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本開新: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進路研究

2024-04-24 07:48魏寶寶席海容王慶霞
教育與教學研究 2024年4期
關鍵詞:師德立德樹人傳統文化

魏寶寶 席海容 王慶霞

[摘要]立德樹人是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話語,可在對傳統文化的追溯中獲得對立德樹人內涵的認識與實踐的啟發。立德樹人回應“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之最終目的,遵循德育為首的學校教育基本特征,符合社會主義政治實踐的應然要求。結合新時代特征準確把握立德樹人的當下任務,在于:培養能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有理想”的人,使其成為自信而堅定的實踐者;培育學生的和諧品質與自主精神,使其成為可應對當下時代挑戰的“有本領”的人;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合作精神,使其成為推動當前社會發展的“有擔當”的人?;谙到y視角探索落實立德樹人的實踐進路,在于:增強主體動能,融通“道”“德”提升教師育德本領;活化載體功用,立足“校本”高質量使用教材;堅守核心陣地,錨定“素養”提高課堂質量;優化育人環境,以“德”領航建設學校氛圍。

[關鍵詞]立德樹人;師德;核心素養;德育環境;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 C410[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4-6120(2024)04-0001-19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面對國際國內發展的新形勢、新變化、新挑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對高質量人才培養需要的迫切性也愈發凸顯。高質量人才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在發展過程中應對各種困難挑戰的依靠。黨的十八大報告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和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也成為學界討論的重點與熱點話題。已有研究涉及立德樹人的文化溯源、指導思想、教育內涵、目標任務,“立德”與“樹人”的關系,以及落實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等問題。

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視角,于不同層面對上述問題進行了研究?!奥鋵嵙⒌聵淙说母救蝿帐切聲r期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推進基礎教育現代化的戰略行動?!痹诋斚?,如何“落實”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有研究者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能僅喊喊口號,需要腳踏實地地開展工作,并最終落實到每所學校和每位教師身上”。學校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核心場所,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的責任主體。立德樹人作為深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話語,可從傳統文化沃土中追溯立德之“本”,并獲得立德樹人的實踐啟發。立德樹人是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通過對新中國教育歷程的回顧,堅守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經驗之“本”,以此明晰立德樹人的實踐方向。立德樹人作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最簡潔、最深刻的回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行動指南,可在對新時代精神的理解中深化學校培養目標任務的認識。本文結合追溯文化內涵、吸收歷史經驗、解讀時代精神所獲的認識,從教育活動系統的視角,提出學校立足日常工作的根本系統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行動方略。

一、溯源: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追尋立德樹人的內涵意蘊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立德、立功、立言”被稱為“三不朽”?!傲⒌隆弊畛醯暮x是指一個人因道德高尚被后世效法學習,達到人格的不朽?!皹淙恕钡谋玖x就是培植人才。作為教育話語,立德樹人是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表達。傳統文化中的“道”“德”關系、道德教化中的人性討論等,給予人們立德樹人的實踐啟發。

(一)尊道成德:從“道”“德”關系理解立德內涵

當今時代,人們把“道”“德”合起來講,習慣用道德去衡量一個人的品質與人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與“德”涵義不同?!暗馈痹趥鹘y文化中占據至關重要的位置,但是,到底什么是“道”?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并不容易界定。而“德”則是與“道”緊密聯系的概念?,F代學者在“道”與“德”上具有以下共識。一是“道”被視作天地萬物生成的本原?!兜赖陆洝分袑⑵浔硎鰹椋骸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币蛔汩L示天地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律、法則。張岱年先生指出,“道是宇宙之基本大法,而亦是人生之至善準則”。如天道指的就是天象、自然運行的規律。三是“德”是“道”在萬事萬物中的體現。誠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天地萬物將道或性體現出來就是‘德,而它得以充分體現就是大德或至德”。有研究者對“道”“德”關系作了這樣的總結,“道”是超越宇宙萬物的本體,但它又體現于萬事萬物之中,體現于具體事物中的道,稱為‘德”。由此,“道”與“德”的關系就比較清晰了:“道”為“德”之源,“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體體現。對于人而言,按照“道”的法則與規律行事,即為“德”。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天、地、人,事關系的考察,具有天人合一、萬物和諧共生的思想?!暗馈币苍从趯μ斓厝f物及其運行規律的樸素認識。先賢從天地萬物呈現的各種“象”中獲得啟發,認識萬事萬物的形成、運行之“道”。進而,依天地之“道”而成萬物之“德”成人之“德”。如“天行健”“地勢坤”,就是對天地之“道”的認識,天的“剛健不息”與地的“博大厚重”就是一種“道”,從“道”獲得啟發對應到人(君子)之“德”,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古代先賢在社會秩序、人倫綱常的建構中,也以天地萬物之“道”為重要依據。社會秩序與人倫綱常一旦構建,就成為人行動的“標準”,成為衡量人是否有“德”的重要標準。葉瀾先生在對中國傳統教育精神與智慧的研究中指出,天人關系包括人應依天道之法而行,包括立序和立德。所謂立德,是指人應以天地之德為榜樣立自身之德。文化溯源與“道”“德”關系的厘清,幫助人們打開理解立德內涵的思路。立德需要充分認識領悟“德”背后的“道”,切忌機械地道德灌輸與說教。立德過程是于源頭、從根本上對人進行疏通開導,引導人在理解中獲得道德知識,規范道德行為?;凇暗馈钡睦斫猥@得的有關德性的知識,也才是蘇格拉底所講的“德性就是知識”意義上的知識。立德過程是存“道”于心、化“道”于心的過程,最終表現為人能依“道”而行,尊重“道”的法則、按“道”的原則做人做事。

(二)察性立德:基于“人性”討論探尋立德途徑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指出:“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若其所固有,故謂之德性?!比缜八?,人的德性養成,是道之內化與獲得的過程。道內化于心,以修養、行動表現出來,外化于行即為德。立德首先需懂“道”、知“道”。人之德性養成的過程,就是從無“道”到有“道”,從缺“道”到得“道”,按照“道”的規律與準則為人、做事。正如黃濟先生的觀點,“德”是遵循“道”,也就是宇宙客觀規律和社會基本準則的實踐和行動。人并非生而有德,德性養成需要后天的學習與踐行。賢良品格并非天生而就。在古代,平民要成為有道德有才能可從政的賢才,也就是君子,就得通過教育的提高。古代先賢在人的德才培養之教中,將人性討論與考察作為重要的基礎?!吨杏埂烽_篇即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說“天賦與人的稟賦叫做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靶浴薄暗馈薄敖獭敝g緊密相連,先天稟賦的“性”是“教”的起點,“教”則要遵循天性而行這一“道”的基本原則;至于“德”,則是基于“性”、按照“道”進行“教”之結果。

立德始于“道”,察于“性”,而成于“教”。為實現立德之教,先賢討論了“教”之起點與基礎的人“性”。比較著名的有孟子的“性善論”,即人皆有善心,人天生具有“善端”,人生而就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養成的先天起端。荀子同為儒家代表人物,在人性認識上與孟子卻截然不同。荀子認為趨利避害才是人的天性,他在人性認識上明確提出“性惡論”。到漢代,董仲舒對儒學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在人性認識上,董仲舒提出了不同于“性善論”與“性惡論”的“性三品論”,將人性分為圣人之性、斗筒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在“仁”,斗筒之性在“貪”,而處于中間的中民之性則在“仁”與“貪”之間。并且,他認為圣人之性與斗筒之性不會變化,位于中間的中民之性可以通過教育向“上”發展。顯然,在人性論上,董仲舒有著濃厚的階級社會的等級色彩??v觀中國教育哲學史,關于“教”之基礎的人性討論還有很多,如王充的“性有善惡”等。人性認識為“德”性教化奠定了基礎。在德性養成上,孟子在其“性善論”基礎上提出通過內省,以及養浩然之氣的方法完善品格;荀子則出于“性惡論”的立場認為良好德性的培育是“化性起偽”的過程,應注重道德教育;董仲舒認為,對于可變化的中民之性,通過教化而“成善”,也就是“性待教而為善”“為善去惡”。不管是內省、養正還是改變的方式,都需要一個持續的過程??偠灾?,先賢基于人“性”考察與認識,提出了立德之道。

(三)鑒往知來:傳統文化中立德樹人的核心要義及其當下啟示

在人類社會,首先存在不分地域、超越種族、跨越時空的,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道德,如真誠、善良等。然而,道德又具有時代特征??v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在不同階段,道德具有不同的“標準”。在與傳統文化相對的具有鮮明等級性的古代社會,道德也具有濃厚的等級色彩。不管在統治階級內部,還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當個人思想與行為符合社會的“秩序”“治理”的要求,就是有“德”的表現。古代教育本身也具有濃厚的等級性,課程與教學內容也偏重思想教化與人文熏陶,教學方法較為注重傳授、問答與記誦。這在根本上符合所要“樹”之人的要求,就是具有古代社會所要求的有“道德”的人。

時至今日,道德的標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傳統文化蘊含的立德、立德樹人的思想方法對當下仍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為當下探討立德樹人命題提供了豐富的智慧。首先,學校立德樹人要建立在學生對“道”的理解之上。就是說,學生要理解學校的各種道德規定、道德要求,從源頭上疏通道德學習的障礙。其次,真正的立德,需要從“規范”背后的“道理”用力,引導學生理解蘊含于規范背后的“道”。對于教師而言,則需要對“教之”道””的體悟,也就是按照“教”應有的方法育人,走出道德規定、道德灌輸的粗放模式。再者,立德教育要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之個“性”充分研究思考,因勢利導施之以教。而立德作為養成過程,需要學校把德育貫穿于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始終,以及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立德所要達到的存道于心、化道于行,則需要走出書本局限,重視學生言行的教育,在知行統一中開展立德樹人實踐,衡量其成效。

二、守正:回顧新中國教育發展歷程明晰立德樹人的實踐方向

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前提是“守正”?!笆卣本褪强偨Y新中國成立以來七十多年的寶貴教育歷史經驗,堅定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正確理論的指引,堅持德育為首的學校教育基本經驗,堅守學校教育的社會主義政治實踐的內在屬性。也就是,守“理論”“經驗”與“屬性”之正?!袄碚撌卣笔沽⒌聵淙嘶貞恕叭说娜娑杂砂l展”的最終目的,“經驗守正”使立德樹人延續德育為首的學校教育寶貴特征,“屬性守正”使立德樹人符合社會主義政治實踐的應然要求。

(一)理論守正:立德樹人回應“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之最終目的

教育發展需要教育理論的指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全面學習蘇聯教育教學理論,并以之指導教育實踐。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學者開始大量譯介西方教育教學理論成果。近年來,我國學者開始積極嘗試建構“本土”教育教學理論,如“生命·實踐”教育學理論。但總的來說,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學說是我國教育發展與實踐的根本指導理論,這一點在不同時期黨的教育方針中同樣得到了體現。事實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是指向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教育,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以及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及社會生產關系決定了人很難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從生產力及生產關系分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形態,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生產力不發達、階級存在的社會,人很難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也是社會主義社會超越先前形態社會的優越性之體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也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應有之義。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理論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指導理論。全面發展教育是對等級社會與剝削社會中人發展的片面化甚至人的工具化、異化的超越。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包含了人的完整發展、和諧發展、多方面發展和自由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過程是人不斷走向自由和解放的過程”?!白杂砂l展”教育,在目的上是體現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根本地位的發展;在過程中是蘊含了人的主動、自主、獨特性與個性化的發展;從結果來看則是具有人的解放旨趣的發展,也就是人走出物的奴役、他人的奴役以及自我奴役的發展。立德樹人是在全面而自由發展這一總的目標框架下進行的。全面發展教育在黨的教育方針的表述中雖然經歷了從“德智體”到“德智體美勞”的豐富發展,但是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未變。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的立德樹人教育實踐以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理論為指導,在體現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需要的同時,最終指向人的需求。事實上,立德樹人教育支持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內在機理也是對“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的培養。

(二)經驗守正:立德樹人遵循德育為首

的學校教育基本特征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不同時期黨的教育方針的表述中,德育始終處于學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包h的教育方針是一個時期黨和國家有關教育事業發展的總體性指導方針和綱領性政策表述(內涵),規定了一個時期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任務、價值取向與教育目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方向性、針對性和強制性(性質),是各項教育決策、各級各類教育管理以及學校具體教育活動的政策根據(作用)?!秉h的教育方針是學校教育教學各項工作開展的根本指導,具有權威性。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黨的教育方針隨時代發展而豐富,而德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的首要位置一以貫之(詳見表1)。

從黨的教育方針來看,始終堅持以全面發展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全面發展內涵不斷豐富,具體經歷了從“德智體”“德智體等”“德智體美等”到“德智體美勞”的不斷豐富,而德育的首要位置從未發生變化。七十多年來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的教育實踐的歷史,促進人們對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理解,七十多年來“以德領航”的教育實踐是當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寶貴經驗。

(三)屬性守正:立德樹人符合社會主義政治實踐的應然要求

人的成長與發展,當然包括他能接受的學校教育,總是與其所處時代的現實基礎與外在條件相關?;仡櫺轮袊闪⒁詠砥呤嗄甑牟煌A段,學校教育在教育教學理念、媒介、組織方法等方面均表現出了一定的時代特征。但是,教育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體現在社會主義道德培養這一特征上。在道德教育目標上,注重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建設之間的緊密聯系。也就是,通過教育引導人成為具有社會主義價值觀念與道德的“國家人”與“社會人”。個人的理想信念、人生價值與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緊密相融。在道德教育內容與方法上,使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革命歷史等內容素材,培育新一代的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皩W校教育教學是在國家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主導下的人才培養活動”,具有政治實踐屬性。我國教育旗幟鮮明地為無產階級服務、為社會主義制度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立德樹人的重要特征。通過“以德領航”的全面發展教育使個人融入社會與國家的建設發展,培育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可靠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如前所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史是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實踐屬性的,在根本上指向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的歷史。德智體美勞五育課程就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內容載體,這也是立德樹人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政治實踐活動屬性的主要體現。也只有“五育”并舉、“五育”融合,才能走出“主知主義”等教學,擺脫功利化教育,也才能培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需要的良好德性與才能?!拔逵辈⑴e的全面發展教育是將人的充分實現與解放的教育之內在目的,與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事業的需要統一的教育。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的教育實踐堅持了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理論的根本指導,堅持“以德領航”的全面發展,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政治實踐屬性根本原則,是當下立德樹人教育的寶貴經驗,也是準確把握立德樹人教育方向的重要方法。

三、開新:結合新時代特征準確把握立德樹人的當下任務

如前所述,“守正”體現在堅定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理論對我國教育的引領地位,堅持德育為首的學校教育基本經驗,堅守我國教育應有的社會主義政治實踐屬性。時代發展對人的素養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因而,立德樹人伴隨時代發展也具有“開新”的內在需求。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點,人們正處于全球經濟一體化、多元文化共存、各種思想意識相互博弈、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世界范圍內存在各種“沖突對立、血腥掠奪、貧富分化以及生態危機等”,我國則處在發展不均衡、亟需在高精尖技術領域獲得突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迫切的時代?!伴_新”就是綜合分析新時代國際國內出現的新發展、新機遇、新可能,正視面臨的新問題、新困難、新挑戰。也就是,通過立德樹人培養能夠迎接新階段任務、回應新時代挑戰、勝任新發展要求的,當今中國、當下時代、當前社會所需要的時代新人。

如前所述,立德樹人作為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蘊的,當下中國教育的一種凝練式表達,既指明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也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實踐方法。換言之,我國教育在目標任務上是以德領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在實踐方法上,是以“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的全面發展教育方式,為社會主義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發揮關鍵作用,是國家教育目的和學校培養目標實現的基本憑借,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目標的基本載體。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2020年修訂《方案》)中,將普通高中培養目標表述為:“普通高中課程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庇欣硐?、有本領、有擔當(以下簡稱“三有”)的時代新人“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2022年4月,教育部頒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方案》)及語文等16門學科的課程標準。2022年,《方案》明確將“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作為培養目標。有研究者指出,分析“‘三有的內涵可以發現,其將黨的教育方針中‘立德樹人的涵義進行了具體化、明晰化、豐富化”。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國家層面對教育工作任務的凝練概括,課程目標則是立德樹人任務的“具體化”。

立德樹人是國家教育任務目標的凝練表達,“三有”時代新人是學校層面的培養目標,而在課程層面則是更為具體和細化的各學科發展“核心素養”目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三有”時代新人培養目標與各學科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內在一致,共同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要準確深刻地理解把握立德樹人的當下任務,需要結合新時代背景深入解讀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的“三有”培養目標、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學校層面按照“三有”要求培養時代新人就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面對新階段任務、新時代挑戰、新發展要求,綜合分析2020年修訂《方案》、2022年《方案》及義務教育與普通高中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反思“三有”的關鍵,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當下要義?!坝欣硐搿币c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聯系起來,關鍵要培養新一代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的“自信與堅定”的價值觀念;“有本領”需要在當下時代的挑戰中去理解,重點是培養新一代“和諧與自主”的能力;“有擔當”則要在個體與社會發展進步的關系中去考察,關鍵在于提升個人的“責任與合作”品格。

(一)自信與堅定:培養能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有理想”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是‘兩個百年奮斗目標?!薄坝欣硐搿本褪悄軌颉皩€人追求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钡膲粝牒蛯嵺`中去。誠如有的研究者所言,“新時代青少年應自覺把追求個人理想與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結合起來,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彰顯人生價值”。培養“有理想”的一代新人,需要培養其作為中國人的自信,在自信中堅定理想。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遇了帝國主義列強欺凌,這一段屈辱史也是削弱中國人自信的歷史。為了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很多仁人志士進行了制度、道路等方面的艱苦探索。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中華民族才走上了一條真正的通向民族復興之路。一百多年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富強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重建自信的歷史。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學校就要培養新一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幾方面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接受了革命與建設實踐檢驗的、科學可行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發展的道路上,在學習、闡釋、深化、應用、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因時、因地、因情形成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實踐中豐富發展起來的,在全世界范圍內具有極大的先進性與優越性的社會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則是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凝聚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以及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滋養、充盈中國人精神生命的先進文化。通過自信培養,確證新一代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引導他們做“自信豪邁的中國人”。

“有理想”的人絕不是空想的人,而是在身份認同和文化等方面自信的基礎上,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能夠堅定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的人,堅定地實踐是有理想的現實表現。也就是說,培養愿意為國家發展盡心盡力、踔厲奮斗的中國人?!啊袊艘馕吨谥腥A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自覺,并在其中獲得自我身份的認同與確證?!敝袊鳛榻y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幾千年發展中形成了多元一體格局。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年青一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堅定的中國心與中國精神,能堅定投入到國家與社會建設中。這樣,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才具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培養“有理想”的人作為立德樹人新時代目標,就是引導新一代立志明志,牢固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宏遠理想與氣魄,將個人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成為自信而堅定的實踐者。

(二)和諧與自主:培育可應對當下時代挑戰的“有本領”的人

對于每一個人而言,新時代既帶來了各種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存在各種挑戰?;貞聲r代挑戰需要“有本領”。真正“有本領”的人是能夠調節自我、身心和諧,具有做事能力且正確做事的人。具有“強健體魄、健全人格、積極心理”的身與心的和諧是“有本領”的基礎。如前所述,步入新時代,在享受發展成果的同時,難以避免遭遇時代病的影響。人們正處于一個越來越高度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的社會,人如同在既定軌道上的行走者,個人成長遭遇片面化危機,不利于身心的和諧整全發展。人們也陷入了物質生產力提升,精神與文化生產力發展卻相對滯緩的困境。物質的豐裕使有的人陷入物的牢獄,面臨內心空虛、精神空洞,追求更高生命境界的意識被遮蔽,身心和諧發展受阻的挑戰。和諧還指物質占有與精神發育的和諧,人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能以文化滋養個人精神世界,人能夠擺脫“物”的束縛,尋找物質與精神的平衡。立德樹人以“五育”并舉方式,培育人的強健體魄、良好心智、美好心靈,使人內在和外在、精神與身體和諧統一。

人的本領源于主動成長。積極自主是獲得本領的基本方法,需要人具有主動精神與樂觀向上的人格。社會層面客觀存在的就業機會不足、利益分配不均、貧富差距仍然存在、發展空間受限等問題,使一些青年人態度消極,甚至開始懷疑努力進取的意義。受社會環境影響,一些中小學生也面臨人生方向迷茫、價值與意義感缺失的成長困難。根據時代產生的新問題新挑戰,培育人的自主精神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自主是人的一種自育、自覺能力,是自覺打開生命多種可能的精神與態度。面對發展機會不足、利益分配不均等現實挫折,應保持積極進取態度,發揮個人能動性而不斷拓寬人生廣度、增加人生厚度?!坝斜绢I”作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重要目標任務,就是要培育學生的和諧品質與自主精神,教育學生積極尋找人生價值與真諦,積極成長,具有自主生活能力,進而為國家與社會發展貢獻一己之能。

(三)責任與合作:培養能推動當前社會發展的“有擔當”的人

時代呼喚擔當,社會進步需要有人擔當,我國社會的新發展要求需要年青一代“有擔當”。2022版《方案》在對“有擔當”這一目標的闡述中,涉及個人與長輩、集體、社會、國家、自然等關系中的責任?!坝袚敗本褪侨四軌蜃叱觥盀樽晕摇钡莫M小空間,能站在他人的立場、社會的層面、國家的高度、世界的范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界甚至天地自然的境界,來思考、定位自我與“他者”的關系。有研究者指出,“我們今天的教育正在培養越來越多的有知識技能、聰明能干卻缺少深度文化價值陶冶的‘空心人”。滋養人類的文化是為人類不斷進步奠基的文化,引導人類進步的價值是包含了真、善、美與責任等永恒要素的價值。古今中外在思想文化、科技哲學等方面的有大成者,很多都抱有對整個人類的同情與憐憫,具有對人類命運的責任感。他們能走出低級生活趣味,站在超越自我的高度,本著為人類謀福祉的胸懷,投身于其所從事的物質或精神的生產領域,做出巨大的貢獻。責任感與遠大抱負有助于激活個人創造、求新、擔當的精神勇氣。責任感培養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合作是社會人的本質屬性,也是擔當的實現途徑。當前社會是一個各行業、各部門、各人群高度協作的社會。作為社會的一員,個人在“社會化”中獲得個人發展與價值實現。社會人需要在社會中合理定位自我,在利眾的實踐活動中追求生存與發展,獲得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及分工的細化,使當前社會具有高度協作特征。很多時候,個人對于社會而言的物質與精神文化財富的生產,需要在與他者合作中實現,因而,合作精神也是個人“有擔當”的基本表征。立德樹人就是要培養個人將來步入社會所需要的、與他人合作的協作能力與合作精神,培育個人利眾合作的思想觀念??傊?,面對教育的個體競爭功能被放大等困局,強調立德樹人就是引導教育重回育人本質,就是要回歸教育培根、鑄魂、啟智、育心功能,教人學會協作,培養人的擔當精神。責任感與合作精神也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品格,是“社會人”應有的基本要求。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突出學校教育的“育人”屬性及教育本身的“公共”屬性,培養青少年成為“有擔當”的一代新人。

四、基于系統視角探索落實立德樹人的實踐進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鄙钊胗^察認識事物、把握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需要運用系統思維與方法。從系統視角分析,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構成及影響要素包含教師、學生、內容、方法、目的、媒介、環境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抓住教育活動組成要素系統推進。其中,教師發揮育人主導作用,內容是育人核心憑借,而教材又是內容的核心載體,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學校育人環境或顯性或隱性地對師生的教與學產生作用??梢詮慕處熡卤绢I提升、教材的高質量使用、課堂教學方式變革與學校育人環境優化幾個要點著力系統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立德樹人內涵意蘊與實踐方法的追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寶貴教育經驗的梳理總結,基于新時代特征對立德樹人當下任務目標的理解把握,從思想理論與實踐經驗層面為系統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見圖1)。

(一)增強主體動能:融通“道”“德”提升教師育德本領

教育區別于其他社會活動最為本質的特征是育人,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作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承擔者,“教師自身的道德人格是引導和教育學生的前提,除此之外,教師還必須具有教育學生的能力,即育德能力”。廣大教師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體。教師隊伍整體“育德”本領的提升是關鍵,也就是說,需要提升學校立德樹人行動主體整體的“動能”。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很多教師陷入了技術主義陷阱,成為蜷縮在自我專業領域中的技術人員,丟失了師者應有之“道”。道的丟失使師德養成與發揮缺失本源支持。教師育德本領的基礎是教師作為師者的德性修養。師德修養又源于教師對師道的體悟覺察。教師的育德能力是在對師道具有一定認識的前提下,養成良好師德,進而在實踐中將師“道”轉化為立德樹人的真實行動的能力。師道體現在“教”的目的上,就是教師知道為何而教?教的根本在于教以成人。而成人又體現在自主人、社會人、國家人不同層面。師道體現在“教”的方法中,就是如何施教,教的關鍵在于啟發、誘導、培育、喚醒。

從“道”與“德”關系來看,教師作為立德樹人的實踐者,就要把師道轉化為師德、師能。也就是把教以成人的目的,啟發、誘導、喚醒、培育的方法轉化為個人日常的育人實踐。教師需要以專業發展為依托提升育德本領,在師德、師能提升中承載師道,成為良善的育德者。作為育德者,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還需提升專業精神,在專業實踐中追問和反思教師角色的文化意義,確證個人身份的政治屬性。從教師成長的培訓提升、實踐反思、互助合作幾條主路徑來看,在培訓內容及活動組織中,可加重教師政治素養、社會責任、專業自覺等內容,重建教師教育教學價值觀。教師在日常育人實踐及同伴合作交流中,則要主動超越知識傳遞層面,從自主人、社會人、國家人的培養反思重構自我育人行動。綜合言之,要充分利用各條專業發展路徑,在“明師道、強師德、提師能”中增強自我育德本領,成為具有良好政治素養,具有為國育才、為黨育人價值自覺的中國教師與人民教師,提升為社會進步培養具有生產能力與協作品質的社會人的責任意識,成為能夠按照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組織教學、培育學生生命自主自覺的教育者。

(二)活化載體功用:立足“校本”高質量使用教材

課程包含了教育教學內容及其進程的安排,課程既是實現國家教育目的也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載體。教材是最為核心的課程資源,體現了國家意志,反映社會主流文化,滿足教育教學需要。教材作為課程內容的物質載體與教學的核心媒介,在內容安排上既要遵循知識的邏輯又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與認知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使用教材,完成課程目標,進而促成更加上位的學校培養目標和國家教育目的的實現。有研究者指出:“教材建設是百年大計,教材既要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民族信念,又要反映科技進步,知識增長,還要體現科學育人規律,涉及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比缃y編教材就“是國家意志、優秀傳統文化和科學知識學科化的載體,它承擔著傳遞主流價值思想、傳承人類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學科知識的承續創造等使命”。教材作為國家事權,融入了學科專家、課程與教學專家、專家型教師的智慧。教材所選擇學科知識是學科知識系統中基本的知識,也是后續深化學習所必需的知識。在知識編排上,教材所呈現的順序與方法既要符合知識的邏輯,又要符合學生認知的邏輯。在我國,教材研究、教材建設、教材開發已上升到“學科”高度,“教材學”成為學界的重要關注點,教材質量不斷提升。然而,未經充分使用的教材只是“靜態”的存在,僅僅具有育人的“潛能”。經過充分活化使用的教材才能夠發揮其應有的育人價值。要發揮教材的育人載體功能,就需要教師深度理解并高質量使用教材,使蘊藏于教材中的育人價值獲得實踐轉化。要培育“三有”時代新人,就要求教師立足“校本”,深度挖掘和充分使用教材,理解教材的邏輯與思路,因情因地組織實施教學。

立足“校本”首先意味著教師立足地域、校情、學情加工開發教材。就目前而言,我國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均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需要立足地域、校情、學情,二次開發、加工教材,縮短教材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教師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需求對教材進行文本轉換,結合地方文化特征、學生生活經驗、當地生產實際,呈現給學生能夠“活學、活化、活用”的知識內容,使知識真正內化為學生的人格、能力與修養。立足“校本”深度挖掘高質量使用教材,可以利用校內同伴資源以合作備課等“校本”教研形式開發教材。學校通過制度建設,引導教師通過合作備課等方式,在集思廣益、交流互動中深化理解、加工、高質量使用教材。課程方案與標準研讀對于教材的理解使用具有重要意義。教材是基于課程標準的課程開發文本,是將標準具體化、內容化的結果。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時對國家課程的理解非常重要,教師高質量使用教材也需要理解國家課程。因而,研讀課程方案與標準也是教師合作備課等校本活動的重要方式。

(三)堅守核心陣地:錨定“素養”提高課堂質量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核心陣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堅守課堂這一根本陣地。如前所述,“立德樹人”是國家層面教育指導思想的凝練式、概括式表達,“三有”時代新人是學校層面的培養目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各學科課程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導向制定教學目標、組織開展教學。自上而下是立德樹人作為指導思想引領教育教學實踐,自下而上則是教師立足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見圖2)。落實立德樹人、培養“三有”時代新人、發展核心素養三者之間內在地一致,自上而下一脈相承、聯系貫通。有研究者指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根本出發點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核心素養包含了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坝欣硐搿备叨雀爬藭r代新人應有的價值觀念,“有本領”是對時代新人應有關鍵能力的總體描述,“有擔當”是對時代新人應有的必備品格的濃縮表達。對于各科教師而言,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制定教學目標開展教學,就是落實課程目標、培養“三有”時代新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教師要走出“育分”式教學,積極吸收國家課程與教學改革理念,建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能積極促進學生生命自主自覺、社會責任感、國家認同與文化自信等充分發展的課堂教學。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來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培養自信堅定、和諧自主、有責任善合作的“三有”時代新人對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對于學校與教師而言,立足課堂教學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就是守住根本,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度教學是學界認可的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深度教學超越膚淺理解、機械記憶、簡單重復的淺層教學,具有“學生深度理解知識,師生、生生深度合作與對話,學科知識向實踐深度轉化,學生具有深度的學習自主與自覺”,教學和地方性知識與文化深度融合,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等特征?!安煨粤⒌隆钡膫鹘y立德思想方法,啟發教師要根據每一位學生的性情與人格而因材施教。學生內心都具有求知、探索、主動、發展的“人性”特征。通過深度教學,引導其感受深度學習的本真意義,提升學習投入度,養成積極人格,激活探究欲望。也是在深度學習中,學生真正理解了知識背后的方法、本質及文化意義,而能夠轉識成智慧,化知為品行。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責任感等得到培育,是立德樹人教育目標任務在課堂中的實現過程。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課堂教學需注意以下關鍵。一是突出實踐。注重學科知識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結合,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不僅在“學以致用”中活化知識,而且在“用以致學”中引導學生尋找“學”的更高價值,追求“學”的更高意義,確立學習者主體角色。在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教學中,通過實踐提升學生的價值辨識力、文化自信心,以及國家認同感。在自然科學類課程教學中,通過在實踐中檢驗知識,在生活中深化理解、運用知識,提升對知識的興趣,達到化知識為素養的目標。二是重視跨學科主題教學。教師要堅定學科育人立場、堅守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本著育人為本的理念組織教學,嘗試打破學科壁壘,嘗試不同學科教師合作的跨學科教學,重視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綜合問題能力的培養,這也是新課程方案與標準的重要理念。學校在教學管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錨定“素養”,培養發展學生參與國家建設、融入社會生活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基本路徑。

(四)優化育人環境:以“德”領航建設學校氛圍

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的指導下,學校應當具有以德領航的教育教學氛圍。只是,教育工具主義以及功利化教學環境遮蔽了學校本有的育人環境氛圍。生物學中,自然環境對生物性狀具有篩選作用,總的表現為“適者生存”。環境對生物性狀的選擇,根本上也是對基因的選擇。區別于一般生物的是,人構建了具有各種道德、規則的人類社會。從古至今,人類社會形成了對個人具有普遍導引作用的價值觀念體系。如真善美就是超越了膚色、民族的普適性道德標尺。如同自然環境對生物性狀與基因的選擇一樣,人類社會的道德規范是人的行動與內在品質的“篩子”?,F代生物學發現,環境在具有篩子作用的同時還是能動者,就是說,環境不僅僅選擇生物的性狀與基因,還激發生物基因的表達,使生物某些潛在的性狀表現出來。人類社會的道德規則也具有這樣的作用,在選擇人的道德品質的同時塑造人的道德品質。當具有良好道德修養(如誠信、友善)的人能夠更好地在社會中發展生存的時候,首先意味著社會對其道德的肯定與選擇。同時,還意味著對道德的激活,也就是鼓勵人養成道德。社會環境對人的德性養成不僅是篩子,還是能動者。人文環境不僅“篩選”人的美德,還激活促成人養成美德。從人的成長發展來看,就是環境育人。

學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路徑選擇中,要把良好的德育環境氛圍營造作為重要抓手。其一,可著力建設蘊含德育意義的校園物質文化。學??稍谖幕瘔?、校史館、長廊等硬件建設中,充分融入德育元素(如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元素),以物質文化環境育德。其二,超越、揚棄“智育中心”的學校教育氛圍。不以分數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在優秀學生評選中,在學校學期內、學年內活動的計劃開展中,綜合考慮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并且,學期中、學期末在全校范圍內,評選“道德之星”“文明學生”,這也是很多中小學一貫的做法??傊?,要努力營造積極的精神文化育德氛圍。其三,發揮班集體德育陣地作用。學校引導班主任探索豐富多彩的班集體生活,積極探索班集體綜合實踐活動、社會實踐課等,使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增強集體意識、提升集體責任感。

學校作為專門的人才培養機構,常常陷入功利主義和立德樹人的矛盾中。學校落實立德樹人任務,還需要良好社會環境的支持。人最終都要走向社會,在社會中生活并獲得個人價值的實現。社會上過分注重學歷、出身的用人標準,誘使學校教育陷入分數至上與競爭主義的泥沼。因此,還要營造更好的社會量才用人的環境,這在間接上也是一種“社會教育力”。國家層面通過宏觀調控、價值引導,積極建構更多元包容、更公正公平的社會環境。在人才選拔中加重品德及綜合素養考查,為不同出身、具有不同技藝的人開辟廣闊的發揮空間,以此支持學校教育工作回歸立德樹人本質。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30):4-27.

[2]馮永剛.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3(7):11-21.

[3]陳始發,朱格鋒.論習近平立德樹人重要論述的邏輯理路[J].現代教育管理,2021(5):15-21.

[4]馮建軍.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與實施路徑[J].人民教育,2019(18):39-44.

[5]李宜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時代內涵、價值意蘊和實踐取向[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3(7):1-10.

[6]劉娜,楊士泰.立德樹人理念的歷史淵源與內涵[J].教育評論,2014(5):141-143.

[7]藍進.道德經導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6:124.

[8]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7.

[9]江暢.本體概念的含義及其與“道”“德”的關系[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1-8,172.

[10]丁禎彥,臧宏.中國哲學史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1.

[11]葉瀾.中國哲學傳統中的教育精神與智慧[J].教育研究,2018(6):4-7,23.

[12]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40.

[13]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21.

[14]黃濟.教育哲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75.

[15]孫培青,杜成憲.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3.

[16]李世忠,王毅強,楊德齊.《大學·中庸》新論[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101.

[17]王國軒,譯注.大學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16:57.

[18]陳超群.中國教育哲學史:第一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50.

[19]王本陸.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3.

[20]扈中平.“人的全面發展”內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3-8.

[21]郭文安,田友誼.培育時代新人:新時代主體教育論的歷史使命[J].教育研究,2022(11):31-41.

[22]石中英.關于貫徹落實教育方針問題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7(10):36-40.

[23]程良宏,趙建梅.教學的政治實踐屬性及其深化體認:兼析教學作為政治實踐的歷史傳統、當下表征與深化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93-102.

[24]王德勝,馬和民.向善之心,何以可能?[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52-57.

[2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2.

[2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7]朱旭東,李愛霞.論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的全面貫徹[J].課程·教材·教法,2022(12):4-13.

[2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9]吳安春,姜朝暉,金紫薇,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學習研究之十[J].教育研究,2022(10):4-13.

[30]孟慶濤,齊媛,侯金芹,等.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根鑄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學習研究之一[J].教育研究,2022(1):11-22.

[31]劉鐵芳,王暉.培養自信豪邁的中國人:立德樹人的當代使命及其實現[J].中國教育學刊,2020(12):76-81.

[32]劉鐵芳,黃繼勇.培育價值:當代中國教育的返本開新[J].中國電化教育,2021(1):1-6.

[33]劉霞.中小學教師育德能力及其培育[J].中國電化教育,2022(7):127-133.

[34]魏寶寶.教師成為專業能動者的角色重構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22:71-119.

[35]曾天山.我國教材建設的實踐歷程和發展經驗[J].課程·教材·教法,2017(12):17-23.

[36]程良宏,黃曉茜.統編教材的載體屬性及其學?;瘜嵤J].課程·教材·教法,2020(11):28-35.

[37]崔允漸,郭華,呂立杰,等.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標準與實踐向度(筆談):《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現代教育管理,2022(9):6-19.

[38]魏寶寶,孟凡麗.我國近四十年教學改革特征與教師專業人角色審視[J].當代教育論壇,2021(3):19-31.

[39]李祥,吳倩蓮.民族地區教育內生發展:問題生成、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向[J].民族教育研究,2022(4):39-46.

[40]李亞娟,李建會.環境在適應中的作用:從“篩子”到“能動者”[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9(3):13-18.

(責任編輯:李文玉)

Keeping the Foundation and Opening the New: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School

WEI Baobao?2 XI Hairong WANG Qingxia?

(1.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17,China;

2.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Xinjiang,Urumqi,Xinjiang,830017,China)

Abstract: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s an educational discourse rooted i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 tional culture,which can be used to obtain th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inspiration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from the trac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It responds to the ultimate goal of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follow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education with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irst priority,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ist political practice.The current tasks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the ligh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are to cultivate "ideal"people who can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 ation,so that they can become confident and determined practitioners;to cultivate students'harmonious qualities and au- tonomous spirit,so that they can become "competent"people who can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current era;and to culti- vate students'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cooperative spirit,so that they can become "responsible"people who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ociety.The practical way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 vating people based on a systemic perspective is to:enhance the motivation of the main body,integrate "morality"and "ethics"to improve teachers'moral education skills;activate the function of the carrier and use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n high quality based on "school-based";stick to the core position and anchor "literacy"to improve classroom qualiy;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o lead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atmosphere with "morality".

Key words: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teacher's vitue;core literacy;morality education environ-ment;traditional culture

猜你喜歡
師德立德樹人傳統文化
在“四史”學習中涵養高尚師德
師德考核“ 量化”實踐與思考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