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方言中表示地貌特征和地名通名的幾個字

2024-04-25 11:05徐復嶺王永超
現代語文 2024年2期
關鍵詞:大詞典詞典方言

徐復嶺 王永超

摘? 要:在山東等地方言中,“埠”“垓”“湖”“泊”等字,除了其本義或常用義之外,還可以表示不同的地理地貌特征,并用于地名通名。在魯東、魯南方言中,“埠”字主要表示高崗或土丘,并用于當地的村鎮名。在魯西南、魯西方言中,“垓”可以表示村寨堤圍或寨墻,并廣泛用于村寨名。在魯南和魯東南地區,“湖”可以用來表示平原、田野或田地,亦用于地名。在膠東地區方言中,“泊”同樣表示平原、田地的意思,也用于當地的村鎮名。在這類常見字中,表示地貌特征、用于地名通名的意義及用法,是大中型語文辭書編寫工作中的一個盲點,應引起足夠重視。

關鍵詞:山東方言;地名通名用字;“埠”;“垓”;“湖”;“泊”

方言中有不少表示地理(包括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地貌特征以及用于地名通名的字(詞),已被《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等大中型語文工具書收錄。這尤其表現在收錄某些罕見字和方言俗字方面。比如,山東方言中表示“兩山之間的谷地;洼地(多用于地名)”的“夼”(kuǎnɡ)[1](P761),“用于地名”的“碃”(qìnɡ)[1](1070),均屬于罕見字、生僻字,《現代漢語詞典》等均已收錄。不過,方言中還有一些比“夼”“碃”更為常見常用的、表示地貌特征和地名通名的字(詞),并未被吸收到詞典中去。下面,我們就山東方言中的“埠”“垓”“湖”“泊”四字加以探討,希望能引起辭書編纂者和語言文字工作者的重視。

一、【埠】

《現代漢語詞典》對“埠”的釋義是:“①碼頭,多指有碼頭的城鎮。②商埠?!盵1](P116)《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中的“埠”條釋義,與《現代漢語詞典》大致相同。但是以下各例中“埠”字的意義卻未包括其中:

(1)高埠處,公孫勝仗劍作法,就空寨中平地上刮剌剌起個霹靂。(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四回)

(2)他卻站在高埠上正然觀看,只聽得草中有人言語,急使杖撥開深草看時,原來是呆子在里面說夢話哩。(明代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八回)

(3)即使沙不至城垣,而三丈之外沙有高于城者,據沙埠以巨炮擊城,城不能守,此一患也。(清代汪景祺《西征隨筆·榆林兵備》)

(4)[沙]占魁等走永城,會師克滑縣,馀賊走與合,焚會亭。[許]所望與戰公基湖,列十火槍土埠上,令眾伏地,曰:“賊至二百步,槍發,乘煙疾進擊之?!保ā肚迨犯濉ば⒘x傳三·許所望》)

(5)他站在高埠上,一直望著李過一行人馬轉過山腳后才回去。(姚雪垠《李自成》)

各例中的“埠”應指高崗或土丘的意思。上舉數部權威辭書都沒有收錄“埠”字的這一意義?!稘h語大詞典》收有“高埠”條,釋義為“高土丘”[2](第12卷,P946),

稍稍彌補了“埠”字釋義的不足。不過,“埠”與“高埠”畢竟分屬兩個條目,并且不在同一卷次,讀者查找起來殊為不便。

有些地方志或方言志收錄并記載了“埠”字的這一意義和用法。如1935年《萊陽縣志》卷三:“丘陵曰塂,曰埠(本字為阜)?!盵3]有些則是由這一意義的“埠”字組成的復音詞。如1928年《膠澳志》卷三:“埠子,山嶺之謂,亦曰高崗?!盵4]濰坊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等編的《濰坊方言志》指出,土丘,壽光叫“埠子”,寒亭、昌邑、高密叫“土埠子”[5](P62)。于克仁《平度方言志》也稱土丘為“土埠子”[6](P91)。其他還有

稱“埠嶺”的[7](P84),稱“土埠嶺子”的[8](P11),稱“土埠蓋兒”的[9](P61),等等。

“埠”字表示高崗或土丘,在山東方言特別是魯東方言中,更常見的使用場合則是用于村鎮名。根據《平度方言志》,該市以“埠”命名的村鎮有十多個,如白埠、灰埠、南埠、王埠、澀埠、大曲家埠、郭家埠、八王埠、流丹埠、柘埠(兒)等[6]。根據《即墨方言志》,該市以“埠”命名的村鎮有牛齊埠、埠后、高埠洼等[9]。其他如青島市市北區錯埠嶺,原是因該地有多個小山頭錯落其間而得名;城陽區中華埠,乃是“種花埠”的訛音,因該村附近有個適宜種植棉花的土埠子而得名。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齊名,并稱中國木版畫的三大產地。沂南縣磚埠鎮磚埠村,原稱安逸莊,因地勢低洼,常遭水患,村民遷居南北兩處高地重建新村,南村稱為“游埠子”,北村稱為“轉埠子”,“轉埠子”后演變為“磚埠”。三國時名相諸葛亮、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其故里均在此附近。山東淄川籍著名作家蒲松齡在《日用俗字·樹木章》中寫道:“街巷胡同榆夾戶,莊疃埠套柳遮河?!盵10](P283)說明至遲在清代初年的魯中一帶,“埠”字就已成為跟“莊”“疃”“套”同等常見的用于村鎮的通名用字了。

需要指出的是,“埠”字表示碼頭或商埠的意義,也可以用于地名,如安徽蚌埠、江西九江徐埠等。因此,既不要認為所有帶“埠”字的地名一定與高崗或土丘有關,也不要認為所有帶“埠”字的地名一定都是碼頭或商埠。大致說來,淮河流域以南地名“×埠”中的“埠”,大多與碼頭或商埠有關;山東地區特別是膠東半島地名“×埠”中的“埠”,大多表示高崗或土丘。

表示高崗或土丘義的“埠”,古代文獻中偶有寫作“部”的。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卷十云:“部者,阜之類也。今齊魯之間田中少高,名之為部也?!盵11]丁惟汾《俚語證古·地》釋“土部子”云:“地高處謂之土部子。部為阜(古音讀比由切)之雙聲音轉?!盵12](P9)

丁氏之所謂“土部子”,即人們通常所說所寫的“土埠子”。

“埠”的本字或古字當為“阜”?!墩f文解字》釋“阜”曰:“大陸,山無石者。象形?!盵13](P304)劉熙《釋名·釋山》云:“土山曰阜?!盵14]“阜”與“埠”的意思相通。此義仍保留在“曲阜”這個地名之中。曲阜之名始見于《禮記·明堂位》:“成王以周公為有勛勞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敝劣凇扒贰钡妹挠蓙?,《風俗通義》卷十解釋說:“阜者……言平地隆踴,不屬于山陵也。今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盵11]意思是說:阜指平地隆起的小丘,跟大山高陵不盡一樣。在應劭生活的漢代,曲阜在魯城中,彎彎曲曲有七八里長??梢?,“曲阜”的本義就是指彎彎曲曲的小土丘?!案贰弊衷谥泄乓郧奥暷笧殡p唇音,大略讀如“部”(bu)。大約在唐宋之際,唇齒音聲母f從雙唇音中演化出來,“阜”始有fù音。曲阜中的“阜”,語音雖然發生了變化,但古義卻保留下來①。之后,為使“阜”字的土丘義更為顯豁,便增加土旁而成為“埠”。因此,在“土丘”這個意義上,“埠”是“阜”的后起分化字,而“阜”是“埠”的本字。

二、【垓】

“垓”,包括《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在內的語文辭書,只收ɡāi一個讀音,主要義項有:荒遠之地、界限、古數名(指一萬萬)、古地名(只限于“垓下”)等。在魯西南和魯西方言中,“垓”不僅可以表示村寨堤圍或寨墻,而且廣泛用于村寨名。表示這一意義和用法的“垓”,口語中普遍念hǎi,與“?!蓖?。

比如,魯西南地區取名馬垓的村寨有很多。單就菏澤市來說,牡丹區都司鎮、胡集鎮以及鄆城縣丁里長鎮,都有叫馬垓的村子。其中,牡丹區都司鎮馬垓又名“西馬垓”,是個較大的回民聚居村落,晚清重臣馬新貽即葬于此處。據《馬氏家譜》記述,馬氏先祖于明洪武十年居于此地,村子原名馬家海,簡稱“馬?!?。后按習慣寫法,把“?!弊謱懽鳌佰颉弊?。

濟寧市嘉祥縣有個黃垓鎮,鎮政府駐地黃垓村。關于村名的的來歷,據《黃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初年,始祖黃耀德從諸城遷居此地,圍村挖溝筑寨,俗稱“垓子”,故以姓氏命名為黃垓。該鎮轄區內以“垓”為名的村子,還有司垓、張垓、東丁垓、西丁垓等。

泰安市西部亦有叫“×垓”(×多為姓氏)的村寨。東平縣戴廟鎮就有孟垓村(鎮政府駐地,位于東平湖西側)、張垓村等。

聊城市也有叫“×垓”的村寨。如陽谷縣李臺鎮何垓、十五里園鎮賈垓,以及東阿縣劉集鎮魏垓等。

也有叫“垓子”的。如臨清市劉垓子鎮、巨野縣太平鎮小垓子村等。

魯西南、魯西地名中的“垓”(hǎi),其義其音到底怎么來的?說法并不一致,值得探究。

其中,最流行的說法是“垓”源于“?!弊?。在魯西南、魯西方言中,面積較大的水池或水坑叫作“海子”[15](P14)、[16](P72),村寨圍墻之外的溝壕叫作“寨墻海子”或“海壕”。魯西南、魯西地區叫“×垓”的村寨,大多處于黃河沖積平原地帶,地勢低洼,往往會因為內澇而積水。為了防止村舍被水沖淹,當地人便圍村挖溝筑寨,這便造成墻外一片汪洋,壕溝內積水甚至可達數米之深,終年不涸。村寨名“×?!币约罢瘔ν獾摹昂:尽钡?,便由此而來。后來,“?!钡乃?、水坑義不再為大家所熟知,或者為了強調村寨的寨墻、堤圍義,有好事者便取“亥”作聲旁、“土”作形旁,將“?!鞭D寫成“垓”。這樣一來,“垓”字實際上增加了一個“?!钡淖x音,并被大家廣泛接受,流傳至今。上述菏澤市牡丹區都司鎮馬垓的來源,應屬于這種情況。筆者之一就是菏澤市牡丹區人,故鄉有個張垓村,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一直寫作“張?!?,而寫作“張垓”好像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現在則是“張?!焙汀皬堐颉眱煞N寫法并行。

另有一種說法則源于《康熙字典》“垓”字下的一段釋文?!犊滴踝值洹吩疲骸癧垓]又地名?!妒酚洝ろ椨鸺o》:‘漢王圍項羽于垓下?!蹲ⅰ罚骸?,堤名,在沛縣。一曰聚邑名?!墩x》:‘垓是高岡,其聚邑及堤在垓之側,故曰垓?!盵17]這就是說,“垓”本有堤圍、高崗的意思。魯西南、魯西名叫“×垓”的村寨,多是因圍村挖溝筑寨而得名,所筑的寨墻一般都又高又陡,兼具防水、防匪兩種功能,本地方言稱作“垓墻”或“垓子墻”。筑墻用土即從墻外四周土地中所出,土挖得多了,便形成深深的壕溝,方言稱作“垓壕”或“垓子壕”。垓墻圍村而筑,留有出入村寨的大門,方言稱作“垓子門”。在上個世紀中期的魯西南、魯西鄉村中,這種建筑格局仍能見到。保留在山東方言中的“垓”正是取其堤圍、高崗的古義?!佰颉钡墓帕x雖然保留下來,但是讀音ɡāi卻發生了變化而讀作hǎi,這可能是由于“秀才認字認半邊”的“誤讀”而造成的。最初有人據“垓”字的聲旁“亥”誤讀成“hǎi”,隨后人們便以訛傳訛,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習慣了hǎi這個讀音而流傳下來①。

上述兩種說法何者為是,一時難以做出定論,也不排除兩種因素兼而有之的可能性,但在魯西南、魯西方言中表示地名的“垓”音hǎi,卻是不爭的客觀事實,而且這一事實實際上也被“官方”所承認。筆者非常清晰地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山東省梁山縣韓垓鄉出了個全國聞名的模范軍嫂韓素云,中央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在播報她的先進事跡時,便遵循“名從主人”的原則,將韓垓讀作Hánhǎi。

《現代漢語詞典》等辭書,既然可以收錄“夼”“碃”這類表示地理地貌和地名的特殊用字,與之情況相似、讀音且很特殊的“垓”字,便沒有理由讓它在詞典中缺席。

三、【湖】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湖”條分立四個義項:“①被陸地圍著的大片積水。②指浙江湖州。③指湖南、湖北。④姓?!盵1](P551)《漢語大字典》也分四個義項:義項①同《現代漢語詞典》,其他義項則是古州縣名、古水名之類[18]?!稘h語大詞典》立為三個義項:①積水的大泊。②指湖南省、湖北省。③指浙江省湖州

市[2](第5卷,P1445)。顯而易見,三部辭書中的義項①“被陸地圍著的大片積水”或“積水的大泊”,亦

即“湖泊”義,是“湖”字的本義,其他義項都是與“湖

泊”義有一定關聯的“專名”義。那么,“湖”字除

了“湖泊”的本義及其相關專名義外,是否還表示別的意思呢?

在山東南部、東南部和鄰近山東的江蘇北部、安徽東北部的有些地方,“湖”可以用來表示平原、田野或田地。這在有關方言詞典或方言志中均有明確記錄。

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第四卷)“湖”條:“<名>田地;莊稼地。(一)中原官話。山東郯城。江蘇徐州:下~干活去了丨漫山野~都是人。江蘇贛榆:東~(東邊的地)丨西~(西邊兒的地)。(二)江淮官話。江蘇連云港:下~干活?!盵19](P6280)

董紹克、張家芝《山東方言詞典》“湖”條:“①農村居民點周圍的莊稼地。(臨沂)②泛指田野。(棗莊)”[15](P12)

邵燕梅、劉長鋒、邵明武《沂南方言志》“湖”條:“洼地;平原地?!盵20](P79)

馬靜、吳永煥《臨沂方言志》指出,莒南、沂南、蒼山稱平地為“湖”,蘭山區、河東區、蒼山、郯城、臨沭稱野外或野地為“湖”[8](P100-102)。

邱光華在《“下湖”考》一文中指出,皖東北宿州市稱田野、田地為“湖”,下地為“下湖”,當地有農諺云:“九九八十一,家里送飯湖里吃?!盵21](P81-82)

文學作品中也有“湖”表示平原、田野義的用例:

(6)又遇著饑饉荒年,淮城內外俱被水淹了,湖里水田浸爛,每斗米賣到一兩二錢紋銀。(明末清初丁耀亢《續金瓶梅》第五十回)

(7)有田湖里躺,生草不生糧;糧靠人工長,不種就成荒。(王希堅《翻身民歌·田和力》)

例(6)中,“湖里水田”如果理解為“湖泊里的水田”,則于理不通:大片積水的湖泊里面怎么可能還有田地呢?顯然,這里的“湖”用的不是它的“湖泊”的本義,而是用的它的“平原、田野”的引申義、方言義,“湖里水田”即平原里的水田或田野里的水田。丁耀亢是山東諸城人,《續金瓶梅》主要敘寫山東、蘇北一帶的人物和故事,小說中有很多山東方言詞語,因此,把這里的“湖”視作表示“平原、田野”義的方言用法,有理有據,順理成章。例(7)中,“有田湖里躺”是說有田地而躺在地上不勞動,“湖”也是表示田野、田地的意思。

魯南、魯東南地區大多為丘陵地帶,在兩個或多個小山丘之間,往往會自然形成一片海拔相對較低、有利于農耕的平曠之地,當地人將這種地貌稱之為“湖”。山東安丘人周干庭在《山東土語研究·魯南部土語》中給出這樣一個例句:“往湖里去?!保ò矗?,“逛”的異寫)。作者還特地注明:“臨沂所謂湖,即魯東部所謂坡。何以謂坡為湖?因該地多污下,夏日多水,故以湖名坡也?!盵22]周干庭這里用了“坡”字,實際也可寫作“泊”。今天一些叫作“湖”或“泊(坡)”的地方,原本多為低洼平地,夏秋多雨時往往形成內澇,儼然一片湖沼。山東方言中的“湖”或“泊(坡)”的平地、田野義,當是由其“湖泊”的本義經過多年積淀逐漸衍化而來的。

“湖”的平原、田野義,在魯南、魯東南方言中還常用于地名的通名。日照市東港區有南湖鎮、西湖鎮,還有上湖村、下湖村,這些帶有“湖”字的村鎮都沒有湖泊,而只有大片的平地原野。五蓮縣中至鎮有個村子叫萬牛湖,據傳早年間因村子居于草木茂盛、宜于放牧群牛的低洼野地而得名,現在已是一片平原良田。沂南縣政府駐地界湖鎮,因界于地勢較低的兩片平地之間的小丘上而得名。

四、【泊】

“泊”是個多音字,我們討論的是讀作pō音的

“泊”?!冬F代漢語詞典》“泊”(pō)條釋為“湖(多用于湖名)”[1](P1011),《漢語大字典》釋為“湖澤”[18],《漢語大詞典》釋為“湖澤;沼澤”[2](第5卷,P1086)。三部辭書均認為“泊”就是指“湖”或“湖澤”。

“泊”表示“湖泊”或“湖澤”,這是它的本義或常用義,除此之外,它是否也跟“湖”一樣,還能表示其他意義呢?我們發現,在山東方言特別是在煙臺、威海、青島等市所在的膠東地區方言中,“泊”除了其常用義之外,同樣可以表示平原、田地的意思。先看有關方言詞典或地方志中的記載。

《漢語方言大詞典》(第三卷)“泊”條:“<名>平原。膠遼官話。山東牟平。1936年《牟平縣志》:‘平原曰~。山東萊陽。1935年《萊陽縣志》:‘平原曰~?!盵19](P3649)又“泊地”條:“<名>平地;平原。膠遼官話。山東長島、牟平?!盵19](P3650)

羅福騰《牟平方言詞典》“泊”條:“①平原:一馬平~。②平原地:家西全是~丨△打一槍,驚一~;殺一個,驚一百?!盵23](P129)又“泊地”條:“地勢平坦的地:~怕澇不怕干?!盵23](P129)

董紹克、張家芝《山東方言詞典》“泊地”條:“山間平地。(威海)”[15](P11)

“泊”表示平原、田地,不僅記錄在方言詞典或地方志中,在明代以來山東作家的作品中也時有所見。例如:

(8)這坨兒山水園林生意廣,要飽呵泊下田,要暖呵陌上桑。(明代馮惟敏《點絳唇·量移魯士師東歸述喜》套曲)

(9)有一天,老大和老二在泊里鋤地,休息的時候臺起話來。(王統照選編《山東民間故事·弟兄三個》,上海兒童書局1948年)

(10)這就是靈山的年青一代的民兵,他們剛從東面海濱參加軍事演習回來,現在又到泊里收割谷子去了。(峻青《秋色賦·夜宿靈山》)

馮惟敏、王統照、峻青分別是山東臨朐人、諸城人、海陽人,三例中的“泊”應該都屬于山東方言詞,表示平原、田地的意思。例(8)中的“泊下田”,即平原里的田地:例(9)中的“在泊里鋤地”,即在田里鋤地;例(10)中的“到泊里收割谷子”,即到地里收割谷子。需要指出的是,例(10)轉引自《漢語大詞典》,該詞典是把它當作“泊”表示“湖澤、沼澤”義的書證加以引用的。這顯然誤解了作品的原意。峻青這篇散文是寫故鄉山東海陽的人和事,文中提到的“谷子”應該不是稻谷(水稻),而是北方地區廣泛種植的可以碾成小米的谷子(粟)。谷子是耐旱怕澇的作物,不可能種在常年積水的湖泊里,人們更不可能到湖泊里去收割成熟的谷子。因此,這里的“泊”不可能是指“湖澤、沼澤”,而只能是膠東方言中的平原、田野、田地的意思。這跟上文例(6)中“湖”字不表湖泊的本義而表田地的方言義,情形幾乎完全相同。

“泊”的平原、田地義也可用于地名(多為村鎮名)?!赌财椒窖栽~典》“泊”字頭下將“地名用字”單列一個義項,并解釋說:“多作平原地帶的村莊名。據縣政府地名辦公室統計,全縣以‘泊字命名的村莊共十三個:馬家~?!盵23](P129)膠東地區帶有“泊”字的比較有名的村鎮還有:海陽市郭城鎮戰場泊,曾為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駐地;威海市文登區大水泊鎮,威海國際機場即位于此;青島市黃島區泊里鎮,轄區內有青島西海岸董家口港;等等。

與“湖”一樣,“泊”的平原、田地義當源自本義“湖泊、湖沼”?,F在膠東地區大凡含有“泊”字的地方或村鎮,很久以前應該都是一片澇洼濕地或海拔相對較低的平地,故被稱為“泊”。但年長日久,泥土淤積,積水退去,洼地變成了平地良田。地理面貌雖然改變了,原來的地名用字卻被沿用傳承下來,于是“泊”增添了一個表示平原、田地的新的義項。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這一新義主要在膠遼官話的范圍內使用。

山東方言中的“埠”“垓”“湖”“泊”四字,除了其本義或常見義外,還都有各自不同的引申義與特殊用法,它們都可以表示相應的地理地貌特征,并且均用于地名通名。這些字表示地貌特征、用于地名通名的意義或用法,現有的權威性大中型語文辭書多未涉及,如《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有的甚至將表示某一地貌特征的特殊義誤釋為常見義或本義。因此,我們建議,有關辭書應將“埠”“垓”“湖”

“泊”等字的特殊意義和用法適時補收進去,并修正相關釋義錯誤。

相較于“夼”“碃”這類明顯的表示地貌特征和地名通名的稀見字、生僻字,“埠”“垓”“湖”“泊”這類常見字的表示地貌特征、用于地名通名的意義或用法,就顯得隱蔽得多,發現和揭示這類普通字、常用字的“隱性”意義和用法,也更加困難。這或許是大中型語文辭書編纂工作中的一個盲點,希望能引起辭書編纂者的注意。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

[3]王丕煦主纂.萊陽縣志[M].1935年鉛印本.

[4]趙琪修,袁榮叟纂.膠澳志[M].1928年鉛印本.

[5]濰坊市地方史志辦公室,錢曾怡,羅福騰.濰坊方言志[M].濰坊:濰坊市新聞出版局,1992.

[6]于克仁.平度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7]張樹錚.壽光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8]馬靜,吳永煥.臨沂方言志[M].濟南:齊魯書社,2003.

[9]趙日新,沈明,扈長舉,等.即墨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10][清]蒲松齡.日用俗字[A].路大荒整理.蒲松齡集(第二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2]丁惟汾.俚語證古[M].濟南:齊魯書社,1983.

[13][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4][漢]劉熙.釋名[M].北京:中華書局,2022.

[15]董紹克,張家芝.山東方言詞典[Z].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16]張鶴泉.聊城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17][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康熙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1958.

[18]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

[19]許寶華,[日]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

[20]邵燕梅,劉長鋒,邵明武.沂南方言志[M].濟南:齊魯書社,2010.

[21]邱光華.“下湖”考[J].漢字文化,2016,(1).

[22]周干庭.山東土語研究·魯南部土語[J].齊大季刊,1935,(8).

[23]羅福騰.牟平方言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7.

Several Words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morphology and Geographical Names in Shandong Dialect

Xu Fuling,Wang Yongchao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Jining University, Qufu 273155, China)

Abstract:In Shandong and other dialects, “Bu(埠)” “hai(垓)” “hu(湖)” “po(泊)” and other words, in addition to their original or common meanings, can also represent different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be used as common names of places. In the dialects of eastern and southern Shandong, the word “bu(埠)” mainly denotes a hill or mound and is used as the name of a local village. In the dialects of southwestern and western Shandong, the word “hai(垓)” can denote the embankment or wall of a village and is widely used as the name of a village. In the dialects of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Shandong, the word “hu(湖)” can be used to reflect a plain, field or land and is also used as a place name. In the dialects of eastern Shandong, the word “po(泊)” also denotes a plain or field and is also used as the name of a local village. In such common words, the meanings and usage of denoting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being used as common names of places are a blind spot in the compilation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Chinese dictionaries, which should be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Key words:Shandong dialect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morphology and geographical names;“bu(埠)”;“hai(垓)”;“hu(湖)”;“po(泊)”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元明清山東方言詞典”(22FYYB027)

作者簡介:1.徐復嶺,男,濟寧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2.王永超,男,文學博士,濟寧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①在歷史上,曲阜不僅讀作Qūbù,亦有寫作“曲埠”的。元代孔克齊《至正直記》卷四《字讖》云:“溧陽南門開解庫,始議名‘胤定二字,計十七畫,疑其驗數止十七年;更作‘曲阜,亦是十七畫。豈偶然矣?自壬子歲開張,頗覺稱意,至戊辰以后,漸漸不資長,雖不虧廢,隨得隨消,終不及前矣?!痹摃靶S洝痹疲骸鞍础范譃槭漠?,‘阜疑作‘埠,正合十七畫?!眳⒁娗f敏、顧新點?!吨琳庇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1頁。

①《金瓶梅詞話》第四十二回,祝日念講述幫人寫企圖日后賴賬的文契:“[某人]平白寫了垓子點頭那一年才還他,我便說,垓子點頭,倘忽遇著一年地動怎了?教我改了兩句?!边@里的“垓子點頭”比喻不能做到或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垓子”到底是指何物?有說“堠子”的,有說“一方土地”的,有說是“山”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垓子”是指村寨的圍墻或堤壩之類,也許更符合原著本意。至于“垓子”在蘭陵笑笑生生活的時代是否讀hǎizi,因無實證,不敢妄言。

猜你喜歡
大詞典詞典方言
方嚴的方言
方言
《漢語大詞典》“籀”釋義辨證
說說方言
留住方言
米沃什詞典
評《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
詞典例證翻譯標準探索
關于《突厥語大詞典》漢字譯寫偏誤研究
《漢語大詞典》漏收宋代筆記詞目補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