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創新體系研究

2024-04-24 12:57洪巖蔣燕唐光榮
攀枝花學院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創新體系

洪巖 蔣燕 唐光榮

[摘要] 創新體系已成為社會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主要依托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傳播和知識運用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及社會進步。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創新體系建設,在頂層設計、項目管理、創新平臺、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在創新平臺布局、成果轉化、保障措施等方面也存在著不足。選取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綜合運用系統分析等方法,系統分析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創新體系建設的現狀,深挖問題根源,借鑒美國、深圳等國際國內先進地區成功經驗,并結合實際,提出有針對性、具體可操作的對策建議,推動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創新體系;人才體系;系統分析法;技術發展與革新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章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63(2024)02-0081-08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4.02.010

創新體系是指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主要包括創新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外界互動等要素,是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進步的搖籃,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靈魂和焦點,其主要功能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傳播和知識運用。我國創新體系建設始于“十五”期間,實施了“建立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促進知識創新工程”“跨越式發展”等戰略。中國科學院成立后,政府部門、企業、大學、地方的科研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成立,我國的國家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和加強。我國創新體系的主要特征為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技術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四角相倚。

2013年,國家發改委批準設立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攀西釩鈦資源創新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該試驗區成為國家批準設立的唯一一個資源開發綜合利用試驗區,致力于建設世界級釩鈦產業基地和國家稀土研發制造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創新體系建設,出臺政策、搭建平臺、引進人才、加強攻關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有力推動了攀西地區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率的快速提升,助力攀西地區高質量發展。

一、文獻綜述

國外專家學者研究成果。Charles Edquist (2018) [1]將整體性創新政策定義為整合所有影響或可能影響創新過程的公共行為的政策。Ales Pustovrh,Kaja Rangus,Mateja Drnovek等(2020)[2]認為在一個新興的創業生態系統內,商業加速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Andrew等(2015)[3],認為國家創新系統內中介機構等組成要素自身在不斷發展。Jeong-dongLee,ChansooPark等(2018)[4]將各種中介伙伴關系視為國家創新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Bhattacharya(2020)[5]認為,創新受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雙重影響,具有持續性,成功的科技創新會轉化為社會經濟效益。Gault(2018)[6]制定了為統計計量創新成效的概念框架而由此產生的指標,為更準確衡量國家創新體系對經濟績效的影響效果,采用統一的創新衡量方法;用于監測和評價在所有經濟部門已執行的創新政策以量化國家創新體系中部門主體創新的效果。

國內專家對創新體系的研究逐漸系統且深入。戚曉曜(2021)[7]認為“形成‘經濟—科技—經濟的良性循環對完善國家創新體系至關重要;政府和市場對創新體系的塑造并非總是齊頭并進,要在不同階段因地制宜發揮主導作用”。李哲,揚晶,朱麗楠(2020)[8]認為“構建區域創新體系需注意追高問題、求全問題、過度問題”。賀德方,唐玉立,周華東(2019)[9]從國家創新體系理論出發,建立了包含要素、主體、關聯、產業、區域、環境、開放和反饋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框架。胡彪,王子騰,馬廣興,陳君,李欣(2023)[10]認為,區域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不斷創新、適應變化、面向未來,才能推動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綜上所述,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科技創新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些方面進行,且范圍較廣,但很少涉及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創新體系的研究,本文對攀西試驗區創新體系的現狀進行研究,探討健全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創新體系的良方。

二、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創新體系現狀

(一)頂層設計不斷完善

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積極參與國家級戰略,科學謀劃布局,試驗區建設頂層設計保障充足有力。立足國家戰略需求開展釩鈦資源深度開發利用研發部署,聯合干勇、劉炯天院士等團隊開展編制《攀西釩鈦磁鐵礦資源綜合利用戰略研究》,起草《四川省“十四五”釩鈦稀土材料重大科技攻關專項實施方案專家咨詢會及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研討會專題活動方案》,配合四川省科技廳開展《四川省“十四五”釩鈦稀土材料重大科技攻關專項實施方案》編制,聯合四川大學編制《釩鈦領域“卡脖子”技術及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路線圖(2022—2030年)》等,為試驗區未來5—10年爭取科技廳專項支持打下堅實基礎。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布局不斷完善,為支撐引領全區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項目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管理模式不斷創新,探索建立以攀鋼集團公司為主體,“大生產組織+工廠化管理”攻關和成果轉化“跟投”等機制,加速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截至目前,200余名科技人員參加全國性釩鈦領域專題學術交流會,有效提高了參與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了個人與單位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高度統一。創新“揭榜掛帥”“賽馬制”等開放合作的攻關機制,廣聚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力量,依托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釩鈦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充分發揮“揭榜掛帥”“賽馬制”機制作用,共遴選優質項目50余項,投入科研經費超3000萬元,突破關鍵技術10余項。截至目前,共組織實施了6批次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立項項目總計86項、立項資金達9.13億元。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管理水平日漸提升,科技攻關成效進一步顯現,有力促進攀西戰略資源綜合利用。

(三)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健全

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聚焦重點產業發展趨勢,集中力量搭建高水平創新平臺,支撐引領區內產業高速發展。著力推動大企業創建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建成高速重載鋼軌研發及制造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以攀鋼集團為主體的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和以CNAS、CMA等為代表的國家認證實驗室和檢測機構,實現“從有到強”。截至目前,共建成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5家,企業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28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3家,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4個,基本覆蓋釩鈦全產業鏈。培育釩鈦產業鏈上下游企業100余戶,初步形成以攀鋼為龍頭、龍蟒佰利聯、寶武攀云鈦等優質企業為骨干的產業集群。

(四)成果轉化機制持續健全

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有效轉化釩鈦技術攻關成果,對釩鈦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著眼釩鈦相關產業發展趨勢,加大攻關力度,成功突破釩電池用高純電解液制備關鍵技術,建成高純氧化釩、硫酸氧釩、釩電解液生產線,產品實現出口日本;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EB爐國產化,建成國產大功率電子束冷床爐4臺;打通高鈦型高爐渣高溫碳化低溫氯化工藝,建成年處理10萬噸高爐渣、產出1.5萬噸氯化法鈦白的“變廢為寶”綜合利用全球性示范生產線;釩鈦微合金化新產品性能和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實現“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印尼雅萬高鐵100%供貨,中老鐵路鋼軌60%以上鋼軌供貨;攻克高純偏釩酸鹽制備技術,建成偏釩酸鹽、催化劑用五氧化二釩示范生產線;軋制國內最大板幅、最寬、最薄規格鈦鋼復合板,產品應用于自立式套筒煙囪、儲槽、包膜罐等;清潔生產節能濃縮新工藝技術成功應用于硫酸法鈦白生產,每年節約成本8000萬元以上。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重點產業發展更高效,區內經濟提升內生動力充足。

(五)合作交流方式日新月異

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高位謀劃深層次、多角度交流機制,促進各種形式合作落實落地。先后舉辦2次攀枝花高鈦型高爐渣綜合利用學術研討會、6次攀枝花釩鈦磁鐵礦資源綜合利用院士行活動,多次釩鈦領域技術交流及項目對接會,邀請了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過程所、北京科技大學等幾十家單位的院士、專家數百人共同謀劃釩鈦領域發展戰略,推動釩鈦領域科技合作與交流。連續4年依托釩鈦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每年組織召開了3次以上全國性釩鈦領域專題學術交流會。以攀鋼集團、四川龍蟒礦冶為代表的企業與中科院過程所、中科院金屬所、北京科技大學等30余家科研機構及高校建立了中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在重大項目協同研發、科研平臺共建共用、人力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了深入合作。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擴大,初步形成合作共贏局面。

三、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創新體系存在的問題

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在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在平臺搭建、成果轉化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創新平臺布局不均衡

創新平臺的頂層設計不足,前期謀劃不夠合理,重點領域創新平臺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創新平臺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創新平臺數量過多個別領域,平臺缺乏創新動力,浮于表面。高能級創新平臺數量太少,不能有效匯聚全國優勢資源。

(二)成果轉化數量不足

成果轉化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攀西地區受地理位置等因素限制,交通不便利,市場不夠廣闊,很多本地企業為了謀求更大的利益,創新成果都在外地實現了轉化,導致攀西地區釩鈦產業發展遲緩。成果轉化市場導向不健全,中介服務不夠完善,科技創新的供給端與需求端信息不對稱,導致部分成果沒有較好實現產業化,造成創新資源過度消耗浪費。

(三)保障措施不足

政策保障機制不完善,資金落實進度緩慢。攀西試驗區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立項后,由于部分項目資金到位不及時,承擔單位開展科技攻關的積極性受到影響,項目實施進展緩慢,一定程度上影響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進程。部分領域政策體系不夠健全,創新氛圍不足,不能夠充分調動全社會創新積極性,創新活力沒有充分釋放,創新成效不夠顯著。

四、其他地區創新體系建設的經驗

(一)深圳創新體系建設經驗

1.“強主體”。深圳建設創新體系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例如著名的“4個90%”:90%以上的研發資金源于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在企業、90%以上的專利發明出自企業,具體措施包括改革商事制度,釋放創新創業熱情,增加創新型企業數量;實施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戰略,引導中小企業快速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

2.“促轉化”。深圳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具有獨特優勢,主要體現為:建立深圳科技工業園、國家技術轉移南方中心等成果轉移轉化載體;依靠“國有新制”和“民辦官助”等方式,突破體制機制創新,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大力釋放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力,開創技術發明、科學發現和產業發展“無縫對接”的“三發”一體化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型科研機構模式;實施大孵化器計劃,構建完善的“眾客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的科技孵化空間體系,對入駐的團隊、科技人才和房租房價,給予市場評估價格30%—70%的支持。

3.“建平臺”??萍紕撔缕脚_建設作為深圳創新體系建設中的重點,建設科技創新公共平臺,有效減少企業創新風險、降低創新成本,大力扶持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全國首創編制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發展規劃。

(二)美國創新體系建設經驗

1.“融”。經濟與科技深度融合,形成“經濟—科技—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經濟發展與科技相互促進,經濟迅速發展且規模大,財力不斷壯大,買入先進技術、吸引優秀科研人才;大型研究機構、實驗室等加快建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促進經濟發展。

2.“?!?。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政府與市場分別扮演不同角色,主導作用交替發揮,為創新體系發展提供保障,技術經濟發展前半期,政府主要致力于新建科研機構、增加研發經費等,技術應用依靠企業通過市場競爭實現,新興產業產能不斷擴大;技術經濟發展后半段,政府重點調整創新體系,企業等市場主體開展產能轉移、技術改進、兼并重組等活動。

(三)啟示

1.創新投入是創新體系建設的基本保障

資金支持是科技創新的有力保障,也是對創新的有效激勵手段。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應制定鼓勵創新政策,在場地、人才、研發等方面配套給予補貼支持,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拓寬投入渠道,充分利用社會資本,為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創新主體是創新體系建設的重點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依托和支撐。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應積極培育企業創新主體,引導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激發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潛能。以市場為主,充分發揮政策、平臺等體制機制作用,為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3.創新與經濟結合是創新體系建設的目標

一方面要加強源頭創新,集中力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克難,另一方面科技要面向經濟主戰場,按照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進行布局,持續打通經濟與科技發展之間的通道,讓科技創新的經濟社會價值充分發揮,關鍵環節在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只有原創科研成果應用于生產,才能真正推動經濟發展、服務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應大力增強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實現產業化生產,產生經濟價值,為創新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撐,促進科技與經濟有機結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五、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創新體系建設的建議

(一)完善政策體系,增強創新制度保障

基于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已有政策的現狀及區域政策體系的發展階段,著力從核心政策、輔助政策、外圍政策等方面,層層布局、系統構建具有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特色的較完整的創新政策體系。[11]探索制定“包干制”“賽馬制”等新型項目管理制度,為科研人員破解束縛。完善科技財政投入機制,探索科技財政投入體制向產業化傾斜的方式,重點瞄準市場失靈或低效領域的投入和為技術創新提供公共服務,創新以支持重點科技企業、重大科技項目、重點產業領域為主的科技財政投入體制。完善資金支持政策體系,設立專項資金、完善配套設施,探索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支持與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引到科技創新領域,指導企業爭取國家、省級創新資金支持,為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二)加強科技攻關,催生原始創新

圍繞攀西釩鈦資源優勢,以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為重要載體,以項目為抓手,科學合理布局重點領域急需攻克的“卡脖子”技術難題,發揮創新平臺協同攻關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等優勢資源,開展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解決重點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難題,增強國家戰略資源自主安全、關鍵戰略材料自主突破的技術供給,加快主導產業發展步伐;逐步探索發展現代信息技術,開展5G數字等領域技術攻關,推動相關產業新產品開發,助力企業縮短新產品開發周期,形成信息化管理的全流程體系,不斷擴展行業領域,形成多產業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緊扣攀枝花獨有的自然資源優勢,開展農業領域技術攻關,持續在開發新產品、提升農產品品質和產量上面出成果,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大幅增加農民收入;強化康養領域科技攻關,研制新型健康、環保的康養輔助器材,改善老年人居住條件及環境,提升老年生活質量,創造服務業營業收入。

(三)夯實創新平臺,筑牢創新基石

一方面加強已有平臺創新能力建設,另一方面積極組建新平臺,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保障創新水平穩步提升。以產業布局為導向,優化重組國內外勢資源,高位謀劃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BIM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12]以平臺為載體,探索科技攻關+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的創新模式,加速產業高質量發展。增強已有創新平臺能力建設,強化對四川省創新聯合體、四川釩鈦產業研究院、攀鋼工程技術中心等已有創新平臺的指導,完善運行管理機制,幫助爭取國家、省級重大專項支持,增加資金投入,健全基礎設施設備,爭創高級別科技創新平臺。

(四)壯大人才隊伍,注入創新活力

持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完善創新人才體系。[13]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引進與培養政策,針對重點領域拔尖人才,打造明顯優勢策略。貫徹創新人才政策,加大資金等支持力度,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同時,提高現有福利待遇,完善人才培養、評價、選拔、流動與激勵機制,為人才在創新、投融資、住房、家屬安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營造良好工作環境與氛圍,最大限度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保障創新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完善人才培養政策,拓寬人才成長渠道,鼓勵在職人員繼續深造,取得更高學歷和技術職稱;開展職業技術學院定向培養工作,為本地經濟發展專項培養實用人才,更好服務本地發展;鼓勵本地戶籍學子學成后返鄉創業,對人才團隊提供分層次的財政資助和信貸融資支持,并為創業成員提供生活服務保障,發展壯大本地經濟。

(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創新活力

堅持引進與培育相結合,多措并舉,建強企業創新主體。探索多模式引進科技含量高、示范帶動效果好的高新技術企業,補充弱勢產業主體,完善高新技術企業體系。持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戰略,大力開展企業入戶培訓,有針對性的指導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幫助化解企業申報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升企業整體創新水平,幫助企業成功申報,增加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積極培育本地高新技術企業。引導企業創新管理機制,融入市場化模式,為企業創新搭建自由、廣闊的平臺。鼓勵企業根據自身生產經營情況,建立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運行機制,增加科研投入,促進經營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建強中介服務機構,強化服務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幫助企業盡快成長為創新創業的中堅力量。多管齊下,廣泛調動資源,擴充高新技術企業群體。

(六)完善成果轉化機制,促進創新應用推廣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制訂和健全評價技術人員工作成果的考核機制,尊重人才和知識,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加大激勵技術人員創新。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提高本土高??蒲袆撔履芰图夹g成果轉化能力,鼓勵高校院所科技人員采取“兼職兼薪”方式創業或服務企業創新。加強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攀西分中心能力建設,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在攀西地區轉移轉化。強化科技中介機構建設,探索統一的中介服務機構標準,合理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布局,推動建設一批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具有較強競爭力且聲譽信用好的示范性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積極組織釩鈦國際論壇、川滇五市(州)協同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大會等大型會議,廣聚各類創新資源,促進產學研合作,吸引優質創新成果在攀西地區落地轉化。

(七)擴大開放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聚焦攀西戰略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探索建立完善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更多角度的開放合作體系。制定鼓勵企業、科研院所與區域外科研單位聯合開展科技攻關的政策,加大資金、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營造有利于國際國內開放合作的良好氛圍。創新多種開放合作模式,加強與云南、貴州等周邊地區合作,依托各地資源特色,聯合開展科技創新,逐漸拓展釩鈦、農業、康養等各領域深入融合,促進地方經濟共同發展;加快建立與國內先進地區的合作交流,借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發展戰略,積極謀劃布局攀西地區發展著力點,聯合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地區的優勢資源,破解創新瓶頸難題,提升攀西戰略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大力拓展國際合作,以中老班列的開通為契機,牢牢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加強與孟中印緬、烏克蘭、俄羅斯以及歐美等地區在重點技術領域開展技術交流、聯合攻關、人才培養等全方位合作,積極主動承接釩鈦等重點領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合作共建產業園。

參考文獻

[1] ??Edquist,C.Towards a holistic innovation policy:Can the Swedish National Innovation Council (NIC) be a role model? [J].Research Policy.Volume 48 ,Issue 4 .2018.PP 869-879.

[2] Pustovrh,A.Rangus,K.Drnovek,M.The role of open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an entrepreneurial support ecosystem[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Volume 152 ,Issue C .2020:119892-119892.

[3] Watkins,A.Papaioannou,T.Mugwagwa,J.Kale,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industry associations in building institutional capacities for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Research Policy,2015,44(8).

[4] JEONG-DONGLEE.Chansoo Park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inkages in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Factors affecting success and failure in Kore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8:633.

[5]Bhattacharya,S.Science and innov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paradigms and challenges for policy design [J].Current Science.2020(3):348-349.

[6] Gault,Fred.Defining and measuring innovation in all sectors of the economy[J].Research Policy: A Journal Devoted to Research Policy,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2018.

[7] 戚曉曜.區域創新體系及其構建研究——基于深圳的實踐[J].特區經濟,2021(5):19-24

[8] 李哲,揚晶,朱麗楠.美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演化歷程、特點及啟示[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20(12):7-11.

[9] 賀德方,唐玉立,周華東.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構建及實踐[J].科學學究,2019(37):3-10.

[10] ??胡彪,王子騰,馬廣興,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區域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思想文庫,2023(12):58- 59.

[11] 薛曉光,張亞莉,高秀春.中國國家創新體系的發展現狀與完善[J].現代管理科學,2018(9):58-60.

[12] 徐翔,陸國斌,王超超.成渝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9(51):21-25.

[13] ?龍云安,袁靜,廖曉宇.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運行機制、模式及構建路徑探討[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21(35):29- 34.

[責任編輯:魏凈]

Research on Innovation System in the Panxi 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ilot Zone

HONG Yan1,JIANG Yan2,TANG Guangrong1

(1.Panzhihu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Panzhihua 61700,Sichuan;

2.School of Vanadium and Titanium,Panzhihua University,Panzhihua 61700,Sichuan)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system,by means of knowledge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knowledge dissemination,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nurtures and cultivates high-quality talents,achieves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and promotes social progress.It serves as the engine and foundation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growth.Since its establishment,the Panxi 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ilot Zone has been commit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on system,and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top-level design,project management,innovation platforms,and technology transfer.However,weaknesses are found in the layout of the innovation platforms,technology transfer,and safeguard measures.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anxi 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ilot Zone,conducting on-site investigations and employing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in the pilot zone.By identifying the root cause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advanced regions both internationally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domestically (such as Shenzhen),this study aims to propose targeted,concrete and workabce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anxi 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ilot Zone.

Keywords: ??resourc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ilot zone; innovation system; talent system;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猜你喜歡
創新體系
韓國國家創新體系對上海建設科創中心的借鑒研究
安全工程專業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大學科技園的發展趨勢研究
“十三五”時期,煙草企業創新體系建設探究
土木工程專業英語考試改革探索
新疆兵團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構建
基于服務創新的民辦高校服務管理創新體系研究
農業科技創新的探索
創新優勢學科平臺 完善科研評價體系
高校教學方法創新體系的建構與實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