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與新技術的融合應用研究

2024-04-25 16:26余音瑤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6期
關鍵詞:直播新技術虛擬現實

摘要:文章探討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發展趨勢以及新技術應用案例,并提出關于新媒體與新技術融合的建議。研究發現,媒介平臺的多樣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這表現在不同的新媒體平臺涌現,提供了豐富多樣的信息傳播方式,為用戶提供了更多選擇。受眾在新媒體時代由被動的信息接收者逐漸轉變為主動的傳播者。這種受眾參與度的提升反映了新媒體對互動性的強調,受眾不再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是更積極地參與到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形成了更加活躍的社交媒體生態。傳統信息傳播形式正在發生轉變,新媒體極大地沖擊著傳統媒體的地位。這種變革既帶來了信息傳播效率的提升,也對傳統媒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媒體需要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新技術與新媒體應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信息傳播的創新。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通過對新媒體發展趨勢和新技術應用案例的深入研究,得出新媒體與新技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結論,旨在幫助新媒體行業更好地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促使其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新技術;H5;虛擬現實;直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6-0074-04

一、引言

技術的更新迭代不僅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媒介的使用習慣。隨著網絡的普及,新媒體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時期。各種高科技產品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豐富多樣的娛樂體驗。資訊獲取方式從被動轉變為積極主動。如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介傳播者,每個個體都能制造和傳播消息。新興科技如H5、VR、全息投影等的發展與應用,使新媒體的傳播變得更加直觀生動。同時,科技的發展也改變了信息傳遞方式,從枯燥無味的文字和靜態圖像轉變為生動有趣且具有互動性的多元形式。

二、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發展趨勢

(一)媒介平臺的多樣化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新媒體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以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逐漸成為大眾獲取資訊的主流渠道。

傳統媒體受限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法滿足人們對信息獲取即時性和個性化的需求。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信息傳播的時空限制被打破,并且新媒體平臺能夠通過實時更新和個性化推薦滿足受眾不同層次的需求。通過新媒體平臺,人們可以隨意瀏覽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豐富了信息傳播的方式。而且,新媒體平臺能夠根據受眾的興趣偏好和行為習慣,提供個性化的推薦內容,為每個用戶量身定制獨特的資訊體驗[1]。在以社交互動為主要特征的新媒體平臺中,移動廣告、無線網絡廣告和社區論壇等多種形式紛紛涌現。這些形式既滿足了廣告主在新媒體平臺上推廣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又為受眾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互動體驗。此外,這些新媒體平臺上還涌現了一批知名自媒體人物,并形成了獨特而活躍的內容創作和傳播生態系統。隨著媒體平臺的不斷革新與發展,人們的交流互動方式也在不斷演進。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新媒體平臺以其便捷、快速、個性化的特點深刻改變了受眾獲取資訊的方式和習慣[2]。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信息獲取工具,更成為受眾與外界溝通交流、參與社會互動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新媒體用戶由消極的信息接收者向積極的傳播者轉變

新媒體用戶的角色正在從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信息傳播者,這是媒體變革直接帶來的變化。用戶的習慣發生了顯著改變。在過去,受時間和空間的使用情境限制,人們只能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獲取信息[3]。隨著移動技術的迅猛發展,隨時隨地獲取信息成為現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資訊的移動來源。這種便利性和靈活性使受眾不再局限于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能夠自主選擇何時何地以及何種方式參與信息傳播。在媒體多元化和便利工具的推動下,信息傳播變得更加容易。過去,傳統媒體在信息傳遞上起著主導作用,且需要耗費大量資源進行真實性驗證。如今,社交媒體平臺、博客、視頻分享網站等新媒體平臺興起,提供了分享和交流信息的便利渠道[4]。這些平臺賦予用戶即時發布內容的能力。無論是通過微博、微信還是其他社交網絡平臺分享文章、圖片或視頻,用戶只需一步即可將信息傳遞給自己的社交圈子。這種便捷性使受眾成為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者。雖然受眾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從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信息傳播者,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受眾都成了積極的信息傳播者。有的受眾仍然更傾向于保持被動接收信息的狀態,或者只是簡單地瀏覽他人發布的內容[5]。因此,在媒體升級帶來的變化中,受眾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

互聯網生態的蓬勃態勢在最新出爐的數據中得到了生動展現。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23年8月發布的第52期《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國網民總人數已突破10.79億大關,相較于2022年12月實現了1109萬的凈增長,展現出穩健的上升趨勢。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已躍升至76.4%,相較于前一統計周期末提升了0.8個百分點,這一數據有力地印證了我國互聯網接入服務的深度拓展與廣度覆蓋能力的持續增強。同時,移動互聯網用戶群體也呈現出同步擴張的態勢,我國手機網民規模與同期相比增加了1109萬人,達到10.76億人,這意味著幾乎全民皆可隨時隨地通過移動設備接入互聯網。這一里程碑式的跨越,不僅凸顯出我國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的卓越成就,更預示著一個全民參與、信息共享的新媒體時代已然來臨,越來越多的人得以借助網絡平臺自主獲取信息、交流思想,并成為數字化時代的積極參與者和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

(三)傳統信息傳播形式轉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傳遞方式也在不斷演進。從過去傳統的文字和圖片表達方式逐漸轉變為與手機相適應的視聽化傳播形式。這種轉變是由用戶使用環境的變化以及對信息獲取需求的提高所驅動的。

如今,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手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到各種各樣的信息。然而,傳統的文字和圖片表達方式已經無法完全滿足人們獲取信息的需求[6]。因此,出現了可視化圖表、動態圖像、動畫和視頻等新形式來替代簡單的文本和圖片展示。這些新形式不僅能更好地呈現內容,而且還具有豐富性、實時性和多媒體特征。通過可視化圖表,可以清晰直觀地展示數據和趨勢;通過動態圖像和動畫,可以生動地呈現事物的變化過程;通過視頻,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一起傳遞更加全面深入的信息??梢灶A見,在未來的媒體發展中,這些新形式將占據主導地位。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通過視聽媒體獲取信息,因為它們更加生動有趣,并且可以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這也促使內容創作者和媒體機構不斷探索新的表達方式和技術手段,以適應這一趨勢。除了視聽媒體,新聞現場直播、生動化的文本內容以及互動信息體驗也將成為新媒體內容傳播方式的關鍵要素[7]。通過現場直播,人們可以實時觀看事件發展過程,感受到身臨其境的真實感;通過生動的文本內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信息;而通過互動信息體驗,可以提升用戶參與度。

三、新技術體驗案例

(一)H5技術的實際應用

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H5(HTML5)作為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的第五次重要修訂,在技術領域嶄露頭角。簡而言之,H5是一種基于手機的新編碼方式。目前,H5已廣泛應用于手機應用中,比如微信朋友圈,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實時查看信息。同時,H5還能夠將文本和圖像形象化,并提供具有交互功能的溝通界面。例如,騰訊 《NEXT IDEA X 故宮》在社交媒體上廣受歡迎,憑借其獨特的動感和視覺體驗,使信息傳遞變得生動有趣,并將用戶日常使用手機的場景融入其中,使整個H5作品更貼近用戶、親切可感[8]。

新媒體的蓬勃演進有力地催化了跨界合作與融合創新的新浪潮?;厮葜羵鹘y媒體紀元,各行業間界限分明且競爭態勢顯著,彼此間的交融互動相對有限。然而,步入新媒體時代,伴隨著信息技術疾風驟雨般的進步以及全面數字化轉型的浪潮席卷,各行各業均置身于一場與新媒體深度耦合的機遇與挑戰交織的變革之中[9]。具體而言,在諸如電影、音樂、文學等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疆域,新媒體平臺猶如破曉之光,開辟了嶄新的創作途徑、宣傳策略與推廣模式,賦予了內容創作者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與此同時,在教育、醫療、金融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猶如一股強勁的動力源泉,不僅顛覆了傳統的服務模式,更為服務提供者開啟了多元化的增長契機與發展藍海,從而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重塑與升級迭代。

(二)VR技術下的全新擬態環境

隨著手機網絡的普及,媒介之間的互動性日益增強,對人類思考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近年來,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作為一種新興的新媒體技術嶄露頭角。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迅猛發展,多視角應用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媒介進行更加直觀、生動、多元的交流與互動[10]。在傳統媒體時代,人們只能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被動接收信息,而新媒體的發展則打破了這一限制,使個體在信息傳播中具有更高的主動性和參與度。VR作為一種新興媒體技術,進一步推動了思考模式的轉變。它通過模擬虛擬環境,讓用戶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與現實世界不同的體驗。通過頭戴式顯示器、手柄等設備,用戶可以沉浸在一個完全由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世界中,并與之進行互動[11]。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使人們可以更加直觀地感知和理解信息,從而對事物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思考。

近年來,隨著VR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其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在教育領域,VR被廣泛運用于學習和培訓。例如,在醫學教育中,學生可以通過VR技術進行仿真手術操作,提高實踐能力;在歷史教育中,學生可以通過VR技術參觀古代建筑或“親臨”重要歷史事件現場,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隨著VR技術的快速發展,多視角應用已成為大勢所趨[12]。多視角應用利用VR技術可以同時呈現多個視角的信息,使用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分析事物。例如,在建筑設計中,設計師可以通過VR技術將建筑模型以多個視角展示給客戶,客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評估設計方案;在電影制作中,導演可以通過VR技術預覽電影場景,并從不同視角進行剪輯和后期處理[13]。這種多視角應用不僅豐富了信息的表達形式,也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思考與分析空間。

技術創新成為推動新舊媒體快速整合的重要因素。一切突破性的科技創新都可以也應當被運用到信息傳播中。在此背景下,以大數據、移動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為支撐的網絡社交活動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14]。通過與3D虛擬場景的交互,以用戶視角進入具體的場景中,實現即時交互,創造第一人稱沉浸式體驗。若將其與新聞傳播相結合,則可增強閱讀者對新聞的認知與主觀情感,并能使傳媒從業人員對新聞進行無止境的探究與展現。

(三)直播時代的到來

隨著各類視頻分享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網絡直播以其親民化、即時性和真實性特質進一步深入人心,成為普羅大眾日常娛樂與信息獲取的重要渠道。這一新興媒介形式不僅引發了廣大用戶的熱烈追捧,同時也引起了傳統媒體界的深度矚目。以國內知名媒體機構新京報為例,面對傳媒生態的劇變,他們積極擁抱時代潮流,適時啟動了一項創新舉措——招募并培養一支專業的網絡主播團隊。他們力圖將傳統媒體的專業精神與新媒體的實時互動特性相結合,以此拓寬新聞報道及內容傳播的邊界,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跨越。

四、關于新媒體與新技術二者融合的幾點建議

(一)新技術與新媒體兩者應相輔相成

新媒體的興起是建立在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基礎上的,二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共同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無論是新媒體還是新技術,都致力于更好地傳遞信息和資訊。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在信息時代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革新,人們可以通過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設備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和互動性,能夠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新技術的發展為新媒體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和保障。例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為信息處理和存儲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的手段。同時,移動通信技術如4G、5G等,也極大地拓寬了信息傳播渠道和覆蓋范圍。這些新技術不僅提升了傳媒行業內部運營效率,還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習慣。新媒體與新技術的共同進步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借助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信息可以在瞬間迅速傳播到全球各地,人們能夠及時了解和分享最新資訊。新媒體也增強了公眾參與和互動性,通過評論、轉發等功能,人們可以積極參與到輿論討論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二)結合新媒體用戶畫像選擇開發新技術

老話說“一物降一物”,這意味著要想做好新媒體用戶分析工作,需要深入了解目標人群的需求,并為他們提供準確、精準的服務。為了在新媒體平臺上取得成功,需要不斷采用恰當的新技術,而不是盲目跟風,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做好用戶分析是至關重要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目標人群的偏好。通過深入的數據分析和調研,可以獲得用戶喜好、行為偏好以及消費習慣等方面的寶貴信息。這些信息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用戶需求,并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的服務。在確定目標人群后,需要借助適當的新技術來實現與用戶之間更緊密的互動與交流。例如,利用智能推薦算法和個性化定制功能,可以根據用戶的歷史行為和興趣愛好向他們推送相關內容和產品信息。此外,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可以運用社交化營銷策略,加強與用戶的互動,并通過引入用戶生成內容等方式提升用戶參與度。

(三)不斷優化新技術增強受眾體驗感

科技的飛速發展助推了新媒體的涌現,而新媒體將成為更新媒介發展的源泉。未來,科技的發展將使新媒體形式更加豐富多樣。這種多樣性包括更先進的圖文表達方式、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等,為用戶提供更豐富的信息體驗。同時,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生活習慣也將隨之發生變化。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人們可能更傾向于通過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式獲取信息,而傳統的圖文形式將無法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因此,媒體在適應這一變化的同時,需要靈活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信息傳達。無論媒體形態如何變化,正確傳達和積極溝通始終是關鍵。媒體應當注重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確保信息的傳遞不產生誤解。積極的溝通意味著媒體應與用戶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傾聽用戶的反饋,及時調整內容以滿足受眾需求。

五、結語

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爆炸使受眾面臨更廣泛的選擇。受眾迫切期望以更快的速度獲取所需的資訊。為滿足這一需求,新媒體的發展應注重準確性、啟發性、方便性和趣味性。準確的信息通過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得以實現,啟發性的內容通過個性化推薦和虛擬現實技術得以擴充,方便性在智能設備和移動應用中得到體現,趣味性則通過創新的表達方式和互動性設計來實現。綜合而言,新媒體在迎合受眾需求的同時,借助新技術不斷創新,為用戶提供更豐富、更高效、更有趣的資訊體驗。

參考文獻:

[1] 王春迎,王曼玉,占莉娟.媒體融合背景下我國科技期刊B站傳播現狀與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33(1):67-75.

[2] 陳芬梅.淺談新媒體新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45(5):22.

[3] 王跟萍.大數據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戰略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22(2):67-69.

[4] 陳兵,胡珍.規范數據與算法 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新經濟,新技術與新媒體”融合治理》研討會綜述[J].中國價格監管與反壟斷,2021(5):26-29.

[5] 楊國龍.融媒時代電視直播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應用[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3(12):55-57.

[6] 彭文杰.新媒體常態下媒體融合報道的五大維度[J].傳媒,2016(23):52-53.

[7] 張曉華.增強新媒體發展提升縣級融媒體中心競爭力[J].新聞文化建設,2023(9):136-138.

[8] 郭飛.融媒體語境下電視直播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J].電視技術,2022,46(10):133-136.

[9] 叢乃霞.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新技術應用,數字化轉型,新媒體傳播和運營的創新實踐[J].中國傳媒科技,2023(5):101-104.

[10] 靳可.探索大數據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之路[J].科技傳播,2019,11(15):78-79.

[11] 黃詩舟.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突破路徑解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8(24):256.

[12] 李宇佳,閆澤林,張珂.學術新媒體信息流轉的驅動機制研究[J].情報科學,2023,41(7):40-48.

[13] 周葆華,馮鈺婷.新媒體事件中的傳播關鍵節點:基于“兩微一端”的跨事件,跨平臺計算傳播研究[J].新聞與寫作,2023(5):15-27.

[14] 梁櫻凡.新媒體背景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新路徑[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5):134-136.

[15] 劉小瑗,李佳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電視技術,2023,47(8):202-205.

作者簡介 余音瑤,記者,昆明市五華區融媒體中心發展部副主任,研究方向:媒體融合、融媒體中心建設。

猜你喜歡
直播新技術虛擬現實
REALITY BITES
風口上的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技術向科幻小說借靈感
廣播二次傳播和可視化路徑探析
當傳播遇上新技術,媒體人需怎樣的新聞堅守?
淺談虛擬現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