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媒體時代廣西民辦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創新路徑探索

2024-04-25 18:52廖守歡胡澤方郭彬彬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6期
關鍵詞:媒介素養教育創新路徑

廖守歡 胡澤方 郭彬彬

摘要:隨著5G、AI、4K超高清等新興技術不斷普及,智能媒體成為新媒體發展的趨勢。新傳播格局的確立,要求廣西民辦高校與時俱進地抓住媒介素養教育中的新轉向,利用自身在人才培養、課程建設等方面的靈活性和特色化特征,創新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文章在分析智能媒體時代媒體生態特征的基礎上,從廣西對東盟傳播、廣西民辦高校學生媒介素養培養、廣西民辦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等視角明確廣西民辦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價值,并以廣西外國語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為例,對廣西民辦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實踐成效進行定性分析,得出課程教學中存在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單一、教師的教學理念偏離智能媒體發展趨勢以及教學目標執行散亂等突出問題。為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跨文化傳播能力及智能媒體應用能力,培養符合面向東盟智能媒體化傳播新轉向的復合型國際傳媒人才,文章提出根據媒介素養的能力、認知、參與這三個維度,分別構建媒介實操能力課程、媒介認知課程、媒介素養拓展課程這三大課程模塊,形成階梯式、差異化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群,最終服務于中國與東盟的“數字絲綢之路”交流合作及廣西RCEP自貿區建設。

關鍵詞:智能媒體;廣西民辦高校;播音主持專業;媒介素養教育;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6-0126-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廣西教育科學規劃民辦高等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全球化智能媒體傳播下廣西民辦高校播音主持專業媒介素養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ZJY685

在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民辦高??焖侔l展,辦學活力持續增強,其播音主持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一直秉承審時度勢、服務地方的理念,不斷探索特色教育之路。目前,廣西共6所民辦高校開設播音主持專業,普遍開設了一系列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媒介信息的解讀、批評能力和對媒介及其信息的應用能力。廣西外國語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自創立以來,歷經10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媒介素養教育系列課程,專業教師團隊基于新文科發展理念及智能媒體發展趨勢,完成了有機銜接、統籌兼顧的媒介素養教育創新實踐。

一、智能媒體時代的媒體生態特征

(一)內容場景化

如今,在大數據分析、智能算法及推薦技術的應用下,數據新聞、游戲新聞、短視頻新聞、微短劇等內容朝著場景化方向發展。圖形動畫、視頻等動態視覺符號被更多地使用,視覺符號的形式和類別從單一的文字、圖片、圖表發展為多元化的集視頻、動畫、圖文于一體的可視化符號,到場景化符號的轉變,場景內容不斷擴充。同時,媒體更注重視覺符號的藝術表達與視覺吸引,場景張力不斷提升、內容呈現的內涵越發豐盈,喚起了用戶的情感共鳴。媒體內容場景化呈現,是其在設計美學、技術應用、用戶體驗等深耕的結果。場景化作為媒體內容可視化生產的一種全新的專業理念,在催生用戶興趣、喚起情感共鳴、適配用戶需求等方面折射出強大的魅力,成為媒體發展的突出特征與創新轉向。

(二)媒體泛化

媒體泛化表現為媒體智能化和智能媒體化兩個層面[1]。媒體智能化是指媒體使用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不斷升級,建立了新的媒體范式的進程。智能技術既使媒體融合加速,也使媒體功能迅速泛化、轉型。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可穿戴設備的出現,預示了社會中萬物皆可為媒介的復雜場景,自動化機器智能的勃興、傳統采編崗位的銳減昭示了人類主體性歷史的岌岌可危,呈現出人機共生背景下的合作與博弈。智能媒體化是指人類智能通過媒體功能的升級得以呈現,使媒體演變為超級媒體。人類智能的媒體化是從“人類+媒體”走向人機交互與融合的人的媒體化升級,是人類自身的對內挖掘和向外拓展。智能媒體化和媒體智能化使人的世界、物的世界、信息世界在新一代智能技術的創新與擴散過程中不斷地實現連接、交互與融合,持續生成新形態的智能媒體,拓展并模糊智能傳媒的邊界。

(三)傳播平臺化

智媒的初級傳播模式是在媒體現有業務流程中的各環節加入人工智能模塊,實現信息采集、圖文及視頻創作、智能審核與分發等全流程智能化,而智媒與平臺的結合使智媒傳播平臺化成為一種更為高階的傳播模式。

平臺以技術實現數據聚合,為參與傳播的各方要素提供聯動及創造價值的空間。根據何塞·范·迪克等人的觀點,由于媒介技術的發展,數字平臺成為人們交流、互動、獲取信息和進行商業活動的主要場所,促使平臺社會的誕生,社會經濟流動越來越多地受到由算法和數據驅動的全球化在線平臺的影響[2]。近年來,社交媒體、短視頻媒體等數字平臺的出現,使平臺成為人們生產與生活實踐的基礎設施,并實現了對社會行業乃至社會制度及其運行的深度滲透[3]。當前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跨國數字平臺正在推動媒體智能傳播的平臺化進程,并且成為跨境、跨族群、跨語言的國際傳播新型基礎設施。

隨著AI主播、VR沉浸式新聞、AR文旅項目相繼出現,元宇宙、AIGC(人工智能生成技術)進一步發酵。近年來,整合了5G、AI、AR/VR、區塊鏈等各項新興技術而創造的智能媒體開始大顯身手,全新的智媒時代正加速到來。

二、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與價值

(一)媒介素養教育內涵

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眾傳播媒介快速發展,特別是電影的普及給社會帶來了大眾流行文化。這種文化被眾多社會學者認為是一種“劣質”“低級”文化,其所體現的價值觀往往與精英階層所倡導的價值觀相悖,大量社會問題的出現,如青少年文化趣味的腐蝕也被歸結為大眾傳播媒介的產生。在這一背景下,英國學者利維斯最先提出了主要針對青少年的“媒介教育”,目的是使其有能力對美國大眾傳播工業所制造的大眾文化予以甄別與抵御[4]。他認為媒介素養是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培養人們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5]。

在國際上,“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和內涵至今尚沒有統一的定論,這主要與媒介的動態發展及媒介在不同國家的不同發展程度有關。伴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突破及人們認知的拓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經過演變,發展成為一種多含義、多角度和多層面的概念[6]。

(二)媒介素養教育的價值

1.對于面向東盟傳播需求的社會價值

在智媒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成為新形勢下對東盟傳播的聚焦點。廣西肩負著向東盟國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歷史使命,是對東盟傳播的人才培養重鎮。融媒體、智能媒體對外傳播功能更為強大,利用好新媒體更需要具備媒介素養[7]。目前,廣西缺乏既具有全球視野、家國情懷和中國知識話語體系,又能夠根據地域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差異獨立策劃并進行精準對外傳播的國際化人才。

2.對于民辦高校學生媒介素養提升的培養價值

廣西民辦高校媒介素養教育將已有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可以提升媒介素養教育質量,改變廣西民辦高校辦學資源有限、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的現實。以廣西外國語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為例,學生畢業后大多數從事傳媒行業口語傳播甚至跨文化傳播工作,其媒介素養關乎內容傳播效果,甚至有可能影響到輿論導向和價值觀引領[8]。而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打造符合智能媒體傳播需求的國際化傳媒人才。

3.對于民辦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的開創價值

目前,圍繞廣西民辦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智能媒體傳播背景下,媒介素養教育相關研究尚未展開,這與媒介技術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稱的[9]。媒介素養教育的路徑創新是建立在新文科跨學科背景下的,對內打通媒介素養教育的一至四年級各個課程,對外與專業課程相銜接,并為其提供可持續的媒介素養能量,不僅提升了廣西民辦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整體性、系統性,還為廣西民辦高校新文科建設提供了創新思路。

三、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現狀

以廣西外國語學院播音主持專業為例,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波及面廣,貫穿學生的四年大學生涯,自專業建立以來,每一個學生都學習了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課程。

從課程調查數據來看,大部分學生認為自身還不具備在智能媒體發展大背景下有效篩選、判斷和評價媒介信息,并獨立地創作與傳播媒介信息的能力。

(一)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單一

學生的創造力及語言、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弱。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自媒體等新媒體形態多元化、傳播全球化的背景下,學生還無法根據不同的傳播對象和不同的媒介形態靈活自如地轉換傳播方式,難以匹配國內外文化傳媒產業新變革對人才的需求。

(二)原有的以傳統媒體播音主持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不夠準確

國際傳播類課程教學還停留在圍繞傳統媒體進行的職業技能培養,沒有做到因時而動、因勢而變。對媒介素養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職業化課程模塊的劃分導致媒介素養培養路徑尚未打通,客觀上造成了不同模塊下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不一的現狀。

(三)教師教學目標執行整體性不足

教師在執行課程教學時各自為政,教學目標不成體系,在融入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沒有將媒介素養教育目標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內在邏輯梳理清楚。因此,在全面系統地對國際傳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進行統籌安排和優化設計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四、媒介素養教育的創新路徑

(一)媒介素養教育維度與目標

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認為,媒介素養即公眾面對媒介信息時的獲取、分析、評價、生產和傳播能力[10]。結合媒介素養概念及智能媒體發展背景下媒體生態特征,可將媒介素養教育分為三個核心維度,即能力維度、認知維度及參與維度。從能力維度來看,媒介素養教育應關注公眾在復雜的媒體生態及海量信息環境中高效獲取、篩選信息的媒介化生存技能,此外還應培養其跨媒體編輯及再生產內容的能力。從認知維度來看,媒介素養教育要聚焦于公眾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公眾在海量信息與數據流中,能夠理性閱讀理解和獨立分析判斷,識別并抵御在媒介環境中侵犯隱私及匿名的潛在風險。從參與維度來看,媒介素養教育重視公眾自由地進行媒介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及傳播的實踐能力,尤其是進行跨媒體創作和傳播的能力。

這三個維度之間總體為一種階梯式的演進關系。能力維度為“低階”,是公眾在媒介化環境中必備的基礎生存技能教育;認知維度為“中階”,是公眾面對海量信息及算法體系時,保持批判性理解與價值導向正確的思想意識教育;參與維度為“高階”,強調公眾在具備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參與跨媒介互動、敘事及傳播的實踐能力教育。

(二)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群與課程模塊設置

廣西外國語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開設了十余門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根據媒介素養教育的能力、認知和參與等維度,構建媒介實操能力課程、媒介認知課程、媒介素養拓展課程這三大模塊的階梯式、差異化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群[11]。

媒介實操能力課程模塊以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英語訪談訓練等新聞傳播與影視制作實踐課程為主體,使學生能自如地根據不同媒介及語言的符號規則獨立進行雙語內容創作與傳播[12]。主要通過新聞采寫訓練、視頻創作訓練、雙語口語訓練等實踐內容,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媒介行為模式、跨文化意識[13]。

媒介認知課程模塊以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等新聞與傳播基礎理論課程為核心,培養學生對媒介發展趨勢的認知,對媒介及其信息進行價值認知、判斷與篩選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傳播、判斷、思辨能力,引導學生提升文化素養、法治意識、道德修養、職業素養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牢牢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14]。

媒介素養拓展課程模塊是基于以上兩個模塊的進一步拓展,包括新媒體創新與策劃訓練、全媒體主持等課程。在前兩個模塊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智能媒體技術適應、人機協同、跨文化傳播能力[15]。通過整合前兩個模塊,三個模塊相互聯動,形成統一的有機體。一方面注重更新學生播音主持的創作觀與受眾觀,引導其在智能媒體技術思維下熟練運用智能化與算法化創作內容,為培養學生未來與智能虛擬主持人協調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與技術準備;另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保持人性化的本質特征,將關注視野提升至國際層面,充分展現國際化視野和人文情懷。

(三)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群實踐活動平臺勾連

根據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現實需要,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群設置了課程實踐環節,針對每門課程的不同教學內容做了相應的實踐教學設計。將課程實踐融入一年級的基本功大賽、二年級的播音創作大賽、三年級的主持人大賽以及每學年度的期末學訓展演,重新明確各項比賽中對學生媒介素養的考查。此外,廣西外國語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傳媒策劃方向開設了新媒體采風作品發表會,中英雙語播音方向舉辦雙語短視頻大賽。教師在指導學生準備參賽作品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恰當使用智能媒體、分析判斷媒介信息;鼓勵學生探討媒介化社會、數字化生存、智能媒體及其技術的批判性使用等話題;在比賽評分規則中,細化學生的多媒體認知、使用等細則的分數,提高學生對自身媒介素養的認知。從作品內容選題、拍攝腳本、拍攝技巧到后期等全由學生自行決定,教師僅在關鍵時候起指導作用,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群的課程實踐結合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媒介素養的特征,順應智能媒體廣泛傳播的需求,不斷提升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使廣西民辦高校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更加完善,也是廣西民辦高校服務于RCEP區域開放合作背景下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建設及交流合作的一種新嘗試。

五、結語

智能媒體時代,廣西外國語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媒介素養教育創新實踐為廣西民辦高校媒介素養教育建設提供了藍本。該教育實踐通過理順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研究現狀,探討當前智能媒體發展背景下媒體生態特征,明確媒介素養教育的維度與目標,使媒介素養教育更具針對性與有效性。媒介素養教育創新實踐的后續成效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本科畢業作品創作中,學生越來越多地傾向于選擇新媒體作為選題類型,選題內容能夠關注全球性公共事務議題及雙語跨文化傳播;二是每年畢業生就業信息顯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從事了短視頻博主、直播帶貨以及跨境電商帶貨主播等相關工作。希望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創新實踐,服務于“一帶一路”智能媒體化傳播新形勢,在提升廣西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實現廣西民辦高校辦學特色鮮明、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呂尚彬,黃榮.智能時代的媒體泛化:概念、特點及態勢[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5):114-120.

[2] 何塞·范·迪克,孫少晶,陶禹舟.平臺化邏輯與平臺社會:對話前荷蘭皇家藝術和科學院主席何塞·范·迪克[J].國際新聞界,2021,43(9):49-59.

[3] 何塞·范·迪克.平臺社會:互聯世界中的公共價值[M].孟韜,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23:3-22.

[4] 張志安,沈國麟.媒介素養: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對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的回顧和簡評[J].新聞記者,2004(5):11-13.

[5] 孟麗.媒介化社會背景下媒介素養教育的三重視角[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81-188.

[6] 陳虹,鄭廣嘉.國際新聞主播核心素養認知研究[J].當代傳播,2015(6):33-36,39.

[7] 殷志,譚軍紅,王莉芬,等.關于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體素養培育和提升的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8):18-19.

[8] 楊青峰.智能化轉型重塑傳統媒體競爭優勢的機理與路徑研究[D].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22.

[9] 徐曉敏.智能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及對策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9(20):78-79,84.

[10] 黃旦,郭麗華.媒介觀念與媒介素養研究:20世紀西方媒介素養研究綜述[C]//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與公民素養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80-201.

[11] 姚姿如,喻國明.試論媒介化時代媒介素養教育新范式及邏輯框架[J].中國出版,2021(3):26-32.

[12] 張舒予,趙麗,周靈.視覺—媒介信息素養:新綜合性素養的概念提出與教育實踐[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3(6):32-39,48.

[13] 彭近洋.論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提升策略[J].傳播與版權,2016(3):15-16,19.

[14] 盧峰.媒介素養之塔:新媒體技術影響下的媒介素養構成[J].國際新聞界,2015,37(4):129-141.

[15] 欒軼玫.智能時代的智媒素養[J].視聽界,2021(3):125.

作者簡介 廖守歡,講師,研究方向:新媒體、媒介素養、 國際傳播。 胡澤方,經濟師,研究方向:影視編導、新媒 體傳播。 郭彬彬,一級播音員,桂林學院傳媒與新聞學 院播音系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播音主持。

猜你喜歡
媒介素養教育創新路徑
淺論信息時代下的媒介素養教育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全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淺析研究
“互聯網+”時代經濟新聞宣傳工作的發展路徑探析
極致新聞:回歸受眾本位的創新路徑
以網絡為載體的政府管理模式創新路徑分析
新形勢下高校安全穩定工作創新路徑研究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建構芻議
新媒體視角下的我國媒介素養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