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微”協同微傳播驅推高校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路徑研究

2024-04-25 18:52葉麗娜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6期
關鍵詞:微傳播高校學生協同

摘要:高校是政治認同教育的重要陣地,是政治認同教育價值鏈條的重要一環,是筑牢認同社會根基與思想基石的重要保障。隨著微時代的不斷發展和變化,高校政治教育也要與時俱進,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文章分析微傳播視域下高校政治認同教育面臨的困境,通過“三微”協同微傳播探索高校政治認同教育新模式,旨在培育高校學生政治認同感。文章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構建“三微”協同微傳播驅推高校學生政治認同的實踐路徑?!叭ⅰ眳f同微傳播模式,即以中國傳統文化塑造“微文化”思政教學內容,增強思政教學的權威性,增強政治認同教育的穿透力,構建“微文化”思政教學資源庫;運用“微媒介”提高思政教學渠道的精細化程度,通過不斷拓展網絡政治參與的微媒介渠道來優化高校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效果,構建網絡政治“微媒介”思政教學渠道;運用虛擬情境教學模式,創建微型在線視頻課堂,線上線下多方位、多元化統籌傳播,加大政治認同教育整合力度,構建思政“微課堂”云端教學平臺。

關鍵詞:“三微”協同;微傳播;高校學生;政治認同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6-0063-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浙江省杭州市學校共青團研究“‘三微協同微傳播驅推高校學生政治認同教育 的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zxx23009

微傳播指以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為傳播媒介,以短小精悍的碎片化文字、視頻為傳播載體,以高效傳播性、便捷交互性和廣泛滲透性為傳播特征的去中心化、碎片化、網格化的裂變式多級信息傳播模式[1]。

高校政治認同教育是高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到社會政治生活中,使學生由此產生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的教育[2]。微傳播時代的到來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挑戰。在此背景下,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認同教育勢在必行,這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時代要求[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4]。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著“思政教育微時代”的到來,高校肩負著更科學、更系統地培育學生政治認同感的重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三微”協同微傳播滲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是重中之重。如何精準把握當前高校學生思想動態?如何在微傳播時代培育高校學生的政治認同感?這些都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微傳播視域下高校政治認同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社會思潮多元化,主流意識形態遭受嚴重沖擊

微傳播時代,多元化的價值觀和觀點、信息的傳播和獲取更加容易,學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等多種渠道獲取各種不同的觀點和信息,從而形成多元化的政治認同[5]。學生更加注重個性化的政治認同,更傾向于展現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更容易接受具有開放性的觀點,包括不同性別、種族、文化背景等的觀點信息。微傳播快速發展下,社會思潮多元化使得高校學生的政治認同更加多元化,學生更加關注個人和社會利益是否平衡,使得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受到沖擊,面臨多重阻礙。

(二)信息傳播媒介微細化,微傳播媒介發展面臨挑戰

一方面,微傳播媒介的細微化使得信息傳播更加快速和廣泛,學生更容易接觸到不同的政治觀點和意見,雖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和認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獨立思考能力,但也顯現出學生政治認同多元化且難以聚合的現象,給高校學生的政治認同教育帶來一定挑戰;另一方面,微傳播媒介的細微化會導致信息過載和碎片化,會對學生的政治認同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由于信息的多樣性和碎片化,學生可能會感到迷茫和產生不確定感,導致政治認同搖擺和模糊。此外,微傳播媒介的高要求也會對高校學生的政治認同產生影響。微傳播媒介的信息質量要求高,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閱讀、分析和表達能力。如果學生不能滿足這些要求,就可能會對自己的政治認同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會失去政治參與的動力。因此,在微傳播時代,高校政治認同教育要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就需要不斷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和媒介素養,使其充分接觸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同時也要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分析和表達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應對微傳播媒介微細化給高校政治認同教育帶來的各種挑戰。

(三)高校學生政治態度冷漠化,政治認同效能降低

在高校學生群體中,政治認同冷漠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一方面,高校學生面臨著多元化的價值觀和信息,他們往往不知道應該堅持哪些政治觀念,也缺乏政治信仰;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存在政治宣傳單一化和片面化的問題,政治課程和教育教學質量不夠高,這些都對學生的政治認同造成了負面影響。此外,社會現實的變化也對高校學生的政治認同產生影響。例如,現代社會信息爆炸,各種信息交錯,讓學生難以分辨真假信息,進而產生疑惑,影響他們的政治認同。同時,社會不公和社會矛盾也影響著學生們的政治認同,使他們對社會的信任度下降,政治認同效能降低。

微傳播時代,高校學生政治認同表現出多元化、個性化、開放性和平衡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反映了當前青年學生政治認同的發展趨勢。高校應基于微傳播時代的特點,運用微媒介具體化思政教育相關內容,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引導,更好地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也是“三微”協同微傳播創新教學模式,驅推高校政治認同教育的重大意義。

二、“三微”協同微傳播對高校政治認同教育的價值

“三微”協同微傳播即“微媒介”“微文化”“微課堂”三微一體的微傳播模式?!叭ⅰ眳f同微傳播驅推高校政治認同教育旨在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和資源,以“三微”的特點開展互動化、個性化的方式實施政治認同教育,增強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這是新型微傳播方式的集合,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傳輸價值理念,不斷介入人們的生產生活,改變人們的認知認同,對高校政治認同教育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一)整合與優化教育資源

充分挖掘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微傳播新媒體平臺的特點及優勢,將政治認同教育內容“微化”,將“微文化”內容以生動、直觀、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包裝與傳遞?!拔⑽幕蓖ㄟ^精心設計,以圖文并茂的信息圖表、富含思政元素的短視頻、互動性強的主題討論活動等形式展現,使教育內容更易于被青年學生接受和內化。

(二)構建全程全方位協同機制

將傳統思政教育中的課程設置、教學實施以及效果評估等各個環節與“三微”協同微傳播手段有效對接。在內容設計上,既要保證政治教育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又要注重“微文化”內容的趣味性和參與性;在技術手段上結合微媒介渠道,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精準推送、個性化學習;在效果評估上結合微課堂展示,以線上線下微課堂開展創新評價,動態監測和了解學生對政治認同教育的接受程度和變化趨勢。

(三)強化過程引導與情感培育

利用“三微”協同微傳播的即時互動特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政治認同教育的交流與討論中,增強他們的主體意識和思考能力。同時,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讓其在了解國家發展歷程、理解政策制度的過程中增強政治認同。

(四)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為確?!叭ⅰ眳f同微傳播驅推高校政治認同教育順利開展,還需要制訂相應的管理制度,規范教育教學行為,防范潛在風險,并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從而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這一體系。

三、科學完成“三微”協同微傳播驅推高校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路徑

(一)塑造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的“微文化”教學模塊,強化政治認同內核

塑造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的“微文化”內容,助力高校政治認同教育的文化自信。從廣義上來說,“微文化”內容是指在新媒體環境下,具備短小精悍、易于傳播特點的文化內容[6]?!拔⑽幕眰鞑プ⒅赝怀稣擖c的新穎有力,要讓高校學生在海量信息中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以強化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抵御不良文化的入侵。因此,“微文化”要助力高校政治教育首先須避免出現具有淺表性和弱化政治認同特點的內容,以中國傳統故事、歷史名人、歷史脈絡等為切入點,如此可以進一步增強高校學生的愛國情懷,鞏固政治認同內核,使之更加深入人心[7]。

1.以微型故事凸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優越性。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平臺,對經典故事、歷史人物、民間傳說等進行思政化再創作。例如,用1分鐘解讀《論語》名句、用小動畫講述古代四大發明的故事。通過這些微故事讓高校學生更加了解和認同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優越性,從而強化政治認同內核[8]。

2.融入傳統藝術開展微展示文化活動。利用微視頻、直播等展示剪紙、書法、國畫、陶藝等中國傳統藝術,使高校學生在短時間內就能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

3.以傳統節日為節點開展文化微活動教學。在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之際,通過線上線下的微活動推廣傳統習俗,如曬中秋詩詞、端午香包制作教程等。借用傳統節日中的文化符號設計衍生品,如將傳統文化元素京劇臉譜、中國結、龍鳳圖案等融入設計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表情包、小圖標等,使傳統文化潤物細無聲地融入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

4.以詩詞歌賦為主實現傳統文化新演繹。借助微博、抖音短視頻等平臺,以新穎獨特的方式重新演繹古代詩詞歌賦,如將唐詩宋詞改編為現代歌曲、將古典戲曲融入說唱音樂中,讓高校學生在短時間內理解并欣賞古人的智慧與才情。

5.基于文物微解讀開展“微文化”云展覽。博物館及文化機構利用數字化技術,通過微視頻、VR全景展示等形式,對館藏文物進行細致入微的解讀和展示,同時開通云端展覽,使高校學子無需親臨現場就能深入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

6.基于歷史文化名人開展虛擬微訪談。以真實再現歷史名人,通過情景劇等形式,將他們的生平事跡等生動形象地呈現給高校學生,從而拉近學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距離,增進對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理解。

(二)拓寬“微傳播”渠道,助推高校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細化

一方面,拓寬“微傳播”渠道要先平衡傳統媒介和微媒介的關系。傳統媒介作為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信息來源和傳播比較規范和可靠,能夠有效地向學生傳遞政治信息和理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而微媒介則更加注重個性化和自由化,容易出現信息失真和誤導受眾的情況。因此,微媒介傳播的信息需要具有真實性和可信度,不能出現虛假信息和謠言,且要具有權威性和專業性,不能出現誤導性信息,更要具有政治正確性[9]。高校在利用傳統媒介和微媒介進行政治教育時,應注重平衡兩者的作用,加強信息的篩選和把關,避免產生負面影響 [10]。另一方面,拓寬“微傳播”渠道助力高校政治認同教育需要具體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擴大影響力和覆蓋面。微媒介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具有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能夠實現對大學生群體的精準覆蓋和實時互動,通過這些平臺發布政策解讀、時政要聞、黨史國史等內容,增強學生對國家大政方針的理解和認同。

2.增強教育實效性與互動性。微媒介可以實現即時反饋和互動交流,高校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政治認同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思考動態,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調整,從而提高教育實效性。同時,學生也能通過參與評論、討論等方式加深對政治理念的理解與認同感,從而提高教育互動性。

3.創新教育助推虛擬仿真情景教學。微媒介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如AR、VR、人工智能技術等為高校政治認同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和工具,如微課、直播、H5頁面等媒體形式,使政治教育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更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有助于增強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1]。

4.激發自主學習意識,實現個性化教育。微傳播環境下的碎片化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節奏和興趣點選擇學習內容,從而增強自身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建構政治認同的能力。

5.提高實踐參與度,建立反饋機制。通過微媒介組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如主題征文活動、知識競賽、志愿服務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政治認知,深化政治認同。微媒介提供了即時、便捷的交流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進行深入探討,實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回應和解答疑點難點問題,有效推動高校政治認同教育的發展。

(三)線上線下打造“微課堂”,鞏固政治認同外延內伸的微傳播陣營

線上線下融合的“微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以小班授課、短時高效為特點,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互動,可以利用多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和內容,提升教學效果,使政治認同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12]?!拔⒄n堂”一般采用網絡技術和移動設備進行教學,教師可以通過視頻、音頻、文字、圖像等多種形式來呈現、講授知識,同時也要注重增加互動,如通過在線答題、小組討論等形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13]。

1.線上“微課堂”可以突破時空限制。線上“微課”能隨時隨地學習,使學生們靈活自主地安排時間,深入了解和學習黨和國家的大致方針,從而提高其政治素養和增強政治認同感。線上微課堂可以通過實時更新的教學內容,及時反映我國政治實踐的新進展、新成果,使學生能夠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準確把握國家政治動態,從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的認同感和自豪感[14]。

2.線下微課堂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感。線下“微課堂”可以通過研討、交流、實踐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面對面的互動與溝通,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認同我國的政治價值觀,線下“微課堂”則更側重于情景模擬、案例分析與專題研討,通過生動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在實際操作中內化,進而提高政治判斷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15]。

四、結語

以“微文化”“微媒介”“微課堂”三微一體協同微傳播的思政教學驅推高校政治認同教育,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拓寬微傳播渠道,落實細化高校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相關工作。以“三微”協同微傳播的思政教學模式開展高校政治認同教育,既注重理論教授以提高思政教學課程質量,又注重加強實踐鍛煉提高學生政治參與度,培養既有堅定政治信仰,又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加強對學生政治認同的引導,增強高校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嚴敏.微傳播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4):61-63.

[2] 張峻峰.融媒體視域下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及培育路徑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8(4):110-116.

[3] 劉國瑞,路曉芳.新時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建設的使命、任務與策略[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4(1):1-8.

[4] 程桂龍.困境與突破:微傳播視域下的高校政治認同教育優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5(1):181-189.

[5] 董琦.微傳播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的優化及發展[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41(5):139-142.

[6] 張黨清.微文化背景下“三微一體”政治認同策略研究:以雙高建設院校制造類專業學生為例[J].文化產業,2021(11):152-153.

[7] 莫立華.微文化傳播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優策略[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23,37(3):13-17.

[8] 蒲清平,張偉莉,趙楠.微文化:特征、風險與價值引領[J].中國青年研究,2016(1):64-69,56.

[9] 孫飛.高職學?!叭⒁惑w”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J].甘肅教育,2021(20):15-19.

[10] 肖劍平.“微時代”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實踐育人探究[J].秦智,2022(5):49-51.

[11] 姜暉.微傳播視域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問題與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6):182-184.

[12] 張俊霞.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創新思考[J].時代報告,2023(2):140-142.

[13] 王慧.微課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作家天地,2021(20):89-90.

[14] 譚萍.微課堂:高校德育精細化的趨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3):69-71.

[15] 冉玨瑤.微時代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課堂”實踐路徑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101-102.

作者簡介 葉麗娜,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微傳播高校學生協同
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及作用發揮探索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件應對與處理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微傳播”時代微信平臺在醫學期刊中的實際應用
“微傳播”環境下多功能圖書館藏品推介文案的撰寫與利用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小議高校學生違紀處分制度
公共領域視野下的高校微傳播研究
傳統媒體微傳播的“把關”角色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