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的多樣概念、影像權共識與普適模式:以中國、法國和德國的實踐為例

2024-04-25 06:50張璐
電影評介 2024年3期
關鍵詞:青少年兒童

張璐

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全球電影階段”中,各種國際電影節開始深度介入電影工業的各個環節,推動并建立起一套基于“專業”電影節的和“專業”和“產業”電影類型進程,及相關行之有效的藝術體制。其中,青少年電影節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活動,旨在促進年輕觀眾的藝術和文化發展,并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兒童和青少年電影節促進了全球范圍內兒童電影類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并業已成為許多國家在關注兒童事業方面較為重視的電影產業活動。

在全球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的影響不斷擴大下,許多學者普遍將目前階段的兒童與青少年國際電影節視為一種與推行全球戰略的大制片公司并行的機構或體系,并推動搭建起了基于電影節的電影推廣營銷、電影文化在青少年間的傳播、強調和提升青少年影像制作和獲得權利的網絡化平臺。[1]本文將從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在中國、法國和德國的實踐出發,研究不同國家和地區青少年電影節組織運營的多元化和網絡化趨勢,揭示影像權作為數字時代下一代的基本能力的共識,以及以超越單一國家或地區的方法,總結出適合青少年的普遍性電影節模式。

一、世界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概念的多樣化趨勢

自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兒童電影節已經成為兒童電影領域中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經過70年的發展,國際兒童電影節運動已經在全球五大洲留下足跡,據相關資料統計,截止2018年世界上已經有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活躍著200多個國際兒童電影節(單元)。[2]兒童與青少年電影是電影中一大復雜的門類,其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基于年齡與思維能力、接受能力,或從創作和接受而言的不同標準。對于“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概念的定義,目前國際上較為公認的觀點是從根據各國兒童電影節的傳統出發,根據對“兒童”與“青少年”的理解來決定的。青少年電影節的目標是促進年輕觀眾的藝術覺醒,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并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意識。2009年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負責人托馬斯·海勒曾提出:因為我們通常說的“兒童電影”都是給13歲以下的兒童(kids)觀看的,這一時期的孩子相對而言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弱,但在14歲以上則會在身體和心理各個方面都相對成熟一些,更加符合處于成人和兒童之間的“青少年”(teens)電影。[3]根據普遍性、群體性的思維能力差異,柏林電影節兒童青少年電影單元以14歲為兒童和青少年電影對象的分界點。盡管從字義上看,“青少年”可以包含“青年”與“少年”,但“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概念中的“青少年”是一個相對完整、不可拆分的概念。因為國際上還存在相當數量的、專門為相對于“成熟創作者”而言的“青年創作者”電影節,例如中國西寧的First青年影展等,這些電影節的主要藝術目標就是推動更多新人創作者走向主流事業,為他們爭取更多拍攝機會,其初衷就與從培育兒童的需要出發,關注兒童與青少年成長的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不一致。而在中國學者主編的《電影藝術詞典》中,“兒童片”被定義為“為少年兒童拍攝的故事片”,“兒童片的‘兒童,不是指題材范圍,而是指服務對象。兒童片的題材范圍很廣闊。它可以是兒童生活題材,也可以是成年人生活為題材”[4]。

基于上文對“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概念的分析,可以發現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這一概念的側重點強調都不同。在此基礎上,全球各地的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活動也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作為國際兒童電影節運動的發起區域,歐洲的電影和教育界已經廣泛認可為兒童與青少年建立電影節的理念。目前,絕大部分歐洲國家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兒童電影節(單元),形成了包括歐洲北部、西部、南部、中部和東部的亞區域兒童電影節群體[5],例如法國青少年電影節(The JUNIOR CINEMA FESTIVAL)、法國埃納國際青少年電影節(Ciné-Jeune)、德國開姆尼茨國際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Schlingel)、柏林電影節青少年“新生代單元”、芬蘭奧盧國際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意大利吉馮尼電影節(GIFFONI FILM FESTIVAL)、丹麥巴斯特兒童青少年電影節(BUSTER Film Festival for Children and Youth)、瑞典馬爾默BUFF國際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捷克茲林電影節(The Zlín Film Festival)、瑞士貝林佐納Castellinaria國際青少年電影節等。作為歐洲區域的兒童電影行業組織,歐洲兒童電影協會(ECFA)于1988年成立[6],并在國際兒童與青少年電影中心(CIFEJ)秘書處遷出歐洲后,逐漸發展成為歐洲眾多兒童電影節的新合作網絡。截至2018年底,ECFA已有歐洲兒童電影節(單元)會員77個,另有非歐洲兒童電影節(單元)會員10個[7],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兒童或青少年影片導演和演員提供了展示和推廣的平臺,為他們的職業生涯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影響力巨大。其中,法國“青少年電影節”是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每年都會在巴黎東部的瓦爾德馬恩地區和法蘭西島的60多個合作地點舉行,活動地點包括少年兒童群體方便參與的電影院、文化場館、社區中心等地,活動內容則包括電影放映、會議、展覽、工作坊和互動活動等。該電影節旨在讓年輕觀眾發現和欣賞法國和外國的高質量電影,并促進他們對于藝術和文化領域的興趣和參與,每年都會吸引大量兒童和青少年參與。最新一屆青少年電影節于2023年2月2日至15日舉行,活動地點包括瓦爾德馬恩地區和法蘭西島的52個不同地點,放映了大約33000余部青少年電影,放映活動與相關會議覆蓋60個文化場館、42個參與城市,涵蓋了少兒電影的制作、發行、評論等多個方面。[8]

而在東亞地區,成立于1989年的北京國際兒童電影節(現名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是泛亞洲區域最早的國際兒童電影節,也是中國內地目前唯一的國際兒童電影節。除此以外,在中國的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中,還存在一些非國際性的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例如NewGen柏林華語青年電影節、亞洲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澳門國際兒童電影節(Macao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橫店兒童電影節等[9]。在中國的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的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這些電影節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為中國的兒童和青少年影像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平臺與網絡資源,并通過各種活動和競賽鼓勵創作者創作出更多優秀的兒童電影作品。目前,中國的兒童及青少年電影節已經成為當今中國兒童電影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更加強調教育的“青少年”,更加注重健康成長的“少年兒童”,或是借鑒自國際定義的“兒童與青少年”,這些電影節都從主角、內容和目標觀眾的角度出發,以積極、啟發性的多樣性內容,為推廣兒童電影、促進跨文化交流以及培養新一代導演和演員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建立數字時代的兒童與青少年影像權共識

21世紀是圖像的時代,每一種圖像都可以通過網絡即時訪問、使用和傳播。然而,屏幕的擴散和與電影或運動圖像的日常傳播卻容易造成文化、思想與情感的代際分裂。據研究表明,16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們比他們的長輩更容易使用視聽工具,這種與傳統視聽圖像不同新媒體內容更容易沉浸并讓青少年成癮;盡管他們很快會理解或消化圖像,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卻難以從中得到更多知識或教育,“理解它只是為了在一個普遍的和狂熱的瞬間忘記它”[10]。對此,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與電影從業者號召公眾需要從公民和媒體的角度出發,考慮如何在不同背景下接受和回應,更好地理解全球化和數字化的意義和后果,并將年輕一代對電影的熱情與教育目標聯系起來,為他們提供有意義的、相關的影像內容。從兒童與青少年的實際需求出發,保證“數碼原住民”進入電影院或觀看優秀影像作品的普遍權利,已經成為數字時代關于兒童與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共識。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希望讓不同年齡的兒童和年輕人能夠接觸到國家電影文化或這種藝術遺產,而兒童電影節的細分化正是這一趨勢的體現。青少年電影節會特別關注那些適合兒童和青少年觀眾觀看的電影,這些電影通常以積極、啟發性的內容為主,旨在培養孩子們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2023年“Generation”單元篩選出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25部故事片和21部短片,其題材和風格囊括了從奇幻、冒險到現實主義,從喜劇、動作到科幻,為兒童和青少年觀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視覺盛宴。[11]其中,面向兒童的“Kplus”部分主要面向4到13歲的兒童觀眾,這些影片內容豐富、情節緊湊、畫面精美,充分考慮到了兒童的觀影習慣和心理需求。通過這些影片,孩子們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也可以開拓視野、增長知識、培養想象力;而面向青少年的“14Plus”部分則主要面向14到18歲的青少年觀眾。這個年齡段的觀眾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因此這一單元的影片更加注重深度和思考性,涵蓋了社會問題、成長煩惱、人際關系等多個主題。這些影片不僅能讓青少年觀眾感受到共鳴和啟發,還能引導他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分眾化的單元劃分與評選方式不僅展現了兒童和青少年題材的多樣性和創意,也體現了柏林電影節對年輕觀眾尤其是低齡兒童影像權的深度關注和尊重。

電影產業支持電影相關的活動,往往是為了發展未來的觀眾。一個更為普遍的共識是,將“看電影”視為所有人的權利或一種共創、共享的社會福利。正如英國電影協會在21世紀之初所言:“無論是通過電影院、廣播、視頻還是網絡傳播,教育、信息和娛樂行業正變得越來越依賴于動態圖像的傳播能力。移動圖像媒體中一個知情人的存在對民主進程至關重要的公民權利日益得到維持。因此,在第三個千年開始時,這種獨特而重要的語言肯定必須成為基本識字的一部分?!盵12]

在當代媒體廣闊而復雜的全景格局中,豐富多樣的電影或其他衍生影像形式的邊界更具滲透性。當下電影的播放媒介不再局限于影院,而是包括了各種移動電子設備和網絡平臺;關于電影的創作創意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電影制作體系。在數字時代帶領少年兒童進入電影院或參與電影節的意義不僅僅是看電影,而是通過電影節的各種活動,包括電影放映,電影制作工作坊,與導演和演員的問答等多種多樣的活動,重新理解自身和世界,學會批判地分析電影及其影響,甚至參與到電影本身的創作過程中。在2023年舉辦的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暨兒童電影百年盛典在京隆重舉行上,“光影百年”回顧了中國兒童電影百年的發展歷程,“光影童心”展映了全球甄選來的影片并按照小學組、中學組,故事片類、動畫片類頒發證書,也展播了第二屆“美麗視界 美德少年”全國少年兒童短視頻征集活動中的優秀作品;“光影啟航”則邀請典映影片《再見土撥鼠》(楊程成,2023)的主創團隊與小觀眾們交流,介紹了影片的創作初衷、分享了拍攝過程中的趣事。法國青年電影節為了調動最廣大的兒童參與其中,每年的公開活動都將在巴黎東部的瓦爾德馬恩和法蘭西島的60多個合作地點同時舉行,它的目標是讓兒童和青少年發現法國和外國高質量的電影,并啟發參與公眾的藝術覺醒。電影節“專業日”期間將有國際長片競賽和短片競賽兩個競賽,此外在電影放映前后,還會有音樂會、見面會和研討會等多重形式的活動。以2023年2月舉辦的第33屆法國青少年電影節為例,公開的活動就涵蓋了多重形式:電影音樂集會《地球活著!》持續26分鐘,參與者可以伴著音樂在園區散步、與工作人員邂逅,伴著大提琴、法國歌曲和電子音樂完成一場互動冒險式的音樂節體驗;電影《淘金記》(查理·卓別林,1925)放映后的“大電影測驗:夏洛歷險記”環節中,主持人會測試小觀眾對查理·卓別林的了解,并通過互動幻燈片和電影節選進行電影知識科普;除此以外,還有《動畫片原理》的基礎演示和知識講解、冒險兒童讀物的公開朗誦、圍繞“電影角色的失蹤”展開的冒險游戲等內容。柏林電影節的青少年“新生代單元”會在籌備階段向社會發出公開邀請,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在選片會上挑選適齡的小觀眾,通過對于電影內容的理解、對于電影表現方式的意見、思考等方面的問題進行提問來選拔兒童青少年評委,采訪階段也會公開選拔兒童青少年記者與電影主創交流。[13]隨著兒童電影的不斷發展和演變,相信國際兒童電影節將繼續在未來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電影節旨在培養兒童與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同時也應該具有足夠的趣味性,能夠吸引兒童與青少年的注意力并引導他們從中獲得樂趣和知識。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尋求普適模式

從中國到歐洲,許多國際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在推廣和扶持兒童電影、展現關愛和教育理念、呼吁對生活苦難的兒童的關注、促進跨文化交流以及培養新一代導演和演員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國際兒童電影節的長期發展中,它們已經成為了在全球范圍內促進經濟要素流動、推廣兒童電影和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關于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的研究也正在逐步打破傳統的觀點——在這種觀點中,與電影節有關的話語經常被北半球主要發展的分析類別所限制。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的世界中,電影節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由一系列復雜的實踐、模式、目標和傳統組成的全球話語”[14]??紤]到數碼媒介在全球范圍內造成的普遍影像以及電影制作的全球化趨勢,當前的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也越來越多地在跨形式、跨平臺、跨文化背景及多層次、多媒體的背景下進行。

在跨地域與文化圈層的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模式中,普適性成為當前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提供了一個富有成效的框架,可以從理論、方法和實踐的不同角度對相關議題進行討論。例如,2023柏林電影節的“新生代單元”有《明天比昨天長久》(Emory Chao Johnson,2016)與《默》(Emory Chao Johnson,2022)兩部華語電影入圍;觀眾可以從中看到更多兒童和青年時期面對關于公民身份、性別、性教育、群體關系、戰爭、情緒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足以說明柏林電影節正在為成長中的人們提供更加多元的故事;2023年第33屆法國青少年電影節中設置了引領歐洲兒童接觸全球動畫的環節及相關動畫影像體驗活動,參與者首先通過“吉卜力工作室王國之旅”的電影和游戲的剪輯體驗,以有趣的方式潛入著名的日本動畫工作室的精彩世界;接著在“L'Etoile”電影院中學習制作動畫電影的主要技術,深入體驗繪畫如何在屏幕上和紙上栩栩如生的;接下來,演講者通過重現迪士尼電影《伯納德和比安卡歷險記》(沃夫岡·雷瑟曼、John Lounsbery、Art Stevens,1977)摘錄的音效和對話,體驗配音的后期同步練習;在“電影問答”和“青少年電影俱樂部”環節,參與的影片有《幽靈公主》(宮崎駿,1997)、《千與千尋》(宮崎駿,2001)、《龍貓》(宮崎駿,2003)、《黑夜傳說》(倫·懷斯曼,2003)等來自全球、經過全球觀眾遴選出的優秀兒童與青少年電影作品,呈現出多元一體的格局,也標志著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從單一的選片標準走向更加開放、更加現代性和多元化的全球標準。[15]除了主要提到的中、法、德三國外,還有許多國家也從少年兒童節著手,在打造兒童教育與兒童藝術的溝通之橋上作出嘗試。作為丹麥最大的兒童和青少年電影節,巴斯特兒童青少年電影節將注意力集中在學校和家庭上。每年有超過130部故事片、短片和紀錄片入選巴斯特兒童和青少年電影節。在短短17天的節日期間,舉辦了300多場活動。[16]在電影節舉辦期間的活動以外,法國電影節青年電影節還致力于在非節展活動期間持續喚醒、分享和滋養青少年觀眾的想象力,并致力于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廣高質量的藝術和文化,通過讓更多青少年接觸游戲藝術而產生個人成就感和社會共同價值觀。在具有目的性的教育意圖之外,跨地區、跨國界的文化共同體為青少年成長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是無可估量的。當志同道合的青少年們圍繞著電影匯聚在一起,他們的思想碰撞與激情交流往往會激發出新的靈感和創意。這種無與倫比的創造力是推動電影藝術向創意方向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所獨有的價值所在。法國青年電影節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阿爾福特之家劇院定期舉辦適合家庭集體觀看的電影放映活動,為附近的中小學校提供與圖像教育相關的課程,并定期舉辦與電影節主題相關的展覽以在非節日期間繼續保持電影文化的長期活躍。法國青少年電影節為觀眾帶來一場獨特的電影音樂會,這場音樂會將通過5部動畫短片,在朗朗上口的原創兒童音樂中展現森林、花園、蜜蜂、鳥類、白熊、巨型植物等生動活潑的大自然景象。無論是少年兒童還是成年人,都可以在創新性的節目中感受想象力和探索欲望的激發。尤其在網絡與線上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生活影響越來越強的背景下,青少年電影節的最大意義和價值可能并不在乎功利性的知識傳授,而在于調動青少年們在電影氛圍中共創、共享的歡聚性。

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本身的舉辦越來越能體現跨媒體、跨國界、跨文化和跨學科的綜合實踐。自2016年中國與歐盟層面雙邊共同支持舉辦的首屆中歐國際青少年電影節在布魯塞爾開幕以來,2023年5月舉辦的中歐青少年電影節已經是目前為止的第九屆。[17]中歐國際青少年電影節組委會位于歐盟總部所在地比利時布魯塞爾,主要從中國和歐盟國家征集優秀的青少年原創影像作品,經過中歐雙方評委和觀眾共同進行評選、展示、表彰和交流。最終選出的影片不僅從兒童和青少年視角出發,在內容和表現方式上都很出色,同時還具備鮮明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特性。例如獲得第八屆中歐青少年電影節最佳剪輯獎的《瘴》(何甜甜,2021),影片講述一個出生于貧苦農村的留守少年王輝以成績優異考進了市重點,在寄宿生活中體察人生百味的故事。影片特別采取了三國演義、川劇等意象展示這個農村孩子的心理世界:王輝他從小喜歡三國演義故事,經常將自己幻想為驍勇善戰的呂布;與喜歡大眾潮流文化的城里同學不同,這些帶有傳統文化的元素勾勒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農村少年形象。這樣的影片以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為平臺,在文化自信的態度上積極整體輸出中國文化,進而帶動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在共同的價值觀中消解文化差異,推進了中國電影與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同時助力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向全球性的大平臺轉型。

結語

國際兒童電影節是目前兒童電影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兒童電影的不斷發展和演變,相信國際兒童電影節將在未來的發展中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些兒童與青少年電影節不僅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了豐富的影視資源,還通過各種活動和競賽鼓勵創作者創作出更多優秀的兒童電影作品,讓青少年兒童不僅可以自由地發現電影世界,還可以以電影節為契機學習知識和技能,成為民主參與、批判性思維和文化表達的社會主體。對于電影產業發展而言,這些電影節也提供了展示和推廣新晉導演和演員的平臺,為他們的職業生涯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資源。

在數碼轉型完成的當下,數字媒介的進步模糊了電影制片人和消費者之間的界限。關注兒童與青少年成長的創作者越來越多地使用相機來與孩子們進行交流,使用屏幕來表達和傾聽。從這個意義上說,面向兒童和青少年的電影節為年輕人與電影相遇提供了一個活躍的平臺和網絡,也推動了兒童和青少年的電影節借助新媒介實現全球化表達。

參考文獻:

[1][6][17]張之路.中國兒童電影史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3-4,13.

[2][9]羅輝.國際兒童電影節的歷史溯源與流變特征綜評[ J ].電影評介,2018(21):79-84.

[3][13]張陶,梁文.從兒童的視角出發? 柏林電影節兒童青少年電影單元負責人托馬斯·海勒專訪[ 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7(02):99,102.

[4]許南明,富瀾,崔君衍.電影藝術詞典(修正版)[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68.

[5]胡喬木.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148.

[7]Lardoux A.For a European Film Education Policy[M].The Centre National du Cinéma et de lImage Animée,2014:60.

[8][11]Téléchargez le PALMARES de la 34ème édition[EB/OL].(2023-01-15)[2023-01-15].https://cinejunior.fr/.

[10]林頻,倪琳.少年兒童新媒體使用情況解析[ J ].當代青年研究,2012(07):5.

[12]British Film Institute.A framework for film education[M].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2015:107.

[14]McDougall.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Action: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M].New York: Routledge,2014:3-10.

[15][16]鄭歡歡.兒童電影:兒童世界的影像表達[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67-68,14-15.

【作者簡介】? 張 璐,女,陜西漢中人,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漢語與中國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青少年兒童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1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8
青少年發明家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關愛青少年的“三個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與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