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路徑探討

2024-04-24 05:22譚冠暉
廣西教育·C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思想道德與法治

摘 要:基于新中國史蘊含的育人價值,從立德樹人角度,分析將新中國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價值意蘊以及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從融入方法、學生中心理論、教師知識素養三個方面探究將新中國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路徑,以強化思政課程教學的政治功能,豐富課程教學的思想理論,強化課程教學的情感功能,增強課程教學的責任功能。

關鍵詞:新中國史;思想道德與法治;融入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3-0058-04

“四史”是黨和國家寶貴的歷史資源、精神財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資源[1]。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學習“四史”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同時指出“要用好學校思政課這個渠道,推動黨的歷史更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好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2]”。新中國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了實現民族復興而努力的探索史、奮斗史、創業史和發展史,其中蘊含著彌足珍貴的歷史智慧[3]。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高職新生入校后接觸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將新中國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有利于增強教學效果、提升育人成效,對確保大學生思政教育入腦入心及幫助學生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中國史融入課程教學的價值意蘊

(一)融入新中國史教育以強化課程教學的政治功能,增強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思想認同與情感認同的前提。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以錯誤的歷史觀侵蝕著大學生政治認同形成的各個重要環節,嚴重干擾了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育和提高,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政治價值觀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4]。因此要落實好新中國史教育,要有機地將新中國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強化課程教學的政治功能,增強大學生對黨的領導、國家制度、黨的治國理政方略等理論的科學性、體系性、有效性的深刻認識,堅定大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真正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二)融入新中國史教育以豐富課程教學的思想理論,增進價值認同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著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正發生深刻的變革,這些深深地吸引著大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紛繁多樣的社會現象、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深刻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蘊含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能夠很好地幫助剛進入大學的學生消除他們的迷茫與困惑。但是在育人的實踐過程中,如果僅用教材的理論邏輯去回應學生的現實困惑,就會顯得比較枯燥。新中國七十多年發展的歷程,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共產黨人的高尚人生追求和堅定的崇高理想與信念,以及無數典型事件、事例中蘊含的歷史邏輯、豐富的思想內涵,能夠直擊學生的困惑點,能夠較好地引導他們進行思想上的深入思考和理論上的嚴謹辨析。學史增信,幫助學生明確人生目的,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提升教學實效、實現價值引領。

(三)融入新中國史教育以強化課程教學的情感功能,增強情感認同

情感認同是一種基于人的自愿與自覺的心理反映,于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正向作用,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價值旨歸[5]。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理論性較強、內容抽象,一些高職學生讀不懂、看不透、領悟不了,難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新中國史由包括一代代愛國青年在內的先驅的奮斗熱血譜成,是一代代社會主義建設者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寫照,講述著他們深沉地熱愛著祖國和人民,熱愛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故事。把新中國史中精彩紛呈的故事及其蘊含的中國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將具體的鮮活的新中國歷史故事與課程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能夠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用典型故事詮釋歷史,使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增強他們對黨、國家和人民的熱愛,使之在學習中產生情感共鳴,筑牢愛國主義思想根基,將愛國主義內化為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扣子。

(四)融入新中國史教育以增強課程教學的責任功能,強化責任認同

大學生對社會賦予的責任是否認同,關系到他們能否主動承擔責任、履行責任,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和未來。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緒論部分指出,當代大學生要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大學生是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肩負艱巨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拓寬大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他們知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落腳點在于如何推動學生踐行時代使命與責任。新中國史教育是進一步強化課程的認識和實踐的載體之一,將新中國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通過各種形式的體驗、實踐,讓大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程和奮斗歷史,使之深刻感受前輩們為建立新中國、為建設社會主義而敢為人先、勇于承擔責任、改革創新的精神品格,從而樹立與新時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樹立肩負民族復興大任的使命決心,并在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增長才干,用奮斗的青春書寫精彩的人生,自覺承擔新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

二、新中國史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教學遇到的問題

(一)切入點不準確導致學生對課程融合教學的抗拒

新中國史跟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在內容上具有深度的關聯性,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講到的價值觀、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道德觀、法治觀等教學內容能夠在新中國史中找到理論淵源和現實依據,但二者各有其獨特的話語體系,因而在教學內容上存在一定差異。有的教師沒有認真、仔細而系統性地梳理理論,沒有把新中國史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弄清楚就生搬硬套地把兩者的內容進行融合,把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講成了新中國史,把理論學習變成講歷史故事,無法很好地引領價值和闡釋理論。

當前,一些思政課教師在理論課堂中,以傳統說教授課方式為主,沒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生難以理解思想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有的教師雖然也堅持以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的原則開展教學實踐,但是沒有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對每個章節或專題進行教學,沒能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與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思想困惑點的結合,沒能深入淺出地講解理論。有的教師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沒有走好“將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檢驗理論”教學環節,學生也就無法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無法做到學以致用。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拋出一兩個問題,然后讓學生進行簡單討論,且以教師直接灌輸為主,缺乏平等、立體的互動,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學生的體驗感和獲得感沒有得到滿足??傮w上來看,教學方法不太合理,導致新中國史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知識內容體系缺乏銜接點和交融點,教學切入點不準確,理論解讀不透,造成學生思維混亂、思想困惑、學習困難,引起學生對課程產生抗拒與厭煩的情緒。

教師除了要讀深悟透理論,還要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合理的方法講清楚深奧的理論知識,并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讓學生感到理論與生活緊密聯系,理論是生活的指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二)忽略學生實際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一方面具有自我意識強、學習目的性強的特征,另一方面又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和分辨能力。思政課教學和新中國史教育對大學生關注的就業、創業等不能起到直接、明顯的作用,這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遠遠低于專業課程。此外,部分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通過散布刻意抹黑中國形象、詆毀國家政策的錯誤言論以及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欺騙和迷惑學生,致使部分學生思想產生混亂。有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沒有正視這種情況,沒有抓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狀況,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課程和社會問題,不能很好地教導學生明辨是非、辯證看待我國歷史與西方文化。外在引導和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統一,導致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不足。

(三)教師史學知識欠缺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部分思政課教師對新中國史知識缺乏系統的了解與研讀,只是片面而零碎地學習了一些新中國史,沒有系統地掌握新中國史的知識體系,致使其在教學過程中無法把新中國史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題與主線、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統一起來。近幾年,思政課教師的人數迅速增多,教師隊伍呈現年輕化特征。青年教師善用新媒體教學,易親近學生,但是他們中比較大的一部分人對新中國史知識了解不多,教學經驗也不足,對理論的理解和講授較為淺顯,不能深入淺出地詮釋理論知識。部分長期從事思政教學工作、年齡較長的教師,存在知識陳舊的現象,沒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不能融入新觀點和新發現的歷史知識,難以與新時代大學生的需求同步契合。這兩個方面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夠。因此教師要根據大學生的心理和特點,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范式,讓新中國史教育更加自然地融入思政課堂。

三、將新中國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踐的路徑

(一)拓展融入向度,有效地將兩者融合

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材體系為基礎,以新中國史典型案例和與思想道德與法治緊密聯系的重要內容為素材,找準兩者之間的銜接點、交融點和教學切入點,重新整合并深化課程知識體系;量體裁衣地調整原有理論結構,廣泛納入合適的理論板塊,補充相應的內容和鮮活的事例;在理論講授和探究中,增加實踐教學,讓原有的教材體系轉變成融合教學體系,以系統的理論知識體系和史實提升整體教學質量。例如,第五章“加強道德教育,鼓勵學生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這部分內容,除了要向學生系統介紹中國人民崇德向善、仁者愛人、見賢思齊的道德觀,還可以挖掘新中國史蘊含的優秀道德品格,將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實踐融入。比如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思想品格,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修身自律保持節操的自我革命道德”等內容融入其中,進而豐富思想道德理論體系和講授內容。又如,第三章“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強調“愛國是本分,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但究竟如何愛國、如何將青春力量奉獻給祖國,這一塊理論知識較為模糊。教師可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中涌現的大大小小的人物,以及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奮斗、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沖鋒在前、在創新創業中走在前列、在社會文明建設中引領風氣之先的事例歸納總結出來,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中,展現他們的愛國實踐。通過鮮活的事例教育學生,讓學生從中看到榜樣,通過榜樣認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立報國志,勇擔歷史使命。

(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增添課堂教學生機與活力

一是加強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的研究力度,把握學生的群體特征和個性特點,為學生進行精準畫像,為開展新中國史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教育做好前提準備。二是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除了傳統的講授方式,還要根據學生與教學內容采用啟發式、案例分享、角色扮演、小組項目研討、自主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增添課堂教學生機與活力。讓學生在“表達—理解—形成共識—再表達—再理解—再形成共識”的循環互動過程中,真正獲得思政課與新中國史教育知識和良好體驗。例如,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理想信念和中國精神”的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征集其感興趣的相關影視紀錄片或微視頻,然后采用理論講述與故事敘述、表演相結合方式,將不同時期的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展現出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不同時期的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領悟偉大的中國精神。在實踐環節,充分利用當地的紅色資源,例如博物館、革命圣地、歷史名人故居等,讓學生在實景實情的浸潤式教學中,深刻領會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進而主動立下努力學習、增長才干、勇擔時代使命的報國志向??傊?,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科學引導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提升教學效能。

(三)按照“六要”的要求提升教師思政素養,立德樹人,教書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6]。思政課教師要按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規范自己,提升素養。一是以崇高的政治信仰堅定新中國史教育的政治立場。正確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尊重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對大是大非、政治原則的問題有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政治立場。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用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奮斗的輝煌歷史來充實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引導學生堅定信心、信念、信仰。二是以深厚的情感對待新中國史教育。要從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汲取養分,豐富思想,培養深厚的情懷。既要曉之以理,講透理論蘊含的戰略與智慧,用透徹的理論說服學生,又要動之以情,用真實的情感和情懷打動學生,言傳身教,進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以開闊的視野提升新中國史教育的育人格局。思想政治教育是啟迪思想、塑造靈魂的創造性工作。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和融媒體時代多元化的環境,思政課教師要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既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法分析社會現象、社會問題,將理論思考轉化為行動實踐,又要主動適應全媒體時代的要求,創新形式與方法,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講授的吸引力、傳播力、引導力。

在新形勢下,將新中國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既是推動新中國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必然要求,又是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使命。要想實現兩者深度融合,既要將新中國史學習教育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又要加大教學研究力度,增強教材理論的嚴密性和系統性,不斷提升教學隊伍整體質量。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轉變教學話語和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政治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和責任認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學生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王淑娟,楊鵬.“四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探索[J].大學,2023(8):176-179.

[2]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繼續把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N].人民日報,2022-01-12(1).

[3]李安增,馬付楊.如何讀懂新中國史[J].當代中國史研究,2021(28):4-19,156.

[4]何沙沙,胡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及其應對[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34):86-89.

[5]秦勃.理性認知與情感認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建構的二維審思[J].特區經濟,2023(7):138-141.

[6]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新長征(黨建版),2021(3):3-13.

注:本文系2021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項目“新中國史教育嵌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育人效果研究”(2021SZ214,主持人:譚冠暉)、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校級項目“新中國史教育嵌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育人效果研究”(桂工業院科Y2021SZ01,主持人:譚冠暉)的研究成果。

(責編 盧建龍)

猜你喜歡
思想道德與法治
基于“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視角的教學改革探討
提升討論式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實效探討
黨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路徑研究
分學科教學視閾下的“思想道德與法治” 課的教學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路徑
藝術類高?!端枷氲赖屡c法治》教學實踐新探索
試論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高職院校黨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研究
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