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認知理論視角下《瑪蒂爾達》中的“超能力”解析

2024-04-27 20:37李彧胡學文
關鍵詞:具身認知超能力

李彧 胡學文

摘 ?要:通過分析《瑪蒂爾達》中的語言使用、角色身體性描述以及與環境的互動,探討瑪蒂爾達“超能力”的認知機制和其在身體經驗中的根源:其“超能力”不僅是一種文學想象,也是她身體經驗和情感狀態的外化,反映了具身認知理論中感知、動作和環境互動的重要性,以及與兒童讀者及閱讀體驗的關系。研究結果為《瑪蒂爾達》提供新的解讀視角,并為理解兒童文學中類似現象給予認知科學的理論支持,進一步強調文學作品在兒童認知和心理發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具身認知;《瑪蒂爾達》;超能力;認知批評;英國兒童文學

中圖分類號:I561.07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255(2024)01-0065-04

自1988年出版以來,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的《瑪蒂爾達》就深受讀者喜愛。舒偉等人在《從工業革命到兒童文學革命: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研究》中認為其兒童文學作品因“極度張揚的‘狂歡化的童話敘事”而情節豐富、人物形象鮮明。[1]

在中國知網以篇名《瑪蒂爾達》進行搜索,可知收錄相關文章有30余篇。對這些文獻進行梳理,發現多圍繞兒童成長小說本身特點展開討論。如賈曉琳(2020)[2]介紹了其改編的音樂劇,并從戲劇表演的角度進行主題分析。又如以彭應翃(2023)[3]為代表的敘事剖析。這部作品可以被看成是為讀者提供了解認知的文本,因此,本文試圖從新的角度出發,以認知科學與文學相結合的方法對該作品進行解讀。

“認知文學研究是一種跨學科研究,它從認知科學的具體學科中吸取靈感、方法和研究范式,用以研究文學?!?sup>[4]學者瑪琳·奧克斯特蘭德和克里斯托弗·歐文在《國際兒童文學研究》(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Childrens Literature)的文章《瑞典和英語國家兒童幻想文學中人物的認知分析》(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Swedish and Anglophone Childrens Fantasy Literature)中認為,“認知分析運用到文學中可以既不需要隱含作者,也不需要隱含讀者的認知,就能提供文學文本的見解?!?[5]這種“傳統文學研究范式的認知升級”相對于經典認知詩學等傳統研究方法提供了更加靈活多元的視角[6]。

具身認知對秉持“心智即計算”(即認知是大腦內部信息處理的結果)觀點的傳統認知科學提出了挑戰。勞倫斯·夏皮羅在《具身認知》(Embodied?Cognition)[7]中提及了人類的認知活動不僅是大腦的抽象思維過程,也與身體的感知、行動以及與環境的互動密切相關。其“中心含義是指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認知是通過身體的體驗及其活動方式而形成的?!?sup>[8]“這表現在兒童文學中,最明顯的就是對身體體驗與自我主體形成之間關系的觀照,認知批評可以指導我們對這一現象展開更具體的研究?!?sup>[9]

瑪蒂爾達的超常的具身認知書寫能力是推動小說情節的關鍵。她能夠通過專注和意念來移動物體而無需使用身體接觸。為方便理解,以下稱“超能力”。

一、身體經驗與認知發展

身體經驗在具身認知理論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強調認知過程是與身體緊密相關聯的。而它與認知發展之間的聯系,則在瑪蒂爾達的故事中被深刻地展現。它揭示了身體經驗如何成為個體與外部世界交互的橋梁,同時也是個體內在認知結構發展的基石。她的“超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奇跡,而是她深刻理解和運用的結果。這種能力的覺醒和運用是她在特定環境下與認知結構互動的產物。身體經驗不僅使她能夠反抗不公正,也幫助她發展了一套獨特的道德觀和正義感。她的行為體現了她對社會規范和道德價值的深刻理解。借助身體經驗,她學會了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導航以及如何使用她的能力為正義而戰,縱使她處于一個不支持和甚至是敵對的環境中。這種能力的發展,是她對身體經驗的反思和內化的結果,顯示了認知發展是一個動態的、互動的過程,個體不僅被環境塑造,也能通過身體經驗去塑造環境。

這種身體經驗卻并不局限于她的超常能力,更有她對于身體與環境互動的感知,幫助她理解自己的身體以實現自我價值。如對待不講理的大人們時,她的情緒宣泄或是她的精心策劃的反抗等。身體經驗是認知過程的附屬品,構成了認知結構的基礎?,數贍栠_通過她爸爸自豪地介紹自己工作時的所謂的“聰明過人”之處了解到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一如文中寫道:“一直在旁邊側耳聽著的瑪蒂爾達說:‘不過爸爸,這樣做甚至比加木屑更加不老實,這叫人討厭。你在欺騙信任你的人?!?sup>[10]30也會通過觀察與思考而知道了惡毒的特朗奇布爾小姐為什么能每天安全地出現在學校。當她的同學拉文德決定把特朗奇布爾小姐將阿曼達狠狠地甩到空中直至墜落在地面的事情告訴家長時,瑪蒂爾達指出她安身立命的秘密就是“如果你想脫身,做事就永遠不能手軟。要做得狠。要一不做二不休。要使你做的每一件事徹底瘋狂,沒有人能夠相信。沒有一對父母會相信?!?sup>[10]146

該作品是普遍意義上的兒童成長小說。它們的主題一般會涉及弱小者是怎樣戰勝強大者的。作為弱小的一方,瑪蒂爾達受到家庭中的父母和哥哥以及學校里的奧朗奇布爾小姐的強大一方的欺壓,但她用身體作為認知世界的媒介,學習了解世界和明白事理,并最終獲得了“魔法”的力量。身體是認知的工具,也是認知的主體?!罢J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后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對事物的認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sup>[11]因此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明。該作前幾章提到了她的成長環境。這個天才般的小孩三四歲便開始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因為她爸爸不允許買書給她,被剝奪了更多的讀書機會的她不得不拓展與外界環境的互動,即走出家庭,去向屋外的世界,到圖書館讀書?,數贍栠_在家庭受盡了父母對于孩子的冷漠——父母十分反常的沒有給予孩子在成長期間所需要的互動?,數贍栠_十分生氣,她決定要以她的智慧回敬她的爸爸媽媽,于是在《帽子和超級膠》中出現了摘不下帽子的爸爸和不明事理只顧責備的媽媽;正讀書中的瑪蒂爾達被爸爸狠狠地教訓了,在《鬼》中有了被捉弄的爸爸媽媽,等等。她從他們那里獲得的社交互動總是帶有負面的意味;他們忽視她,對她不聞不問,直到他們想要欺負她或者在有利于他們的情況下。但是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她卻能夠明辨是非。這使得她的“超能力”逐漸覺醒——一種賜予弱小者反抗強大者的能力。

二、“超能力”與兒童成長

若為“超能力”作意義上的延伸,那么文學史上有不少作品中都能找到它的存在。如將它看作是一種被賦予深層意義的超現實表現手法,它可以代表著個體對抗壓迫、追求自由的渴望,或是內在智慧與力量的體現。在《瑪蒂爾達》中,“超能力”可看作是對其內心世界的一種刻畫:不僅是她智力超群的象征,也是她對抗不公和壓迫的武器。

“超能力”在兒童文學中可用以探討孩童心理變化和成長過程?!皼]有幻想,就沒有兒童文學。因而兒童文學的審美創造無論在什么時候總是與幻想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12]它不僅為兒童提供了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也通過被描繪為一種突破現實限制的手段,為他們提供了一種表達自我的途徑?!耙粋€人因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而感到不適時,會用種種方法來彌補這些缺陷,幻想小說滿足了人們‘經驗里空虛和失落的愿望,從而產生‘補償作用”。[13]“超能力”在這部作品中的運用是對具身認知理論的一種創造性擴展,將這種身體經驗推向了一個極端的可能性。這種力量的展現實際上是對具身認知中“身體與心智”關系的一種文學再現,強調了身體不僅是認知的被動承載者,更是能動性的表達。兒童文學中常會有對恐懼和不確定性的表現,是來源于對兒童如何面對和克服內心的恐懼的探討,以及這一過程如何促進他們的成長。這是因為情緒和身體狀態也是認知的一部分?!俺芰Α钡氖褂檬侵魅斯鎸謶趾筒还囊环N方式,即她的情緒狀態參與到了覺醒中來。

瑪蒂爾達的能力誕生過程是復雜的。經過身體與環境互動后所建立的身體表征,如感覺經驗,感知動作循環,模擬和想象等,讓她將她的內在心理狀態(如集中、憤怒或渴望)轉化為外在的物理效果,加之身體感知、情緒狀態、意志力和心理變化的共同參與,以及故事的不斷推進,誕生了她的能力。當瑪蒂爾達的朋友拉文德在特朗奇布爾的水里放了一條蠑螈用以惡作劇時,她受到了校長的冤枉。盛怒之下,她用“念力”將裝有蠑螈的玻璃杯倒在校長身上。這一幕不僅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也讓瑪蒂爾達意識到了她內在的力量?,數贍栠_的恐懼和著迷被轉化為一種內在的力量。這種力量的覺醒與她的情緒狀態緊密相關。情緒對認知和身體狀態的影響足以可見。能力覺醒后的她感到一種強烈的自信和控制感,這種心理變化加強了她的能力,使她以后能夠在沒有任何猶豫和恐懼的情況下使用這種力量。

她借此展現出她的獨立性和力量,最終贏得了周圍人的尊重和理解。隨著故事的發展,瑪蒂爾達開始更加自如地控制她的能力。她能夠精確地操縱物體的移動。這種能力在她與不公正現象作斗爭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她利用“超能力”為自己和同學們伸張正義,對抗邪惡的校長和不理解她的家人。值得注意的是,在瑪蒂爾達成功地趕走了校長并幫助了亨尼小姐后,這個力量就消失了。這可以理解為在共同經歷了這一切后,她們在這個皆大歡喜的故事里都獲得了幸福。與亨尼小姐更加緊密的關系為瑪蒂爾達提供了新的具身經驗,她找到了理解和支持她的人,“超能力”不再是必需的。這種社會互動和情感聯系讓她的認知和情感需求得到了滿足,她不再依賴于“超能力”作為逃避或是對抗的工具。這種能力成為了她個人成長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為讀者提供了對于個體潛能和自我實現的深刻思考。她超越了同齡人的發展,因為她被迫以不同于其他人的方式思考社交互動;這種力量是她身體的延伸,也是她與環境互動的一種方式。

綜上,在分析瑪蒂爾達的“超能力”與兒童成長的關系時,可以將其成長過程視為具有象征性意義的集合體,其中包含了自我發現與肯定,以及對外部世界影響力的認知?,數贍栠_通過她的“超能力”克服了外部的困難,實現了內在的成長和自我超越。她的故事表明了一個循序漸進的心理過程:從無助到掌控,從孤立到被理解,這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主題。例如,在故事初期,她因為家庭環境的冷漠和學校中的不公正而感到孤獨無助。然而,正是這種環境的逆境促使她發現并發展了自己的“超能力”。而這也是她內在潛能的體現。這里的關鍵在于,“超能力”不再是一種幻想或逃避現實的手段,而變成了她自我認同和自信心建立的象征。通過發展和使用這種能力,瑪蒂爾達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力量,這種自我認識是她心理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故事的進行,她通過這種能力影響了周圍的人和環境,實現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改變的轉變。因此,這種能力本身也代表了她與外部世界的互動方式,已經不單是對外部不公的一種抵抗,而升華成了她個人成長的一個標志。在這個過程中,瑪蒂爾達學會了如何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資源(即她的“超能力”)來應對挑戰,這是認知發展中解決問題能力的體現。再者,瑪蒂爾達的“超能力”消失的那一刻標志著她成長的又一個階段。這不僅僅是因為她已經不再需要這種力量來保護自己或影響他人,更重要的是,她已經通過這個過程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建立更為健康和積極的關系。這種力量的消失,并不是能力的喪失,而是她個人成長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升的象征。她已經從一個需要依賴“超能力”來實現自我價值和影響外界的孩子,成長為了一個能夠通過更為成熟和健康的方式與世界互動的個體??傊?,這個故事強調了個體成長過程中外部環境的作用。這表明,個體的成長不僅僅是一個內在的心理過程,也需要外部環境的刺激和支持。

三、“超能力”與兒童讀者的互動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通過使用具體的身體隱喻和比喻來表達抽象的概念和情感。麗薩·詹塞恩主編的《牛津認知文學研究指南》(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terary Studies)[14]提及了認知理論對文學體驗的作用與認知理論如何解釋文學作品和閱讀過程,并探討了認知文學研究對文學理論和批評的貢獻。從讀者閱讀體驗來看,身體在認知過程中通過感知來模擬文中人物的行動和情感來發揮作用,這種模擬過程使得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本內容。在兒童文學和兒童讀者群體里,這些觀點的表現形式會變得多樣化,如“超能力”,它常常被描繪為個體超越現實限制的一種手段,是一種象征,代表著個人力量和自主性的觀念。主人公通過“超能力”實現了從無助到自主、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并引起兒童讀者的共鳴。

“超能力”與兒童讀者有著很豐富的互動。佩里·諾德爾曼和梅維斯·雷默在《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15]中涉及了多個領域對于兒童閱讀的研究。聯系到該作中,可以體現在兒童讀者通過閱讀這些包含“超能力”元素的故事,能夠體驗到一種超越現實限制的快感,這種快感往往與他們的成長經歷和心理發展緊密相關。同時,閱讀兒童文學能夠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幫助他們理解和揣摩不同的情境和角色。體驗不同的角色和了解多樣的文化和環境對他們的認知發展非常重要。在兒童文學中,“超能力”常常象征著個體對抗壓迫、追求自由的渴望。作為一種非現實的元素,它為兒童提供了一個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伯克蘭德和大衛·F在《兒童思維:認知發展與個體差異》(Childrens Think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6]中用研究和數據展示了生物學、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可見“超能力”這個幻想中的外界因素在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轉化成了一個大腦中的想象空間里的一個部分。兒童可以擺脫現實世界的限制,想象自己擁有飛翔、隱身、心靈感應等“超能力”,不僅豐富了兒童的內心世界,也促進了他們創造力的發展。主角克服了成人世界的不公與束縛,實現了自我價值和成長。當他們讀到瑪蒂爾達爸爸對她的嘲笑,她把過氧化物倒進洗發水,使爸爸變成一頭銀發并可能掉光時;當他們讀到爸爸粗暴地撕壞了她的書,她把強力膠水放進帽子里,讓爸爸怎么也摘不掉帽子時;當他們讀到瑪蒂爾達有力地回擊了特朗布奇爾小姐時,尤其是了解到乖巧懂事的瑪蒂爾達緣何會作出此類種種“不良”事情后,他們會共情,會想象自己擁有類似的能力。這種想象活動有助于他們在心理上實現自我超越,增強解決現實問題的信心和能力。這種象征意義與兒童讀者的心理發展階段相呼應,在無形中培養了面對現實挑戰的勇氣和智慧。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兒童正逐漸建立自我認同,學習如何在社會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薩拉·梅多斯在《作為思考者的兒童:兒童認知的發展與習得》(The Child as Thinker: The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 of Cognition in Childhood)[17]一書中從教育學視角探討了兒童認知的發展和習得過程??梢钥闯觥俺芰Α蓖c兒童的成長經歷相結合。兒童在故事中經歷了成長和變化,這種變化是從無知到有知,從弱小到強大的過程。這一過程與兒童讀者自身的成長經歷相呼應,使得讀者能夠在閱讀中產生共鳴,進一步激發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想象力。特朗奇布爾小姐把學生關進了“可怕小隔間”——一個充滿破碎玻璃和釘子的小房間。這個惡毒的老師喜歡使用心理虐待手段來恐嚇孩子們,叫所有學生到禮堂去,強迫布魯斯吃掉一塊蛋糕,因為她以為他吃了她的蛋糕等等。在所有的負面情況中,瑪蒂爾達試圖保持積極,鼓勵布魯斯不被特朗奇布爾打敗。特朗奇布爾意識到她的計劃失敗了,所以她讓孩子們在放學后多呆了五個小時??梢韵胍妰和x者讀到這些文字時的心理活動與情感會是怎樣的。

這種“超能力”的發現和使用使得瑪蒂爾達意識到自己與眾不同。在成長過程中,兒童對自我認知的建立往往伴隨著對自身能力的探索和認識。這種認知使得她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更加自信地去應對,因為她知道自己擁有其他人所沒有的能力。使得她在與其他兒童的互動中,能夠展現出更多的同理心和責任感。她意識到自己的“超能力”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武器,更是一種幫助他人的利器。在使用“超能力”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她的自我認知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開始理解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以及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這種認知不僅增強了她的自尊心,也讓她在社會互動中扮演了更加積極的角色。因此,“超能力”在《瑪蒂爾達》中是一種奇幻元素,也是一種心理層面的象征,對瑪蒂爾達的自我認知和自尊心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她在成長的道路上更加堅強和自信。

參考文獻:

[1]舒偉等.從工業革命到兒童文學革命: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482.

[2]賈曉琳.《瑪蒂爾達》: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J].戲劇文學,2020(6):89-92.

[3]彭應翃.兒童主體性的建構場域——論《瑪蒂爾達》中的兒童閱讀空間[J].參花(中),2023(6):85-87.

[4]熊沐清.文學批評的認知轉向——認知文學研究系列之一[J].外國語文,2015(6):1-9.

[5]Malin Alkestrand, & Christopher Owen,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Swedish and Anglophone Children's Fantasy Literature[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2018, Volume 11 Issue 1:65-79

[6]馮軍.文學研究領域呈現“認知升級”[J].社會科學報,2022(1795):5.

[7]Lawrence Shapiro. Embodied Cogni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10.

[8]葉浩生.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0(5):705-710.

[9]江璧煒.認知轉向:兒童文學研究的新趨勢[J].認知詩學(第九輯),2021(1):168-184.

[10]羅爾德·達爾.瑪蒂爾達[M].任溶溶,譯. 濟南:明天出版社,2004.

[11]張莉云.維果茨基認知發展理論的當代發展及教育啟示[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12]王泉根.論兒童文學的基本美學特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6(2):44-54.

[13]繆建芳.論羅爾德·達爾的幻想文學創作[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

[14]Lisa Zunshine.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terary Studie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15]Perry Nodelman, & Mavis Reimer. 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M].Boston: Allyn & Bacon. 2002.

[16]Bjorklund, & David F. Children's Thinking: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M].Belmont:Wadsworth.2012.

[17]Sara Meadows. The Child as Thinker: The?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 of Cognition in Childhood[M].London: Routledge. 1993.

An Analysis of “Superpowers” in Matild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Li Yu,Hu Xuewe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mergence process of the protagonists “superpowers” in Roald Dahls childrens growth novel Matilda, using the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demonstrating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and literary criticism. Previous studies have not interpreted it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By analyzing the use of language, bodily descriptions of characters, and interac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 within the tex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behind Matildas “superpowers” and their roots in bodily experience: These “superpowers” are not merely a product of literary imagination but an externalization of her bodily experiences and emotional states, reflecting the importance of perception, action,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 as posited by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ild readers and reading experience. The studys findings provide not only a new interpretative perspective for Matilda but also cognitiv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understanding similar phenomena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further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literary works in the cognitive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eywords:?Embodied cognition; Matilda; Supernatural powers;?Cognitive criticism; British childrens literature

猜你喜歡
具身認知超能力
環保超能力
我想擁有超能力
可怕的超能力
Pick a Super Power你想擁有哪種超能力?
我的超能力
激活你的超能力
具身認知視域下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的教學反思
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在線學習環境設計研究
同步行為對合作行為的促進作用
身體對心智的塑造:具身認知及其教育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