以實現幣值穩定、充分就業、金融穩定、國際收支平衡,既是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的目標遵循[1],也是金融強國的應有之義?,F代貨幣政策框架藉由優化的貨幣政策目標體系、多元的貨幣政策工具箱和通暢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同時與完備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一道為金融市場穩定運行搭建“防火墻”;健全的基礎設施服務體系通過不斷滿足社會進步對金融基礎設施提出的新要求,為金融市場健康發展提供“支撐柱”;完善的國際協調合作治理機制通過積極推動國際金融監管改革,與其他國家共建全球金融“安全網”。強大的中央銀行能夠在金融體系中充分發揮樞紐作用,并筑起牢固可靠的“防火墻”“支撐柱”“安全網”。

(3)強大的金融機構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而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是動員儲蓄、配置資金的重要主體。強大的金融機構不僅表征一個或多個體系完整、內控健全、機制靈活、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更指代強大的金融生態系統,是現代化金融機構與市場體系的統一體。依據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劃分的機構定位,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與維持金融穩定的“壓艙石”;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是服務國家戰略與薄弱領域的“排頭兵”;中小金融機構是依托地區特點和稟賦優勢開展特色化經營、助力地方經濟建設、活躍金融市場競爭度的“催化劑”;保險業是維護經濟穩定和社會安寧的“減震器”“穩定器”。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各司其職、各專其業,聯結組成一個兼具安全性、規范性、活躍度、透明度的金融生態系統,成為金融強國之中流砥柱。

(4)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金融中心是國際金融市場的核心樞紐,是跨境資本流動與全球金融資源匯聚的橋梁紐帶,亦是國際金融規則制定乃至國際金融競爭的制高點。歷史經驗表明,國際金融中心的更迭通常對應一國金融實力的強弱,這是源于:第一,國際金融中心是國際資金融通的重要窗口,有益于吸引全球優質資本涌入,推動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為金融市場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引入活水”;第二,國際金融中心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支撐,通過在跨境支付、融資和結算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務便利,促進國際貿易融通,強化與他國間跨境貿易關聯度,進而提高本國在國際大循環中的話語權;第三,國際金融中心是人才中心與創新高地,而錨定人才和創新,就是抓住了發展的“第一資源”與“第一動力”,就能把握好強國之基、活力之源及轉型之要。綜上,強大的金融中心是金融強國之中樞。

(5)強大的金融監管

金融強國建設必然是統籌安全與發展的建設,必須要求金融監管能力與金融實力相匹配。根據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強大的金融監管要求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統的金融監管體制機制,既要有“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的全面性,又要有“長牙帶刺、有棱有角”的強勁性。唯有此才能提高金融系統整體韌性,強化系統面臨外部沖擊時的防御抵抗能力與適應恢復能力;才能提升金融市場透明度與公平性,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場生態;才能構建現代金融監管體系,確保金融監管能力與金融實力相匹配。強大的金融監管始終是金融強國之保障。

(6)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第一資源,是興邦之根本。金融業作為兼具專業性、復雜性的人才密集型行業,其發展離不開金融人才隊伍的強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曾強調,“要大力培養、選拔、使用政治過硬、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的金融人才,特別是要注意培養金融高端人才,努力建設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金融人才隊伍”[1]。金融高端人才是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的關鍵元素,應具備廣闊的國際視野、掌握前沿的金融知識與技能、擁有卓越的實踐創新能力、富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不僅是金融創新之源泉、金融監管之基石,還是國際金融合作之橋梁、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建設之支柱,更是金融強國建設之中堅力量。

2.金融強國的基本原則

(1)建設金融強國的原則遵循是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歷史告訴我們,金融工作具有很強的政治性?;仡欬h領導下的金融發展史:農民銀行和根據地、解放區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建立,使紅色金融事業的萌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大風暴中破土而出;整頓和改造私營金融業、治理通脹并實現貨幣主權完整與幣制統一,促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戰爭創傷的愈合與國民經濟的恢復;經濟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推進,加速了改革開放以來金融體制向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轉型升級。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金融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重要貢獻。由此可見,無論時代背景如何,每每處于中國金融事業發展的重要節點,黨總能準確把握金融發展規律、引領正確前進方向,這深刻體現了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歷史必然性,也明確了建設金融強國的根本原則遵循。

(2)建設金融強國的根本宗旨是要服務好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以滿足人類物質資料需求為目的,是人類社會存續發展的基礎,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而金融的誕生源于不同時期、不同個體之間資本調配的需要,其本質是價值的跨時空交換,其功能是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2]。若將實體經濟比作肌體,那么金融無疑是血脈,承載著滋養實體經濟的職責和使命。需要明確的是,金融本身具有“自我實現”和“自我強化”的特性[3],在一系列金融工具的助推下極易產生金融泡沫,進而誘發金融危機甚至會反噬實體經濟。中國建設金融強國,必須吸取西方國家金融過度自由化、泡沫化的歷史經驗,警惕金融脫實向虛甚至以虛生虛,要始終秉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著力降低融通成本、優化分配機制、提高配置效率,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之本源。

(3)建設金融強國的基本底線是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金融強國建設過程是一個金融網絡的編織過程。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共同組成多元的網絡節點,金融交易、業務結算等金融行為是連接不同節點間的橋梁,而節點規模、聯結方式及網絡的拓撲結構是決定金融網絡穩定性的關鍵[1]。伴隨著金融強國建設的推進,金融節點間的互動關聯性、金融網絡的整體繁復性必將上升。同時在開放背景下,各國金融網絡交織纏繞,國內外任一節點的異動都有可能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引致節點間部分通路斷裂—帶來大范圍金融服務失效,甚至導致網絡崩壞—金融體系崩潰,進而誘發金融危機,波及實體經濟。從國際經驗來看,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重挫了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其影響至今尚存。因此,必須筑牢金融安全網、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

四、“知不足而自強”:從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

1.與金融強國目標的潛在差距

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融大國,并正向著金融強國的更高目標全力邁進,而與金融強國相適應的金融一定是現代金融[2]。著眼于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立健全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系、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完備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3],進一步給出了建設金融強國的關鍵發力點。因此,基于“找差距、查不足、明方向”的思路,以“六大體系”錨定目標方向,可以明確我國作為金融大國與金融強國目標的潛在差距,并以此為基礎深入探討我國建設金融強國的實踐路徑。

(1)金融調控的成效有待提升

當前,我國金融調控基本能夠實現對貨幣金融環境的有效調控,已成功應對多次外部沖擊,但我國現行金融調控體系在政策工具、傳導機制和政策配合等方面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其一,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結構性問題,這對金融調控和貨幣政策的精準性提出了更高要求[4],但我國的貨幣政策工具箱,尤其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還不夠充實,在部分重點領域還存在空白。其二,利率渠道是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渠道,利率形成的市場化水平直接關乎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進而影響金融調控的成效。其三,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各類宏觀調控政策只有在形成合力時才能取得更好調控成效,但當前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產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合還有待加強。

(2)金融市場的結構布局尚須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金融市場逐步建立起覆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領域,功能齊備、基礎設施多層次、交易產品多元化的金融市場體系。盡管我國金融市場已經具備龐大的市場規模和相對齊全的功能配置,但金融市場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依然突出。第一,行業結構上的失衡。金融實力不僅體現在銀行業的各項指標上,還要兼顧證券、保險等方面的功能發揮。然而,我國銀行市場規模占比逾九成,股票、債券、保險等金融市場占比不足一成,金融市場整體發展的均衡性較差。第二,融資結構的傾斜。間接融資在我國融資結構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擁有較大的發展慣性和服務黏性,由于金融中介資本和市場投資者的水平尚弱,直接融資比例的提升十分緩慢。

(3)金融機構體系間的協同性有待加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構建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旨在促進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各司其職、各專其業,同時相互協作、互為補充。當前,我國已經形成規模較大、種類較完備的金融機構體系,但子行業機構間相互分隔、協同不足。由于我國金融業曾有過分業經營和監管的歷史,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在業務上相對割裂的現象仍然明顯;金融業雖已呈現混業經營的整體趨勢,但整體的協同性仍然較差,不同規模機構間未能互為補充,不同行業機構間未能形成合力。

(4)金融監管的效能有待增強

目前,我國已形成能將金融活動納入統一監管的“一行一局一會”格局,并逐步建立起以《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基礎金融法律為核心,相關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為重要內容的金融法律制度框架。然而,金融監管在實務中仍然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遲滯性。在數字和科技的賦能下,金融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快,業務模式和產品結構的復雜性與日俱增,但金融監管的演進客觀上滯后于金融創新。這一方面導致監管空白和監管套利的產生,不利于金融監管的“全覆蓋”;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在規范金融活動、處置金融風險時缺少有力的技術手段和政策工具,最終結果是無法及時有效地防范和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

(5)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亟需拓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堅持以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完善政策、優化產品和服務,基本建成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都顯著提高。但金融服務與產品供給還未能很好地與需求端相適應,金融業存在的“脫實向虛”傾向阻礙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目前,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在金融領域則體現為對投資、理財、資管等金融產品和服務有了更多需求,而不僅只滿足于銀行儲蓄。相較于日益多元的金融需求,金融服務和產品的供給還沒有跟上。同時,對于實體經濟內的一些新興產業和重點關鍵領域,金融服務的滲透性還偏差,需要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做好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五篇大文章”。

(6)金融基礎設施的自主性和完備性有待完善

近年來,我國圍繞貨幣、證券、基金、期貨、外匯等領域持續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已建成支付系統、中央證券存管系統、證券結算系統、中央交易對手方、交易數據庫和國家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等,對金融活動實現了基本覆蓋,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優化空間。一方面,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還未實現自主可控,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掌握尚不充分,自主研發水平不高,金融基礎設施的功能實現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外部依賴;另一方面,金融基礎設施還存在覆蓋盲區,比如,農村地區和“三農”領域的金融基礎設施相對于城市地區明顯薄弱,行業內對金融基礎設施的投入還有待加強。

(7)國際金融話語權和影響力亟待擴大

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政策導向,因此,金融強國目標的實現必定是以金融業高水平開放為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開放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寬,正在形成由點到面、由淺到深的全方位金融開放格局,并在制度和機制建設上向著更高水平邁進。但不可忽視的是,我國在國際上的金融話語權和影響力與金融大國的地位并不匹配。一是國際金融話語權較低,我國在金融市場定價、標準和規則制定等方面的話語權和主導性還不夠強,作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創始國成員,我國并沒有獲得應有的待遇。二是國際金融競爭力還不夠強,我國對全球金融治理的參與程度和影響力還比較低,中資金融機構在提供跨境金融服務和全球化經營方面仍有所欠缺。三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還不夠高,盡管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活躍貨幣,但其作為國際貨幣在職能履行方面的競爭力仍顯遜色。

2.金融強國的路徑探索

我國金融事業起步晚、發展快,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現實。因此,在金融強國建設過程中,相較于量的增長,應更加注重質和效的提升。為此,從“穩”“活”“優”三個方面對我國向金融強國邁進的路徑展開探討。

(1)做“穩”金融:牢牢把握金融事業的正確方向,強化金融工作的安全屬性

一是要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我國金融事業在黨的掌舵領航下已取得矚目成就,走出了一條極具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道路,事實證明了黨領導金融工作是歷史的選擇??梢哉f,黨的領導是金融事業扎根中國土壤、發展壯大的成功經驗,也是金融工作朝著正確方向走深走實的根本政治保障,新時代應牢牢把握住這一制度優勢,鮮明我國金融事業的中國底色,把金融工作做穩做實,續寫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新篇章。

二是要更加重視金融安全。金融安全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堅持統籌金融發展與安全,是全球唯一沒有發生過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大國。然而,面臨日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任務,仍須進一步提升金融體系應對金融波動的彈性和韌性。一方面,要持續健全金融調控體系,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發揮貨幣政策在總量控制和結構引導方面的雙重功能,鞏固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的能力,并加強與其他宏觀政策的協調配合。另一方面,要強化金融監管,推進金融監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與時俱進,增強層級和部門間的監管協同,并著力完善風險防控與處置機制。

(2)做“活”金融:打造高效協同開放的市場布局,引領金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是要著力解決金融市場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最優金融結構理論表明,金融體系只有在與實體經濟結構相匹配時,才能更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1]。因此,金融市場應當充分適應當下經濟結構深刻演變的新形勢,加速優化自身布局。一方面,銀行業要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健全與直接融資發展相適應的服務體系;另一方面,應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著重優化融資結構、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二是要引導金融機構聚焦主業、強化協同。首先,金融機構須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職能定位和職責邊界,大型金融機構要更加聚焦優勢領域,中小機構更加突出服務特色,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充分、均衡的專業化金融服務。其次,要求金融機構強化聯動和協作。在當前多業態、多層級的金融機構體系下,更加細致的分工為機構協作提供了良好基礎。下一步,我國應著力改善銀行、保險、證券業金融機構間相對分割的局面,鼓勵金融機構打破壁壘,更好地整合資源、共建共贏。

三是要推進金融業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成為金融強國,不僅要擁有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金融實力,還要具備相當的國際影響力[2]。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1],為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重要遵循。一方面,應穩步推進金融業制度開放,不僅要引入優質資源,更要吸收先進規則,為我國金融業注入活水;另一方面,積極提高在國際金融活動中的參與度與競爭力,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升我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以及重大國際金融規則、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3)做“優”金融:優化金融供給和配套,提升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的質量和效率

一是要堅持以需求導向優化金融供給。一方面,應著力于提高金融資源供需的匹配度,提高長期融資、直接融資的比例,引導各類資本市場平衡發展,同時推動金融資源更多流向新興產業、重點產業鏈、科技創新等領域和小微企業、鄉村振興等薄弱環節。另一方面,應以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為本,既要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對金融的迫切需要,也要關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圍繞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結合市場需求持續完善金融服務和產品供給,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金融需求。

二是要同步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專業人才配套。首先,加快推動金融基礎設施的全覆蓋,同時強調數據要素的功能發揮,以金融基礎設施互通互聯推進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提質增效。其次,更加重視金融創新和自主研發,穩步推進金融基礎設施國產化,減少金融運行對外部設施的依賴,提升我國金融體系的自主性。再次,持續優化金融領域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促進與國際規則的對標,為金融活動的開展打造高效、便捷、開放、安全的軟環境。最后,還應堅持德才兼備的育人原則,強化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自覺自信,建設有職業道德、技術倫理且胸懷祖國的專業人才隊伍。

五、結語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金融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開創性、革命性的偉大成就,已構筑起金融大國的現實基礎。然而,“量多質弱”“大而不強”的特點從本質上決定了金融大國難以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不協調、人與自然難以和諧共生等一系列困難與挑戰。因此,從發展的視角來看,金融強國目標的提出是遵循現代金融發展客觀規律、循序漸進的歷史必然結果,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建設金融強國需要長期努力、久久為功。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明確金融領域潛在不足,錨定金融強國發展目標,始終保持強大的戰略定力,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金融強國建設,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責任編輯:玉水〕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頁。

[1]《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李強作重要講話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人民日報》2023年11月1日。

[2]《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學員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24年1月20日。

[3]數據來源: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23/12/2023122916045797558.htm。

[1]數據來源如下:銀行業金融機構:https://www.cbirc.gov.cn/branch//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 1125015&itemId=863保險業金融機構:https://www.cbirc.gov.cn/branch//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 1125018&itemId=863;證券公司和期貨公司:http://www.csrc.gov.cn/csrc/c101969/zfxxgk_zdgk.shtml;公募基金管理機構:https://www.amac.org.cn/sjtj/tjbg/gmjj/202401/P020240125599282291079.pdf;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https://www.amac.org. cn/sjtj/tjbg/smjj/202401/P020240127640325276634.pdf。

[2]數據來源: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116219/116225/5202052/index.html。

[3]資料來源: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221/c1004-40144257.html。

[4]《中國外儲重返3.2萬億美元連續18年世界第一》,《證券時報》2024年1月8日。

[5]數據來源:https://www.swift.com/our-solutions/compliance-and-shared-services/business-intelligence/renminbi/rmbtracker/rmb-tracker-document-centre。

[1]吳曉求:《從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的路徑選擇》,《學習時報》2023年12月15日。

[2]《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人民日報》2023年11月1日。

[1]王云鵬:《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理論構筑與實踐策略》,《江蘇社會科學》2023年第4期。

[2]《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李強作重要講話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人民日報》2023年11月1日。

[3]張杰:《大國貨幣崛起的中國道路:人民幣孕育成長百年歷程》,《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1年第10期。

[1]易綱:《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人民日報》2020年12月24日。

[1]《習近平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人民日報》2017年7月16日。

[2]張成思:《金融化的邏輯與反思》,《經濟研究》2019年第11期。

[3]李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辨》,《經濟研究》2017年第6期。

[1]何德旭、苗文龍、閆娟娟等:《全球系統性金融風險跨市場傳染效應分析》,《經濟研究》2021年第8期。

[2]吳曉求:《從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的路徑選擇》,《學習時報》2023年12月15日。

[3]《求是》雜志評論員:《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求是》2024年第3期。

[4]婁鵬飛:《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做好貨幣政策調控》,《中國銀行保險報》2023年12月12日。

[1]林毅夫、孫希芳、姜燁:《經濟發展中的最優金融結構理論初探》,《經濟研究》2009年第8期。

[2]陳雨露:《以金融強國建設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紅旗文稿》2023年第24期。

[1]《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學員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24年1月20日。

猜你喜歡
高質量發展
關于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設適應與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工業經濟
加快發展現代種植業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大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完善制度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2018:中國會展業“高質量發展”之年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遼寧省綠色增長水平提升路徑及對策分析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