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融合路徑研究

2024-04-25 00:38葛霞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6期
關鍵詞:新聞傳播課程思政課程體系

摘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新聞傳播教育課程思政應將立德樹人貫通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新聞傳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在當今社會,新聞作為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對社會的發展與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單純地傳遞信息已不足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因此,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培養既有專業技能又具備良好思想政治素質的新聞傳播人才,成為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的融合,旨在通過專業技能培養與價值觀培塑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诖?,文章采用文獻綜述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的融合問題。在探討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融合的可行性,包括理論基礎、實踐經驗和資源優勢等方面的基礎上,指出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認識不到位、融合深度不夠和評價體系不完善等。最后,提出推動兩者深度融合的建議,包括提高思想認識、深化教學改革和完善評價體系等,旨在為新聞傳播教育課程思政改革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促進高素質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課程思政;新聞傳播;課程體系;融合

中圖分類號:G210;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6-013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融合與開創:鄉村振興背景下貴州民辦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ZJG20220554(立項序號:367)

一、前言

新聞傳播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培養卓越的新聞傳播專業人才,推進黨的新聞事業高質量發展,這決定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使命感具有確信性、目的性,可以內化成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組成部分,成為其工作生活的目標和堅守的指南。因此,只有將使命感培育植入新聞傳播專業課程,著力實現在價值傳遞中凝聚知識底蘊、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構建全員、全過程、全課程的立體化育人格局,才能培養出合格的黨的新聞工作者。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育人格局,確保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一理念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旨在通過全面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新聞傳播教育課程思政事關培養什么樣的新聞傳播人才、如何培養以及為誰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根本問題,解決這個問題,能更好地把課程思政融入新聞傳播教育的全過程。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則聚焦新聞學、傳播學等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旨在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專業訓練,使其具備從事新聞傳播工作所需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1]。

近年來,雖然一些高校在新聞傳播專業中開始嘗試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融合,但整體上仍存在認識不到位、融合深度不夠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課程思政效果的發揮,也制約了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2]。因此,本文深入研究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的融合問題,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為新聞傳播教育課程思政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二、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融合的可行性

(一)理論基礎

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的融合,理論基礎堅實。兩者在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目標上達成了高度一致,使融合成為可能。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這些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3]。例如,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中,教師不僅可以教授學生如何采寫新聞,還可以通過分析真實案例,引導學生思考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從而實現專業技能培養與價值觀引導的有機結合。

(二)實踐經驗

實踐經驗是檢驗理論可行性的重要標準。在眾多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中,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融合的實踐探索已取得顯著成效。這些實踐經驗不僅證明了兩者融合的可行性,更為進一步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參考[4]。例如,某高校在新聞傳播專業課程中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通過專題講座、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刻理解新聞傳播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這種融合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更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素養。

(三)資源優勢

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的豐富多樣性為課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豐富的資源。新聞傳播專業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科技,都為課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案例[5]。同時,新聞傳播專業的實踐性也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例如,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進行采訪報道,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社會現象,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問題和社會責任。這種實踐性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可以深化學生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認識。

三、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

在當前的新聞傳播教育中,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體系的融合仍然面臨認識不到位的問題。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傳統思政課程上,認為其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并無直接關聯,因此在教學中缺乏主動融入課程思政的意識和積極性[6]。同時,部分學生也對課程思政存在誤解,認為其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并無實質性幫助,因此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這種認識上的不到位直接影響了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的融合效果,使得兩者在實踐中難以形成有效的協同效應。例如,在某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課程中,教師雖然提及了一些與課程思政相關的內容,但由于缺乏深入的挖掘和系統的整合,這些內容只是作為課堂知識的補充,而未真正融入專業課程體系。

(二)融合深度不夠

盡管一些高校已經開始嘗試在新聞傳播專業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實效性[7]。一是課程內容整合不夠深入,未將課程思政元素與新聞傳播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形成具有內在聯系的教學內容體系;二是教學方式方法單一,缺乏針對性和創新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三是實踐教學環節薄弱,未充分利用新聞傳播專業的實踐性特點,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實踐教學,深化學生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認識。例如,在某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課程中,教師雖然引入了一些與課程思政相關的案例和素材,但由于缺乏系統的設計和引導,這些案例和素材只是作為課堂討論的引子或背景資料,而未真正發揮其教育價值。

(三)評價體系不完善

目前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融合的評價體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學有效的評估標準和方法[8]。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評價標準不明確,未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評價指標和體系,導致評價主觀性較強,難以客觀反映融合效果;二是評價方式單一,缺乏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和技術手段,難以全面、準確地評估融合效果;三是評價反饋機制不健全,未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教師和學生,使其無法及時了解自己的融合情況和改進方向。例如,在某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課程中,雖然教師已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但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和反饋機制,教師無法及時了解融合效果和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而未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和思考。

四、關于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融合的建議

(一)提高思想認識

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融合,首要任務是提高思想認識。這不僅限于教師,更包括學生,因為他們是教育的主體和受益者。只有深刻認識到兩者融合的必要性,才能在教育實踐中真正實現這一目標[9]。對高校而言,宣傳教育是關鍵。高校應通過各種渠道,如講座、研討會、課堂教學等,向教師和學生傳達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融合的重要性。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使他們更好地掌握新聞傳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向學生展示新聞傳播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緊密聯系。例如,在新聞倫理與法規課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新聞案例,引導學生思考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在思考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10]。

(二)深化教學改革

為了切實實現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的深度融合,深化教學改革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這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調整或增補,更是對教學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全面革新[11]。在新聞傳播專業課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新聞傳播學科本身就具有極強的社會性和實踐性,與思政教育有著天然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尋找和提煉與專業知識緊密相關的思政元素,如職業道德、社會責任等,將其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11]。例如,在新聞寫作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具體的新聞報道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報道中體現公正、客觀、真實的新聞原則,同時傳遞正能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

(三)完善評價體系

完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這一體系的建立旨在確保兩者融合的有效性、科學性和可持續性,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撐[13]。完善評價體系,需要明確評價的目標和標準。在新聞傳播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其根本目的是培養既具備專業技能又擁有良好思想政治素養的優秀人才。因此,評價體系應圍繞這一目標,制定出能夠全面、客觀反映學生專業能力和思政水平的標準。這些標準應具體、可量化,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適應不同課程和學生群體的特點[14]。在明確評價標準的基礎上,還需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例如,在新聞傳播專業課程中,采用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實踐活動表現等方面。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動態15]。

五、結語

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的融合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深入分析兩者的內涵、特點及相互關系,指出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未來,高校應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完善評價體系,推動課程思政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深度融合,為培養高素質的新聞傳播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鄭青華.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推進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與實施路徑[J].傳播與版權,2024(1):1-3,7.

[2] 肖宏昊.活動本質觀下的高職新聞傳播類專業課程思政優化路徑研究[J].科教文匯,2024(1):120-123.

[3] 鄭青華.課程思政融入新聞與傳播專業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傳播與版權,2023(24):105-107.

[4] 趙禹嵐.課程思政在新聞采訪與寫作中的應用研究[J].新聞傳播,2023(23):88-90.

[5] 武斌.新時代踐行新聞評論課程思政的路徑[J].中國地市報人,2023(11):90-92.

[6] 王芹.智能互聯網背景下新聞傳播類專業“2+2”課程思政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11):91-94.

[7] 翟琨,于蘇亞.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的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3(21):4-8.

[8] 時園園,陸燕敏.時事新聞提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育人實效的實證研究[J].海外英語,2023(21):151-153,169.

[9] 冉明仙,劉雄豪.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課程思政創新路徑分析:以《新聞學理論》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20):96-97.

[10] 彭迪,劉強.延安紅色新聞資源的課程思政價值與運用路徑[J].今傳媒,2023,31(10):134-137.

[11] 呂文茜.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素材建設探析:以課堂新聞匯報為例[J].海外英語,2023(18):139-141.

[12] 鄧若蕾.新聞專業混合式教學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J].今傳媒,2023,31(9):154-156.

[13] 鄒媛媛.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7):74-77.

[14] 石迪.“學習強國”與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共建共享研究[J].新聞前哨,2023(17):21-24.

[15] 陳云萍.課程思政引領下高校新聞專業實踐育人模式改革與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6):70-72.

作者簡介 葛霞,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新聞傳播、 黨員教育管理。

猜你喜歡
新聞傳播課程思政課程體系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互補性研究
當傳播遇上新技術,媒體人需怎樣的新聞堅守?
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傳播力
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產學對接路徑重構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