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康復治療配合持續被動運動對膝關節置換患者肌力及活動度的影響

2024-04-25 07:29潘子君
吉林醫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活動度置換術康復訓練

潘子君

(天津市天津醫院康復科,天津 300211)

膝關節是人體下肢重要關節,其功能與結構比較復雜,在治療該部位時,手術方式見效較快。而且在近十年間由于膝關節置換術手術理念地完善、手術方式的進步、手術材料地優化、手術費用的降低,臨床普及率不斷上升,因此臨床實行膝關節置換術的頻率越來越高,人們的醫療觀念也發生了明顯的提升[1-2]。人們對膝關節置換術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主動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數量越來越多。因此,我國各地區醫療機構都累積了大量的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經驗,也出現許多優質的膝關節置換術學術文獻和資料以及大量的臨床案例[3]。這對我國膝關節置換術的治療理念和技術的優化、完善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4]。本研究探討不同康復訓練對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肌力及活動度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天津市天津醫院收治的90例膝關節置換患者,抽簽編入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5例。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52~79歲,平均(64.13±4.28)歲;病程3~31個月,平均(17.22±2.13)個月。試驗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53~80歲,平均(64.27±4.11)歲;病程2~30個月,平均(16.72±2.45)個月。所有研究對象均清楚試驗內容與步驟,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批,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組標準

1.2.1納入標準:①全部病患均符合《骨關節炎診療指南》中對膝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5];②治療僅涉及單側肢體;③患者個人資料完整,能夠遵從醫護人員指令;④患者未伴有嚴重的臟器疾病,或是惡性腫瘤、血液疾病。

1.2.2排除標準:①膝關節進行過手術治療;②伴有其他下肢關節脫位或骨折;③手術之前服用過鎮痛藥物;④患者身體耐受性不佳,無法完成本次康復訓練;⑤患者存在交流障礙,不能與醫護人員完成有效溝通。

1.3方法:兩組患者均使用椎管麻醉,進行膝關節置換術,術前30 min使用抗生素,采用靜脈滴注方式,給予1 g氨甲環酸,術后行冰敷、抗凝治療。對照組術后采用常規康復訓練,術后3 d進行股四頭肌收縮練習,術后4~7 d進行膝關節被動屈伸練習,并讓患者多食用營養食物,提高抵抗力。試驗組術后第3天開展早期康復訓練聯合持續被動訓練。方法:使用下肢關節康復器,使用科學方法進行肌肉放松。在開展訓練之前對下肢關節康復器的腿桿長度進行調節,將患者患肢有效固定在支架滑臺之上。開始時要保證患者膝蓋處于伸直狀態,首次膝關節活動范圍控制在0~20°,而后依據患者膝關節恢復情況逐漸增加屈伸角度。最大膝關節屈伸幅度控制在120°,初始活動速度設置為1°/s,運動周期設定為1 min,活動時間設定為30 min,3次/d。早期康復訓練,步驟:①長軸牽引:患者膝關節保持25°屈伸,保持坐姿,兩手握住小腿遠端,向脛骨方向緩慢發力牽引。10~20次/組,3組/d。②前后滑動:起始位正常坐位,患肢為屈膝,于腘窩下放置毛巾卷,患者和醫生對面坐,雙手前后相錯放于小腿雙側,將其緩慢抬起,用大腿的力量帶動脛骨移動,做10次/組,3組/d。另一種做法為患者保持仰臥姿,醫生坐在病床一側,大腿壓住患者腳部,左右手固定患者小腿近端,用拇指將髕骨固定,四指放于腘窩后側,雙手進行固定,身體向后躺,脛骨向前伸展。每組進行10次訓練,3次/d。③側方滑動:采取側臥位,醫生和患者面對面,用雙手托起患肢,兩只手一前一后放在腿部兩側,將小腿放于醫生小臂和軀干之內,雙手固定,以左手將脛骨向外推,10~20次/組,3組/d。④伸膝擺動:患者保持仰臥姿,患肢稍向外展,保持屈膝,醫生背對著患者站立,將患側放于醫生小臂和軀干之內,雙手固定小腿,向下拉伸小腿,并將小腿向上做往復運動,5~10次/組,3組/d。所有患者均進行1個月的持續治療。

1.4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對比病患膝關節腫脹、疼痛、功能、活動度等數據。①關節腫脹程度:使用軟尺測量患側髕骨上緣10 cm處周徑[5],測量時要避開傷口,并于術后14 d、30 d評價患者的膝關節腫脹程度。②疼痛度:選擇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疼痛展開評價[6],在一條橫線上劃下0~10數值,數值越高說明痛癥越顯著。③膝關節功能:選擇膝關節功能量表(HSS)展開評價[7],含有膝關節活動度、膝功能、肌力、穩定性、屈曲畸形、減分、疼痛等七個維度,共100分,數值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越好。④膝關節活動度:手術前后使用量角器測量患者的膝關節活動程度,包括屈曲度、伸直度。

1.5統計學分析: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數據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2.1兩組關節腫脹程度比較:術前,比照不同組間人員關節腫脹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14 d、術后30 d關節腫脹程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關節腫脹程度比較

2.2兩組疼痛程度比較:術前,比照不同組間人員疼痛感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14 d、術后30 d疼痛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n=45)

2.3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術前,比照不同組間人員膝關節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14 d、術后30 d膝關節功能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分,n=45)

2.4兩組膝關節活動度比較:術前,比照不同組間人員膝關節活動,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15 d、30 d伸直度低于對照組,屈曲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3 討論

對于膝關節受損患者而言,采用膝關節置換術可以使病癥得到有效治療[8],而術后科學復健能夠有效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方便患者正常行走。因此,采取有效的康復療法十分必要,可以讓手術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有助于提高患者預后。早期康復治療配合持續被動運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術后膝功能,提升膝蓋區域軟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的功能,促進術后膝蓋區域的恢復速度和效果,使患者膝蓋區域能夠盡快適應被置換的人工關節。

根據相關醫療研究報道指出,2020年我國膝關節骨折的發生率約占全部骨折患者的2.1%[8],特別是對于年齡≥60歲者一旦發生膝蓋骨折依靠自身恢復或使用傳統的膝關節修復術其效果并不好。一方面中老年患者的膝關節區域無論是骨組織還是軟組織、肌肉組織等都會出現明顯的退行性改變,其自身愈合能力變差,甚至無法愈合[9];另一方面中老年患者易出現膝關節相關疾病,并且如膝關節出現骨折髕骨易產生骨渣,在患者膝蓋區域會產生持續的負面影響。所以,對于膝關節受損患者來說,手術治療是最佳方式,不僅可以治愈骨折患者,而且也能使其他相關病癥獲得良好療效[10]。根據相關醫療研究報道指出我國男性,年齡≥50歲者其膝關節相關疾病的發生率約為35%,女性這一數字更高,約為75%。許多膝關節疾病、非骨折患者也選擇使用膝關節置換術來進行疾病治療[11],因此,當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范圍內膝關節置換術的應用頻率都是較高的。開展膝關節置換術配合有效的、科學的、先進的康復訓練和運動功能康復非常重要,并且具有積極的臨床實用價值。

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膝關節易出現持續性疼痛,股四頭肌痙攣,出現膝關節屈伸障礙和功能不全[12]。臨床一般采用冰敷治療、下肢平衡性訓練、彈性抗阻訓練等方式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從其實際的臨床康復效果來看早期康復治療對術后關節粘連的預防效果較好,能夠幫助患者的膝關節得到有效康復,使腫脹、疼痛等癥狀得到減弱。同時,結果表明早期康復訓練與持續被動活動能夠促進患者膝關節康復,使治療效果更佳[13]。持續被動運動是一種完善的、系統的康復治療理念和手段,這種康復治療方式早已存在,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持續被動運動的理念、方法和形式也在不斷被完善和豐富,現如今持續被動運動康復治療已經十分成熟,并且在臨床之中擁有廣泛地應用,獲得不錯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與鄒康燕[14]研究報道一致。由此可以看出,聯合使用本次護理方式能夠讓患者膝關節功能逐步恢復到正常狀態,還能使術后不適感得到減弱,促進患者腿部正?;顒?。本研究說明持續被動訓練能進一步改善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膝關節活動度,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遠期預后效果[15]。

綜上,在膝關節置換患者的康復訓練中,聯合采用早期康復治療與持續被動運動有助于減輕患者膝關節腫脹程度,降低患者的疼痛癥狀,使患者的膝關節更快恢復,方便患者膝關節自由活動。

猜你喜歡
活動度置換術康復訓練
NLR、C3、C4、CRP評估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度的比較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復訓練床的設計與仿真
穴位按摩與康復訓練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觀察
肩關節置換術后并發感染的研究進展
能量多普勒評價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活動度的價值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引流對血紅蛋白下降和并發癥的影響
上肢康復訓練機器人的研究
反肩置換術
中西醫結合防治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感染59例
術前膝關節活動度對TKA術后關節功能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