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

2024-04-25 05:05
隴東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育人

溫 知 新

(隴東學院 數學與信息工程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盵1]黨的二十大以來,全國各族人民邁上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黨的民族工作同時也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2021年8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盵2]高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陣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一門理論實踐融通、學科專業耦合、學校社會交匯的“大思政課”,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青年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的基礎性工作,新時代進一步加強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助于強化各族群眾相互交流、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不斷增進各族群眾情感紐帶,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思考

通過梳理已有文獻可以發現,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愈發成熟,研究成果呈現出多元化態勢。在理論層面,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和路徑進行分析,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教育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模式、路徑及其內在邏輯等不同層面的探討,如李英圍繞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團學思政課程建設,建構新型民族高校團學育人模式[3];有針對具體的實踐路徑進行探討,如岳鳳蘭基于持續改進教學方法、整合教學內容、利用網絡資源等有效路徑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4];方正認為大數據技術為新時代黨開展民族工作開辟了新領域,數智化的深度介入構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嶄新樣態,由此提出以數智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構建[5];也有對其內在邏輯進行探究,如狄鴻旭對高校統籌推進黨建和思政工作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在邏輯進路闡釋[6]。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和路徑進行分析,為我們展現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豐富實踐圖景,但將理論邏輯映射到具體實踐的分析成果則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嘗試從其不同層面的價值意蘊進行分析,探討出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實踐路徑。圍繞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所涉理論與實踐分析闡釋,能夠為高校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提供經驗借鑒,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思政育人實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助推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于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基本內容,這一教育貫穿于高校黨建、思政教育以及日常教學和管理全過程。結合高等教育辦學規律和學生特點,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主要體現在國家觀、歷史觀和文化觀建設等層面。

(一)國家層面:凝聚各民族團結奮進的思想基礎

在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愛國與愛黨、愛人民共同構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基本內涵。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與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事業具有內在統一特征。也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新中國成為56個民族平等團結的大家庭,人民群眾實現了當家作主,許多仍處于傳統社會形態的少數民族群眾獲得現代國民的平等政治權利,并在新中國的歷史軌道上步入共同富裕之路。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與這一歷史進程相伴隨的?;诖?高校開展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基礎是對黨和祖國、人民的情感認同,目標導向是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推進中華民族現代化建設,即通過愛國主義教育,結合當代中國現狀與發展實際,立足新時代特征所進行的中華民族整體凝聚力、創造力的加強與提升。各民族要保持更為團結密切的一體形態,才可能更好地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向前推進的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事業。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不僅要求學生首先認清國家、黨、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內在邏輯與統一關系,夯實中華民族大團結思想基礎,塑造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認同,同時還應具備鞏固和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和實際能力。

(二)歷史層面: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歷史根基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始于國家危急存亡之際。1902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首次使用“中華民族”一詞[7]。全面抗戰爆發以后,國內學術界出現了“一”“多”之爭,即圍繞顧頡剛提出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和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論”的中華民族源頭的爭論,對中國思想界影響深遠[8]。從鴉片戰爭到中共一大的勝利召開,中國人經歷過三次覺醒:其一為技術的覺醒,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抵御侵略;其二為制度的覺醒,戊戌維新,推翻帝制,創立中華民國,實行三民主義。但科技與西方制度移植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唯有其三思想的覺醒,才救得了中國。從精神內涵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萌發到強固,其不變的核心內涵是愛國。愛國主義是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也是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后繼,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不懈奮斗。從現實需求看,青年只有以身許國,才能擔當時代使命。愛國與愛黨、愛人民統一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中。中華民族歷史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據,只有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才能尊重歷史、順應歷史,深刻認識與體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必然性。要進一步強化各民族共同歷史記憶,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五史教育”為核心開展文化觀教育,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

(三)民族層面: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

民族團結是我國經濟社會平穩發展進步的重要基石,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命運與共是民族工作的應有之義。從空間的角度來看,“石榴籽”顯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內在結構與紋理,沒有石榴整體的呵護,就沒有石榴籽的存活,而沒有石榴籽相互依靠緊密相連,石榴就只??諝?只有維護好大家庭的整體利益,才能更好保證家庭成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價值的視角來看,“石榴籽”講述了中華民族的親密關系。中華民族有著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澆灌著彼此的深情厚誼。從秦始皇第一次實現六國一統,建立中央集權的多民族統一國家,大一統理念就在華夏大地上深入人心,構造了一個精美的意識形態結構和文明化漩渦,讓“中國性”成為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堅實基礎。從時間的維度來看,“石榴籽”指明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方向,即要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F如今,中華民族已然邁向了更高歷史發展階段,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間節點上,更加需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長盛不衰。

(四)文化層面: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中強調,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久久為功,要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中華文化認同[9]。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在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沿著適合自己特點的道路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以民為本、無為而治的治理思想,都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開放包容不僅僅是文明發展的活力源泉,也是文化自信的明顯標識,中華文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一以貫之地秉持開放包容,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則,對一些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元素”“符號”等精神遺存進行優化,重塑共同文化記憶,讓各族人民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積極推動各民族文化轉化與發展,讓各民族對中華文化認同融入血脈,共同建設守護好共有精神家園。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于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推進路徑

推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就是要發揮教育對于增強共同歷史記憶的主陣地作用,以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為指引,多維度強化對共同歷史記憶的內容教育,通過建設好高校思政課堂主陣地、發揮數字網絡平臺育人功能、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立體情景,不斷推動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內涵發展與實效性提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實踐基礎。

(一)建設好思政課堂主陣地,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育人實效

思政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陣地,思政課堂建設的重點是教學內容和教師隊伍。一方面,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其理念、方法以及實踐路徑與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政治任務之間是高度契合的,在引領價值觀建設層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同樹立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具有相互促進關系,學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指引下的團結奮斗和共同發展,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價值根基;另一方面,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具體落實,需要依托思政課堂實現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在引領知識建設層面,結合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話語和文本,圍繞“四個共同”和各民族交融匯聚史實現知識再生產和話語表達,為學生篤行落實奠定學理基礎。思政課堂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陣地,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高校思政教師不僅要結合自身學術背景和教學內容實現專業化,還需要結合高校辦學特色和學生特點實現思政教學“屬地化”,即思政教師需要深度挖掘涉專業、地域、校情校史、學生特點等具有地方性特征的思政教育元素運用于教學,將學生對學校、學業的情感認同融入其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中,引導學生將學以致用,進一步建設和維護好中華民族共同體,切實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發揮數字網絡平臺育人功能,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水平

當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過于重視符號植入而輕視價值建構,以單向輸出的授課形式為主,導致育人育才效果不甚理想。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數字網絡技術被視為對高校思政教育事業長足發展的有力支撐,雖然數字技術在課程思政領域應用前景可期,但是受算力、虛擬現實技術等發展所限,現階段數字技術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為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就必然要抓住網絡數字平臺發展新機遇,以數字網絡技術創新與豐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育人內容與育人方式。它既推動著高校思政教育環境方面的重塑,也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技術層面的革新,進一步提升思政育人教學水平。一是加強宣傳引導,借助融媒體平臺定期推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模塊,通過大一統、大交融、大團結的單元設置,讓學生們看到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歷史以及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精彩故事,讓學生在網絡思政教育中感受民族文化的氛圍,更好地掌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精神的深刻精髓;二是要強化技術支撐,在思政課堂上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質性地融入,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各類資源與思政課網絡教學有機結合,利用全息投影、VR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展示手段,結合場景體驗、情景模擬、影視展演等推動民族文化場景化,以沉浸式參與的方式增強體驗感,實現數字科技賦能,讓民族文化愈發亮麗,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理解,引導各族學生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三是要加強業務培訓,建設面向教師的思政課智能教學平臺,提升思政課教師利用新媒體進行網絡育人的能力,以此為契機不斷加強思政教師數字網絡教學的技術技能;要著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師資團隊,定期開展思政課教師業務培訓比賽,以賽促學、以賽促用,并強化評估反饋結果的運用,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成效和質量。

(三)創新思政育人方式方法,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立體情境

構建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立體情境,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針對性和親和力,推動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打造學生群體喜聞樂見的學習生活場域。一是要創新思政課教育教學方法。思政課教師可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社會熱點、生活實際等相結合,教學內容向“政治化、時代化”轉型,讓思政課內容“活”起來,通過高校普遍開展的暑期社會調研、義務支教、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等社會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田野、走進人民,深化對民族團結的認識,增強為國為民擔當意識。二是要加強高校民族文化育人空間建設。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高校的文化建設要著力于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多維度構筑校園文化活動空間,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可視化建設,打造有利于學生觀察和體驗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窗口、文化長廊、交流平臺,創新開展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活動,推進文化和心理互嵌,消除各種阻礙交往交流交融的壁壘,增進族際交流溝通的主動性,促進各族學生同心同向同行。三是加強高校民族文化宣傳引導。在高校宣傳教育過程中,要賦予“身邊人、身邊事、身邊物”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崇高意義,充分發揮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的主體性作用,創建各民族年輕人的交往交流平臺,豐富校園民族文化生活,通過“民族文化節”、民俗文化展等各類活動,使各族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交往、互動,進而實現全面交流、互嵌互融,要努力讓歷史說話、讓文物發聲,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精神食糧,為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堅實的情感紐帶。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統領和指導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9]。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高等學校鑄魂育人的重要使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是慢活、細活、感情活,有形有感才能更有效,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場域,高等學校開展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對于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必須全面理解和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積極發揮高校文化浸潤功能,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與文化基礎,引導廣大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積極投身現代化建設,才能有效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成為青年學子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接續奮斗、砥礪前行,以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愛的共同體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