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補”助力教材二次開發

2024-04-24 08:44彭清香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方志敏詹天佑事例

彭清香

對于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語文學科,教師應根據文本特點和教學目標,增補相關教學資源,從而達到聚焦學習目標、符合學情實際、提高文本教學效率的目的。筆者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三篇課文的教學為例,談談增補教學資源的策略。

一、增補寫作背景,讀懂言外之意

一般情況下,文本的寫作背景不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很多教師將其視為拓寬學生視野的內容,教學時很少在寫作背景上下功夫。但是,有些文本借助寫作背景來教學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年級下冊的《牧場之國》描寫了荷蘭美麗、幽靜的牧場風光,營造了動物、人類與環境統一、和諧的美好意境。文本特別之處是“這就是真正的荷蘭”在文中出現了四次,第一次出現在第二段段尾,第二次出現在第三段段首,第三次出現在第四段段尾,第四次出現在文末,并獨立成段。這句話在全文起到了總起和總結作用,表達了作者對荷蘭牧場寧靜、安詳、悠閑、和諧的環境的贊美。在解讀教材時,筆者總感覺作者似乎在用這句話暗示著什么。帶著疑問,筆者搜索了作者寫作的背景資料,疑問得以解決:作者不斷重復這句話不僅僅為了表達贊美之情,也含有反對戰爭、贊美和平之深意。

課堂教學中,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基本能從語句表達的效果上理解這句話反復出現的妙處。在此基礎上,筆者給學生提供了問題支架:“除了強化表達效果,作者反復強調‘這就是真正的荷蘭,是否因為他還有想說而未明說的話呢?”這一問題讓學生的探究興趣高漲,學生紛紛猜測:“難道還有假的荷蘭?”“世界上還有另一個荷蘭嗎?”“假的荷蘭在哪里?假的荷蘭是什么樣子?”“這個問題莫非與襄陽市和南陽市爭辯諸葛亮躬耕隱居地一樣?”在學生莫衷一是之際,筆者出示了本文寫作背景。

卡雷爾·恰佩克是捷克著名作家、劇作家、新聞記者。他大學畢業后任新聞記者,后從事文學工作,著有小說、劇本、游記等。他的哥哥約瑟夫·恰佩克是一位愛國主義作家,后來被德國法西斯殺害,他便積極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斗爭中?!赌翀鲋畤穼懹?0世紀30年代。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云密布整個歐洲。恰佩克在游歷歐洲時看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留下的滿目瘡痍,有感于此,他寫下這篇《牧場之國》。

這些寫作背景給學生打開了一扇窗。經過合作探究,學生明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很多歐洲國家包括作者自己的國家捷克還未從戰爭的陰霾中走出來,作者游歷荷蘭時感受到一份獨特的寧靜、和諧和美麗,轉化為文字,就是《牧場之國》。作者反復強調“這就是真正的荷蘭”暗含了作者向往和平、寧靜、自由生活的情感。教師根據文本內容適當增補的寫作背景,讓學生透過字里行間深入理解了文本內蘊,發散了思維,開闊了視野。

二、增補鮮活故事,涵養精神

基于小學生的認知實際,現行教材所選文本大多采取一個文本講一個故事的形式,這種形式可使內容更集中,也更符合小學生的閱讀習慣,便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不足之處是不便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主旨。在二次開發教材時,教師可以從文本內容出發,增補與文本內容相應的故事。

五年級下冊的《清貧》是一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所寫的故事通俗易懂,但對于“清貧”的內涵及共產黨員堅定的革命信念,學生常常止步于詞句的標簽性解讀。怎樣將這種標簽式的認識轉化為對“清貧”“信念”內涵的認同呢?筆者采用“三讀故事”的方式展開教學。

一讀教材故事。筆者要求學生緊扣單元語文要素,研讀課文故事中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猜測他們的想法,了解作為閩贛蘇區最大的官——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閩浙贛軍區司令員的方志敏身無分文、一窮二白的“清貧”。這一任務,學生通過反復閱讀,很容易完成。

二讀拓展故事。為讓學生理解方志敏清貧的精神實質,筆者給學生補充了閱讀材料《回絕母親》《節約每個銅板》《拒收棉襖》三個有關方志敏的故事。學生讀完故事,筆者設計了下面的思考題:根據這三個故事,說一說你對“清貧”中“清”字的理解?學生說“清”是“回絕母親,不拿公家一分錢的一清二白”,是“節約每個銅板的清貧如洗”,是“拒收老百姓財物的兩袖清風”。筆者相機點撥:“‘清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水清,后引申為純潔?!遑毝嘀缸x書人的貧窮,或指廉士安貧、有節操。請大家結合三個閱讀材料討論課文中的‘清貧指什么?!睂W生討論后得出結論:在文中,“清貧”指共產黨員方志敏清廉、樸素、有節操。

三讀增補故事。為讓學生理解“清貧”不僅是方志敏烈士的追求,更是共產黨人的普遍價值觀,筆者給學生提供了有關朱德、周恩來、焦裕祿、孔繁森四名共產黨員清貧一生、廉潔奉公的故事,并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在支撐著方志敏和這四位先輩簡樸一生、清貧一生、奉獻一生?”學生將這五名共產黨員的故事放在一起比較閱讀,發現他們有共同的認識和追求:革命事業高于一切,個人生活必須服從于革命事業;希望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正是這樣的信念讓他們選擇了清貧的生活。筆者順勢總結:“這種來自內心深處,支撐他們堅定追求、持續奉獻的信念,就是‘信仰。所以,‘清貧不僅是方志敏所說的革命者的美德,更是共產黨員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p>

教學中,筆者借助方志敏的三個故事和四名共產黨員清貧一生的故事,將共產黨員崇高的精神、品質具體化了,學生在開闊視野的同時,深刻理解了“清貧”的內涵,并將方志敏的“清貧”延展到所有共產黨員身上,這樣的教學效果僅靠文本解讀是難以達到的。

三、增補案例,遷移運用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議論文,教材編排有兩個主要意圖:一是體會課文是怎樣用事例證明觀點的;二是仿照課文,學習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對小學生而言,這兩個學習任務難度較大。為降低學習難度,筆者結合議論文特點,增補了《詹天佑》一文,引導學生學習論據與觀點之間的關系。

學習《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詹天佑》,并提問:“如果將詹天佑的事例運用到課文中,你們覺得合適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梳理出《詹天佑》的邏輯結構:帝國主義阻撓—修建鐵路難度大—立志建成、艱苦奮斗、敢于創新—鐵路建成。經過討論,學生一致認為詹天佑的事例無論在表述內容上還是在表述順序上,都與課文的中心論點“從常見的現象出發—不斷發問,追根求源—最后找到真理”之間沒有內在邏輯聯系,所以并不合適。這樣,學生借助案例深刻地認識到議論文中的事例與觀點必須有緊密的聯系。

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課后小練筆引導學生思考:“能否用《詹天佑》這一事例證明‘有志者事竟成這一觀點?”學生再次利用思維導圖思考,認為“立志建成”“鐵路建成”與“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成”完全契合,所以,詹天佑的事例能夠證明“有志者事竟成”。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借鑒課文中事例的表述方式,將《詹天佑》中詹天佑立志建成京張鐵路并最終建成的事例進行改寫。學生按照課文“總述—事例—結論”結構仿寫出了較好的議論片段,實現了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遷移和運用。

(作者單位:宜昌市秭歸縣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猜你喜歡
方志敏詹天佑事例
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
第二屆方志敏文學獎征稿啟事
方志敏建造的奇績和奇功
傳神寫照,意味深長——寫人要關注具體事例和細節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致方志敏——寫在方志敏誕辰120周年
詹天佑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簡介
中國十大憲法事例(2017)
方志敏創建閩浙贛蘇區及其光輝業績
32項工程喜獲第十一屆詹天佑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