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高職本科協同育人體系的本然要求、實然困境和應然取向

2024-04-24 05:22韋湘云伍家葦
廣西教育·C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協同育人

韋湘云 伍家葦

摘 要:構建高職本科協同育人體系是立足“兩個大局”、建設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的戰略需要,是弘揚工匠精神、構建技能型社會的重要保障,是深化評價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導向。本研究從高職本科協同育人本然要求和實然困境出發,認為堅持全面育人的價值旨歸、強化多元協同的類型特色、構建多維立體的評價坐標、推進分類多層的評價改革,是高職本科人才培養的評價向度,也是構建協同育人體系的應然取向。

關鍵詞:高職本科;協同育人;本然要求;實然困境;應然取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3-0004-06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構建多方協同育人的新格局,切實提高高校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從頂層設計上為職業教育發展確立了方向。深入推進高職本科教育改革,構建一體化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既是回歸職教本質屬性、彰顯職教類型特征、建設技能型社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推動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和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路徑。

一、構建高職本科協同育人體系的重要意義

(一)是立足“兩個大局”、建設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的戰略需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立足“兩個大局”,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人才支撐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教育、科技、人才對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了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使命任務。當前職業教育面臨著發展定位、社會功能、制度改革和育人功能等多方面挑戰。立足“兩個大局”的宏觀角度,職業教育作為與生產力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其邏輯起點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從現代化教育體系的中觀角度來看,高職本科協同育人是優化教育結構、解決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斷頭與孤立問題、實現貫通培養的因應之策;從教育結果輸出的微觀角度而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落腳點是培育兼具基本學科知識和技術革新能力、滿足現代生產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因此,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技術人才支撐,是職業教育把握發展機遇、主動回應時代挑戰、著力增強人才適配度的戰略選擇,也是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動實踐。

(二)是弘揚工匠精神、構建技能型社會的重要保障

工匠精神是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重要支撐,也是技術技能人才必須秉承的態度?!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1]。在產業升級轉型的背景下,加強技能人才引育、發揮人才頭雁效應、突出能力本位是構建技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高職本科教育作為高素質技能人才供給側,承擔著在人才培育中厚植勞動精神、鍛造勞模精神、錘煉工匠精神的重任。因此,以工匠精神為引領,以職業技能為取向,將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需求側的精準匹配,是高職本科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緩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關鍵所在,也是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與發展的需要。

(三)是深化評價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指揮棒、風向標、辦學導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落腳點是培育具有家國情懷、社會擔當、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技能人才,而教育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兩者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象表征。因此,依托健全完善的教育評價制度,破解高職本科協同育人體系中類型特征弱化、價值取向窄化、評價方式虛化的困境,著力構建多元動態增值的立體綜合評價體系,實現育人育才與評價相融共生、同向同行,是高職本科協同育人改革實踐的應然向度。

二、構建高職本科協同育人體系的本然要求

(一)高職本科協同育人體系的基本內涵

1.高職本科教育內涵

從理論上看,職業本科教育是指通過整合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橫向共享、縱向貫通、雙向互認,達到協同發展、共育人才的目的。從實踐上看,高職本科教育發展科學合理地明確其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規模、知識、能力、技能結構,鍛造較強的結構適應性和個體適應性,統籌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當前適應性和長遠發展性。

2.協同育人內涵

高職本科協同育人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緊密相連,三者呈現出形式上耦合、結構上互補、運行上共生、邏輯上契合的特點。從培養目標看,校企協同育人強調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這既是高校為適應產業發展進行的自我調整,又是企業在日益復雜的市場環境下人才訴求的真實表達。從育人結果看,產教融合通過校企雙環境和雙資源的充分鍛煉,歷練職業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培養符合企業需求且愿意與企業共同成長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實現協同育人的雙向賦能。從融合實質看,協同育人融合的基礎是職業教育價值的認同,即思想共識、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在不斷合作中,構建以教育價值認同為核心的價值認同體系,發揮雙主體和雙陣地的育人功能,實現育人價值導向上的同向同行。

(二)高職本科協同育人體系構建的影響因素

1.教育主體的責任協同

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機制運行初期,如果缺乏科學有效的教育需求定位,加之各主體教育整合能力的乏力,容易出現教育分化問題,即部分教育主體更容易選擇少出力、多獲益的觀望態度,影響預期規劃的開展。因此,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特色,協調多元主體的教育優先級,分配教育任務,明確各主體教育責任,確保各主體在人才培養上投入足夠的教育資源和提供有力的支持,提升各主體之間的教育向心力,發揮協同育人的多元主體優勢。

2.培育模式的多維協同

根據高職本科協同育人特點,將技術、市場、人才要素資源融入人才培養的各環節,提升資源共享效應。在課程育人方面,注重專業融合和學科交叉,以信息技術賦能教學改革,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在實踐育人方面,豐富育人載體,以校企實訓基地為平臺,開展基于實際工作場所、工作崗位的情境教學和實訓實操,實現學生知識、技能、素質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在師資隊伍方面,選聘現代產業導師,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掛職鍛煉,組建跨領域、跨行業的教師團隊,實現教學能力、教學資源、教學特點的協同互補。

3.育人評價的導向協同

不同教育主體在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育人評價需求是實時變動的。如以集團辦學為主體的職業院校,人才教育評價體系既要突出集團辦學育人培養特點,又要體現教育評價機制的價值取向。又如,在育人初期,應將立德樹人放在首位,將強化信念引導、樹立正確價值觀作為教育評價的首要參考。在中期階段,教育評價則應該側重于學生的知識儲備與實踐能力的共同提升。在教育后期,則應將重點放在對學生實踐實操能力的考核和職業生涯能力的挖潛上,從德技并修的層面對其進行考量。

三、構建高職本科協同育人體系的實然困境

2014年起,國內各省份先后開展了高職本科協同育人項目試點。從實踐經驗看,高職本科協同育人體系構建在定位、認知、觀念方面存在的問題,實質上是社會意識落后于社會存在的基本原理在教育領域的具象表現,是經濟社會發展重構過程中社會需求與教育供給不匹配的矛盾發展結果。

(一)定位模糊:對高職本科的類型和層次定位把握不夠精準

高職本科和普通本科的層次雖然相同,但是職業本科的類型特色使它又有別于普通應用型大學。試點本科學校和專業長期秉承普通應用本科辦學理念,對職業教育發展和人才成長規律把握先天不足。而試點高職學院專業雖然在區域或領域職業教育中具有相對優勢,但是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尚處于探索階段,未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培養范式。此外,堅持產教融合、知行合一、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是高職本科的類型特征,而目前的試點項目普遍存在校企協同育人特色不鮮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程度淺層化、企業參與育人的機制不完善等問題,職業教育亟待發展與社會教育歧視觀念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

(二)認知偏差:對高職本科的專業和職業屬性理解不夠到位

高職本科人才培養側重于技術技能的實用性與運用性,強調的是行業需求和技能實操。高職本科專業多半沿襲了普通本科的辦學模式,更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考核,在實踐教學和職業能力培養上存在一定短板。在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上,仍存在課程設置與產業發展不適應、培養目標與實際需求相脫節、專業教育與職業面向不契合、實踐教學與崗位要求不適配、轉段考核與學生管理不對接等問題。同時,對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等教學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力度不足,有待通過實踐應用加以完善。教育層次屬性認知的偏差,暴露了職業教育改革融通的緊迫性與經驗性不足之間的矛盾。

(三)觀念錯位:對職業本科的學術和技術關系認識不夠辯證

高職本科需要突破傳統職業教育“重學輕術”的觀念困境,辯證看待學術和技術的關系,轉變重技(專業技能)輕人(全面發展)的觀念。得益于科學技術發展,技術與技能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許多技能類崗位對從業人員提出了專業化理論知識的雙重要求,偏學術或技能的單一型人才難以適應社會改革中創新發展的人才需求變化。同時,受到社會“重普教輕職教”的傳統觀念影響,與高職院校開展協同育人項目的積極性相比,試點項目中本科院校參與的主動性略低,應用型大學更愿意選擇向學術型大學轉型,開展高本協同合作的動力缺乏。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錯位,表現為技能型人才缺口與學術型人才過剩之間的矛盾、單一型人才的培養現狀與復合型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并存。

四、新時代構建高職本科協同育人體系的應然取向

深入推進新時代高職本科協同育人的改革創新,需要以多元化的育人主體、多維化的評價取向、多樣化的評價理念,實現高職和本科人才培養的縱向層次銜接和橫向體系貫通,更好地回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堅持全面育人——高職本科協同育人體系的價值旨歸

一是堅持“立德樹人”,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在專業教學中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厚植學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品德修養和奮斗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二是堅持“知行育人”,解決好學術探索與實干安身的平衡問題。既要引導學生求真學問,打牢專業基礎,又要以工匠精神為引領,掌握解決實際困難的技術能力,鍛造職業生涯核心競爭力。三是堅持“挖潛育人”,解決好技能取向和職業拓展的關系問題。突出問題導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傳授終身學習、持之以恒、勇于創新的價值理念,進一步拓寬學生職業生涯的寬度和廣度。四是堅持“融合育人”,解決好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層次類型差異化的互補問題。前置“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理念自覺,融合產業需求、行業特點、崗位要求、專業特色、職業素養,從專業知識性、產業現實性和思想價值性的統一對學生知識能力、技能習得和職業素養進行全方位培養,切實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二)強化多元協同——高職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類型特色

1.創新協同育人合作機制

時代發展趨勢對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不僅要推進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而且要重視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線上線下的緊密融合。一是加強校企合作研究,通過組建行業發展智庫、產學研創新團隊等,共建產學研共同體。二是加強校企資源共享,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企業工作室、文化傳承工作室等,豐富實踐育人載體。三是加強校企共同育人,實行現代學徒制、學徒制培育試點、訂單班、訂單培育企業等,建立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四是加強不同層次教育銜接,梯次推進院校間專業對接、課程銜接、教師提質、學生管理,逐步構建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人才培養體系。

2.推進多元育人組織建設

以推進產教融合為切入點,發揮企業行業在職業教育辦學中的重要作用,促進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和雙向賦能。一是共建學院,探索多元主體合作辦學模式,積極推動特色產業學院、現代產業學院、企業學院、行業學院、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等育人組織模式。二是共建聯盟(集團),搭建優勢平臺,推動本科院校、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共同成立職業教育聯盟、產業人才創新聯盟、區域性聯盟等組織,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辦學。三是共建標準,由本科院校、高職學校和企業共同確定教學任務、生產實踐和實習實訓的比重和學時,共同制訂行業標準、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鼓勵企業參與教材編寫和科研項目,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3.加強人才培養過程管理

一是突出實踐導向,推進教學改革。以真實典型的工作情景和崗位要求為依托,對教學內容進行同構性建設,體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有機貫通。二是突出需求導向,確定專業培養層次目標。在制訂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前應進行全面深入的人才需求調研分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就業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向度,以專業培養目標為維度,構建梯度遞進、內容銜接、課程適配的高職本科一體化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三是突出目標導向,優化分段培養的教學層次銜接。做好轉段考核、校企合作、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等過程服務,完善不同學歷層次在思想品德教育、學業文化素養、勞動技能素質等方面協同培養的機制保障。

4.優化教學資源共享機制

一是打破組織界限,組建多元化教師團隊。對標崗位和職業需求,統籌組建本科院校教師、職業院校教師和企業技術能手或能工巧匠等多領域、跨行業的教學團隊,提升教學團隊活力。建立教學場地、實訓基地、數字化學習資源、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等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優勢互補。二是健全“雙師”標準,建設高素質教師體系。選聘現代產業導師,建設專兼結合的高水平“雙師”隊伍。引導教師參與合作企業研發工作,在鍛煉實操技能、提升科研素養的同時,又能將研發成果提煉運用于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三是注重企業實踐,建構復合型師資結構。完善教師企業實踐鍛煉和掛職辦法,選派教師到企業進行生產實踐鍛煉,提升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健全教師專業成長與個人發展的立體式層級,注重教師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提升。

(三)構建多維坐標——高職本科協同育人體系的評價向度

深化高職本科協同育人改革,助推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發展,需要從高職本科教育的核心屬性出發,把握協同育人的目標屬性,強化高職本科教學體系的育人屬性,回歸職業教育人才支持的社會屬性,從行業性、職業性、學術性和創新性四個維度構建高職本科協同育人的坐標向度。

1.行業性:產教融合,校企協同

行業性是高職本科教育的核心屬性,也是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包括產教融合和校企協同兩個支撐點。其中產教融合是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教育實踐,是高職本科教育改革的核心機制,引導著職業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校企合作強調企業參與辦學過程,是高職本科順應行業需求主動求變的重要舉措。高職本科教育必須牢牢把握這一屬性,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主動對接行業企業人才需求,主動提高技術人才的適應能力,充分發揮學校的人才優勢和企業的平臺優勢,在深化合作中互促互進、互利共贏。

2.職業性:德技并修,理實一體

職業性是高職本科教育的本質屬性,也是其區別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類型特征,包括德技并修和理實一體兩個著力點。其中德技并修側重于學生的職業拓展,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職業潛能,是高職本科教育職業素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表現。高職本科院校應從人的全面發展理念出發,強化終身學習思維,著力引導學生在技能領域的技術運用、理性思維、勇于探索、勤于反思上下功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以專業安身、以技能傍身,在職業技術道路上行穩致遠。理實一體注重職業導向,突出教學過程對工作內容的同構化和重塑性,是高職本科教育類型特色的內在指征。以實際工作情景為依托,從技術領域和專業崗位群的發展方向重構實際工作崗位和工作情境,將實際工作情景有機融入教學內容中,實現課程內容和實際工作的合一性。

3.學術性:核心素養,問題意識

學術性是高職本科教育的專業屬性,也是高職本科錯位發展的層次定位,包括核心素養和問題意識兩個發力點。其中思維能力重在鑄牢知識學理基礎,鍛造學生科學系統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緊密的思維能力;問題意識則重在訓練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實踐創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這兩個發力點從理念和應用方面,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機遇的敏銳度。

4.創新性:創新意識,工匠精神

創新性是高職本科教育的實踐屬性,也是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的改革動力,包括創新意識和工匠精神兩個生成點。其中創新意識旨在樹立勇于探索和自我革新的精神,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文化傳承、理念融合、技能創新之道,這是高職本科育人目標的價值宗旨。工匠精神側重培育臻于至善、精益求精的實踐精神,使學生掌握行業標準和崗位技能,構筑科學思維和擔當意識,這是高職本科育人的價值引領。這兩者均具有后天生成性,需要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探索、創新、進步,以技藝精湛、品格高尚的大國工匠為榜樣,逐步提升自身技術技能水平。

(四)推進分類評價——高職本科協同育人評價體系的重要抓手

1.構建全方位、綜合性的教師教學結果評價體系

立足行業屬性,構建全方位教學成果綜合評價機制。堅持敞開大門辦教育的原則,完善多元、立體、多維的綜合評價機制,完善以質量報告、教學評價、專業評價、課程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外部評價為主體的教學質量評價與保障體系,通過“評價—反饋—改進”的運行機制,以評促改,發揮評價對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積極作用。

突出質量優先,完善綜合性教師教學工作評價機制。健全教師教學工作考評體系,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從師德評價、教學評價、科研評價、社會服務評價等方面的難點入手,將教師教育教學實績、學生全面發展、參與企業實踐、服務社會情況等納入評價體系中,增加教學研究和教學成果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健全教師社會貢獻度和人才培養契合度的教學研究和教學成果評價機制,使教師潛心育人的評價制度更加健全。

借助信息技術,創新數字化教學質量管理評價機制。深入推進信息化教育教學變革,以數字化升級賦能教學質量監控評估方式革新,實現督導管理、巡課管理、課程錄播、學生評教、同行評課、數據分析與統計,加強教學過程評價。優化智能教育應用,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數字化課程、超星學習通等教育平臺實現線上教學輔導和教學資源利用,拓展師生課堂外互動廣度,營造教師潛心育人、學生專心學習的教育氛圍。

2.建立多維度、全過程的人才培養綜合評價體系

改革評價主體,健全綜合評價。打破以往人才培養質量中教師評學、學生評教、督導評價的封閉式評價體制,積極引入行業企業和社會機構等外部評價主體,構建更多元的人才評價主體。健全評價指標,評價內容應包括校企合作成果評價、機制運行評價、人才培養效果評價,以及校企協同育人創新評價和應用推廣評價等。

強化過程評價,改進結果評價。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從能力素質、社會評價、經濟增長等三重維度的培養過程對學生進行評價,重視過程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改革結果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不僅包括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評價,而且包括學生企業實習的學以致用評價、正式入職后一段時間的職場成就評價、畢業多年后的職業成就評價。發展性評價包括從學生入學到畢業工作期間知識素養、技能水平、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增值評價。終結性評價包括學生專業學習效果評價以及就業質量評價(就業滿意度和薪酬收入)、職業發展評價(崗位勝任力和就業前景)和用人企業評價。

貫通培養體系,探索增值評價。系統設計高職本科課程教學大綱,推動“1+X”證書融入人才培養計劃,探索“專業素養+職業能力”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融通發展和多元選擇的機會。創新學生能力增值性考核評價,鼓勵學生積極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做好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之間的成果認定和學分轉換鼓勵,鍛造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學生規劃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3)[2023-11-1].http://www.gov.cn/xinwen/2020-11/03/content_5556997.htm.

[2]柯慧明.探索構建高職本科協同培養一體化教學體系:以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2+2協同培養模式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5):51-55.

[3]王陽根.多元主體協同下高職院校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建設[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4):70-73.

[4]張定華.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的內涵、價值及實現路徑[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3(6):102-104.

[5]劉志堅,晏慧敏.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內涵、困境與對策研究[J].山西青年,2023(3):9-12.

[6]王亞煦.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產學研協同育人體系的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為例[J].中國高??萍?,2022(5):80-85.

[7]陳鋒.抓住機遇,乘勢前進,推動產教融合邁向新階段[J].中國高等教育,2018(2):18-22.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教育評價改革專項課題重點課題“‘SPADE質量標準認證支持下高職本科協同育人評價體系構建研究”(2022ZJY362)的研究成果。

(責編 秦越霞)

猜你喜歡
協同育人
卓越教師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與實踐
以協同育人理念推動高職校企合作探索
淺析高職院校多元協同育人的實現途徑
深化產教融合,推進協同育人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專業教師與思想政治教師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協同育人視角下高校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由“依附”走向“聯動”: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策略研究
基于“互融?互建?互贏”理念的土木工程專業協同育人改革與實踐
物聯網工程專業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