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游戲化運動的生成邏輯、價值根據與實踐路徑探析

2024-04-27 04:09李哲楊光
早期兒童發展 2024年1期
關鍵詞:幼兒體育幼兒成長

李哲 楊光

摘要:為探索幼兒體育的科學化道路,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以詮釋兒童的生命存在與身心需要為基點,對幼兒游戲化運動的生成邏輯、價值根據以及實踐路徑展開探討與考量。結果表明:幼兒的生命特性、成長訴求和發展規律決定了幼兒需要合法的引導與塑造,需要被保護自然秉性并厚植生長沃土,需要被悉心呵護,需要被聆聽尊重;游戲化運動作為賦予運動以游戲性質和游戲精神的基本動作元素的排列組合形態,能夠順應幼兒的“天性”和“心性”,助益幼兒的“未成熟”和“非特定”,迎接幼兒的“自然性”和“生物性”,立教幼兒的“社會性”和“文化性”;推進與踐行幼兒游戲化運動,需樹立正確性的理念,設置階段性的目標,開發多樣性的要素,營造自由性的空間,創設生動性的情景,制定引導性的規則,調控合理性的競爭,保持適宜性的強度。

關鍵詞:幼兒體育 游戲化運動 幼兒視角 幼兒成長

中圖分類號: G61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7-0609(2024)01-0060-10

一、引言

幼兒體育何以思之科學、行之有效?這是每個接觸幼兒體育的人都渴望回答卻又難以回答的問題,也是每位幼兒體育研究者和實踐家苦苦探索而又莫衷一是的問題。從2016年《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幼兒體育”基本概念,到2019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把“幼兒體育”列為新時代體育事業重大工程,“幼兒體育”這一關乎學前教育質量、幼兒健康成長的議題日益成為研究熱點,引發了學界和業界的重視與關注。但直至2020年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3—6歲兒童足球活動負面清單》,明令禁止幼兒足球活動的多項內容,才再次將人們拉入“幼兒體育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的現實思考中。面對這一既敏感又頗具困惑的現實問題,或許只有真實訴諸于幼兒成長的“生命需要”和幼兒體育的“價值給予”雙向性的深長思之中,才可以得到正確的求解與回答?;诖?,本文試圖通過澄清兒童的生命存在與身心需要,闡釋幼兒游戲化運動的生成邏輯、價值根據和實踐路徑,具體論證幼兒體育應當踐行何種應然道路。

二、幼兒游戲化運動的生成邏輯

一切對幼兒的探索首先要對幼兒有著真切的把握,因為幼兒是其整個世界和全部生活的主體。所以,探尋幼兒體育的科學化道路,應該從認識與理解兒童開始,從把兒童放回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反觀社會變遷,即生物演化和文化進步在兒童發展中留下的烙印開始。

首先,兒童具有“非特定化”的本性特質。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對“兒童是什么樣的人,兒童具有怎樣的精神和智慧?”進行哲學式的求索。柏拉圖將兒童與動物及“奴隸”相提并論,認為“兒童是無理性的,應該從身體和性格兩方面塑造”。[1]亞里士多德則表示“兒童雖無理性,也無品德,但并非愚蠢和不道德,其只是一切處于自然狀態,培養就是使其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盵2]雖然上述論斷未能超越理性范疇,但已經對兒童產生肯定態度,即從兒童身上看到了“自然”。兒童身上有“自然”,其特點能夠反映人類本性。但在人生之初,個人本質深藏不露,只有隨時間推移才能得到充分認識。[3]可見,人的一生始終是穿越無知和苦難而對自身探索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脆弱的人們需要理性的引導,兒童則把這一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兒童成長所表現的依賴性勝過人生任何階段,沒有他人照顧,僅依靠遺傳獲得的秉性,兒童將無法生存。由此,人類學家博爾諾夫富有深意地指出“人生來是一種有缺陷的生物?!盵4]尼采進一步闡述“人是一種不確定的,即不定型的,其本質處于發展中的動物?!盵5]所謂不定型,指的就是人在結構上具有的非特定化。也就說明,兒童期既是生物進化的產物,也是社會影響的結果,在這一特定階段,需要用理性引導兒童實現發展和創造。

其次,兒童具有“自然與文化并存”的雙重屬性。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物種的尺度進行塑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進行生產,并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衡量對象?!盵6]意在說明,動物只有一個尺度,即它所屬的物種尺度,而人有兩種尺度,即任何物種的尺度和人內在固有的尺度?;诖?,在總結兒童的屬性時會發現,兒童是雙重生命的存在體,既具有與動物共有的“種生命”,也具備自身獨特的“類生命”。正如思想家莫蘭論述的“人類是一個既充分的生物的又充分的社會的存在?!盵7]兒童的生物性即自然性(“自然”一詞,在詞典中除自然界外,還有自由發展的意思)。[8]動物的自然性完全受“種生命”限制,被動依賴于自然,過著“吃喝拉撒”的本能生活。而人的自然性,不單指人具有動物性,還包括人具有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自由天性”。由此看來,兒童身之自然與心之自由緊密聯結,要培養兒童實現人之自由,必須保護好兒童的“生命自然”,高度重視蘊含其中的自然生命力。兒童的社會性即文化性。嬰兒降臨于世界,首先進入的是自然環境,與之相伴的既有自然遺產,亦有社會遺產。對于社會遺產的理解,社會學認為其與“文化”相似。文化對兒童之所以重要,與兒童的依賴性有關。因為,人的一生,從兒童到成人,不僅是抽象人,而且是具體人的演化發展。人類學中的專用術語“文化感應”就是指兒童以一定方式學習作為社會的成年人。[9]這就是說,“文化感應”是兒童得以成為特定社會成員并能夠發揮價值的具體方式,兒童的發展不但受其生物性影響,還受人類普同性和文化性的復雜影響。

最后,兒童具有“被呵護又不失被尊重”的身心需要。兒童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但其存在的意義卻容易遮蔽。通常人們從經驗出發觀察兒童,并從中提取“樣本”推演出兒童是“弱小”的個體,必須給予支持照護。但這種理解隱含著如此假設:“看見”的兒童就代表了兒童的本性和需要。問題是,在所謂的“看見”中,兒童成了對象化的存在,其自為的維度被消解。這種為知性是瞻的思維隱藏著一定“危險性”,即在知性中,我們僅能認知“我”之所是,而無法認知“我”之超越性。[10]其實,任何符號都不足以說明兒童是什么,任何推斷也難以涵容兒童的奧秘。洞悉兒童的身心需要如同對人的認知一樣,不能拘泥于經驗層面。把握兒童的身心需要既要看到兒童的實然存在,還要在可見的存在中看到不可見的“應在”。不可否認,歷史經驗認為兒童是“未成熟”的,需要成人承擔“保護”的使命。然而,人總是在未發展的某處發展,在未成熟的基礎上走向成熟。盧梭在《愛彌兒》中就開宗明義闡述了“兒童的成長是兒童自身的‘內在自然展開,而且是朝向‘自然的目標的‘內在發展?!盵11]這里所謂的“自然”即是“天性”。意味著,兒童的天性為兒童的成長立法,兒童的天性是滿足兒童身心需要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所以,人類社會和文化只有堅守對兒童的保護中不失尊重,即尊重兒童的天性、生活以及整個世界,才可能實現馬克思之“人性復歸”的理想社會。

由此可見,兒童具有“非特定化”的本性特質,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塑造;兒童具有“自然與文化并存”的雙重屬性,需要注重保護其自然秉性并厚植其成長沃土;兒童具有“被呵護又不失被尊重”的身心需求,需要以辯證思維承認其應當被悉心呵護,又必須警醒其理應被聆聽尊重。以此來看,科學化的幼兒體育至少應當彰顯以下內容:回歸與釋放,以順應幼兒的“天性”和“心性”;自由與開放,以助益幼兒的“未成熟”和“非特定”;情景與體驗,以迎接幼兒的“自然性”和“生物性”;規則與競爭,以立教幼兒的“社會性”和“文化性”。然而,任何一種或一類體育運動都有其內在特有的、固定的項目特征,無法且難以同時對應上述要求,這就需要探尋一種綜合性的幼兒體育實踐形式。

游戲對于人類,不但是一種必然,更是一種必需??梢哉f,游戲與飲食、睡眠一同構成了人類生存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正如哲學家席勒的斷言,“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人”。[12]著名游戲研究者赫伊津哈更是宣稱“人是游戲者”。[13]足以見得,人與游戲間的親密關系。在人生各階段,游戲都有著重大價值。對于尚處學前的幼兒而言,游戲的重要性更是無與倫比。因為,游戲一方面是幼兒天性之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之需要。幼兒與世界的相遇方式總是感性、直觀的,需要以舒展身心的游戲形態進行。[14]就如教育家昆提利安所描述的“幼兒雙手著地爬來爬去,永遠不停地游戲,從早到晚跑來跑去,在游戲中不知疲倦,因為他并不把游戲當作工作”。[15]以及維柯所著述的“幼兒的特點就是把無生命的事物拿到手里,和他們交談,仿佛它們是有生命的”。[16]游戲作為幼兒存在的基本方式,無疑表現著幼兒的心靈與天性,成為幼兒在不確定和不可控制的世界中尋求某種確定性和控制感的必然途徑,成為幼兒浸潤放松性警覺感以接受輸入性新經驗的主要方式,成為幼兒創建最近發展區以激活記憶與經驗聯結的關鍵手段。這或許是“游戲性學習”位列學前教育最常見內容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幼兒體育同樣需要從游戲出發,或者說幼兒體育就其實踐形式而言,就是游戲化。

然而,如何使幼兒體育踐行游戲化,并使這種游戲化的形式如量體裁衣般適宜幼兒的生命存在,又恰如其分地滿足幼兒的身心需求呢?根據當前學術界建立的幼兒體育共識:幼兒體育是以幼兒身心規律為遵循,以基礎動作和身體運動為載體,以游戲為基本方式,促進幼兒全面均衡發展的教育活動。[17]所以,探討幼兒體育如何開展的問題,落腳點就是探討幼兒身體動作如何進行的問題,也就是探討幼兒游戲化運動如何實施的問題。那么,該怎樣理解游戲化之“化”的意蘊呢?《新華字典》解釋道:化,變化、改變,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后,表示事物或現象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梢?,“化”并非與被化者等同,也絕非將所化者看作工具或手段,而旨在吸納對方的內在特質和內容精髓。更進一步講,游戲化,意指使事物或現象轉變成游戲所具有的特性或狀態;幼兒游戲化運動,是指賦予幼兒身體運動以游戲性質,用游戲之魅力和游戲之精神吸引幼兒自覺參與,并享受游戲般輕松、快樂、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狀態。既然如此,則可以把“游戲化”作為一種適恰于幼兒生命存在和身心需要的“項目”,即把“游戲化運動”理解成一個充滿創造、富有活力、極具張力的“項目運動”。在這個“項目運動”中,沒有固定特征的單一化練習的身體動作,取而代之的是將多種體育項目中基本技術先“解構”再“重構”,在多樣化情景中進行的符合幼兒身心特征及動作發展規律的不特定動作元素的“排列組合”形態。在這種個體或集體的運動樣態中,幼兒既可以體會與享受運動的樂趣、迎接與面對運動的挑戰,亦可以感受自由、自在、自為和自決的歡樂與喜悅,更可以不斷走向社會化和建立社會自我意識,即溝通交往、團隊合作、公平競爭等。從而以這樣的方式,在一定意義上破解幼兒體育“無家可歸”的窘境,實現“四海為家”的可能。但需注意的是,游戲化運動與“運動游戲”不同,就其價值取向而言,二者存在本質差異,即運動的“生成性”與“預設性”之別,游戲的“本體性”與“工具性”之分。

三、幼兒游戲化運動的價值根據

在幼兒體育理論與實踐中,經常會出現林林總總的“熱”。當然,在身體活動量普遍不足的當代,以“熱”的方式解決“少”的問題固然值得推贊,但倡導者卻慣于呼喊這樣的口號:社會特別需要幼兒掌握某些體育知識或運動技能,幼兒只有掌握這樣的體育知識或運動技能才能健康發展和適應社會競爭。這究竟是幼兒的真實需要,還是對幼兒體育具有掌握權和決策權的人們獨斷專行的主觀臆想?盧梭在《愛彌兒》中曾直截了當地提出“過早地發展兒童,對兒童反而有害”。[18]所以,觀之其是否符合幼兒的生存與發展,觀之其能否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生存與發展,也就構成了創生幼兒游戲化運動的價值根據。

其一,幼兒也被稱為學前兒童,其所處的學前教育階段是與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其他學段大相徑庭的時段??梢哉f,學前教育這一“學習前的準備期”在小學、中學和大學三個以“學習”為基本取向的教育階段中是一個“另類”。而這一事實的產生正是由幼兒期的性質所決定——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發深入地走進外部世界。在人生的開端,個體的生活仍更多地服從和受制于但自洽于其內在的天然秉性。正如凡內爾所言,“人類行為的最主要的原因將在人類天性的層面上被解釋和被發現”。[19]也就是說,幼兒體育與學校體育之別不僅僅在于場所之別、內容之別、方式之別,更在于彼此之間所體現的體育“重心”之別,即幼兒體育是以“運動興趣的激發和基礎動作技能的塑造”為重心的。

其二,人類的動作掌握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并環環相扣的過程,歷經起始、初級和成熟3個相互銜接的階段。[20]在Seefeldt構建的“金字塔”模型、Gallahue構建的“時鐘沙漏”模型以及Clark構建的“動作發展山峰”模型中皆論述了這一觀點:幼兒正處于基礎動作的發展階段,其發展程度決定了未來掌握運動技能的水平,也奠定了日后參加各種運動項目和競技比賽的基礎。幼兒的基本動作可分為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兩類,其動作習得的過程一般由粗大動作開始,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提升,精細動作逐漸增加,且更多的是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也就說明,幼兒階段只有掌握更為廣泛的基本動作,才能為其日后發展到動作技能“金字塔”的更高層筑牢穩固根基。

其三,發展心理學認為,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連續過程,不同年齡期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征。[21]幼兒階段主要利用感知與表象認識事物,事物的生動與否將直接影響幼兒的認知過程及結果,甚至其思維意識也受直覺印象所浸染。在幼兒最初形成的個性傾向中,展現范圍較為寬泛,無論是興趣愛好,還是行為習慣、待人接物等都極大程度上體現了自身的獨特趨向[22],即幼兒渴望像成人一樣,但囿于經驗、能力、體力等限制又不能真正同成人一樣。幼兒階段仍是高度發展的無意注意占據主導,這就意味著幼兒注意力的穩固性較差,易受干擾而使其發生轉移。所以,幼兒的行動常常表現出易變性。也就是說,需要以鮮明、具體、活潑的形象和多姿、多彩、多變的刺激維持幼兒注意力的穩定性。

其四,腦科學證據表明,幼兒處于個體發展早期,腦細胞之間建立的網絡復雜性較低,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可塑性較高。[23]大腦的可塑性是指腦可以被環境或經驗因素所改變,具有在外界環境和經驗的作用下不斷塑造自身結構和功能的性質。腦結構的改變主要包括大腦腦區的面積、灰白質的密度以及皮層的厚度等,而腦功能的改變主要表現為相關腦區激活水平的變化以及網絡連接的改變等。幼兒階段經常參加有氧運動,不僅能夠增強大腦的背側紋狀體功能,增大額葉、顳葉、頂葉灰質和白質的密度[24],還可以誘發雙側額葉上回、雙側額中回腦區的體素數量,通過擴大相關腦區的激活范圍并增加強度提高幼兒的執行功能。[25]這意味著,合理的運動不僅能夠強健幼兒的體魄,而且可以改造幼兒的大腦。

其五,社會化是指幼兒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了解社會規范、掌握生存本領、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并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即幼兒個性和社會性形成的過程。[26]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掌握社會生活所需的知識,獲得控制情緒的能力,學會分享、助人等親社會行為,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而在這一過程中,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所強調的: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同時,杜威也曾指出“幼兒在生活環境中學會生活,通過直接參與社會生活而獲得社會化”。[27]就是說,當環境被賦予某種教育意義時,便能夠與幼兒生成一種對話關系,一種助力于幼兒成長與發展的實踐性關系。

四、幼兒游戲化運動的實踐路徑

幼兒體育的道路不僅是理性的和理論的道路,而且是實事的和實踐的道路。即是說,切實走好幼兒體育之路既要用理論的創新照亮和指引實踐的變革,又要用實踐的變革活化和推動理論的創新。故而,在深入厘定幼兒游戲化運動理論內涵的基礎上,還要對其實踐路徑加以精準性把握。

第一,樹立正確性的游戲化運動理念。幼兒猶如種子,具有強大的力量和潛能,具有成長與發展的強烈愿望,在滿足其需要的環境中,幼兒能夠朝向自己的生命脈動而茁壯成長。[28]游戲化運動符合幼兒心理和生理的發育特點,是幼兒認識世界、發展自我的實踐活動,是維護與促進幼兒整體健康的“一劑良方”。樹立正確的幼兒游戲化運動理念,就是要樹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觀念,既要接受幼兒、呵護幼兒、珍愛幼兒,又要發現幼兒、傾聽幼兒、尊重幼兒,切忌把幼兒當作“私有財產”,任意而為之,應當充分地給予其游戲與運動的權利及空間。

第二,設置階段性的游戲化運動目標?!?—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分別針對3~4歲、4~5歲、5~6歲3個年齡段的幼兒,從身心狀況、動作發展、生活習慣與能力3個維度提出了合理期望。以《指南》所研制的內容和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導,則構成了幼兒游戲化運動目標設定的核心所在。同時,在設置目標時還需要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順序性和不平衡性,注意尊重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在難易程度上由淺入深、循序過渡,規劃出幼兒能夠完成且應當完成的適宜性階段目標,以促進幼兒在游戲化運動中獲得全面而和諧的發展。

第三,開發多樣性的游戲化運動要素?,F代體育運動單項眾多、項目特征各異,從項目內容上看,有的競速、有的競距、有的競重、有的競準、有的競難、有的競美、有的競勢。[29]每一個具體的運動項目都由其特定的技術動作所組成,這就為幼兒游戲化運動要素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基礎動作資源,應當依據宏大項目體系中每一運動項目的內在特點,選擇性地開辟出多元化的包括移動性動作(如走、跑、跳躍、滑行、鉆爬等)、非移動性動作(如拉伸、懸垂、扭轉、卷曲、支撐等)和操控性動作(如投球、踢球、接球、運球、用球拍擊球等)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動作要素。

第四,營造自由性的游戲化運動空間。幼兒該怎樣成長與發展,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現在主要靠幼兒自己去創造和構建,成人只需給予幼兒構建所需要的空間,并給予自由。[30]自由即意味著幼兒能夠創造自己的意識,并依據自己的意識支配自己的行為。在指導幼兒游戲化運動時,一方面要把器材設施擺放整齊,為幼兒營造出整潔有序的物理空間,幼兒通過與玩具同伴的交流互動,建構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指導人員要扮演好“服務者”“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不過多地干涉、限制和約束幼兒的行為,讓其自由選擇、自主決定和自我發展。

第五,創設生動性的游戲化運動情景。幼兒的教育活動就是通過建構各種情景,使幼兒“從自己的感情和行動的原有的狹隘范圍里顯現出來,使他們從自己所屬的集體利益來設想自己……于是幼兒就被引導到現在用語言總結起來的統一的豐富的觀念和情緒中去”。[31]在情景中,幼兒的本能和傾向可以轉化為“社會的對應物”,幼兒的自然意向,即幼兒的興趣可以調節形成文化意向的結構體系。這就需要創設適合且利于幼兒自然意向表達的條件和氛圍,使幼兒的自然意向在被巧妙設計的人為情境中自由地流露與表達,從而自然而然地進入社會文化的結構之中。

第六,制定引導性的游戲化運動規則。游戲(Game)之所以區別于玩耍(Play),正是由于其有著既定的規則。所謂規則,即由人制定的一種成功進行游戲的約束條件。[32]而就規則所具有的規范性功能來看,大致存在兩種類型:一是強制性規范,另一是引導性規范。幼兒游戲化運動的規則應該是一種促進性的規則,其目的不在于“控制”或“駕馭”幼兒,而在于指引其認識、執行與維護規則。這就說明,在制定幼兒游戲化運動的規則時要突出引導性,利用規則引導幼兒主動且自愿地參加運動,或采取抑強補弱、建立平衡的方式,激發更多幼兒的運動參與興趣。

第七,調控合理性的游戲化運動競爭。英國哲學家休謨曾說,“高尚的競爭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體育競賽以激烈對抗的方式,承載著人們競爭的需求與沖動,集中展現和生動演繹了人類的競爭文化,這種競爭文化又極大程度上激發著人們奮發圖強、積極創造的聰明才智。[33]競爭的沖動是人類的本能,也正是在不斷的競爭中推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是,這種競爭是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進行的良性競爭,而非惡性競爭。所以,幼兒游戲化運動既要在追求游戲趣味性的同時不弱化運動的競爭性,還要在強調運動競爭性的同時根據幼兒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競爭的強弱。

第八,保持適宜性的游戲化運動強度。世界衛生組織頒發的《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建議:兒童平均每天進行6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但其中的“中等強度”容易讓人片面地理解為“特定在中等強度區間”。實際上,英文中的“中等強度”很大程度與“適宜強度”相對應,而“適宜強度”除了“中等強度”之外,還包括其上、下限之外的低強度和高強度。正如有證據指出:不同的運動形式作用于不同的健康維度,包括發展心理和社會品質。[34]因此,幼兒游戲化運動應以“適宜強度”為標準,既要保持不同運動強度的開放性,還要注意不同運動形式的兼容性。

五、結語

幼兒體育何以思之科學、行之有效?對于這一現實問題的回答,必須走出個人的玄思和遐想,而真正訴諸于幼兒的生命存在與身心需要。以游戲化運動的視角破解幼兒體育所面臨的諸種憂慮和困惑,是筆者在理論的猶疑與揚棄中所迸發的想法,也是筆者在實踐的否定與超越中所確立的方向。然其深知,以己之愚鈍學資和貧弱學養,面對這一直面現實的問題,縱然傾盡渾身解數,也膽怯、惶然和力不從心。但反觀之,其所具有的高難度和挑戰,也愈發激起攀登熱情。畢竟,個人的學術興趣與學術追求,無論是優是劣,是旁支抑或主流,都是個人真切學術研究最基本的動力之所在。

[參考文獻]

[1] 劉曉東.童年何以如此豐饒:思想史視角[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70-79.

[2] 劉曉東.兒童教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63.

[3] 侯莉敏.兒童生活與兒童教育[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49.

[4] 博爾諾夫.教育人類學[M].李其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4.

[5] 阿瓦涅索娃.學齡前兒童教育[M].揚挹敏,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5.

[6]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劉丕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7] 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8.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668.

[9] 南達.文化人類學[M].劉燕鳴等,譯.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04.

[10] 李孺義.“無”的意義:樸心玄覽中的道體論形而上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155.

[11][18] 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2,91.

[12] 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80.

[13] 赫伊津哈.人:游戲者(對文化中游戲因素的研究)[M].成窮,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15.

[14] 劉鐵芳.追尋生命的整全:個體成人的教育哲學闡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7.

[15] 內羅杜.古羅馬的兒童[M].張鴻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72.

[16] 維柯.新科學[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98.

[17] 李哲,楊光,王瑩瑩,等.兒童視角下幼兒園體育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體育學刊,2021,28(3):126-132.

[19] Vannelli R.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human nature[M].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1:93.

[20] 耿培新,梁國立.人類動作發展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5-196.

[21] 俞國良,王浩.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理論的視角[J].教育研究,2019,40(8):108-114.

[22] 王振宇.兒童心理發展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87-88.

[23] 魯賓遜.0~8歲兒童的腦、認知發展與教育[M].李燕芳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73.

[24] Hillman C H, Pontifex M B, Raine L B, et al. The effect of acute treadmill walking on cognitive contro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J]. Neuroscience, 2015,165(3):1044-1052.

[25] 陳愛國,殷恒嬋,王君.短時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改善兒童執行功能的磁共振成像研究[J].體育科學,2011,36(10):35-40.

[26] 胡芳,謝慶斌,李燕,等.城市母親對學前兒童社會化發展的信念[J].學前教育研究,2017(11):48-57.

[27] Dewy J. Democracy and education[M]. VA: Wilder Publications,2008:11.

[28] 福祿貝爾.人的教育[M].孫祖復,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

[29] 田麥久,劉大慶.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2.

[30] 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馬榮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0.

[31] 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32] 宗爭.游戲學:符號敘述學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41.

[33] 邵天逸.“立德樹人”背景下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J].體育學刊,2017,24(4):63-67.

[34] 熊文.體育與健康:學校體育“健康第一”下的悖論與困境[J].中國體育科技,2020,56(10):77-88.

Analysis of the Creative Logic, Theoretical Basis, and Operational Path of Play Based Exercise for Preschool Children

LI Zhe1,2, YANG Guang1,2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2. Chinese Center of Exercise Epidemiology,

Changchun 130024)

Abstract:? In the pursuit of a scientifically charted path in the realm of preschool children physical education, we employ a variety of methods,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elucidate the creative logic,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operational pathways in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a focus on childrens vitality and physiological need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childhood lif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and childrens aspirations mandate legal guidance and shaping. Childrens natural state should be preserved while cultivating fertile ground for personal growth; that is to say, children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nurtured, and listened to and respected. Play based exercise as a form of arranging and combining basic movement elements can imbue exercise with a playful nature and a spirit of fun. Exercise of this kind is compatible with the “nature” and “soul” of children, well-suited for the “immaturity” and “unspecialized tendencies” of young children, embraces the “natura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and establish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education. To advance and execute the integr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play based exercise, a proper approach must be adopted, staged objectives established, a diverse variety of elements innovated, a realm of freedom created, vivid scenarios generate, directive guidelines devised, competitive intensity regulated, and an appropriate physical intensity maintained.

Key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Physical Education; Play Based Exercise; Preschool Childrens Perspectives; Preschool Children Growth

(責任編輯:王敬川)

猜你喜歡
幼兒體育幼兒成長
小圈圈 大成長
淺析幼兒園剪紙教育對于幼兒成長的意義
淺談音樂啟蒙教育對幼兒成長過程的重要性
幼兒體育課程合理化設置分析
論戶外活動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結構活動促進幼兒成長探究
淺析幼兒體育對兒童創造力培養的重要性
愛滿天下,撐起愛的藍天
走近童心
呼啦圈活動的寓教于樂功能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