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永遠的朋友

2024-04-25 12:26涼風
領導文萃 2024年8期
關鍵詞:曹魏東吳司馬懿

涼風

國與國之間,用政治手段不能解決問題,往往訴諸戰爭;而假如戰爭不能戰勝對手,又只有回到政治手段解決問題的途徑上來。這與商戰中的兼并與合作,合作與兼并一樣,如果犧牲小的利益可以保全大的、整體的利益,犧牲顯然是不可避免的。

曹操奪得東川后,有乘勝下西川之勢。

聽知曹操取東川后,人們都料其必來取西川,因此,百姓一日之間,數遍驚恐。形勢十分危急!

劉備、諸葛亮在驚訝之際,并沒有麻痹大意,他們早就確定對策。一知曹軍有東下之勢,劉備就急請軍師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現有一計,可使曹操自然退兵?!眲鋯柡斡?,諸葛亮說:“曹操分軍屯合淝,是懼怕孫權。今我方若分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還東吳,遣舌辯之士,陳說利害,令吳起兵襲合淝,牽動其勢,曹操必勒兵向南了?!?/p>

過去,諸葛亮是寸土不讓的,魯肅曾三索荊州,他千方百計抵賴;他哥哥諸葛瑾來索取,礙于兄弟情面,他許割三郡,但并沒有派人告知關羽,關羽當然心照不宣,東吳派人去要求交割三郡被趕走了。

這次卻是為使孫權出兵合淝以促曹操退軍,解救西川之危,只好忍痛割三郡。

因為孫權襲荊州本是曹操為解樊城之圍而以利誘之的。孫權對奪回荊州蓄謀已久,過去嘔盡心血,設盡計謀,連妹妹賠出去都撈不到。今有此良機又何樂而不為。

而司馬懿看出取川的有利條件,便向曹操建議說:“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搖動??伤龠M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于乘機,機不可失呀?!?/p>

曹操卻嘆說:“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說:“司馬仲達之言是。若少遲緩,諸葛亮明于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了?!?/p>

曹操說:“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彼彀幢粍?。

當然,曹操不敢取西川是因其有“三怕”:一是以初破袁紹的大軍,遠行疲憊,跋江河作戰,因而有赤壁之??;現在又以剛剛平定張魯的軍隊,歷險阻,越山壑,不體恤士兵的勞苦,不一定會勝。二是假如荊州關羽會合東吳,而乘虛北伐,將奈之何?三是昔日有博望、新野之戰,諸葛亮能焚我師而挫我軍銳氣,況今有西川之地而欲與之抗衡。

因此,曹操按兵不動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司馬懿和劉曄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和取川之策是可取的,但曹操作為一個統帥,對用兵不能不持十分慎重的態度,當沒有充分勝利的把握時不能輕言用兵。而且,這次戰爭關系到曹操的成敗,如取蜀不利,而這時關羽有重兵駐荊州,如與孫權協力北伐,分別向樊城、合淝進軍,而曹操遠征在外,很難及時回師救援,這樣前后遭到夾攻,是很危險的。

所以曹操“得隴不敢望蜀”。而他按兵不動卻不撤兵,說明他還在觀察形勢和慎重考慮是否取蜀。

襲荊州雖與曹操有關,但襲取者是東吳,殺關羽,孫權是不能推其責的。勝利伊始,孫權正樂在興頭,不考慮后果,倒是張昭提醒了他,說:“今主公損了關公父子,江東禍不遠了!此人與劉備桃園結義之時,誓同生死。今劉備已有兩川之兵,更兼諸葛亮之謀,張、黃、馬、趙之勇;備若知云長父子遇害,必起傾國之兵,奮力報仇,恐東吳難敵?!?/p>

孫權聽了大驚,跌足說:“孤失計較!似此這樣下去如何是好?”張昭終究是老謀深算,當即想出一計說:“曹操擁百萬之眾,虎視華夏,劉備急欲報仇必與曹操約和,若二處連兵而來,東吳危了。不如先遣人將關公首級,送與曹操,明教劉備知是曹操之所使,必痛恨于曹操,西蜀之兵,不向吳而向魏了。我于是觀其勝負,于中取事,此為上策?!?/p>

孫權按計行事。張昭之計,確是費盡心機,但他太小看魏、蜀了。

曹操聽說東吳送關羽首級至,高興地說:“云長已死,我可以高枕無憂了?!彼抉R懿當即揭穿東吳的陰謀說:“這是東吳移禍之計?!辈⑻岢鼋獯擞嬛?,說:“大王可將關公首級,刻一香木之軀以配,用大臣之禮葬了;劉備知道,必然深恨孫權,盡力南征。我卻觀其勝負:蜀勝則擊吳,吳勝則擊蜀?!叩靡惶?,豈不唾手而得?!?/p>

曹操大喜,按其計辦。

的確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是,不管吳魏怎樣機關算盡,是瞞不過諸葛亮的。他聽到東吳將關羽首級獻與曹操,曹操以王侯禮祭葬之的消息后,當即向劉備揭穿魏吳的計謀,說:“這是東吳想讓我方伐魏,魏亦想讓我伐吳,他們伺機而得利。主上只宜按兵不動,且與關公發喪,待吳、魏不和乘機而伐之?!?/p>

諸葛亮的計本是上策:從三國力量對比看,曹魏最強,吳蜀任何一國都難單獨與之對抗,只有聯合,才能敵之,兩國對抗,只能是互相削弱,而對魏有利,因此諸葛亮力主不伐吳。

就像人與人之間相處一樣,國與國之間,往往因利而相交,因利而相惡,古今如此。

曹操南征,劉備、孫權為圖存,于是聯盟抗曹赤壁得勝;東吳為謀自己的利益,于是襲了荊州,殺了關羽,自此,蜀吳交惡,蜀國于是伐吳;劉備敗歸白帝城,不好意思見人,終于謝世;為共同的長遠利益,兩國又重申舊盟,從此,蜀吳一直相依為命,共同抗魏。

以前蜀、吳之間有同有異,異是對待荊州的不同態度,同是對抗曹魏的共同利益,而這時已無異,只有同,共同的利益使蜀、吳再次聯盟。

蜀、吳任何一國都非曹魏敵手,只有聯合起來,才能不被曹魏逐個擊破。這種唇齒相依的關系,是客觀形勢造成的。

彝陵之戰后,吳國的態度很曖昧,既不與蜀國公開對抗,又不敢公開得罪魏國。

曹丕起四路兵取蜀,許以孫權,若得蜀土,各分一半,促使東吳起兵來接應;孫權與陸遜商量,決定虛應之而遲不出兵,觀望魏、蜀勝敗才決定去向:若四路兵勝,蜀中危急,諸葛亮首尾不能救,則發兵以應之,先取成都;如四路兵敗,則作別議。

諸葛亮料到孫權不會立即出兵,因此當他退了四路兵后,即物色適當人選入吳做使者。最后鄧芝入吳,向孫權陳說利害,終于使孫權絕魏和蜀;吳派張溫使蜀,雙方重申舊盟。

而此時,吳、蜀之間的關系,仍然是互相利用的同盟關系,彼此都為自己的利益打算。

孫權稱帝后,遣使入川,以表盟好,并約平分天下。眾人都認為孫權謀逆,宜絕其盟好。后主遣使到漢中問諸葛亮,諸葛亮說:“可令人帶禮物入吳作賀,乞遣陸遜興師伐魏。魏必命司馬懿拒之。魏若南拒東吳,我再出祁山,長安可圖?!?/p>

于是派使赴東吳向孫權作賀,并呈上國書,約吳興兵伐魏。權與陸遜商議,陸遜說:“這是諸葛亮懼怕司馬懿之謀。既與同盟,不得不從。今卻虛作起兵之勢,遙與西蜀為應。待諸葛亮攻魏急,我可乘虛取中原?!?/p>

蜀、吳同盟雖是有限度的,但彼此遙相呼應,互相牽制曹魏,使曹魏不敢輕率興兵入侵,三國能鼎立達半個世紀之久,吳、蜀同盟抗魏是個重要的因素。

(摘自《煮酒論三國》)

猜你喜歡
曹魏東吳司馬懿
東吳·名家
敗而不傷才能笑到最后
曹魏的書法新紀元
司馬懿何以能絕處逢生
神兮 魂兮——感懷于許昌水系建設和曹魏古城修復而作
東吳為何沒有五虎將
芻議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響
老謀子司馬懿
當涂縣“天子墳”東吳墓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成果
未來面臨的挑戰:語言學與中國——在常熟理工學院“東吳講堂”上的講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